以唯物史观引导高三历史复习
论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论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能够客观呈现历史发展规律与进展,引导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学会尊重历史史实、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下文内容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以及价值观引导意义展开的分析,希望研究内容可供历史教学工作者参考。
标签:唯物史观;高中历史;教学引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历史发展进度和一般规律,从而使其形成和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主观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
唯物史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历史研究,它对教学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而历史教学在这方面恰好发挥着显著作用,结合唯物史观组织历史教学活动,更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促进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助推力。
1.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法1.1坚持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分析历史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物质生产的活动是一切活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的水平和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和的性质,因而决定上层建筑中的政治统治形式、法律制度、思想文化艺术的状况。
当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会起到反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个观点分析历史。
如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井田制和分封制逐渐瓦解。
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实行变法和改革,与此同时,在思想领域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分析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时,也可以运用这个观点来分析等等。
1.2坚持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历史事件与现象的发生和出现绝非偶然,它们之间也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
比如一个阶段的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存在普遍联系。
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发展过程,虽然偶有反复,但发展仍是总趋势。
2019届高三历史高考复习 从“唯物史观”看高三历史的教与学 课件(共26张PPT)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上唯一
能够自圆其说的历史哲学。
历史课程对“唯物史观” 的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 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 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 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 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一、唯物史观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事物之间 的关系 二、唯物史观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事物的科 学方法
三、唯物史观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历史发展 的规律
近代世界知识总览
时期
阶段
经济 欧洲 资萌 芽; 世界 市场 雏形 世界 市场 拓展
政治
对 外 新 航 路 开 辟
工 人 思想 科技 运 动 人文 主义 的复 兴
18世 纪后-
工业
世界 法德日 市场 民主政
一、唯物史观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事物之间 的关系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 •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 力 •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有
一、唯物史观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事物之间 的关系
文艺
14-16 世纪
迈向 近代 世界
绝对王 权国家 的建立
近代 文艺复 自然 兴时期 科学 的文学 诞生
17-18 世纪
早期 资产 阶级 革命 时期
英美率 先确立 民主政 治制度
武 力 殖 民 扩 张 商 品
马 克 思
人文 文艺复 主义 经典 兴时期 的发 力学 的文学 展 浪漫主 义文学 蒸汽 自由 、美术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推广
史料实证与唯物史观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史料实证〖课程标准〗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
●关于史料1.史料:是记录历史的资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2.史料的分类:(1)按表现形式①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
如:史书、档案、地方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
价值: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缺点:有时代烙印和主观性;往往受个人因素(个人立场、个人修养、感情好恶)、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篡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的影响,致使文献记载中出现错误、需要综合分析各种史料,进行比较分析、去伪存真,发现、探索历史真实。
②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考古发现的遗址(遗物、遗迹)、墓葬、出土文物、钱币、家具、当时的新闻图片等。
价值:可以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验证文献资料记载的真实性,纠正文献资料记载的错误。
缺点:实物史料多为片段性,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非能够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
不系统、不能反映历史全貌,需要历史实物和文献资料,以及其它各种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印证,相互补充。
③口述史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俗谚、遗训,近代以来的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
价值:一般耳闻、亲见、亲历过历史事件,所反映史实比较准确,可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
局限: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当事人回忆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受到当事人的记忆力、情感、价值判断等因素的影响)。
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有虚构、主观成份。
④音像资料:是音像手段与历史资料的有机融合,反映历史活动的声像记录。
(2)按时间和价值①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当时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
高考历史:重视唯物史观引领,学会正确的解题思维
高考历史:重视唯物史观引领,学会正确的解题思维对高考有所研究的人都知道,我们现在高考中注重用多元史观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
这七个史观分别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唯物史观和革命史观。
其中生态史观和革命史观的考查稍微少一点,但其它五大史观应该是我们在历史学习和历史考试中经常会提及到的。
这篇文章,我从唯物史观这个角度来讲讲近些年的高考。
唯物史观在新课程的顶层设计中及2019年的高考考纲中都特别强调了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估计在今后的高考中应该会进一步的贯穿其中。
它应该是统领其它史观的最为重要最核心的史观,也是我们需要特别用心研究的一个史观。
所以,大家在复习中需要牢牢把握。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什么是唯物史观,我这里不多去谈那些理论,讲一点实用的东西。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有如下一些,这些基本观点我们经常可以使用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学习中,在高考试题的解答中,它也能成为我们的一方宝剑。
