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手册(第四版)第七章地基处理与桩基工程7-1-1换填地基

合集下载

换填地基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浅析

换填地基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浅析

换填地基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浅析1、工程概况清水池位于山东莱钢银山型钢3#高炉配套公辅工程型钢水厂院内,为矩形钢筋混凝土蓄水池,总蓄水量达20000立方米。

清水池长115.5米,宽57.4米,深度约3.3~3.6米,设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50KN/m2。

面积6600余平方,面积大,沿长度方向设置三道变形缝,沿宽度方向设置一道变形缝,将清水池划分为八个贯通区域,该清水池在处理本区域生产生活用水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清水池范围临近厂区排水河道,主要位于原有河床上,结构底板下土质为淤泥质粉质粘土,局部为膨胀土质,地下水位较浅,经静力荷载力试验,地基承载力为100KN/m2,因此未经处理不能直接作为天然浅基持力层。

3、地基处理方案选择水池设计采用筏板基础,荷载较为均匀,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不高,若采用桩基在造价方面显然是不合理的。

砂石地基是将基础底面下要求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去,采用砂或砂石混合物进行换填,经分层夯实而成。

砂垫层地基在工程中主要有以下特点:(1)提高地基承载力砂垫层密实度大、强度高,作为地基的持力层,可提高基础下部地基强度,并通过垫层的压力扩散作用,降低地基的压应力,减少变形量;(2)防止地基冻结由于砂颗粒大,可防止地下水因毛细作用上升,地基不受冻结的影响;(3)施工简单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方式使地基密实,施工工艺简单,可缩短工期,降低造价。

砂石垫层适用于3m以内的软弱、透水性强的粘性土层处理;不宜用于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及渗透性系数小的粘性土地基;垫层厚度一般为0.5~2.5m之间为宜。

经综合分析,该方法具有强度高、压缩性小、透水性良好和容易碾压密实等特点,且成本低,施工简单、快捷,质量易于控制,且本工程满足该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

经勘查、设计、甲方共同协商探讨后,决定采用换填砂垫层法进行地基处理。

4、换填地基处理施工方法砂垫层的构造既要求有足够的厚度,以置换可能被剪切破坏的软弱土层,又要有足够的宽度,以防止垫层向两侧挤出,经设计部门计算,设计出回填深度及宽度。

建筑施工手册系列之地基处理与桩基工程静力压桩施工样本

建筑施工手册系列之地基处理与桩基工程静力压桩施工样本

7-2-5 静力压桩施工7-2-5-1 机械静压桩施工静压法沉桩是通过静力压桩机压桩机构, 以压桩机自重和桩机上配重作反力而将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分节压入地基土层中成桩。

其特点是: 桩机所有采用液压装置驱动, 压力大, 自动化限度高, 纵横移动以便, 运转灵活;桩定位精准, 不易产生偏心, 可提高桩基施工质量;施工无噪声、无振动、无污染;沉桩采用全液压夹持桩身向下施加压力, 可避免锤击应力, 打碎桩头, 桩截面可以减小, 混凝土强度级别可减少1~2级, 配筋比锤击法可省40%;效率高, 施工速度快, 压桩速度每分钟可达2m, 正常状况下每台班可完15根, 比锤击法可缩短工期1/3;压桩力能自动记录, 可预估和验证单桩承载力, 施工安全可靠, 便于拆装维修, 运送等。

但存在压桩设备较笨重, 规定边桩中心到已有建筑物间距较大, 压桩力受一定限制, 挤土效应依然存在等问题。

合用于软土、填土及普通粘性土层中应用, 特别适合于居民稠密及危房附近环保规定严格地区沉桩;但不适当用于地下有较多孤石、障碍物或有4m以上硬隔离层状况。

1. 静压法沉桩机理静压预制桩重要应用于软土, 普通粘性土地基。

在桩压入过程中, 系以桩机自身重量(涉及配重)作为反作用力, 以克服压桩过程中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

当预制桩在竖向静压力作用下沉入土中时, 桩周土体发生急速而激烈挤压, 土中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 土抗剪强度大大减少, 从而使桩身不久下沉。

2. 压桩机具设备静力压桩机分机械式和液压式两种。

前者系用桩架、卷扬机、加压钢丝绳、滑轮组和活动压梁等部件构成, 施压某些在桩顶端面, 施加静压力约为600~kN, 这种桩机设备高大笨重, 行走移动不便, 压桩速度较慢, 但装配费用较低, 只少数尚有这种设备地区还在应用;后者由压拔装置、行走机构及起吊装置等构成(图7-56), 采用液压操作, 自动化限度高, 构造紧凑, 行走以便迅速, 施压某些不在桩顶面, 而在桩身侧面, 它是当前国内较广泛采用一种新型压桩机械。

工程施工地基处理手册

工程施工地基处理手册

一、引言地基处理是工程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如果地基处理不当,将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地基沉降、地基侧移等,严重影响到工程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因此,在进行施工前,必须对地基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

本手册旨在为工程施工人员提供地基处理的详细指导,帮助他们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地基的分类根据地基的性质和特点,地基可以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大类。

天然地基是指地表以下土壤的层,包括黄土、砂土、黏土等,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人工地基是指在天然地基上进行加固或改造得到的新地基,如桩基、梁基等,其特点是承载能力较强,可以满足工程的要求。

三、地基处理方法1. 地基勘察:在进行地基处理前,必须进行地基勘察,了解地基的性质和特点,为地基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基勘察包括地质勘察、地球物理勘察、灾害性地质调查等,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因素。

2. 地基改良:地基改良是指对地基进行加固或改造,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地基改良方法有很多种,如灌浆加固、挖土加填、植筋加固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3. 地基降水:在进行地下开挖时,可能会遇到地下水问题,需要进行地基降水。

地基降水方法有抽水降水、排水降水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严格控制地基降水的进度和范围。

4. 地基处理验收:地基处理完成后,需要进行地基处理验收,检查地基处理的效果和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验收包括地基处理材料的检测、地基处理工艺的检查等,需要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验收,并出具相应的验收报告。

四、地基处理注意事项1. 地基处理前,必须进行地基勘察,了解地基的性质和特点,为地基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地基处理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地基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3. 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确保地基处理的效果和质量。

4. 地基处理完成后,需要进行地基处理验收,检查地基处理的效果和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施工手册(第四版)第七章地基处理与桩基工程7-2-5 静力压桩施工

施工手册(第四版)第七章地基处理与桩基工程7-2-5 静力压桩施工

7-2-5 静力压桩施工7-2-5-1 机械静压桩施工静压法沉桩是通过静力压桩机的压桩机构,以压桩机自重和桩机上的配重作反力而将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分节压入地基土层中成桩。

其特点是:桩机全部采用液压装置驱动,压力大,自动化程度高,纵横移动方便,运转灵活;桩定位精确,不易产生偏心,可提高桩基施工质量;施工无噪声、无振动、无污染;沉桩采用全液压夹持桩身向下施加压力,可避免锤击应力,打碎桩头,桩截面可以减小,混凝土强度等级可降低1~2级,配筋比锤击法可省40%;效率高,施工速度快,压桩速度每分钟可达2m,正常情况下每台班可完15根,比锤击法可缩短工期1/3;压桩力能自动记录,可预估和验证单桩承载力,施工安全可靠,便于拆装维修,运输等。

但存在压桩设备较笨重,要求边桩中心到已有建筑物间距较大,压桩力受一定限制,挤土效应仍然存在等问题。

适用于软土、填土及一般粘性土层中应用,特别适合于居民稠密及危房附近环境保护要求严格的地区沉桩;但不宜用于地下有较多孤石、障碍物或有4m以上硬隔离层的情况。

1.静压法沉桩机理静压预制桩主要应用于软土,一般粘性土地基。

在桩压入过程中,系以桩机本身的重量(包括配重)作为反作用力,以克服压桩过程中的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

当预制桩在竖向静压力作用下沉入土中时,桩周土体发生急速而激烈的挤压,土中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土的抗剪强度大大降低,从而使桩身很快下沉。

2.压桩机具设备静力压桩机分机械式和液压式两种。

前者系用桩架、卷扬机、加压钢丝绳、滑轮组和活动压梁等部件组成,施压部分在桩顶端面,施加静压力约为600~2000kN,这种桩机设备高大笨重,行走移动不便,压桩速度较慢,但装配费用较低,只少数还有这种设备的地区还在应用;后者由压拔装置、行走机构及起吊装置等组成(图7-56),采用液压操作,自动化程度高,结构紧凑,行走方便快速,施压部分不在桩顶面,而在桩身侧面,它是当前国内较广泛采用的一种新型压桩机械。

桩基施工手册

桩基施工手册

桩基施工手册目录第一章桩基施工的定义及分类第二章桩基施工常见问题的处理第一章桩基施工的定义及分类第一节桩基施工的定义这里的桩基施工指桥梁工程,地面水平承台以下的基础部分。

桩基作为支护结构的一种形式,除必须满足结构的稳定,保证基坑的安全可靠,还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设备机具能力,优化设计、选择安全、可靠节省的类型。

桩基结构的轴线定位点和水准基点应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施工前应按各有关单位最后认可的施工图进行复核,并妥善保护,施工期间应经常复测,被损坏的测量点要及时补测。

桩基施工中,应对隐蔽工程进行中间验收,加强自检(设计桩径、轴线、泥浆指标、沉碴厚度、设计桩长等)。

第二节桩基施工分类及工艺流程桩基施工的分类,这里指灌注桩。

按桩土相互作用特点分为竖向荷载桩(摩擦桩、端承桩)和水平受荷桩(主动桩、被动桩)。

按成孔方法分类(泥浆护壁成孔、沉管、夯扩、冲抓成孔、干作业成孔)桩基施工采用的具体形式,一般在标书中都已确定。

了解桩基分类及其适用条件,可以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合理优化设计,进行设备机具能力的合理组织。

第一小节人工挖孔灌注桩一、一般挖孔桩适用条件:(1)桩基桩长较短;(2)无流砂、细砂等涌水层或淤泥质土软弱地层。

(3)地质条件限制钻孔桩施工。

挖孔桩桩间施工净间距不得小于4.5米。

小于4.5米时,必须间隔开挖。

护壁砼强度等级应不低于C15,每节护壁高度一般为0.3~1m。

作为承重桩时,宜在终桩层位下钻一个勘探钻孔,钻孔深度一般应达到孔底以下3倍桩径,以判别该深度范围内的基岩有无孔洞、破碎带和软弱夹层的存在。

二、挖孔桩施工程序:场地整平→放线、定桩位→锁口砼施工→挖第一节桩孔土方→支模浇筑第一节砼护壁→在护壁上二次投测标高及桩位十字轴线→安装活动井盖、设置垂直运输架、安装提升设备、吊土桶、鼓风机、照明设施→第二节桩身挖土→校核桩孔垂直度和直径→支第二节模板、浇灌第二节砼护壁→重复第二节工序、循环作业直至设计深度→检查持力层进行扩底→全面检查桩孔直径、深度、扩底尺寸、持力层→清理虚土、排除孔内积水→吊放钢筋笼就位→灌注桩身砼。

施工手册(第四版)第七章地基处理与桩基工程7-2-7 混凝土灌筑桩

施工手册(第四版)第七章地基处理与桩基工程7-2-7 混凝土灌筑桩

7-2-7 混凝土灌筑桩7-2-7-1 冲击钻成孔灌筑桩冲击成孔灌筑桩系用冲击式钻机或卷扬机悬吊冲击钻头(又称冲锤)上下往复冲击,将硬质土或岩层破碎成孔,部分碎渣和泥浆挤入孔壁中,大部分成为泥渣,用掏渣筒掏出成孔,然后再灌筑混凝土成桩。

其特点是:设备构造简单,适用范围广,操作方便,所成孔壁较坚实、稳定,坍孔少,不受施工场地限制,无噪声和振动影响等,因此被广泛地采用。

但存在掏泥渣较费工费时,不能连接作业,成孔速度较慢,泥渣污染环境,孔底泥渣难以掏尽,使桩承载力不够稳定等问题。

适用于黄土、粘性土或粉质粘土和人工杂填土层中应用,特别适于有孤石的砂砾石层、漂石层、坚硬土层、岩层中使用,对流砂层亦可克服,但对淤泥及淤泥质土,则要十分慎重,对地下水大的土层,会使桩端承载力和摩阻力大幅度降低,不宜使用。

1.机具设备主要设备为CZ-22、CZ-30型冲击钻孔机(图7-62),其技术性能见表7-58,亦可用简易的冲击钻机(图7-63)。

它由简易钻架、冲锤、转向装置、护筒、掏渣筒以及3~5t双筒卷扬机(带离合器)等组成。

所用钻具按形状分,常用有十字钻头和三翼钻头两种(图7-64);前者专用于砾石层和岩层;后者适用于土层。

钻头和钻机用钢丝绳连接,钻头重1.0~1.6t,钻头直径60~150cm。

转向装置是一个活动的吊环,它与主挖钢绳的吊环联结提升冲锤。

掏渣筒用于掏取泥浆及孔底沉渣,一般用钢板制成(图7-65)。

图7-62 CZ-22型冲击钻机1-电动机;2-冲击机构;3-主轴;4-压轮;5-钻具滑轮;6-桅杆;7-钢丝绳;8-掏渣筒滑轮图7-63 简易冲击钻机1-钻头;2-护简回填土;3-泥浆渡槽;4-溢流口;5-供浆管;6-前拉索;7-主杆;8-主滑轮;9-副滑轮;10-后拉索;11-斜撑;12-双筒卷扬机;13-导向轮;14-钢管;15-垫木图7-64 冲击钻钻头型式(a)φ800mm十字钻头;(b)φ920mm三翼钻头图7-65 掏渣筒(a)平阀掏渣筒;(b)碗形活门掏渣筒1-筒体;2-平阀;3-切削管袖;4-提环2.施工工艺方法要点(1)冲击成孔灌筑桩施工工艺程序是:场地平整→桩位放线、开挖浆池、浆沟→护筒埋设→钻机就位、孔位校正→冲击造孔、泥浆循环、清除废浆、泥渣→清孔换浆→终孔验收→下钢筋笼和钢导管→灌筑水下混凝土→成桩养护。

施工手册(第四版)第七章地基处理与桩基工程7-1-2 夯实地基

施工手册(第四版)第七章地基处理与桩基工程7-1-2 夯实地基

7-1-2 夯实地基7-1-2-1 重锤夯实地基重锤夯实是利用起重机械将夯锤提升到一定高度,然后自由落下,重复夯击基土表面,使地基表面形成一层比较密实的硬壳层,从而使地基得到加固。

本法使用轻型设备易于解决,施工简便,费用较低;但布点较密,夯击遍数多,施工期相对较长,同时夯击能量小,孔隙水难以消散,加固深度有限,当土的含水量稍高,易夯成橡皮土,处理较困难。

适于地下水位0.8m以上、稍湿的粘性土、砂土、饱和度S r≤60的湿陷性黄土、杂填土以及分层填土地基的加固处理。

但当夯击对邻近建筑物有影响,或地下水位高于有效夯实深度时,不宜采用。

重锤表面夯实的加固深度一般为1.2~2.0m。

湿陷性黄土地基经重锤表面夯实后,透水性有显著降低,可消除湿陷性,地基土密度增大,强度可提高30%;对杂填土则可以减少其不均匀性,提高承载力。

1.机具设备(1)夯锤用C20钢筋混凝土制成,外形为截头圆锥体(图7-3),锤重为2.0~3.0t,底直径1.0~1.5m,锤底面单位静压力宜为15~20kPa。

