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照片
潮州的历史老照片
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图 书馆,发现了几张1890年至 1928 1928年之间美国传教士在潮州 拍摄的照片。 似乎能触摸到那遥远的历史的 声音。
上面那张照片拍摄于1928年。民国17年。 标题:“潮州府的老门” 拍摄地点是潮州的牌坊街。 在画面左侧那个拿着相机的美国人脸上流露着兴奋的神情,他的 装束使得在他旁边的两个小孩感到好奇。在男子身后是“理学儒 宗坊”,牌坊上“铨曹冰鑑”四个字是那么清晰。男子的右侧是 一位拿着雨伞的美国女子,她的脚步是那样轻盈,我能想象她此 刻脸上的表情,定是陶醉于这精妙的建筑和这整洁的街道。画面 右侧那稍显富态的妇人,我猜想,应该是一名布道的修女,在她 身后望着镜头的潮州男子细细打量着手握相机的外国人。那时, 这几名外国的到来,不知该引起人们多大的讨论,或许,街道两 旁的商铺“南华商店·南华商店各港靴鞋发行”和“记鞋庄”里 的老板放下了手头的活儿,跑出来看看这四名蓝眼睛的人。它可 能是牌坊街的第一张照片。
拍摄于1921-1923年期间
描述:“一千只手臂的女 神!在一座潮州府外面 的新建的佛寺里面。在 一旁的神圣场所有一场 表演。他们想象这个慈 祥的女神用所有的手去 帮助人们。”
很可能在文革期间被毁了
拍摄于1911年。第二年, 便是辛亥革命。 描述:布道团第一次在 潮州府的“猴洞”。一 个名叫飞利浦·库斯兰 的医生,他也是一名医 学传教士,在1888年, 他随着长老会在潮州展 开工作。(“猴子庄园” “猴子庄园” 即中山路同仁里, 即中山路同仁里,假山 现还是那样。) 现还是那样。)
这张照片拍摄于1888~1906年期间。
这张照片拍摄于1894~1906年间。很可能是湘子桥的第二张相片。
上张照片拍摄于1921-1923年期间。地点:潮州开元寺
多张老照片,图解历史上真实的《兄弟连》人物原型
多张老照片,图解历史上真实的《兄弟连》人物原型电视剧《兄弟连》的播出,让国内很多观众了解到二战时期美军第101空降师506团2营E连兄弟们出生入死的故事,剧中的情节广大观众都很熟悉,但历史上兄弟连的兄弟们都是谁?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小编辛苦盗来多张图片,向大家图解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兄弟连那些人物原型,这些名字都很熟悉,下面就是他们的真实模样,图片很多,考验你的内存。
↑1945年,阿尔卑斯山的“鹰巢”,兄弟们惬意的晒太阳。
↑理查德·温特斯少校、刘易斯·尼克松少尉和哈利·威尔士中士在奥地利。
↑101空降师代理师长,“疯子”安东尼·麦考利夫准将。
↑1944年10月,温特斯上尉在荷兰。
↑温特斯在训练营的留影。
↑温特斯与威尔士。
↑罗纳德·斯皮尔斯。
↑“大力水手”韦恩与汉克·齐默尔曼。
↑布尔·史密斯。
↑乔·莱斯尼夫斯基。
↑赫伯特·索贝尔上尉,E连第一任连长。
↑上士迈伦·“麦克”兰尼↑“大力水手”罗伯特·韦恩。
↑乔治·鲁兹与“宝贝”赫夫隆。
↑卡伍德·利普顿。
↑大卫·韦伯斯特。
↑弗洛伊德·塔尔伯特(左一),保罗·罗杰斯(右二)和福里斯特·古斯(右一)↑背对镜头的是温特斯,他正在训练大家打伞包,左边侧脸的是斯基普·穆克。
↑温特斯与威尔士。
↑威廉·杜克曼。
↑帕克·克里斯腾森、“大牛”兰德曼与比尔·杜克曼。
↑乔·托伊与唐·马拉奇。
↑兄弟们的合影。
↑马拉奇、托伊、穆克。
↑唐纳德·霍布勒。
↑“野蛮比尔”威廉·戈莱瑞。
↑乔·里格特。
↑马拉奇与塔尔伯特。
↑温特斯与尼克松。
↑林恩·康普顿。
↑1944年在荷兰。
↑医务兵尤金·罗伊·库伯。
↑从左至右,古斯、塔尔伯特、尤班克斯、不知名士兵、梅尔莱特。
15张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印象老照片满满都是回忆
15张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印象老照片,满满都是回忆!
