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第七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幼儿教师心理 (2)第三章学习的概述 (3)第四章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 (4)第五章幼儿知识学习与教育 (5)第六章幼儿技能学习与教育 (7)第七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8)第八章幼儿创造性学习与教育 (10)第九章幼儿教学心理 (12)备注:除了识记这些内容外,一定要详细完整的看书,能够理解相关概念。
第一章绪论1、教育心理学研及的基本内容: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包含两层含义:(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既有基础性,又有实践指导性。
2、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经的四个时期:(1)20世纪20年代以前(初创期);(2)20世纪20-50年代(发展期);(3)20世纪60-70年代(成熟期);(4)20世纪80年代以后(完善期)。
3、教育心理学发展新趋势:关注教与学两方面问题,教育心理学兴起;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关注实际教学策略和元认知研究;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和个性化教学研究。
4、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创始人)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由此建立。
5、卢梭写的《爱弥儿》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的宣言”。
6、裴斯泰洛齐创造以直观事物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即“直观教学法”。
7、欧文1816年在苏格兰设立“性格形成新学园”,在新学园中设立“幼儿学校”。
8、福禄贝尔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形成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
提出活动教育思想,教育以游戏为基础,设计一套教玩具“恩物”。
9、蒙台梭利创办了“儿童之家”,强调“感官教育”。
10、学前教育心理学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走向独立,其发展源于两种力量的推动:一是教育心理学结构性分化;二是现代幼儿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整合。
第七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及指导
– (2)知识经验准备:歌曲—《朋友越多越快 乐》、《和你在一起》,幼儿有在本班交朋友 的经验。
• 1.开始部分 • 2.基本部分 • 3.结束部分
• 教师组织活动的方式,一般有讲故事、引 导幼儿看图片、欣赏录像资料、情境表演 等。如果是外出参观活动,则在开始部分 要告诉幼儿参观何处,并提出参观要求等。 一般情况下,正规性教育活动的开始部分 时间在3~5分钟,一般不超过10分钟,否则 就会影响基本部分的教学效果。
• 活动建议 • 也可以在活动前布置主题为“我长大了”
的展览会,展览的内容为部分小班、中班 幼儿的照片,身高、体重增长图表,及部
分小班、中班幼儿的美术作品,以便于活 动时让幼儿结合展览展开讨论。
• 活动延伸 • 在其他活动中,以“我会……了”、“我
学会了……本领”为题展开讨论。
谢谢
•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一般步骤,包 括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活动内容、拟定活 动目标及策划活动过程几个部分。设计则 是将以上思考过程的文字化,即写成教案。
• (一)活动名称 • (二)活动目标的设计与拟定 • (三)活动准备 • (四)活动过程的设计 • (五)活动延伸
• 是指教育活动的题目,一般是对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的反映。此外,在活动名称的前 面或后面要附上班次,如:“高高兴兴上 幼儿园(小班)”
• (1)社会教育目标主要由社会认知、社会 情感、社会行为技能发展等几方面构成
• (2)表述时应做到简洁、明了,可操作性 强,尽量从幼儿学习的角度出发。
• “初步了解自己是班里的一员” • “让幼儿初步了解自己是班里的一员”
• (3)在目标的表述上,要根据幼儿的发展 现状和需要,适当体现各领域的教育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
一、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一章: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1.1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2)掌握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3)理解社会性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1)社会性发展的定义;(2)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等。
1.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二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2.1 教学目标:(1)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2)掌握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3)理解不同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在规律。
2.2 教学内容:(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划分;(2)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包括自我意识、同伴关系、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发展。
(1)讲授法:讲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主要表现;(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分享彼此的看法。
三、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三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3.1 教学目标:(1)了解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2)掌握各种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机制;(3)学会分析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外部因素。
3.2 教学内容:(1)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父母社会化等;(2)学校因素:包括同伴关系、教师教育等;(3)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价值观、社会习俗等。
3.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种因素;(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各种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具体作用。
四、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四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策略4.1 教学目标:(1)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策略;(2)掌握实际操作技巧,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3)学会设计适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方案。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 三、同伴关系的测量 • (一)观察法 • (二)社会测量法 • 1.同伴提名法 • 2.同伴行为描述法 • 3.同伴等级评定法
• 四、同伴关系的类型 • 1.受欢迎型的幼儿 • 2.被拒斥的幼儿 • 3.矛盾的幼儿 • 4.被忽视的幼儿 • 5.一般的幼儿
• 五、改善幼儿同伴关系的指导 • (一)Biblioteka 忽视的幼儿 • (二)被拒绝的幼儿
第 二 节 幼儿社会能力的学习
一、社会能力及其构成 二、社会能力的价值 (一)良好的社会能力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同 伴关系 (二)良好的社会能力有助于幼儿情绪和人格的 积极发展以及心理健康 (三)良好的社会能力有助于幼儿认知的发展
