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模式与制度创新

合集下载

中国荒漠化治理与治理制度创新

中国荒漠化治理与治理制度创新

2017年第1期中国荒漠化治理与治理制度创新文/北川力也1吴厚鉴2(1.北京大学,北京100871;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内容提要:中国仅荒漠化面积就接近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经过长期的 修复和治理,土地荒漠化速度得到初步控制,整体面积呈逐年缩减趋势, 但局部区域仍有扩展。

要变目前“拉锯式”治理现状为可持续循环模式,治 理重心需要从较易治理的荒漠化边缘地区向难于治理的核心地区转移。

显然,这是一场攻坚战,无论是政府的政治激励还是资本的利润激励,对 于荒漠化治理来说都还存在缺陷。

但如果建立“沙镇”,并把政治激励、利 润激励有效结合起来,就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院荒漠化沙镇治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 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323(2017)01-0027-06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 最广和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经过几代 人的综合治理,部分地区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止2014年,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整体 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逐 年减少,沙区功能呈现逐步增强的良好态 势,但局部地区仍有扩展。

咱1暂就目前荒漠化 治理现状来看,治理速度与社会发展速度 不成正比。

土地荒漠化不仅加速沙区居民 的贫困,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社会发 展。

加快土地荒漠化综合治理,是建设生态 文明家园、改善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避免 产生生态难民的关键,也是促进区域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因此全新布局荒漠化制度和机制具有时代迫切性。

一、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中国存在严重荒漠化的问题,成为威 胁国家民生、生态安全和社会发展的强势 变量。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技术与认 知的差异,荒漠化问题未得到政府的及时 关注,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才在全 国范围内开展了首次全国沙化土地普查工 作,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查清了全国沙漠、戈 壁及沙化土地面积、分布、类型,至今共进 行了五次全国性普查,相关数据统计如下 表所示,从整体数据看,中国荒漠化面积惊[作者简介]1.北川力也,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创新管理模式 积极探索经验 努力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

创新管理模式 积极探索经验 努力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
创新管理模式 积极探索经验 努力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
黄 霓
民勤 县地 处河 西走廊 东北 部 ,石羊河 流 域下游 , 对封 禁 保护 成效 监 测 、植 被恢 复等 难 点进 行技 术 指 导, 提 升封禁 保护成 效 。 四是加 强督 促检查 。健 全完 善督查 检 查制度 、 T
式 和 管理 机 制 , 持续 推 进 防沙 治 沙 , 全县 人 工 造林 保
存 面 积达 到 2 2 2 . 8 1万亩 ,完成 工程 压沙 3 7 . 1 3万 亩 , 封育 天然 沙生植 被 3 2 5万亩 、 封育 成林 7 8 万亩 , 森林 覆盖 率提 高 到 1 2 . 0 8 %, 生 态恶化 趋 势得 到初 步遏 制 , 区域生 态坏境 持续 改善 。 自今 年 9月 份 被 确定 为 全省 沙 化 土地 封 禁保 护 试点县 以来 , 在 省林业 厅 பைடு நூலகம் 财政厅 的关 心指 导下 , 遵循
任制 , 全 方位 跟踪 服务 , 加强 工程 管理 , 确保项 目规范 实施。
三是 加强科 技服 务 。 围绕 沙化 土地封禁 保护 围栏
用 技术 , 努力 提 高 防沙治 沙 工作 的成 效 ; 靠 实监 管 部 门及人 员 责任 , 加 大 巡查 频 次 , 坚 决杜 绝 一 切破 坏 植 被 的生 产和开 发建 设行 为发 生 , 促 进封禁 保 护 区内植 被 的 自然恢 复和地 表结 皮 的形成 , 有效 改善 区域 生态
作 激励 制度 和 定期 通 报制 度 , 林业 、 财 政部 门采取 定 点督 查 、 跟 进督 查 等方 式督 查 项 目进 展 情 况 , 现 场协 调解 决工 程实施 过程 中出现 的实 际困难 , 督促 实施单

《学术交流英语教程》汉译英

《学术交流英语教程》汉译英

P1951、我是X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近日从网上得知,“第五届国际跨文化交流研讨会”将于2004年3月在牛津大学举办。