本组图片真实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社会,照片是由多名中外摄影拍摄的,取景地点遍布全国各地;而今的中国,高速发展,越来越繁华,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或者还记得曾经的中国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和现在的社会相比,可以说是有着巨大的变化。
历史老照片:北京王府井大街,一块索尼产品的大广告牌。
图:街头卖冰糖葫芦的小贩,记得这是小时候的最爱。
历史老照片:在八达岭长城上拍写真的新人。
图:在滑旱冰的男女,在80年代,这算是一种比较时髦的娱乐活动。
历史老照片:坐在游泳池旁的女性的背影。
图:手持“大哥大”的人,在80年代末,用得起“大哥大”的人绝对是土豪级的人物。
历史老照片:街上做小吃的小摊,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
图:骑着自行车上班的女性,穿着打扮是越来越时尚了。
历史老照片:上海外滩长椅上的一对情侣,随着社会不断开放,恋人们可以光明正大秀恩爱了。
图:在路边卖水果的阿婆。
历史老照片:在公园里合照的美女。
图:80年代的马路,机动车很少,主要以自行车为主。
历史老照片:夏天在游泳的人群。
图:农村里的小孩在玩老鹰捉小鸡。
【草根说历史的微信公众号:lyxtea 期待您的加入,一起畅谈历史】。
关于历史照片的纪录书
关于历史照片的纪录书
关于历史照片的纪录书有很多,它们通过照片和文字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见证和深入的背景解读。
以下是一些推荐的书籍:
1. 《中国老照片(1840-1949)》: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入了1840年至1949年间拍摄的中国老照片800余幅,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 《老照片(第1-100辑)》: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连续性出版物,内容主要是反映20世纪一百年间中国人的生活状况。
3. 《人类群星闪耀时:12幅改变世界进程的历史瞬间》:作者是美国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本书所选的十二个故事,是12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尔的复活、老年歌德热恋的悲剧、滑铁卢的一分钟,英雄的瞬间,南极探险的斗争,西塞罗面对行刑剑,越南丛林中的陷阱,列宁回到俄国,加来义民,美国的诞生。
4. 《老照片(第101-200辑)》:继续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延续之前的风格,通过照片和文字展现20世纪中国人的生活变迁。
这些书籍都是通过对历史照片的精选和解读,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和人性。
它们不仅具有收藏价值,也是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资源。
在阅读这些书籍时,不妨与原作对照,感受那些历史瞬间的真实与震撼。
18张历史老照片展示我国建国初期使用的蒸汽机车
18张历史老照片展示我国建国初期使用的蒸汽机车
作为工业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产物,它的出现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下面我们就跟随着这一组彩色的蒸汽机照片,来见证我国工业发展的历程。
1952年7月,首台解放型蒸汽机在四方厂试制成功,展开了我国自主机车的制造史,该种车型一共生产了455台。
1956年四方厂生产的胜利蒸汽机,编号从601开始,一共生产了151台,主要用于客运的机车。
建设型蒸汽机车,1957年7月研制成功,主要用于货运。
和平型机车,这是当时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功率的机车。
上游型机车,1960年研制,由唐山机车厂制造。
人民型1086号机车,1958年生产于四方机车厂。
前进型机车,1988年生产于大同机车厂。
前进型机车第1316号,全长26.023米。
JS建设型机车,1960年生产,货运型机车,全车长23.3885米。
JF解放6型机车,1936年日本制造的货运机车,现已收藏于博物馆。
PL1颇勒型机车,1907年美国制造,全长16.6米,属于货运机车
GJ工键型机车,1960年生产,长度9.735米,主要用于厂矿等
地。
XK13西克型机车,1959年由波兰制造,全长9.146米。
SL7胜利型机车,1934年日本制造,全长25.675米,用于客运机车。
SL8胜利型机车,1937年日本制造,全长24.075米。
JF2解放型机车,1929年日本制造,全长22.34米。
SL5胜利型机车,1927年日本制造,全长24.07米,用于客运机车。
FD型机车,1931年前苏联制造,全长29.07米。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22张罕见的历史老照片,成龙竟然。。。
22张罕见的历史老照片,成龙竟然。
清朝官员开庭审案就是这样的,并不像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那样两边站着衙役吼道“威~武~”。
而且一般平民见了官员几乎是五体投地的跪着。
1906年旧金山地震,有些人冲进商店拿出许多货物,你以为他是好心?其实他是拿着东西然后愉快的回家了。
这种发国难财的人看来古今中外都有的。
动物学家沃尔特·罗斯柴尔德(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啊!)驾驶着斑马马车前往白金汉宫,以证明斑马是可以被驯服的动物。
你见过155年前的长城吗?这就是1860年拍摄的八达岭长城!日本的傀儡——伪满洲国的仪仗队。
1982年2月1日大名鼎鼎的《大卫·莱特曼深夜秀》第一期开播。
大卫·莱特曼(右)那时好年轻,现在都退休了。
1920年,米老鼠的设计稿。
1860年代的香港太平山街著名的红灯区。
如何将大象装进汽车里?1890年英国女警的制服。
1880年代流行的大轮子自行车,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应该见过。
