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1解直角三角形

合集下载

课件:28.2.1 解直角三角形

课件:28.2.1 解直角三角形

1 在Rt△ABC中,∠C=90°,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 三角形:c=30,b=20;
解:∵c=30,b=20, ∴ a= c2-b2= 302-202=10 5. ∵tan A= a =10 5 = 5 ,
b 20 2
∴∠A≈48°. ∴∠B=90°-∠A≈90°-48°=42°.
2 在Rt△ABC中,∠C=90°,AB=2 5 ,AC= 15 ,
3
A. 3 B. 3 C.6
3
D. 2
4 【2017·益阳】如图,电线杆CD的高度为h,两 根拉线AC与BC相互垂直,∠CAB=α,则拉线 BC的长度为(A,D,B在同一条直线上)( B )
A. h
sin
B. h
cos
C. h
tan
D.h·cos α
5 【2017·滨州】如图,在△ABC中,AC⊥BC, ∠ABC=30°,点D是CB延长线上的一点,且 BD=BA,则tan∠DAC的值为( A ) A.2+ 3 B.2 3 C.3+ 3 D.3 3
已知两直角边:
应用勾股定理求斜边, 应用角的正切值求出 一锐角,再利用直角 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求 出另一锐角.一般不用正 弦或余弦值求锐角,因为 斜边是一个中间量,如果 是近似值,会影响结果的 精确度.
已知斜边和直角边:
已知斜边和直角边:先利 用勾股定理求出另一直角 边,再求一锐角的正弦和 余弦值,即可求出一锐角, 再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两锐 角互余,求出另一锐角.
Ca B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未知元素的过程,
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知识点 1 已知两边解直角三角形
探究: (1)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有哪些关系? (2)知道五个元素中的几个,就可以求其余元素?

28.2.1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解直角三角形》(人教)

28.2.1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解直角三角形》(人教)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模式介绍:数学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这些数学学科素养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是利用设计好的核心问题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质,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或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讲授,或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学习.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能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能够发掘自身潜力,战胜学习数学中的困难,让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设计思路说明:1.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是找到与已知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作某边上的高是常用的辅助线);2.一些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往往与其他知识联系,所以在复习时要形成知识结构,要把解直角三角形作为一种工具,能在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时合理运用.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定理反映了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反映了三个角之间的关系,而锐角三角函数反映了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本节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结合勾股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知识解直角三角形.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全面掌握直角三角形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与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引入】我们一起来解决关于比萨斜塔问题。

28.2.1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28.2.1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与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难点、关键: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在Rt △ABC 中,(1)根据∠A= 75°,斜边AB=6,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能)(2)根据AC=2.4m,斜边AB=6,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能)推出:①、三角形有六个元素,分别是三条边和三个角.②、在直角三角形的六个元素中,除直角外,如果知道两个元素,就可以求出其余三个元素.(3)根据∠A=60°,∠B=30°,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不能)(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总结:一般地,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共有5个元素,即3条边和2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a 、b 、c 、∠A 、∠B 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1)三边之间关系 a 2 +b 2 =c 2 (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关系∠A+∠B=90°.(3)边角之间关系 a b A b a A c b A c a A ====cot ;tan ;cos ;sin 的对边的邻边;的邻边的对边;斜边的邻边;斜边的对边αααααααααα∠∠=∠∠=∠=∠=cot tan cos sin如果用α∠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那上述式子就可以写成.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学习,使学生便于应用.二、解直角三角形 例1:在Rt △ABC 中, ∠B =35°,b=20,解这个三角形(sin35°=0.5736,cos35°=0.8192.精确到0.1) A CB ab c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三、小试牛刀1、在Rt△ABC中,∠C=90°,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B=72°, c=14 (sin72°=0.9511,cos72°=0.3090,精确到0.1)2、【引入】我们一起来解决关于比萨斜塔问题见课本在Rt△ABC中,∠C=90°,BC=5.2m,AB=54.5m.解析:因为sin=5.254.5BCAB≈0.0954.所以∠A≈5°28′.3. 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于离地面10米处折断倒下,树顶落在离树根24米处.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解利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折断倒下部分的长度为:2210242626+10=36(米).答:大树在折断之前高为36米.(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九年级数学下册28.2.1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新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28.2.1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新人教版

