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土壤学复习笔记
《土壤学》复习大纲-18页文档资料
《土壤学》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土壤的定义: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内陆水域,滩涂和岛屿,广义的还包括海洋。
是土壤,气候,地貌,岩石,生物和水文因素构成包括人类劳动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是母质向土壤演化过程中,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团粒结构是基础》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发展起来的肥力,是成土作用的产物人为肥力:在耕作熟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是劳动的产物有效肥力:指在生产上表现出来的肥力。
潜在肥力:指在生产上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章:土壤矿物质矿物的概念:矿物是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主要是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矿物原生矿物对土壤肥力的贡献:A. 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土粒B. 提供养分:有的矿物风化产生大量的养分次生矿物:是在风化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主要为粘粒,所以,也叫粘土矿物或粘粒矿物,它们是成土过程和成土条件的反映--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单元: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粘粒矿物的同晶替代作用:粘粒矿物晶格中的组成离子被另一种大小相近而且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替代而晶格不变的现象(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非硅酸盐粘土矿物:主要是Fe、Mn、Al、Si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 氧化物组矿物粘土矿物的分布:中国南方地区温度高,风化强烈,以高岭石为主,其次为氧化铁铝矿物;北方气候干旱,淋溶弱,粘土矿物以伊利石和蒙脱石为主。
粘土矿物的形成:粘土矿物是一次生矿物,由母岩风化产生。
自然合成学说,由化学风化产生的简单风化产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沉淀而成。
完整word版,北京林业大学土壤学复习资料.docx
绪论一、解释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不间断地、相互协调地提供植物生长全过程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二、什么是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他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是不同的。
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的。
三、理解土壤的特征。
1、土壤是一个三相系统2、土壤是特殊的自然体。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共同作用的产物。
3、土壤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就是可以与气体或液体相接触的面积。
4、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5、空间位置:土壤在地壳上位于岩石圈的最表层,是独立的自然体,自成一圈即土壤圈。
6、土壤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7、土壤具有一定的层次构造四、理解土壤和土地的区别?1、土地包括土壤,土壤是土地的主体部分2、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垂直立体空间,土壤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土地具有强烈的“社会经济”属性,而土壤的“社会经济”属性较弱。
第一章一、矿物的概念、分类及鉴别特征。
指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二、岩石的概念、分类及鉴别。
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结合组成的矿物集合体岩浆岩(火成岩):由熔融的岩浆上升到地壳不同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凝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各类岩石风化破坏后的产物,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由原来存在的岩浆岩、沉积岩和部分早期形成的变质岩,在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三、三大类岩石形成、结构、构造的区别。
第二章风化作用的定义及类型。
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土壤形成的因素及其影响。
《土壤学》课程笔记
《土壤学》课程笔记第一章:什么是土壤?1.1 土壤的重要性与功能土壤不仅是地球表面的一个物理层,它还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重要性和功能:- 生命支持系统: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为植物提供必需的养分、水分和栖息地,从而支撑着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
- 水循环的关键参与者:土壤是大气降水的主要接收者,通过渗透、蒸发和径流等过程参与水循环,维持水文平衡。
- 养分循环的枢纽:土壤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核心,包括碳、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这些元素是所有生命体必需的。
- 环境净化器:土壤具有过滤、吸附、降解和转化污染物质的能力,有助于保护地下水和地表水质量。
- 土壤保持文化遗产:土壤记录了地球历史和人类活动的信息,是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1.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壤的特性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 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特性不同,这决定了当地的植被类型、农作物种植模式和农业生产效率。
- 文化影响:土壤条件影响人类居住模式、饮食习惯和传统技艺,如稻田文化、葡萄种植文化等。
- 经济发展:土壤资源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如农业、矿业和旅游业等。
1.3 土壤的概念与土壤学内容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复杂混合体,具有以下特点:- 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等。
- 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涉及pH值、养分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等。
- 生物性质:土壤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栖息地之一,包括微生物、昆虫、植物根系等。
土壤学内容主要包括:- 土壤的形成与演变:研究土壤如何从母质经过生物、气候和时间的作用形成,以及土壤剖面的发育过程。
- 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形态、性质和发生特性,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 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研究土壤的物理结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动对土壤功能的影响。