我对参加这次会议非常感兴趣,因为我以从事这方面研究多年。

I’m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of X university. In recent, I learned from the website that “the 5th international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seminar” will be held in March 2004 in Oxford . I’m very much interested in attending this conference because I have been studying in this field for many years.2、我从会议的第一轮通知上得知,将于明年在哈佛举行的“IEA2004”的会议主题是网络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这正是我近几年来的研究兴趣所在。

I learned from the first round notice that the theme of “IEA2004”conference that will be held in Harvard next year 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 and education, which is just a focus of my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3、请您把我的个人资料收入会议的数据库并把我的地址列入“通迅名录”。

希望能及时收到所有关于这一会议的进一步信息。

Please put my personal information into the database of conference and include my address in “address list”. I’m looking forward to receiving any further information in relation to this conference in time.4、我已接到论文被采用的通知和出席会议的正式邀请,并已于2月20日在网上正式注册参加会议,但至今尚未得到任何会议资料。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模式与制度创新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模式与制度创新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模式与制度创新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模式与制度创新荒漠化是一种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使土地失去其应有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长期以来,中国的荒漠化问题严重,给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治理荒漠化,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就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模式与制度创新进行探讨。

一、治理模式1.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国政府注重把握科学植树技术,逐步建立起了以土地利用和林业法规为基础,秉持保护生态原则的森林和草原建设体系。

自1998年以来,中国每年实施的造林任务都在1亿公顷以上,最高达到1.65亿公顷。

截至2018年底,中国森林覆盖率已达22.96%。

2.农牧业结构调整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另一重要方式是农牧业结构调整。

当地政府积极推行耕地休耕、畜牧业增收等政策,大力促进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同时还加强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和乡村环境,保障农牧业人民的生产生活。

3.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治理荒漠化的一大重要方式。

中国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效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家们积极探索、实践新型发展模式。

例如,在福建泉州成功栽种天然竹林,从而重现原生态,建设了现代“竹海工业园区”,成为中国生态园时代的代表之一。

二、制度创新1.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国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构建了一整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治理荒漠化奠定了基础。

这一体系由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经济政策和社会规范等多个方面组成。

特别是在法律法规方面,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措施,如《荒漠化防治法》、《国家林业计划》等。

这种法制思想的推动,为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

2.政府与市场联动中国在治理荒漠化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互补作用。

政府方面,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制定环保规范;企业方面,积极转型升级、加强生态科技创新,如中国电建在戈壁滩地区部署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一方面满足了沿海电力需求,另一方面又可治理沙漠化,实现了市场与资源的有机结合。

荒漠治理方案

荒漠治理方案

荒漠治理方案一、背景与问题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我国,荒漠化问题也日益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给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荒漠治理成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

二、治理方案1. 生态恢复工程: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措施,恢复沙漠化地区的生态平衡。

在选择树种和草种时,应考虑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等特点,以提高其成活率和抗逆性。

同时,应加强植被的保护和管理,防止二次破坏。

2. 合理利用水资源:水资源是荒漠治理的关键因素。

应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可以通过修建蓄水池、滴灌等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农业结构调整:在沙漠化地区,应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

可以通过发展畜牧业、发展林果业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4. 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认识到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宣传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措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5. 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为荒漠治理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荒漠治理,提高治理效果。

三、实施步骤1. 调查评估:对沙漠化地区进行调查评估,了解其生态环境和治理难度。

2. 制定计划: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具体的治理计划,包括治理措施、资金投入、时间安排等。

3. 组织实施:按照计划组织实施治理工作,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治理效果。

4. 效果评估: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理措施,确保治理效果持续发挥。

总之,荒漠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才能实现荒漠化的有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新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新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新举措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在新时代,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

首先,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监管。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通过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了生态系统中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严格限制开发活动,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重要生态功能。

同时,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监测和执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红线的行为,确保红线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其次,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方式。

这包括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升级。

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例如,在能源领域,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同时,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理念,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引导企业和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和服务。

再者,强化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实施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增加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面积和质量。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对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等生态问题的综合治理。

比如,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措施,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促进草原生态的恢复和改善;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发挥湿地在蓄水、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手段。

加大对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的防治力度,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加强对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染等的治理,提高环境质量。