吊钩宜采用自制半自动脱钩器,以减少吊索的磨损和机械振动。

图7-3 钢筋混凝土夯锤构造1-20mm厚钢板;2-L100×10mm角钢;3、4、5-φ8mm钢筋@100mm双向;6-φ10mm锚筋;7-φ30mm吊环(2)起重机可采用配置有摩擦式卷扬机的履带式起重机、打桩机、悬臂式桅杆起重机或龙门式起重机等。

其起重能力:当采用自动脱钩时,应大于夯锤重量的1.5倍;当直接用钢丝绳悬吊夯锤时,应大于夯锤重量的3倍。

2.施工工艺方法要点(1)施工前应进行试夯,确定有关技术参数,如夯锤重量、底面直径及落距,最后下沉量及相应的夯击遍数和总下沉量。

最后下沉量系指最后2击平均每击土面的夯沉量,对粘性土和湿陷性黄土取10~20mm;对砂土取5~10mm;对细颗粒土不宜超过10~20mm。

落距宜大于4m,一般为4~6m。

夯击遍数由试脸确定,通常取比试夯确定的遍数增加1~2遍,一般为8~12遍。

建筑施工手册系列之地基处理与桩基工程714深层密实地基

建筑施工手册系列之地基处理与桩基工程714深层密实地基

建筑施工手册系列之地基处理与桩基工程714深层密实地基7-1-4-1 振冲地基振冲法,又称振动水冲法,是以起重机吊起振冲器,启动潜水电机带动偏心块,使振动器产生高频振动,同时启动水泵,通过喷嘴喷射高压水流,在边振边冲的共同作用下,将振动器沉到土中的预定深度,经清孔后,从地面向孔内逐段填入碎石,或者不加填料,使在振动作用下被挤密实,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后即可提升振动器,如此重复填料与振密,直至地面,在地基中形成一个大直径的密实桩体与原地基构成复合地基,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少沉降与不均匀沉降,是一种快速、经济有效的加固方法。

振冲法按加固机理与效果的不一致,又分为振冲置换法与振冲密实法两类。

前者是在地基土中借振冲器成孔,振密填料置换,制造一群以碎石、砂砾等散粒材料构成的桩体,与原地基土一起构成复合地基,使地基承载力提高,沉降减少,它又名振冲置换碎石桩法;后者要紧是利用振动与压力水使砂层液化,砂颗粒相互挤密,重新排列,孔隙减少,从而提高砂层的承载力与抗液化能力,它又名振冲挤密砂桩法,这种桩根据砂土质的不一致,又有加填料与不加填料两种。

1.特点及适用范围振冲法加固地基特点是:技术可靠,机具设备简单,操作技术易于掌握,施工简便,可节约三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使用碎石、卵石、砂或者矿渣等作填料;加固速度快,节约投资;而且,碎石桩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可加速地基固结,使地基承载力可提高1.2~1.35倍;此外,振冲过程中的预震效应,可使砂土地基增加抗液化能力。

振冲置换法适于处理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20kPa的粘性土、粉土、饱与黄土与人工填土等地基,假如桩周土的强度过低,则难以形成桩体。

