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整理之潮解和风化
知识拓展: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矿物逐渐崩解、疏松或改变化学成分,变成岩屑和砂土,这种现象叫风化,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岩石受到温度变化、冻融作用和其它机械作用力的影响,产生崩解、破碎,改变块体大小,而基本上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现象称为物理风化。
例如,白天在太阳光线照射下,岩石表面很快被晒热,而其内部随深度增加,增温渐小。
在夜晚情况刚好相反,岩石表面很快散热冷却,而其内部冷却较慢,这就造成了岩石表里的冷热不均,收缩和膨胀的不协调,日久天长便会发生裂纹和裂隙,这就是坚硬岩石崩解的开始。
顺着岩石裂隙进入雨水,冬季寒冷使水结冰,体积膨胀,扩大岩石裂隙,随之泥沙、矿物质充填缝隙。
在干旱季节,缝隙中的盐类重新结晶,也会产生很强的撑胀作用。
这些物理的或机械的破坏作用都会使岩石崩解破碎。
岩石在水、水溶液和空气中的氧与二氧化碳等的作用下,发生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和氧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这种引起岩石成分和性质的变化叫化学风化。
它使岩石中可溶的矿物逐步被溶蚀、流失或渗透到风化壳下层,重新沉积。
残留原地的或新形成的多为难溶的稳定矿物。
化学风化的结果使原岩中的缝隙加大,孔隙加密,破坏了原岩的结构和成分,甚至使坚硬的岩层变成松散的土层。
岩石在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产生的机械破坏和化学变化称为生物风化。
如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由于其根系逐渐加粗、增长,使岩石裂隙受到像楔子一样劈裂作用,不断地使岩石裂缝扩大加深。
植物根系在岩石缝中一般可深达几十厘米到1米左右,甚至可达十几米,对周围岩石可产生10—15公斤/厘米2的压力。
一些小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也会加速岩石的破碎。
生活在岩隙和土壤中的动物和植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分泌出各种化合物,如碳酸、硝酸和各种有机酸等,对岩石起着强烈的溶蚀和破坏作用。
特别是一些微生物的活动,作用非常明显,它们有的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氮制造硝酸,有的能吸收CO2制造碳酸,有的能吸收硫制造硫酸。
中考化学知识点汇总
中考化学知识点(Dian)汇总第(Di)一(Yi)单(Dan)元(Yuan) 走(Zou)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Jiu)物质的组(Zu)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4.化学实验(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垫石棉网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水槽。
(二)测量液体体积的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易潮解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四)酒精灯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3~1/4。
(五)夹持仪器的用具:铁夹.试管夹铁夹和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离试管口约1/3处。
手要拿住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预防试管滑落。
(六)药品的取用(1)药品的存放: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有些液体药品放在滴瓶中);白磷要存放在水中,防止自燃。
(2)药品的取用的注意点: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
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取用药品的“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七)连接仪器装置(1)把玻璃插入橡皮塞:先把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使它插入。
2018年山东省各地市中考化学知识点及题型集锦【六】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
18山东省各地市中考化学知识点及题型集锦【六】---------实验基本操作与技能一、基本操作A分离溶液中的固态物质 B.稀释浓硫酸C.配制溶液D.测试某溶液的酸碱度3、(18菏泽)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4、(18烟台)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5、(18泰安)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7、(18德州)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加入固体粉末B.读取液体体积C.加热液体物质D.倾倒液体物质8、(18聊城)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读出液体体积B.测溶液的pHC.加热液体D.稀释浓硫酸9、(18日照)下列实验操作或现象正确的是(部分夹持固定装置已略去)()10、(18日照)如图所示,在蒸馏烧瓶中加入几粒碎瓷片,再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连接装置进行制取蒸馏水的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时,冷凝管应该用铁架台夹持固定B.实验时,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b进a出C.图中所示装置,温度计的位置不对,水银球应该插入液态水中D.石棉网的作用是使蒸馏烧瓶均匀受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11、(18日照)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涂上3%~5%的NaOH溶液B.实验时,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C.若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D.若不慎将氢氧化钠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12、(18•滨州)请根据提供的仪器,回答下列问题:(1)用于收集或储存少量气体的仪器是(填字母序号)(2)加热时需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填字母序号)(3)用加热的方法使氯化钠从其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时,应将氯化钠溶液放在(填仪器名称)中加热。