例如,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治理,改善空气质量;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对江河湖泊等水体的保护和治理,保障饮用水安全;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强土壤污染的管控和修复,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应该怎么治理沙漠沙漠怎么治理

应该怎么治理沙漠沙漠怎么治理

应该怎么治理沙漠沙漠怎么治理内容摘要:干旱地区荒漠化防治对策,治理沙漠?大家都会回答种树就可以了,不过种树的人和钱要从哪里出就是问题了。

干旱地区荒漠化防治对策,治理沙漠?大家都会回答种树就可以了,不过种树的人和钱要从哪里出就是问题了。

以下是解决之策:如果你是学生的话,这里我推荐你研究一下《京都议定书》中绿色购入这种减排机制,简单的说,就是通过种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而算作该国家的减排量。

如果减排量通过政府和国际的认定,可以获得国际资助,这样治理沙漠的费用就有了,不过前期费用还是要自己凑错的。

其次是人力,如果你是政府人员的话,建议你通过国家政策,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除了要求费用之外,希望企业分批的派人员到沙漠地区参与植树活动,算作他们的社会责任履行业绩。

说的有点多,但确是从实际出发。

3.1加强草场管理草原退化是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因素。

因此,防止荒漠化必须把保护和退垦还草还林放在首位。

核心是保持水的区域平衡,不同植被对水的利用强度不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

具体措施包括:(1)抓紧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制;(2)限定最高草原载畜量,建立草原监理制度,严禁超载放牧;(3)搞好草原围栏,围栏旁边要种树;(4)改变饲养方式,推行牲畜舍圈养或划区轮牧;(5)加强对草原的养护,大力防治草原病虫鼠害;(6)采取草地复壮措施。

3.2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在西部地区广布的山地和丘陵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蚀比较突出,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产潜力衰退。

因此必须加强对长江上中游山地环境的整治工作。

具体措施和方法包括:(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2)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3)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监测。

(4)退化坡地改良与利用。

3.3妥善安排山区农民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重要措施,但一些散居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民领取退耕补给的粮钱后,仍然靠山吃山,开荒、砍树、挖草。

形成越砍越荒、越荒越砍的恶性循环。

因此政府应创造条件,把分散居住在生活条件特别恶劣地区贫困人口逐步迁移出来,安置到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和这些人口的脱贫问题。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建议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建议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建议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土地的沙漠化和水资源的丧失,使土地失去了原有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防治土地荒漠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为了保持和恢复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以下是我对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建议:第一,加强土地管理和土地保护。

加强对土地的立法和监管,建立健全土地使用和保护制度,严禁非法占用土地和进行乱砍滥伐等行为,保持土壤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第二,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是防治荒漠化的关键。

要加强水资源的调控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安排农田排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第三,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

植被是维持土地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地荒漠化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要加大植被恢复的力度,进行树木和草地的人工种植,促进土地的绿化和植被覆盖度的提高。

同时,要加强生态修复,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环境,培育和保护土地的生态功能。

第四,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是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基础和关键。

要加强对土地荒漠化的科学研究,探索适应我国土地特点的防治技术和方法。

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土地治理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第五,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加强对土地荒漠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要鼓励公众参与土地荒漠化防治工作,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活动,共同保护和恢复土地的生态环境。

以上是我对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建议。

土地荒漠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来解决。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保护和恢复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第3课第1框贯彻新发展理念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第3课第1框贯彻新发展理念练习含答案

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第一框贯彻新发展理念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

这表明我国()①尊重人民主体地位②做到发展依靠人民③坚持人的全面发展④做到人民决定一切事务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这表明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依靠人民,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故选A项。

2.坚持创新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

要坚持创新发展,就应该()①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②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③引进外国的技术和设备④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答案:A解析:③涉及的是对外开放,④涉及的是协调发展,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①②正确。

故选A项。

3.中西部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低、优惠政策多、资源丰富等优势,当前,我国东部地区许多产业正在加快向中西部转移。

这带来的积极影响有()①促进中西部地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②促进中西部地区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形成优势产业③加速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中西部地区的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低、优惠政策多、资源丰富等,因此中西部地区可以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①不符合题意,②正确;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优势并不是第三产业,③错误;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④正确。

故选C项。

4.某镇在发展中痛定思痛,先后搬迁5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复原古色古香的老街,开发3 000多亩的茶园基地,以打造文化名镇、生态名镇。