振冲密实法适用于处理砂土与粉土等地基,不加填料的振冲密实法仅适用于处理粘土粒含量小于10%的粗砂、中砂地基。

振冲法不适于地下水位较高、土质松散易塌方与含有大块石等障碍物的土层中使用。

国内应用振冲法加固地基的深度通常为14m,最大达18m,置换率通常在10%~30%,每米桩的填料量为0.3~0.7m3,直径为0.7~1.2m。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第四版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第四版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第四版目录第一册11-1 常用符号和代号1-1-1 常用字母 1-1-2 常用符号 1-1-2-1 数学符号 1-1-2-2 法定计量单位符号1-1-2-3 文字表量符号 1-1-2-4 化学元素符号 1-1-2-5 常用构件代号 1-1-2-6 塑料、树脂名称缩写代号 1-1-2-7 常用增塑剂名称缩写代号 1-1-2-8 建筑施工常用国家标准编号1-1-2-9 部分国家的国家标准代号 1-1-2-10 钢材涂色标记 1-1-2-11 钢筋符号 1-1-2-12 建材、设备的规格型号表示法 1-1-2-13 钢铁、阀门、润滑油的产品代号 1-1-2-14 常用架空绞线的型号及用途施工常用数据11 2 2 3 5 8 8 9 10 10 13 14 15 15 16 191-2 常用计量单位换算1-2-1 长度单位换算 1-2-1-1 公制与市制、英美长度单位换算 1-2-1-2 英寸的分数、小数习惯称呼与毫米对照 1-2-2 面积单位换算1919 19 21 211-2-3 体积、容积单位换算 1-2-4 重量(质量)单位换算 1-2-5 力、重力单位换算1-2-5-1 力(牛顿,N)单位换算 1-2-5-2 压强(帕斯卡,Pa)单位换算 1-2-5-3 力矩(弯矩、扭矩、力偶矩、转矩)单位换算 1-2-5-4 习用非法定计量单位与法定计量单位换算 1-2-6 功率单位换算 1-2-7 速度单位换算 1-2-8 流量单位换算 1-2-8-1 体积流量单位换算1-2-8-2 质量流量单位换算 1-2-9 热及热工单位换算 1-2-9-1 温度单位换算 1-2-9-2 各种温度的绝对零度、水冰点和水沸点温度值 1-2-9-3 导热系数单位换算 1-2-9-4 传热系数单位换算 1-2-9-5 热阻单位换算 1-2-9-6 比热容(比热)单位换算 1-2-9-7 功、能、热单位换算 1-2-9-8 水的温度和压力换算 1-2-9-9 水的温度和汽化热换算 1-2-9-10 热负荷单位换算 1-2-10 电及磁单位换算 1-2-10-1 电流单位换算 1-2-10-2 电压单位换算1-2-10-3 电阻单位换算 1-2-10-4 电荷量单位换算 1-2-10-5 电容单位换算 1-2-11 声单位换算 1-2-12 粘度单位换算 1-2-12-1 动力粘度单位换算 1-2-12-2 运动粘度单位换算 21 21 27 27 28 30 31 34 36 36 36 37 37 37 37 37 38 39 40 41 43 43 44 44 44 44 44 44 45 45 45 45 461-2-13 硬度换算 1-2-14 标准筛常用网号、目数对照 1-2-15 pH 值参考表 1-2-16 角度与弧度互换表 1-2-17 弧度与角度互换表 1-2-18 斜度与角度变换表46 49 49 50 50 511-3 常用求面积、体积公式常用求面积、1-3-1 平面图形面积 1-3-2 多面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1-3-3 物料堆体积计算 1-3-4 壳体表面积、侧面积计算 1-3-4-1 圆球形薄壳 1-3-4-2 椭圆抛物面扁壳 1-3-4-3 椭圆抛物面扁壳系数计算 1-3-4-4 圆抛物面扁壳 1-3-4-5 单、双曲拱展开面积5151 54 57 57 57 59 60 61 621-4 常用建筑材料及数值1-4-1 材料基本性质、常用名称及符号 1-4-2 常用材料和构件的自重 1-4-3 石油产品体积、重量换算 1-4-4 液体平均相对密度及容量、重量换算 1-4-5 圆钉、木螺钉直径号数及尺寸关系 1-4-6 圆钉直径与英制长度关系 1-4-7 圆钉英制规格 1-4-8 薄钢板习用号数的厚度 1-4-9 塑料管材、板材规格及重量 1-4-9-1 塑料硬管 1-4-9-2 塑料软管 1-4-9-3 塑料硬板6262 64 73 73 74 74 75 75 76 76 76 761-5 气象、地质、地震气象、地质、1-5-1 气象77771-5-1-1 风级表 1-5-1-2 降雨等级 1-5-1-3 我国主要城市气象参数 1-5-1-4 我国主要城镇采暖期度日数 1-5-1-5 世界主要城市气象参数 1-5-2 地质年代表 1-5-3 地展1-5-3-1 地展展级 1-5-3-2 地震烈度 1-5-3-3 几种地震烈度表的换算77 77 78 81 83 85 85 85 86 881-6 我国环境保护标准1-6-1 空气污染 1-6-1-1 标准大气的成分 1-6-1-2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1-6-1-3 空气污染物三级标准浓度限值 1-6-1-4 中国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 1-6-1-5 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 1-6-1-6 中国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 1-6-2 噪声 1-6-2-1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1-6-2-2 新建、扩建、改建企业噪声标准 1-6-2-3 工业企业厂区内各类地点噪声标准 1-6-2-4 现有企业噪声标准 1-6-2-5 建筑现场主要施工机械噪声限值 1-6-2-6 中国机动车辆噪声标准 1-6-2-7 国外听力保护的噪声允许标准1-6-2-8 国外环境噪声标准 1-6-2-9 国外职业噪声标准 1-6-3 水污染 1-6-3-1 排水水质标准 1-6-3-2 地面水水质卫生要求 1-6-3-3 地面水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8989 89 89 89 90 91 91 94 94 95 95 96 96 96 97 97 98 99 99 100 1001-6-3-4 水消毒处理方法1012常用结构计算102102 1082-1 荷载与结构静力计算表2-1-1 荷载 2-1-2 结构静力计算表2-2 建筑地基基础计算2-2-1 地基基础计算用表 2-2-2 地基及基础计算 2-2-2-1 基础埋置深度 2-2-2-2 地基计算 2-2-2-3 基础计算148148 152 152 153 1542-3 混凝土结构计算2-3-1 混凝土结构基本计算规定 2-3-2 混凝土结构计算用表 2-3-3 混凝土结构计算公式156156 158 1652-4 砌体结构计算2-4-1 砌体结构的计算用表 2-4-2 砌体结构计算公式171171 1772-5 钢结构计算2-5-1 钢结构计算用表 2-5-2 钢结构计算公式 2-5-3 钢管结构计算 2-5-4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计算180180 189 195 1972-6 木结构计算2-6-1 木结构计算用表 2-6-2 木结构计算公式200200 20633-1 材料试验材料试验与结构检验209209 234 234 234 234 235 236 251 252 257 259 259 259 264 266 270 270 270 271 3-1-1 材料试验项目及检验规则 3-1-2 试样(件)的制备 3-1-2-1 样品的缩分3-1-2-2 岩石抗压强度试件 3-1-2-3 混凝土试件 3-1-2-4 建筑砂浆试件的制备 3-1-2-5 钢材试件 3-1-2-6 建筑用轻钢龙骨试样 3-1-2-7 木材试样 3-1-2-8 耐火材料试件3-1-2-9 硬聚抓乙烯管材试样 4 3-1-3 试验方法3-1-3-1 材料试验的非标准方法3-1-3-2 混凝土的现场检测 3-1-3-3 土工密度试验 3-1-3-4 碎石土野外鉴别 3-1-4 混凝土试块强度、砂浆试块强度的评定方法 3-1-4-1 混凝土试块强度统计评定 3-1-4-2 砌筑砂浆试块强度的验收与评定3-2 结构性能检验3-2-1 预制构件 3-2-2 地基结构性能检验 3-2-2-1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 3-2-2-2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 3-2-2-3 岩基载荷试验要点 3-2-2-4 岩石锚杆抗拔试验要点3-2-2-5 土层锚杆试验要点272272 275 275 275 276 277 2773-2-2-6 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要点 3-2-2-7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要点278 2793-3 对现场型试验室的要求3-3-1 试验环境 3-3-2 所需设备及工具 3-3-3 资料管理280280 280 2803-4 试验管理程序28144-1 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4-1-1 基本原则 4-1-2 距离测量 4-1-2-1 普通量距 4-1-2-2 精密量距施工测量283283 283 283 284 284 290 291 291 291 293 293 294 294 295 295 295 2964-1-2-3 精密量距的几项改正数 4-1-3 己知角度的测设 4-1-4 建筑物细部点的平面位置的测设 4-1-4-1 直角坐标法 4-1-4-2 极坐标法 4-1-4-3 角度前方交会法 4-1-4-4 方向线交会法 4-1-4-5 距离交会法 4-1-4-6 正倒镜投点法 4-1-5 建筑物细部点高程位置的测设 4-1-5-1 地面上点的高程测设 4-1-5-2 高程传递 4-1-6 倾斜线的测设4-2 施工测量控制网的建立4-2-1 坐标系统及坐标换算 4-2-1-1 坐标系统 4-2-1-2 坐标换算 4-2-2 建筑方格网和主轴线设计 4-2-2-1 建筑方格网设计 4-2-2-2 主轴线设计 4-2-3 主轴线的测设4-2-3-1 主轴线点初步位置的测定方法及实地标定 4-2-3-2 主轴线点精确位置的测定和主轴线方向调整 4-2-3-3 主轴线长度的精密丈量及主轴线点坐标的确定 4-2-3-4 短轴线的测设 4-2-3-5 轴线的加密 4-2-3-6 注意事项 4-2-4 建筑方格网的测设 4-2-4-1 建筑方格网的测设方法 4-2-4-2 建筑方格网的加密和最后检查 4-2-4-3 水平角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4-2-4-4 边长测量方法及技术要求 4-2-4-5 方格网平差计算 4-2-5 用小三角测量法建立施工平面控制网 4-2-5-1 小三角测量等级与三角网的布设 4-2-5-2 小三角测量的步骤 4-2-6 用导线测量法建立施工平面控制网 4-2-6-1 导线测量的等级与导线网的布设4-2-6-2 导线测量的步骤 4-2-6-3 导线法与轴线法联合测设施工控制网 4-2-7 圆弧平面图形的施工测量 4-2-7-1 圆弧形平面曲线的数学方程式 4-2-7-2 圆弧形平面曲线图形的现场施工放线 4-2-7-3 圆弧形楼梯的施工放线 4-2-8 高程控制测量297297 297 297 298 298 299 300 300 300 301 301 302 393 303 303 304 305 306 307 311 311 312 313 313 313 314 314 315 320 351 3594-2-8-1 厂区高程控制测量的一般规定 4-2-8-2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和方法4-2-8-3 水准网的平差计算 4-2-9 标桩的埋设 4-2-9-1 平面控制点标桩 4-2-9-2 水准点标桩359 359 361 363 363 3644-3 单层排架钢架建筑的施工测量4-3-1 厂房控制网的建立 4-3-1-1 厂房控制网的建立方法 4-3-1-2 厂房扩建与改建时的控制测量 4-3-2 厂房基础施工测量 4-3-2-1 混凝土杯形基础施工测量 4-3-2-2 钢柱基础施工测量 4-3-2-3 混凝土柱子基础及柱身、平台施工测量 4-3-2-4 设备基础施工测量4-3-2-5 基础施工与竣工测量的允许偏差 4-3-3 厂房结构安装测量 4-3-3-1 柱子安装测量 4-3-3-2 吊车梁安装测量 4-3-3-3 吊车轨道安装测量 4-3-4 管道工程施工测量4-3-4-1 管道工程测量的准备工作 4-3-4-2 管道中线定位及高程控制测量 4-3-4-3 管道中线与纵横断面测量 4-3-4-4 地下管线施工测量 4-3-4-5 架空管线施工测量 4-3-4-6 管线竣工测量及竣工图编绘 4-3-5 机械设备安装测量 4-3-5-1 安装基准线和基准点的确定4-3-5-2 平面安装基准线的设置形式 4-3-5-3 中心线与副线的检查 4-3-5-4 设备安装期间设备标高基准点设置与沉降观测365365 365 366 367 367 368 369 370 373 374 374 375 375 377 377 377 377 378 380 380 380 380 381 382 3824-4 多层房屋的施工测量4-4-1 多层建筑主轴线的测设 4-4-2 房屋定位测量 4-4-3 房屋基础施工测量 4-4-4 墙身皮数杆的设置 4-4-5 多层建筑物施工测量382382 384 385 385 3864-5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4-5-1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特点及基本要求 4-5-1-1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特点4-5-1-2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基本准则4-5-2 建立施工控制图4-5-2-1 平面控制4-5-2-2 高程控制 4-5-3 建(构)筑物主要轴线的定位及标定 4-5-3-1 桩位放样 4-5-3-2 建筑物基坑与基础的测定 4-5-3-3 建筑物基础上的平面与高程控制 4-5-4 高层建筑中的竖向测量 4-5-4-1 激光铅垂仪法 4-5-4-2 天顶垂准测量(仰视法) 4-5-4-3 天底垂准测量(俯视法) 4-5-5 上海金茂大厦施工测量实例 4-5-5-1 概述 4-5-5-2 建筑施工对测量精度要求 4-5-5-3 施工特点和测量难度 4-5-5-4 施工平面(垂直)控制网的建立 4-5-5-5 垂准测量方法和要求 4-5-5-6 水准测量和塔身高程控制测量 4-5-5-7 塔楼钢结构安装测量 4-5-5-8 主楼沉降观测 4-5-5-9 结构各阶段完工线(点)测量成果386386 386 387 387 387 391 391 391 392 392 394 394 395 396 397 397 397 397 398 400 402 404 406 4084-6 建筑物沉降与变形观测4-6-1 沉降观测水准点的测设 4-6-1-1 水准点的布设 4-6-1-2 水准点的形式与埋设4-6-1-3 沉降观测水准点高程的测定 4-6-1-4 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4-6-1-5 观测点的形式与埋设 4-6-2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4-6-2-1 沉降观测的方法和一般规定 4-6-2-2 沉桩过程中的变形观测 4-6-2-3 各施工阶段中的变形观测 4-6-2-4 建筑物全部竣工后的沉降变形观测 4-6-2-5 沉降观测的精度及成果整理 4-6-3 沉降观测中常遇到的问题及其处理4-6-3-1 曲线在首次观测后即发生回升现象 4-6-3-2 曲线在中间某点突然回升 4-6-3-3 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 4-6-3-4 曲线的波浪起伏现象 4-6-3-5 曲线中断现象 4-6-4 建筑物变形与裂缝观测 4-6-4-1 倾斜观测 4-6-4-2 裂缝观测 4-6-4-3 位移观测 4-6-4-4 用三角高程测量法测定建筑物的沉降变形 4-6-4-5 用基准线法测定建筑物的水平位移4-6-4-6 用前方交会法测定建筑物的水平位移 4-6-4-7 用后方交会法测定建筑物的水平位移412412 412 413 413 413 413 415 415 417 421 422 423 423 423 424 424 424 424 424 424 425 426 426 428 429 4314-7 特殊工程的施工测量4-7-1 钢结构工程中的施工测量 4-7-2 电视塔施工中的施工测量 4-7-3 上海电视塔(东方明珠)施工测量实例434434 435 4364-8 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4-8-1 编绘竣工总平面图的意义 4-8-2 编绘竣工总平面图的方法和步骤 4-8-2-1 绘制前准备 4-8-2-2 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 4-8-3 编绘竣工总平面图时的现场实测工作4-8-4 竣工总平面图最终绘制 4-8-4-1 分类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 4-8-4-2 综合竣工总平面图 4-8-4-3 随工程的竣工相继进行编绘 4-8-4-4 竣工总平面图的图面内容和图例4-8-4-5 竣工总平面图的附件444444 445 445 445 446 446 446 446 446 446 4474-9 测量仪器的检验和校正4-9-1 经纬仪的检验和校正 4-9-1-1 经纬仪应满足的条件 4-9-1-2 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4-9-1-3 激光经纬仪的构造 4-9-1-4 激光经纬仪的操作方法4-9-1-5 激光经纬仪的特点和应用 4-9-2 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4-9-2-1 普通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4-9-2-2 精密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4-9-2-3 激光水准仪的构造 4-9-2-4 激光水准仪的操作方法4-9-2-5 激光水准仪的用途 4-9-3 钢尺的检定 4-9-3-1 钢尺检定的方法 4-9-3-2 尺方程式及其简化 4-9-3-3 标准基线的建立 4-9-3-4 钢尺使用时注意事项 4-9-4 光电测距仪447447 447 447 449 450 450 451 451 453 454 454 454 455 455 456 456 456 4574-9-4-1 光电测距仪的概况 4-9-4-2 光电测距仪的构造 4-9-4-3 光电测距仪的用途4-9-4-4 光电测距仪的检验与校正主要参考文献457 457 457 457 4595脚手架工程和垂直运输设施460460 460 461 464 468 471 471 474 475 479 479 484 495 5005-1 脚手架工程技术、安全管理和设计计算脚手架工程技术、5-1-1 脚手架工程技术和安全管理 5-1-1-1 脚手架的分类 5-1-1-2 脚手架工程的常用术语 5-1-1-3 脚手架工程的技术要求 5-1-1-4 脚手架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 5-1-2 脚手架构架与设置和使用要求的一般规定 5-1-2-1 脚手架构架和设置要求的一般规定 5-1-2-2 脚手架杆配件的一般规定 5-1-2-3 脚手架搭设、使用和拆除的一般规定 5-1-3 脚手架设计和计算的一般方法 5-1-3-1 脚手架设计计算的统一规定 5-1-3-2 脚手架的荷载计算5-1-3-3 脚手架的整体稳定性计算 5-1-3-4 单肢杆件的稳定性计算5-1-3-5 水平杆件、脚手板、扣件抗滑、立杆底座和地基承载力的验算504 5-1-3-6 脚手架挑支构造和设施的计算 5065-2 常用落地式脚手架的设置、构造和设计常用落地式脚手架的设置、5-2-1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 5-2-1-1 构架材料的技术要求 5-2-1-2 构架的形式、特点和构造要求 5-2-1-3 设计计算及常用资料 5-2-2 碗扣式钢管脚手架519519 520 525 538 5565-2-2-1 性能特点、杆配件和承载能力 5-2-2-2 双排外脚手架 5-2-2-3 直线和曲线单排外脚手架 5-2-3 门(框组)式钢管脚手架 5-2-3-1 构造情况和主要部件 5-2-3-2 搭设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 5-2-3-3 主要应用形式和材料用量 5-2-3-4 设计计算及常用资料556 569 577 579 579 587 590 5925-3 脚手架结构模板支撑架的构造和设计5-3-1 脚手架结构模板支撑架的类别和一般构造 5-3-1-1 脚手架结构模板支撑架的类别和构造要求 5-3-1-2 脚手架结构模板支撑架的一般构造 5-3-2 脚手架结构模板支撑架的设计计算 5-3-2-1 脚手架结构模板支撑架的设计计算要求 5-3-2-2 扣件式钢管梁板模板支撑架的稳定性计算 5-3-2-3 碗扣式钢管模板支撑架的设计计算 5-3-2-4 门式钢管模板支撑架的设计计算598598 603 603 608 608 609 614 6195-4 常用非落地式脚手架的设置和使用5-4-1 附着升降脚手架的设置和使用 5-4-1-1 附着升降脚手架的类别和基本组成5-4-1-2 附着升降脚手架的安全规定和注意事项 5-4-2 吊篮 5-4-2-1 吊篮的类别和基本构造 5-4-2-2 吊篮设计、制作和使用的安全要求619619 620 628 634 634 6415-5 垂直运输设施5-5-1 垂直运输设施的设置要求 5-5-1-1 垂直运输设施的分类 5-5-1-2 国内外塔式起重机产品的情况与使用选择 5-5-1-3 垂直运输设施的设置要求 5-5-2 