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城市社会学》课件

《城市社会学》课件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作为研究对 象,深入剖析其社会现象的成因、演变过 程和影响,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未来发展
跨学科融合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吸收借鉴相 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推动城市
社会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大数据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 析,挖掘城市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总结词:城市化的动力主要包括工业化、经济发展、 政策制度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城市化模式则因国家而 异,可分为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和过度城市 化等。
详细描述: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力量,随着工业 生产的扩张,生产要素和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城市化水平也较高,因为经济发 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 也是影响城市化的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过土地政策、 户籍制度等手段来调控城市化进程。此外,社会变迁、 科技进步等因素也对城市化产生了影响。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城市化模式存在差异,这与各国的发展阶段、资源 环境条件和政策导向等因素有关。
详细描述
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问题逐渐凸显。早期的城市社会 学者主要关注城市人口统计、城市社区组织和城市社会 问题等方面。随着学科的发展,城市社会学逐渐形成了 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并开始深入探究城市发展的 内在机制和规律。如今,城市社会学已经成为一个成熟 的学科领域,为城市治理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和实践指导。
分析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 口比例、特征和分布情况。
社会流动
研究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 的流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不平等
探讨城市社会不平等的表现、 原因和后果,以及缓解社会不

城市社会学课件(柴彦威)12城市居住空间-PPT精选文档

城市社会学课件(柴彦威)12城市居住空间-PPT精选文档
西方城市标准:0.3以下隔离程度低,0.30.6隔离程度中等,0.6以上隔离程度高 (Kantrowitz ,1973)
居住分异的衡量2
区位熵(地点指数)
LQ < 1表征的是特定地区的特征人群其集聚度低于城市理想均质情 况的水平, 而LQ > 1则代表了在特定空间上比较高的集聚度
居住分异的衡量3
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新古典学派和以行为理论为基础的 行为学派构成了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居住空间区位选择研究的理 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派、以韦伯社会学为理论基础的制度学派以及考虑 社会文化因素的城市社会文化学派的理论影响了我国城市居住空 间分异形成机制、特殊地域与特殊人群居住空间分异以及对策措 施等方面的研究
过滤现象:由于最高收入阶层的 搬迁而启动的所有住宅和所有邻 里转移到较低收入阶层的一个连 续性过程。
(塔娜,柴彦威,2019)
过滤过程导致城市居住空间演替
过滤过程的终端是一批最低质 量的住宅被放弃被拆除或被转 化为非住宅用途
当新住宅都建在城市的边缘区 时,过滤过程会象波浪一样指 向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心,每一个收入阶层 都向外迁居。
对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在转型期的特殊性的关注,“社会主义 转型国家”、“后社会主义城市”等特殊形态的社会空间分异研 究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阶段
(孙斌栋,吴雅菲,2019)
参考文献:
周春山,2019,改革开放以来大都市人口分布与迁居研究——以广 州市为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启焰.,2019,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 科学出 版社
(9)中国城市居民迁居的变化
住房福利制度对人口迁居的影响

城市社会学课件一章ppt课件

城市社会学课件一章ppt课件

第一节 城市与文明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 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对后来历代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礼乐文明是指“周公之典”。《尚书》曰:“周公摄政,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 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制作的礼乐是处理等级社会 上下贵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 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浅,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 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这种 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礼忽视, 非礼忽听,非礼忽言,非礼忽动”。但是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大 同,社会就不会和谐。
第二节 城市与城市化
二、城市化(Urbanization)
(一)何谓城市化 对城市化的界定,也存在着广泛的讨论: (1)地理及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城市中心向 四周影响及扩展。 (2)农村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中城市特 征的出现。 (3)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一个过 程。 (4)社会学家较为倾向于下面这种解释:人口集中的 过程,其中城市(镇)人口占地域人口比率的增加。
第一节 城市和文明
civilization一词本身就有“城市化” 和“城市的形成”的含义。
第一节 城市和文明
二、从文明的出现来看 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准 城市的出现 国家制度的建立(略) 文字的产生(略)
第一节 城市和文明
文明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 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 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 思考: 人类为什么要群居? 群居产生了什么后果?
第二节 城市与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三个基本方面 城市化的过程包括相互关联作用的三个方 面: 其一,在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 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 其二,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 业人口转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其三,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都市生活 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人际间血缘、亲缘关系 削弱业缘关系强化。