1、生产是所有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3、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4、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发展。
5、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先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吧,看下面这个高考题:(2019年全国Ⅰ卷33题)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
“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这个题对美国和拉美国家在独立后出现不同发展的原因进行探究,大家清楚,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而拉丁美洲大部分是西班牙或者葡萄牙的殖民地。
高中核心素养系列——唯物史观 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原理释疑
河流污染 (社会存在)
河流保护 (社会意识)
河道清淤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能动的反作用。
感受真题
(2017·全国Ⅲ卷·24)下图是西周与战 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 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
的主要因素是( A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唯物史观
理论保证
唯物史观
课标阐述
P4: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 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 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 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 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必须以科学的历 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唯物史观使历史 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 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 面、客观的认识。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部分 国家迅速实现机械化与战后 欧洲的联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反映了生产关系反作用于 生产力的原理。
再举一个朴素的例子: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原理释疑
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 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的总和。
生产力极其低下 (石器文明)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青铜文明)
生产力巨大进步 (铁犁牛耕)
生产关系 群居氏族对立 奴隶主——奴隶 地主——农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感受真题
(2020·全国乙卷·34)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 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 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 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
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原 社会意识: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理 释 疑
河流污染 (社会存
在)
河流保护 (社会意
识)
河道清淤 (社会存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劳动资料)三部分。
公有制 vs 私有制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疑
奴隶主-奴隶 vs
学术下移、百家争鸣
地主-农民
奴隶主获得vs自给自足
士阶层崛起
生产力提高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或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
现六代化大(近史代观化分)史别观反: 映史的,包是括人政类治社、会经济的、某思个想侧、面生的活等特。殊规律, 文是明史对多观唯元: 物史人采史观类猎观历文的这史明地一是、位人农基并类业本不文文规平明明律发、等的展工。丰的业唯历文富物史明和史。;深观有横化多是向;种基看划础,分包,,括其比:他如物:史质纵观文向明看、,政包治括文:
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发展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总是不断进步发展的,要 以进步的眼光审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从野蛮到文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分散到整体)
原 过程中可能有曲折和反复 理 法国共和制政体形成的曲折历程 释 疑
常见的七大史观
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
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阻碍社会前进。
落实唯物史观,提升高考备考的有效性——以近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为例
资改革的意义。 (7 分)
解析: 工资改革的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 (分配), 以提高
生产者的积极性,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答案: (2) 意义: 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
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
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平的提高 (根据所学, 主要指的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
推广)。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生产
关系的变革 (井田制的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小农
经济的形成)。
答案: A
【例 2】 (2017 年新课标全国Ⅰ卷, 45) 【历史上重大改
革回眸】 (15 分)
材料 (略)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工
分析: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质变, 质变是量变 的必然结果, 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质变向不利方向转 化时, 我们需要把质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既要促进虚拟经 济的适度发展, 又要限制其过度发展; 矛盾具有普遍性, 矛 盾对立双方又有主次之分, 矛盾的主要方面占支配地位, 起 主导作用, 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我们要分清主次, 把握事物的主流。 虚拟经济发展虽然存在 着不足, 但其对实体经济发展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联系具有 普遍性、 客观性, 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虚拟经 济与实体经济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我们要运用虚拟经济推 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七)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一方 面, 虚拟经济可能引发泡沫经济, 其过度发展会扰乱实体经 济运行的秩序, 动摇实体经济运行的信用基础, 另一方面也 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实体经济创造价值的能力; 虚拟经 济对实体经济具有巨大的必不可少的推动作用, 同时我们也 应该注意到虚拟经济还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虚拟经济靠虚拟 资本进行运作, 实体经济的问题也会反映到虚拟经济中, 而虚 拟经济发生的问题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 运用唯物辩证法 的相关哲理分析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唯物史观类
