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手法赏析
落花生课文写作手法
![落花生课文写作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8caa942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5.png)
落花生课文写作手法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作者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在写作手法上,《落花生》有以下特点:
1. 借物喻人:通过描述花生的特性和品质,来比喻人的品格和价值观。
这种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 对比手法:文章通过对比花生的低调和默默奉献的品质,与一些外表华丽但内在空洞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了花生内在的价值。
3. 叙述方式:文章采用顺叙的方式,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从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到议花生,一步步展开情节。
这种叙述方式使得文章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4. 语言简洁: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但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文章更加贴近生活,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5. 情感表达:文章中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对花生的赞美,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内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阅读《落花生》原文及赏析,了解其写作手法及深意。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写作手法赏析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写作手法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e0ce2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9.png)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写作手法赏析
叶圣陶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作家和翻译家,他的文学作品
广受读者的喜爱。
他的写作手法独具匠心,深受文学界和读者的认可。
以下就是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写作手法赏析:
一、情感真挚
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情感真挚,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内
心深处的情感。
他的作品中常常写出真实的人性和生活,让读者感到
共鸣。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变化,使得人物形
象更加鲜活,更加具有感染力。
二、言简意赅
叶圣陶先生的作品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很少使用华丽的词藻和
复杂的句子。
他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
解和领会他的作品。
他的文章有时呈现出一种平实、朴实的风格,让
人感到亲切自然。
三、寓教于乐
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大多寓教于乐,常常通过故事传达人生智慧和
道理。
他深入民间,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晦涩难懂的道理变得生动
易懂。
他借助小说、童话等形式,将深奥的道理转化为故事,不仅令
读者容易理解道理,也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
综上所述,叶圣陶先生的写作手法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他情感
真挚、言简意赅、寓教于乐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让读者从
中获得心灵上的启迪和成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作手法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作手法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0a52a53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41.png)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作手法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来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这句诗是描写思乡之情的,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思念故乡的心情。
从文字来看,杜甫运用了写意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对这句诗的写作手法进行深度赏析。
一、意境写意诗的意境是指诗人借助文字描绘出的一种意蕴深厚、清丽高远的情境。
在这句诗中,诗人以“露”与“月”作为意象,通过描绘夜晚的露水和皎洁的月光,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其中,“露”与“月”被赋予了情感色彩,使得整个意境显得更加深刻动人。
通过这种写意手法,诗人用最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了最丰富的内心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比兴借景比兴是指诗人借助其他事物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思想。
在这句诗中,杜甫通过描写“露”和“月”来暗喻自己的思乡之情。
露水在夜晚会凝结在花草叶上,清冷清爽,而月亮则高悬在夜空中,皎洁明亮。
诗人将这两种自然景物作为思乡的隐喻,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这种比兴手法巧妙而深刻,使诗中的意境更加丰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音韵对仗杜甫在这句诗中运用了“明”字的对仗,增加了整句诗的音韵美。
对仗是指诗句中相邻的字音相同或相近,起到了对抑扬顿挫的美化作用。
在这句诗中,“白”与“明”字音相近,呼应了诗句的整体意境,使得诗句更加悠然动听。
通过对仗的运用,诗句的音韵美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也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总结回顾: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这句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过深刻的意境写意、巧妙的比兴借景以及优美的音韵对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
这句诗通过简洁而富有内涵的文字,传达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生活感悟。
个人观点:对于这句诗的赏析,我认为杜甫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深沉的思乡之情沁入了诗句之中,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