井字架和龙门架5-5-2-1 扣件式钢管井架643643 643 645 655 657 6575-5-2-2 型钢井架和无缆风高层井架 5-5-2-3 龙门架 5-5-2-4 吊盘安全装置 5-5-3 施工升降机(建筑施工电梯) 5-5-3-1 施工升降机的分类、性能和架设高度 5-5-3-2 施工升降机的安全装置 5-5-3-3 施工升降机的使用注意事项主要参考文献661 663 666 672 672 676 677 67866-1 土方工程6-1-1 土的基本性质土方与基坑工程680680 680 681 681 684 684 684 685 685 686 686 687 688 688 688 690 690 692 695 6-1-1-1 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 6-1-1-2 粘性土、砂土的性质指标 6-1-1-3 土的力学性质指标 6-1-2 土的基本分类 6-1-2-1 岩石 6-1-2-2 碎石土 6-1-2-3 砂土 6-1-2-4 粘性土 6-1-3 土的工程分类与性质 6-1-3-1 土的工程分类 6-1-3-2 土的工程性质 6-1-4 土的现场鉴别方法 6-1-4-1 碎石土的现场鉴别 6-1-4-2 粘性土等的现场鉴别 6-1-5 特殊土 6-1-5-1 湿陷性黄土 6-1-5-2 膨胀土 6-1-5-3 软土6-1-5-4 盐演土6-1-5-5 冻土6-1-6 工程场地平整6-1-6-1 场地平整的程序6-1-6-2 场地平整的土方量计算 6-1-7 土方开挖 6-1-7-1 土方施工准备工作 6-1-7-2 开挖的一般要求 6-1-7-3 浅基坑、槽和管沟开挖 6-1-7-4 浅基坑、槽和管沟的支撑方法6-1-7-5 浅基坑、槽和管沟支撑的计算 6-1-7-6 土方开挖和支撑施工注意事项 6-1-7-7 基坑边坡保护 6-1-7-8 土方开挖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6-1-8 土方机械化施工 6-1-8-1 土方机械的选择 6-1-8-2 常用土方机械 6-1-8-3 土方机械基本作业方法 6-1-8-4 土方机械施工要点 6-1-9 土方回填 6-1-9-1 土料要求与含水量控制 6-1-9-2 基底处理 6-1-9-3 填方边坡 6-1-9-4 人工填土方法 6-1-9-5 机械填土方法 6-1-10 填土的压实 6-1-10-1 压实的一般要求 6-1-10-2 压实机具的选择 6-1-10-3 填土压(夯)实方法 6-1-10-4 质量控制与检验 6-1-11 土方工程特殊问题的处理 6-1-11-1 滑坡与塌方的处理 6-1-11-2 冲沟、土洞、故河道、古湖泊的处理696 699 702 702 703 716 716 717 719 720 723 726 726 727 729 729 730 733 741 742 742 743 744 744 745 745 745 746 748 749 750 750 7526-1-11-3 橡皮土处理 6-1-11-4 流砂处理 6-1-12 土方开挖与回填安全技术措施753 754 7546-2 基坑工程6-2-1 基坑工程的内容 6-2-2 基坑工程的设计原则与基坑安全等级 6-2-2-1 基坑支护结构的极限状态 6-2-2-2 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等级 6-2-3 基坑工程勘察 6-2-3-1 岩土勘察 6-2-3-2 周围环境勘察 6-2-3-3 施工工程的地下结构设计资料调查 6-2-4 支护结构的类型和造型 6-2-4-1 支护结构的类型和组成 6-2-4-2 支护结构的选型 6-2-5 荷载与抗力计算 6-2-5-1 水平荷载标准值 6-2-5-2 水平抗力标准值 6-2-6 支护结构计算 6-2-6-1 排桩与地下连续墙计算 6-2-6-2 水泥土墙计算 6-2-6-3 土钉墙计算 6-2-6-4 逆作拱墙计算 6-2-6-5 逆作法计算要点 6-2-6-6 内支撑体系计算要点 6-2-6-7 土锚杆(土锚)计算6-2-7 支护结构施工 6-2-7-1 钢板桩施工 6-2-7-2 水泥土墙施工 6-2-7-3 地下连续墙施工 6-2-7-4 逆作(筑)法施工 6-2-7-5 土钉墙施工755755 756 756 756 757 757 759 760 761 761 761 770 770 772 772 772 784 793 800 801 805 808 815 815 823 837 867 8796-2-7-6 内支撑体系施工 6-2-7-7 锚杆施工 6-2-8 地下水控制 6-2-8-1 地下水控制方法选择 6-2-8-2 基坑涌水量计算 6-2-8-3 集水明排法 6-2-8-4 降水 6-2-8-5 截水6-2-8-6 降水与排水施工质量检验标准6-2-9 深基坑土方开挖6-2-9-1 放坡挖土6-2-9-2 中心岛(墩)式挖土 6-2-9-3 盆式挖土机 6-2-9-4 深基坑土方开挖的注意事项6-2-9-5 土方开挖阶段的应急措施, 6-2-10 基坑工程现场施工设施 6-2-11 基坑工程监测6-2-11-1 支护结构监测 6-2-11-2 周围环境监测 6-2-11-3 监测方案编制 6-2-12 沉井施工 6-2-12-1 沉井类型 6-2-12-2 沉井制作与下沉 6-2-12-3 沉井下沉施工常遇问题和预防处理方法 6-2-12-4 沉井的质量检验标准主要参考文献889 892 901 901 901 905 908 919 919 919 920 924 926 926 927 930 936 936 940 945 945 945 945 955 957 95877-1 地基处理7-1-1 换填地基地基处理与桩基工程9599597-1-1-1 灰土地基 7-1-1-2 砂和砂石地基 7-1-1-3 粉煤灰地基 7-1-2 夯实地基7-1-2-1 重锤夯实地基 7-1-2-2 强夯地基 7-1-3 挤密桩地基 7-1-3-1 灰土桩地基7-1-3-2 砂石桩地基 7-1-3-3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地基 7-1-3-4 夯实水泥土复合地基7-1-4 深层密实地基 7-1-4-1 振冲地基 7-1-4-2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 7-1-5 高压喷射注浆地荃 7-1-5-1 旋喷注浆桩地基 7-1-6 注浆地基 7-1-6-1 水泥注浆地基 7-1-6-2 硅化注浆地基 7-1-7 预压地基 7-1-7-1 砂井堆载预压地基 7-1-7-2 袋装砂井堆载预压地基7-1-7-3 塑料排水带堆载预压地基 7-1-7-4 真空预压地基 7-1-8 土工合成材料地基7-1-8-1 土工织物地基 7-1-8-2 加劲土地基 7-1-9 局部地基处理 7-1-9-1 松土坑、古墓、坑穴 7-1-9-2 土井、砖井、废矿井 7-1-9-3 软硬地基959 961 965 967 967 968 975 975 977 980 983 984 984 988 993 993 999 999 1001 1005 1005 1007 1009 1014 1016 1016 1019 1022 1022 1024 10267-2 桩基工程7-2-1 桩的分类 7-2-2 桩型与工艺的选择 7-2-3 桩基施工机械设备的选用 7-2-3-1 桩锤的选用 7-2-3-2 常用桩锤的技术性能 7-2-3-3 桩架选用 7-2-3-4 常用灌筑桩钻孔机械 7-2-4 打(沉)入式预制桩施工 7-2-4-1 桩的制作、运输和堆放 7-2-4-2 打(沉)桩方法 7-2-4-3 特殊打(沉)桩方法 7-2-4-4 打(沉)桩常遇问题及预防处理方法 7-2-4-5 打(沉)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7-2-5 静力压桩施工 7-2-5-1 机械静压桩施工7-2-5-2 锚杆静压桩施工7-2-6 先张预应力管桩施工 7-2-6-1 桩规格与适用条件7-2-6-2 打(沉)桩工艺方法要点 7-2-7 混凝土灌筑桩 7-2-7-1 冲击钻成孔灌筑桩7-2-7-2 回转钻成孔灌筑桩 7-2-7-3 潜水电钻成孔灌筑桩 7-2-7-4 钻孔压浆灌筑桩7-2-7-5 挤扩多分支承力盘与多支盘灌筑桩 7-2-7-6 振动沉管灌筑桩 7-2-7-7 锤击沉管灌筑桩 7-2-7-8 套管夯扩灌筑桩 7-2-7-9 人工挖孔和挖孔扩底灌筑桩 7-2-7-10 质量要求及验收 7-2-8 钢桩10271027 1027 1030 1030 1031 1034 1038 1040 1040 1041 1047 1051 1053 1054 1054 1059 1063 1063 1063 1068 1068 1072 1075 1078 1080 1086 1090 1090 1093 1099 11017-2-8-1 钢管桩 7-2-8-2H 型钢桩 7-2-9 桩的检测 7-2-9-1 静载试验法 7-2-9-2 动测法 7-2-10 桩基承载力评定1101 1110 1113 1113 1117 11267-2-10-1 按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单桩的承载力 1126 7-2-10-2 按单桩的静载试验确定承载力 7-2-10-3 按桩的抗拔试验确定抗拔承载力7-2-10-4 按桩的水平荷载试验确定水平承载力 7-2-11 打(沉)桩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主要参考文献 1129 1130 1131 1132 1134第二册88-1 组合式模板8-1-1 55 型组合钢模板 8-1-1-1 部件组成 8-1-1-2 施工设计 8-1-1-3 模板工程的施工及验收 8-1-1-4 模板的运输、维修和保管 8-1-2 中型组合钢模板 8-1-2-1 组成8-1-2-2 特点 8-1-2-3 施工工艺 8-1-3 钢框木(竹)胶合板模板 8-1-3-1 75 系列钢框胶合板模板 8-1-3-2 55 型和 78 型钢框胶合板模板 8-1-3-3 早拆体系钢框胶合板模板模板工程11 1 12 14 22 22 23 27 27 27 27 31 368-2 工具式模板8-2-1 大模板 8-2-1-1 大模板构造 8-2-1-2 大模板设计和配制 8-2-1-3 施工要点及注意事项 8-2-2 滑动模板 8-2-3 爬升模板 8-2-3-1 模板与爬架互爬 8-2-3-2 新型导轨式液压爬升模板 8-2-3-3 模板与模板互爬 8-2-3-4 爬架与爬架互爬 8-2-3-5 国内 320m 以上超高层建筑爬模施工实例 8-2-4 飞模 8-2-4-1 常用的几种飞模 8-2-4-2 升降、行走和吊运工具 8-2-4-3 飞模的选用和设计布置原则 8-2-4-4 施工工艺 8-2-4-5 施工质量与安全要求 8-2-5 模壳 8-2-5-1 模壳的种类、特点及质量要求 8-2-5-2 支撑系统 8-2-5-3 施工工艺 8-2-6 柱模 8-2-6-1 玻璃钢圆柱模板 8-2-6-2 圆柱钢模 8-2-6-3 无柱箍可变截面钢柱模5151 52 61 63 66 66 67 74 78 81 82 87 88 97 100 101 108 109 110 113 114 115 115 118 1198-3 永久性模板8-3-1 压型钢板模板 8-3-1-1 种类、规格和使用原则 8-3-1-2 压型钢板模板的安装8-3-2 混凝土薄板模板120120 120 122 1258-3-2-1 品种、抗剪构造和规格 8-3-2-2 薄板制作、运输和堆放 8-3-2-3 安装工艺 125 128 1318-4 胶合板模板8-4-1 散支散拆胶合板模板 8-4-1-1 木胶合板模板 8-4-1-2 竹胶合板模板 8-4-1-3 施工工艺 8-4-2 胶合板模板参考资料135135 136 139 140 1468-5 脱模剂8-5-1 脱模剂的种类和配制 8-5-2 使用注意事项146146 1478-6 现浇混凝土结构模板的设计8-6-1 模板设计的内容和原则 8-6-1-1 设计的内容 8-6-1-2 设计的主要原则 8-6-2 模板结构设计的基本内容 8-6-2-1 荷载及荷载组合 8-6-2-2 模板结构的挠度要求8-6-2-3 材料及性能 8-6-2-4 设计计算公式 8-6-3 模板结构设计示例 8-6-3-1 采用组合式钢模板组拼模板结构 8-6-3-2 钢大模板的设计 8-6-3-3 爬升模板148148 148 148 148 148 151 151 152 156 156 168 1828-7 模板工程施工质量及验收要求8-7-1 基本规定 8-7-2 模板安装 8-7-2-1 主控项目 8-7-2-2 一般项目192192 192 192 1938-7-3 模板拆除 8-7-3-1 主控项目 8-7-3-2 一般项目主要参考文献195 195 195 19699-1 材料9-1-1 钢筋品种与规格 9-1-1-1 热轧钢筋 9-1-1-2 余热处理钢筋 9-1-1-3 冷轧带肋钢筋 9-1-1-4 冷轧扭钢筋 9-1-1-5 冷拔螺旋钢筋 9-1-2 钢筋性能 9-1-2-1 钢筋力学性能 9-1-2-2 钢筋锚固性能 9-1-2-3 钢筋冷弯性能 9-1-2-4 钢筋焊接性能 9-1-3 钢筋锈蚀与防护 9-1-4 钢筋质量检验 9-1-4-1 检查项目和方法 9-1-4-2 热轧钢筋检验 9-1-4-3 冷轧带肋钢筋检验 9-1-4-4 冷轧扭钢筋检验钢筋工程钢筋工程197197 197 199 199 200 201 202 202 203 203 203 204 204 204 205 205 2069-2 配筋构造9-2-1 一般规定 9-2-1-1 混凝土保护层 9-2-1-2 钢筋锚固 9-2-1-3 钢筋连接 9-2-2 板206206 206 207 208 2109-2-2-1 受力钢筋 9-2-2-2 分布钢筋 9-2-2-3 构造钢筋 9-2-2-4 板上开洞 9-2-2-5 板柱节点 9-2-3 梁 9-2-3-1 受力钢筋 9-2-3-2 弯起钢筋 9-2-3-3 箍筋 9-2-3-4 纵向构造钢筋 9-2-3-5 附加横向钢筋 9-2-4 柱 9-2-4-1 纵向受力钢筋 9-2-4-2 箍筋 9-2-5 剪力墙 9-2-6 基础 9-2-6-1 条形基础 9-2-6-2 单独基础 9-2-6-3 筏板基础 9-2-6-4 箱形基础 9-2-7 抗震配筋要求 9-2-7-1 一般规定 9-2-7-2 框架梁 9-2-7-3 框架柱与框支柱9-2-7-4 框架梁柱节点 9-2-7-5 剪力墙 9-2-8 钢筋焊接网 9-2-8-1 钢筋焊接网品种与规格 9-2-8-2 钢筋焊接网锚固与搭接 9-2-8-3 楼板中的应用 9-2-8-4 墙板中的应用 9-2-9 预埋件和吊环 9-2-9-1 预埋件210 211 211 212 212 212 212 214 214 215 215 216 216 217 218 219 219 219 219 220 220 220 220 221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6 227 2279-2-9-2 吊环 9-2-10 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 9-2-10-1 一般规定 9-2-10-2 梁平法施工图 9-2-10-3 柱平法施工图 9-2-10-4 剪力墙平法施工图228 229 229 229 231 2319-3 钢筋配料与代换9-3-1 钢筋配料 9-3-1-1 钢筋下料长度计算 9-3-1-2 钢筋长度计算中的特殊问题9-3-1-3 配料计算的注意事项 9-3-1-4 配料计算实例 9-3-1-5 配料单与料牌 9-3-2 钢筋代换 9-3-2-1 代换原则 9-3-2-2 等强代换方法 9-3-2-3 构件截面的有效高度影响9-3-2-4 代换注意事项 9-3-2-5 钢筋代换实例232232 232 233 235 235 237 237 237 237 238 238 2399-4 钢筋加工9-4-1 钢筋除锈 9-4-2 钢筋调直 9-4-2-1 机具设备 9-4-2-2 调直工艺 9-4-3 钢筋切断 9-4-3-1 机具设备 9-4-3-2 切断工艺 9-4-4 钢筋弯曲成型 9-4-4-1 钢筋弯钩和弯折的有关规定 9-4-4-2 机具设备 9-4-4-3 弯曲成型工艺240240 240 240 242 242 242 243 244 244 244 2469-4-5 钢筋加工质量检验2489-5 钢筋焊接9-5-1 一般规定 9-5-2 钢筋闪光对焊 9-5-2-1 对焊设备 9-5-2-2 对焊工艺 9-5-2-3 对焊参数 9-5-2-4 对焊缺陷及消除措施 9-5-2-5 对焊接头质量检验 9-5-3 钢筋电阻点焊9-5-3-1 点焊设备 9-5-3-2 点焊工艺 9-5-3-3 点焊参数 9-5-3-4 点焊缺陷及消除措施9-5-3-5 钢筋焊接网质量检验 9-5-4 钢筋电弧焊 9-5-4-1 电弧焊设备和焊条 9-5-4-2 帮条焊和搭接焊 9-5-4-3 预埋件电弧焊 9-5-4-4 剖口焊 9-5-4-5 熔槽帮条焊 9-5-4-6 电弧焊接头质量检验 9-5-5 钢筋电渣压力焊 9-5-5-1 焊接设备与焊剂 9-5-5-2 焊接工艺与参数 9-5-5-3 焊接缺陷及消除措施 9-5-5-4 电渣压力焊、接头质量检验 9-5-6 钢筋气压焊 9-5-6-1 焊接设备 9-5-6-2 焊接工艺 9-5-6-3 焊接缺陷及消除措施 9-5-6-4 气压焊接头质量检验248248 250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5 256 257 258 258 259 259 260 261 261 262 262 263 263 265 266 266 267 267 268 269 2709-5-7 钢筋埋弧压力焊 9-5-7-1 焊接设备 9-5-7-2 焊接工艺 9-5-7-3 焊接参数9-5-7-4 焊接缺陷及消除措施 9-5-7-5 埋弧压力焊接头质量检验 9-5-8 焊接接头无损检测技术 9-5-8-1 超声波检测法 9-5-8-2 无损张拉检测270 271 271 271 271 272 273 273 2749-6 钢筋机械连接9-6-1 一般规定9-6-2 钢筋套筒挤压连接9-6-2-1 钢套筒9-6-2-2 挤压设备9-6-2-3 挤压工艺 9-6-2-4 工艺参数 9-6-2-5 异常现象及消除措施 9-6-2-6 套筒挤压接头质量检验 9-6-3 钢筋锥螺纹套筒连接 9-6-3-1 锥螺纹套筒接头尺寸 9-6-3-2 机具设备9-6-3-3 锥螺纹套筒的加工与检验 9-6-3-4 钢筋锥螺纹的加工与检验 9-6-3-5 钢筋锥螺纹连接施工 9-6-3-6 钢筋锥螺纹接头质量检验 9-6-4 钢筋徽粗直螺纹套筒连接 9-6-4-1 机具设备 9-6-4-2 徽粗直螺纹套筒 9-6-4-3 钢筋加工与检验 9-6-4-4 现场连接施工9-6-4-5 接头质量检验 9-6-5 钢筋滚压直螺纹套筒连接274275 276 276 277 278 278 279 280 281 281 282 282 283 284 284 285 286 286 287 288 288 2889-6-5-1 滚压直螺纹加工与检验 9-6-5-2 滚压直螺纹套筒 9-6-5-3 现场连接施工9-6-5-4 接头质量检验289 290 291 2919-7 钢筋安装9-7-1 钢筋现场绑扎 9-7-1-1 准备工作 9-7-1-2 钢筋绑扎接头 9-7-1-3 基础钢筋绑扎 9-7-1-4 柱钢筋绑扎 9-7-1-5 墙钢筋绑扎 9-7-1-6 梁板钢筋绑扎 9-7-2 钢筋网与钢筋骨架安装 9-7-2-1 绑扎钢筋网与钢筋骨架安装 9-7-2-2 钢筋焊接网安装 9-7-3 植筋施工 9-7-3-1 钢筋胶粘剂 9-7-3-2 植筋用孔径与孔深 9-7-3-3 植筋施工方法 9-7-4 钢筋安装质量检验主要参考文献293293 293 294 294 295 295 296 296 296 297 298 298 298 298 300 3011010-1 混凝土的组成材料10-1-1 水泥 10-1-1-1 常用水泥的种类混凝土工程302302 302 303 306 306 30610-1-1-2 常用水泥的选用及各种水泥的适量范围 10-1-1-3 水泥的验收与保管10-1-2 砂 10-1-2-1 砂的技术要求10-1-2-2 砂的验收、运输和堆放 10-1-3 石子 10-1-3-1 石子的技术要求 10-1-3-2 石子的验收、运输和堆放 10-1-4 水 10-1-5 矿物接合料 10-1-5-1 粉煤灰 10-1-5-2 磨细矿渣 10-1-5-3 沸石粉 10-1-5-4 硅灰 10-1-5-5 复合及其他矿物接合料 10-1-6 混凝土外加剂 10-1-6-1 基本规定 10-1-6-2 普通减水剂及高效减水剂 10-1-6-3 引气剂及引气减水剂 10-1-6-4 级凝剂和级凝减水剂 10-1-6-5 早强剂及早强减水剂 10-1-6-6 防冻剂10-1-6-7 泵送剂 10-1-6-8 膨胀剂 10-1-6-9 速凝剂 10-1-6-10 阻锈剂、着色剂、养护剂、脱模剂 10-1-6-11 掺各种外加剂的混凝土性能指标307 308 308 309 310 310 311 312 313 313 313 314 314 315 317 317 319 320 322 323 325 325 32810-2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应用10-2-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0-2-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10-2-1-2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的试配和调整 10-2-1-3 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0-2-2 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0-2-2-1 抗渗混凝土 10-2-2-2 抗冻混凝土 10-2-2-3 高强混凝土331332 332 335 336 338 338 339 33910-2-2-4 泵送混凝土 10-2-3 控制碱骨料反应配合比设计要点 10-2-3-1 混凝土最大碱含量 10-2-3-2 配合比设计控制要点340 343 343 34410-3 混凝土的拌制10-3-1 常用混凝土搅拌机 10-3-1-1 搅拌机分类 10-3-1-2 搅拌机主要技术性能10-3-1-3 搅拌机使用注意事项 10-3-2 现场混凝土搅拌站 10-3-2-1 生产工艺流程10-3-2-2 主要设备组成 10-3-2-3 搅拌站实例 10-3-3 混凝土搅拌施工要点 10-3-3-1 搅拌要求 10-3-3-2 材料配合比 10-3-3-3 搅拌 10-3-3-4 泵送混凝土的拌制 10-3-3-5 质量要求345。