1930年,据说是历史上最高的人罗伯特·瓦德洛。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成都人民公园。
1865年林肯在福特剧院遇刺时就带着这顶帽子,现在被博物馆收藏了。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发现的一堆眼镜,你可以想象它们的主人都悲惨地死去了。
1940年一个开怀大笑的非洲儿童。
1939年5月,13岁的伊丽莎白女王(左二)和她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
1885年自由女神像刚刚从法国抵达纽约。
二战时期劳军的女明星,她们劳军的方式很简单,就是献吻。
常常一天要亲吻上千名士兵。
1968年伊丽莎白女王和她的丈夫菲利普亲王。
1890年,清朝人纷纷前往美国淘金,掀起了一阵淘金热。
图为一名晚清官员将一家人移民到俄勒冈州。
官员为什么可以移民呢?这大概就是晚清时候管理的混乱。
1973年,李小龙拍片现场。
你大概没看出来,被举起的那个人就是现在的'duang'——成龙大哥!。
老照片:80年代的河南郑州,带你重温这里的旧时光
老照片:80年代的河南郑州,带你重温这里的旧时光展开全文这是一组上世纪80年代河南省郑州市的老照片,通过这组老照片带大家去看那时的郑州。
图为郑州市花园路口,放眼望去这座城市被绿树环绕,难怪郑州有“绿城”之称了。
图为那时郑州市二七区的一个百货摊点摆设区,道路两旁都是服装店铺,这条不宽的道路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二七区,因纪念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大罢工而得名,这里是郑州市的中心城区。
图为郑州国棉一厂大门前。
1953年5月1日,郑州第一家大型棉纺企业破土动工。
1954年该厂建成投产,被命名为郑州国棉一厂。
随后郑州又建了五大棉纺厂,依靠六大国棉厂郑州也由此成为闻名遐迩的纺织城,纺织业为郑州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为郑州街头的无轨电车。
1979年5月1日,郑州市第一条电车线101路正式运营。
这种车顶拖两条连接电线的“辫子”,当时又被称为“大辫子车”。
这些大辫子车承载着很多老郑州人的记忆。
图为郑州人民公园内的小吃一条街,这里留下很多人的美食记忆。
人民公园位于郑州市区中心北二七路西侧,这里1951年辟为公园,1952年8月1日正式开放。
图为那时的郑州火车站。
郑州站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1949年5月,改称郑州站;1953年,郑州站改扩建工程动工;1956年,改扩建后的车站投入使用;1988年,郑州站再次进行改扩建工程;1999年12月,郑州站主站楼投入使用。
图为郑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开业的全省首个离退休干部星期日市场,右边那个推自行车的老爷爷穿着很时尚啊!身穿风衣的他在人群中很是显眼。
图为从空中俯瞰郑州市区,那时的二七纪念塔周边和如今已经大不一样了。
如今的二七纪念塔附近,高楼林立,商场遍布,成为商业繁华区。
旧中国老照片带给我们的历史感悟
旧中国老照片带给我们的历史感悟70年代中国历史老照片:图为70年代的幼儿园,孩子们坐在小板凳上围成一圈。
那时候的幼儿园叫做托儿所,由一些机关单位或者工厂开设的,而只有在这些机关单位或工厂上班的职工的小孩才能在这里读,照看孩子的一般是一些工厂工人的家属,被称做阿姨,没有任何幼师的资格。
70年代中国历史老照片:图为坐在教室里专心听讲的小学生,孩子们戴着鲜艳的红领巾。
那个时候觉得加入少先队戴着红领巾是一件很神圣和庄严的事情,记得当时老师说: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用鲜血染成的。
70年代中国历史老照片:图为一个小男孩在街边一个老奶奶的冰棍摊上买冰棍。
在那个年代里还没有冰淇琳,只有路上推着小推车卖的冰棍,那时候一根冰棍3分或5分钱,水里面加点糖冻起来再插上一根棍子就成了冰棍。
虽然这个扎根在我们记忆中的老味道很廉价,但它属于我们童年中最珍贵、最美丽的回忆,是昂贵的哈根达斯无法代替的味道。
70年代中国历史老照片:图为一群小学生课余时间在打乒乓球,没有专业的乒乓球桌,在一块破旧的长桌子上,中间放一块砖做分界线,就成了他们的乒乓球桌。
乒乓球运动开展的条件不苛刻,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打,条件好的可以用专业球桌打,条件差的水泥球台或者用几张桌子拼起来就能打。
乒乓球这项运动在中国得到了普遍人的喜爱,普及程度很高。
70年代中国历史老照片:图为一个大人推着小孩子在大街上散步。
在很多人儿时的记忆中都会有一辆小竹推车,在温暖的午后,小朋友坐在小推车里面,爷爷奶奶推着小竹推车在街上、胡同或大院里遛弯,让人非常怀念。
如今这种小竹摊车已经渐渐的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美好回忆的寄托。
70年代中国历史老照片:图为两个女人带着一个小孩子坐在马路边上,大人和小孩都席地而坐,小朋友在好奇的翻看着书本,两个大人坐在旁边给小孩讲解。
图中的两个女人都扎着麻花辫,是那个时候的女人比较流行的发型。
70年代的女人大部分都梳着辫子,而且基本都是扎着两个辫子放在胸前。
100年前的中国长什么样?这些“历史课本永远不会登”的老照片告诉你答案
100年前的中国长什么样?这些“历史课本永远不会登”的老照片告诉你答案!环球旅行旅行/摄影/人物/故事/艺术如果有人问,“10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你会怎么回答“让他去历史课本里找答案!”“去看电视吧,那里有你想知道和不想知道的一切!”不可否认,艺术来源于生活,但终究与现实相差甚远。
而历史课本里固然有中国的成长史,但却装不下整个中国。
一组游离于历史课本之外的、关于100年前中国的老照片会告诉你,在我们深爱的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1861-1864年,旗人家庭的小女孩。
清朝历任皇帝都曾颁发谕旨,严禁旗人女子缠足,违犯者将对其家长和属地官员给以惩处。
1894-1896年间的北京城,看起来很气派。
1875年宁波关卡。
宁波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首批五个通商口岸中的一个。