鲁迅记叙文作文手法赏析
![鲁迅记叙文作文手法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00ac4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6.png)
鲁迅记叙文作文手法赏析
鲁迅的记叙文手法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西游记写作手法赏析
![西游记写作手法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e34d0a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a.png)
写作手法:
(一)《西游记》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丰富多彩的幻想世界,开拓了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创作的新领域。
(二)神话人物的塑造突出的特色是把社会化的个性,超自然的神性和某些真实动物的特性结合起来,既反映了社会的真实,又有着神奇色彩。
(三)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
《西游记》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结合起来,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和憎。
艺术特征:《西游记》描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大都有现实生活作基础,同时在神奇的形态下体现了作家与人民的某些美好愿望.八十一难,七十二变,各种神魔的本领都充满幻想色彩;五花八门,奇光异彩的宝贝,显然是人们为了征服自然或战胜敌人才假想出来的.《西游记》构成了浪漫主义的基本艺术特征.。
《包身工》课文赏析
![《包身工》课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238036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25.png)
《包身工》课文赏析一、写作手法《包身工》一文采用了报告文学的写作形式,通过描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旧社会包身工制度的黑暗与罪恶。
这种以报告事实为手段,揭露社会矛盾的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得文章层次分明,情感表达丰富。
二、人物形象《包身工》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十分成功。
作者通过对包身工一天生活的细致描绘,塑造出了一群鲜活的、具有代表性的包身工形象。
他们既是勤劳、善良、纯朴的普通劳动者,也是受尽剥削、生活悲惨的受害者。
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三、语言特色《包身工》的语言简练明快,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
作者通过平实、客观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生活场景和情感状态。
这种语言风格既符合报告文学的特点,也使得文章更加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主题思想《包身工》的主题思想是揭露旧社会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通过描绘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作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强烈控诉。
同时,作者也提出了关注社会问题、争取基本人权的主张,表现出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五、社会意义《包身工》的社会意义十分重大。
这篇作品唤起了人们对旧社会的深刻反思,推动了人们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注和保护。
它也提醒人们要时刻关注社会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积极争取公正、平等的社会环境。
六、艺术价值《包身工》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真实性和生动性上。
作者通过对包身工生活的真实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作品中的生动性也使得读者能够深入地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七、结构安排《包身工》的结构安排十分严谨。
作者以时间顺序为主线,通过对包身工一天生活的描绘,将整个故事情节串联起来。
同时,作者也巧妙地运用了并列叙述的方式,使得文章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这种结构安排既符合报告文学的特点,也使得文章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写作手法的鉴赏与分析
![写作手法的鉴赏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f1f57bd31b765ce050814d7.png)
写作手法的鉴赏与分析写作手法范围广,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等。
1、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讽刺、渲染、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3、全文大范围使用拟人手法、夸张手法、比喻手法4、结构上的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5、人称的变化 \插叙表现手法什么表现手法+怎样写+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感情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答题模式: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
《白杨礼赞》白杨树象征北方坚强的抗日军民。
《爱莲说》莲花象征君子。
(6)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答题模式:本文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
例:《范进中举》(7)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答题模式:本文运用了衬托之法,用……的……衬托……的……,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例,《安塞腰鼓》以声衬静的手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有运用,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写作手法赏析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写作手法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b457c6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f.png)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作手法赏析一、概述月亮是人类文学创作中的常见主题,描述月亮的诗歌也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常见形式。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诗歌,其中一首著名的诗便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中有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直以来都被人们传颂不衰。
本文将对这句诗进行深入赏析,探究其中的写作手法和内涵。
