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简述

合集下载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

二、涂尔干社会学理论的概念和核心命题(一)概念三、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一)以社会事实为基础:研究方法的基础和原则社会事实虽然是通过个人的行为来构成的,但当个人行为一旦相互作用地构成社会现象时,“它们呈现出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的显著特征”。

方法论的逻辑前提:应该从社会现象的一般普遍性来把握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1.社会事实的特点:(1)不可还原既不可化约为个人的行为和情感社会比率和集体表象社会比率:个人行为或个别事实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统计比例或计量关系在整体性的社会数字面前个人情况被中立化;实体性存在与关系性存在集体表象:公众意见、社会心理、社会规范、道德理想和思维模式“超越于我们之上,存在于我们之中”制约着个人(2)制约性(3)普遍性社会事实是人们的集体行为产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实质就是制度,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结构。

通过对社会事实的界定,涂尔干完成了孔德和斯宾塞都没有完成的任务,那就是为社会学限定了独立的研究领域,区别于其他学科,为学科独立奠定了基础。

2.社会事实的解释原则(1)社会事实只能由社会事实来解释以保持客观性和普遍性(2)区分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因此“当我们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其有的功能”②。

“在迪尔凯姆看来,要对社会现象进行充分的解释,历史分析(即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缺一不可。

历史分析使我们理解,为什么是这个特定事项而不是其他事项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发挥特定的作用;而功能分析则将揭示我们思考的这个特定事项会给整个社会或共组成都分的运作带来什么结果。

显然,涂尔干不仅最先阐明了功能分析的意义,而且我们不久就会看到,他的著作实际上就是一系列功能分析的范例:无论是对分工还是宗教的分析,他都强调了这些社会事实对社会团结和整合的功能。

正因为如此,如刘易斯·科塞所说:“迪尔凯姆应该被视为功能分析的直接先驱,这种分析类型后来在拉德克利夫·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下成为不列颠的主流人类学,再稍后,在塔尔科特·帕森斯和罗伯特·K.默顿的努力下,又引导出美国社会学中的功能主义。

总结迪尔凯姆的思想

总结迪尔凯姆的思想

总结迪尔凯姆的思想迪尔凯姆(Dilthey)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德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人文科学之父”。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迪尔凯姆的思想强调人文科学的独特性,并主张通过人类的理解来解析人类社会活动的意义。

他的思想深入探讨了主观经验的重要性,并对人类的主体性与客体性关系、历史的意义以及文化的特性进行了独特的阐述。

首先,迪尔凯姆主张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他认为,自然科学通过客观观察和实验来追寻普遍规律,而人文科学则关注人类的主观体验和行为。

迪尔凯姆认为,人文科学的目标是理解人类活动的意义,而不是预测或控制自然界的现象。

他强调人文科学的独特性和价值,并认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没有层次之分,而是彼此互补的。

其次,迪尔凯姆深入探讨了人类的主体性与客体性关系。

他认为人类是在世界中存在和行动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最本质的特征。

人类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能够主动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存在者。

迪尔凯姆认为,人的主体性是通过思考、感知和交往与他人形成联系的关键。

他主张通过文化和语言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进而推动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此外,迪尔凯姆对历史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集合,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迪尔凯姆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性,认为了解历史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现在和未来。

他主张通过研究历史,人们可以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智慧,为未来的行动指引方向。

迪尔凯姆的历史观启发了后来历史学家对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意义的深入思考。

最后,迪尔凯姆对文化的特性进行了独特的阐述。

他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核心,是个体和社会之间共同塑造的产物。

迪尔凯姆强调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认为文化是对人类社会行为和价值观的集体体现。

他主张通过研究文化,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社会和时代的差异、相似之处,进而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交流。

迪尔凯姆犯罪社会学思想研究分析

迪尔凯姆犯罪社会学思想研究分析

迪尔凯姆犯罪社会学思想研究迪尔凯姆犯罪社会学思想研究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它给人们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甚至威胁到人们的安全。

因此,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对人类社会的结构和演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以功能学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他的研究对于犯罪社会学思想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是基于功能论的一个重要代表,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相互作用和互相依赖的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机的。

他反对了社会学中早期流行的结构功能论和个人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不是由个人组成的,而是由一系列相互依赖的部分共同构成的整体。

迪尔凯姆认为,犯罪不是一种独立出现的现象,而是与整个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

在迪尔凯姆的看来,犯罪行为反映了社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在迪尔凯姆看来,犯罪行为其实是社会功能丧失的一个表现。

社会中的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失效就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出现。

迪尔凯姆认为,犯罪行为破坏了社会的结构和秩序,但是它也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犯罪行为是社会问题的一个表现,也是社会变革的一个推动力量。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对于犯罪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犯罪行为的原因和背后的社会结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在对待犯罪问题时,社会学家经常会采用功能主义的角度来分析,这是受到迪尔凯姆的影响所导致的。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犯罪行为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才能有效地减少犯罪行为。

迪尔凯姆犯罪社会学思想的一个核心就是要寻找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有效地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惩治犯罪行为。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犯罪社会学的本质和犯罪行为背后的社会问题。