1879年拍摄于中国天津,美国第18届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在结束第二个总统任期后环球旅行的途中来到中国,与李鸿章会面时的合影。
1880年,法国摄影师Jacques Bacot拍摄的云南大桥。
1899年,被缓慢吊死的犯人。
1900年,被美国骑兵队俘虏的“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战士们。
1901年的“皇城第一门”——北京大清门。
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时期改名为中华门。
大清门在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被拆除,1976年在其遗址上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
1901年,妆发精致的歌妓。
1902年,春节期间的香港皇后大道,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1902年,北京的杂耍班,小小年纪就要外出卖艺谋生。
1905年,借助风帆力量行驶的独轮运货车,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
1907年,还没有成为景点的中国长城。
那时的长城早已失去防御的功能,长满了荒草,显得荒凉破败。
1908年,慈禧太后被一群喜笑颜开的太监拥簇着。
1908年河流上的船屋。
1908年,四川的背茶苦工。
1909年的采煤工。
1917-1919年,广州城内脏兮兮的运河。
1924年,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古代匠人的工艺还是很精湛的。
【每天老照片】--741--珍贵老照片:民国时期剪影
【每天老照片】--741--珍贵老照片:民国时期剪影民国初年的天安门,曾经长满杂草。
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沈阳附近皇姑屯火车站制造炸死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事件。
图为事件发生后中国方面在抢救伤者。
皇姑屯事件:最早赶到现场的东北军人员,人人满面惊诧。
1910年,莫理循拍摄的新疆:乌鲁木齐万寿宫。
民国时女中学生制服:粗布麻衣下的质朴小清新。
老照片:1930年的北方地区。
1933年的湘西凤凰县:苗家女子。
1930年代德国飞行员航拍中国——广西喀斯特地貌。
德国人拍30年代的上海街头。
风姿绰约——30年代美女照。
1914年时的青年胡适。
1920年的山东旧影。
1910年代,宋美龄就读波士顿的威斯理女子学院(Wellsely College)。
宋美龄神情锐利,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
该校是著名学府,培育过许多杰出校友,包括美国国务卿欧布莱特、总统夫人希拉蕊、女星琥碧戈柏,华人方面则有宋美龄、作家冰心等人。
宋美龄出身豪门世家,十三岁时赴美,英文流利道地,这不免让她自视甚高。
她不但能以英语交谈,并能使用上流社会的英语表达自我,使二战时期美国人对她另眼相看。
基本上,宋美龄有洋派的一面,却又注重中国人的风俗习惯。
蔼龄、庆龄和妈妈,毕业回国那会照的,富贵人家的感觉。
一次大战中欧洲战场的中国劳工:青岛,中国劳工营准备前往法国。
老照片:京剧大师在民国。
民国成立之初,1919年,焚毁烟枪的场面。
遍寻六朝古迹:民国时的南京。
民国初年的水运码头。
林彪的初恋陆若冰。
他二人两个早在童年时就认识了,到武汉后两个人接触十分频繁。
其后林彪接二连三地给陆若冰写信表白,陆若冰十分镇静地给林彪回了一封只有几十字的信,说她还太年轻,没有考虑个人婚事,同时劝林彪安心读书。
1910年代,梅兰芳戏妆照。
林徽因,原名徽音,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
老照片里那些已经消失的沈阳历史建筑
老照片里那些已经消失的沈阳历史建筑....................................................................................................................... ............................................................................................................................ ....岁月无情,吞噬掉许多令人怀念的精美建筑与城市景观;人有情,用古老的照相机捕捉和记录下款款建筑倩影和历史足迹。
这里展示的正是那些今已不存的老沈阳城市与建筑图景。
”城墙城门八座城门与四座角楼均为歇山式围廊式建筑,城门外有瓮城,每座城门都有门额,城门朝外的门额为满文,朝里的门额为汉文。
清朝各时期康熙二十一年、三十二年、五十四年、乾隆四年、十八年、二十八年、三十七年、四十一年、四十三年多次重修沈阳城。
使得沈阳城更加宏伟壮观,清朝末年由于国力衰退内忧外患,清政府无力修缮沈阳城,沈阳城各城门角楼先后废弃,解放后由于城市建设改造,陆续拆除八门及部分城墙,现仅存沈阳城西北角城墙遗址,现为沈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内全景,1905年这几帧照片均拍摄于1905年,清朝光绪皇帝在位的第三十一年,内忧外患。
这一年里,在这座古老的城池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盛京将军行署光绪末年,将军衙门改称将军行署,并移至故宫南面金银库胡同。
新的将军行署为近代洋风式建筑,大门庄重而气派,正面三间,中间略宽,有拱形门洞,山花高耸,使用了中西合璧式的繁复装饰,具有浓郁的欧洲巴洛克风格。
同时,为了显示将军府的独特地位,在胡同的东西路口处,修建了两座气派的雕花牌楼,分别是东、西辕门,其样式做法均模仿今沈阳故宫的文德坊、武功坊牌楼,只不过规模稍逊。
通过外国网站查询利用中国历史老照片研究
通过外国网站查询利用中国历史老照片研究作者:石华来源:《档案管理》2016年第05期摘要:互联网上有大量的与中国相关的老照片。
本文介绍如何在某一外国网站上查找到想找的老照片,从而可以进行国际间档案复制、征集工作。
老照片来源可分为政府、行业机构站点信息(一般以 net 、com、 gov、ac等为域名)和学校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资源(一般以 edu、ac等为域名)。
