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工程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粘性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粘性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粘性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粘性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具有苛刻的工程性质,对土地基的稳定性和可承载力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应用粘性土地基处理技术是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粘性土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并介绍几种常见的处理方法。

一、研究现状1. 粘性土地基的特点与问题粘性土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流动性,容易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对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威胁。

此外,粘性土的黏性和吸水性也会导致土壤难以处理,影响基础工程的建设。

因此,研究粘性土地基处理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2. 粘性土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学者和工程师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以解决粘性土地基处理的难题。

他们将重点放在土壤改良、排水系统、加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例如,使用化学添加剂或生物营养物质对粘性土进行改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的稳定性和可承载力。

此外,采用合适的排水系统,如加设排水管路和渗流孔,可以有效地排除粘性土的多余水分,减少土壤液化现象的发生。

二、常见处理方法1.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处理粘性土地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添加化学添加剂或生物营养物质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例如,添加石灰和水泥等添加剂可提高土壤的强度和可塑性。

此外,利用植物的根系和生物胶结物质也可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减少土壤液化的风险。

2. 排水系统排水系统是处理粘性土地基的另一种关键方法。

通过设置排水管路和渗流孔,将土壤中的多余水分排出,从而降低土壤的渗透压和液态比例,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排水系统可以采用地下水位降低、人工渗流和真空抽吸等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土壤的液化风险,还可以提高土壤的可承载力和剪切强度。

3. 加固技术在处理粘性土地基时,加固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它通过加固土壤,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加固技术可以采用物理或机械方法,如振动加固、土钉加固和加筋土壤等。

这些方法可以增加土壤的内聚力和内摩擦角,从而提高土壤的整体稳定性和抗剪强度。

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进展及展望

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进展及展望

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进展及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土地利用转型已成为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与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转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复杂的耦合关系。

本文旨在综述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之间的耦合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研究的主要成果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首先回顾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明确研究的核心内容和边界。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总结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对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影响机制,以及乡村转型发展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响应与反馈。

本文将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及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转型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功能发生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

这种转型不仅涉及土地利用的物理形态,更包括其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的转变。

从概念上讲,土地利用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反映了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深刻变革。

土地利用转型的驱动力是多元且复杂的。

其中,经济发展是最主要的驱动力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和利用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大量农用地被转化为建设用地,从而改变了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功能。

政策和制度也是影响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因素。

政府通过制定土地政策、规划和管理制度等手段,引导和调控土地利用的方向和速度。

这些政策和制度往往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紧密相关,对土地利用转型产生深远的影响。

技术进步也对土地利用转型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的农业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的应用,提高了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推动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变革。

中国基本农田的研究综述

中国基本农田的研究综述

中国基本农田的研究综述吕振宇;牛灵安;郝晋珉【摘要】为系统总结中国基本农田的研究成果,进而为新时期基本农田保护及建设提供借鉴,采用文献综合法及归纳总结法,阐述基本农田的内涵,分析基本农田的保护制度、基本农田划定以及基本农田建设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基本农田保护及建设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20【总页数】4页(P24-27)【关键词】中国基本农田;划定;保护;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进展;生态化高标准基本农田【作者】吕振宇;牛灵安;郝晋珉【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河北曲周 057250;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河北曲周 057250;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自1989年5月农业部与原国家土地局在湖北省监利县召开基本农田保护现场会以来,中国的基本农田保护已历时近30年。

在近30年间,伴随着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的实践,众多学者在基本农田的内涵、保护制度、划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综观已有文献,缺乏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

因此,本文梳理基本农田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新时期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及建设提供借鉴。

基本农田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概念。

“基本农田”一词首现于1963年中国召开的“黄河中下游水土保持工作会议”,该会议提出了“通过水土保持,逐步建立旱涝保收、产量较高的基本农田”[1]。

可见首次提出的基本农田具备2个特征:旱涝保收、产量较高,即能够抵御旱涝自然灾害实现稳产且又高产的农田即为基本农田。

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基本农田的核心内容一直是指高产稳产的农田[2]。

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定义的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3]。

相较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该条例所指的基本农田的内涵已变更为综合考虑农产品的需求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其关注的焦点已非高产稳产,此时基本农田的确定是基于“要吃饭,也要建设”。

我国土地资源安全及相关研究进展

我国土地资源安全及相关研究进展
造 人 与 土 地 资 源 和 谐 相 处 的 安 全 生 态 环 境 。 因此 ,土 地
战略作 为国家安全战略 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 方国家资源 安全战略关注 的焦点是对 资源供应风险 的防范上 ,更注
重 在 国 家 政 策 上 如 何 应 对 和 化 解 资 源 供 应 中 的 风 险 问 题 ,而 对 资 源 安 全 的理 论 和 指 标 方 面 的研 究 并不 多 。 国