二、语言运用1. 应用意象手法杜甫在这句诗中通过运用意象手法,将“露”“白”“月”三个字巧妙地通联在一起,从而构成了诗句的核心意境。
露是夜晚的自然现象,从今夜起变得明亮,正好和明亮的月亮形成对比,而月亮又与诗人的故乡通联在一起。
这种意象的运用,使整句诗产生了极其深刻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 巧妙安排词语杜甫在这句诗中选用的词语十分考究,不仅意境深远,而且表达简练。
他选用了“露”“白”“月”这三个形象生动的词语,使诗句更加具有张力和韵味。
并且通过暗示而非直陈的手法,增加了诗句的深度和艺术性。
整句诗读来寥寥数语,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抒发情感,这正是杜甫高超的写作技巧的体现。
三、情感表达1. 对故乡的思念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杜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烈而深切。
在他笔下,露是从今夜开始变得白皙,而月亮尤如故乡的明亮。
这种比喻,表现出诗人内心深处对故乡乡愁的情感表达。
无论身在何处,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始终是杜甫诗歌的一大主题,贯穿于他的创作始终。
2. 离别之情诗句当中透露着一种离别之情。
月明星稀的夜晚,更加烘托出了诗人离乡背井的孤寂和无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又有深深的离别之情。
这种情感的叠加,使整句诗读来更加沉郁和悲凉。
四、诗歌意境1. 冷月清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概括了一个冷月清霜的夜晚意境。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露水沾满了白色的月光,月亮更是明亮而清冷。
这种意境既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离愁,又展现了冷峻的夜晚自然景象。
2. 故乡情怀此句诗中还蕴含着浓浓的故乡情怀。
终南山赏析
![终南山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4f76b7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8.png)
《终南山》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律,是一首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诗歌。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写作手法:王维在诗中运用了夸张、拟人、对仗等多种艺术手法,如“太乙近天都”中的“近”字,使得终南山与帝都长安的距离拉近,突出了终南山的高大。
再如“白云回望合”中的“回望”二字,将人的视角从前方引向山后,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山之中,看到了山的重叠之美。
2.意境营造:王维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了终南山的宏伟壮观。
在他的笔下,终南山既有高耸入云的气势,又有云雾缭绕的神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同时,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感染力。
3.语言特点:王维的语言简洁而生动,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韵味。
他的用词精准而有力,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力量和美感。
同时,他的诗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4.主题思想:王维的《终南山》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
他通过对终南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终南山》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歌,它以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打动了读者的心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的好作文加赏析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的好作文加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dbfa8a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39.png)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的好作文加赏析哎呀,今天咱们来聊聊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这可是个高深莫测的学问啊!话说这种手法就像是咱们说话一样,有时候要藏着掖着,先不说破,等到关键时刻再一举抛出,这样才能让人听得心服口服,对吧?咱们得明白欲扬先抑的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先把事情说得低调一点,让读者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然后再在关键时刻给它点亮,让读者惊呼“哇,原来是这么回事!”这样的写作手法,既能让文章更加吸引人,也能让我们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怎么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呢?其实很简单,关键就在于把握好节奏和语气。
咱们可以先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说起。
比如说,咱们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某个明星的八卦新闻,刚开始的时候,作者可能会写得比较含蓄,只是说这个明星最近有点不太顺心,但是具体发生了什么还不得而知。
这时候,我们就会好奇心泛滥,想赶快知道真相。
等到关键时刻,作者突然一炮打响,把真相说出来,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再比如说,咱们在看一部电影或者读一本小说的时候,作者可能会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主人公的基本情况,然后慢慢地揭示他/她的性格特点和成长经历。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可能会用到一些欲扬先抑的手法,让我们觉得这个主人公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
但是等到关键时刻,比如主人公面临重大挑战的时候,作者会突然把他/她的优点展现出来,让我们感叹:“哇,原来他/她这么厉害!”当然啦,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不仅仅局限于这些例子。
在写文章的时候,咱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这种手法。
比如说,咱们在写一篇关于自己参加比赛的文章的时候,可以先从自己平时的表现说起,让读者觉得这次比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然后在关键时刻,比如比赛快要结束的时候,咱们可以突然发力,把自己的实力展现出来,让读者惊呼:“哇,原来他/她这么强!”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技巧,它能让我们的文章更加吸引人,也能让我们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啊,以后咱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不妨试试这种手法,看看能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
赏析用到的手法