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第四版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第四版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第四版目录第一册11- 1 常用符号和代号1- 1-1 常用字母1-1-2 常用符号1-1-2-1 数学符号1-1-2-2 法定计量单位符号1-1-2-3 文字表量符号1-1-2-4 化学元素符号1-1-2-5 常用构件代号1-1-2-6 塑料、树脂名称缩写代号1-1-2-7 常用增塑剂名称缩写代号1-1-2-8 建筑施工常用国家标准编号1-1-2-9 部分国家的国家标准代号1-1-2-10 钢材涂色标记1-1-2-11 钢筋符号1-1-2-12 建材、设备的规格型号表示法1-1-2-13 钢铁、阀门、润滑油的产品代号1-1-2-14 常用架空绞线的型号及用途施工常用数据11 2 2 3 5 8 8 9 10 10 13 14 15 15 16 191- 2 常用计量单位换算1- 2-1 长度单位换算1-2-1-1 公制与市制、英美长度单位换算1-2-1-2 英寸的分数、小数习惯称呼与毫米对照1-2-2 面积单位换算1919 19 21 211- 2-3 体积、容积单位换算1-2-4 重量(质量)单位换算1-2-5 力、重力单位换算1-2-5-1 力(牛顿,N)单位换算1-2-5-2 压强(帕斯卡,Pa)单位换算1-2-5-3 力矩(弯矩、扭矩、力偶矩、转矩)单位换算1-2-5-4 习用非法定计量单位与法定计量单位换算1-2-6 功率单位换算1-2-7 速度单位换算1-2-8 流量单位换算1-2-8-1 体积流量单位换算1-2-8-2 质量流量单位换算1-2-9 热及热工单位换算1-2-9-1 温度单位换算1-2-9-2 各种温度的绝对零度、水冰点和水沸点温度值1-2-9-3 导热系数单位换算1-2-9-4 传热系数单位换算1-2-9-5 热阻单位换算1-2-9-6 比热容(比热)单位换算1-2-9-7 功、能、热单位换算1-2-9-8 水的温度和压力换算1-2-9-9 水的温度和汽化热换算1-2-9-10 热负荷单位换算1-2-10 电及磁单位换算1-2-10-1 电流单位换算1-2-10-2 电压单位换算1-2-10-3 电阻单位换算1-2-10-4 电荷量单位换算1-2-10-5 电容单位换算1-2-11 声单位换算1-2-12 粘度单位换算1- 2-12-1 动力粘度单位换算1-2-12-2 运动粘度单位换算21 21 27 27 28 30 31 34 36 36 36 37 37 37 37 37 38 39 40 41 43 43 44 44 44 44 44 44 45 45 45 45 461- 2-13 硬度换算1-2-14 标准筛常用网号、目数对照1-2-15 pH 值参考表1-2-16 角度与弧度互换表1-2-17 弧度与角度互换表1-2-18 斜度与角度变换表46 49 49 50 50 511- 3 常用求面积、体积公式常用求面积、1- 3-1 平面图形面积1-3-2 多面体的体积和表面积1-3-3 物料堆体积计算1-3-4 壳体表面积、侧面积计算1-3-4-1 圆球形薄壳1-3-4-2 椭圆抛物面扁壳1-3-4-3 椭圆抛物面扁壳系数计算1-3-4-4 圆抛物面扁壳1-3-4-5 单、双曲拱展开面积5151 54 57 57 57 59 60 61 621- 4 常用建筑材料及数值1-4-1 材料基本性质、常用名称及符号1-4-2 常用材料和构件的自重1-4-3 石油产品体积、重量换算1-4-4 液体平均相对密度及容量、重量换算1-4-5 圆钉、木螺钉直径号数及尺寸关系1-4-6 圆钉直径与英制长度关系1-4-7 圆钉英制规格1-4-8 薄钢板习用号数的厚度1-4-9 塑料管材、板材规格及重量1-4-9-1 塑料硬管1-4-9-2 塑料软管1-4-9-3 塑料硬板6262 64 73 73 74 74 75 75 76 76 76 761-5 气象、地质、地震气象、地质、1-5-1 气象77771-5-1-1 风级表1-5-1-2 降雨等级1-5-1-3 我国主要城市气象参数1-5-1-4 我国主要城镇采暖期度日数1-5-1-5 世界主要城市气象参数1-5-2 地质年代表1-5-3 地展1-5-3-1 地展展级1-5-3-2 地震烈度1-5-3-3 几种地震烈度表的换算77 77 78 81 83 85 85 85 86 881-6 我国环境保护标准1-6-1 空气污染1-6-1-1 标准大气的成分1-6-1-2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1-6-1-3 空气污染物三级标准浓度限值1-6-1-4 中国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1-6-1-5 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1-6-1-6 中国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1-6-2 噪声1-6-2-1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1-6-2-2 新建、扩建、改建企业噪声标准1-6-2-3 工业企业厂区内各类地点噪声标准1-6-2-4 现有企业噪声标准1-6-2-5 建筑现场主要施工机械噪声限值1-6-2-6 中国机动车辆噪声标准1-6-2-7 国外听力保护的噪声允许标准1-6-2-8 国外环境噪声标准1-6-2-9 国外职业噪声标准1-6-3 水污染1-6-3-1 排水水质标准1-6-3-2 地面水水质卫生要求1-6-3-3 地面水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8989 89 89 89 90 91 91 94 94 95 95 96 96 96 97 97 98 99 99 100 1001-6-3-4 水消毒处理方法1012常用结构计算102102 1082- 1 荷载与结构静力计算表2- 1-1 荷载2-1-2 结构静力计算表2- 2 建筑地基基础计算2- 2-1 地基基础计算用表2-2-2 地基及基础计算2-2-2-1 基础埋置深度2-2-2-2 地基计算2-2-2-3 基础计算148148 152 152 153 1542- 3 混凝土结构计算2- 3-1 混凝土结构基本计算规定2-3-2 混凝土结构计算用表2-3-3 混凝土结构计算公式156156 158 1652- 4 砌体结构计算2- 4-1 砌体结构的计算用表2-4-2 砌体结构计算公式171171 1772- 5 钢结构计算2- 5-1 钢结构计算用表2-5-2 钢结构计算公式2-5-3 钢管结构计算2-5-4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计算180180 189 195 1972-6 木结构计算2-6-1 木结构计算用表2-6-2 木结构计算公式200200 20633- 1 材料试验材料试验与结构检验209209 234 234 234 234 235 236 251 252 257 259 259 259 264 266 270 270 270 2713- 1-1 材料试验项目及检验规则3-1-2 试样(件)的制备3-1-2-1 样品的缩分3-1-2-2 岩石抗压强度试件3-1-2-3 混凝土试件3-1-2-4 建筑砂浆试件的制备3-1-2-5 钢材试件3- 1-2-6 建筑用轻钢龙骨试样3-1-2-7 木材试样3-1-2-8 耐火材料试件3-1-2-9 硬聚抓乙烯管材试样 4 3-1-3 试验方法3-1-3-1 材料试验的非标准方法3-1-3-2 混凝土的现场检测3- 1-3-3 土工密度试验3-1-3-4 碎石土野外鉴别3-1-4 混凝土试块强度、砂浆试块强度的评定方法3-1-4-1 混凝土试块强度统计评定3-1-4-2 砌筑砂浆试块强度的验收与评定3- 2 结构性能检验3- 2-1 预制构件3-2-2 地基结构性能检验3-2-2-1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3-2-2-2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3-2-2-3 岩基载荷试验要点3-2-2-4 岩石锚杆抗拔试验要点3-2-2-5 土层锚杆试验要点272272 275 275 275 276 277 2773- 2-2-6 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要点3-2-2-7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要点278 2793- 3 对现场型试验室的要求3- 3-1 试验环境3-3-2 所需设备及工具3-3-3 资料管理280280 280 2803- 4 试验管理程序28144- 1 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4- 1-1 基本原则4-1-2 距离测量4-1-2-1 普通量距4-1-2-2 精密量距施工测量283283 283 283 284 284 290 291 291 291 293 293 294 294 295 295 295 2964- 1-2-3 精密量距的几项改正数4-1-3 己知角度的测设4-1-4 建筑物细部点的平面位置的测设4-1-4-1 直角坐标法4-1-4-2 极坐标法4-1-4-3 角度前方交会法4-1-4-4 方向线交会法4-1-4-5 距离交会法4-1-4-6 正倒镜投点法4-1-5 建筑物细部点高程位置的测设4- 1-5-1 地面上点的高程测设4-1-5-2 高程传递4-1-6 倾斜线的测设4- 2 施工测量控制网的建立4- 2-1 坐标系统及坐标换算4-2-1-1 坐标系统4-2-1-2 坐标换算4-2-2 建筑方格网和主轴线设计4-2-2-1 建筑方格网设计4-2-2-2 主轴线设计4-2-3 主轴线的测设4-2-3-1 主轴线点初步位置的测定方法及实地标定4-2-3-2 主轴线点精确位置的测定和主轴线方向调整4-2-3-3 主轴线长度的精密丈量及主轴线点坐标的确定4-2-3-4 短轴线的测设4-2-3-5 轴线的加密4-2-3-6 注意事项4-2-4 建筑方格网的测设4-2-4-1 建筑方格网的测设方法4- 2-4-2 建筑方格网的加密和最后检查4-2-4-3 水平角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4-2-4-4 边长测量方法及技术要求4-2-4-5 方格网平差计算4-2-5 用小三角测量法建立施工平面控制网4- 2-5-1 小三角测量等级与三角网的布设4-2-5-2 小三角测量的步骤4-2-6 用导线测量法建立施工平面控制网4-2-6-1 导线测量的等级与导线网的布设4-2-6-2 导线测量的步骤4- 2-6-3 导线法与轴线法联合测设施工控制网4-2-7 圆弧平面图形的施工测量4-2-7-1 圆弧形平面曲线的数学方程式4-2-7-2 圆弧形平面曲线图形的现场施工放线4-2-7-3 圆弧形楼梯的施工放线4-2-8 高程控制测量297297 297 297 298 298 299 300 300 300 301 301 302 393 303 303 304 305 306 307 311 311 312 313 313 313 314 314 315 320 351 3594- 2-8-1 厂区高程控制测量的一般规定4-2-8-2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和方法4-2-8-3 水准网的平差计算4-2-9 标桩的埋设4-2-9-1 平面控制点标桩4-2-9-2 水准点标桩359 359 361 363 363 3644- 3 单层排架钢架建筑的施工测量4- 3-1 厂房控制网的建立4-3-1-1 厂房控制网的建立方法4-3-1-2 厂房扩建与改建时的控制测量4-3-2 厂房基础施工测量4-3-2-1 混凝土杯形基础施工测量4-3-2-2 钢柱基础施工测量4-3-2-3 混凝土柱子基础及柱身、平台施工测量4-3-2-4 设备基础施工测量4-3-2-5 基础施工与竣工测量的允许偏差4-3-3 厂房结构安装测量4-3-3-1 柱子安装测量4-3-3-2 吊车梁安装测量4-3-3-3 吊车轨道安装测量4-3-4 管道工程施工测量4-3-4-1 管道工程测量的准备工作4-3-4-2 管道中线定位及高程控制测量4-3-4-3 管道中线与纵横断面测量4- 3-4-4 地下管线施工测量4-3-4-5 架空管线施工测量4-3-4-6 管线竣工测量及竣工图编绘4- 3-5 机械设备安装测量4-3-5-1 安装基准线和基准点的确定4-3-5-2 平面安装基准线的设置形式4-3-5-3 中心线与副线的检查4-3-5-4 设备安装期间设备标高基准点设置与沉降观测365365 365 366 367 367 368 369 370 373 374 374 375 375 377 377 377 377 378 380 380 380 380 381 382 3824- 4 多层房屋的施工测量4-4-1 多层建筑主轴线的测设4-4-2 房屋定位测量4-4-3 房屋基础施工测量4-4-4 墙身皮数杆的设置4-4-5 多层建筑物施工测量382382 384 385 385 3864-5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4-5-1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特点及基本要求4-5-1-1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特点4-5-1-2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基本准则4-5-2 建立施工控制图4-5-2-1 平面控制4-5-2-2 高程控制4-5-3 建(构)筑物主要轴线的定位及标定4-5-3-1 桩位放样4-5-3-2 建筑物基坑与基础的测定4-5-3-3 建筑物基础上的平面与高程控制4-5-4 高层建筑中的竖向测量4-5-4-1 激光铅垂仪法4-5-4-2 天顶垂准测量(仰视法)4-5-4-3 天底垂准测量(俯视法)4-5-5 上海金茂大厦施工测量实例4-5-5-1 概述4-5-5-2 建筑施工对测量精度要求4-5-5-3 施工特点和测量难度4-5-5-4 施工平面(垂直)控制网的建立4-5-5-5 垂准测量方法和要求4-5-5-6 水准测量和塔身高程控制测量4-5-5-7 塔楼钢结构安装测量4-5-5-8 主楼沉降观测4-5-5-9 结构各阶段完工线(点)测量成果386386 386 387 387 387 391 391 391 392 392 394 394 395 396 397 397 397 397 398 400 402 404 406 4084-6 建筑物沉降与变形观测4-6-1 沉降观测水准点的测设4-6-1-1 水准点的布设4-6-1-2 水准点的形式与埋设4-6-1-3 沉降观测水准点高程的测定4-6-1-4 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4-6-1-5 观测点的形式与埋设4-6-2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4-6-2-1 沉降观测的方法和一般规定4-6-2-2 沉桩过程中的变形观测4-6-2-3 各施工阶段中的变形观测4-6-2-4 建筑物全部竣工后的沉降变形观测4-6-2-5 沉降观测的精度及成果整理4-6-3 沉降观测中常遇到的问题及其处理4-6-3-1 曲线在首次观测后即发生回升现象4-6-3-2 曲线在中间某点突然回升4-6-3-3 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4-6-3-4 曲线的波浪起伏现象4-6-3-5 曲线中断现象4-6-4 建筑物变形与裂缝观测4-6-4-1 倾斜观测4-6-4-2 裂缝观测4-6-4-3 位移观测4-6-4-4 用三角高程测量法测定建筑物的沉降变形4-6-4-5 用基准线法测定建筑物的水平位移4-6-4-6 用前方交会法测定建筑物的水平位移4-6-4-7 用后方交会法测定建筑物的水平位移412412 412 413 413 413 413 415 415 417 421 422 423 423 423 424 424 424 424 424 424 425 426 426 428 429 4314-7 特殊工程的施工测量4-7-1 钢结构工程中的施工测量4-7-2 电视塔施工中的施工测量4-7-3 上海电视塔(东方明珠)施工测量实例434434 435 4364-8 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4-8-1 编绘竣工总平面图的意义4-8-2 编绘竣工总平面图的方法和步骤4-8-2-1 绘制前准备4-8-2-2 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4-8-3 编绘竣工总平面图时的现场实测工作4-8-4 竣工总平面图最终绘制4-8-4-1 分类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4-8-4-2 综合竣工总平面图4-8-4-3 随工程的竣工相继进行编绘4-8-4-4 竣工总平面图的图面内容和图例4-8-4-5 竣工总平面图的附件444444 445 445 445 446 446 446 446 446 446 4474-9 测量仪器的检验和校正4-9-1 经纬仪的检验和校正4-9-1-1 经纬仪应满足的条件4-9-1-2 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4-9-1-3 激光经纬仪的构造4-9-1-4 激光经纬仪的操作方法4-9-1-5 激光经纬仪的特点和应用4-9-2 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4-9-2-1 普通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4-9-2-2 精密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4-9-2-3 激光水准仪的构造4-9-2-4 激光水准仪的操作方法4-9-2-5 激光水准仪的用途4-9-3 钢尺的检定4-9-3-1 钢尺检定的方法4-9-3-2 尺方程式及其简化4-9-3-3 标准基线的建立4-9-3-4 钢尺使用时注意事项4-9-4 光电测距仪447447 447 447 449 450 450 451 451 453 454 454 454 455 455 456 456 456 4574-9-4-1 光电测距仪的概况4-9-4-2 光电测距仪的构造4-9-4-3 光电测距仪的用途4-9-4-4 光电测距仪的检验与校正主要参考文献457 457 457 457 4595脚手架工程和垂直运输设施460460 460 461 464 468 471 471 474 475 479 479 484 495 5005- 1 脚手架工程技术、安全管理和设计计算脚手架工程技术、5- 1-1 脚手架工程技术和安全管理5-1-1-1 脚手架的分类5-1-1-2 脚手架工程的常用术语5-1-1-3 脚手架工程的技术要求5-1-1-4 脚手架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5-1-2 脚手架构架与设置和使用要求的一般规定5-1-2-1 脚手架构架和设置要求的一般规定5-1-2-2 脚手架杆配件的一般规定5-1-2-3 脚手架搭设、使用和拆除的一般规定5-1-3 脚手架设计和计算的一般方法5-1-3-1 脚手架设计计算的统一规定5-1-3-2 脚手架的荷载计算5-1-3-3 脚手架的整体稳定性计算5-1-3-4 单肢杆件的稳定性计算5- 1-3-5 水平杆件、脚手板、扣件抗滑、立杆底座和地基承载力的验算504 5-1-3-6 脚手架挑支构造和设施的计算5065- 2 常用落地式脚手架的设置、构造和设计常用落地式脚手架的设置、5- 2-1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5-2-1-1 构架材料的技术要求5-2-1-2 构架的形式、特点和构造要求5-2-1-3 设计计算及常用资料5-2-2 碗扣式钢管脚手架519519 520 525 538 5565- 2-2-1 性能特点、杆配件和承载能力5-2-2-2 双排外脚手架5-2-2-3 直线和曲线单排外脚手架5-2-3 门(框组)式钢管脚手架5-2-3-1 构造情况和主要部件5-2-3-2 搭设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5-2-3-3 主要应用形式和材料用量5-2-3-4 设计计算及常用资料556 569 577 579 579 587 590 5925- 3 脚手架结构模板支撑架的构造和设计5- 3-1 脚手架结构模板支撑架的类别和一般构造5-3-1-1 脚手架结构模板支撑架的类别和构造要求5-3-1-2 脚手架结构模板支撑架的一般构造5-3-2 脚手架结构模板支撑架的设计计算5-3-2-1 脚手架结构模板支撑架的设计计算要求5-3-2-2 扣件式钢管梁板模板支撑架的稳定性计算5-3-2-3 碗扣式钢管模板支撑架的设计计算5-3-2-4 门式钢管模板支撑架的设计计算598598 603 603 608 608 609 614 6195- 4 常用非落地式脚手架的设置和使用5- 4-1 附着升降脚手架的设置和使用5-4-1-1 附着升降脚手架的类别和基本组成5- 4-1-2 附着升降脚手架的安全规定和注意事项5-4-2 吊篮5-4-2-1 吊篮的类别和基本构造5- 4-2-2 吊篮设计、制作和使用的安全要求619619 620 628 634 634 6415- 5 垂直运输设施5- 5-1 垂直运输设施的设置要求5-5-1-1 垂直运输设施的分类5-5-1-2 国内外塔式起重机产品的情况与使用选择5-5-1-3 垂直运输设施的设置要求5-5-2 井字架和龙门架5-5-2-1 扣件式钢管井架643643 643 645 655 657 6575- 5-2-2 型钢井架和无缆风高层井架5-5-2-3 龙门架5-5-2-4 吊盘安全装置5-5-3 施工升降机(建筑施工电梯)5-5-3-1 施工升降机的分类、性能和架设高度5-5-3-2 施工升降机的安全装置5-5-3-3 施工升降机的使用注意事项主要参考文献661 663 666 672 672 676 677 67866- 1 土方工程6- 1-1 土的基本性质土方与基坑工程680680 680 681 681 684 684 684 685 685 686 686 687 688 688 688 690 690 692 6956- 1-1-1 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6-1-1-2 粘性土、砂土的性质指标6-1-1-3 土的力学性质指标6-1-2 土的基本分类6-1-2-1 岩石6-1-2-2 碎石土6-1-2-3 