《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新人教版教材将《解直角三角形》安排在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的第二节,是在学习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首先从实际生活入手,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从而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归纳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方法。

在呈现方式上,显示出实践性与研究性,突出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过程,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还有利于数形结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巩固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等相关知识,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而且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由于本课为第一课时,主要使学生感受解直角三角形的必要性,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所以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技能:初步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掌握运用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求直角三角形的未知元素。

2.数学思考:在研究问题中思考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把数学问题具体化。

3.解决问题:解直角三角形的对象是什么?在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中如何把问题数学模型化。

4.情感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学习需求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劳动的.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方法,难点是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九年级学生已经牢固掌握了勾股定理,也刚刚学习过锐角三角函数,但锐角三角函数的运用不一定熟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因此要在本节课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为实现本节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对本节教学采用的基本策略是: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②以实际问题为载体,结合简单教具及多媒体提供的图象,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③把实际问题中提供的条件转化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掌握探索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28.2.1 解直角三角形本节是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之后,结合已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勾股定理,研究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既能加深对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又为后续解决与其相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解直角三角形是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等知识,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对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以及两锐角这五个要素进行求解,在解直角三角形时注意借助相应的直角三角形来寻找已知元素与未知元素的关系式.【情景导入】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一般要满足50°≤α≤75°(见教材第85页第10题图),现有一架长6 m 的梯子.(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精确到0.1 m)?(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 m 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等于多少(精确到1°)?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架梯子?【说明与建议】 说明:用来源于学生身边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体会解直角三角形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本节课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做好铺垫. 【归纳导入】在Rt △ABC 中,∠C =90°,∠A =20°,c =10 cm. (1)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得∠B =70°. (2)由sinA =ac ,得a =c ·sinA =10sin20°cm.(3)由cosA =bc,得b =c ·cosA =10cos20°cm.通过以上填空,Rt △ABC 的三条边长及三个角全部知道了,这种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说明与建议】 说明:通过解答此题说明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可以求出另一个锐角,选择恰当的边角关系,还可以求出其他的边长.建议: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交流解题的方法并比较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命题角度1 在直角三角形中解直角三角形这类题目一般已知一边一角或两边求其他元素.注意以下知识和技巧的总结及运用: 理论依据:在Rt △ABC 中,∠C =9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1)三边之间的关系:a 2+b 2=c 2. (2)锐角之间的关系:∠A +∠B =90°.(3)边角之间的关系:sinA =a c =cosB ,cosA =b c =sinB ,tanA =a b =1tanB .(4)面积公式:S △ABC =12ab =12ch(h 为斜边上的高).提示:当所求的元素既可用乘法又可用除法求解时,一般用乘法,不用除法;既可用已知数据又可用中间数据求解时,最好用已知数据.技巧方法:1.(宜昌中考)如图,△ABC 的顶点是正方形网格的格点,则cos ∠ABC 的值为(B) A.23B.22C.43D.2232.(巴中中考)如图,点A ,B ,C 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格点上,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A .sinB =13B .sinC =255C .tanB =12D .sin 2B +sin 2C =1命题角度2 构造直角三角形再解直角三角形这类问题一般和三角形或圆的相关知识结合命题,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是直角三角形,通过条件或添加辅助线,可以证明或构造直角三角形,再根据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答问题.3.(黑龙江中考)如图,在△ABC 中,sinB =13,tanC =2,AB =3,则AC 的长为(B)A. 2B.52C. 5D .24.如图,点A ,B 是以CD 为直径的⊙O 上的两点,分别在直径的两侧,其中点A 是CDB ︵的中点.若tan ∠ACB =2,AC =5,则BC 的长为(D)A. 5B .2 5C .1D .2命题角度3 分类讨论解不定三角形在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时,如遇到直角或者某个锐角不确定时,特别是在没有给出图形的情况下,要注意分类讨论,防止漏解.5.(内江中考)已知,在△ABC 中,∠A =45°,AB =42,BC =5,则△ABC 的面积为2或14.双直角三角形所谓“双直角三角形”是指一条直角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共线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其位置关系有两种:如图1,公共直角边为AD ,则AD =BC ·tan α·tan βtan β-tan α,我们把它叫做公式1.