• 三、社会能力的影响因素 • (一)幼儿自身因素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影响 • (二)同伴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影响 • (三)教师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影响 • (四)文化差异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影响
第 四 节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 (一)关于儿童行为的起源 • 1.直接学习 • 2.模仿 • 3.强化 • (二)自我与社会学习
• 三、认知发展理论 •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影响 • (二)皮亚杰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第 三 节 幼儿的同伴关系
• 一、同伴关系的含义与功能 • (一)同伴关系的含义 •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
• 1.有助于幼儿社交技巧的获得 • 2.有助于幼儿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形成 • 3.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 (一)0~3岁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 (二)3~6岁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幼儿园经营与管理
幼儿的社会性学习也称作是幼儿社会化, 它是每个幼儿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 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之路。幼儿的社会 性学习与教育研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象、 规律及其教育和训练,是以发展幼儿的社 会性为主要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 激发社会情感、引导社会行为技能为主要 内容的教育,在幼儿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07第七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汇报人:XXX 2024-01-22
contents
目录
• 幼儿社会性学习概述 •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目标与内容 •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途径与方法 •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原则与策略 •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 幼儿社会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01
CATALOGUE
01
问题表现:幼儿常常表现出任性、固执、不听劝告等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社交障碍等问题。
02
原因分析:幼儿任性行为可能与自我中心意识强、情绪不 稳定、缺乏规则意识等因素有关。
03
教育对策
04
帮助幼儿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培养规则意识 。
05
引导幼儿学习控制情绪的方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幼儿社会性学习概述
社会性学习的定义与意义
定义
社会性学习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中, 通过与他人互动和观察模仿,学习社 会规范、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交技 能的过程。
意义
社会性学习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 成部分,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 关系,适应社会生活,培养积极的社 会情感、态度和行为。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
促进幼儿认知和语言发展
社会性学习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认知 和语言学习机会,通过与他人的交流 和合作,幼儿可以拓展视野、增长知 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02
CATALOGUE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目标与内容
人际交往
学习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
01
幼儿应学习如何与家人、朋友和同龄人建立积极、健康的关系
,包括分享、合作、互助和尊重他人等。
选择教育内容
制定教育步骤和时间安排
选择符合教育目标、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 认知水平的社会性教育内容,如人际交往 、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等。
《幼儿教育心理学》笔记北师大版-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社会性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研究者视野是在20世纪30年代幼儿社会能力是影响其认知、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一节社会性概述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解读社会性包括儿童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社会性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里特性。
二、社会性分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类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社会品质、社会行为社会认知、社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概念、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社会性情绪第二节幼儿社会能力与学习一、社会能力及其构成社会能力主要有三个维度:社会交往能力(交往主动性、交往策略)、亲社会行为能力(助人、合作、分享等)、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发起、维持和调整社会交往和关系的基本能力(前提、条件)亲社会行为能力——幼儿在社会交往中给予对他人或群体利益的利他态度和行为能力(带动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二、社会能力的价值1.有助于幼儿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2.良好的社会能力有助于幼儿情绪情感、人格的积极发展和心理健康3.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三、社会能力的影响因素1.幼儿自身因素对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幼儿的人格、个性特征是影响其社会交往主动性的重要因素被拒绝和被忽视型幼儿比受欢迎型幼儿在人格、个性品质上表现出更多的内向、冲动等特征培养幼儿形成积极的人格、个性品质;特别关注内向、自卑、情绪低落、易激惹的幼儿•观点采择能力是影响幼儿社会能力,特别是亲社会能力的重要因素观点采择-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发现不同观点间关系的能力站在他人角度,感知、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理解他人需求•社会信息加工机能是影响幼儿社会能力的重要认知因素幼儿的社会行为是一系列信息编码的过程,包括社会线索编码,对社会线索的解释理解、目标澄清、达成反应建构、反应决定,及实施行为等过程影响社会能力的认知因素主要有两种社会加工模式,认知理解归因模式-儿童如何理解、解释他人的行为;心理理论的反应决定模式,即幼儿根据社会情境的线索、已有的社会交往经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预期,并付诸行动。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各章节重点内容学习辅导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各章节重点内容学习辅导社科系李金艳《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课程是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了解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了解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从而能有针对性的设计与组织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使我们的教育能真正适应幼儿的发展,帮助并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分为七章,第一至三章是有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理论,第四至七章是有关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具体实施的内容,下面就各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以便大家学习。