生 态 安 全 研 究
生态 安全研究是 近三 四十年 发展 起来 的研究 领域 ,是 当前可持续发展 研究 的前 沿课 题 ,反 映出人类社会 经济活动 与自然生态环境 之间的互动 关 系 ,已经成 为国家安全 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生态 安全是 由资源 安全 、生物 安全、环境安全等多方面组成 的安全体 系。 生态 安全 包含两重含 义 ,一方面 是生态系统 自身的安全 ,即在外界 因 素作用下生态 系统是否处于 不受或少 受损害或威胁 的状态 ,并保持 功能健 康 和结构完整 ;另一方面是 生态系统对于 人类的安全 ,即生态 系统提供 的
我国 地 安全及 关研 土 资源 相 究
中 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土地 资源 是人类赖 以生存和发展 的重要基础 ,是人类社会 不可替代的
物质财富 。在 人 口持续 增长 、经济快速 发展和不合理 土地利用 方式导致土
地严 重退化 的现 实面前 ,我 国土地资源正 经受着养活 众多人 口、满 足建设 占用 、保障农 业发展和 支撑 生态修复 的历史性考验 ,土地资源安全 已成为 国家经济社会 可持 续发展 的重 大问题。 因此 ,探讨新 时期 土地 资源 安全战 略 ,对我 国社会 、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源保 障的充裕度 、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进展概述及展望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进展概述及展望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进展概述及展望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进行改造和利用的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居民、商业、交通、旅游等各个方面。

随着中国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问题日益凸显,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已成为关键性的任务。

本文将对我国土地利用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概述我国土地利用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集中在农业土地利用和城市土地利用两个领域。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加速,在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土地利用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农业土地利用方面,我国农业用地规模庞大,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研究主要集中在耕地保护、农村土地整治、农田水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通过实施耕地保护红线制度,明确了耕地保护的范围和任务;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工程,改善了农田水资源利用状况。

在城市土地利用方面,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城市土地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扩张模式、城市用地结构优化等方面。

研究人员提出了新型城市扩张模式,以避免城市土地过度消耗;通过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实现了城市用地效益的提高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部分展望未来,我国土地利用研究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在农业土地利用方面,应继续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红线制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

农村土地整治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应加强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和实施,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在城市土地利用方面,应加强城市扩张规划和管理,避免城市土地过度消耗,并控制城市发展速度。

应加强城市用地结构优化,提高城市用地的效益和资源的利用率。

应加强城市土地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城市用地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

还应关注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土地利用活动对生态环境有着巨大影响,因此应加强土地利用的生态化管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的生态保护制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进展概述及展望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进展概述及展望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进展概述及展望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土地利用则是人类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活动。

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研究的进展情况和未来展望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土地利用研究的进展情况1.土地资源总体情况的调查与评价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总体情况调查工作有了长足进展。

国土资源部利用遥感卫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对全国土地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评价。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我国已建成覆盖全国范围的土地资源调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土地集约利用与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我国土地集约利用与保护研究成果显著。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短缺和土地利用强度提高,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各地政府纷纷推出土地利用政策,鼓励推进土地集约利用。

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方面,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大规模农业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当前土地利用研究的热点。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实现协调发展。

我国开展了大量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了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积极推动绿色发展理念。

4.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一直是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整治力度,推动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增强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5.土地利用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土地利用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如《土地管理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条件》等,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特别是《土地管理法》对土地利用权的明确和保护,为土地利用提供了法律保障。

1.加强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与评价2.推动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3.促进土地利用科技创新未来,我国土地利用研究需要加强土地利用科技创新,推动土地资源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

西藏高原沙化土地研究进展及问题对策

西藏高原沙化土地研究进展及问题对策

西藏高原沙化土地研究进展及?题对策^王星怡方江平**(西藏农牧学院,西藏林芝860000)摘要:西藏高原是中国沙化土地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促进西藏高原沙化土地的研究进程,文章主要分析 了近年来西藏高原沙化土地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目前西藏高原沙化土地研究的不足,并因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以期进一步促进西藏高原沙化土地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沙化土地研究进展西藏高原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部分,其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坐标为 26°52,一36°32,N、78°24f— 99°06,E,面积10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m。

西 藏高原东部毗邻四川省,南部则为喜马拉雅山脉,平均 海拔均在6000m以上,其西部靠着克什米尔高原,而 北部则毗邻昆仑山一唐古拉山脉。

复杂的地形条件形 成了各区域独特的气候类型,气候总体特点为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不断升高而降低,白天太阳辐射较为强 烈,平均日照时间较长,年平均气温低,由于海拔较高 导致积温较少;干湿季节分明,夏季多雨且多夜雨,冬 季寒冷干燥且多大风[1]。

沙漠化是指本来植物覆盖较好的土地受各种因素 的影响而不断沙漠化甚至荒漠化的自然灾害现象。

沙 化土地是指在各种因素(自然和人为因素)条件下地 表所呈现出的以沙或者砾等物质为主要土质类型的退 化土地[2]。

国家林业局2015年底发布的《第五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显示,截止2014年,我国荒 漠化土地面积为26115. 93万hm2,沙化土地面积为17211.75万hm2,其中西藏自治区荒漠化土地面积4325. 62万hm2,各类沙化土地面积2158. 36万hm2,土地沙化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临的最主要的生 态问题之一,特别是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土地沙化程度更深、影响更大,而西藏高原由于其所处海拔最高,*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 F C0502006)通讯作者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同时西藏高原地区各种气象条件比较恶劣,导致其沙化土地的恢复更为缓慢和艰难[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6-0977-07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朱天明1,2,杨桂山1,万荣荣1(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江苏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北京100039)摘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缓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土地需求与耕地保护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行了展望,指出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界定和具体的研究目标相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与RS 、GIS 技术手段相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具体问题相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成果和土地利用管理相结合。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评价;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土地是城市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必需载体,城市土地合理利用问题研究从城市诞生之日起便已开始[1]。