8.罗马法创设了“应继承份”这一法律概念,并形成“不合义务遗嘱之告诉” 制度,规定遗嘱人必须为其近亲属保留法定的继承份额,否则执法官有权以 非常方式撤销遗嘱法定继承份额。这一做法旨在( A ) A.避免家族财产的流失 B.打破家族间的平衡 C.收回公民的遗嘱自由权 D.维护罗马法的权威 解析 根据材料“规定遗嘱人必须为其近亲属保留法定的继承份额,否则执 法官有权以非常方式撤销遗嘱法定继承份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 反映了罗马共和国就“应继承份”制定了“不合义务遗嘱之告诉”制度,以法 律的形式规定遗嘱人为近亲属保留法定的继承份额,旨在避免家族财产的 流失,故选A项。
训练1 唯物史观类
1.(2023河南洛阳新高三摸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 技术也随之出现;秦汉以来,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前 期,曲辕犁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 南水田。这说明( B ) A.南方农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B.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农业发展 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已确立 D.的特色,他创造出一种真隶相参的方法, 杂以行草,给人的感觉楷不楷,隶不隶,行不行,草不草。这种书体他自己称 为“破格书”。这种“破格书”( D ) A.反映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 B.迎合商人尚奇求怪的心理 C.颠覆了传统艺术表达方式 D.体现创新和追求个性解放 解析 材料“他创造出一种真隶相参的方法,杂以行草,给人的感觉楷不楷,隶 不隶,行不行,草不草”表明这种方法打破常规,不是中规中矩的书法形式,超 出了以往书法的格局框架,体现了创新性和追求个性解放的特点,故选D项。
1949年3月
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下继续经营
“帝国主义在华企业”也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人民的企业, 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高三复习历史唯物主义总结
高三复习历史唯物主义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三复习历史唯物主义总结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学科当中的一个重要板块,也是我们考试的一个考点知识,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三复习历史唯物主义总结注意:1、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2、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3、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群众观点4、人生价值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一、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主要原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详细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唯物史观是一种指向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时代思潮,认为自然物质和社会物质是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主张以历史关系而非任何外力为中心,重视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在历史发展当中的推动作用。
因此,将唯物史观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拓宽和深化学生的历史视野,增长他们的历史认知和素养,提升学习效果。
首先,在讲授古代历史时,可以把唯物史观实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将研究古代历史的角度从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历史背景下的实际状况。
通过例如各朝代的产业体系、外交关系、思想文化和社会现象等客观事实,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其次,在讲授近代史时,将唯物史观纳入教学内容,重点引导学生搞清楚每一次历史事件及其后果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现象,同时强调历史变迁中物质因素与思想因素的相互关系。
比如,在研究新中国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可以注重讲授改革开放的对外经济交流的历史背景,强调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影响,并注重分析它们如何促进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最后,唯物史观也可以用在分析历史解释问题上,通过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结果的历史背景,搞清历史内在关系和成因,来解释这一历史事件及其结果。
例如,在研究瓜州之变时,可以分析此事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此
事件产生的影响,分析此事件致使清朝的衰败的历史成因,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结合唯物史观的思想,可以有效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让学生的历史学习更加深入。
高考历史唯物史观知识点
高考历史唯物史观知识点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唯物史观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科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唯物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论。
在历史学的研究中,唯物史观则强调历史的客观性,指引我们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趋势。
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是“基本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决定意识形态”。
这一思想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其他方面产生决定性影响。
在古代社会中,以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制约了社会的发展,例如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
这种生产关系进一步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成为统治关系,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以资本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的形成。
唯物史观还强调历史的客观性。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是由个人的意志所决定的。
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客观规律,受到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和驱动。
人们在历史中只是客观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而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矛盾、经济力量、阶级斗争等客观要素所决定的。
在历史学的研究中,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根据历史的规律和逻辑来进行分析,以求得真实的历史。
唯物史观也强调历史的趋势。
历史的趋势是指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从宏观角度来看,历史的发展不是一种孤立事件的堆积,而是有一定规律性的。
历史的发展总是朝着一定的方向进行,这是由各种矛盾和力量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例如,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路线。
尽管历史的发展有时会出现曲折、波动的现象,但总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当然,唯物史观也有其局限性。
它是一种从经济基础出发来解释历史的方法。
在具体分析历史问题时,还需要考虑到其他因素的作用,如政治、文化、个人因素等。
总的来说,唯物史观是一种重要的历史观念和研究方法。
它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框架,帮助我们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核心素养篇一唯物史观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精准分析
题干解读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①墨家代表底层人民的利益
创D造.者个体农耕经②济分衰析退:
A《墨子》墨家学派著作,未融合诸子百家,故排除
B零散的知识未形成体系,故排除
D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故排除
(2021·广东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除
B材料无法判定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故排除
C明后期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虽有松动,但未达到“解体”的程度,故排除