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一、重点概念1、个性:个性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构建价值体系,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3、幼儿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
二、重点掌握1、幼儿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自我调控系统、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道德品质。
3、幼儿社会化的功能:(1)培养儿童的社会角色意识(2)规范儿童的行为和道德规范(3)传递社会知识经验和技能(4)形成儿童的个性(5)使人由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4、幼儿社会化的内容:(1)认知社会化(2)道德社会化(3)性别角色社会化(4)政治社会化(5)职业社会化5、幼儿社会化的特点:(1)遗传素质是幼儿社会化的基础(2)幼儿的社会化具有社会制约性(3)幼儿在社会化过程具有主观能动性(4)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关键期(5)社会化是终身的过程第二章幼儿社会性发展一、重点概念1、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2、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人、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家庭教育环境
01
02
03
家庭氛围
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 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安 全感,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亲子关系
建立亲密、互动的亲子关 系,通过日常交流、游戏、 共读等活动,促进孩子的 情感表达和沟通技巧。
家庭教育方式
采用民主、鼓励的教育方 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 求,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05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挑战与展望
CHAPTER
挑战:如何平衡知识学习与社会性学习?
平衡知识与社会性
幼儿教育不应过分强调知识的学 习,而应注重社会性的培养,使
两者达到平衡。
培养独立个性
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应注重培养 幼儿的独立个性,让他们在社交
中展现自信和勇气。
促进全面发展
知识学习与社会性学习应相互促 进,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环境
教师角色
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支持者,应关 注每个孩子的需求和兴趣,为其
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集体生活
通过参与集体活动、游戏和合作, 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巧, 促进其与同伴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教育资源
利用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如图书、 教具、多媒体等,激发孩子的学习 兴趣和社会性发展。
社会环境与资源
社会适应性
评价幼儿是否能适应新环境和 新情境,是否能独立解决问题
和面对挑战。
评价方法与工具
01
02
03
04
观察法
通过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 戏中的表现来评价其社会性发
展水平。
问卷调查法
向家长或教师发放问卷,了解 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中的表现
。
实验法
幼儿教育的社会性学习与发展
社会性学习的目标与原则
目标
培养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 能,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生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 系,并具备基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原则
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注重 实践性和体验性,让幼儿在真实的社交环境中学习 和成长;强调家园共育,家庭与幼儿园共同为幼儿 的社会性学习提供支持。
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促进家园共育。
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掌 握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
05
社会性学习在幼儿成长中的影 响
Chapter
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
社会性学习促进幼儿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
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特点,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差 异和相似之处。
鼓励幼儿参加各种表演和展示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鼓励幼儿参与社会实践
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 ,接触社会,了解社 会规则和道德规范。
鼓励幼儿与不同年龄 段的人交往,提高他 们的社交能力和沟通 技巧。
组织幼儿参加社区志 愿服务活动,培养他 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 民意识。
加强家园合作与沟通
定期与家长交流幼儿的学习和发 展情况,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加强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 ,提高其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 力。
定期开展教师经验交流活动,促进教 师之间的合作与分享,提升整体教育 水平。
鼓励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教育论坛 等活动,拓宽视野,更新教育观念。
加强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定期举办家长会、家长讲座等活 动,增强家长对幼儿社会性学习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知识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获得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顺序。
2、理解学前儿童性别差异的表现及性别差异的形成原因。
3、了解皮亚杰、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结构理论,熟悉学前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
4、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作用及特点。
5、熟悉学前儿童亲社会性行为、反社会行为的内容及特点。
技能目标:1、了解如何培养和促进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
2、掌握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方法。
3、形成关于学前儿童正确的道德认知、心理理论观点和科学育人的态度。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性别角色的发展道德认知的发展心理理论的发展社会行为的发展性别角色的获得性别角色的差异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道德认知的特点心理理论的作用心理理论的特点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问题导入:今天,对冬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冬冬要上幼儿园了。
早上,妈妈送他的时候,冬冬边走边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多吗?”“老师凶不凶?”“幼儿园可以吃到汉堡包吗?”到了幼儿园以后,冬冬发现如果有新来的小朋友哭了,老师就会抱起他(她),冬冬也想让老师抱一抱,就假装大声地“哭”了起来,老师果然也抱了他,他很开心。