随着世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问题的出现,众多的学者日益意识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而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空间过度扩张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非常突出[2,3]。

国务院对我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扩张为重点,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的指导思想。

国土资源部近年来也积极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结合国土资源调查先后开展了城市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和评价工作,提出了大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和实践的课题,促进国内学术界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蓬勃展开。

在此背景下,对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有助于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1国外相关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性很早就被西方学者所认识,如何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也是西方学术界一直较为关注的问题。

2017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8年展望——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分报告

2017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8年展望——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分报告

究 》、Land Use Polic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途 管制 的社 会经济效 益和规划 实施评估 的 民意基础 。
收 稿 日期 :2o18一Ol一28;修 稿 日期 :2o18—02—10 基 金项 目:国土 资源部 公益 性 行业科 研 专项项 目(20141lO15);国土 资源 事务 费项 目“土地 学科 进展 与土 地科 学前 沿问题 研究 ”(TD171602一O1);中国 科协 精 品科技 期 刊工程 项 目学术 质量 提升 项 目—— 《中国土 地科学 ))(JPQK4一X一043)。 第一作者 :林坚(1969一),男 ,福建福鼎人,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 、评价与规划,城市与区域规划。E-mail:jlin@urban.pku.edu.cn
问题 展 开 了 大 量 研 究 ,并 取 得 了一 定 进 展 。本 文 采 地资源配置、土地生态 、土地利用及评价 、土地利用管
用 文 献 调 研 法 ,基 于 中 国 知 网 (CNKI)、万 方 、维 普 、 控 、土地 规 划方 面 。研 究 主题 的细分 隋况见 表 1。
Elsevier、Springer、ProQuest等 电子 期 刊 数 据库 ,梳 理
分 析 了 2017年 国 内外 土 地 资 源 、利 用 与规 划 研 究 发 1 2017年土地 资源、利 用与规 划研 究发展现状
展 现 状 和 重 点 问 题 ,并 结 合 中 国宏 观 经 济 发 展 的科 1.1 国外 土地 资源 、利 用 与规划研 究发 展现 状
技 需求 ,展 望 2018年 中国土地 资 源 、利用 与 规划 发展
级土地利用规划 的现存问题与未来编制工作重点 。创新具有中 国特色的土地 利用规划理论 和方法 、构建 国土空 间开发

土地整理研究进展综述

土地整理研究进展综述

宜 耕后 备 土 地 资 源 的 开 发受 到 数量 少 、 量 差 、 垦 难 和 生 态 环 质 开
境 脆 弱 等 因 素 的 限制 . 力 非 常 有 限 。因 此 . 地 整 理 是 解 决 我 潜 土 国 土地 利 用 问 题 的必 然选 择 。 地 整 理 是 指 在 一 定 地 域 范 围 内 . 土 按 照 土地 利 用 计 划 和 土地 利 用 总 体 规 划 的 要 求 .采 取 一 定 的 措 施 和手段 . 整土地利用和社会 经济关 系 。 善土地 利用结构 , 调 改 科 学 规 划 . 理 布 局 , 合 开 发 合 综 利用 。 高 土 地 资 源 的 利用 率 和 提 产 出率 , 加 可 利 用 土 地 数 量 , 保 经 济 、 会 、 境 三 大效 率 的 增 确 社 环
等 建 设 的 城市 宗 地 。 土地 整 理 过 程 中 . 方 政 府 通 过 与 土地 所 在 地
有 者 的合 作 . 以较 低 的成 本 实 现 了农 用 地 的城 市 化
析 探 讨 了几 种 主 要 的 土地 整理 模 式 .为 科 学认 识 和 规 范 指 导 土
地 整理 工作 提 供 了一 定 的依 据
为2 0年 ) 土地 整 理 的 四个 程 序 和 步 骤 。德 国 对 土 地 整 理 的 资 的 助 具 有 明显 的导 向作 用 . 土地 整 理 的 费用 . 般 由 国 家 资 助 8 % 一 0
本 文从 分 析 国 内外 土 地 整 理研 究 的 现 状 出发 . 阐 述 了土 地 整 理
『 键 词1 地 整 理 ; 究进 展 关 土 研
我 国人 多地 少 . 地 后 备 资 源 严 重 不 足 . 地 利用 面 临 许 多 耕 土 突 出 的 问题 .一 方 面 人 口不 断增 加 。有 限 的 耕 地 资 源 需 要 解 决