砂土6-1-2-4 粘性土6- 1-3 土的工程分类与性质6-1-3-1 土的工程分类6-1-3-2 土的工程性质6-1-4 土的现场鉴别方法6-1-4-1 碎石土的现场鉴别6-1-4-2 粘性土等的现场鉴别6-1-5 特殊土6-1-5-1 湿陷性黄土6-1-5-2 膨胀土6-1-5-3 软土6- 1-5-4 盐演土6-1-5-5 冻土6-1-6 工程场地平整6-1-6-1 场地平整的程序6-1-6-2 场地平整的土方量计算6-1-7 土方开挖6-1-7-1 土方施工准备工作6-1-7-2 开挖的一般要求6- 1-7-3 浅基坑、槽和管沟开挖6-1-7-4 浅基坑、槽和管沟的支撑方法6-1-7-5 浅基坑、槽和管沟支撑的计算6-1-7-6 土方开挖和支撑施工注意事项6-1-7-7 基坑边坡保护6-1-7-8 土方开挖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6-1-8 土方机械化施工6-1-8-1 土方机械的选择6-1-8-2 常用土方机械6-1-8-3 土方机械基本作业方法6-1-8-4 土方机械施工要点6-1-9 土方回填6- 1-9-1 土料要求与含水量控制6-1-9-2 基底处理6-1-9-3 填方边坡6-1-9-4 人工填土方法6- 1-9-5 机械填土方法6-1-10 填土的压实6-1-10-1 压实的一般要求6-1-10-2 压实机具的选择6-1-10-3 填土压(夯)实方法6-1-10-4 质量控制与检验6-1-11 土方工程特殊问题的处理6-1-11-1 滑坡与塌方的处理6-1-11-2 冲沟、土洞、故河道、古湖泊的处理696 699 702 702 703 716 716 717 719 720 723 726 726 727 729 729 730 733 741 742 742 743 744 744 745 745 745 746 748 749 750 750 7526- 1-11-3 橡皮土处理6-1-11-4 流砂处理6-1-12 土方开挖与回填安全技术措施753 754 7546- 2 基坑工程6- 2-1 基坑工程的内容6-2-2 基坑工程的设计原则与基坑安全等级6-2-2-1 基坑支护结构的极限状态6-2-2-2 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等级6-2-3 基坑工程勘察6-2-3-1 岩土勘察6- 2-3-2 周围环境勘察6-2-3-3 施工工程的地下结构设计资料调查6-2-4 支护结构的类型和造型6-2-4-1 支护结构的类型和组成6-2-4-2 支护结构的选型6-2-5 荷载与抗力计算6- 2-5-1 水平荷载标准值6-2-5-2 水平抗力标准值6-2-6 支护结构计算6-2-6-1 排桩与地下连续墙计算6-2-6-2 水泥土墙计算6-2-6-3 土钉墙计算6-2-6-4 逆作拱墙计算6-2-6-5 逆作法计算要点6-2-6-6 内支撑体系计算要点6-2-6-7 土锚杆(土锚)计算6-2-7 支护结构施工6-2-7-1 钢板桩施工6-2-7-2 水泥土墙施工6-2-7-3 地下连续墙施工6-2-7-4 逆作(筑)法施工6-2-7-5 土钉墙施工755755 756 756 756 757 757 759 760 761 761 761 770 770 772 772 772 784 793 800 801 805 808 815 815 823 837 867 8796- 2-7-6 内支撑体系施工6-2-7-7 锚杆施工6-2-8 地下水控制6-2-8-1 地下水控制方法选择6-2-8-2 基坑涌水量计算6-2-8-3 集水明排法6-2-8-4 降水6-2-8-5 截水6-2-8-6 降水与排水施工质量检验标准6-2-9 深基坑土方开挖6-2-9-1 放坡挖土6-2-9-2 中心岛(墩)式挖土6-2-9-3 盆式挖土机6-2-9-4 深基坑土方开挖的注意事项6-2-9-5 土方开挖阶段的应急措施,6-2-10 基坑工程现场施工设施6-2-11 基坑工程监测6-2-11-1 支护结构监测6- 2-11-2 周围环境监测6-2-11-3 监测方案编制6-2-12 沉井施工6-2-12-1 沉井类型6-2-12-2 沉井制作与下沉6-2-12-3 沉井下沉施工常遇问题和预防处理方法6-2-12-4 沉井的质量检验标准主要参考文献889 892 901 901 901 905 908 919 919 919 920 924 926 926 927 930 936 936 940 945 945 945 945 955 957 95877- 1 地基处理7- 1-1 换填地基地基处理与桩基工程9599597- 1-1-1 灰土地基7-1-1-2 砂和砂石地基7-1-1-3 粉煤灰地基7-1-2 夯实地基7-1-2-1 重锤夯实地基7-1-2-2 强夯地基7-1-3 挤密桩地基7-1-3-1 灰土桩地基7-1-3-2 砂石桩地基7-1-3-3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地基7-1-3-4 夯实水泥土复合地基7-1-4 深层密实地基7- 1-4-1 振冲地基7-1-4-2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7-1-5 高压喷射注浆地荃7-1-5-1 旋喷注浆桩地基7-1-6 注浆地基7-1-6-1 水泥注浆地基7-1-6-2 硅化注浆地基7-1-7 预压地基7- 1-7-1 砂井堆载预压地基7-1-7-2 袋装砂井堆载预压地基7-1-7-3 塑料排水带堆载预压地基7-1-7-4 真空预压地基7-1-8 土工合成材料地基7-1-8-1 土工织物地基7-1-8-2 加劲土地基7-1-9 局部地基处理7-1-9-1 松土坑、古墓、坑穴7-1-9-2 土井、砖井、废矿井7-1-9-3 软硬地基959 961 965 967 967 968 975 975 977 980 983 984 984 988 993 993 999 999 1001 1005 1005 1007 1009 1014 1016 1016 1019 1022 1022 1024 10267- 2 桩基工程7- 2-1 桩的分类7-2-2 桩型与工艺的选择7-2-3 桩基施工机械设备的选用7-2-3-1 桩锤的选用7-2-3-2 常用桩锤的技术性能7-2-3-3 桩架选用7-2-3-4 常用灌筑桩钻孔机械7- 2-4 打(沉)入式预制桩施工7-2-4-1 桩的制作、运输和堆放7-2-4-2 打(沉)桩方法7-2-4-3 特殊打(沉)桩方法7-2-4-4 打(沉)桩常遇问题及预防处理方法7-2-4-5 打(沉)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预防措施7-2-5 静力压桩施工7-2-5-1 机械静压桩施工7-2-5-2 锚杆静压桩施工7-2-6 先张预应力管桩施工7-2-6-1 桩规格与适用条件7-2-6-2 打(沉)桩工艺方法要点7-2-7 混凝土灌筑桩7-2-7-1 冲击钻成孔灌筑桩7-2-7-2 回转钻成孔灌筑桩7-2-7-3 潜水电钻成孔灌筑桩7-2-7-4 钻孔压浆灌筑桩7-2-7-5 挤扩多分支承力盘与多支盘灌筑桩7- 2-7-6 振动沉管灌筑桩7-2-7-7 锤击沉管灌筑桩7-2-7-8 套管夯扩灌筑桩7-2-7-9 人工挖孔和挖孔扩底灌筑桩7-2-7-10 质量要求及验收7-2-8 钢桩10271027 1027 1030 1030 1031 1034 1038 1040 1040 1041 1047 1051 1053 1054 1054 1059 1063 1063 1063 1068 1068 1072 1075 1078 1080 1086 1090 1090 1093 1099 11017- 2-8-1 钢管桩7-2-8-2H 型钢桩7-2-9 桩的检测7-2-9-1 静载试验法7-2-9-2 动测法7- 2-10 桩基承载力评定1101 1110 1113 1113 1117 11267- 2-10-1 按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单桩的承载力11267- 2-10-2 按单桩的静载试验确定承载力7-2-10-3 按桩的抗拔试验确定抗拔承载力7-2-10-4 按桩的水平荷载试验确定水平承载力7-2-11 打(沉)桩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主要参考文献1129 1130 1131 1132 1134第二册88- 1 组合式模板8- 1-1 55 型组合钢模板8-1-1-1 部件组成8-1-1-2 施工设计8-1-1-3 模板工程的施工及验收8-1-1-4 模板的运输、维修和保管8-1-2 中型组合钢模板8-1-2-1 组成8-1-2-2 特点8- 1-2-3 施工工艺8-1-3 钢框木(竹)胶合板模板8-1-3-1 75 系列钢框胶合板模板8-1-3-2 55 型和78 型钢框胶合板模板8-1-3-3 早拆体系钢框胶合板模板模板工程11 1 12 14 22 22 23 27 27 27 27 31 368- 2 工具式模板8- 2-1 大模板8-2-1-1 大模板构造8-2-1-2 大模板设计和配制8-2-1-3 施工要点及注意事项8-2-2 滑动模板8-2-3 爬升模板8-2-3-1 模板与爬架互爬8-2-3-2 新型导轨式液压爬升模板8-2-3-3 模板与模板互爬8-2-3-4 爬架与爬架互爬8-2-3-5 国内320m 以上超高层建筑爬模施工实例8-2-4 飞模8-2-4-1 常用的几种飞模8-2-4-2 升降、行走和吊运工具8- 2-4-3 飞模的选用和设计布置原则8-2-4-4 施工工艺8-2-4-5 施工质量与安全要求8-2-5 模壳8-2-5-1 模壳的种类、特点及质量要求8-2-5-2 支撑系统8-2-5-3 施工工艺8-2-6 柱模8- 2-6-1 玻璃钢圆柱模板8-2-6-2 圆柱钢模8-2-6-3 无柱箍可变截面钢柱模5151 52 61 63 66 66 67 74 78 81 82 87 88 97 100 101 108 109 110 113 114 115 115 118 1198- 3 永久性模板8- 3-1 压型钢板模板8-3-1-1 种类、规格和使用原则8-3-1-2 压型钢板模板的安装8- 3-2 混凝土薄板模板120120 120 122 1258- 3-2-1 品种、抗剪构造和规格8-3-2-2 薄板制作、运输和堆放8-3-2-3 安装工艺125 128 1318- 4 胶合板模板8- 4-1 散支散拆胶合板模板8-4-1-1 木胶合板模板8-4-1-2 竹胶合板模板8-4-1-3 施工工艺8-4-2 胶合板模板参考资料135135 136 139 140 1468- 5 脱模剂8- 5-1 脱模剂的种类和配制8-5-2 使用注意事项146146 1478- 6 现浇混凝土结构模板的设计8- 6-1 模板设计的内容和原则8-6-1-1 设计的内容8-6-1-2 设计的主要原则8-6-2 模板结构设计的基本内容8-6-2-1 荷载及荷载组合8-6-2-2 模板结构的挠度要求8-6-2-3 材料及性能8-6-2-4 设计计算公式8-6-3 模板结构设计示例8-6-3-1 采用组合式钢模板组拼模板结构8-6-3-2 钢大模板的设计8-6-3-3 爬升模板148148 148 148 148 148 151 151 152 156 156 168 1828- 7 模板工程施工质量及验收要求8- 7-1 基本规定8-7-2 模板安装8-7-2-1 主控项目8-7-2-2 一般项目192192 192 192 1938- 7-3 模板拆除8-7-3-1 主控项目8-7-3-2 一般项目主要参考文献195 195 195 19699- 1 材料9- 1-1 钢筋品种与规格9-1-1-1 热轧钢筋9-1-1-2 余热处理钢筋9-1-1-3 冷轧带肋钢筋9- 1-1-4 冷轧扭钢筋9-1-1-5 冷拔螺旋钢筋9-1-2 钢筋性能9-1-2-1 钢筋力学性能9-1-2-2 钢筋锚固性能9-1-2-3 钢筋冷弯性能9-1-2-4 钢筋焊接性能9-1-3 钢筋锈蚀与防护9-1-4 钢筋质量检验9-1-4-1 检查项目和方法9-1-4-2 热轧钢筋检验9-1-4-3 冷轧带肋钢筋检验9- 1-4-4 冷轧扭钢筋检验钢筋工程钢筋工程197197 197 199 199 200 201 202 202 203 203 203 204 204 204 205 205 2069- 2 配筋构造9- 2-1 一般规定9-2-1-1 混凝土保护层9-2-1-2 钢筋锚固9-2-1-3 钢筋连接9-2-2 板206206 206 207 208 2109- 2-2-1 受力钢筋9-2-2-2 分布钢筋9-2-2-3 构造钢筋9-2-2-4 板上开洞9-2-2-5 板柱节点9-2-3 梁9-2-3-1 受力钢筋9-2-3-2 弯起钢筋9-2-3-3 箍筋9-2-3-4 纵向构造钢筋9- 2-3-5 附加横向钢筋9-2-4 柱9-2-4-1 纵向受力钢筋9-2-4-2 箍筋9-2-5 剪力墙9-2-6 基础9-2-6-1 条形基础9-2-6-2 单独基础9-2-6-3 筏板基础9-2-6-4 箱形基础9-2-7 抗震配筋要求9-2-7-1 一般规定9-2-7-2 框架梁9-2-7-3 框架柱与框支柱9-2-7-4 框架梁柱节点9-2-7-5 剪力墙9-2-8 钢筋焊接网9-2-8-1 钢筋焊接网品种与规格9-2-8-2 钢筋焊接网锚固与搭接9-2-8-3 楼板中的应用9-2-8-4 墙板中的应用9-2-9 预埋件和吊环9-2-9-1 预埋件210 211 211 212 212 212 212 214 214 215 215 216 216 217 218 219 219 219 219 220 220 220 220 221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6 227 2279- 2-9-2 吊环9-2-10 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9-2-10-1 一般规定9-2-10-2 梁平法施工图9-2-10-3 柱平法施工图9-2-10-4 剪力墙平法施工图228 229 229 229 231 2319- 3 钢筋配料与代换9- 3-1 钢筋配料9-3-1-1 钢筋下料长度计算9-3-1-2 钢筋长度计算中的特殊问题9- 3-1-3 配料计算的注意事项9-3-1-4 配料计算实例9-3-1-5 配料单与料牌9-3-2 钢筋代换9- 3-2-1 代换原则9-3-2-2 等强代换方法9-3-2-3 构件截面的有效高度影响9-3-2-4 代换注意事项9-3-2-5 钢筋代换实例232232 232 233 235 235 237 237 237 237 238 238 2399- 4 钢筋加工9- 4-1 钢筋除锈9-4-2 钢筋调直9-4-2-1 机具设备9-4-2-2 调直工艺9-4-3 钢筋切断9- 4-3-1 机具设备9-4-3-2 切断工艺9-4-4 钢筋弯曲成型9-4-4-1 钢筋弯钩和弯折的有关规定9-4-4-2 机具设备9-4-4-3 弯曲成型工艺240240 240 240 242 242 242 243 244 244 244 2469- 4-5 钢筋加工质量检验2489- 5 钢筋焊接9- 5-1 一般规定9-5-2 钢筋闪光对焊9-5-2-1 对焊设备9-5-2-2 对焊工艺9-5-2-3 对焊参数9-5-2-4 对焊缺陷及消除措施9-5-2-5 对焊接头质量检验9-5-3 钢筋电阻点焊9- 5-3-1 点焊设备9-5-3-2 点焊工艺9-5-3-3 点焊参数9-5-3-4 点焊缺陷及消除措施9- 5-3-5 钢筋焊接网质量检验9-5-4 钢筋电弧焊9-5-4-1 电弧焊设备和焊条9-5-4-2 帮条焊和搭接焊9-5-4-3 预埋件电弧焊9-5-4-4 剖口焊9-5-4-5 熔槽帮条焊9-5-4-6 电弧焊接头质量检验9-5-5 钢筋电渣压力焊9-5-5-1 焊接设备与焊剂9-5-5-2 焊接工艺与参数9-5-5-3 焊接缺陷及消除措施9-5-5-4 电渣压力焊、接头质量检验9-5-6 钢筋气压焊9-5-6-1 焊接设备9-5-6-2 焊接工艺9-5-6-3 焊接缺陷及消除措施9-5-6-4 气压焊接头质量检验248248 250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5 256 257 258 258 259 259 260 261 261 262 262 263 263 265 266 266 267 267 268 269 2709- 5-7 钢筋埋弧压力焊9-5-7-1 焊接设备9-5-7-2 焊接工艺9-5-7-3 焊接参数9-5-7-4 焊接缺陷及消除措施9-5-7-5 埋弧压力焊接头质量检验9-5-8 焊接接头无损检测技术9- 5-8-1 超声波检测法9-5-8-2 无损张拉检测270 271 271 271 271 272 273 273 2749- 6 钢筋机械连接9- 6-1 一般规定9-6-2 钢筋套筒挤压连接9-6-2-1 钢套筒9-6-2-2 挤压设备9-6-2-3 挤压工艺9-6-2-4 工艺参数9-6-2-5 异常现象及消除措施9-6-2-6 套筒挤压接头质量检验9- 6-3 钢筋锥螺纹套筒连接9-6-3-1 锥螺纹套筒接头尺寸9-6-3-2 机具设备9-6-3-3 锥螺纹套筒的加工与检验9-6-3-4 钢筋锥螺纹的加工与检验9-6-3-5 钢筋锥螺纹连接施工9-6-3-6 钢筋锥螺纹接头质量检验9-6-4 钢筋徽粗直螺纹套筒连接9-6-4-1 机具设备9-6-4-2 徽粗直螺纹套筒9-6-4-3 钢筋加工与检验9-6-4-4 现场连接施工9-6-4-5 接头质量检验9-6-5 钢筋滚压直螺纹套筒连接274275 276 276 277 278 278 279 280 281 281 282 282 283 284 284 285 286 286 287 288 288 288 9- 6-5-1 滚压直螺纹加工与检验9-6-5-2 滚压直螺纹套筒9-6-5-3 现场连接施工9- 6-5-4 接头质量检验289 290 291 2919- 7 钢筋安装9- 7-1 钢筋现场绑扎9-7-1-1 准备工作9-7-1-2 钢筋绑扎接头9-7-1-3 基础钢筋绑扎9- 7-1-4 柱钢筋绑扎9-7-1-5 墙钢筋绑扎9-7-1-6 梁板钢筋绑扎9-7-2 钢筋网与钢筋骨架安装9-7-2-1 绑扎钢筋网与钢筋骨架安装9-7-2-2 钢筋焊接网安装9-7-3 植筋施工9-7-3-1 钢筋胶粘剂9-7-3-2 植筋用孔径与孔深9-7-3-3 植筋施工方法9-7-4 钢筋安装质量检验主要参考文献293293 293 294 294 295 295 296 296 296 297 298 298 298 298 300 3011010- 1 混凝土的组成材料10- 1-1 水泥10-1-1-1 常用水泥的种类混凝土工程302302 302 303 306 306 30610- 1-1-2 常用水泥的选用及各种水泥的适量范围10-1-1-3 水泥的验收与保管10-1-2 砂10-1-2-1 砂的技术要求10- 1-2-2 砂的验收、运输和堆放10-1-3 石子10-1-3-1 石子的技术要求10-1-3-2 石子的验收、运输和堆放10-1-4 水10-1-5 矿物接合料10-1-5-1 粉煤灰10-1-5-2 磨细矿渣10- 1-5-3 沸石粉10-1-5-4 硅灰10-1-5-5 复合及其他矿物接合料10-1-6 混凝土外加剂10- 1-6-1 基本规定10-1-6-2 普通减水剂及高效减水剂10-1-6-3 引气剂及引气减水剂10- 1-6-4 级凝剂和级凝减水剂10-1-6-5 早强剂及早强减水剂10-1-6-6 防冻剂10-1-6-7 泵送剂10-1-6-8 膨胀剂10-1-6-9 速凝剂10-1-6-10 阻锈剂、着色剂、养护剂、脱模剂10- 1-6-11 掺各种外加剂的混凝土性能指标307 308 308 309 310 310 311 312 313 313 313 314 314 315 317 317 319 320 322 323 325 325 32810- 2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应用10- 2-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0-2-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10-2-1-2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的试配和调整10-2-1-3 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0-2-2 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0-2-2-1 抗渗混凝土10-2-2-2 抗冻混凝土10-2-2-3 高强混凝土331332 332 335 336 338 338 339 33910- 2-2-4 泵送混凝土10-2-3 控制碱骨料反应配合比设计要点10-2-3-1 混凝土最大碱含量10-2-3-2 配合比设计控制要点340 343 343 34410- 3 混凝土的拌制10- 3-1 常用混凝土搅拌机10-3-1-1 搅拌机分类10-3-1-2 搅拌机主要技术性能10- 3-1-3 搅拌机使用注意事项10-3-2 现场混凝土搅拌站10-3-2-1 生产工艺流程10-3-2-2 主要设备组成10-3-2-3 搅拌站实例10-3-3 混凝土搅拌施工要点10-3-3-1 搅拌要求10- 3-3-2 材料配合比10-3-3-3 搅拌10-3-3-4 泵送混凝土的拌制10-3-3-5 质量要求345345 345 346 346 348 348 348 350 351 351 352 352 353 35310- 4 混凝土运输与浇筑,混凝土运输与浇筑,10- 4-1 混凝土运输设备10-4-1-1 水平运输设备10-4-1-2 垂直运输设备10-4-1-3 泵送设备及管道10-4-1-4 混凝土布料设备10-4-2 混凝土振动设备10-4-2-1 振动设备分类10- 4-2-2 振动器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10-4-3 混凝土输送10-4-3-1 输送条件10-4-3-2 质量要求353353 353 356 357 363 366 366 367 368 368 36910- 4-4 混凝土浇筑10-4-4-1 浇筑施工准备10-4-4-2 浇筑厚度及间歇时间10-4-4-3 浇筑质量要求10-4-5 泵送混凝土的运输与浇筑10-4-5-1 泵送混凝土运输10-4-5-2 泵送混凝土的浇筑10-4-6 混凝土施工缝10-4-6-1 施工缝的设!10-4-6-2 施工缝的处理10-4-6-3 后浇带的设置10-4-7 现浇混凝土结构浇筑10-4-7-1 基础浇筑10-4-7-2 框架浇筑10-4-7-3 剪力墙浇筑10-4-7-4 拱壳浇筑10-4-7-5 喷射混凝土浇筑10-4-7-6 现场预制构件浇筑369 369 370 371 371 371 372 375 375 376 377 377 377 380 382 382 383 38410- 5 混凝土养护与拆模10- 5-1 自然养护10-5-1-1 养护工艺10-5-1-2 养护条件10-5-2 加热养护10-5-2-1 蒸汽养。