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

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

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一、本文概述荒漠化,作为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我国荒漠化的现状,深入探究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

文章将从多个维度对我国荒漠化问题展开深入剖析,以期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将概述我国荒漠化的基本情况,包括荒漠化的范围、程度以及发展趋势。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荒漠化的成因,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将提出一系列防治对策,包括政策层面的引导、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等方面,以期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共同推动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我国荒漠化现状荒漠化,这一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荒漠化主要发生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

其中,西北地区受影响最为严重,特别是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荒漠化现象十分普遍。

这些地区的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从类型上看,我国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多种形式。

其中,土地沙漠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它导致了大片肥沃土地的丧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石漠化则主要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区,这些地区的地表土层薄,岩石裸露,一旦遭受破坏,恢复起来十分困难。

水土流失则主要发生在坡地、丘陵地区,它导致了土地肥力的下降,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从发展趋势来看,虽然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治荒漠化,但总体来说,荒漠化现象仍在不断蔓延。

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荒漠化问题,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防治荒漠化,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荒漠化(含答案)

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荒漠化(含答案)

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荒漠化1.石漠化是指在我国热带、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的喀斯特分布地区,表层土壤被严重侵蚀导致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下表示意贵州省典型石漠化地区2006—2010年土壤侵蚀情况。

读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区石漠化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地形崎岖B.降水丰富C.过度垦殖D.过度放牧(2)高原山地的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侵蚀量最大的是()A.坡耕地B.撂荒地C.经济果木林D.水土保持林2.耸立于福建、江西两省交界处的武夷山绵延500千米,其南段位于福建省一侧的长汀县。

该县城有韩江支流汀江流过。

距县城22千米的河田镇,曾经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这里原名柳村,据清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当时境内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

然而,现在的河田展现在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

据此完成下题。

(1)河田土地红漠化后,对河流下游地区的主要影响是()A.风沙增多,雾霾天气增加B.河床抬高,洪涝灾害加重C.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D.地表侵蚀加重,沟壑纵横(2)防治该镇红漠化的有效措施有()①因地制宜发展大农业,调整农业结构②封山育林,营造防护林、经济林等③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④在红漠化严重区域修筑梯田,防治水土流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下图为我国某省区荒漠化土地类型与荒漠化类型构成图(单位:万平方千米)。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省区所在地是()A.青藏高原B.西北地区C.东北地区D.黄土高原(2)关于该省区土地荒漠化的不同类型,描述正确的是()A.海拔高气温日较差大,导致冻融严重B.春夏升温快蒸发强,导致盐碱化严重C.以平原为主风力强劲,导致风蚀严重D.夏季多暴雨黄土疏松,导致水蚀严重4.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浅析防沙治沙建设经验与治理思路

浅析防沙治沙建设经验与治理思路

浅析防沙治沙建设经验与治理思路1. 引言1.1 防沙治沙的重要性防沙治沙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对于防止沙漠扩张、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居住地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沙漠化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中的焦点之一。

防沙治沙涉及到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社会稳定等方面,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提高沙漠化治理效果,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稳定、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防沙治沙不仅仅是一项环境治理工作,更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人民福祉的大事。

通过有效的防沙治沙措施,可以减少土地的退化和沙漠扩张,维护土地生态平衡,确保农田产量稳定。

防沙治沙还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植被和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平衡。

在全球范围内,加强防沙治沙工作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我们需要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加大投入,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案,共同实现沙漠治理和生态保护的目标。

2. 正文2.1 防沙治沙建设经验总结防沙治沙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一些有效的建设经验: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防沙治沙工作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提升防护效果和治理效率。

开展科学研究,探索新的治沙技术和方法,是推动防沙治沙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强化政府管理和制度建设。

政府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确保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

加强对防沙治沙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加强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

防沙治沙是一项全民参与的事业,需要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防沙治沙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的氛围。

防沙治沙建设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科学发展、强化政府管理、加强社会参与,才能取得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效果。

希望未来我们能够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机制,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新丝绸之路西北五省荒漠化的现状及治理

新丝绸之路西北五省荒漠化的现状及治理

新丝绸之路西北五省荒漠化的现状及治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沟通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的一条大动脉,在我国境内经过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5个省区。