流域土地利用与湖泊富营养化研究进展

流域土地利用与湖泊富营养化研究进展

流域土地利用与湖泊富营养化研究进展流域土地利用与湖泊富营养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土地利用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流域内的氮、磷等养分的输入,进而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加剧。

因此,研究流域土地利用与湖泊富营养化的关系对于湖泊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加剧,给水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湖泊富营养化以营养盐过度富集为主要特征,导致藻类暴发性增生,引发水华事件。

这些藻类的大量繁殖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导致湖泊水体缺氧,严重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流域土地利用是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会导致水文循环、土壤侵蚀和氮、磷等养分的输入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到湖泊水质。

农业活动是土地利用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量的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会导致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直接输入到湖泊中,加剧湖泊富营养化的程度。

除了农业活动,城市化的加速也对流域土地利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建筑和道路的建设不仅会导致土地的水源涵养能力下降,还会增加污水的排放,进一步加剧湖泊富营养化的程度。

针对流域土地利用与湖泊富营养化的关系,研究者们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其中,湖泊富营养化的预测模型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预测模型可以通过考虑土地利用的变化和其他环境因素,来评估湖泊富营养化的可能性和程度。

此外,研究者们还关注了流域管理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

通过改变流域土地利用,例如调整农业实践、城市规划等,可以减少养分流失,从而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发展。

然而,流域土地利用与湖泊富营养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了土壤侵蚀、河流径流、物质转移等多个过程。

因此,研究者们在探索这一关系时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流域土地利用与湖泊富营养化的关系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干扰,如气候变化、土地管理措施等。

如何准确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由于流域尺度较大,数据采集和分析的难度也较高。

土力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土力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土力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土力学,又称土体力学,是土力学与岩土力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它主要研究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土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特性和破坏规律。

土力学是岩土工程的核心领域之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土力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也在不断扩展。

近年来,土力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未来展望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概括当前土力学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提供有关研究方向和思路的参考。

一、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进展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是土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主要研究土体的密度、孔隙度、水分含量等性质对土体力学性能和行为的影响。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被广泛用于观察土体细观结构和孔隙度变化,为对土体力学性质的分析提供了依据。

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离散元法、有限元法等数值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的模拟和分析中。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对粘性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的深入研究,普通的粘性土模型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了。

因此,一些新的粘性土体模型被提出,如钩子模型、BBM模型等,这些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土体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土体力学性能主要研究土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特性和破坏规律。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与土体力学性质类似,计算机模拟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土体受力和变形行为的模拟和分析。

同时,一些新的数值方法也被发展出来,如差分方程法、灰色系统理论等,用于处理各种土体力学性能的分析和预测。

此外,针对土体动态力学特性研究,如耐震和抗风等,一些新的分析方法也被提出,如动态有限元法、声学波传播方法等,这些方法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已经逐渐得到了推广。

三、未来趋势未来土力学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全球变化环境的研究气候变化、资源的快速消耗和人口的爆炸性增长等问题,对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探究土壤生态系统在环境变化中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治理方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是目前以及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1 土 地利用/ 地覆 被的概 念及 相 互关 系 土
土 地利 用和土 地覆 被是 两个 既有 联 系 ,又有 区
别 的概 念 。土地利 用是 人类 为 了生产 和 生活 的 目的
的表达外 ,还体现在人类对土地 的不 同利用会造成 土 地覆被 的变 化 ,如 一 片 林 地 可 以被 开 垦 为农 田 ,
维普资讯
环境 科 学导刊
20 ,2 ( ) 0 7 6 5 :7— 0 1
C5 N 3—10/ IS 17 95 25 X S N 6 3— 65
土 地 利 用/ 地 覆 被 变化 研 究进 展 土
张丽 彤 ,丁 文荣 ,周 跃 ,张 鲁
( 明理 工 大学环 境科 学 与工 程学 院 ,云南 昆
全球 变化研 究成 为近 年来 国 际上 最 为活 跃 的研究 领 域之一 ,在 众 多 的全球 变 化 问题 中 ,L C U C研 究 显
而进 行 的长期 性 或周 期性 的经 营或 经济 活动 。在此 过程 中 ,土地 的 自然 生 态系 统 变 为 人 工 生 态系 统 , 土地 利用 既受 自然 条件 又 受社会 、经济 和技术 条件 的影 响 。正如 联合 国粮 农组 织 土地 利用规 划部 工作 组 指 出 :土地 利用 是土 地 质量 和人 为干 预所决 定 的

块农 田由于某 种 需要 又 可 以退 耕还 草 。人们 对土
收稿 日期 :2 0 0 7—0 2 8— 2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计划 (7 )项目 (03 B 115— 6 93 20C 450 0 ) 作者简介 :张丽彤 ( 9 1一) 18 ,女 ,辽 宁人 ,硕 士 ,主要从 事生 态工程 、水土保持等方 面的研究 。

土地工程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土地工程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土地工程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发布时间:2023-02-23T00:58:12.847Z 来源:《建筑实践》2022年19期10月作者:闫娟[导读] 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供和创造有利条件,闫娟聊城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摘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供和创造有利条件,工程技术手段是土地整治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