- 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探讨土壤如何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及如何通过施肥等手段提高土壤肥力。
2022年北林土壤学复习笔记
一、绪论1土壤及土壤学旳概念1.1土壤:可以产生植物收获物旳地球陆地疏松表层1.2土壤学:一门研究土壤性状、发育、分布、分类、改良和运用旳科学1.3森林土壤:森林植被下发育旳土壤(1)养分丰富,有大量凋落物(2)根系发达:穿插作用、改善构造、保持水土(3)生物繁多2土壤旳物质构成和一般性质2.1基本构成:固体:矿物质(多)+有机物(少)+生物(少)液体:水(溶液)空气:大气2.2土壤旳一般性质(1)五大构成原因:气候、地形、岩石、生物(最重要)、时间(2)多颗粒系统:土粒(3)具有巨大旳表面积,化学反应剧烈(4)不停进行物质与能量旳互换(5)土壤具有明显旳层次2.3土壤肥力(1)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旳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旳能力(2)土壤肥力相对性:生态上不一样旳植物,他们所规定旳土壤生态条件是不一样旳。
某种肥沃或不肥沃旳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规定上相似旳)植物而言旳,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旳。
(3)土壤肥力相对性对指导园林生产旳意义:根据其树木旳生物学特性,将其种植在满足他们生态特性需求旳土壤上二、矿物与岩石旳分化1矿物旳概念及分类1.1矿物:地壳中旳化学元素在多种地质作用下形成旳自然产物(1)分类:原生矿物(岩浆冷却)+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通过复杂变化)(2)矿物鉴别:光学法化学法物理法:形状、颜色、条痕、硬度、解离、光泽2岩石:矿物在地质作用下形成旳集合体(元素矿物岩石)岩石旳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1岩浆岩2.2沉积岩在地球表面或靠近地表旳条件下,由风化旳疏松物质通过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旳岩石。
(1)砾岩:由直径不小于2mm旳颗粒占50%以上。
具砾状构造。
(2)砂岩:由2~0.05mm旳砂粒胶结构成,具砂质构造。
(3)页岩:由颗粒直径<0.005mm旳微细颗粒构成.成分重要是粘土矿物.(4)石灰岩:重要由碳酸钙构成,加盐酸冒泡快(5)白云岩:重要有碳酸镁构成,加盐酸冒泡慢2.3变质岩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各类岩石通过变质作用形成旳岩石。
2020年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土壤学(070301)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参考书目、考研经验、复习指导
2020年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土壤学(070301)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参考书目、考研经验、复习指导一.研究方向01土壤生态02土壤资源与环境03土壤修复与健康二.初试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3植物营养学④843土壤学三.复试笔试科目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四.参考书目1.初试参考书目723植物营养学【1】《植物营养学》(上册)陆景陵主编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植物营养学》(下册)胡霭堂主编周立祥副主编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843土壤学【1】《土壤学》孙向阳主编2005年中国林业出版社【2】有关中国土壤分类和分布的相关书籍2.复试参考书目《土壤学》,孙向阳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植物营养学》上下册,中国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五、北林土壤学复习备考建议1、零基础复习阶段(6月前)本阶段根据考研科目,选择适当的参考教材,有目的地把教材过一遍,全面熟悉教材,适当扩展知识面,熟悉专业课各科的经典教材。
这个期间非常痛苦,要尽量避免钻牛角尖,遇到实在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先跳过去,要把握全局。
系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
对各门课程有个系统性的了解,弄清每本书的章节分布情况,内在逻辑结构,重点章节所在等,但不要求记住,最终基本达到北林本科水平。
2、基础复习阶段(6-8月)本阶段要求考生熟读教材,攻克重难点,全面掌握每本教材的知识点,结合真题找出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有相配套的专业课知识点笔记,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
同时多练习相关参考书目课后习题、习题册,提高自己快速解答能力,熟悉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
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模型。
3、强化提高阶段(9月-11月)本阶段要求考生将知识积累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动手做真题,形成答题模式,做完的真题可以请考上目标院校的师兄、师姐帮忙批改,注意遗漏的知识点和答题模式;总结并熟记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
北林 土壤学 复习资料
绪论、第一章地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2.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是土壤中多种肥力要素(水、肥、气、热等)的性质综合反映。
3壤肥力的生态性相对性(1)土壤肥沃或者不肥沃是针对植物而言的,应从植物的生态要求出发来认识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2)如果植物的生态要求和土壤所能提供的生态性质不一致,即使土壤具有丰富的物质和能量,植物也不能利用或利用很少。
(3)通俗意义上讲的土壤肥力高低,如果不指明植物,一般只能说明其有机质和养分的高低及适宜的物理性质。
二、简答题1.矿物、岩石的类型(按成因)原生矿物—由地壳内部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
岩浆岩-由熔融的岩浆上升到地壳不同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成。
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各类岩石风化破坏后的产物,经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2.具有鉴别意义的矿物物理性质有哪些?1)形状:片状、肾状、鲕状、菱形、立方状、板状、致密状、短柱状等。
2)颜色矿物的颜色是最容易引起注意的。
分为三种:自色—矿物本身所固有的颜色它色—矿物中混入杂质、带色的气泡所导致的颜色。
假色—由矿物表面氧化膜、光线干涉等作用引起的颜色。
3)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将矿物在白瓷板上刻划后留下粉末的颜色。
它可以消除假色,减弱他色,保存自色,但矿物硬度一定要小于白瓷板。
4)光泽:矿物表面对光线反射所呈现出的光亮。
可分为:金属光泽:具有金属的光亮,如黄铜矿、黄铁矿等非金属光泽5)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6)解理:矿物在外力的作用下,沿一定方向裂开,裂开后形成的光滑平面,成为解理面。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土壤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固体部分的形成、发展和功能的一门学科,它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面,我将对土壤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土壤的定义及主要组成:土壤是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作用下形成的,含有有机质、无机质、水分、气体和生物体等成分的固体地球表层。
2.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母岩、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其中,母岩决定土壤的物质组成;气候影响土壤水分和温度条件;生物通过根系和分解有机物质等活动促进土壤形成;地形和时间影响土壤的堆积和发育速度。