城市社会学讲义(ppt)

城市社会学讲义(ppt)

二、城市社会学的独立发展时期
1、芝加哥学派及城市社会学的创立 1893年,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创立社会学,并开设城 市社会学课程,展开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在此基础 上创立城市社会学。 2、城市社会学独立发展时期的主要理论 帕克:城市社会学指导纲领。罗伯特。帕克是芝加哥 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代表作为1916年出版的《城市: 关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 帕克主要研究领域:人口、邻里关系和职业。
第四讲 城市生态系统
1、城市生态系统 以人类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 的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和城市环境的对立统 一。可分为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以人类为主体 具有人工化环境 依赖性强、独立性弱 城市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门研究城市社会形成、发展及其良性运行的具体 社会科学。 3、研究目的 揭示城市社会的形成、发展及其良性运行的规律、 为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五、城市社会学的内容范围
1、基本内容:
包括城市社会学构建、城市社会学流派,城市功能,城 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生活,城市社会问题,现代城市 管理,城市社会发展预测等 2、体系结构 城市社会学基本理论 城市社会学基本方法 城市社会学应用知识
雷克斯与帕尔:新韦伯主义
雷克斯:城市中质量不等的住宅获取不仅是经 济因素决定的而且是由市场机制与科层制共同 决定的。
帕尔:城市资源分配不平等是造成社会冲突的根本 原因。 合著:《种族、社区与冲突》(1967)
第三讲 城市社会功能分析
一、城市功能的已有见解
1、《雅典宪章》:居住、工作、交通、游乐
3、中心城市的特点
城市要素的集中性 城市空间的开放性 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城市活动的高效性 4、中心城市的特殊作用 经济方面: 第一、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据点。

城市社会学(2015)PPT

城市社会学(2015)PPT
7
二、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在人类现代生活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支
配着人们的工作、娱乐、居住、社交以及所有的日常生活。人们相互交
往的方式也反映着以城市为背景的文化特征,人们的生活与其所在的城
市在一个社会、文化和自然系统中融为一体,因此,城市社会问题的研
究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学家们的普遍关注,城市社会学成为社会学中最早
❖ 这个区分过程的结果是使整个城市生活变得更加充满理智,更加工于 心计。人们对其日常生活进行规划,加以组织,以求获得更高的效率。 以城市中错综复杂的时间组织为例,在这种组织中闹钟和手表是其信 号。齐美尔写到:“如果柏林的所有钟表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出了毛 病,即使只错了一小时,那么全部经济生活和社交生活就会发生长时 间的混乱”。除了时间的合理组织外,齐美尔还认为城市经济方面发 达的劳动分工也表现出城市的理智。城市生活是专业人员之间的相互 作用。
17
3.齐美尔的城市精神生活
❖ 齐美尔认为,现代城市要求人们必须适应的独特因素是神经刺激的强 化。这种神经刺激的强化是每个城市居民都必须加以应付的东西。农 村的情形不同,那里生活节奏和感官映象的刺激慢得多,稳定和平缓 得多。而城市都像一个巨大的万花筒,他以自己的景象、声音、气味 扰动着人们。为了应付这些东西,人们学会了对重要东西和次要东西 加以区分,择其要者,舍其次者。正是在这个区分过程中,城市人与 同样的乡下人相比,显得更加老于世故,更加聪明伶俐。
15
❖ “通体社会”生活的特征是“亲密无间的、与世隔绝的、排外的 公共生活”,其成员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联系在一起。他们有共 同的社会观念,有共同的社会和敌人;在他们中间存在着“我们” 和“我们的”意识。
❖ “联组社会”生活的特征是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权利,唯 我至尊。在通体社会里那种以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 自然的社会习俗支配一切的情况,在联组社会中则日趋消亡。