本文从土地工程的特点出发,分析研究4种不同类型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并对我国未来开展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1 土地工程学概述土地工程指的是通过整治农田数量或者对土地根据其地形地貌做出具体的利用规划,以便提高土地质量和数量的过程、我国土地资源多种多样,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将成为保护土地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主要手段。

1.1 土地工程的特点土地工程与其他工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对环境有较大影响;工作条件复杂;一般规模大,技术复杂,工期较长,投资多,兴建时必须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标准进行;公众参与性强;土地工程类型多、面广、量大;土地工程类型多,涉及内容广,项目工程的实施目的与施工内容及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建设项目投资来源渠道多,建设资金构成成分相对复杂。

2 土地工程类型 2.1 非农用地转化为农用地工程非农用地是指农业用地和暂时难于利用的土地(如戈壁、沙漠、高寒山地、裸岩、裸土等)以外的土地,通常包括农村聚落,大、中、小城镇,工矿区,交通运输、名胜古迹、旅游、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等占用的土地。

非农用地转变为农用地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功能,有利于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 建设用地整备工程建设用地整备工程中的整治工程,主要指通过一定工程、生物或技术手段,使海域、沼泽或土质难以为建设用地所利用的土地达到建设用地的标准。

例如,荷兰、日本、中国香港等地的填海造地工程,将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转变为陆地作为建设用地,需要围堰、基槽清淤、基坑填沙、填砂等工程;沼泽地区的地基承载力较低,当作为建设用地开发时,要注意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积水等措施,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光明新区重大工程项目土地整备模式及经验研究

光明新区重大工程项目土地整备模式及经验研究

光明新区重大工程项目土地整备模式及经验研究近年来,受房地产市场变化、征收整备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土地整备工作所处的外部环境较为复杂,实施难度有所增加。

“强区放权、重心下移”的深度推进,也对新区土地整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土地整备实施难度逐年增加2014年以来,深圳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波快速上涨的行情,房地产价格大幅上升,被搬迁人的补偿预期也水涨船高。

目前,土地整备项目主要依据《深圳市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办法(试行)》实施补偿。

2017年,市政府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市规划国土委也发布了房屋征收补偿基准价格,但与辖区新房市场价格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上受到市场化运作的城市更新项目冲击,土地整备项目搬迁补偿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对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自2011年以来,市相关主管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土地整备工作的若干意见》、《深圳市土地整备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优化土地整备项目管理工作机制的暂行措施》、《关于做好土地整备地块验收和移交入库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有效规范了土地整备工作,但也导致政策始终处于不断完善、调整的过程之中,对土地整备具体实施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强区放权重心下移,新区层面需要承担更多职能2016年11月,为落实“强区放权”要求,最大限度推进重心下移,《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面深化规划国土体制机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对土地整备工作做出了新的规定,对土地整备工作影响最大的是下放调整土地整备职权,由各区负责参与编制、落实土地整备规划、计划,将货币补偿类土地整备方案审批权调整至各区,实行一级审批。

光明新区如何承接下放的事项,如何接得住、管得好,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要求。

二、光明新区重大工程项目土地整备工作特点与难点随着光明新区产业转型升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提速,大量重大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呈现数量多、体量大、任务重、时间紧等特点,各个项目土地整备工作的推进实施,也面临着土地性质复杂、产权类型多样等一系列难点问题。

中国线性工程沿线区域土地整治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线性工程沿线区域土地整治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3 3卷
2 0 1 4年
第1 期
2月
地 域 研 究 与 开 发
ARE AL RE S E ARC H AND D EV EL 0 P ME NT
Vo 1 . 33 No. 1
F e b .2 0 1 4
中国 线 性 工 程 沿 线 区 域 土 地 整 治 技 术 的研 究 进 展 与 展 望
活动损毁 土地约 7 4 6 . 7万 h m , 待复垦土地 约 4 4 2 . 3万
用地两大类 : 一是永 久用地 , 是指 主体工程 的线路本
身及其沿线设施工程 占用的土地 , 包括路堤 、 路堑 、 道沟
h m , 仅铁路临时工程破坏的土地就 占8 . 5万 h m 。土
刘 玉 ,吴 丹 , 潘瑜春 , 唐秀美 , 任艳敏
( 北京农业信 息技 术研究 中心 , 北京 1 0 0 0 9 7 )
摘 要 :一般公路 、 高速公路 、 铁路 、 南水北调 水利工程、 西气东输 管线 工程 及通信 与 电力线工程等 线性 工程 建设
与运 营 对 农 用 地 和 生 态环 境 破 坏 严 重 。 围绕 线 性 工 程 扰 动 影 响调 查 评 价 、 土 地 整 治适 宜 性 评 价 、 沿线 区域 土 地 整 治
划( 2 0 1 1 .2 0 1 5年 ) 》 明确提 出了要组织实施 “ 7 9 1 8 ” 高 速公路 、 “ 四纵 四横 ” 高速铁路 、 “ 南 水北调 ” 水利 工程等 沿线的土地整治工程 。 基于此 , 本研究在梳理我 国线性工程沿线区域土地
水利工程 、 输 油气管线等 线性工程 网快速 延展 , 其 施工
地集约节 约利用 水平 , 是坚守 1 8亿亩耕地红线 、 保障粮 食安全 、 发展现代农 业 的重要措施 。《 全 国土地整 治规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进展与展望摘要: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土地利用技术方法的飞跃。