除了功能主义,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还包括结构主义的观点,他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结构层级构成的,这些层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圣才出品】第四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名词解释1.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答:正常现象是指那些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病态现象是指那些不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

迪尔凯姆认为,普遍性是正常现象区别于病态现象的重要标志。

犯罪就是⼀种正常现象,因为它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

正常现象的普遍性与集体⽣活的⼀般条件有关。

他认为,只有弄清常态现象产⽣的原因、存在的条件,才能更清楚地认识病态现象,他对⾃杀现象的分析、对失范问题的考察,就是建⽴在这种观点上的。

2.有机整合(团结)答:有机整合是建⽴在社会分⼯和个⼈异质性基础上的⼀种社会联系⽅式。

现代发达的社会像⼀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样,其中每个⼈都按照社会分⼯执⾏着某种专门的职能,因此迪尔凯姆把这种社会中所出现的新的团结形式称之为有机团结。

有机整合是迪尔凯姆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所提出的,有机整合成为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和社会专业化⽽造成的两者之间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化各个⽅⾯,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

3.集体意识答:集体意识是迪尔凯姆提出来的,集体意识是指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意识⽽存在,但它⼜不同于个⼈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已的特性,⼜有⾃⼰的⽣存条件和发展模式,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

这⼀定义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集体意识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致,即由更⼀般、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所构成。

4.《劳动分⼯论》答:《劳动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发表于1893年的著作。

该书是作者的第⼀部代表作。

在书中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分⼯有正常的分⼯和变态的分⼯。

正常的分⼯产⽣了社会团结,对社会秩序发挥了正⾯的维护功能。

变态的分⼯有:速度过快的分⼯(导致个⼈⾏为缺乏法律道德约束)、不平等的分⼯(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协调的分⼯(导致社会成员⾏动不协调,劳动积极性下降)。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

迪尔凯姆将在不发达和古代社会中的团结称为机械团结。这 种团结是建立在个人的相似性和和社会同质性的基础上;个人 之间没有分化,由于他们具有相同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 德准则和宗教信仰,人与人之间彼此相近或相似。在这种社会 中,人的行动受群体意志支配,个性湮没在集体意识中;社会 分工程度低,社会各部分之间的依赖程度低。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如果社会化的过程成功,个人将社会事实内化为自 己的意愿时,人们不会感到这种强制性的存在,但是, 个人不愿意接受社会事实的引导而严重违反它,那么这 些社会事实的强化性将会正式或非正式地表现出来。 (3)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 普遍性不是来源于大量的个体事实的汇集,而是来 自人类的集体属性,‚它之所以是普遍的,是因为它是 集体的‛ 。
2.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则
第一原则:社会事实必须根据别的社会事实来解释,即 对某个社会事实的解释只能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而不 是在个人的意识中去寻找。 第二个原则:对社会事实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分析 和功能分析。 他主张并且先研究因果关系,然后再研究功能;这种研 究的次序不仅符合社会事实产生的实际过程,而且符合因果 的逻辑关系;一旦找到社会现象的原因,分析其社会功能就 容易地多了。
2.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则
(3)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 迪尔凯姆提出的分类原则: ‚首先,以最简单社会或单元环节社会为基础,根据社会 表现的融合程度对社会分类; 其次,再在各类社会的内部根据最初多环节是否完全融合 2.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则 为一体区分出各种变种。‛ 他将初民社会划分为:简单的单环节社会;简单合成的 多环节社会;多重合成的多环节社会。 (4)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则 迪尔凯姆认为划分社会类型是为方便解释社会事实,同时 对社会现象进行分类。

迪尔凯姆社会观的特点

迪尔凯姆社会观的特点

迪尔凯姆社会观的特点迪尔凯姆社会观是指英国社会学家艾伯特·迪尔凯姆提出的一种社会学理论,它主要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规律。

迪尔凯姆社会观的特点在于它强调社会结构的重要性,认为社会结构是社会行为的基础,而社会变迁则是社会结构的演化过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迪尔凯姆社会观的特点。

一、社会结构的重要性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结构是社会行为的基础,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社会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社会行为的变化,而社会行为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结构。

因此,要深入了解社会行为,必须先了解社会结构。

迪尔凯姆将社会结构分为两个方面:机构和社会意识形态。

机构是社会行为的规范化形式,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

而社会意识形态则是社会的思想文化体系,包括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

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它具有一定的惯性和延续性。

即使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基本框架仍然存在。

因此,要理解社会变迁,必须先了解社会结构的演化过程。

二、社会变迁的规律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的演化过程,是由社会结构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所引起的。

社会变迁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它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趋势性。

迪尔凯姆将社会变迁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

原始社会是指没有明确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工的社会,人们的行为主要依靠本能和习惯。

传统社会是指社会结构逐渐形成,社会分工开始出现,人们的行为逐渐规范化。

现代社会则是指社会结构高度复杂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人们的行为受到法律和规则的严格限制。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变迁的趋势是向着越来越复杂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这是因为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和规范化可以提高社会的效率和稳定性,使人们的行为更加合理和有序。