A (2022·全国甲·11)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
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 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 列变化表明
系
②变化:全民所有制降低,但占主体;集体所有制小幅降低;非公有制比重大幅上
升
③其他选项分析:
A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与题干时间不符且表达阶段错误,故排除
C1956-1978年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D经济结构调整仍在继续,与题干时间不符且表达阶段错误,故排除
D (2022·全国卷乙卷)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 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 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认识和理解
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和方法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人类认识自身社会的历史演进确立了科学的理论 基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 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 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 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 关系,主要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劳动和活动的分工 与交换关系,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成果(包括由劳动创造的生产资料和最终产品 )的分配关系、消费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 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 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史观指引下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思考
唯物史观指引下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思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__年版__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明确提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因此,教师要注意遵循唯物史观这一根本指导原则,将唯物史观的观点、立场、方法论等渗透到日常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来。
《课程标准》中同时明确谈及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这五大学科素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但在看来,唯物史观是其他学科素养得以培育涵养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
__ 年9 月起,部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在安徽全面推广、使用。
如何用唯物史观指引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问题。
另外,高中历史新教材内容量大、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如何衔接、历史教师的学科素养如何提升、教材观和教学观如何转变等都是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发现大单元教学设计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大有裨益。
本文拟以《中外历史纲要(上)》改革开放史教学内容为例,浅谈唯物史观指引下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思考。
什么是大单元教学?从内容上讲,单元是“为使儿童的思维活动有一个段落,将教材或学习经验构成一个个有机的单位”“指按照一定目标或主题所构成的教材与学习经验模块,单元设计是课程开发的基本单位”。
因此,历史大单元教学,在看来即要通过整合和凝练相关的历史教学内容,使之成为一个个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单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范式。
在宏观层面上,唯物史观强调人类历史是一个逐渐发展、密不可分、螺旋上升的有机整体;从微观层面来说,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阶段性和时空性。
这就说明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个节点,从而更好地形成一个整体。
运用唯物史观素养指导高三历史复习备考
教学篇•方法展示一、理解唯物史观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培养目标,抓住了核心素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主要有三个目标。
第一,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第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起着束缚或解放、阻碍或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辩证运动规律,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的方法,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
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历史观和方法论,在研究和解释历史方面比唯物史观更周密、更全面。
因此,唯物史观作为学习历史学科的史学理论,理解其内涵,是高三学生进行系统复习备考必须掌握的理论基础。
二、运用唯物史观重构教材知识体系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目标的第三点是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高三历史的复习备考工作,关键是建立以重点知识为核心的知识体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主体知识包括必修一政治文明史、必修二物质文明史、必修三精神文明史三部分,主要是以专题的形式来讲解知识,其弊端是割裂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也不适应高考对知识点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
运用唯物史观重新整合和构建教材核心知识体系,既有利于节约有限的复习备考时间,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重新认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理解社会变革的本质,提升应对高考的能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就是在春秋战国这个历史大变革时期,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逐步建立下的一种思想领域的解放;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的出现,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而需要的一次思想革新。
但它与西方的启蒙思想有本质的区别,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是一种封建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唯物史观引导高三历史复习
发表时间:2010-10-15T10:55:02.170Z 来源:《学园》2010年第3期供稿作者:石文亮
[导读]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都不可避免地打上阶级的烙印。
石文亮湖北省孝感市实验高中
近年来高考突出从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的角度深入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
特别是在新一轮历史课改的大背景下,高考的命题更加注重以新课程思想指引命题。
而唯物史观可以说是最基本的一种史学观,是其他史观的基础,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谈唯物史观在历史复习中的体现。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自马克思、恩格斯于 1846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创立了唯物史观,至今已有 161年了。
自李大钊于 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在中国系统的传播唯物史观,至今也有 90多年了。
其基本的理论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及其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联系和发展等。
唯物史观发展至今,其内涵也在变化:新唯物史观重视非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过去我们对非经济因素的评价,仅局限于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但现代史观认为,事情绝非如此简单。
