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模式与制度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模式与制度创新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治理,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仍然以每年2 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对以往的治理模式进行反思,寻找它的症结所在。当代荒漠化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经济活动对资源的破坏而造成的,其根本原因是人口压力过大。然而,荒漠化治理措施恰恰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它将荒漠化的防治和发展经济密切结合起来,从而为我国的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文章还就荒漠化治理的制度创新发表了看法。

作者樊胜岳,1963年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高新才,1961年生,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土地荒漠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开展荒漠化的治理,近半个世纪以来,荒漠化研究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世人惊叹的成就,但荒漠化点上治理、面上破坏,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观。研究表明(朱震达等a,1989; 朱震达等b,1994),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扩大1 56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率为1.01%,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年均扩大面积2 10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率为1.47%。当前荒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 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因此,需要进行荒漠化治理的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

一、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其主要表现方式

荒漠化成因是荒漠化治理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对此,论者的意见大体上可归纳为自然成因和人为成因两种观点。前者多认为荒漠化是自然过程,主要因气候干旱而造成,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次要的(f.k.hare,1988)。而后者多认为,荒漠化是在自然因素基础上,主要由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 ①。

实际上,荒漠化的成因用不同的时间尺度来衡量, 得到的结论是不同的。在10年尺度上讨论荒漠化的成因,大多数学者认为近几十年来荒漠化的加速发展,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经济活动对资源的破坏而造成的。这个结论目前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人类活动引起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有其生态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复杂的相互耦合过程。我们从荒漠化过程中人类主要行为方式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认识人口压力引起脆弱生态地区荒漠化的机制。

1.滥垦滥垦是指在不具备垦殖条件又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进行的农业种植活动。它有两种方式:一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占有粮食的数量不断下降,农牧民在粮食单产较低的生产条件下为增加粮食产量盲目开荒,其规模较小,但量大、面广,数量难以统计。二是有组织的开荒,其特点是规模大、范围广。据内蒙古、新疆、青海、黑龙江等10省(区)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草地被开垦6.8万平方公里,其中大多是水草丰美的各类放牧场和割草场[注解:李吉均:《在"新亚欧大陆桥与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干旱区地理》1996年第19卷第1期。]。由于过分强调"以粮为纲",从50年代到70年代,在我国西北地区出现过3次大规模开荒,开垦草地在6.67万平方公里以上,影响范围从最北部的呼伦贝尔到科尔沁、浑善达克、毛乌素直至青海共和。开垦为农田的草原地区,生态系统脆弱,降水量少而不稳,土壤富含沙质,风力强大,风季与干季及植被无叶期同步。开垦后,由于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人均占有耕地

0.53-0.87公顷,而每个劳动力所要耕种的土地达2-3公顷,粮食单位面积的产量很低,作物亩产在50公斤左右),土壤表面在缺乏防护措施下,受到风蚀或沙埋,单产急剧下降,只好撂荒。撂荒地由于植被遭到破坏,在风力作用下很快发生沙化。

2.滥牧滥牧是指超过天然草地承载能力的放牧活动。随着人口增加和受市场利益驱动,牧民盲目增加牲畜头数,导致草场严重超载过牧,抢牧、争牧现象也经常发生。结果,一方面由于牲畜的过度啃食,使牧草植株变稀变矮,优良牧草减少,毒草因牲畜不吃,数量急剧增加,草场可食牧草的产草量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牲畜的过度践踏,使地表结构受到破坏,造成风蚀沙化。据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 900万头(只)发展到9 000多万头(只),草原面积却因开垦破坏和沙化减少667万公顷,使过牧现象更为严重[注解:李毓堂:《关于中国草地生态建设的几个问题》,见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秘书处编著的《荒漠化及其防治》,中国林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1-52页。]。目前,牧区牲畜超载一般在50%-120%以上,有的地区甚至超载300%。以晋陕蒙接壤地区为例,伊克昭盟所属的伊金霍洛旗、东胜市、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1990年天然草地超载率为170.6%,其中准格尔旗达331.7%[注解:郭绍礼、杜国垣、王钟建:《晋陕蒙接壤地区环境整治与农业发展研究》(总体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56-63页。]。根据计算,目前荒漠化地区共有105万平方公里的草场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长期超载过牧是一个重要原因。

3.滥樵荒漠化地区燃料缺乏,由于生活贫困、交通不便,煤炭难以购进,农牧民主要以天然植物和畜粪为燃料。樵柴的方式通常是大片的连根挖掘,使地表植被和土壤遭到彻底破坏,在风力作用下,大面积固定、半固定沙地顷刻之间变成流沙。荒漠化地区现有薪炭林面积2 470平方公里,每年能提供594万公斤薪材,仅占实际薪材需求总量4 189万公斤的1

4.2%,缺额巨大。如果缺额完全来自天然植被,每年约需破坏草原23.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该地区草原总面积的9%,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据伊克昭盟统计,全盟每年砍伐沙篙、沙柳等估计在5亿公斤以上,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年中,因滥樵而使草原沙化和退化的面积多达2 000平方公里[注解:伊克昭盟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伊克昭盟志》(第二册),现代出版社1994年版,第183-193页。]。

4.滥采滥采是指农牧民为了增加副业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掏挖药材、发菜等资源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