《城市社会学》课件2

《城市社会学》课件2

02
城市与城市化
Chapter
城市的定义与特征
总结词:城市的定义与特征概述
城市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人口 、文化、经济活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 异。
城市通常拥有相对完善的设施和服务, 包括交通、医疗、教育、商业等。
详细描述
城市是一个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理区域, 具有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
城市化的含义与进程
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包括加强环保法 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广清洁能源、优化城 市规划等。
城市犯罪问题
城市犯罪的定义
城市犯罪问题是指发生在城市中的犯罪 行为,包括抢劫、盗窃、杀人等。
城市犯罪的危害
城市犯罪问题不仅影响受害人的身心 健康,还会破坏社会秩序和安全。
城市犯罪的成因
城市犯罪的成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 社会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家庭教育 等。
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的定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
城市环境问题是指由于城市化进程中人类 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空气污 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工业生产、 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方面对环境的破坏 和污染。
城市环境问题的危害
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城市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居民的健康和生活 质量,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
城市犯罪的解决措施
解决城市犯罪问题的措施包括加强治 安管理、完善法律法规、推进社会治 理等。
06
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
Chapter
调查研究法
总结词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直接从研究对象处收 集资料的方法。
详细描述
调查研究法是城市社会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 方法,通过设计问卷或访谈提纲,对城市居 民、社区、企业等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社 会生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状况,从而分 析城市社会现象和问题。

《城市社会学》PPT课件

《城市社会学》PPT课件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 公元500年至1500年
第一节 欧洲商业文明与自治城市
城市从衰落到重新崛起
自治城市与新兴资产阶级
随着手工业、 商业的不断发 展,城市力量 壮大
封建领主鉴于 来自下层的反 抗和获取金钱 上的实际利益
城市与国 王结盟: 自治城市
商人,工匠力量不断壮大, 他们开始拥有自己的行会 组织,成为议会成员
第一部分 城市与城市社会学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二章 古代都城、城邦与帝国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第四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第五章 城市社会学学派与发展脉络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什么是城市?
2万人以上的聚集地就是城市,在此规模以下的聚集地则 是农村。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是“大城市”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
东方两河流域:商代都城、龙山古城、屈家岭古城、良渚古城
这些考古成果,证明了中国城市文明的产生,是长江及 黄河流域各区域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结果。东方两 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城市文明的发源地。
如何判断远古城市产生的标志呢?
1. 是否有超凡于氏族村落之上的权利组织 形式和纪念性的仪典中心存在,即城市 首先是一个永久性的聚会地点。
二 商业城市与工业城市
商业城市的规划,不考虑如何适应地形和自然景观,也不考虑居民的各种要 求,而只考虑一种功能,即如何强化土地的利用率。因此,所谓城市规划只 是迅速把土地划分成小块,并迅速卖出去。
在这一时期的欧洲城市里,城市建设市大规模的凑合将就时期,人人都忙 着赚钱,没有人关心城市建设。村子扩大为城镇,城镇扩大为大城市,城 镇数目不断增长。
君主新政权依靠的政治、 经济力量
新兴资 产阶级

城市社会学理论(课件)

城市社会学理论(课件)

城市社会学理论(课件)城市社会学目录第二章城市社会学理论简介 (2)一、理论起点 (2)(一)时代背景 (2)(二)讨论的主题:城市化 (2)(三)主要学者与观点 (2)二、新旧城市生态学—芝家哥学派 (3) (一)时代背景 (3)(二)关注的中心问题:城市空间 (4)三、新城市社会学 (5)(一)时代背景 (5)(二)讨论的主题:冲突 (5)(三)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四、小结:城市研究中的重要流派及转折点 (7) 第四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8)一、城市化的概念 (8)二、世界城市化的现状与特征 (9)三、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和城市化类型 (10)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1)(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一般特征 (12) (二)第三世界城市的一般特征 (12)(三)发展中国家城市研究的主题 (12) (四)第三世界城市发展理论 (13)五、1949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 (14)(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14)(二)如何进行城市化 (16)第五章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区隔 (17)一、两种空间范式 (17)二、城市空间与城市区位 (18)(一)城市区位的含义 (18)(二)三种区位模型 (18)(三)城市区位过程 (19)三、社会分化与空间隔离 (19)四、社会区域分析 (21)五、当代城市空间研究 (22)(一)新空间理论视角 (22)(二)空间研究 (24)第二章城市社会学理论简介本讲分城市理论的起点、新旧城市生态学、新城市社会学三个阶段重点介绍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各种主要理论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本讲旨在了解城市社会学是如何研究城市的:它主要关注什么问题、社会学家一般从何种角度观察和处理这些问题的等。