图1 图2 如图2,公共直角边为AD ,则AD =BC ·tan α·tan βtan β+tan α,我们把它叫做公式2.课题28.2.1 解直角三角形授课人素养目标1.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和条件.2.帮助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直角除外)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3.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归纳能力,感受解直角三角形的策略.教学重点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以及一般方法.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如图,在Rt△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那么除直角∠C外的两个锐角和三条边之间有如下关系: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边角之间的关系:sinA=ac,cosA=bc,tanA=ab.回顾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准备.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意大利比萨斜塔在落成时就已倾斜,其塔顶中心点为B,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的夹角为∠A,过点B向垂直中心线引垂线,垂足为C,如图.在Rt△ABC中,∠C=90°,BC=5.2 m,AB=54.5 m,求∠A的度数.师生活动:教师呈现问题并引导学生结合图形,观察已知条件和所求角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到通过求∠A的正弦来求∠A的度数.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一般化: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和直角边,求它的锐角的度数,通过求解的过程,初步体会解直角三角形的内涵,引入课题.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新知】1.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问题:将比萨斜塔问题推广为一般的数学问题该如何求解?师生活动: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求它的锐角的度数,利用锐角的正弦(或余弦)的概念直接求解.问题:在活动一所述的Rt△ABC中,你还能求出其他未知的边和角吗?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并说明求解思路,教师把问题一般化,给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内涵:一般地,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2.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问题:回想一下,刚才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你能梳理一下直角三角形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吗?师生活动:如图,引导学生结合图形,梳理五个元素(直角除外)之间的关系,学生展示:(1)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3)边角之间的关系:sinA=ac,cosA=bc,tanA=ab,sinB=ba,cosB=ac,tanB=ba.问题:从上述问题来看,在直角三角形中,知道斜边和一条直角边这两个元素,可以求出其余的三个元素.一般地,已知五个元素(直角除外)中的任意两个元素,可以求其余元素吗?教师给出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知道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中的两个元素(至1.有条理地梳理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作用,便于应用.2.在讨论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过程中,明确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三个未知元素.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典型例题】例1(教材第73页例1)如图,在Rt△ABC中,∠C=90°,AC=2,BC=6,解这个直角三角形.解:AB=22,∠B=30°,∠A=60°.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如何求出所有未知元素.先让学生找出所有未知元素:∠A,∠B和AB,然后让学生逐一说明求每一个未知元素的方法和依据,教师引导学生选择简便的解题途径.最后给出简洁、规范的解题步骤.例2(教材第73页例2)如图,在Rt△ABC中,∠C=90°,∠B=35°,b=2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解:∠A=90°-∠B=90°-35°=55°.∵tanB=ba,∴a=btanB=20tan35°≈28.6.∵sinB=bc,∴c=bsinB=20sin35°≈34.9.师生活动:由学生代表参照例1的解题思路,分析本题的解题思路;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最后由学生代表展示解题步骤.对于求c,如果学生采取不同方法,让他们展示不同方法;如果学生没有采取不同方法,教师注意引导他们思考其他解法.【变式训练】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D=90°,AB=3,BC=2,tanA=43,则CD的值为(D)1.通过解特殊的直角三角形,训练学生解直角三角形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进一步训练解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思路和方法,并体会从计算简便的角度选用适当的关系式求解.3.变式训练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A .2 B.45 C.43 D.65提示:延长AD ,BC ,两线交于点O ,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即可. 2.在△ABC 中,若AB =10,AC =15,∠BAC =150°,则△ABC 的面积为(A) A .37.5 B .75 C .100 D .150提示:过点C 作CD ⊥AB ,交BA 的延长线于点D.在Rt △ADC 中利用特殊角求出高CD ,再计算三角形的面积.3.在Rt △ABC 中,∠C =90°,b =3,S △ABC =923,解这个直角三角形.解:如图:∵在Rt △ABC 中,∠C =90°,b =3,S △ABC =923,∴12ab =92 3. ∴a =3 3.∴tanA =a b =333= 3.∴∠A =60°.∴∠B =180°-∠A -∠C =180°-60°-90°=30°. ∴c =2b =6. 活动四:课堂检测【课堂检测】1.如图,在Rt △ABC 中,∠C =90°,AB =4,sinA =12,则BC 的长为(A)A .2B .3 C. 3 D .2 3通过设置课堂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效果,做到“堂堂清”.2.在Rt △ABC 中,∠C =90°,∠B =40°,BC =3,则AC =(C) A .3sin40° B .3sin50° C .3tan40° D .3tan50°3.在Rt △ABC 中,∠C =90°,斜边中线是3 cm ,sinA =13,则S △ABC =(D)A. 2 cm 2B .2 2 cm 2C .3 2 cm 2D .4 2 cm 2提示:由中线长可以求出斜边,解直角三角形求出两直角边,再计算三角形面积.4.如图,在△ABC 中,BD ⊥AC 于点D ,AB =6,AC =53,∠A =30°.(1)求BD 和AD 的长. (2)求tanC 的值. 解:(1)∵BD ⊥AC , ∴∠ADB =90°.在Rt △ADB 中,AB =6,∠A =30°, ∴BD =12AB =3.∴AD =BDtanA=3BD =3 3. (2)CD =AC -AD =53-33=23, 在Rt △BCD 中,tanC =BD CD =323=32.学生进行当堂检测,完成后,教师进行批阅、点评、讲解. 课堂小结1.课堂总结:(1)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2)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要具备什么条件?为什么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边和一个锐角或两边就能解直角三角形呢?教学说明: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以及直角三角形五元素之间的关系. 2.布置作业:教材第77页习题28.2第1题.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两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理清解直角三角形的目的、条件、依据、方法,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与反思