![赏析用到的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d652d8c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c.png)
赏析用到的手法
在文学赏析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和评价作品中使用的手法:
1. 描写手法:描写手法是通过文字表达出各种人物、景观、情感、事件的方式。
可以包括直接描写、暗示描写、对比描写、象征描写等。
作品中使用的描写手法是否生动、准确、形象,能否引起读者共鸣,是赏析作品的重要方面。
2. 比喻和象征手法:比喻和象征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用一个事物或概念来代替另一个事物或概念,以达到表达的目的。
比喻和象征手法可以丰富作品的意境,隐藏深层次的含义,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
3. 叙事结构和节奏:叙事结构是指故事的组织方式,包括时间顺序、情节安排、线索铺设等。
节奏是指作品中情节、语言的起伏和变化,包括句子结构、语速、音调等方面。
叙事结构和节奏对于赏析作品的整体流畅度和张力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对白和语言运用:对白是文学作品中人物之间的交流方式,可以通过对话展示人物性格、情感和背景。
语言运用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技巧和形式,如修辞手法、语音节奏、词汇运用等。
对白和语言运用能够展示作品的立意、风格和作者的写作功底。
5. 文学手法和结构手段:文学手法包括重复、对比、托词、讽刺、夸张等,这些手法可以增加作品的吸引力、表现力和艺术
性。
而结构手段包括设问、反问、悬念、插叙、跳跃等,可以增加作品的张力、丰富性和层次感。
以上是在文学赏析中常见的几种手法,通过对这些手法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艺术性和独特性。
古诗写作手法
![古诗写作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bddf5cc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0c.png)
古诗写作手法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1)译文: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怆然而涕下。
(2)赏析: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译文:烟雾笼罩着水面,月光笼罩着沙岸,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酒楼里的人们还在寻欢作乐,那些卖笑的歌女浑然不知亡国之痛,隔江还唱《后庭花》。
(2)赏析: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1)译文: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2)赏析: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的好作文加赏析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的好作文加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1cd6ad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01.png)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的好作文加赏析哎呀,写作这东西,真是让人头疼又兴奋啊!今天咱们来聊聊那个“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听着挺高级的,其实就是给文章增添点悬念和吸引力的小窍门。
我可不敢自吹自擂,咱们得先谦虚点,说点不起眼的事情,才能让读者看得津津有味。
比方说,咱写一篇游记。
要不咱就从打包行李开始说起吧,这个可是个好“抑”的开端。
我就是个不善计划的人,每次出门前总要临时抱佛脚,翻箱倒柜找个护照啥的。
还记得上次去海边,出门前竟然找了半个小时的防晒霜,结果差点没赶上飞机。
这么一说,听着是不是感觉很亲切?就像和朋友闲聊一样。
然后咱们得给点“扬”的料才行。
比如到了目的地,天呐,那美景,简直让人目瞪口呆!我第一次看到那么碧绿的海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还有那些可爱的当地人,每个人都笑容满面,还有一个老奶奶,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差点把我给逗乐了。
哎呀,不好意思,我是不是跑题了?这就是“欲扬先抑”的魔力,让你一不小心就把本来想说的话说出来了。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了一个笑话,那天我和同伴在海边吃海鲜,结果点了一道招牌菜,结果服务员端上来一看,却是个巨大的龙虾,我俩顿时傻眼了。
嗯,话说回来,写作就是要有点儿戏剧性嘛,不然太单调了不是?要把读者引入情景,就得像导演一样,布局好每一个镜头,让人看得不离眼睛。
就像我在旅行中碰到的那些人,每个人物都是一个小小的亮点,把整个故事点缀得生动有趣。
所以,写作嘛,真的是有点“欲扬先抑”的门道。
别着急把牌面全亮出来,先透透气,再来个大招,效果绝对不同凡响。
对了,你也有什么写作的小窍门?咱们交流一下经验,说不定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呢!。
朱自清散文《背影》写作手法赏析
![朱自清散文《背影》写作手法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2f3e22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67.png)
朱自清散文《背影》写作手法赏析朱自清散文《背影》写作手法赏析在写法上,《背影》的主要特点是白描,作者写父亲的背影,描写那买桔子时过铁道的场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所谓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
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
请读下边的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
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
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
作者没有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了父亲的形象。
那父亲送行的一幕,是发生在八年前。
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极为传神地把当时的动人情景再现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写技巧。
这种笔墨,乍看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起笔似觉平淡,实际上却在平淡中显露新奇:为什么“我”最不能忘记的不是父亲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这就造成了悬念,使读者急于要追读下去,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叙。
《布鲁克林有棵树》写作手法赏析
![《布鲁克林有棵树》写作手法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5322ad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59.png)
《布鲁克林有棵树》写作手法赏析《布鲁克林有棵树》是美国作家贝蒂·史密斯创作的一本畅销小说。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巧妙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使得这本小说在描绘人物情感、营造氛围和展现故事情节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首先,作者在写作中发挥了很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女孩,她在布鲁克林长大,与家人和朋友们的亲情和友情交织在一起。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细节的安排,将布鲁克林这个城市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而树作为文中的重要象征物,更是赋予了故事以深刻的意义。