(4)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夹持木炭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填仪器名称)。
13、(18东营)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做法,错误的有。
初三化学中考考点归纳总结
初三化学中考考点归纳总结 化学属于理科中的⽂科,学习初期,基本理论和理化性质较多,需要同学们不断反复地加以巩固,才能有效的学好化学。
⾯对中考也需要整理好知识点以便复习。
下⾯是店铺分享给⼤家的初三化学中考考点,希望⼤家喜欢! 初三化学中考考点 ⼀、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成,微观上没有新分⼦⽣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冰的升华、⽊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成,微观上有新分⼦⽣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体、改变颜⾊、⽣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状态、⽓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属性、⾮⾦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原⼦团:在许多化学反应⾥,作为⼀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个原⼦⼀样的原⼦集团。
离⼦:带电荷的原⼦或原⼦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数)的⼀类原⼦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
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海⽔、⾃来⽔、⼟壤、煤、⽯油、天然⽓、爆鸣⽓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种分⼦; 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化学式表⽰; ③纯净物可以是⼀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风化作用》课件
分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
总结词
物理风化主要包括机械破碎和热胀冷缩等现象,而化学风化则涉及到矿物与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发生的化学反 应。
详细描述
物理风化主要通过机械方式使岩石崩解,如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使岩石产生裂缝,或者冰冻和干燥引起的 应力变化,使岩石碎裂。而化学风化则是由岩石中的矿物与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岩石分解 。这些化学反应可以改变岩石的成分和结构,使其逐渐分解成碎屑和土壤。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风化作用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同时,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风化作用的研究也将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环境保护的结合。
THANKS
感谢观看
一些植物和微生物会分泌出酸性和碱性物 质,对岩石进行腐蚀和分解。
03
风化作用的影响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风化作用会导致地表 岩石破碎、分解,形 成大小不一的碎屑。
风化作用还会导致地 表起伏不平,增加地 表的粗糙度。
这些碎屑在重力作用 下逐渐堆积,形成各 种地貌,如山丘、峡 谷等。
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风化作用产生的碎屑和土壤中的 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和化学反
人类活动对风化作用的影响涉及到土地利用、采矿、水利 工程、交通建设等多个方面。例如,采矿活动会破坏地表 的岩石和土壤,水利工程和交通建设会导致土壤和岩石的 移动和变形,这些都会促进风化作用的进行。
风化作用研究的发展趋势
风化作用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深入了解风化作用的机理和过程;加强应用研究, 将风化作用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中;加强跨学科的合作,将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 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全面深入地研究风化作用。
2018中考化学实验部分知识点总结
2018中考化学实验部分知识点总结1: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A: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B:能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C:间接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1)试管常用做①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②也可用做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③或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2)烧杯主要用于①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②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3)烧瓶----有圆底烧瓶,平底烧瓶①常用做较大量的液体间的反应②也可用做装置气体发生器(4)锥形瓶常用于①加热液体,②也可用于装置气体发生器和洗瓶器③也可用于滴定中的受滴容器。
(5)蒸发皿通常用于溶液的浓缩或蒸干。
(6)胶头滴管用于移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注意:①使用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防止液体试剂进入胶头而使胶头受腐蚀或将胶头里的杂质带进试液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③用过后应立即洗涤干净并插在洁净的试管内,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④滴瓶上的滴管必须与滴瓶配套使用(7)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