三、社会学研究方法迪尔凯姆强调社会学研究应该是科学的,要通过实证研究来探索社会现象的规律。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事实”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他看来,应当把社会事实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社会事实的含义: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个人以约束的,都叫社会事实。

他认为,社会事实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制约性:即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而且还具有一种必须认同、服从的、带有某种强制性的力量。

这种强制性力量会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它;二是客观性。

也就是说它是实际存在的一种对象,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另一方面,迪尔凯姆认为客观性不等于可见性或者可触性。

例如,法律、道德、宗教信仰甚至包括语言以及货币制度等都独立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三是普遍性。

这是由于它具有集体性。

迪尔凯姆利用19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了聚合在一起的个人行为不同于其独处时的行为。

在他看来,人从来都没有生活在孤立的状态之中,所以,精神风尚一定会凝聚成社会集体观念。

(2)社会事实的类型在《社会学方法论的准则》一书中,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物质形态的社会事实。

主要包括:①社会;②政党;③教会;④组织等;二是非物质形态的社会事实。

它主要有:①道德;②集体表象(价值规范);③社会潮流;2、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在1895年的《社会学方法论准则》中,迪尔凯姆认为,作为一门科学的学问,一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学应当有自己的方法与准则。

他于是提出了如下“准则”:(1)把社会事实当作社会学研究的起点:一是要摆脱一切预断,尊重事实,排除一切在头脑中已经存在的观点,像笛卡尔那样,做到“我思故我在”;二是要从感性材料出发去开展研究,达到对社会事实的本质认识;三是要剔除感性材料中的主观成分,寻求价值中立。

(2)要能区分正常的社会现象与病态的社会现象正常的社会现象是指“规则的现象”,即“应当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的现象”;病态的社会现象指“不规则的现象”,即“偏不这样的现象”,“特殊存在的现象”;从这个视角来看,犯罪就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而不是病态的是社会现象。

迪尔凯姆社会观的特点

迪尔凯姆社会观的特点

迪尔凯姆社会观的特点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被视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于社会观的研究对于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其社会观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社会事实的客观性: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能够对个体进行约束和规范。

他将社会事实看作是社会的“外在力量”,个体在社会中受到这些力量的支配和引导。

社会事实不是由个体的意识和选择所创造的,而是独立于个体存在的实体,个体无法随意改变和塑造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独立性: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独立于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存在。

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每个个体中,而且在整个社会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

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受到社会事实的支配和制约,他们通过接受社会事实的规范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融入。

4.社会分工和社会发展:迪尔凯姆对社会分工的研究也是其社会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社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秩序和一体性的基础。

社会分工使每个人都有自己专业领域的工作,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迪尔凯姆还认为,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致和复杂,社会的一体性也会得到增强。

5.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迪尔凯姆强调社会对个体的规范和控制作用。

社会事实通过社会规范对个体进行约束,确保社会秩序和稳定。

社会控制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指导和管理,通过道德和法律等机制实现。

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在迪尔凯姆的社会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个体能够适应社会要求和达到社会共同目标。

总之,迪尔凯姆的社会观强调了社会事实的客观性、独立性和对个体行为的约束作用。

他认为社会事实是社会秩序和一体性的基础,而社会分工和社会规范是社会发展和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

迪尔凯姆的社会观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为现代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迪尔凯姆社会观的特点

迪尔凯姆社会观的特点

迪尔凯姆社会观的特点
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提出了很多关于社会学方面的重
要理论和观点。

其中,他的社会观也是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迪尔凯姆
的社会观有以下几个特点:
1.社会是一个整体:迪尔凯姆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是社
会的一部分,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都受到社会的影响。

社会有自己的规律
和秩序,个人行为必须符合社会规范。

2.社会是由规则和习惯组成的: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的规则和习惯是
社会生活的基础,它们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人们在遵守这些规则和习惯的
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共识和价值观念。

3.社会是由文化和符号构成的:迪尔凯姆认为,文化是社会的灵魂,
符号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每个符号都有自己的意义和功能,是人们沟通、
交流和交换的重要方式。

4.社会存在着结构和功能:迪尔凯姆认为,社会是一个结构化的系统,每个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和职责,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整体结构。

这种结构和功能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的基本特征。

5.社会存在着历史演变和变革:迪尔凯姆认为,社会是历史的产物,
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变和变革。

社会变革通常是由社会结构和文
化变化引起的,它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迪尔凯姆的社会观强调了社会整体性、规则和习惯、文化
和符号、结构和功能、历史演变和变革等重要方面,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
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方式和理论支持。

社会事实和社会学——埃米尔迪尔凯姆和他的社会学方法论

社会事实和社会学——埃米尔迪尔凯姆和他的社会学方法论

社会事实和社会学——埃米尔迪尔凯姆和他的社会学方法论埃米尔·迪尔凯姆(Émile Durkheim)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社会事实的研究以及他提出的社会学方法论对现代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迪尔凯姆通过对社会事实的研究,试图揭示出社会的规律和秩序,并通过提出一种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是存在于社会中的客观存在,它们是社会行动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了社会的行动。