研究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对于提升土地利用效果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

文章概述了相关内容,分析了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以及相关功能评价辨析,并从多个角度就土地利用规划的对策展开了探讨,望对相关工作的开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展;展望1前言随着土地利用条件的不断变化,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其相关课题展开深入研究与探讨,以期用以指导土地利用相关工作的开展与实践。

基于此,本文从概述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2概述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指一个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的状态和表现,是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其功能影响的重要概念和方法体系,通常以土地利用功能来表示,即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提供的产品与服务。

土地利用方式经历了数次转变,相应地,土地利用功能也呈现出以下特点:从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变、从注重生产功能向重视“生产、生活、生态”三维一体功能的转变。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是土地多功能利用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其宗旨是确定和度量土地多元化利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功能及其效应。

目前,国内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多以满足某种特定的目的为出发点,定性为主,结合定量方法开展。

评价方法有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2种,并多以评价土地持续保护或者降低生态风险为前提构建评价体系。

“十二五”期间贵港市发展迅速,人多地少的特点使得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将贵港市作为研究区域,评价其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将为土地利用功能评价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也为地方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土地资源利用多功能评价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依据土地自身特性、周边环境,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评价该种土地利用结构对土地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影响;这里的环境是一个宏观范畴,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评价的区域可以很大也可以较小,该区域土地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其本质特征是物尽其用;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在应用中要突出综合性的特点,在评价尺度上要包括空间尺度(宏观、中观、微观尺度)和时间尺度(现状评价、潜力评价尺度)。

沙漠化防治与土地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沙漠化防治与土地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沙漠化防治与土地资源利用研究进展近年来,沙漠化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

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大片土地逐渐转变为沙漠,给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解决沙漠化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进行沙漠化防治和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

一、沙漠化防治的重要性沙漠化是指土地逐渐失去水分和肥力,形成沙漠或半沙漠的过程。

它不仅影响土地的生产力,还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由于沙漠化导致土地荒漠化,很多农田不能耕种,造成大量农民失业和贫困。

此外,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危害。

沙漠化防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可以保护和恢复土地的肥力,保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防治沙漠化可以有效减少沙尘暴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最重要的是,沙漠化防治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沙漠化防治的方法与技术为了解决沙漠化问题,人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防治方法与技术。

例如,植被恢复和保护是沙漠化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种植具有抗旱和耐盐碱性的植物,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肥力。

同时,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利用工程手段,如沙障、沙坑等,阻止沙漠的进一步扩散。

除了植被恢复和保护外,还有其他一些创新的方法在沙漠化防治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土地整理与复垦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重塑地势,恢复土地的生产力。

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也是重要的沙漠化防治方法之一。

通过开展节水灌溉、雨水收集和水资源调度等措施,可以提高土地的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分的浪费。

三、土地资源利用的研究进展除了沙漠化防治,土地资源利用的研究也是当前一个热门话题。

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如何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焦点。

在土地资源利用的研究中,一项重要的进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监测技术。

遥感技术可以实时获取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为决策者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

中国土地整理分区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土地整理分区研究进展与展望

专题研 究・ d o 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n. 1 0 0 5—8 1 4 1 . 2 0 1 3. 0 1 . 0 1 8
资源开 发o p m e n t &Ma r k e t 2 0 1 3 2 9 ( 1 )
中图 分 类 号 : F 2 9 3 . 2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1 0 0 5 —8 1 4 1 ( 2 0 1 3 ) 0 1 — 0 0 7 2 — 0 4
Re c e n t Pr o g r e s s a n d Fu t ur e Pr o s pe c t s f o r La nd Co ns o l i da t i o n Zo n i n g i n Chi na
4 . N a t i o n a l E n g i n e e i r n g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f o r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y g i n A g r i c u l t u r e , B e i j i n g 1 0 0 0 9 7 , C h i n a )
2土地整理工程类型分区研究进展土地整理工程类型分区是在综合分析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等条件差异的基础上将整个区域划分为土地整理的类型与方向相对一致的若干个子区域是体现土地开发整理地域差异和工程组合特征的单元是按照土地开发整理建设目标地域特征工程内容工程组合一致性原则所划定的空间它是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土地整理标准和措施的基础和核心3j
whi c h i n c l u d e d f u n c io t n l a z o n i n g, e n g i ne e in r g z o n i n g a n d po t e n t i l a z o n i n g, a n d d i s c us s e d he t e x i s t i n g p r o b l e ms i n c u r r e n t s t u d y a n d he t ma i n d i r e c i t o n s

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土地集约利用成为解决土地供需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本文旨在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当前研究现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概述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概念与内涵,阐述其在现代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中的重要性。