施工手册(第四版)第七章地基处理与桩基工程7-2-4 打(沉)入式预制桩施工

施工手册(第四版)第七章地基处理与桩基工程7-2-4 打(沉)入式预制桩施工

7-2-4 打(沉)入式预制桩施工7-2-4-1 桩的制作、运输和堆放1.制作程序现场制作场地压实、整平→场地地坪作三七灰土或浇筑混凝土→支模→绑扎钢筋骨架、安设吊环→浇筑混凝土→养护至30%强度拆模→支间隔端头模板、刷隔离剂、绑钢筋→浇筑间隔桩混凝土→同法间隔重叠制作第二层桩→养护至70%强度起吊→达100%强度后运输、堆放。

2.制作方法(1)混凝土预制桩可在工厂或施工现场预制。

现场预制多采用工具式木模板或钢模板,支在坚实平整的地坪上,模板应平整牢靠,尺寸准确。

用间隔重叠法生产,桩头部分使用钢模堵头板,并与两侧模板相互垂直,桩与桩间用塑料薄膜、油毡、水泥袋纸或刷废机油、滑石粉隔离剂隔开,邻桩与上层桩的混凝土须待邻桩或下层桩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30%以后进行,重叠层数一般不宜超过四层。

混凝土空心管桩采用成套钢管模胎在工厂用离心法制成。

(2)长桩可分节制作,单节长度应满足桩架的有效高度、制作场地条件、运输与装卸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并应避免在桩尖接近硬持力层或桩尖处于硬持力层中接桩。

(3)桩中的钢筋应严格保证位置的正确,桩尖应对准纵轴线,钢筋骨架主筋连接宜采用对焊或电弧焊,主筋接头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的数量不得超过50%;相邻两根主筋接头截面的距离应不大于35d g(d g为主筋直径),且不小于500mm。

桩顶1m范围内不应有接头。

桩顶钢筋网的位置要准确,纵向钢筋顶部保护层不应过厚,钢筋网格的距离应正确,以防锤击时打碎桩头,同时桩顶面和接头端面应平整,桩顶平面与桩纵轴线倾斜不应大于3mm。

(4)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低于C30,粗骨料用5~40mm碎石或卵石,用机械拌制混凝土,坍落度不大于6cm,混凝土浇筑应由桩顶向桩尖方向连续浇筑,不得中断,并应防止另一端的砂浆积聚过多,并用振捣器仔细捣实。

接桩的接头处要平整,使上下桩能互相贴合对准。

浇筑完毕应护盖洒水养护不少于7d,如用蒸汽养护,在蒸养后,尚应适当自然养护,30d方可使用。

施工手册(第四版)第七章地基处理与桩基工程7-2-3 桩基施工机械设备的选用

施工手册(第四版)第七章地基处理与桩基工程7-2-3 桩基施工机械设备的选用

7-2-3 桩基施工机械设备的选用7-2-3-1 桩锤的选用桩锤有落锤、汽锤、柴油锤、振动锤等,其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可参考表7-45。

桩锤目前多采用柴油锤,锤重可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桩的类型、结构、密集程度及现场施工条件参照表7-46选用。

桩锤适用范围参考表表7-45锤重选择表表7-46注:1.本表仅供选锤用;2.本表适用于20~60m长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及40~60m长钢管桩,且桩尖进入硬土层有一定深度。

7-2-3-2 常用桩锤的技术性能1.柴油锤柴油锤又分导杆式和筒式两类,其中以筒式柴油锤使用较多,它是一种气缸固定活塞上下往复运动冲击的柴油锤,其特点是柴油在喷射时不雾化,只有被活塞冲击才雾化,其结构合理,有较大的锤击能力,工作效率高,还能打斜桩。

国产常用导杆式和筒式柴油锤的技术性能见表7-47和表7-48。

此外我国还从国外引进一批筒式柴油锤,以日本和德国生产的为主,如表7-49和表7-50所示。

导杆式柴油锤的技术性能表7-47筒式柴油锤的技术性能表7-48国外筒式柴油锤的技术性能表7-49注:1.表中,日本神户制钢所型号系列中带A者,石川岛建机型号系列中带C者均为减烟型柴油锤。

2.神户制钢所型号系列中的KB型表示斜打型桩锤。

3.德尔马克公司生产的如D25-32/33型,在打45°斜桩时,桩锤长度要加长1m,其总重量也相应增加。

4.表中带C字母的表示减烟型柴油锤,带B字母的表示斜打型柴油锤;带*的表示水上型,其余均为陆上型。

日本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筒式柴油锤的技术性能表7-50注:1.表中,日本神户制钢所型号系列中带A者,石川岛建机型号系列中带C者均为减烟型柴油锤。