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约3600万km2,约占地球总面积的2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其中我国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面积267万km2,占28%,比较严重的地区有:陕、甘、宁、青、新、蒙等省,其中三江源、甘肃中部等地荒漠化现象尤为严重。

沙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地质问题。

严重的问题是“全球沙漠化仍在曼延”。

我国也存在着土地沙漠化问题。

在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中,其中已经沙漠化了的土地为17.6 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危险的土地有15.8 万平方公里,在湿润地带的风沙化土地有1.9 万平方公里。

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5000 余万人,有近400 万公顷的旱农田和500 万公顷的草场受其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从原来的13.7 平方公里增加到17.6 万平方公里。

因此,我国面临的土地资源被侵蚀的形势也是严峻的。

荒漠化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生产生活受其影响、生命财产受到损失、交通安全没有保证。

因此,荒漠化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一、西北五省荒漠化的现状1、甘肃省1)荒漠化现状甘肃是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根据《甘肃省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成果,截至2009年底,甘肃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9.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5.12%,全省还有2.18万平方公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分布在10个市州的37个县市区。

甘肃平均每年因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1亿元。

严重的荒漠化问题,挤占了人类生存的空间,恶化了发展环境,加剧了贫困,危害了社会稳定,已成为制约甘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2)荒漠化治理情况目前,甘肃省专门成立了荒漠化治理基金会,并建立了示范园区,已初步形成了以沙产业开发、畜牧养殖、牧草种植等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并带动了种植、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与对策

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与对策

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与对策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新制度主义的进路分析指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的失败,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环境问题的出路在于在可持续开展思想的指导下进展制度创新,构建绿色市场机制与可持续的政府政策。

关键词:环境问题,制度失败,制度创新一、环境问题与制度(一)制度的重要性儿时尚未走四方的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最初认识是来自李白那壮丽的诗篇。

尤其是那句气势磅礴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每每读及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冲动。

但当我亲临黄河古老的堤岸,看到的却只是一条缓缓流淌的隘窄水带,心头不禁涌起了一种莫名的愁怅,就像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终归故土,而昔日的田园已是一片荒凉。

我想如果李白复生,一定会比我更加忧伤,那曾给他激荡诗情的壮美山川如今已被践踏得满目疮痍。

他最衷爱的黄河断流了,曾给他无限遐想的瀑布消失了,山秃了,水臭了,天灰了,还有酸雨,荒漠化,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正一步步将我们曾美丽的家园变成坟墓。

更可悲的是,这种威胁不是来自人类的敌对势力,也不是来自自然条件的自然转变,而是来自我们自己,来自我们自己的狂妄与无知。

痛定思痛,广阔有识之士做为社会的良知开场尝试拷问人类那贪婪的灵魂,试图找出环境问题[1]的根源并纠正之。

伴随着人们的努力,环境问题的众多病因被逐渐地发现,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伦理因素、历史因素等等。

这些因素无疑都是存在的,它们的发现对“治疗”环境问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本文认为这些病因都不是主要的,因为现代法治社会是“通过法律控制的社会”,这些因素对人们的行为只有有限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家制定的法律制度。

环境问题之所以产生,源于人们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行为,而人的不合理行为之所以产生,根源于我们的制度没有很好地履行其标准人类行为之职责。

因此,本文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2]的失败。

法律制度之所以重要,并成为现代社会的最主要控制工具,在于制度首要的并且始终具备的一项功能:即“塑造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提供并在某种程度上创造和扩散信息,”促成“社会共识或一般性的认识根底,减少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帮助人们估计其他人可能的行为进而矫正自己的行为。

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的有效路径

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的有效路径

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的有效路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面临诸多挑战。

寻找有效的路径来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政府政策、科技创新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探讨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的有效路径。

一、政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政府在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强化对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对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项目的资金支持。

采取税收优惠、土地流转等措施,鼓励农民和农村社会组织参与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工作。

政府还要加强对水土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二、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持科技创新是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支撑。

一方面,要加强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技术研发,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研发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抗风沙治理技术、荒漠植被修复技术等,提高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的技术水平和成效。

要推动科技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提升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土地荒漠化风险。

三、社会参与与公众教育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都应当积极参与到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中来。

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组织科普讲座等方式,增强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到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中来。