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28.2.1 解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2.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根据.3.能由已知条件解直角三角形.【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教学难点】会将求非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72~P7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1.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六个元素,三条边、三个角,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有一个角是直角,我们把利用已知的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2.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1)两锐角互余,即∠A+∠B=90°;(2)三边满足勾股定理,即a2+b2=c2;(3)边与角关系sin A=cos B=ac,cos A=sin B=bc,tan A=ab,tan B=ba.3.Rt△ABC中,若∠C=90°,sin A=45,AB=10,那么BC=8,tan B=34.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见教材P73例1.【例2】见教材P73例2.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在△ABC中,a、b、c分别是∠A、∠B、∠C的对边,如果a2+b2=c2,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c sin A=a B.b cos B=cC.a tan A=b D.c tan B=b2.在Rt△ABC中,∠C=90°,∠B=30°,BC=6,则AB的长为4 3.3.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1)在Rt△ABC中,∠C=90°,b=4,c=8;(2)在Rt△ABC中,∠C=90°,∠A=60°,a=12.解:(1)a43,∠B=30°,∠A=60°.(2)∠B=30°,b=43,c=8 3.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点C在FD的延长线上,AB∥CF,∠F=∠ACB=90°,∠E=30°,∠A=45°,AC=122,试求CD的长.【互动探索】过点B作BM⊥FD于点M,求出BM与CM的长度,在△EFD中求出∠EDF=60°,再解直角三角形即可.【解答】如题图,过点B作BM⊥FD于点M.在△ACB中,∵∠ACB=90°,∠A=45°,AC=122,∴BC=AC=12 2.∵AB∥CF,∴∠BCM=∠CBA=45°,∴BM=BC sin45°=122×22=12,CM=BM=12.在△EFD中,∵∠F=90°,∠E=30°,∴∠EDF=60°∴MD=BMtan 60°=43,∴CD=CM-MD=12-4(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的关系进行解答.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练习!28.2.2应用举例第2课时利用仰角、俯角解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将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与圆的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2.了解仰角、俯角等有关概念,会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仰角和俯角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仰角、俯角等有关问题,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有关仰角、俯角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建立合适的三角形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74~P7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1.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往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2.如图所示,在建筑物AB的底部a米远的C处,测得建筑物的顶端点A的仰角为α,则建筑物AB的高可表示为a tanα米.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交会对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组合体在离地球表面343km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所示,当组合体运行到地球表面点P的正上方时,从中能直接看到的地球表面最远的点在什么位置?最远点与点P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400km,π取3.142,结果取整数)【温馨提示】详细分析与解答见教材P74例3.【例2】如图,热气球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A处看一栋楼顶部B处的仰角为30°,看这栋楼底部C处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楼的水平距离为120m,这栋楼有多高(结果取整数)?