2.神户制钢所型号系列中的KB型表示斜打型桩锤。

3.德尔马克公司生产的如D25-32/33型,在打45°斜桩时,桩锤长度要加长1m,其总重量也相应增加。

4.表中带C字母的表示减烟型柴油锤,带B字母的表示斜打型柴油锤;带*的表示水上型,其余均为陆上型。

施工手册(第四版)第七章地基处理与桩基工程7-1-6 注浆地基

施工手册(第四版)第七章地基处理与桩基工程7-1-6 注浆地基

7-1-6注浆地基7-1-6-1 水泥注浆地基水泥注浆地基是浆水泥浆,通过压浆泵、灌浆管均匀地注入土体中,以填充、渗透和挤密等方式,驱走岩石裂隙中或土颗粒间的水分和气体,并填充其位置,硬化后将岩土胶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强度大、压缩性低、抗渗性高和稳定性良好的新的岩土体,从而使地基得到加固,可防止或减少渗透和不均匀的沉降,在建筑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

1.特点及适用范围水泥注浆法的特点是:能与岩土体结合形成强度高、渗透性小的结石体;取材容易,配方简单,操作易于掌握;无环境污染,价格便宜等。

水泥注浆适用于软粘土、粉土、新近沉积粘性土、砂土提高强度的加固和渗透系数大于10-2cm/s 的土层的止水加固以及已建工程局部松软地基的加固。

2.机具设备灌浆设备主要是压浆泵,其选用原则是:能满足灌浆压力的要求,一般为灌浆实际压力的1.2~1.5倍;应能满足岩土吸浆量的要求;压力稳定,能保证安全可靠地运转;机身轻便,结构简单,易于组装、拆卸、搬运。

水泥压浆泵多用泥浆泵或砂浆泵代替。

国产泥浆泵、砂浆泵类型较多,常用于灌浆的有BW-250/50型、TBW-200/40型、TBW-250/40型、NSB-100/30型泥浆泵以及100/15(C-232)型砂浆泵等。

配套机具有搅拌机、灌浆管、阀门、压力表等,此外还有钻孔机等机具设备。

3.材料要求及配合比(1)水泥用强度等级32.5或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在特殊条件下亦可使用矿渣水泥、火山灰质水泥或抗硫酸盐水泥,要求新鲜无结块。

(2)水用一般饮用淡水,但不应采用含硫酸盐大于0.1%、氯化钠大于0.5%以及含过量糖、悬浮物质、碱类的水。

灌浆一般用净水泥浆,水灰比变化范围为0.6~2.0,常用水灰比从8:1到1:1;要求快凝时,可采用快硬水泥或在水中掺入水泥用量1%~2%的氯化钙;如要求缓凝时,可掺加水泥用量0.1%~0.5%的木质素磺酸钙;亦可掺加其他外加剂以调节水泥浆性能。

桩基施工工程手册(3篇)

桩基施工工程手册(3篇)

第1篇一、前言桩基工程是建筑、桥梁、道路等工程的基础部分,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手册旨在为桩基工程施工人员提供一套完整的施工流程、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桩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施工准备1. 施工方案: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制定合理的桩基施工方案,包括桩型选择、桩长、桩径、桩间距等。

2. 材料准备:确保施工所需材料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如钢筋、混凝土、桩基材料等。

3. 施工设备:根据施工方案,准备相应的施工设备,如桩基施工机械、吊装设备、测量仪器等。

4. 人员组织:组建专业施工队伍,明确各岗位职责,确保施工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三、施工流程1. 测量定位:根据设计图纸,确定桩位,并在桩位中心打上一根短钢筋,涂上红漆作为标记。

2. 桩基施工机械就位:安装调试压桩机,使其就位在桩位处,确保夹持钳口中心与地面上的样桩基本对准。

3. 吊装喂桩:采用分段压入、逐段接长的方法,将桩吊装至压桩机夹持钳口,注意桩身对中调直。

4. 压桩:缓慢将桩压入土中,注意控制桩尖离地面距离,并在桩身垂直度偏差小于0.5%时暂停下压。

5. 接桩:根据设计要求,采用硫磺胶泥接桩法或其他接桩方法,确保接桩质量。

6. 切割桩头:在桩基施工完成后,将桩头切割至设计标高。

7. 施工验收: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桩基施工质量进行验收。

四、技术要求1. 桩基材料: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确保材料质量。

2. 施工工艺: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3. 测量控制:采用经纬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对桩位、桩长、桩径、桩身垂直度等进行精确测量。

4. 施工安全: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五、注意事项1. 施工前,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确保施工环境符合要求。

2. 施工过程中,密切关注桩基施工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 施工结束后,做好桩基施工记录,为后续工程提供依据。

4.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地基处理与桩基工程7-1 地基处理7-1-1换填地基灰土地基是将基础底面下要求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去,用一定比例的石灰与土,在最优含水量情况下,充分拌合,分层回填夯实或压实而成。

灰土地基具有一定的强度、水稳性和抗渗性,施工工艺简单,费用较低,是一种应用广泛、经济、实用的地基加固方法。

适于加固深1~4m厚的软弱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等,还可用作结构的辅助防渗层。

1•材料要求(1)土料采用就地挖出的粘性土及塑性指数大于4的粉土,土内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5%。

土料应过筛,其颗粒不应大于15mm。

(2)石灰应用III级以上新鲜的块灰,含氧化钙、氧化镁愈高愈好,使用前1~2d消解并过筛,其颗粒不得大于5mm,且不应夹有未熟化的生石灰块粒及其他杂质,也不得含有过多的水分。

2•施工工艺方法要点(1)对基槽(坑)应先验槽,消除松土,并打两遍底夯,要求平整干净。

如有积水、淤泥应晾干;局部有软弱土层或孔洞,应及时挖除后用灰土分层回填夯实。

(2)灰土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规定,一般用3: 7或2: 8 (石灰:土,体积比)。

多用人工翻拌,不少于3遍,使达到均匀,颜色一致,并适当控制含水量,现场以手握成团,两指轻捏即散为宜,一般最优含水量为14%~18% ;如含水分过多或过少时,应稍晾干或洒水湿润,如有球闭应打碎,要求随拌随用。

(3)铺灰应分段分层夯筑,每层虚铺厚度可参见表7-1,夯实机具可根据工程大小和现场机具条件用人力或机械夯打或碾压,遍数按设计要求的干密度由试夯(或碾压)确定,一般不少于4遍。

灰土最大虚铺厚度表7-1(4)灰土分段施工时,不得在墙角、柱基及承重窗间墙下接缝,上下两层的接缝距离不得小于500mm,接缝处应夯压密实,并作成直槎。

当灰土地基高度不同时,应做成阶梯形,每阶宽不少于500mm;对作辅助防渗层的灰土,应将地下水位以下结构包围,并处理好接缝,同时注意接缝质量,每层虚土从留缝处往前延伸500mm,夯实时应夯过接缝300mm以上;接缝时,用铁锹在留缝处垂直切齐,再铺下段夯实。

(5)灰土应当日铺填夯压,入槽(坑)灰土不得隔日夯打。

夯实后的灰土30d内不得受水浸泡,并及时进行基础施工与基坑回填,或在灰土表面作临时性覆盖,避免日晒雨淋。

雨季施工时,应采取适当防雨、排水措施,以保证灰土在基槽(坑)内无积水的状态下进行。

刚打完的灰土,如突然遇雨,应将松软灰土除去,并补填夯实;稍受湿的灰土可在晾干后补夯。

(6)冬期施工,必须在基层不冻的状态下进行,土料应覆盖保温,冻土及夹有冻块的土料不得使用;已熟化的石灰应在次日用完,以充分利用石灰熟化时的热量,当日拌合灰土应当日铺填夯完,表面应用塑料面及草袋覆盖保温,以防灰土垫层早期受冻降低强度。

3•质量控制(1)施工前应检查原材料,如灰土的土料、石灰以及配合比、灰土拌匀程度。

(2)施工过程中应检查分层铺设厚度,分段施工时上下两层的搭接长度,夯实时加水量、夯压遍数等。

(3)每层施工结束后检查灰土地基的压实系数。

压实系数入c为土在施工时实际达到的干密度p d与室内采用击实试验得到的最大干密度p dmax之比,即:入c= p d/ p dmax (7-1)灰土应逐层用贯入仪检验,以达到控制(设计要求)压实系数所对应的贯入度为合格,或用环刀取样检测灰土的干密度,除以试验的最大干密度求得。

施工结束后,应检验灰土地基的承载力。

(4)灰土地基的质量验收标准如表7-2所示。

灰土地基质量检验标准表7-27-1-1-2砂和砂石地基砂和砂石地基(垫层)采用砂或砂砾石(碎石)混合物,经分层夯(压)实, 作为地基的持力层,提高基础下部地基强度,并通过垫层的压力扩散作用,降低地基的压实力,减少变形量,同时垫层可起排水作用,地基土中孔隙水可通过垫层快速地排出,能加速下部土层的沉降和固结。

砂和砂石地基具有应用范围广泛;不用水泥、石材;由于砂颗粒大,可防止地下水因毛细作用上升,地基不受冻结的影响;能在施工期间完成沉陷;用机械或人工都可使地基密实,施工工艺简单,可缩短工期,降低造价等特点。

适于处理3.0m以内的软弱、透水性强的粘性土地基,包括淤泥、淤泥质土;不宜用于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及渗透系数小的粘性土地基。

1•材料要求(1)砂宜用颗粒级配良好、质地坚硬的中砂或粗砂,当用细砂、粉砂时,应掺加粒径20~50mm的卵石(或碎石),但要分布均匀。

砂中有机质含量不超过5%,含泥量应小于5%,兼作排水垫层时,含泥量不得超过3%。

(2)砂石用自然级配的砂砾石(或卵石、碎石)混合物,粒级应在50mm以下,其含量应在50%以内,不得含有植物残体、垃圾等杂物,含泥量小于5%。

2•构造要求垫层的构造既要求有足够的厚度,以置换可能被剪切破坏的软弱土层,又要有足够的宽度,以防止垫层向两侧挤出。

(1)垫层的厚度垫层的厚度z应根据垫层底部软弱土层的承载力确定,即作用在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标准值)与附加压力(设计值)之和大于软弱土层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图7-1),并应符合下式要求:P z+ P cz W f az ( 7-2)b图7-1垫层内应力的分布1-基础;2-砂垫层;3-回填土式中Pz——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kPa),可根据基础不同形式分别按以下简化式计算:条形基础p^b(p Pc)(7-3)b+2ztg矩形基础p z些巴(7-4)(b +2ztgT)(c +2ztg8)b——条形基础或矩形基础底面的宽度(m);l——矩形基础底面的长度(m);p——基层底面压力(kPa);p c ----- 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z -- 基础底面下垫层的厚度(m);9 ――垫层的压力扩散角,可按表7-3采用;p cz——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f az――经深度修正后垫层底面处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压力扩散角9(°)表7-3注:1.当z/b 0.25时,除灰土仍取= 30°外,其余材料均取= 0°;2.当0.25 V z/b v 0.5时,9值可内插求得。

按公式(7-2)确定垫层厚度时,需要用试算法,即预先估计一个厚度,再按式(7-2)校核,如不能满足要求时,再增加垫层厚度,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垫层的厚度一般为0.5~2.5m,不宜大于3.0m,否则费工费料,施工比较困难,也不够经济,小于0.5m则作用不明显。

(2)垫层的宽度垫层的宽度应满足基础底面应力扩散的要求,可按下式计算:b'> b+ 2ztg9 (7-5)式中b'——垫层底面宽度;9 ――垫层的压力扩散角,可按表7-3采用;当z/b V0.25时,仍按表中z/b= 0.25 取值。

其他符号意义同上。

垫层顶面每边宜超出基础底边不小于300mm,或从垫层底面两侧向上按当地经验的要求放坡。

大面积整片垫层的底面宽度,常按自然倾斜角控制(图7-2)适当加宽图7-2砂或砂石垫层(a )柱基础垫层;(b )设备基础垫层1-柱基础;2-砂或砂石垫层;3-回填土; 4-设备基础a -砂或砂石垫层自然倾斜角(休止角);b-基础宽度垫层的承载力宜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可按表 7-4选用,并验算下卧层的承载力。

各种垫层的承载力 表7-4施工方法换填材料压实系数 入c承载力 f K (kPa ) 碾压或振密碎石、卵石0.94~0.97200~300 砂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的 30%~50%) 200~250 土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的30%~50%)150~200 中砂、粗砂、砾砂 150~200 粘性土和粉土( 8v I p V 14) 130~180灰土0.93~0.95 200~250 重锤夯实 土或灰土0.93~0.95150~2002•重锤夯实土的承载力取低值,灰土取高值;3 •压实系数入c 为土的控制干密度p d 与最大干密度p max 的比值;土的最大干密度宜采 用击实试验确定,碎石或卵石的最大干密度可取2.0~2.2t/m 3。

3 •施工工艺方法要点(1) 铺设垫层前应验槽,将基底表面浮土、淤泥、杂物清除干净,两侧应 设一定坡度,防止振捣时塌方。

(2) 垫层底面标高不同时,土面应挖成阶梯或斜坡搭接,并按先深后浅的 顺序施工,搭接处应夯压密实。

分层铺设时,接头应做成斜坡或阶梯形搭接,每 层错开0.5~1.0m,并注意充分捣实。

(3)人工级配的砂砾石,应先将砂、卵石拌合均匀后,再铺夯压实。

(4)垫层铺设时,严禁扰动垫层下卧层及侧壁的软弱土层,防止被践踏、受冻或受浸泡,降低其强度。

如垫层下有厚度较小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层,在碾压荷载下抛石能挤入该层底面时,可采取挤淤处理。

先在软弱土面上堆填块石、片石等,然后将其压入以置换和挤出软弱土,再做垫层。

(5)垫层应分层铺设,分层历或压实,基坑内预先安好5m x 5m网格标桩,控制每层砂垫层的铺设厚度。

每层铺设厚度、砂石最优含水量控制及施工机具、方法的选用参见表7-5。

振夯压要做到交叉重益1/3,防止漏振、漏压。

夯实、碾压遍数、振实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

用细砂作垫层材料时,不宜使用振捣法或水撼法,以免产生液化现象。

砂垫层和砂石垫层铺设厚度及施工最优含水量表7-5(6)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在饱和的软弱地基上铺设垫层时,应加强基坑内及外侧四周的排水工作,防止砂垫层泡水引起砂的流失,保持基坑边坡稳定;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措施,使地下水位降低到基坑底500mm以下。

(7)当采用水撼法或插振法施工时,以振捣棒振幅半径的1.75倍为间距(一般为400~500mm)插入振捣,依次振实,以不再冒气泡为准,直至完成;同时应采取措施做到有控制地注水和排水。

垫层接头应重复振捣,插入式振动棒振完所留孔洞应用砂填实;在振动首层的垫层时,不得将振动棒插入原土层或基槽边部,以避免使软土混入砂垫层而降低砂垫层的强度。

(8)垫层铺设完毕,应即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严禁小车及人在砂层上面行走,必要时应在垫层上铺板行走。

4.质量控制(1)施工前应检查砂、石等原材料质量及砂、石拌合均匀程度。

(2)施工过程中必须检查分层厚度,分段施工时搭接部分的压实情况、加水量、压实遍数、压实系数。

(3)施工结束后,应检查砂及砂石地基的承载力。

(4)砂及砂石地基的质量验收标准如表7-6所示7-1-1-3粉煤灰地基粉煤灰是火力发电厂的工业废料,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用它作为处理软弱土层的换填材料,已在许多地区得到应用。

它具有承载能力和变形模量较大,可利用废料,施工方便、快速,质量易于控制,技术可行,经济效果显著等优点。

可用于作各种软弱土层换填地基的处理,以及作大面积地坪的垫层等。

1•粉煤灰垫层的特性根据化学分析,粉煤灰中含有大量SiO2、AI2O3、F62O3 (表7-7),有类似火山灰的特性,有一定活性,在压实功能作用下能产生一定的自硬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