3.土壤发生的过程:土壤发生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三个方面。
物理作用包括冲刷、风化、膨胀、收缩和淋溶等;化学作用主要包括氧化、水解、交换、溶解和沉淀等;生物作用包括植物的根系作用、土壤动物的活动和微生物的作用等。
4.土壤发育因素的评价指标:(1)土壤剖面的形态及土壤的层次性,即土壤剖面的土层结构与层次及土壤特征。
(2)土壤化学性质,如有机质、可交换性离子、土壤酸碱度等。
(3)土壤物理性质,如容重、质地、结构、持水性等。
5.土壤分类与命名:土壤分类是将土壤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与命名。
常见的土壤分类体系有国际土壤分类法(ISCS)和中国土壤分类法(CCS)。
二、土壤的基本性质1.土壤质地:指土壤颗粒的粒径分布和比例。
质地的主要组分有砂、粉砂、粘土等。
2.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
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有团聚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3.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
容重是反映土壤致密程度和通气性的重要指标。
4.土壤孔隙度:指土壤中未被固体颗粒填充的空隙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
孔隙度是影响土壤保水能力和透气性的重要因素。
5.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残体、分泌物以及微生物产生的物质组成的。
有机质对土壤的肥力、结构和水分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6.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指土壤中酸性或碱性物质的含量。
《土壤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土壤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1.土壤的重要:○1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土壤是陆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4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是持续农业的基础2.土壤在植物生长的作用:○1营养库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3.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厚度一般在2m左右作用:○1支撑植物生长○2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水、肥、气、热等要素○3人类生存的资源4.土壤环境:指岩石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以及地貌、气候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生态环境组成:○1固相(矿物质、动植物残体腐烂分解产生的有机物质)○2液相○3气相作用:○1净化功能(实施污染土壤的清洁生产)○2肥力功能(保障粮食与食品安全)5.环境保护: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6.土壤资源的现状:○1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2耕地损失不断增加,土壤资源整体质量下降○3土壤退化严重(在各种不利自然因素及人类对土壤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的影响下,土壤的质量和生产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的过程)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经过长期的积累后,超出土壤的自身净化能力,导致土壤的性状和质量发生变化,对农作物产品和人体健康构成影响和危害的现象。
具有隐蔽性、滞后性、长期积累性、不可逆性和难治理性的特点8.土壤污染表现在几方面:○1对水体的影响○2对空气质量的影响○3导致严重经济损失9.土壤环境有机物存在形式:挥发态、自由态、溶解态和固态10.有机物进入地下水阶段:○1包气带渗漏○2包气带向包水带扩散○3进入包水带污染地下水11.污染物迁移的分类:○1物理迁移:土壤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吸附于土壤矿物颗粒表面进行水迁移的过程,以及吸附和解吸作用○2化学迁移:重金属难溶电解质在土壤固相与液相之间的离子多相平衡,包括重金属与土壤胶体结合,发生非专性吸附或专性吸附,络合或螯合作用,以及重金属化合物的溶解和沉淀作用○3生物过程:是指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的影响或对植物的有效性12.环境背景值:在未受或者少受人类活动及及工业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中,各类化学元素的组成结构及其含量○1影响因素:母岩、气候、地形、植被、淋浴、沉积等○2土壤环境背景值是一个范围值,不是一个确定值○3在目前环境条件下、研究区域内相对清洁区化学元素的含量及能量值研究的意义:○1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土壤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2研究和确定土壤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3研究污染元素和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化学行为的依据13.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自然值14.区分环境本底值和背景值:○1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环境质量评价过程中它可以作为环境污染的起始值,也可以作为衡量环境污染程度的基准,由于该数值比较容易获得(相对清洁区环境监测结果的统计平均值),并且也客观地反映着目前全球环境普遍遭到不同程度污染的状况,因此该值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2本底值即严格按照土壤背景值研究方法所获得的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中污染物的原始含量○3土壤背景值指一定区域和时间范围内土壤中某些成分的代表性背景含量15.背景值异常在找矿上的意义:土壤背景值元素来源于母岩、母质,因此,土壤背景值是母岩、母质化学特征的反映,土壤中某些化学元素背景值异常,可能是成矿元素的指示标志,是区域找矿的依据16.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与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未造成环境污染时,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其数量等于土壤污染物最大允许含量和本底值之间的差值分类:○1静容量: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2动容量: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研究意义:○1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2土壤环境容量是对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限制人类破坏土壤资源的主要指标○3是联结土壤容纳污染物能力和污染源允许排放量的纽带13.环境污染监测的主要目的:○1了解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或收到污染的程度○2分析土壤污染与粮食安全,地下水污染及对生长其上和周边生物的关系○3对人类的危害监测类型:○1区域土壤污染环境背景监测○2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3建设项目环境评价监测土壤○4土壤污染事故监测14.土壤修复技术:○1物理修复:是指利用污染物与土壤颗粒之间、不同土壤颗粒之间物理特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实现污染物从污染土壤中的分离与去除15.基本的物理分离技术:借助物理手段将污染物从土壤胶体上分离开来的技术。