社会事实具有强制性和客观性,它们可以限制和引导个体的行为。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包括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社会组织等,它们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础。

迪尔凯姆提出了一种集体意识的概念,即社会事实存在于社会中的集体意识中。

个体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化的过程,将社会事实融入到自己的意识中,并通过遵守社会规范来实现社会秩序。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对个体的行动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个体的行动是社会事实的体现和延续。

为了研究社会事实,迪尔凯姆提出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即社会学方法论。

他强调要用社会实证主义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即通过实证和数据来验证社会理论。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应该是一门客观而科学的学科,它应该通过建立理论框架和进行实证研究来揭示社会现象的规律和原因。

迪尔凯姆还提出了一种研究社会事实的方法,即比较研究法。

他认为,通过比较不同社会的社会事实,可以揭示出社会现象的共性和特殊性,并进一步理解社会的规律和变化。

迪尔凯姆的比较研究法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论在当时是一种革命性的思想,它对现代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迪尔凯姆的方法论引领了社会学从哲学和历史学走向科学的转变,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他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提供了启示。

总之,埃米尔·迪尔凯姆通过对社会事实的研究,揭示了社会的规律和秩序,并通过提出一种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迪尔凯姆犯罪社会学思想研究

迪尔凯姆犯罪社会学思想研究

迪尔凯姆犯罪社会学思想研究迪尔凯姆犯罪社会学思想研究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犯罪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因为种种原因,犯罪数量不断上升,犯罪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在面对如此庞大的社会问题时,如何理解和解决犯罪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是一位开创性的社会学家,他的社会学思想独具特色,在社会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迪尔凯姆犯罪社会学思想的角度出发,探讨犯罪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

一、迪尔凯姆犯罪社会学思想简介迪尔凯姆作为法国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他主要的贡献在于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的规律性认识和分析,强调了社会学对于研究社会现象的重要性,电话机唯物主义视角下,他提出了社会是“超个体”的观点,研究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原则。

在其著作《社会分工论》、《自杀》等中,迪尔凯姆对犯罪问题有着独到的阐述和贡献。

他认为,犯罪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犯罪的出现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社会必须通过正规的渠道来解决犯罪问题。

二、社会分工和犯罪的关系从迪尔凯姆的社会分工理论出发,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社会分工并不是绝对合理的,会出现社会分工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社会分工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因分工失衡引起的种种问题都有很深刻的分析。

因此,社会分工理论对犯罪问题的分析有重要意义。

对于社会分工与犯罪之间的关系,迪尔凯姆提出了犯罪的社会学定义:犯罪是一种行为,它违背了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受到社会束缚力量的制约。

在执行社会分工的过程中,社会会常常出现某些个体不适应社会分工引起的失衡,从而导致犯罪的出现。

因为社会分工不同的领域和职位都有其特殊的规范,个体只有符合了这些规范才能够顺利地融入这个社会局面。

否则的话,这些个体往往被边缘化,被排斥,从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犯罪的社会规制迪尔凯姆在自己的社会学思想中,将社会规制看作是一种正规的和合法的针对犯罪的社会方法。

对于犯罪问题的解决,需要利用规则、法律和制度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手段。

社会学概论试卷(一)

社会学概论试卷(一)

《社会学概论》试卷(一)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关于社会行动的正式的、实质性的规范系统。

它不仅对社会行动过程实施系统化的协调,还强调行动目标的一致性,即把各种相关的社会行动导向统一的目标。

这一点除了在社会行动的协调一致方面有所反映外,还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对目标和目标价值的认同方面。

这是一种更为内在规范,它不仅要求人们怎能样去做,还规范人们去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

社会学的范式:范式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史家库恩使用的。

它有多种含义,但库恩的主要旨趣是科学共同体在社会和认识方面的整合。

按照库恩所下的定义,凡科学在某一科学领域内所达到的共识及基本观点,便是这门科学发展的范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范式是一种世界观,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在一定的范式指导下观察对象、搜集并分析资料、检验假设、发展知识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看,范式不只是科学研究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新知识的指导思想,是一种潜在的知识框架。

社会学研究者往往更多地在较低层次的意义上使用范式的概念,用以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一套概念工具。

这些概念工具反映了社会现象的性质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所以也是一种理论模式。

社会化:社会化就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之一,它的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

社会问题: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

具体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着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的正常运行构成威胁,需要社会的力量加以干预的社会现象。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迪尔凯姆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和特殊的决定因素。

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

它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是先行的社会事实造成的。

社会事实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了人们的意识。

这种“强制”既指人们无法摆脱其熏陶和影响,又指对于某些社会规则拒不遵从将受到惩罚。

宗教、道德、法律、社团、协会、语言,以及服装样式均属社会现象,人类大多数的意向不是个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导、熏陶和压迫下形成的。