【温馨提示】详细分析与解答见教材P75例4.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如图,为了测量河的宽度AB,测量人员在高21m的建筑物CD的顶端D处测得河岸B处的俯角为45°,测得河对岸A处的俯角为30°(A、B、C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河的宽度AB约是多少?(精确到0.1m,参考数据:2≈1.41,3≈1.73)解:由题易知,∠DAC=∠EDA=30°.∵在Rt△ACD中,CD=21m,∴AC=CDtan 30°=2133=213(m).∵在Rt△BCD中,∠DBC=45°,∴BC=CD=21m,∴AB=AC-BC=213-21≈15.3(m).即河的宽度AB约是15.3m.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某大楼顶部有一旗杆AB,甲、乙两人分别在相距6米的C、D 两处测得点B和点A的仰角分别是42°和65°,且C、D、E在一条直线上.如果DE=15米,求旗杆AB的长大约是多少米?(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sin42°≈0.67,tan42°≈0.9,sin65°≈0.91,tan65°≈2.1)【互动探索】要求AB,先求出AE与BE→解直角三角形:Rt△ADE、Rt△BCE.【解答】在Rt△ADE中,∵∠ADE=65°,DE=15米,∴tan∠ADE=AE DE,即tan65°=AE15≈2.1,解得AE≈31.5米.在Rt△BCE中,∵∠BCE=42°,CE=CD+DE=6+15=21(米),∴tan∠BCE=BE CE,即tan42°=BE21≈0.9,解得BE≈18.9米.∴AB=AE-BE=31.5-18.9≈13(米).即旗杆AB的长大约是13米.【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先分析图形,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再解Rt△ADE、Rt△BCE,利用AB=AE-BE即可求出答案.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3课时利用坡度、方向角解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航行问题.2.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斜坡问题.3.理解坡度i=坡面的铅直高度坡面的水平宽度=坡角的正切值.【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增强应用意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运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方向角、坡度、坡角等有关问题.【教学难点】准确分析问题并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76~P77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 反馈】(一)方向角1.方向角是以观察点为中心(方向角的顶点),以正北或正南为始边,旋转到观察目标的方向线所成的锐角,方向角也称象限角.2.如图,我们说点A 在O 的北偏东30°方向上,点B 在点O 的南偏西45°方向上,或者点B 在点O 的西南方向.(二)坡度、坡角1.坡度通常写成1∶m 的形式.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记作α,有i =h l=tan α. 2.一斜坡的坡角为30°,则它的坡度为1∶ 3.(三)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平面图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也就是建立适当的函数模型);2.根据条件的特点,适当选用锐角三角函数,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解直角三角形;3.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4.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一)解直角三角形,解决航海问题【例1】如图,海中一小岛A ,该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 岛南偏西55°的B 处,往东行驶20海里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的C 处,之后,货轮继续向东航行,你认为货轮向东航行的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构造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D的长并与10海里比较→得出结论.【解答】如题图,过点A作AD⊥BC交BC的延长线于点D.在Rt△ABD中,∵tan∠BAD=BD AD ,∴BD=AD·tan55°.在Rt△ACD中,∵tan∠CAD=CD AD ,∴CD=AD·tan25°.∵BD=BC+CD,∴AD·tan55°=20+AD·tan25°,∴AD=20tan 55°-tan 25°≈20.79(海里).而20.79海里>10海里,∴轮船继续向东行驶,不会遇到触礁危险.【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再把条件和问题转化到这个直角三角形中解决.应先求出点A距BC的最近距离,若大于10海里则无危险,若小于或等于10海里则有危险.