晚上回到家,冬冬又问了妈妈一个问题:“为什么男孩子小便可以站着,而女孩子必须蹲着呢?”第一节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对于性别角色,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从生理学角度的解释是:“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验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从心理和行为角度的解释是:“社会认定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从社会学习理论角度的解释是:“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
”根据科尔伯格的发展阶段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要经历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三个主要时期。
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与性别恒常性间的关系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性别同一性的产生早于性别稳定性,是性别稳定性和恒常性的基础;其次,儿童所处的生活情境对其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影响不大;再次,性别恒常性出现最晚,在9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用言语解释性别的稳定性和恒常性。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第一节 社会性学习概述
一、社会性的含义 二、社会化的含义
三、个体社会化的两方面:社会教化和个体 内化 四、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性学习的联系
五、幼儿社会性学习的含义及其意义
一、社会性的含义
社会性是个人所具有的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必须受社 会规范的约束,其思考和行动必须符合社会条件的特性。 社会性的发展可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由对成人的依恋到 自己独立过程,一是获得处理对人关系的能力过程。 • 社会性包括三个基本成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 为。社会认知:狭义的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群体、 人际关系及认知主体本身等社会客体的认识。广泛的社会 认知是指一切调节和伴随着社会行为的认知活动。社会情 感:是指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 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行为:是指对社会 刺激产生的外显或内隐的反应。一方面是指个体受他人或 团体影响而发生的行为,受社会规律制约,是人类特有的, 诸如见义勇为等,另一方面是指群体的共同行为。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在 道德品质的形成中不仅各有其作用,同时还是相 辅相成的统一体,彼此相互促进,又相互渗透。 一般说来,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 道德意志是坚持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去行动的精 髓力量,道德行为是关键。品德心理教育过程就 是提高儿童道德认知,丰富道德情感,培养儿童 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简而言之,即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练之以行,持之以恒。
2、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场或维护社 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 ③人际协调定向阶段(亦称“好孩子”定向阶 段)。这是一种社会从众的心态,社会大众认可的 就是对的,社会大众反对的就是错的。 ④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这一取向是一种信守法律权威重视社会秩序的 心理取向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2024完整版
VS
家长行为模式
家长的行为模式是幼儿观察和模仿的重要 对象。良好的行为模式如礼貌待人、尊重 他人、善于合作和分享等,有助于幼儿形 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相反,不良的行 为模式如攻击他人、自私自利、不遵守社 会规则等,可能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 不良影响。
03
幼儿园教育环境优化策略
创设良好物质环境
02
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影响
家庭结构类型及其作用
核心家庭
由父母和子女组成,家庭关系简单,亲子互动频 繁,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形成。
单亲家庭
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子女组成,家庭结构不完整 ,可能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但通 过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幼儿仍然可以形成良好的 社会性。
主干家庭
由祖父母、父母和子女组成,家庭层次丰富,幼 儿可以接触到不同年龄段的家庭成员,学习不同 的社会角色。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幼儿园应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演出等,为幼儿提供交
往的机会和平台。在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鼓励幼儿与同
伴合作完成任务。
03
鼓励幼儿自主解决问题
在同伴交往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幼儿自主解决问题。通过协商、
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6
总结: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应对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教育资源不均衡
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区 域间分配不均,影响教育 公平。
教育方式单一
以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实 践性和创新性,不利于培 养幼儿的综合素质。
家园合作不足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缺 乏有效衔接,影响教育效 果。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性化教育
根据每个幼儿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制定个 性化的教育方案。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医学PPT
目录
CONTENTS
•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基本概念 •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内容与方法 • 教育医学在幼儿社会性学习中的应用 •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未来发展
01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基本概念
CHAPTER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幼儿社会性学习是指幼儿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观察、模仿、体验等方式, 学习如何与人交往、表达情感、理解规则等社会行为的过程。
家长和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幼儿共同参 与社会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规则和 道德规范,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 识。
家长和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情 境,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他人的情感 和意图,培养同理心和社交理解能力。
情感管理
情感管理是指幼儿对自己情绪的表达、 调节和控制能力。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与幼儿共同讨论情 家长和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安全、稳定