《社会分工论》传统力量统治的社会靠“机械的团结”来维系。

在文明程度较低的社会中,同一团体的成员们采取同样的谋生手段,保持同样的习俗,这种共同性使他们意识到大家同属一个集体,而不会离心。

这种“同质”的社会,团体的首要任务是使成员们尊重团体的信仰和各种传统,维护共同意识,维持一致性。

在近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在意识、信仰上的差异也日益增大。

但是社会没有瓦解,维系团体的共同意识逐渐被分工制取代,社会分工使每个人在消费上依赖于其他人。

每个成员都为社会整体服务,同时又不能脱离整体,分工就像社会的纽带。

近代社会是差异的社会,又是有机团结的社会。

迪尔凯姆否认社会分工的产生是为了创造更多财富的观点。

他强调,一个事物的功能,并不是产生出这一事物的原因,原因在功能之前。

他认为造成分工制的原因是人口密度过大。

人口的增加最初迫使一些人迁徙到其他地方,当无路可退时,他们被迫改换行业,分工制也就随之出现。

迪尔凯姆在早期著作《社会分工论》中批判了传统社会中的共同意识,认为这种共同的信念接近于宗教,带有强制性,并渗入到一切社会生活中。

他预言,共同意识和宗教维系社会的功能将逐渐被分工制取代。

成熟期的迪尔凯姆放弃了《社会分工论》中贬低共同意识的思想,转向强调共同意识和宗教的社会作用。

《自杀论》社会形成了一套等级秩序,正常社会中的秩序总是被大多数成员接受。

迪尔凯姆的犯罪学理论 简介+功能+正常+失范

迪尔凯姆的犯罪学理论 简介+功能+正常+失范

迪尔凯姆及其犯罪学理论一、生平与著作达维德·埃米尔·迪尔凯姆(Émile Durkheim,1858年-1917年)(Durkheim 又被译为“涂尔干”、“杜尔克姆”)是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在其社会学著作中对犯罪作了大量的研究。

他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社会规范对个人的控制等来解释犯罪与刑罚,从而开创了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思想的另一种犯罪学思想传统。

迪尔凯姆的犯罪学理论是19世纪社会犯罪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对20世纪西方犯罪社会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关于迪尔凯姆的一些基本介绍。

迪尔凯姆于1858年4月15日生于法国东部孚日省一个名叫埃皮纳勒(Epinal)的小镇,这是一个犹太人的居住地,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犹太教教士,因而迪尔凯姆小时候便在家庭的熏陶下学习了希伯来文、犹太教经书和犹太教法典。

但长大以后,迪尔凯姆却并未子承祖业,而是在一位天主教女教师的影响下一度改信天主教,后来又毅然放弃家族传统,走上了自己喜欢的道路,即从事了实证科学的研究。

但迪尔凯姆的这个选择并非偶然,而是源于1870年普法战争的爆发,在战争中,他的家乡被普鲁士的军队占领,人们饱受战争的摧残。

迪尔凯姆认为,宗教不能解释这一切,宗教不是来自神,而是一种社会现象。

因此他开始对社会现象加以特别关注。

虽然这时候他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去信仰犹太教,但也没有和犹太人断绝关系,他的很多朋友和日后的学生都是犹太人,而且,他早年不同的宗教体验对他的宗教社会学思想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迪尔凯姆的人生可以说是充满了磨难。

他父亲在他19岁时就去世了。

迪尔凯姆在当地中学毕业后,于1879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习。

在大学期间,他深受历史学家德·库郎校长的影响,接触了当时初具雏(chu)形的社会学,认识到共同知识和宗教对社会团结与整合的重要性,对他以后的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

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一)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生平和著作:Emile Durkheim(1858~1917)又译涂尔干。

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

迪尔凯姆有两本主要著作很早在中国译出。

《社会分工论》是王力教授,它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早年留学法国,对社会学也有兴趣,做过人大副委员长的许德珩先生也是我国老一代的社会学家,20年代就翻译了迪尔凯姆另一名著《社会学方法论》。

这些书现在尽管过去好几十年了,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

迪尔凯姆是法国第一个把社会学正式列入社会学大学课程的社会学家。

前面讲的孔德,虽然在工业大学讲过课,但它不是以社会学教授身份出现的,在孔德逝世后30年,即1887年,法国教育部才同意迪尔凯姆作为一个社会学教授来讲社会学。

按照惯例,这就表示这个国家承认这门学科,不过直到1913年,迪尔凯姆才正式被聘为法国巴黎大学的教授,社会学正式进入了大学。

他在社会学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1858年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

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

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

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

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

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

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

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

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

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

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

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1、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美国社会学家梯里阿基安在评价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时曾指出,迪尔凯姆一生努力的主要目标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把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严密的科学学科。