北林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北林土壤学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概念和形成1.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风化、有机质分解、微生物代谢而形成的一种固态自然体系,是生物的生长场所和物质的交换介质,是陆地水文循环、生物圈、大气圈和地球圈之间的重要联系。
2. 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岩石的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有机物的分解以及微生物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岩石破碎、有机物聚集、水分和氧气的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了土壤。
二、土壤的组成1. 矿物质矿物质是土壤中的无机成分,对土壤的结构和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矿物质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蛭石等。
2. 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自于植物和动物的残体、分泌物等,对土壤的结构、水分保持、养分供应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3. 水分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的必要条件,对土壤的可塑性、渗透性、毛管作用、养分的运输和农业生产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4. 气体土壤中的气体主要是空气,对植物根系的呼吸、微生物的代谢、土壤呼吸等生态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5. 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的有机质降解、养分转化、病原微生物的抑制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土壤的物理性质1. 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结构土壤颗粒主要由砂粒、粉粒和黏粒组成,不同颗粒的比例决定了土壤的结构,影响了土壤的透气性、渗透性和保水性。
2. 土壤的保水性和渗透性土壤的保水性和渗透性是土壤的重要性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土壤水分的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土壤的孔隙结构土壤中的孔隙结构对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根系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
4. 土壤的密实度土壤的密实度是土壤颗粒间的填充程度,对土壤的透气性、渗透性、根系的生长和灌溉的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
四、土壤的化学性质1. 土壤的酸碱度土壤的酸碱度是土壤的重要化学性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影响很大。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特征与功能的学科,对于农业、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学期末复习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回顾和巩固,本文将提供一份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帮助学生进行复习。
二、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由矿质颗粒、有机质、水、气和生物组成的地球表面的自然体系。
2. 土壤形成的过程:物质的来源、迁移、转化和沉积等过程是土壤形成的关键。
这些过程受到气候、母岩、生物和时间的影响。
3. 土壤发育的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三、土壤的物理性质1. 容重:土壤单位体积的重量。
2. 孔隙度:土壤中孔隙的占据体积。
3. 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4. 土壤颗粒分布:砂、粉砂、粘土和壤土的含量和比例。
5. 平均颗粒直径:反映土壤颗粒的大小。
四、土壤的化学性质1. 土壤酸碱度:土壤的pH值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2. 土壤养分: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3. 阴阳离子交换能力:土壤中阴阳离子的吸持与释放能力。
4. 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具有重要作用。
五、土壤的生物学性质1. 微生物的作用:土壤中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和养分转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2. 土壤动物:土壤中的蚯蚓、昆虫、线虫等有助于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
3.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土壤生物群落、能量流动和物质转化等过程。
六、土壤与植物的相互关系1. 植物对土壤的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分泌物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起到重要作用。
2. 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土壤肥力和水分状况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直接影响。
3. 植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土壤植被系统,对于土壤的保持和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七、土壤与环境的关系1. 土壤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农药等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 土壤保护与修复:采取适当的土壤保护措施和修复技术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污染。
东北农业大学土壤学复习资料
母质、地形、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 有效肥力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
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 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肥力只有一部分在当季生产中能表现
次生矿物 :土壤按矿物的来源分类,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
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 简答题及论述
硅酸盐粘土矿物发声同晶替代作用, 吸附离子防止流失) 。
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其中营养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条件是指水分和养分,为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环境条件
名词解释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有机质的矿化 :有机物进入土壤以后,在微生物酶的作用
4)促进岩石矿物风化 ,养分释放。 微酸性加之微
增强根系活力,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土壤酶活性,刺激微
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
生物、动物活动。
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
土壤腐殖质 :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 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4. 何为 C/N 比?有机物 C/N 比对有机物分解有何影 响?实际生产中应如何采取措施?