要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大对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项目的投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要促进多元化参与体系的建立,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动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工作的开展。

制度创新:我国西部荒漠化治理的根本出路

制度创新:我国西部荒漠化治理的根本出路
人和其他 社会 团体 从事荒漠化 治理 的积极性 ;第 三,要依 法防沙 治沙 ,政府 应通过 一 系列 的政 策和 法律 规
范引导开发行 为。
关键词 :荒漠化 ;西部;制度创新 ;经 济来源
中 图 分 类 号 :F 6 D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0 06—19 (0 2 0 —0 3 0 6 2 o) 5 o2一o 3

时忽视 了管理 ,得来不易 的建设 成果 被各 种不 合 理 的人
为破坏抵 消了。 值得注意 的是 ,西部 的荒漠 化地 区 同时也 是我 国贫 困人 口集 中的 地 区 ,土地 荒 漠化 总 是与 贫 困如影 相 随 , 二者互 为因果 。西部地 区 的农 民滥挖 发 菜 、甘 草 、麻黄 草 ,导致 了北方地 区严重 的沙 尘暴 ,政府 有关 部 门下发
土壤 遭侵袭 。森 林的过度 砍伐 也是 荒漠化 形成 的重要 原
因。黄河 中游 的黄土高原 ,本是茂 密 的森 林 ,人类 的不 合理 开发活动 ,使 大面 积的森 林遭 受破 坏 ,形成 了荒 凉 的黄 土高坡 。 纵观新 中国成立 以来 我们 在植树 种草 、防治 水土 流 失方 面所做 的努力 ,成 绩不 可谓 不 大 ,统 计 资 料显 示 , 改革开 放 2 0多年来全 国参 加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植 树 的人 数就达 6 6亿
伐森 林 、不合理 开矿是人类 活 动加 速荒漠 化扩 展 的主要 原因 。人 口的增 长 必然 对 农产 品 和畜 产 品需 求量 增 加 , 所以导致 了过度耕种 和过度 放牧 ,过度耕 种使 土地 的肥 力下 降和 农作 物 产 量下 降 ,土 壤 表层 板 结 ,土 壤 流失 ,
经过几十年 的科 技攻关 ,我 国在 防沙 治沙 方面 已经

国务院关于防沙治沙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防沙治沙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防沙治沙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11.05•【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防沙治沙工作情况的报告——2024年11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关志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防沙治沙工作情况,请审议。

我国沙化土地面积25.32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7.58%,是世界上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对防沙治沙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歼灭战、攻坚战、阻击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标志着我国防沙治沙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李强总理多次作出批示,对实施“三北”工程、利用微咸水治沙等提出明确要求。

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分关心防沙治沙工作,委员长和各位副委员长多次带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组织相关专门委员会通过立法修法、执法检查、听取审议报告、交办代表建议等方式,持续加强法治建设和工作监督,为做好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主要工作情况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务院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经过接续奋斗、不懈努力,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防沙治沙工作理念更加科学,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政策支持更加有力,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成为全球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和防沙治沙国际典范。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262号建议的答复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262号建议的答复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262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9.16•【文号】•【施行日期】2021.09.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发展规划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262号建议的答复您提出的关于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设立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建议收悉。

经商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药监局,现答复如下。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以下简称“黄河金三角”)地处黄河中游,包括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和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范围内,同时也是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交汇区域。

我委历来重视深化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在《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重大政策文件起草中进行了深入研究,专门作出了相关部署。

一、关于从国家层面出台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指导意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发展。

2014年3月,经国务院批复,我委印发实施《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明确提出要把黄河金三角建设成为全国省际交界地区协调发展试验区。

今年4月出台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务实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