一、理论起点(一)时代背景18世纪末叶英国工业革命使得都市化的浪潮几乎触及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据估计,1800年,世界人口中只有3%的人生活在城市,到1975年,上升到41%。

除了都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外,城市化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所产生的作用也越来越巨大。

城社会学PPT课件

城社会学PPT课件
及其评价。
社会运行机制:社会运行中所遵循的规律或所形成的模式。
社会学所关注的社会运行的几大主题:需要—互动—管理与控制—变迁与进步。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友爱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
社会互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的感性活动。 社会运行是社会互动的综合化和整体化。
实验法又和观察法有根本的不同。首先,实验的观察不再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而是在人 工环境中,在人为控制中进行的观察;其次,自然观察的内容是难以重复的,而实验的内 容却可以不断反复。
实验法有不同于其他方法的两大优点:一是它能通过人为控制促使待研究现象发生,从而 使实验者能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去研究一些自然观察无法涉及的社会现象与过程;二是它 为社会研究中确定因果关系提供良好方法,通过对条件的控制和比较观察,各因素之间的 因果影响能比较清晰地被揭示出来。
研究内容:城市的历史,包括它的起源与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城市的位置,即在空间的分布状态 城市的区位结构与社会组织 城市的动态过程,包括内部变化和区位过程,城市化过程 城市的社会心理,城市人格、集体行为、大众传播、社会控制 城市社会问题 城市的导进,社会行动、城市规划、城市更新、社区发展 四个基本方面:人类生态学、城市社区、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和城市化
社会结构:社会整体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 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社会存在的最基本要素
2021/6/21ຫໍສະໝຸດ 2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1.社会发展论 社会运行:社会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下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包括:社会运行的机制和社会运行状态
非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其表现往往是人们不自觉、不怎么定型的行为。例如公共舆论和时尚,它们虽然流行很 快,但却不是那么正规,人们往往以表扬或嘲笑等方式进行传播。

城市社会学-第九章-城市社会问题PPT课件

城市社会学-第九章-城市社会问题PPT课件
21
二、影响城市住宅问题的社会因素
(一)人口构成 (二)产业结构 (三)家庭构成 (四)生活方式
22
三、中国的城市住宅问题 (一)住宅问题的表现 (二)住宅问题的原因 (三)住宅问题的解决对策
23
(一)城市住宅问题的表现 1.住宅数量 2.住宅质量 3.住宅费用
24
(三)城市住宅问题的原因
1.住宅投资比较低。 2.住宅制度不健全。 3.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 4.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 5.住宅建设的投机行为增多。
27
一、城市就业问题的影响
(一)人口问题与就业 (二)生产发展与就业 (三)经济结构与就业 (四)教育发展与就业 (五)劳动就业体制与就业
28
二、城市就业问题的类型
(一)显在劳动就业问题 (二)隐性就业问题 (三)结构性就业问题 (四)间断劳动就业问题 (五)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
29
三、城市就业问题的解决途径
16
(二)城市人口老龄化对城市的影响
1.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少,年龄结构出现老化趋势 2.家庭与社会负担增加 3.国民收入分配受到影响 4.社会需求发生变化
17
(三)城市人口老龄化对策
1.增强经济的承受能力; 2.制定适宜的人口政策; 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 4.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5.充分发挥老龄人口“余热”,使之“老有所为”。
25
(三)城市住宅问题解决对策
1.积极推进住宅供给制度改革,实现住宅商品化; 2.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配套改革; 3.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控制人口增长规模; 4.以住宅的市场化为基础,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26
第四节 城市就业问题
一、城市就业问题的影响 二、城市就业问题的类型 三、城市就业问题的解决途径