(二)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坡度、坡角问题【例2】如图,铁路路基的横断面是四边形ABCD,AD∥BC,路基顶宽BC=9.8m,路基高BE=5.8m,斜坡AB的坡度i=1∶1.6,斜坡CD的坡度i′=1∶2.5,求铁路路基下底宽AD的值(精确到0.1m)与斜坡的坡角α和β的值(精确到1°).【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将坡度i=1∶1.6和i′=1∶2.5分别转化为正切三角函数→求出AE、DF的长→由AD=AE+EF+DF求出AD的长→利用计算器求得坡角α和β的值.【解答】如题图,过点C作CF⊥AD于点F,则CF=BE,EF=BC,∠A=α,∠D=β.∵BE=5.8m,i=1∶1.6,i′=1∶2.5,∴AE=1.6×5.8=9.28(m),DF=2.5×5.8=14.5(m),∴AD=AE+EF+DF=9.28+9.8+14.5≈33.6(m).由tanα=i=1∶1.6,tanβ=i′=1∶2.5,得α≈32°,β≈22°.即铁路路基下底宽AB为33.6m,斜坡的坡角α和β分别为32°和2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坡度与坡角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将坡度与坡角放入可解的直角三角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一般要添加辅助线(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防洪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高AC为6米,背水坡AB的坡度i=1∶2,则斜坡AB的长为65米.2.“村村通”公路工程拉近了城乡距离,加速了我区农村经济建设步伐.如图所示,C村村民欲修建一条水泥公路,将C村与区级公路相连.在公路A处测得C村在北偏东60°方向,沿区级公路前进500m,在B处测得C村在北偏东30°方向.为节约资源,要求所修公路长度最短,画出符合条件的公路示意图,并求出公路长度.(结果保留整数)解:如图,过点C作CD⊥AB,垂足落在AB的延长线上,CD即为所修公路,CD的长度即为公路长度.在Rt△ACD中,根据题意,有∠CAD=30°.∵tan∠CAD=CD AD,∴AD=CDtan 30°=3C D.在Rt△CBD中,根据题意,有∠CBD=60°.∵tan∠CBD=CD BD,∴BD=CDtan 60°=33C D.又∵AD-BD=500m,∴3CD-33CD=500,解得CD≈433m.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小明于堤边A处垂钓,河堤AB的坡比为1∶3,坡长为3米,钓竿AC的倾斜角是60°,其长为6米,若钓竿AC与钓鱼线CD的夹角为60°,求浮漂D与河堤下端B之间的距离.【互动探索】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延长CA交DB延长线于点E,过点A作AF⊥EB→解直角三角形得AE长→得△CDE是等边三角形,DE=CE=AC+AE→求得BD长.【解答】如图,延长CA交DB延长线于点E,过点A作AF⊥EB,交EB于点F,则∠CED=60°.∵AB的坡比为1∶3,∴∠ABE=30°,∴∠BAE =90°.∵AB =3米,∴AE =AB tan ∠ABE =3×33=3(米), ∴BE =2AE =23米.∵∠C =∠CED =60°,∴△CDE 是等边三角形.∵AC =6米,∴DE =CE =AC +AE =(6+3)米,∴BD =DE -BE =6+3-23=(6-3)(米).即浮漂D 与河堤下端B 之间的距离为(6-3)米.【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既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也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根据已知条件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及等边三角形是关键.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坡度与坡角⎩⎨⎧ 坡度的概念→通常写成比的形式坡角的概念→坡度越大,坡面就越陡方向角:指正北、正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形 成的角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素材积累】 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1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1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解直角三角形》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8章第2节的一部分。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和方法,学会使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解直角三角形,为以后学习三角函数和解其他三角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直角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运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解直角三角形,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锐角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和方法。