豆科作物的茎秆的碳氮比都较小, 如一般豆科绿肥的碳氮
分解有机物质的好氧微生物停止活动,同时产生有机酸、
比为 15~20:1。碳氮比大的有机物分解矿化较困难或速
土壤生产力 :土壤生产力是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由土
相互协调的状态。
壤肥力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共同决定。土壤肥力
第一章 粘土矿物
高,土壤生产力不一定高; 土壤生产力高, 土壤肥力也高。
名词解释
土壤学总复习题(北林2016)
《土壤学C》总复习题一、名词解释(40个)1、原生矿物;2、次生矿物;3、沉积岩;4、变质岩;5、地质作用;6、地质营力;7、物理风化; 8、化学风化; 9、生物风化;10、成土母质; 11、土壤剖面; 12、根际效应;13、生物固氮; 14、共生真菌; 15、土壤有机质;16、土壤矿质化过程; 17、土壤腐殖化过程; 18、氨化作用;19、硝化作用; 20、反硝化作用;21、土壤腐殖质; 22、土粒密度;23、土壤容重(土壤密度); 24、土壤孔隙度;25、物理性粘粒; 26、粒级;27、土壤机械组成; 28、土壤质地;29、土壤吸湿水; 30、毛管水;31、吸湿系数 32、凋萎系数;33、田间持水量; 34、土壤有效含水范围;34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 3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36、土壤盐基饱和度; 37、土壤胶体;38、土壤活性酸; 39、土壤潜性酸;40、土壤碱度。
二、单项选择题(45个)1、室内风干土样含有的土壤水分类型是。
A、吸湿水B、膜状水C、气态水D、毛管水2、植物根系吸收的主要土壤水分类型为。
A、吸湿水B、膜状水C、毛管水D、重力水3、灌溉土壤时,应达到的理想土壤含水量为。
A、全容水量B、土壤田间持水量C、最大分子持水量D、最大吸湿水量。
4、在酸性土壤环境中,仍能很好发育的土壤微生物是。
A、真菌B、放线菌C、细菌D、藻类5、1:1型的粘土矿物是。
A、高岭石B、伊利石C、蒙脱石D、蛭石6、土壤胶体双电层构造中,具较强的活性,可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发生代换,也可直接向稀溶液中扩散。
A、胶核B、扩散层C、非活性亚层D、决定电位离子层7、在外界风化环境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常见矿物抵抗风化的相对稳定性顺序正确的为。
1A.橄榄石<辉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B.橄榄石<辉石<白云母<黑云母<石英C.辉石<橄榄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D.辉石<橄榄石<白云母<黑云母<石英8.某定量土壤风干状态重100g,烘干状态重90g,则其土壤含水率为。
《土壤学》章节笔记
《土壤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土壤概述一、土壤的定义与功能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复杂自然体,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多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
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的介质,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土壤的功能:(1)生产功能:- 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 为植物根系提供支持和固定。
- 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2)生态环境功能:- 维持生物多样性,为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提供栖息地。
- 参与地球上的水循环,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和数量。
- 吸收、转化和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具有自净能力。
- 固定碳素,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3)水文功能:- 调节降水径流,减少水土流失。
- 储存水分,缓解干旱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过滤和净化水分,影响水质。
(4)社会功能:- 提供建筑和工程用地的基础。
- 作为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反映人类活动的历史。
- 为人类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二、土壤的形成与分类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地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成土过程:母质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土壤的过程。
(2)土壤风化:母质在气候因素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