城市社会学课件:第二讲

城市社会学课件:第二讲

四、中世纪的城市
中世纪城市亦称中古城市,是指世界各国封建社会时 期的城市,年代大约从公元 5 世纪到 16 世纪。中世纪城市
的发展以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为线索,以其内部自然经
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为条件。
四、中世纪的城市
1、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发展状况
• 早在公元9世纪初,欧洲出现一些城市。巴黎有2.5万人,意大利的罗 马有5万人口。 • 10世纪末起,欧洲便于销售产品的关隘、渡口、交通要道、寺庙附近 及罗马旧城等地方,并逐渐形成了城市。
第二讲: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一、城市的界定 二、城市产生的条件 三、早期城市文明 四、中世纪的城市 五、近代城市的兴起 六、现代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的界定
1、联合国的界定
2万人以上的聚集地就是城市,在此规模以下的聚集地则是农村。 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是“大城市”。
2、我国的行政界定 《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

三、早期城市文明
• 良渚遗址
• 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丘陵区北缘的天目山东麓河 网平原,主要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境内, 由分布于4203公顷范围内的良渚古城、瑶山和 汇观山祭坛墓地、塘山土垣、姚家墩和荀山聚 落等6片遗址分布区组成。它是我国长江下游 地区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是中 华早期文明的一种重要模式,代表了中华文明 起源阶段的最高成就。 良渚遗址作为中国史前良渚文化时期 (3300B.C. -2300B.C.)政治、经济、文化和 宗教的中心,以其规模宏大的古城遗址、山环 水抱的选址特征、垫石堆筑的营城技术、内外 环通的水系格局、聚落层级的空间关系以及拥 有大型建筑基址的都邑功能等特征,展现了新 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两河流域聚落文明的最高成 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 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

城市社会学课件

城市社会学课件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的产生和创立• 城市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 城市社会学的形成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 城市社会学的系统研究起源于美国。

• 1893年 ,社会学家斯莫尔 (Alum W.Small) 在芝加哥大学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学系。

•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研究中心, 芝加哥大学成为城市社会学的发源地和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地。

芝加哥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 :帕克、 伯吉斯、麦肯齐 、沃斯罗伯特·帕克 (Robert Park)——开创了人文生态学的方法来对城市进行研究• 城市社会学是在二十世纪初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传入我国的 。

• 1929 年吴景超在世界书局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城市社会学领域的教材《都市社会学》。

1.城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综合性,应用性,理论性与实证性相统一2.城市社会学是以城市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分析城市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探讨城市化的特点、动力、进程和中国城市化的道路、目标与模式,探索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方法。

3.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4.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5.城市的特征(1) 城市的人口特征:城市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异质性强 ; 城市居民大多从事非农产业、具有专业技能。

(2) 城市的经济特征: 从生产过程看 , 城市中的生产分工较细、工序较多, 生产技术比较先进,批量生产的产品远离自然;从流通过程看, 城市具备市场功能,或者至少具备了局部的调节能力;从消费环节看, 城市消费方式多样化, 经销商之间竞争激烈。

(3) 城市的地理特征: 城市常常出现在交通线的交汇处、战略要地或资源丰富的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把城市社区看作一个有机的系统,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如社区 整合、社区分化、社区成分变迁、社区发展等,宗旨在于充分利用社 区人力、物力资源,培养社区成员的自治与互动精神,创造更为美好 的生活条件。
城市社会学
(理论部分)
任课教师:黄瓴 2003年9月-11月
1
h
2.4.2 城市社会学应用领域
① 面向社会发展的城市规划 20世纪50年代:
CIAM第十小组(Team10)提出“人际结合”(Human Association) 思想,认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中发展起来,城市和建 筑空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体现。他们提出流动、生长、变化思想为城 市规划的发展提供了新起点。 希腊学者C.A.Doxiadis提出“人类聚居学”(Ekistics)概念,强调对 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认为人类居住环境由五个要素组成,即: 自然界、社会、建筑物和联系网络。为20世纪60年代后的面向社会 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
J.B.Mclonghlin(1968) 提 出 : “ 规 划 本 质 上 是 一 种 引 导 式 的 控 制 管 理”。“规划不只是一系列理性的过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它不可避 免地是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历史背景的产物。”
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西方城市规划领域星期倡导性规划 (Advocacy Planning)运动。主旨:规划师对公众的重新认识和促 进公众对规划过程的参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更多的具有 咨询和协商(Consultation and Negotiation)的特征。
城市规划在许多层面上一表现出作为一种社会规划的特征。
3
h