社会规则阶段
幼儿开始理解并遵守一些 基本的社会规则和道德规 范,比如“轮流”、“分 享”、“不打扰他人”。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意义
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通过社会性学习,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 会生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减少行 为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
社会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能 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情感问题,发 展健康的情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 效的沟通和互动,影响
教学效果。
校园欺凌问题
校园欺凌现象的存在, 给学生带来身体和心理
上的伤害。
社会环境问题
社会价值观扭曲
社会上存在扭曲的价值观, 如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忽 视精神追求等。
网络环境不良
网络上存在大量不良信息 和有害内容,影响孩子的 身心健康。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汇报人:XXX 2024-01-22
目 录
• 引言 •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与阶段 •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主要内容 •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的实践案例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幼儿社会性学习 的内涵与外延,明确 其教育意义。
提出加强幼儿社会性 学习与教育的对策和 建议。
营造温馨、和谐、平等的班级氛 围,让幼儿感受到安全和尊重。
布置丰富、有趣、互动性强的教 育环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
索欲望。
利用环境创设中的隐性教育资源 ,如墙面装饰、角落布置等,潜 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社会性行为
。
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
设计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游戏,帮助幼儿理解社会规则和角色期待。 组织集体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在自我认知训练中,幼儿可以学习如何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培养他们的 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自我认知训练,幼儿还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互助,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 神和协作能力。
案例四
在道德启蒙教育中,幼儿可以学习如何尊重他人、关 心他人和帮助他人,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和道德意 识。
社会认知阶段
幼儿开始理解社会规范、 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能够 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并表 现出亲社会行为。
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家庭环境
家庭氛围、父母的教养 方式和家庭结构等因素 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
发展。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 育方式、师幼关系等因 素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
性发展。
同伴关系
同伴是幼儿社会交往的 重要对象,同伴关系的 质量会影响幼儿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专门性社会教育活动 它是指教师依据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与内容, 有目的、有计划的、以实现幼儿社会性学习为 目的的教育活动。 幼儿园“社会”领域的学习
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途径
2.渗透性社会教育活动 它是指社会教育目标渗透在其他教育活动之中 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
学前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性学习的概述
第二节 幼儿社会性学习及指导
第三节 幼儿品德心理与教育 第四节 幼儿情绪智力与教育
第一节 社会性学习的概述
一
社会性学习的含义 社会性的含义 社会化的含义
二
三
一、社会性学习的界定
社会性学习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性经验
II. 社会情感—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
和心理感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
III.社会行为—对社会刺激产生的外显或内隐的反应。
三、社会化的含义
(一)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获得知识、语言、社会行为准则、
价值观、交往技能等,从而能使个体与社会融为一
体,并能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自如地行动,从一个生
现, 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
时表现出来 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被个体内化
了的道德。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 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人现象;
• 道德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品德依赖于具体人的心理
活动规律;
• 道德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还受到
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制约。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 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 童的公正概念等方面的问题。
对偶故事法
A.一个小男孩约翰,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饭 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 一 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翻了盘子,
发展的方向;
II. 家庭氛围及其文化韵味——间接地制约个体社会
化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
(三)影响因素
2.学校
当儿童进入学校,其社会角色必然发生质变:
I. 社会期望的变化;
II. 儿童自身的主观评价。
(三)影响因素
2.学校
学校对个体社会化产生影响的基本方式:
I. 师生交往过程的直接指导;
II. 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动内化;
打碎 了15只杯子。
对偶故事法 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外出,想吃橱柜里 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 , 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 碎 了。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2~5岁)
• 判断体现出自我中心性,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
是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关键,是道德 认识和道德
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 志。
二、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认知发展
理论
道德情感发展 理论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主要研究儿童进行道德判断时其 道德思维所达到的水平及其发展情况,主要是研究 道德形式的理论。 • 代表人物:杜威&科尔伯格
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社会成员为满足社会需要