(一)关于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设立区域生态建设专项基金。

2018年12月,我委联合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8个部门印发《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在资源开发、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抵消、生态产业、绿色标识、绿色采购、绿色金融、绿色利益分享等9大领域建立市场化补偿机制。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季刊改双月刊的通知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季刊改双月刊的通知
境, 特别是 沙漠 化 的一些应 采取 的措施 , 二 是 在 防 治 沙 漠 化 与 发 展 沙 产业 时 要 相 互 协 调, 因地 制 宜 , 学 规 划 , 科 取得 防 治沙 漠化 与 发展 沙 产 业 的双赢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是 阿拉 善几年 来采 取 飞播 林草 , 封育 、 围栏 退
[3 4刘恕. 沙产业 一 跨世纪的沙漠利用战略构想. 沙产业理论 1 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94 o 19.
[ ] 国林 学会 编 . 产 业 专辑 r ] 北 京 : 国 科 学技 术 出 版社 ,9 1 5中 沙 M . 中 19 . [] 胜岳, 6樊 高新 才 . 国荒 漠 化治 理 的模 式 与制 度 创新 . 中 [] 震达, 7朱 刘恕 等 . 国的 荒 漠化 及其 治 理 r ]北 京 : 学 出版 社 ,9 9 中 M . 科 18. [] 震达, 8朱 陈文 庭 等 . 中国 土 地沙 质荒 漠 化 r ]北 京 : 学 出版 社 ,9 4 M . 科 19.
游 的重要 资源 。
参 考 文献 :
时机, 以及 黑河 调水 的成功 , 阿拉善 的生态环境 一定
能够得 到彻 底 整 治 , 定 能 够重 视 阿拉 善水 草 丰美 一 的天然 牧场 , 济纳 的居延 绿洲 。 额
r ] 雪 , 文智 . 音 等 . 1赵 赵 宝 河北 坝 上脆 弱 生 态环 境 及整 治 r ]北 京 ; 国环境 科学 出版 ,9 7 M . 中 19. [] 震达, 2朱 刘恕 . 国北 方 地 区 的 沙 漠化 过 程 及 其 治 理 区划 r . 京 t 国林 业 出版 社 . 9 1 中 M] 北 中 18. [ I . H . 候 与 荒 漠 化 . 象 出版 社 、9 8 3 F K. are气 气 18 .

环境治理解决环境问题的系统工程

环境治理解决环境问题的系统工程

环境治理解决环境问题的系统工程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解决环境问题,环境治理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协作,以综合的、创新的方法来解决环境问题。

一、环境治理的背景与意义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等,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环境治理的目的是通过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环境治理不仅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而且对于可持续发展和未来世代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治理的原则与方法1. 多元参与:环境治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实现环境问题的全面整治。

2. 综合管理:环境治理要考虑多种环境问题相互作用的综合影响,通过系统工程的方法来解决。

3. 预防为主:环境治理应注重预防为主,通过政策法规、科技创新等手段,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发生。

4. 治理策略:环境治理需要科学制定可行的治理策略,包括环境规划、监测评估、技术支持等方面。

5. 效果评估:环境治理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及时监测和评估治理效果,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环境治理的实践案例1. 水污染治理:通过加强水源地保护、构建污水处理设施、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等手段,有效治理水污染,保障水质安全。

2. 空气污染治理:制定严格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广清洁能源和减排技术,改善空气质量。

3. 生态恢复与保护: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如森林植被恢复、湿地保护,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4. 固体废物管理:建立废物分类、回收利用和合理处置的制度,减少废物对环境的污染,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四、环境治理面临的挑战与展望环境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需要长期坚持,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其次,技术创新与环境治理的进展需要相互促进,科技的发展能为环境治理提供更多有效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模式与制度创新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治理,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仍然以每年2 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

这就要求我们对以往的治理模式进行反思,寻找它的症结所在。

当代荒漠化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经济活动对资源的破坏而造成的,其根本原因是人口压力过大。

然而,荒漠化治理措施恰恰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提出了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它将荒漠化的防治和发展经济密切结合起来,从而为我国的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文章还就荒漠化治理的制度创新发表了看法。

作者樊胜岳,1963年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高新才,1961年生,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土地荒漠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开展荒漠化的治理,近半个世纪以来,荒漠化研究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世人惊叹的成就,但荒漠化点上治理、面上破坏,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观。

研究表明(朱震达等a,1989; 朱震达等b,1994),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扩大1 56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率为1.01%,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年均扩大面积2 10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率为1.47%。

当前荒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 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

因此,需要进行荒漠化治理的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

一、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其主要表现方式
荒漠化成因是荒漠化治理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对此,论者的意见大体上可归纳为自然成因和人为成因两种观点。

前者多认为荒漠化是自然过程,主要因气候干旱而造成,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次要的(f.k.hare,1988)。