在查询之前,先需要了解中国地名人名英文旧译,在查询到照片后,需要对其著录信息进行简单翻译整理,以便国内人员查询利用。
关键词:历史老照片;档案;互联网1844年,中国第一次遭遇摄影术,自那以后,许多在中国工作和生活过的外国人,如旅行家、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冒险家、军人、记者各色人等都拍摄过大量照片,当他们离开中国时,也把这些照片带了出去。
原先这些照片可能只在西方媒体中小范围传播,国内档案界知道并加以利用的很少。
现在由于互联网及国内档案人员英文水平的提高,可以很方便查询到这些照片,从而填补国内这段历史档案的空白。
本文介绍如何在某一外国网站上查找到想找的老照片,进而可以进行国际间档案复制、征集工作。
1 历史老照片对于档案部门的重要意义1.1 历史老照片的定义、类别及现状。
本文中探讨的历史老照片基本以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限,也就是1949年之前的照片。
这些照片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从摄影术传入中国开始到民国建立之前的晚清照片。
1844年到1911年之间拍摄印制的照片是中国第一批老照片。
由于摄影技术条件的限制,这其间拍摄的作品主要是人的肖像,风景、民俗较少。
早期很多是玻璃湿版所印蛋白照片,一般经过手工上色。
虽清晰度不高,但因为这批照片存量少,因此成为国内和国际收藏人士首先追逐的珍品。
第二类是从民国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作品。
从1912年到1949年期间,由于技术的发展,摄影题材丰富了,摄影者也更加深入生活,存世照片总体数量增大,整体价值要低于晚清作品。
70年代老照片,真实的记录了曾经的那个时代
70年代老照片,真实的记录了曾经的那个时代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一组上个世纪70年代的老照片,让我们随着这些老照片重新回到那个年代去看一看,重新去感受一下当年的气息:第一张:1971年苏州,拍摄者:Pickowicz, Paul 通过墙上售票处上挂的牌子,我们可以这知道这里是苏州的东风公园,在公园的门口站着几名游人,正好奇的看着拍照的外国人,在照片的中间一个穿着花裙子的小女孩手里拿着一个球拍样的物品。
第二张:1978年北京,拍摄者:Dean Conger冬日的颐和园里游人依旧不少,在那个时代如果谁去了一趟北京也会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小编还记得小的时候就特别的羡慕曾经去过北京的邻居,那个时候就想着,总有一天我也要去北京看一看。
第三张:1979年广州,拍摄者:Alain Le Garsmeur 两名男子正坐在一辆人力三轮车上休息闲聊,男子的手腕上还戴着一块样式很样新的手表。
第四张:1978年南宁,拍摄者:Paolo Koch这里是街头的一处宣传栏里的漫画,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中国到2000年时生活的美好展望。
第五张:1978年南京,拍摄者:Herbert Stachelberger 这里是一所高中的实验室,一名留着知发的女学生正在认真的做着物理试验,如今已经过去了46年,算起来她也应该是到了退休的年纪了,不知道她能不能在网上看到这张照片。
第六张:1972年河北,拍摄者:MacKinnon, Stephen R 在河北遵化的沙石峪,拍摄者为一家六口拍下了这张合照,照片中最明显的是他们每个人的胸前都戴着一个红色的像章。
第七张:1972年济南,拍摄者:Joseph, William A 这里是济南的大明湖公园,一个小孩子蹲在栏杆的旁边,不远处还有她刚小便过的痕迹。
第八张:1979年成都,拍摄者:Nik Wheeler在一处主干道上,一名身穿白色制服的交通警察手里拿着红白相间的指挥棒在指挥着交通,后面竖立着高大的毛主席的塑像,下面刷着醒目的标语。
近代福州老照片
近代福州老照片作者介绍苏小明(1987.3-?),男,汉族,福建屏南人。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学专业毕业,二级建造师(房建)。
曾在福建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中航规划建设长沙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从事建筑、结构设计。
近代福州老建筑简介——苏小明(福建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建筑学学士)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福州城凭借其数量众多且极富特色的文物古迹而跻身历史文化城之列。
尤其是明清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石——三坊七巷、作为近代西洋人主要居留区域的仓山使馆区、左宗堂创立的福建船政文化建筑群,还有民国时期兴起的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因其充满兼具中国传统风格与异国情调的近代建筑而成为最具特色的城区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因素,福州各种近代建筑遭到严重的破坏,昔日风采已不复存在,保护和修复福州近代建筑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
尤其是仓山区所处的南台岛,两江环抱,山峦萦回,南望五虎,北眺三山。
这里青山绿水,繁华似锦,素有“琼花玉岛”之美誉。
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但英国商人倾销商品的企图遭到本地官绅抵制,英国领事馆进城的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
直到太平天国之乱促成福建茶叶直接出口,番船浦(现称泛船浦)一带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而成为洋行聚集之所,并逐渐带动仓山及上下杭历史街区的发展。
福州的近代建筑及装饰风格多为西欧特别是英国样式,如殖民式、维多利亚式、哥特式、罗马风式、现代主义式等,同时又不失中国传统优秀的建筑元素。