(3)土壤侵蚀:水流、风力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土壤流失。
(4)土壤沉积:侵蚀后的土壤物质在低洼地带沉积。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1)气候:温度和降水影响土壤的风化和生物活动。
(2)母质:提供土壤的矿物质和部分养分。
(3)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通过其生命活动影响土壤的形成。
(4)地形:影响土壤的水分、温度和侵蚀程度。
2. 土壤的分类:土壤分类系统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法:(1)按土壤质地分类:- 砂土:颗粒粗糙,通透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
- 壤土:颗粒适中,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较好。
- 粘土:颗粒细小,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透性差。
(2)按土壤酸碱度分类:- 酸性土壤:pH值小于7,常见于湿润气候区。
西北农林-土壤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1、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2、土壤基本概念,土壤肥力,近代土壤学的发展及主要学术观点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根据近代土壤学知识给土壤所下的定义是: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简明定义: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土壤肥力按形成原因可分为:自然肥力:自然成土过程中形成的肥力、未开垦的土壤就只有自然肥力。
人为肥力:人工耕作熟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肥力,耕作土壤既有自然肥力也有人为肥力。
土壤肥力是否在生产上表现出来可分为:有效肥力:(又称经济肥力)在生产上表现出来的土壤肥力部分。
潜在肥力:未在生产中反映出来的土壤肥力部分。
我国土壤学的发展概况古代:《尚书》、《周礼》、《管子》地贡篇、《吕氏春秋》任地篇、《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政全书》等近代:20世纪20年代开始,1930-1939,《中国土壤概要》1958、1978两次全国土壤普查,基本摸清了我国的土壤资源特性和数量。
现代:20世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际间学术交流增多,国外一些先进的土壤研究成果与技术传入我国,土壤学科的基础学科水平得以全面迅速提高,我国土壤学科在我国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确认,到目前为止,土壤学科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累计达17人第二章土壤的地学基础1.矿物:指地壳及上地幔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原生矿物:由地壳深处岩浆冷凝而形成的矿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1土壤及土壤学的概念1.1土壤: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1.2土壤学:一门研究土壤性状、发育、分布、分类、改良和利用的科学1.3森林土壤: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1)养分丰富,有大量凋落物(2)根系发达:穿插作用、改善结构、保持水土(3)生物繁多2土壤的物质组成和一般性质2.1基本组成:固体:矿物质(多)+有机物(少)+生物(少)液体:水(溶液)空气:大气2.2土壤的一般性质(1)五大组成因素:气候、地形、岩石、生物(最重要)、时间(2)多颗粒系统:土粒(3)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化学反应剧烈(4)不断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5)土壤具有明显的层次2.3土壤肥力(1)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2)土壤肥力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他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是不同的。
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的)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的。