而后者多认为,荒漠化是在自然因素基础上,主要由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 ①。

实际上,荒漠化的成因用不同的时间尺度来衡量, 得到的结论是不同的。

在10年尺度上讨论荒漠化的成因,大多数学者认为近几十年来荒漠化的加速发展,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经济活动对资源的破坏而造成的。

这个结论目前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人类活动引起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有其生态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复杂的相互耦合过程。

我们从荒漠化过程中人类主要行为方式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认识人口压力引起脆弱生态地区荒漠化的机制。

1.滥垦滥垦是指在不具备垦殖条件又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进行的农业种植活动。

它有两种方式:一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占有粮食的数量不断下降,农牧民在粮食单产较低的生产条件下为增加粮食产量盲目开荒,其规模较小,但量大、面广,数量难以统计。

二是有组织的开荒,其特点是规模大、范围广。

据内蒙古、新疆、青海、黑龙江等10省(区)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草地被开垦6.8万平方公里,其中大多是水草丰美的各类放牧场和割草场[注解:李吉均:《在"新亚欧大陆桥与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干旱区地理》1996年第19卷第1期。

]。

由于过分强调"以粮为纲",从50年代到70年代,在我国西北地区出现过3次大规模开荒,开垦草地在6.67万平方公里以上,影响范围从最北部的呼伦贝尔到科尔沁、浑善达克、毛乌素直至青海共和。

开垦为农田的草原地区,生态系统脆弱,降水量少而不稳,土壤富含沙质,风力强大,风季与干季及植被无叶期同步。

开垦后,由于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人均占有耕地
0.53-0.87公顷,而每个劳动力所要耕种的土地达2-3公顷,粮食单位面积的产量很低,作物亩产在50公斤左右),土壤表面在缺乏防护措施下,受到风蚀或沙埋,单产急剧下降,只好撂荒。

撂荒地由于植被遭到破坏,在风力作用下很快发生沙化。

2.滥牧滥牧是指超过天然草地承载能力的放牧活动。

随着人口增加和受市场利益驱动,牧民盲目增加牲畜头数,导致草场严重超载过牧,抢牧、争牧现象也经常发生。

结果,一方面由于牲畜的过度啃食,使牧草植株变稀变矮,优良牧草减少,毒草因牲畜不吃,数量急剧增加,草场可食牧草的产草量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牲畜的过度践踏,使地表结构受到破坏,造成风蚀沙化。

据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 900万头(只)发展到9 000多万头(只),草原面积却因开垦破坏和沙化减少667万公顷,使过牧现象更为严重[注解:李毓堂:《关于中国草地生态建设的几个问题》,见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秘书处编著的《荒漠化及其防治》,中国林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1-52页。

]。

目前,牧区牲畜超载一般在50%-120%以上,有的地区甚至超载300%。

以晋陕蒙接壤地区为例,伊克昭盟所属的伊金霍洛旗、东胜市、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1990年天然草地超载率为170.6%,其中准格尔旗达331.7%[注解:郭绍礼、杜国垣、王钟建:《晋陕蒙接壤地区环境整治与农业发展研究》(总体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56-63页。

]。

根据计算,目前荒漠化地区共有105万平方公里的草场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长期超载过牧是一个重要原因。

3.滥樵荒漠化地区燃料缺乏,由于生活贫困、交通不便,煤炭难以购进,农牧民主要以天然植物和畜粪为燃料。

樵柴的方式通常是大片的连根挖掘,使地表植被和土壤遭到彻底破坏,在风力作用下,大面积固定、半固定沙地顷刻之间变成流沙。

荒漠化地区现有薪炭林面积2 470平方公里,每年能提供594万公斤薪材,仅占实际薪材需求总量4 189万公斤的1
4.2%,缺额巨大。

如果缺额完全来自天然植被,每年约需破坏草原23.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该地区草原总面积的9%,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

据伊克昭盟统计,全盟每年砍伐沙篙、沙柳等估计在5亿公斤以上,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年中,因滥樵而使草原沙化和退化的面积多达2 000平方公里[注解:伊克昭盟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伊克昭盟志》(第二册),现代出版社1994年版,第183-193页。

]。

4.滥采滥采是指农牧民为了增加副业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掏挖药材、发菜等资源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