各种建筑又以其使用功能而各有特色,使福州具有与其他城市区域不同的风貌。
闽之水,何泱泱;闽之都,何皇皇。
云舒千鹤,海纳百川。
东扩南进,地阔天宽。
万里潮来如呼吸,八方雁过乐流连: 古城两千两百岁,信乎今夕是盛年。
壮哉!世纪蓝图又一卷,风流还看新纪元。
惟望两岸早一统,海峡波平可流觞于2007-05-28 04:31:57陈章汉刊发于:光明日报2013年7月6日苏小明 于厦门虎园陆号鼓山高岗,一派溪山千古秀门朝大海,双龙合水万年流1915年左右的福州地图30年代动物园东区30年代动物园西区30年代福州白马桥30年代五一广场1 911三一校门1914年西湖公园1920年福州南街1922年鼓楼前1930年仓前桥1930年扩建福马路1932年中亭街1933年泛船埔1935年洪山桥1947年南公园先烈祠白塔福建师范大学前身——福建师范学堂福州澳尾港天主堂福州乌山西北 原私立福建学院图书馆国货路1919洪山桥1935马尾造船厂民国二十年吉祥山武圣庙西湖公园1914英华鹤龄楼英华礼堂原三一学校教学大楼。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颜野这张珍贵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十支队滇南饯别合影纪念照,拍摄于1950年3月9日,时间跨度接近70年。
看到这张老照片,让人不由的想起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十支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西南边疆战斗的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十支队组建1949年7月,为加强党在滇桂黔边区的领导和对革命武装的发展建设,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经过酝酿准备,林李明、周楠、郑伯克等在云南省砚山县主持召开中共云南省工委、桂滇边工委合并扩大会议,成立中共滇桂黔边区委员会,组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研究形势和配合野战军解放云南及边区的任务。
这次会议正式宣告中共滇桂黔边区委员会成立,正式组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任命庄田为司令员,林李明为政务,朱家璧为副司令员,郑伯克为副政委,黄景文为参谋长,张子斋为政治部主任。
按照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三结合原则,把当时全边区的人民武装5万余人,整编为12个支队、2个独立团,任命了各支队和独立团的主要领导人。
1949年6月下旬,岳世华、马仲明率桂滇黔边纵队第二支队第十二团到元江,与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第二纵队挺进支队会师。
7月1日,在元江建立滇南支队,8月根据滇桂黔边区党委决定改称滇桂黔边纵队第十支队,支队下辖两个主力团,共2500余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张滇南饯别合影纪念照已经严重氧化,开始逐渐变色有些模糊不清,只有少部分人的面孔依稀可辨。
经笔者考证:照片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于一、何云峰、岳世华、周学义、马仲明,他们都为云南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十支队合影(前排从左到右,依次是于一、何云峰、岳世华、周学义、马仲明)何云峰曾受毛泽东高度赞扬何云峰,1922年生于四川巴中,完全是个老红军,11岁时便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3军政治部宣传员,后参加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神头岭,响堂铺战斗和“百团大战”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豫、鲁野战军四纵队第10旅21团政治处主任、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28团政治委员,参加了渡江、南昌、滇南等战役。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气氛略显诡异的老照片素材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
气氛略显诡异的老照片
1937年美国北达科他州“大蚱蜢”照片,其实是假的,但看起来很
真实
1902年,中国义和团运动后被捕的人,他们将被处决
1911年,一名中国女子在炫耀自己的小脚
1946年在美国,位于车外的特殊婴儿座椅
1944年,德国人从法国撤退时,孩子们玩耍着家中遗留的损坏或丢
弃的武器
1903年,这名英格兰男子在骑猪
1942年在中国,4名“慰安妇”(其中一人已怀孕)和一名日本士兵合影,只有日本士兵在笑
1888年在英格兰,一名男子与他的人偶合影。
【老照片】铜业历史回眸:洛阳铜加工厂
【老照片】铜业历史回眸:洛阳铜加工厂创业之路1954年,伴随着新中国“一五”重点项目建设的步伐,国家计委决定在洛阳建设有色金属加工厂(洛铜前身)。
洛铜老一代的建设者们,怀着报效祖国,振兴共和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壮志豪情,在百废待兴的河洛大地上,艰苦奋斗,励精图治。
在施工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建设者们挖土方、住工棚,在前苏联援建专家的帮助下,建成了一座集铜及铜合金加工、铝镁材加工、铜精炼三大生产系统和与之相配套的科研、检测、动能、机加等辅助系统为一体的综合性铜加工企业。
从60年初期到70年代中叶,洛铜充分发挥共和国有色金属工业排头兵的作用,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内第一:铸造出我国第一根青铜铸锭;成功轧制出我国第一根铜管棒材;成功试生产出我国第一块镁合金扁锭;试制成的“纯镁带”填补了我国纯镁带产品的空白。