(3)土壤肥力相对性对指导园林生产的意义:根据其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将其种植在满足他们生态特征需求的土壤上二、矿物与岩石的分化1矿物的概念及分类1.1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1)分类:原生矿物(岩浆冷却)+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过复杂变化)(2)矿物鉴别:光学法化学法物理法:形状、颜色、条痕、硬度、解离、光泽2岩石:矿物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元素矿物岩石)岩石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在地球表面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由风化的疏松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1)砾岩:由直径大于2mm的颗粒占50%以上。
具砾状结构。
(2)砂岩:由2~0.05mm的砂粒胶结组成,具砂质结构。
(3)页岩:由颗粒直径<0.005mm的微细颗粒组成.成分主要是粘土矿物.(4)石灰岩:主要由碳酸钙组成,加盐酸冒泡快(5)白云岩:主要有碳酸镁组成,加盐酸冒泡慢2.3变质岩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各类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的构造:板状、片状、块状、千枚状、片麻状(1)板岩:变质程度低,板状构造或变余构造。
(2)千枚岩:千枚状构造,片理面具丝绢光泽。
(3)片岩:可由各种岩石变质形成,片状构造,鳞片状变晶结构。
(4)片麻岩:具有片麻构造,等粒状变晶结构。
(5)大理岩:由石灰岩和白云岩等变质而来,块状构造,等粒状变晶结构,白色或具各种条纹。
(6)石英岩:由石英砂岩变质而来,块状构造,等粒状变晶结构,矿物组成为石英。
2.3矿物岩石风化(1)物理风化:岩石在物理作用下形状改变(2)生物风化(3)化学风化:岩石在化学作用下成分性质改变岩石在水的(溶解、水解、水化)作用下,已经氧气的(氧化)作用下,释放出养分(4)土壤母质:矿物岩石经过风化作用破碎形成的疏松物质根据搬运方式和沉积特点将母质分为定积母质和运积母质。
定积母质:颗粒粗大,形成的土壤土层薄,养分差运积母质:(冲积母质或冲积物)砾石磨圆度好,分选性好。
且有明显的层理,每层中的颗粒粗细均匀。
2.4土壤形成过程(1)土壤形成的五大因素●母岩(母质): 不同母质上生成不同的土壤●气候: 水、热共同影响风化速率、程度,进而影响土壤形成●地形:海拔上升,温度下降,湿度增加,但即使海拔相同,南北面土壤状况不同●生物:土壤在地质大循生物小循环作用下形成,生物在土壤形成中最重要母质中不含植物可吸收的氮素。
固氮细菌能创造性地提供出植物能利用的氮素。
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缓慢生长。
其残体在动物、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不断增加母质中的营养物质,植物不断进化,微生物和动物也在不断进化。
最终使母质中的有机质不断积累,并合成了比较复杂的高分子物质——腐殖质。
腐殖质可以改变母质中颗粒的结构,改善母质的通透性、增加母质的保水性能,在高等生物的影响下,明显改变了母质性质,使它在肥力上得到了发展,能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最终母质发育成土壤。
有机质的积累和腐殖质的合成是土壤形成的标志。
●时间:土壤随时间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岩石风化-→搬运-→沉积-→岩石-→风化-→搬运。
生物出现后,形成了物质的生物小循环,即营养元素-→有机体-→营养元素三、土壤形态3.1土壤剖面:自地表向下的垂直切面3.2划分层次(1)自然土壤发生层次:O层:枯枝落叶层由覆盖在矿质土壤中的有机物构成。
A层:腐殖质层(淋溶层)颜色深,营养丰富,物质会在水中淋溶随水向地下走B层:淀积层淋溶层物质向下淀积,结构紧实C层:母质层由岩石风化形成过渡层:(OA/AB/BC层) 兼有两种层面的特点缺失土层:侵噬厉害,淋溶冲走某些层(2)耕作土壤层次A耕作层(0-20cm)受人类影响大,耕种、施肥等,土层厚B犁底层(10-15cm)紧实,影响上下土层交流和根系生长C心土层(20-39cm)D底土层(更深)3.3形态特征的观察颜色(反应物质组成):黑色,有机物质;白色,碳酸钙、石英;红色,氧化铁;蓝色,氧化亚铁根系多少(反应养分状况,根有趋养性)质地结构新生体: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或新聚集的物质侵入体:存在于土壤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聚集和产生的物质(人的影响)孔隙(通气状况)紧实度(孔隙大小等状况)四、土壤生物:根系、动物、微生物4.1根系对土壤的作用1)增加土壤有机质。
植物根系在生长的过程中,不断有死亡和破坏的根冠、根毛和表皮组织脱落。
这些物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2)根系分泌物是土壤微生物的能源物质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根系的穿插作用以及在土壤中的不断延伸,会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能。
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
促进土壤结构改善的机理在于根系分泌物中的高分子物质。
另外,根系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殖质和多糖类物质可以团聚土壤颗粒。