地域上,不同的社区反映了城市社会隔离的物质形态。社区
(Community)是在一定地域内围绕某种互相作用模式而由多个群体 组合而成的实体。
在社会上,社会分层揭示了城市的内在结构。所谓社会分层, 就是以财富、权利和声望的获取机会为标准的社会地位的排列模式。 在城市规划中评价和综合各阶层的目标、利益要求和行为方式,成为 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规划师进行取舍的关键。P.Davidoff的“规划选 择理论”和“倡导”观点,主张规划就是要依据不同的阶层和社区的利 益而提出方案,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扩大选择的范围,为各阶层和 社区的发展服务。
1952年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通过了“社区开发计划”,其宗旨是 加强社区间联系,充分发挥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利用社区自身的力量 提高社区经济、社区发展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解决社区存在的社会 问题。
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h
当今西方国家的城市社区建设有两个层次:
a.把各种社区看作一个整体,作为城市中社会生活组织的基本单 元协调社区间的演替与互动。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各大城市纷纷以 “邻里复兴(Neighbourhood Revitalization)”取代大规模的城市更 新,其内容是把城市居住社区作为城市更新的单位。
7
h
④ 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 城市社区的特点:人口规模大、密度高; 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集中; 社会组织复杂; 公共市政设施齐全; 社区成员异质性高。 城市社区建设:指在政府倡导下,依靠城市社区力量,利用社区
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强化社区功能,发展社区事业,促进社区经济 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城市社区建设设一个制度创新、社会重构、城市 工作格局调整的系统工程。
b.功能性整合:从同一社会劳动的角度出发,对伴随社会化分工出 现的职业异质性加以整合。社会化分工越深入,各专业之间的依赖性 就越强,在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下,各专业之间将达成一种有机的联
系,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
6
h
c.认同性整合:指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思想性整合。它通
过社会化的学习过程让人们在社会的互动过程中达到认识上的一致。
8
h
eg.二战后西欧国家以大范围空间疏解为特征的“新城建设”,以
居住为核心内容,经历了第一、二、三代卫星城的建设,更加重视具 体的环境设计手法。六七十年代以后,社区规划转向综合的社会规划, 如社区成长与更新,社区情感、社区精神的培育等。以社区为单位进 行城市更新已成为全世界的主流,居住社区规划偏重社会分析与内在 社会机能的建构,公众参与规划的程度越来越大。
2
h
20世纪60年代:
美 国 社 会 学 家 甘 斯 H.Gans 的 《 人 与 规 划 》 ( people and plan) (1968),认为:人的生活是由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力结构所决定的, 而不是规划师们所认为的物质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及其规 划所决定的。
1966年,美国规划师杂志上一段话:“我可以稍带夸张,但却颇有几 分真理性地说,一代人的规划会成为另一代人的社会问题。在规划工 作中所取得的那些‘成绩’,往往会成为产生困难的根源。”
以上三个因素叠加,形成了总的城市居住社区的隔离分布。
5
h
③ 城市社会整合
社会整合是指将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各要素联系到一起,使他们 一体化。城市社会整合机制一般包括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和认同 性整合。三部分相互联系又独立存在,他们分别从社会的制度化、专 业化和社会化三个方面对城市社会进行整合。
a.制度性整合:指运用国家的各种政策、法规和法律对各种社会关 系进行条理化和合法化梳理,使其纳入统一管理和控制的轨道。
4
h
城市社会隔离表现在城市生活中最明显的是居住隔离。居住 隔离指在城市中,人们生活居住在各种不同层次的社区中。结论如下:
a.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各社会阶层在城市中的居住分布是呈扇 形的,沿交通轴线延伸。
b.不同家庭结构的人们居住分布呈同心圆状。
C.种族、民族因素的存在,使其居住状态不符合社会分层和家 庭规模而形成的分布规律。他们一般为了特殊的利益,或仅是偏好, 也因为歧视的存在,在城市中某一区域成团状集聚。
一个国家在宏观的制度性整合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微观的社 会整合往往从社区开始。我国开展的城市文明小区建设,就是从城市 社区入手,将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社会整合的微观切入点。在城市中, 单位的整合能力已下降,城市社区成为新的城市社会整合地。城市规 划作为社会空间资源再分配的形势与手段,在城市社会整合中发挥积 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