通过回顾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历程,总结其主要研究成果与不足之处。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影响因素及其与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展望土地集约利用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经济学中的地租理论和土地利用理论。

这些理论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深入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地租理论是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理论基础。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系统地阐述了级差地租理论,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报酬,其大小取决于土地的质量和位置。

级差地租的存在使得土地使用者有动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集约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土地价格不断上涨。

在这种情况下,土地使用者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会更加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

因此,地租理论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经济学上的解释和动力。

土地利用理论也是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土地资源的配置、利用方式的选择、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等多个方面。

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

在土地利用理论中,土地集约利用被视为一种优化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手段。

通过提高土地利用强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土地管理等措施,可以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土地工程的研究进展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对土地工程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具有不同的称谓,如土地整理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治等。

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同的称谓所指代的意义不同,或者说具体的工程内容有所联系和差别,但是在这里,我们统称之为“土地工程”。

1886年,巴伐利亚(现属德国)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签署的第一部土地整理法律中提出了“土地整理”概念,这是土地工程相关概念的首次提出。

一、国外土地工程研究进展(一)德国德国的土地工程历史悠久,始13世纪。

最初只是局部的,如对河流进行改造等,到16世纪,开始进行如合并农地、改造河流、迁移农庄等工作。

1886年制定第一部土地整理法,为提高农业生产力,进行了合并分散的田块及调整田间道路。

从整体看,20世纪前德国的土地整理的目的主要是小块并大块,以改善农业的生产经营条件。

1918年德国颁布了农地整理法,以保证农业生产用地和提供建筑用地。

从20世纪30年代起,高速公路及公共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土地整理来准备土地及规则地块。

1937年德国统一制定了土地整理法。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后,于1953年7月14日颁布了联邦第一部《土地整理法》。

随着历史的发展,土地整理的目标逐渐提高,内容不断增加。

1972 年明确提出土地整理的内容,增加了村镇改造、自然保护和景观保护。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土地整理研究范围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乡镇如何通过土地整理来实施其发展计划。

进人20世纪90年代,土地整理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乡村生产条件,如通过田块调整、村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的合理规划,在克服和减轻土地利用中的结构性障碍,降低农林经济的生产费用和劳动消耗的同时,协调农业利益与自然保护和景观保持的要求,改善乡村的生存条件和景观环境。

在技术研究方面,德国巴伐利亚州现已普遍应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建立了土地整理信息系统,将土地整理的各种数据、图件和权属状况等资料储存于该系统中,并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通过土地整理,改善经济条件、居住条件、保护环境、保护景观,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统一,其目的不再是仅仅为了提高农业产量(胡振琪,2007)。

(二)俄罗斯俄罗斯的土地工程措施可追溯到15世纪,莫斯科王国时代(15世纪到17世纪)按照职位分配土地;1765年开始全国土地资源调查与划界;1789年,为了适应当时土地整理工作的需要,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土地整理大学,即现在的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土地管理大学,培养了大批的土地整理人才;19世纪上叶,俄罗斯实行了土地特别丈量,促进市场上土地“周转”的发展和地主经济的集约化;在1861年改革的基础上实行的土地整理,主要目的是由国家掠夺农民的土地,渔利于地主;1905年革命以后,实行了斯托雷平土地整理。

苏维埃政权时期,1917〜1920年,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把没收来的地主、官僚和寺院的土地转交劳动农民使用;1921〜1927年,在17510 土地工程概论 亿hm2以上的土地上进行了土地整理工作,消灭地块零散和土地遥远现象,同时也为集体农庄和苏维埃农庄划拨土地。

到1932年,苏联重要农业区的集体化基本形成。

1932〜1937年,进行了大量的苏维埃农庄 土地整理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6〜1950年,土地整理的任务是组织农用土地,以施行正确的草田轮栽制。

为实现苏联欧洲部分草原区和森林草原区斯大林改造自然计划,要在广大土地面积上进行土地整理。

之后又进行了合并小集体农庄的大量的土地整 理工作(叶艳妹,2002;胡振琪,2007)。

1996年12月,在莫斯科通过成立“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土地关系与土地整理问题国际研究学会”,提出了统一进行科学研究和判定土地利用与土地整理的理论与标准,发展和完善现代土地整理理论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整理规划理论,研究景观的、生态的土地整理设计理论和技术方法。

(三)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土地工程研究重点是因矿产资源开采引起的土地复垦问题。

其研究具有以下特点:重视多学科联合攻关,成立矿山复垦研究中心,深入开展土地复垦战略、技术标准等综合研究;重视土地复垦整治的实验研究,建有从事土地复垦整治研究的实验室,在土地复垦整治的计算机模拟方面取得了大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科研与工程施工紧密结合,出现了许多兼营或专营的土地复垦整治工程公司;重视土地生态系统重建研究,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区域水资源体系,地表水和地下水运行规律,揭示控制地貌恢复层和生态系统重建后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高明秀,2008)。

(四)荷兰 荷兰是土地工程开展较早的国家之一,由于荷兰地势低洼,也是世界上围海造地最多的国家之一。

从20世纪初,荷兰即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土地整理,一直贯穿了20世纪荷兰农业的发展历史。