试制出的我国第一块大规格紫铜板,试生产出的新中国第一块大规格紫铜板,被选定制作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匾额,上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亲手题写的馆名。
洛铜溯源于建国初期国家156项工程之一“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1954年开始在洛阳建厂。
图为第一任党委书记、厂长(左二)许世尧与苏联专家在一起。
初期基建场景。
厂房已见雏形。
铺设分厂内部铁路。
设备安装场景。
创建初期七车间(现动力厂)储水池支模。
1958年,综合辅助车间(现机电设备修造公司)全面破土。
1958年8月,修建公司正在安装设备。
1959年1月5日,洛铜最大的工程压延车间破土动工,图为1960年1月6日,开始吊装屋架。
1959年1月,中央实验室(现检测中心)外形基本竣工。
1959年,铸造车间(现熔铸厂)开始兴建,图为吊装桁架。
1960年1月20日,完成的40米烟囱。
1960年8月,苏联政府撤走专家,同时中断设备供货,欠交关键设备592吨。
1961年,冶金工业部长吕东来厂听取建厂基础情况。
1962年1月10日,洛铜宽板轧机有负荷试车成功,轧制出我国第一块大规格紫铜板。
历史照片的描写作文
历史照片的描写作文老照片的故事翻开儿时的相册,心里总觉得一股暖流流过。
回想儿时,总想着快快长大,可是长大后,又觉得后悔当初许下的愿望。
“如果永远是个孩子多好啊!”我常常这样想。
关上旧书签时,就可以发现自己小时候就是多么的天真唯美,活泼可爱。
目光随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飞过。
许久,我的目光渐渐停下,落到两张一哭一笑的照片上,似的时间定格在这里。
一张就是我大哭着的相片,一张就是我笑着的照片,这里头暗藏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母亲对我说,这两张照片都是我六个月大的时候照的。
一张哭的照片是大人们都不在的时候,我独自一人在大哭大闹,如果没人听到,或者是没人来看着我,我会一直哭下去,哭道没声了还继续哭。
妈妈当时被吓坏了,以为我出了什么事。
后来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爸爸知道了就在我哭的时候拍了一张照片,算是做个纪念吧。
我听到了,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
原来我小时候除了这种事!接着,妈妈又跟我说另外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大家都晓得夏天寒冷,人们都会回去卖西瓜喝。
而我就是却是家里最快乐吃西瓜的家伙。
六个月小的时候,爸爸买了一个西瓜,我惹出着必须喝。
无奈之下,爸爸只好乌下一块给我喝。
我吃得津津有味。
因为刚长牙,我就慢慢的啃呀啃,汁水顺着我的嘴角流下,我则慢慢地享受着人间美味。
爸爸拿起照相机,“咔嚓”一声拍下了这张照片。
听到回去,我的心里存有一种怪怪的?无法形容的感觉。
但是,我真的我很美好!姚明和刘翔脚伤的老照片都说道眼下属图像时代。
且不说电视、电影、光盘主导着文化消费和写作迈向,单单是老照片、旧漫画、旧插画等等历史陈迹的异军突起,便不足以说明人们已不再满足用户于在文字里体会生活,体会历史了。
而其中的老照片记述着当年的历史,缔造着令人惊心动魄的时刻。
时隔多少年后,人们可能将忘掉了当初的事情,然而老照片再一次唤起了人们的幸福回忆起。
姚明和刘翔是老乡,曾经作为万众瞩目的中国高度和速度,他俩在各自领域成为了整个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骄傲。
万县50年前的60张照片
万县50年前的60张照片100多年来,万州的容颜一再的改变,三峡的蓄水更是让万州天翻地覆,我们已经看不到万州过去的影子!惟有昔日的图片,还能看到万州依稀的往昔,那些曾经的物,曾经的事!清同治5年(1872)万县城池图清同治五年万州城池图,大概就是1872年左右的万州吧。
那个时候,万州城的中心在现在的北山区域,万安桥还没有兴建,在那个落后的年代,一条浅浅的苎溪河便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图上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地名:周边的天子城,太白岩,北山观,举人关,关口,狮子山,这些现在都还在呢;还有西边的校场,先农坛,东边的文昌宫,社稷坛什么的,就是后面的较场坝,一马路的文昌宫那一带啦,然后就是有城墙的万州城了,各厅,署,府,以及城门都清晰可辨!这就是同治时期的万州城了!一座桥,一座城的变迁苎溪河上,曾经有那么一座桥,叫万州桥!于1870年为县人王文选,余茂林,陈寿龄等捐资所建,桥长40米,搞19米,宽9米,就地起拱成半圆,桥上建有6间飞阁凉亭,远远望去,“非阁复非船,可居亦可过”。
1880年的万州桥,远处的天子城隐约可见,木船,辫子,一派晚清民风!感觉很是和谐安详!1903年的万州桥,感觉对河道进行了疏理,对河坎进行了修缮1908年的万州桥,清廷风雨飘摇中,然万州桥巍然不动!此照片曾经被误认为是昆明近郊。
拍摄者英国人Ernest Henry Wilson.“万州第一桥之全景民国十七年三民摄”,这是一幅有很高参考价值的照片.民国十七年即是1928年,下面还有一行字“万州桥约建于民国纪元前四十年横卧苎溪有若霄虹其设计巧妙建筑雄伟不亚中山桥”,清楚的记载了桥的修建年代。
万州桥真实的修建年代是1870年,1970年的时候被水冲毁,历经百年,图片上可以看到那个时候远处万安桥正在修建中,尚未完工。
1946年的万州桥,有了电杆,可以看出万州城已经通电了,远处的红星桥(也称福星桥)已经建好,河里洗衣服的人够多的,看来那个时候污染不像现在这么严重,也没见有什么生活垃圾,真正的山清水秀!50年代万州桥1950年代的万州桥,上面的桥楼已经不见了,修了拦水坝,看来社会主义好啊!此时的万州桥连接着三马路和民主路,交通功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民主路一侧的桥基处应该就是杨柳咀,以前经常在那里的一家理发店里理发的,店主叫冉妹儿,从她家房子处就有台阶可以下到苎溪河里,那么多次的从那里经过,只是不知道那里曾经还有过一个万州桥啊!从上面的变迁就可以看出,从晚清到解放,长达半个世纪,万州的城市面貌几乎就没怎么改变过,典型的川东民居风格的小城!1970年5月29日,苎溪河爆发百年不遇的山洪,惊天动地的洪水排山倒海瞬间将万州桥齐根冲垮,百年老桥从此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一张历史照片说起