亲缘关系、宗教观念、政治权力等非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时是非常致命的。
如以亲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对商周政治制度的影响,又如基督教对欧洲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二唯物史观在历史复习中的体现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
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跃进——工具制作和火的使用、农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
但同一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农耕时代的社会形态:既有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型,又有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并存型,还有奴隶制和封建制的混合型。
工业时代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主导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主导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存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混合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体表现在:
(1)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剧烈,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周王室地位日益衰微,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相互争战达 500年之久。
在这 500年之中,改革、变法此伏彼起。
导致春秋战国社会剧烈变动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铁农具与牛耕的逐渐普遍使用,人们可以在井田之外开垦新的田地,这就是私田。
私田的收获不必上缴,而是由土地所有者占有。
生产力的发展也使统治者可以通过不完全占有劳动者本身而得到比奴隶制同样多的、甚至更多的劳动产品。
劳动者在交出一定量的劳动产品之后,还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
这样,一种新的、封建性的生产关系产生。
井田制的瓦解,必然加速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宗法制的瓦解过程,周王室失去制约各诸侯国的手段和能力,于是礼崩乐坏,纷争不断,天下大乱。
当旧的生产方式瓦解之后,旧的、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改革、变法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最终在战国时期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
在这一过程中,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形成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2)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同样是由于生产力发展造成的,以致于形成了今天资本主义的高度文明。
14世纪的意大利因处于传统贸易中心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最早萌发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手工工场阶段的资本主义发展最先从意识形态的领域体现出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动因下,欧洲开始了新航路探险。
人类历史在此发生转折,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形成了,因为资本主义,“人”和“世界”被发现了。
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尚无力摧毁阻碍其发展的封建秩序,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也就充满了曲折、反复甚至妥协。
下面以简图的形式直观描述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整个过程:。
通过这两张图直接体现出人类历史发展的抽象过程:图 1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三次飞跃,而图 2则反映出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变化。
2.阶级和阶级斗争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都不可避免地打上阶级的烙印。
作为统治阶级,不管是奴隶主、地主,还是资产阶级都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作为各种活动的出发点。
虽然有时他们也会采取一些有利于被统治阶级的措施,但其目的仍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
因此在研究阶级社会的历史中,应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用阶级的观点去分析阶级社会的现象,找出问题的本质。
如在指导学生复习中国现代史时,可以从阶级矛盾的角度整理课本的主干知识。
如国共两党从 1924年~1949年经历了“合作——分裂——合作——分裂”四阶段的关系演变,均受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影响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特别是国共两党的政策。
世界历史的复习同样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在大革命中曾经有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掌握政权。
由于他们面临的政治形势不同,因而采取的具体措施也有所不同。
但其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扫除封建障碍,发展资本主义。
法国大革命有过高潮,也有过低潮,还有过反复,其中也有始终不变的东西,这就是发展资本主义,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帮助学生学会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去考察历史人物言行的性质,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是使学生清楚地认识错综复杂,尤其是剧烈变动中的社会的有效方法。
3.联系和发展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任何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矛盾相互影响的结果。
一个事件出现后,也会影响社会其他方面产生变化。
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方面是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发展变化的,发生在同一时代的各个事件都会或多或少地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
同一历史阶段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影响是普遍的、必然的。
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揭示同一历史阶段中各个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联系发展的思维能力:
(1)现实问题历史的思考。
如:围绕“工业化(现代化) ”这一重大现实主题,进行历史的思考,引导学生从各国工业化进程中体会出“工业化与全球化、工业化实现与农业改造、国家工业化与民间经济运营的相互关系”这一思考。
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突出了人文素养的考查。
类似的现实重大问题还有如:国家统一、资源问题、民族冲突问题、恐怖主义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等等。
(2)中外问题对比的思考。
如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近现代化问题、维新变法和启蒙思想问题、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问题等等,都可以进行对比的思考,从而建立起知识的横向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3)热点问题综合的思考。
热点问题综合的思考是当前文综考试的一个显著特点。
它旨在引导考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综合分析、阐释、评价这些重大的热点问题。
为文科综合命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这类试题在文综高考试题中年年都有,典型的有“我国农业发展”问题、“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等等。
以唯物史观指导高三历史复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抓住历史事件的本质,形成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培养学生科学的社会历史观的重要途径。
二类本科分数线;最近几年达到相应本科分数线的同学的中考分数一般是多少,这些学生平时成绩在年级居于什么位置等等,通过这些资料,学生可以为自己设立一个总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