其次,作者在人物刻画上做到了细致入微。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他们的言行举止、思想感情都被描绘得十分真实。
作者通过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写,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们的内心变化。
同时,作者还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展现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冲突,使故事更加丰满和引人入胜。
此外,作者巧妙运用了反转和悬念的手法,增加了小说的吸引力。
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作者设置了多个转折点和高潮部分,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紧张和兴奋的感觉。
同时,作者还灵活运用了 flashback 和 foreshadowing 等手法,使得故事的叙述更加生动有趣。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禁会被故事的发展所吸引,想要一探究竟,这种紧凑的叙事方式更加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总的来说,贝蒂·史密斯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才华,将《布鲁克林有棵树》打造成一部感人至深的经典小说。
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作者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主题。
这本小说不仅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读者共情,还启迪读者对亲情、友情和人生的思考。
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我要像秋天一样有条不紊
![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我要像秋天一样有条不紊](https://img.taocdn.com/s3/m/4b17425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5.png)
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我要像秋天一样有条不紊
这篇习作像一首诗,诉说了秋之贡献、秋之深情;如一幅画,绘出了秋之美景。
不由得使读者对秋产生了几分爱恋、几多赞誉:丰硕的秋果,迷人的秋景,温馨的秋情。
在修辞手法上,小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拟人,丰富的想象,赋予秋以人的精灵,读来使人不由自主地爱上秋天的色彩。
如“就近看呢,朵朵一串红开在绿枝上,仿佛是许多红衣女站在钢丝上翩翩起舞。
看着看着,眼前便出现六一节那天同学们穿着红色的小皮鞋在舞台上的情景了。
再比如“下雨了,没有打雷也没有闪电,雨水静静地流淌,哦,是秋姑娘在倾吐自己的心事呢。
”
另外,习作的脉络十分清晰,作者按观察的顺序一路写来,有条不紊,将秋天的色彩描绘得十分动人。
初一文章赏析写作手法角度模板
![初一文章赏析写作手法角度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cca64733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3.png)
初一文章赏析写作手法角度模板以下是我整理的有关于初一文章赏析写作手法角度模板,仅供参考: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xx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xx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xx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xx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xx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的所有的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该手法. 的具体作用.
答: 不是赘笔,这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明确手法)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是为了下 文写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作正面陪衬。
而写日本“爱国青年”对我的寻衅无礼, 则是为了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毫无民族 偏见。(结合文本具体阐释)
《皇帝的新装》开头极力描述皇帝如 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骗 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 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铺垫 。
.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用类似
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次要事 物作陪衬,从而突出主要事物,强 化思想感情。
课本举例:
《爱莲说》以“菊之爱”正衬“莲之 爱”, 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从而 表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
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11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 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008年南京市中考《田野上的白发》
.
19.第⑥段中作者忽然说江南的雪“也有它先天的不足”,并
近年来,随着中考改革的 深入,试卷越来越强调对文章 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那么对 手法赏析能力的考查自然就成 了近年中考语文试题的亮点。
.
.
手法赏析
是指对各类文章表达与表现 技巧的辨识、理解、分析与欣 赏。主要包括对语言修辞方法 和文章表现手法的赏析。
.
比喻 拟人 夸张
手 修辞手法:
对偶 反复
设问 排比
反问 反语
法
对比 象征 线索
技
讽刺 衬托 白描
巧 铺垫(伏笔) 设悬念
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 欲扬先抑
细节描写 动静结合
侧面描写 详略得当
托物言志 想象联想
点. 面结合 借景抒情
考考你:
《海燕》——象征 《口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天上的街市》——想象联想 《变色龙》——对比、细节描写、讽刺 《马说》——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借景抒情 《阿长与〈山海经 〉》—欲扬先抑
写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作简要分析.(2分)(拟人化、衬托)
——2008苏州市《繁星》
8.选文介绍的是中国戏曲,文章在第②段中还介绍了西方戏剧
的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对比)
——2008淮安市《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
.