4.2微生物种类: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1)细菌●碳水化合物分解菌:碳水化合物在碳水化合物分解菌的作用下,好气的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厌气的分解为中间产物和能量●氨化细菌:在氨化细菌的作用下,有机态氮变成无机态氮,即氨或铵的过程——氨化作用●硝化细菌:氨在微生物作用下,经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在厌气条件,如水淹、有机质含量过高的情况下,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转化为还原态氮等——反硝化作用2)放线菌:好气性,分解纤维素、木素等难分解物质3)真菌:好气性五、土壤有机质5.1来源、组成、转化1)来源:动物残体、分泌物、排泄物,分解过程的中间产物2)化学组成: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脂肪、腊脂、树脂、树胶、灰分物质(如草木灰)……3)转化过程●矿化过程:在微生物作用下,无效的有机物分解为有效的无机物,释放养分的过程●腐殖化过程:在微生物作用下,原本存在的有机物,合成新的含氮有机物,养分保存的过程5.2土壤腐殖质的性质1)含有大量元素2)是一种酸类物质(可以形成盐类,产生风化作用)3)有节电性4)强大吸水性(疏松多孔,保水性)5)深色,吸热性好,保热性5.3土壤腐殖质/有机质的作用(对肥力)1)大量元素在矿化作用下释放出大量养分供植物生长2)提供养分,促进岩石风化,养分释放、保存3)有保肥能力4)保水性:疏松多孔、保存水分,但对水的吸力不及植物,因此可被充分利用5)增温效果:因为颜色深,所以吸热性好,可以提高土壤温度,为土壤内活动提供能量来源6)增强土壤缓冲性:有抵抗酸碱变化的能力六、土壤的物理性质6.2土壤质地1)概念:●土壤颗粒(机械)组成:各粒级所占的百分含量●土壤质地: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将土壤分为不同的组合,并给每一组合一定的名称,这种分类称为土壤的质地2)质地:砂土、壤土、粘土供肥力取决与矿物种类的易分解程度;保肥力取决于带电性,存在于小于0.002mm的粘粒上,吸附离子;水、气、热取决于空隙大小6.4质地改良:掺土法(容土法):砂土中掺粘土或粘土中掺砂土施用有机肥:来源充足便宜;人畜排泄物,成效慢但治本6.5土壤结构1)土壤结构的形成●阳离子的凝聚作用●水膜的粘结作用(不稳定,水膜蒸发,作用无效)●胶结物质的胶结作用(稳定,水膜包裹的粘团表面)无机物(铁、铝,作用像胶水比较稳定持久)有机物质(作用像绳子,一次性捆绑,有机物质被分解则绳断,无效)粘粒(本身有粘性,南方大多土壤)●外力的推动作用●结构和土壤肥力的关系●片状结构(如犁底层土壤):紧实(孔隙小),不利水气交流●团粒结构:最好的结构,既有大孔隙又有小孔隙,所以既能保水又能通气顺畅6.6土壤比重、容重、孔隙度——计算题1)比重(Ms/Vs):单位体积(固体物质体积)土壤中,固体物质的重量,单位为g/cm3(固体物质:矿物质组成,有机物质……所以矿物质增加,比重增加)比重的平均值:2.65g/cm32)容重(M干土/V总):单位体积原状土壤的干土重,单位为g/cm3(干土:烘箱105℃,烘干)(孔隙减少,M土增加,容重增大)3)孔隙度:单位体积(总体积)原状土壤中,空隙总体积的百分含量●孔隙度=V孔/V总×100%=(1-容重/比重)×100%(比重代入2.65)●非毛管孔隙>0.06mm 通气●毛管孔隙0.06-0.002mm 保水(可用水)●非活性孔隙<0.002mm 保水(无效水)(虽然孔隙中装有水,但空间太小,植物根部无法吸收,固无效)●土壤中大小孔隙同时存在,土壤总孔隙度在50%左右,而毛管孔隙在30~40%之间,非毛管孔隙在20~10%,非活性毛管孔隙很少,则比较理想.七、土壤水7.1土壤水的类型1)固态水(冰、雪)不能直接利用2)气态水(水汽)不能直接利用3)液态水●束缚水●吸湿水:烘干土壤之于自然状态下,质量增加,土壤可以吸收水汽●不能运动,不能利用(土壤吸力>根系吸力)✓膜状水:可运动(速度极慢),部分利用(来不及补充给根系)●自由水✓毛管水:通过毛管力作用保存在土壤中的水,充分利用(最珍贵)✓重力水:通过重力作用,排出土壤的水,部分可用✓地下水:流动快,难保存,部分可用7.2土壤水分常数1)吸湿系数:干土从相对湿度近饱和的空气中,吸收水汽分子的最大量(达到系数时,水分类型——吸湿水)2)凋萎系数:当植物产生永久萎蔫时,土壤的水分含量(=吸湿系数×1.34~1.50 达到系数时,水分类型——吸湿水,部分膜状水)3)田间持水量:当土壤被水充分饱和,且重力水已排除时的土壤水分含量(=吸湿系数×2.5 达到系数时,水分类型——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4)全容水量:当土壤中所有孔隙都充满水的土壤水分含量(自然界中少有:水稻田、沼泽)可用水的水分含量范围:调位系数~田间持水量有效水的实际含量:实际含水量-凋萎系数可灌溉增加的水分含量:田间持水系数-实际含水量7.3土壤水分含量表示方法:1.重量法2.容积法7.4土壤水分调节7.5该理论体系的缺陷静态描述,无法表现出水的运动方向和量从量角度:1)动能2)势能:水势:水用势能大小(浓度、重力、土壤、压力)八、土壤的交换性8.1带电性:绝大多数土壤呈负电性,负电荷》正电荷>0来源:永久电荷:矿物形成时,杂质混入导致电荷不平衡可变电荷:环境改变时,土壤中有机质、腐殖质表面集团与离子结合8.2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和阳离子交换作用1)交换性阳离子:●盐基离子:钾,钠,铵根●致酸离子:氢离子,铝,钙2)阳离子间的交换作用:可逆的,等mol进行3)交换过程释放养分,使离子可以随水流动被根系吸收,有效性增加大于直接截获8.3阳离子交换量:每百克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毫mol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