不能①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决不能对量筒加热。
也不能②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注意: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8)托盘天平是一种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0.1克。
注意: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放在右盘,取用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直接用手,天平不能称量热的物体,被称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要在两边先放上等质量的纸,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9)集气瓶①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的气体②也可用于进行某些物质和气体的反应。
(瓶口是磨毛的)(10)广口瓶(内壁是磨毛的)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也可用做洗气瓶(11)细口瓶用于盛放液体试剂,棕色的细口瓶用于盛装需要避光保存的物质,存放碱溶液时试剂瓶应用橡皮塞,不能用玻璃塞。
初中中考化学必背知识点总结多篇
初中中考化学必背知识点总结多篇初中中考化学必背知识点总结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
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盐酸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g PtAu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
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
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相同。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23.溶液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的是溶质的质量。
24.酸性溶液的pH如:HCl、H2SO4、CO2通入水中;碱性溶液的pH如:NaOH、Ca(OH)2、CaO溶于水、Na2O溶于水、Na2CO3;中性溶液的pH=7。
如:水、NaCl25.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是①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②温度达到或超过可燃物的着火点。
第九章风化作用
各种风化作用的关系 • 同时发生、 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
• 物理风化使岩石破碎,表面积增大,有利于水溶 液的渗透,为化学风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化学风化溶解了岩石中易溶物质,改变了岩石的 物理性质(致密疏松)从而加速了物理风化的进 行。生物风化则总是与各种物理化学风化作用配 合发生的。
• 但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表现的风化类型的强弱、 主次程度不同。
第二节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风化作用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自然地理条件和 组成岩石的矿物性质。
• 一、气候条件
• 二、地形条件
• 三、岩石性质
一、气候因素 • 气候通过气温、降雨量、生物繁殖 状况而表现。气候的分带性:由纬 度、地势、距离海洋远近等控制。
气候影响到
地表温度 降水量 降水性质 水溶液性质 生物活动状况
4.风化壳的研究意义 • (1)地壳运动与古地理:长期稳定或隆起,风化壳得以 充分发育,古风化壳代表古代沉积间断,发育构造运 动。 • (2)古地理:陆地,不同气候条件,风化壳特征不一。 • (3)矿产:残余型矿床,残积砂矿床(金、金刚石)。 • (4)工程建设:对近代埋藏的风化壳应填重对待。某水 库工程对风化壳厚度估计不够,蓄水后坝下渗漏严重 。
复习
九、风化作用
• 风化作用的概念
• 风化作用类型(机械风化、化学风化、生物 风化),具体的类型 • 影响因素:气候、地形、岩石性质 • 残积物、风化壳、风化壳剖面、矿产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植物和细菌在陈代谢中常常析出有机
酸及CO2。这些物质一方面酸化土壤,
另一方面腐蚀岩石。生物死亡后,腐 烂分解形成一种腐植质(胶状的物质), 是一种有机酸,对岩石起腐蚀作用。
地壳表层岩石经机械破碎,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松 散物,再经过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增加了有机 物质-腐殖质,这种具有腐殖质、矿物质、水和 空气的松散物质叫做土壤。
中考化学知识点复习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17、原子的结构:原子、离子的关系: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 + B = AB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 = A + B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哪些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哪些注意细节的把握。
中考化学的重中之重就是细节,中考中许多女生的成绩要比男生高,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女生比较细心。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化学知识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应用物理性质:1. 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2. 实例:在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3.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
化学性质:1. 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
化学性质只能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是决定物质用途的主要因素,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判断是“性质”还是“变化”: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若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就”等词语,往往指性质,若叙述中有“已经”,“了”,“在”等词语,往往指物质的变化。