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中
对比、铺垫、衬托的
表现手法
.
对比: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
4、表述杂乱无条理。
.
解题三步骤:
1.明确手法. 2.具体阐释该手法在文章中
的体现. 3.结合人物、结构、中心等,
简述该手法的具体作用.
.
选段写到了“几个职员”和“本级
的学生会干事” ,这对于表现本文的
主要人物藤野先生来说,是否属于赘笔? 为什么? ——《藤野先生》
解题三步骤:
1.明确手法. 2.具体阐释该手法在文章中
以此更加突出了藤野先生高尚的境界和我 对先生的崇敬怀念。(结合中心简述具体作用)
.
答:对比(明确手法)。将胡屠户对 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进行对比(结合 文本具体阐释),突出了胡屠户的市 侩势利、趋炎附势,从而更加表明封 建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人的嘴脸的 丑恶。(结合人物、中心简述作用)
.
答:写樱桃花开之盛和“我”对樱桃 的憧憬是为下文母亲“抽打樱桃花”及 我“护花”作铺垫,(明确手法、结合文 本具体阐释)。使得前后照应,行文构 思严谨.(结合结构简述作用)
《曹刿论战》——详略得当 .
中考题再现: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
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
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与北国的雪相对比,指出它的“不够刚毅,不够浑厚”,这样
写你觉得好吗?
——2006无锡市《江南的雪》
16.文章前四节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
用是什么?( 2 分)(铺垫、首尾呼应、借花喻人)
—— 2008徐州市《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12.下面的一段文字描写月亮,与上文描写繁星相比较,它们的
.
实战演练
《访 兰》
文章主要写对“野兰” 的欣赏、品评。为此, 作者综合采用了多种 表现手法,试结合文 章作简要分析。
(答出两点即可)
.
答:1.设悬念.开头写别人都跑来玩赏野兰,而父
亲反而却不高兴了.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揣测,激 发了阅读兴趣.
2.对比(反衬).将家里栽培的兰草和野兰对比, 以家培兰草的太甜、太媚和格调低俗反衬野兰, 突出野兰的纯朴独特、不失真性。表达了作者对 野兰的欣赏,以及想拥有“野兰”式品质的愿望。
答:写樱桃花开之盛和“我”对樱桃 的憧憬是为下文母亲“抽打樱桃花”及 我“护花”作铺垫,使得前后照应,行 文构思严谨。
.
1、未能掌握各种常用手法的一般性特征, 因此不能明辨手法。
在阐述其作用时,不知该从文章中心、 人物形象、结构特征等角度具体考虑, 只答出其一般性作用。
.
.
选文为刻画胡屠户这个人物形象, 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范进中举》
答:对比。将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
后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胡屠户
的市侩势利、见风使舵,从而更加
表明封建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人
的嘴脸的丑恶。
.
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极力状写樱桃 花开之盛和“我”对樱桃的憧憬?
——《抽打心中的樱桃花》
物进行比较,从而突出某一事物 特征,表达作者情感。
课本举例:
《雪》 :把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 进行对比,突出朔方雪的独立、张 扬、富有抗争精神。也表明作者更 欣赏朔方的雪。
.
铺垫:上文为下文的主要内容
做准备,打基础,是对下文的必要 交代。因此,有铺垫就必有照应。 铺垫能使行文构思更加严谨。
课本举例:
3.铺垫.父子二人关于两种兰草谁好的对话, 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使得前后照应,构思严谨。
4.托物言志. 作者将纯朴独特、不失真性的 “做人”原则寄托于“兰草”上,显得形象、隽永, 耐人寻味。
.
解题三步骤:
1.明确手法. 2.具体阐释该手法在文章中
的体现. 3.结合人物、结构、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