1924年荷兰出台了第一部土地整理有关法案;随着1935年土地整理服务局的建立,在1938年出台了第二部土地整理法案;1954年国家出台新的土地整理法案;1985年,国家颁布新的土地整理法律,即“农村地区土地开发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荷兰的土地整理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农用地面积的一种手段,被政府重视和推广。

土地整理项目越来越注重“农村地区综合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重视“土地整理项目以及农村发展项目中怎样处理农业、土地景观、自然资源保护以及户外休闲娱乐区域之间的关系”,形成“逐渐淡化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主要目的的土地整理和逐渐加强以综合土地利用为目的的农村开发”的趋势。

1985年颁布的“农村地区土地开发法”,根据项目区的不同特点和项目的主要目的,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土地整理的手段和方式。

荷兰土地整理演变成从最初的单纯以农业为目的,发展成为以生态环境为重点的综合社区发展的手段(高明秀,2008)。

(五)日本在日本,土地工程称为“土地整备、农田整备、田地整备”等。

日本于明治32年制定了耕地整理法,并于明治33年开始实施。

明治42年4月、大正3年3月、大正8年4月及昭和6年等多次修改耕地整理法。

日本的土地整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的交换、分割合并、土地的开垦、地类转换及其区划形式内容的变更、排水造田、填海造田,通过对道路、堤塘、畦畔、沟渠、蓄水池等改造以达到增进土地在农业上应用的目的,尤其是在换地处分,耕地整理的地租分配,耕地整理登记方面有较深入的分析研究(髙明秀,2008)。

(六)其他国家1705年法国开始进行土地工程,1919年颁布土地调整法,作为土地整理和产权调整的法律依据。

在韩国,土地整理称为土地调整,是指根据利用基础设施建设能带来相邻地段地价增值的原理,对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收益进行调整的一种措施。

此外,在发展中国家的埃及、印度、匈牙利、赞比亚等国,也纷纷根据农业发展需要,开展不同类型的土地工程研究。

例如,印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根据土地利用特点、土壤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和环境条件,以防治土地退化为重点的土地整理与整治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在土地保护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高明秀,2008)。

二、国内土地工程研究进展我国土地工程的历史可追溯到大禹“平治水土”的时候,《楚辞•天间》注云言禹平治水地,万民皆得耕种黑黍于灌蒲之地,尽力良田也”。

公元1066年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早期的土地工程指导。

战国时,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鼓励开发土地。

土地开发的理论也有了发展。

《荀子•王制》一书提出了土地考察、开发、利用、治理的原则和要求。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后,多次发布“方今之务在于力农”的诏令;汉文帝的屯田戍边;唐朝贞观、开元时期,全国军垦屯田500多万亩。

宋、元时期,土地开发范围急速扩大,出现了“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开始向山区进军,建造梯田,围垦江、河、湖、海滩地兴造农田。

明初明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流亡农民回归故里,耕垦荒田,“垦成熟者,听为己业”,并令边境军士实行屯田。

清末,我国耕地增加到13亿亩。

民国时期,土地整理的雏形出现,其有力的佐证是《土地整理章程》、《变更地籍整理章程》和《县行政区域整理办法大纲》等法规政策文件的颁布(严金明等,1998;叶艳妹,2002;胡振琪,2007)。

土地工程在理论和实践的真正发展是在建国以后。

新中国成立不久,向原苏联派遣留学生学习土地整理,并按照原苏联的模式与经验,进行了以土地整理为主要内容的试点,调整用地单位之间、水旱地之间的“插花”、“飞地”,使其集中管理;合理安排农、牧用地,扩大种植面积;调整渠道系统,兴建道路网,改善了土地利用环境条件。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4〜1958年,我国正处于农业合作化阶段,土地整理的重点是解决小农经济遗留下来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和与农业合作化安排集体生产有关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土地问题,全国各省开展了农业社的土地整理试点工作。

1958〜1962年,我国处在人民公社阶段,10 土地工程概论 这个时期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等各项用地,以适应水利化、园田化、机械化、电气化的要求和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的需要。

1963〜1966年,我国正处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土地整理的任务是继续巩固人民公社经济,为实现农村技术改造创造土地条件,广泛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分期分批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和以规划方田、条田为中心内容的土地整理1966〜1976年,土地整理事业处于停滞时期。

1978〜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土地整理开始以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线,土地利用方式与用地结构均发生很大变化,1986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各级土地管理机构的相继成立,我国开展了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1988年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的界定,土地复垦是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其恢复后的土地,要因地制宜,可作为农、林、牧业用地,也可作为工副业用地,有的还可以作为房建、游览、娱乐用地,但应优先用于耕地,土地复垦包括工矿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也包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造成损毁、荒芜、闲置的农田和其他成片土地。

因此,土地复垦是对各种人为和自然原因导致破坏的土地,因地制宜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期望状态的行动和过程(胡振琪,2007)。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的导向下,我国各地普遍开展了以增加耕地数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土地整理。

1997年4月15日颁发题为《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的11号文件,规定: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重点是农地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