第三章-迪尔凯姆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

第三章-迪尔凯姆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
• 其二,社会事实对个体具有强制性。社会 事实对个体施加各种影响,如赞赏、规劝、 非难、禁止等等。
• 其三,社会事实的普遍性。社会事实是全 社会成员共有的特征,而不是个别人的特 征。普遍性来自集体的属性。
2021/4/6
8
• (3)社会事实的类型
• 一类属于物质性社会事实。例如:社会的人口分 布、数量及密度、交通状况、住房样式等等。
2021/4/6
13
• 2、社会团结的类型
• (1)机械团结
• A.集体意识:“一般社会成员共有的信仰和情感 的总和”;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又不同于个 人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
• B.机械团结
• 以集体意识为基础。
• 含义:主要是由相似性所致的团结,在这种团结 形式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大,成员们遵循着 共同的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围绕集体意识达成的 一致性很高,成员的个体意识很弱。
• 孔德、斯宾塞虽然坚持社会是有机的整体, 但在解释社会进步时还是犯了还原论的错 误。孔德从人的心智发展的角度去解释社 会变迁,斯宾塞将社会进步的动因归结为 个人追求最大幸福的天性。
2021/4/6
11
• (2)对社会事实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 分析和功能分析。
• A.对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要分别进行研究, 而且要先研究原因,再研究功能。
2021/4/6
4
• (2)社会整体观
• 迪尔凯姆继承了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 论思想,强调社会的整体性质。
• 如果社会个体之间毫无联系,缺少将他们 结合起来的力量和结构,那么社会将不复 存在。
• 因此,社会是这样的一种整体:其个体的 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由 个体特征加以解释。
2021/4/6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

• 劳动分工的三种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反常形式: • 失范的分工—由于缺乏充分而有效的社会规范, 因而使得分工过程中各个机构、各个部分之间的 关系得不到正常规定和调节。 • 强制的分工—在违背某些当事人本性和意愿的情 况下通过某些外部的强制手段来实行的分工。一 种情形是社会通过某些强制手段迫使人们接受某 种与其嗜好和能力不相符合的工作岗位;另一种 情形是社会通过某些强制手段迫使人们接受某种 违反等价交换原则的分工形式。
• 失范性自杀不仅会由于社会动荡而引发,而且也 会由于家庭动荡而引发。在整个欧洲,离婚率与 自杀率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 19世纪欧洲主要国家中自杀率的变态上升主要是 由于个人主义过度发展、社会整合程度过度降低 导致利己型自杀过度增加所致。因此,要消除这 种不正常的自杀现象,关键的措施就是要在新的 社会条件下重建新的社会整合。 • 什么样的团体才适于完成这样一项重建社会整合 的任务呢?不是国家,不是宗教团体,也不是家 庭,而是职业团体。
• 《社会分工论》的主要思想 • 现代经济生活存在着的法律和道德的失范状态, 并不是由劳动分工引起。 • 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所谓失范状态虽然跟 劳动分工的迅速发展有一定的关联,但并非源自 于劳动分工本身,而是源自于其他方面的因素。 • 迪尔凯姆认为,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 现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的数量及关系) 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 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不断 加剧的结果。
• 3. 失范性自杀 • 由于人们的行动缺乏适当的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而导致的自杀行 • 为。 • 在经济危机期间骤然增加的自杀现象实际上与社会秩序的重大变 更有关。一旦社会秩序出现重大更迭,无论是骤降的好运还是意外的 灾难,人们自我毁灭的倾向都会格外强烈。 • 和动物不同,人的欲望并不完全是由生理需要所决定,如果没有 适当的约束,它是可以永无止境地增长的。未加遏制的欲望总有一天 会与现实的可能性产生冲突,使人们痛苦不堪,陷入精神危机。为了 避免这种精神危机,就有必要对人的欲望加以限制,使之与人们的能 力相一致。而个人本身是没有能力来对自己的欲望加以限制的,这种 限制必须要有一个他们尊重并自愿服从的权威来进行。社会的法律和 道德规范,在一定时期就具有调节人们欲望的作用。但当社会被严重 的危机或幸运的骤变打乱时,其调节、约束作用便会暂时地消失,结 果扰乱了人们的精神平衡,导致自杀率上升。

试比较迪尔凯姆与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

试比较迪尔凯姆与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

试比较迪尔凯姆与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一、共性比较迪尔凯姆和韦伯既是宗教社会学的创始人,也是社会学的奠基人。

他们都各自根据自己的研究范式寻找合适的研究课题,他们都企图通过对宗教的研究来完善自己的方法论。

也就是说他们的研究动机是相同的。

其次,二人对于宗教的态度是一致的。

迪尔凯姆将宗教现象当作一种社会事实来研究。

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那么当用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宗教时,也就等于默认这一点。

作为社会事实,(迪尔凯姆认为)宗教也具有客观性、强制性、集体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韦伯也把宗教想象当作一种客观的现象来研究。

二、差异性比较由于迪尔凯姆和韦伯所遵从的方法论,以及文化背景、研究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他们研究的内容、研究的角度以及最后的研究结论都有根本性的差异,一下试从四个方面讨论他们的区别:(一)对于宗教的本质和定义:迪尔凯姆认为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只是宗教的表现形式,宗教的根本特征在于它将世界区分为神圣事物和世俗事物。

神圣性是宗教的根本属性,是社会力量的体现。

宗教有两个构成要素,即与神圣性相关的信仰和仪式以及教会。

迪尔凯姆根据宗教本质和构成要素把宗教定义为“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轨所组成的同一体系,这些信仰和仪轨将所有的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韦伯没有像迪尔凯姆一样给宗教界定一个严格的定义,他只是粗略的做了一些划分。