而逐步了解和掌握某些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这个过程伴随个体的一生,贯穿个体社会化的全
过程。
一、社会性学习的界定
行为准则就是幼儿待人接物的基本规则,它是儿
童在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行为方
式;
内化的行为准则是道德意识的基础,是道德行为
的指南。
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法
6.移情训练法 主要途径: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表演、生 活情境体验、开展游戏等; 具体方法:P211
第三节 幼儿品德心理与教育
一
品德心理的概述 道德发展理论 幼儿品德教育
二
三
一、品德心理概述
(一)品德心理的含义
• 道德品质即品德,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人身上的体
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法
3.体验思考法 它是指幼儿对实践中的体验经过思考后,调节 自身的行为,从而获得社会性的过程; 成人帮助一般采用语言提醒、帮助分析原因等 方法,引导幼儿采取积极的改过行为。
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法
4.语言传递法 语言传递法是指通过语言向幼儿介绍社会行为规 范、社会认识,以使幼儿获得社会性的过程。 具体表现形式有讲述、讲解、谈话、讨论和评论 等。 通过语言的特殊形式——诗歌、绕口令等。
一、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方式
(一)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 I. 注意阶段——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 的认知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等; II. 保持阶段——通过符号这一媒介 III.再现阶段——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 行为; IV.动机阶段——强化作用
一、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方式
切忌只凭教师的讲,而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
提高与他人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的过程
中去亲自体会。
三、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
(四)适宜发展性原则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必须适宜幼儿当时的发 展水平,符合他们本年龄的思维水平,是他们 易于接受的。
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且逐渐增大难度。
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二、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
(三)实践性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 ,在内化的最初阶段,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
能逐渐内化。
三、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
(一)综合渗透性原则
学习方法——观察学习、强化评价、体验思考、 语言传递、角色扮演、移情训练等方法可以综 合运用;
学习内容——综合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社会行
10岁是他律到自律的分水岭。
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两难故事法
• 欧洲有一个妇女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诊断 后认为,只有本城药剂师最新发明的新药—镭能救她的病。 这个药的成本约400美元,但是药剂师要价是成本的10倍。 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多方求援,请求把药便宜一点卖给他,或 者允许赊账,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 钱。”海因茨因此走投无路,竟铤而走险,在晚上夜深人静
联系:品德是道德的一部分。
(二)品德的特征
1.品德形成具有后天性。
2.品德内容具有社会性。
3.品德表现具有行为性。
4.品德结构具有稳定性。
5.品德抉择具有自觉性(主观能动性)。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 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 为四个成分。 • 具体概念P212
• 其中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志
为规范、社会文化等;
学习途径——专门化&非专门化
学习目标——认知、情感和行为
三、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
(二)随机教育性原则
幼儿社会性教育应注意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 中。
三、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
(三)实践参与性原则
社会性教育应当以情感的培养为突破口,同时 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内化成行为品质 的一部分。
• 研究方法:两难推理故事 • 研究结果: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水平I-前习俗水平(学前到小学4年级)
阶段1:惩罚和服从的取向
• 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罚。他们衡量是 非的标准是由成年人来决定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
III. 校园文化的间接熏陶。
(三)影响因素
3.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自行组织的非正式
团体,具有松散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影响极为显著。
(三)影响因素
4.大众传媒
信息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个体社会化内容 和方式也多元化; 个体对信息的选择、加工过程直接制约个体的价值 取向和生活方式; 信息污染对个体社会化的消极作用日益严重; 传媒本身也在开始改变个体的社会化方式和进程。
的时候撬开了药剂师经营的药店,为妻子偷走了药。
• 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
• 海因茨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 海因茨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么?
• 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性命是否很重要?
• 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 仔细回忆故事中的情景,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的 行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法
1.观察学习法 要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和特点选择观察 、模仿的内容; 要根据模仿内容所涉及的特定行为规范,确定 强化形式。
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法
2.强化评价法 对儿童符合道德原则的行为表扬或实施奖励, 进行正强化,使幼儿产生正面的情绪体验; 注意事项:适度、引导幼儿从自身体验中得到 奖惩、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
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法
5.角色扮演法 要求教育者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选择 相应的角色,使角色扮演具有针对性,以提高 角色扮演的效果。
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法
6.移情训练法 它主要涉及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两个方面,通 过训练,使幼儿知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 它是指通过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理解 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幼儿在日后生活 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体验会主动地、习惯地产 生理解和分享。
(二)角色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