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级说明文教学的策略修订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高级说明文教

学的策略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浅谈小学高年级说明文教学的策略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校陆艳娇邮编:215337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文,说明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语文味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为了让说明文教学变得扎实而灵动,可从以下几点入手:挖掘语言因子,品出语文味;落实朗读训练,读出语文味;强化实践运用,习出语文味。

关键词:说明文,语言,方法

纵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其中有不少说明文,而进入高年级后,这类说明性的文章比重越来越大。单就题材来说,就有介绍科技知识,如《神奇的克隆》;天文知识,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建筑知识,如《埃及的金字塔》;动物知识,如《麋鹿》等等。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对说明文的教学越来越重视,但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不免会产生很多困惑。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实践来谈谈说明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以及具体应对措施。

由于说明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有些教师不禁望“文”兴叹,一不小心就会将说明文上成了科学课,错将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忽视了说明文的特点,未能让学生学习作者介绍事物的表达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形象,抛弃了语文的本质,从而导致说明文的教学语文味不足。

其次说明文逻辑紧密,语言较为枯燥直白,也缺少一波三折的情节和生动细致的描写,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为主,故事情节曲折、文字优美的文章更容易吸引他们,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或仅仅对课文中所介绍的科学知识感兴趣。课堂上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说的很多,问的也多,学生思考的空间却越来越少,甚至学生还没清楚课文的内容教师已经急于将课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效果一股脑都灌输给学生,完全将形式与内容割裂。

难道说明文的教学就如此无趣吗?其实不然。有人就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那么如何将说明文教学变得扎实而又灵动呢?

一、挖掘语言因子,品出语文味

语文课的根本是训练语言文字。无论什么类型的课文教学都应该重视挖掘课文的语言因子,扎实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品味用词的准确

用词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一大特色,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抠”住具体的词语咬文嚼字,使学生在朗读和比较中体会说明文表达的准确性。尤其要注意一些“副词”“动词”“近义词”和“关联词”。

比如《麋鹿》一文中有这么两句话:①黄海滩涂这片广阔的土地,气候温和,林茂草丰,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②只有英国贝福特公爵在私人别墅乌邦寺动物园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辨析“放养”与“饲养”这对近义词,我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把麋鹿自然保护区放在大丰的理由,接着出示黄海滩涂的图片,请学生用一两个词语形容图片,学生知道了麋鹿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特点,与此同时进行词

语积累的训练,深入明白了“饲养”是说麋鹿在英国的一个私人庄园里接受人工喂养,“放养”则说明麋鹿在自然状态下自由生长。

2、了解说明方及其作用

新课标中指出高年级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的基本要求即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见说明方法是说明文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说明方法的教学不能为了方法而方法。我们小学教材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等。

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时,在交流中学生找出了这句话“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为了指导学生抓住数字感受金字塔的塔身高,我把这句话改成:这座金字塔很高很高。让学生思考和原句相比,哪句话的表达效果好接着又提问学生:“我们的教学楼几层四十层的金字塔怎么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结:作者不光列举了具体的数字,还用我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遥远而陌生的金字塔离我们近了,有了一种触手可及的感觉,像这样的方法就叫列数字,作比较。

3、关注关键句及结构的丰富性

说明文行文眉清目楚,有条不紊,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色。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过渡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从结构上看,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半句是对上文的概括——埃

及金字塔“宏伟而又精巧”,后半句话是为了引起下文——介绍金字塔的建造过程。

《神奇的克隆》又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呢?“克隆”一词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对于不熟悉的事物,怎样让学生亲近它,接纳它。这是作者不得不考虑的首要问题。就像初次见到一个陌生人,首先要自我介绍尊姓大名,为了套近乎还要接着说我熟悉你的朋友或亲戚谁谁,然后再谦卑地说我愿为您效劳,做点什么等。而这篇说明文正是如此,第一自然段由《西游记》中的“孙大圣拔下一根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巧妙有趣地引出了“克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引用这一神话故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克隆的神奇,接着介绍“克隆”是什么,然后列举了学生熟悉的“克隆’家族成员“压条、嫁接”等,最后介绍“克隆”有哪些用处。

二、落实朗读训练,读出语文味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需要有与作者心灵对话的意识。朗读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还是我们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仅仅知道这些课文内容,说明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教学生还要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如果我们真正尊重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必须重视学生情感的投入,要求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读出言表之意,探出言里之意,更要悟出言外之意。这样的阅读才能不断使学生充实体验,积累言语材料。

《麋鹿》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的感情最为充沛,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素材。我按照“自读——交流——品读”的顺序进行教学,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自读后说说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变化:“麋鹿消失——惋惜,麋鹿重现——兴奋,麋鹿被盗往欧洲——愤慨,麋鹿惨遭杀戮——痛心”。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如“自由品读”“指名读”“齐读”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用自己的声音把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表达出来。

三、强化实践运用,习出语文味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千方百计提供学生说写的言语实践,让学生运用习得的说明方法、写作特点等来练习语言,提升素养。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情境中兴趣盎然地说和写。如教学《麋鹿》一文,在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后,我出示麋鹿组图,请学生像讲解员一样上台介绍麋鹿的主要特点,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自己组织语言来介绍。指名上台介绍后,指导其他学生针对介绍的内容和学生的表述来评价。接着又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在讲解员难当啊,经常要面对参观者的各种提问,要是能从容应对,那这个讲解员算得上是高级讲解员,谁想当高级讲解员?这样的情境既让学生说得有趣,又达到了整合相关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