韦伯把宗教划分为非理性的宗教和理性的宗教。

非理性的宗教包括原始巫术和魔法行为等,理性的宗教指诸如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儒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这一类的世界性宗教。

(二)宗教的起源:迪尔凯姆首先批驳了泰勒、斯宾塞等人认为宗教起源于原始人、对梦魂曲解的“泛灵论”,以及人们将自然现象无意识人格化的“自然崇拜论”。

他认为,人和自然现象本身并不具有神圣性,宗教的神圣性信仰只能来源于群体的生活,无论是个人内在的心理活动还是外在的自然力量,都不能成为宗教产生的基础。

04 迪尔凯姆:社会学主义的巨擎

04 迪尔凯姆:社会学主义的巨擎
我用以表达思想的符号体系,我用以付帐 它们凭借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而不管 它所以是普遍的,是因为它是集体的(也就 的货币制度,我在商业往来中使用的信用 对个人来说是外在的 个人的意愿如何。当然,当我完全心甘 是说它或多或少是强制性的),不是因为它 手段,我在职业活动中遵循的惯例等等, 是普遍的才是集体的。这是一种强加于个人 情愿地服从它们时,这种约束就会很微 都不依我对他们的使用为转移而独立发挥 而又由个人重复的群体状况。它存在于群体 弱,甚至不再必要了。尽管如此,强制 作用。上述说法可以用于社会中的每一个 对个人具有约束力 中的每个个体,是因为它已存在于整体;而 不一定就不是这些事实的属性了。其证 成员。因此,在这里可以看到存在于个人 不能说它存在于整体,是因为它已经存在于 据是我一企图与之抗衡,它就立即表现 意识之外的具有显著特性的行为、思维和 个体。 出来。 感觉方式。 具有普遍性
——费孝通:《生育制度》
3. 以社会事实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意义

确定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学的学科基础
毫无疑问,对社会学来说,它要存在就必须首先拥有自己的研 究对象。必须关注不属于其他学科范围的现实。
——迪尔凯姆:《自杀论· 序言》

社会学与哲学的分离

将社会事实视为物,进行经验的实证研究,避免了社会学 哲学化 心理学研究对象:个体内在的心理学事实 社会学研究对象:个体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社会事实的特征



附:费孝通类似迪尔凯姆的描述
我们长大了的人觉得在这世界上做事能应付自如,左 右逢源。须知这是从十多年的种种不自由中挣得的自 由。社会的桎梏并不是取消了,只是我们熟悉了。苟 其我们真能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我们 在这些社会的重重规则下,自能如一个熟练的球员在 球场上,往来奔驰,随心所欲而不逾规了。……在养 成这套习惯时,一路有碰壁的机会,被呵斥,被鞭策, 被关在黑房间里,被停止给养的威胁,种种不痛快, 不自由的经历是免不了的。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简述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简述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综述人物历史:埃米尔·迪尔凯姆(1858-1917年)是法国第一位学院式社会学家,也是欧美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

如果说孔德首先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那么可以说是迪尔凯姆首先使社会学成为高校中的一门独立学科。

其本人也荣任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并在法国以其所创办的《社会学年鉴》的编辑部为核心形成了迪尔凯姆学派,影响甚大。

其本人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和社会学主义的巨擎。

迪尔凯姆为了他的社会学,为了他崇敬的社会学主义奋斗了一生。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在不利的环境下产生了,用引者的话便是:“时代需要他来捍卫社会学的独立性与合法性”。

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必须要用另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因此社会学的存在不必以其他学科的存在为前提,相反社会学倒是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有益的帮助。

就这样在迪尔凯姆高举的不断努力下,终于为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社会学在高校的学科体系中有了属于自己的营地。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准则》一书在其社会学思想的发展历程里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尤其就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言,该书是最有贡献的作品。

在这本书里迪尔凯姆用6章的篇幅谈论了三个主要问题:其一,什么是社会事实;其二,社会事实的特性如何;其三,如何研究社会事实。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在书中,迪尔凯姆把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社会事实,而这些社会事实又构成了社会,它是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

社会事实是团体性的而非个人的。

迪尔凯姆认为一种思想和一种行为,如果仅仅发生在单独的个人身上,不能算作社会事实,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的性质,告诉我们集体性思维的重要性。

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分为两大类别:一类属于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社会群体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人们之间的交往情况等,属于物资性社会事实;另一类属于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宗教、道德、法律、习惯、风俗、时尚等集体意识,属于非物质性社会事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综述
人物历史:埃米尔·迪尔凯姆(1858-1917年)是法国第一位学院式社会学家,也是欧美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

如果说孔德首先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那么可以说是迪尔凯姆首先使社会学成为高校中的一门独立学科。

其本人也荣任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并在法国以其所创办的《社会学年鉴》的编辑部为核心形成了迪尔凯姆学派,影响甚大。

其本人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和社会学主义的巨擎。

迪尔凯姆为了他的社会学,为了他崇敬的社会学主义奋斗了一生。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在不利的环境下产生了,用引者的话便是:“时代需要他来捍卫社会学的独立性与合法性”。