有关描述物质的词语:1. 物理性质:(1)熔点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压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密度物质在单位体积上的质量叫密度,符号为p。
(5)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性跟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6)潮解物质在空气中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
如固体、NaOH,精盐在空气中易潮解。
8.第八章 风化作用
元素迁移能力与气候有关
寒冷冰冻气候区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近1-2系列迁移 温暖潮湿气候区:1,2,3系列 炎热潮湿气候区:1,2,3,4系列
矿物的抗风化能力:
矿物抗风化的一般规律: 1 共价键型矿物大于离子键型的矿物 2 表层形成的矿物大于地下深处高温高压环境中形成的
矿物耐风化;
3 浅色或无色矿物大于深色矿物;
土壤具有成层结构,自上而下可分为: 腐殖层:色深,含有大量腐殖质,有机质含量高,具
团粒、孔隙和细小裂隙等结构。 淋溶层:颜色较浅,大量被分解的矿物和有机质被淋
溶,故缺少腐殖质。 淀积层:与成土母质相近,但淀积从上部淋滤下来的
成分。
腐殖质是一种复杂化合物的混合物,通常 呈黑色或棕色,性质为胶体状。它具有比 土壤无机组成中粘粒更强的吸持水分和养 分离子的能力,因此,少量的腐殖质就能 显著提高土壤的肥力。
岩屑型风化壳
砖红土型风化壳
昆仑山顶风化壳
古风化壳
现代风化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古风化壳
古风化壳:地质时期形成、已经成岩但仍保留相 应特征的风化壳。
研究古风化壳的意义:
构造运动的标志 古气候信息的载体 残积型矿床的标志 工程建筑的隐患
二、土 壤
土壤是以各种风化产物或松散堆积物为母质,经过生 物化学作用为主的成土作用改造而成的。主要位于 残积物顶部,但因其富含植物生长所需的有机质组 分、无机组分、微量元素和水分,因而明显区别于 残积物。
(1) 温差风化:岩石表层温度的周期性变化使岩石崩 解,多在温差大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
(2) 冰劈作用:岩石裂隙中的水结冰后体积膨胀,溶化 后体积变小,再加入水,然后再次膨胀,长期反复作用 引起岩石破裂。主要发生有高纬度及高山区。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中考化学复习资料1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
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
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
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相同。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23.溶液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的是溶质的质量。
24.酸的pH<7;如:HCl、H2SO4、CO2通入水中;碱的pH>7;如:NaOH、Ca(OH)2、CaO溶于水、Na2O溶于水、Na2CO3中性溶液pH=7。
如:水、NaCl25.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12282,该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2,核电荷数为12,核外电子数为12,最外层电子数为2,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成为阳离子。
中考化学知识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中考化学知识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失掉的体系,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拟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物质之间可以发作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规范可以对化学变化停止分类。
(1)依据反响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响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响(A+B=AB)B、分解反响(AB=A+B)C、置换反响(A+BC=AC+B)D、复分解反响(AB+CD=AD+CB)(2)依据反响中能否有离子参与可将反响分为:A、离子反响:有离子参与的一类反响。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响和有离子参与的氧化恢复反响。
B、分子反响(非离子反响)(3)依据反响中能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响分为:A、氧化恢复反响:反响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响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响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恢复反响2、离子反响(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形状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形状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留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消融形状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需在水溶液中或熔化形状下才干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局部的无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践参与反响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响的式子。
它不只表示一个详细的化学反响,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响。
复分解反响这类离子反响发作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响的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方式删:将不参与反响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能否相等(3)离子共存效果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少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作任何反响;假定离子之间能发作反响,那么不能少量共存。