缘起:本学期准备必修Ⅱ经济部分《罗斯福新政》作为校级公开课,在收集资料的时发现大量的反映1929—1933经济危机失业的老照片,最为典型的就是一副母亲
眉头紧锁望着远方,两个儿女衰弱的依偎着,怀里抱着个熟睡婴儿的照片。
也普遍为众多课件所采用,用来反映大萧条下的严峻的失业情况。
偶然的
机会,发现该照片实际为美国著名摄像家桃乐丝·兰格于1936年3月在加
利福利亚州泥普莫豌豆田中的流浪者一家。
图中的母亲当时只有32岁,
但是在艰苦的生活和长期阳光的曝晒使她显得岁月沧桑。
在一组照片中选
取这幅名为《流浪母亲》(Migrant Mother)在三藩市报刊发表引起强烈反
响,后来那位母亲所在的难民营及其他类似的机构获得政府的援助,也成为经济大萧条时期百姓困苦生活的象征。
一、《流浪母亲》应用的几个问题
疑问一,是否可以用来反映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失业情况?当前历史教学多采用情境式,大量的失业照片有助于让学生理解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从而更好的说明罗斯福新政对兴办大量公共工程解决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但当我们明确这幅照片是在1936年拍摄,而不是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的史实时,我们更应该慎重考虑。
历史教学的本质是依据客观历史真实,认识科学的人类发展规律。
该照片更多反映的是即使是在新政实施的背景下,经济危机所导致的失业情况依然严峻,社会弱势群体的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怎样更科学的利用该照片,服务课程内容,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疑问二,怎样更为有效、合理的利用《流浪母亲》?应该从图片的具体内容出发,仔细观察母亲,尽管她显得岁月沧桑,但儿女都紧紧的依偎着她,怀中抱着熟睡的小孩,而眼神依然坚定的看着远方。
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当中,母亲依然是儿女的坚定依靠。
这恰巧符合新政当中罗斯福的名言“唯一使我们恐惧的事情就是恐惧本身。
”从1936年的拍摄时间上看,属于新政第二个阶段(1935-1939)发生的事件,符合巩固和发展措施之一“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主题。
疑问三,教学设计中的探讨。
教学过程中笔者依然将本照片作为1929-1933年大萧条带
来的巨大影响来使用,不过它仅属于“金融业破产”
——“工农业生产受到冲击”——“失业人口加剧”
——“弱势群体的增加”经济危机连锁效应中的一组
照片中的片段。
在史实论述罗斯福新政后再简要介绍
1936年《流浪母亲》,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内容和人物
细节,结合本课主题展开探讨:1)面对危机,无家可
归的人政府通过怎样的措施来应对?2)他们的父亲可
能去哪里了?3)面对危机和恐慌,从残疾的总统到
普通的母亲,是否都应该有一份勇于担当的责任?从知识与能力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教学实践中历史老照片的应用规范问题
“裸奔症”、“穿越症”、“主观臆断症”
1、明确的主题、出处
2、不以纯粹拍摄作者的主观目标为依据
3教学使用的规范问题
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 4) 图文结合原则。
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图文结合, 互相补充。
另外, 在运用图片教学时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因为图片是静态的, 只能说明历史现象的个别方面, 要通过教师说明、分析、补充才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掌握历史学习规律。
拍摄的主观目的南京大屠杀
教师在演示图片时,最重要的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这主要包括:⑴通过介绍图题及其图片内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
这就是将图片作为进入教学内容的路径,以更便捷的方式展开所学的内容。
⑵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引导学生寻找并概括图片信息所反映的内容。
这就是将图片作为学习探究的材料。
通过对图片的研习,掌握有效的知识。
⑶通过对图片的解释,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这就是将图片作为历史思维活动的媒介,用来展开对历史的认识。
在运用历史图片时,要与教师的讲、学生的议相配合,从而使教学过程一步步顺利展开。
只出示图片而不进行解说,或者是没有引发学生的活动,只是随心所欲的发议论,都会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产生脱节,导致图片的运用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反典型的、信息含量大的、有利于展开相应教学活动的图片;然后,需要考虑到所选的每一幅图片的功效,即明确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用这幅图片来做什么;再与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节课教案和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图片,要同教学内容的实施及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结合在一起。
选的图片运用好,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精选适量的图片史料,在一堂课的关键时刻,适时地展示图片。
这样的图片教学,一定会成为历史课堂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