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必须要用另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因此社会学的存在不必以其他学科的存在为前提,相反社会学倒是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有益的帮助。

就这样在迪尔凯姆高举的不断努力下,终于为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社会学在高校的学科体系中有了属于自己的营地。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准则》一书在其社会学思想的发展历程里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尤其就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言,该书是最有贡献的作品。

在这本书里迪尔凯姆用6章的篇幅谈论了三个主要问题:其一,什么是社会事实;其二,社会事实的特性如何;其三,如何研究社会事实。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在书中,迪尔凯姆把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社会事实,而这些社会事实又构成了社会,它是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

社会事实是团体性的而非个人的。

迪尔凯姆认为一种思想和一种行为,如果仅仅发生在单独的个人身上,不能算作社会事实,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的性质,告诉我们集体性思维的重要性。

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分为两大类别:一类属于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社会群体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人们之间的交往情况等,属于物资性社会事实;另一类属于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宗教、道德、法律、习惯、风俗、时尚等集体意识,属于非物质性社会事实。

所有的社会事实都不因个体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是一个集体属性,只有发生了社会整体层次上的变化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发生变化。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是对社会事实进行实证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社会事实的三个突出特征。

1、社会事实的外在性。

由于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所以尽管许多社会事实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被个人内化,但个人最初面对的是作为外部现实的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强制性。

迪尔凯姆指出,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强制性的力量,它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

”个人可以通过社会化
将社会事实内化为自己的意愿,如果社会化是成功的人们将不会感受到他的强制性,反之人们将会感受到他的强大压力。

3、社会事实的普遍性:社会事实普遍而广泛的存在于一个社会之中,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特征,而不是个别人的特征。

三、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准则。

1、必须把社会事实看成是“物”。

社会事实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物,因此社会学能够而且必须以自然科学那种客观态度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

此准则又包括下述三个原则:
①必须始终如一的摆脱一切预断,排除自己的情感因素、道德判断、先入为主的观念和世俗成见的干扰,保持价值中立原则。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操作定义。

从具有稳定性的社会现象入手,根据现象共有的外在特征给该现象下明确的操作性定义,从而使描述现象的语言具有科学性。

③必须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尽量采用具有足够客观性的感性材料,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

他认为某个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行的社会事实中去寻找必须禁绝任何形式的还原论
3、对社会事实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

同时要注意分析的次序和逻辑。

具体方法如下:
①对某一社会事实的与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该从其他社会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②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③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

共变法就是对社会事实作交叉分类,以确定他们的共变程度。

此外,迪尔凯姆还确立了假设-推测-检验的研究步骤,这一步骤在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使社会学摆脱了思辨性,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实证科学。

二、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论》是迪尔凯姆的第一部著作,同时也是其博士论文。

迪尔凯姆的一生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亦即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迪尔凯姆的基本社会学理论是以社会团结为主体而展开的。

一、社会团结的定义及类型
社会团结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

社会团结的基础是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道德规范,即一种“集体良知”。

迪尔凯姆把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是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以及现代的那些不发达的社会的一种社会联结方式,他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

在这种社会中成员的同质性非常高,有很强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则是由发达的社会分工以及社会成员间的异质性所决定的另一种社会联结方式。

它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

两类社会团结的基本特征
二、社会分工理论
迪尔凯姆的社会分工理论对于研究团购有帮助。

把社会分工理解为一种职业专门化。

正是这种社会分工的不断增长对于改变社会团结的类型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造成社会分工的原因主要是在同一空间内人口的增长,使得人口密度增加,人们精神和活动方面的互动频率加大,这就必然导致生存竞争的激化。

而社会分工是减弱人们之间生存竞争、冲突,同时又能防止社会解体的的一种合理选择。

不仅不会破坏人们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在从事个专门职业的人们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

社会分工至少产生两方面的社会后果:首先,为个人意识和个性发展造成了空隙,削弱了集体意识;其次造成了社
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依赖。

这两个后果为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化提供了条件。

同时迪尔凯姆多次讨论了反常分工这一形式。

社会分工在破坏传统的机械团结的同时没有能创造出新的社会联结形式就会引起社会动荡,这种不具有牢固的社会基础无法保证维系社会稳定的分工形式就叫“反常分工”。

他有三种表现形式:
①社会分工增长速度过快,在削弱传统的宗教、社区和亲属的社会联系的时候,没能及时建立新的社会联系,从而出现了过渡阶段所特有的社会联系过于松弛的状态。

②强制性分工也是一种反常性社会分工,他是建立在社会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在不平等的关系基础上不能建立起真正的有机团结。

③纯经济的或纯技术的分工由于缺乏坚实的道德基础而无法有效地将个人整合到群体之中。

这种分工也是一种反常分工。

三、社会团结所面临的危险
①社会解组的危险。

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积状态。

②反常分工对社会团结的破坏作用。

③有机团结所面临的威胁。

社会整体层次上的道德规范的减弱,削弱了有机团结的基础。

另一种重要威胁来自与极端的个人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