中考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考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17、原子的结构:原子、离子的关系: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 + B = AB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 = A + B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第九章风化作用
第九章风化作用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风化作用的方式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风化作用的产物第一节风化作用的类型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在原地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在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产生的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化学风化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化学变化而分解并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生物风化作用生物对岩石、矿物产生的破坏作用。
第二节风化作用的方式地表岩石时时刻刻都在与大气、水和生物接触,不断地进行着各种方式的风化作用。
归纳起来,风化作用的方式可分为物理的方式:包括岩石的释荷,岩石的热胀冷缩,水的冻融;化学的方式:包括氧化作用、溶解作用、水化作用和水解作用;此外就是生物的作用。
第二节风化作用的方式物理的方式岩石的释荷在地下深处的岩石承受巨大静压力,其潜在膨胀力是十分惊人。
岩石从地下深处变到地表条件时由于上覆静压力减小而产生张应力形成一系列与地表平行的宏观和微观的内部破裂面。
形成这种裂隙构造的作用称为剥离作用。
第二节风化作用的方式岩石的热胀冷缩温差大的地区,在白天当太阳光直射时,岩石表层增温而膨胀,而内部膨胀小甚至未发生变化。
到了夜晚气温骤降,岩石表面收缩。
这样使其岩石表面与内部产生应力差。
这种生应力差就会使岩石破裂。
第二节风化作用的方式水的冻融贮藏在地表岩石空隙中的液态水,当温度下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会结冰,结冰后的体积体积增大1/11左右空隙中产生巨大的,这种压力就会岩石裂开。
第二节风化作用的方式盐类的结晶与潮解在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空隙中含盐分较多。
白天气温较高,在烈日烤晒之下,水分不断蒸发,地下水通过毛细作用向上迁移,空隙中盐分的浓度不断增加,当盐分浓度增大至过饱和时,就要结晶,体积就会增大,对裂隙周围产生压力,扩大裂隙空间,最终使岩石破碎。
高中化学中易弄混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如下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三馏
①蒸馏②分馏
干馏
四色
焰色反应
①显色反应
②颜色反应
③指示剂变色反应
五解
潮解
①分解②电解③水解??④裂解
十八化
①熔化②汽化
③液化④酸化
①氢化②氧化③水化
④风化⑤碳化⑥钝化
⑦催化⑧皂化⑨歧化
⑩卤化?硝化?酯化
?裂化?油脂的硬化
高中化学中易弄混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如下:
石油的分馏属于物理变化;
煤的干馏属于既可能是物理变化(如轮胎、气球的爆炸),又可能是化学变化(如火药的爆炸)。
溴水的褪色,既可能是物理变化(如通过萃取使其褪色),又可能是化学变化(如二氧化硫、乙烯等使其褪色)。
风化属于化学变化;
潮解属于物理变化。
(2)物质变化过程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
说明:①化学变化中组成物质的元素的化合价不一定发生变化,如O3与O2间的相互转化。
②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但存在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金属熔化、NaCl溶于水均属于物理变化。
???????? 变化
知识拓展: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矿物逐渐崩解、疏松或改变化学成分,变成岩屑和砂土,这种现象叫风化,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岩石受到温度变化、冻融作用和其它机械作用力的影响,产生崩解、破碎,改变块体大小,而基本上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现象称为物理风化。
例如,白天在太阳光线照射下,岩石表面很快被晒热,而其内部随深度增加,增温渐小。
在夜晚情况刚好相反,岩石表面很快散热冷却,而其内部冷却较慢,这就造成了岩石表里的冷热不均,收缩和膨胀的不协调,日久天长便会发生裂纹和裂隙,这就是坚硬岩石崩解的开始。
顺着岩石裂隙进入雨水,冬季寒冷使水结冰,体积膨胀,扩大岩石裂隙,随之泥沙、矿物质充填缝隙。
在干旱季节,缝隙中的盐类重新结晶,也会产生很强的撑胀作用。
这些物理的或机械的破坏作用都会使岩石崩解破碎。
岩石在水、水溶液和空气中的氧与二氧化碳等的作用下,发生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和氧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这种引起岩石成分和性质的变化叫化学风化。
它使岩石中可溶的矿物逐步被溶蚀、流失或渗透到风化壳下层,重新沉积。
残留原地的或新形成的多为难溶的稳定矿物。
化学风化的结果使原岩中的缝隙加大,孔隙加密,破坏了原岩的结构和成分,甚至使坚硬的岩层变成松散的土层。
岩石在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产生的机械破坏和化学变化称为生物风化。
如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由于其根系逐渐加粗、增长,使岩石裂隙受到像楔子一样劈裂作用,不断地使岩石裂缝扩大加深。
植物根系在岩石缝中一般可深达几十厘米到1米左右,甚至可达十几米,对周围岩石可产生10—15公斤/厘米2的压力。
一些小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也会加速岩石的破碎。
生活在岩隙和土壤中的动物和植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分泌出各种化合物,如碳酸、硝酸和各种有机酸等,对岩石起着强烈的溶蚀和破坏作用。
特别是一些微生物的活动,作用非常明显,它们有的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氮制造硝酸,有的能吸收2制造碳酸,有的能吸收硫制造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