2.学会使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解直角三角形。

3.能够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锐角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锐角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法、实践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锐角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直角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和实例。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回顾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

通过示例,讲解如何使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解直角三角形。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运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解直角三角形。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是否掌握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锐角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28.2.1解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新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的第二节《解直角三角形》第一课时,是在学习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高中继续学习三角函数和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

教材首先从实际生活比萨斜塔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从而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归纳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方法。

本节课的学习还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和转化化归,在本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巩固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等相关知识,初步获得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经验,而且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2.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索讨论发现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了解体会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和“转化”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认识到数与形相结合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学好知识能应用于社会实践。

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劳动的。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牢固掌握了勾股定理,也刚刚学习过锐角三角函数,但锐角三角函数的运用不一定熟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因此要在本节课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运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五、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观察,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通过归纳、概括等方法启发、诱导,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的本质,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2、学习方法:观察、归纳、概括和讨论的学习方法,使他们不仅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而且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从而逐步由“学会”向“会学”迈进。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8.2.1《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3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8.2.1《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3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28.2.1 《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8章第2节《解直角三角形》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学会使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教材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基本数学知识,对函数、勾股定理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学会使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几何画板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学会使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5.巩固练习: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28.2.1 解直角三角形 课件 2024-2025学年数学九年级下册人教版

28.2.1 解直角三角形  课件  2024-2025学年数学九年级下册人教版
tan A=∠∠AA 的的对邻边边=ab
知1-讲
图示
感悟新知
知1-练
例 1 根据下列所给条件解直角三角形,不能求解的是( )
①已知一直角边及其对角;②已知两锐角;③已知两
直角边;④已知斜边和一锐角;⑤已知一直角边和
斜边.
A. ②③
B. ②④
C. 只有②
D. ②④⑤
感悟新知
知1-练
解题秘方:紧扣解直角三角形中“知二求三”的特征进行 解答. 解:①③④⑤能够求解,②不能求解. 答案:C
知2-练
解:在 Rt△ ABC 中,∠C=90°,AC=2 3,BC=6, ∴AB= AC2+BC2=4 3, tan B=ABCC=263= 33, ∴∠B=30°.∴∠A=90°-30°=60°.
感悟新知
例 3 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知2-练
(1)在Rt△ABC中,∠C=90 °,∠A,∠B,∠C所对的边
对乘正切.
“有斜求对乘正弦”的意思是: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
对一个锐角而言,如果已知斜边长,要求该锐角的对边长,
那么就用斜边长乘该锐角的正弦值,其他的意思可类推.
感悟新知
例 2 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知2-练
(1)在Rt△ABC中,∠C=90°,∠A,∠B,∠C所对的边
分别为a,b,c,a=20,c=20 2;
续表 图形
Rt△ABC
知2-讲
已知条件
解法
一 边 和 一
一直 角边 和一 锐角
一锐角与邻边 (如∠A,b)
一锐角与对边 (如∠A,a)
∠ B = 90° - ∠ A ; a =
b·tan A;c=cosb A
∠ B = 90° - ∠ A ; b =

九年级数学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九年级数学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28. 解直角三角形01 教学目标1.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根据.2.能由条件解直角三角形.02 预习反应阅读教材P72~73,自学“探究〞、“例1〞与“例2〞,完成以下内容.(1)在直角三角形中,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2)如图,在Rt △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那么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有如下关系:三边之间的关系a 2+b 2=c 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 +∠B =90°; 边与角之间的关系:sinA =a c ,cosA =b c ,tanA =a b.(3)在Rt △ABC 中,∠C =90°,∠A 与斜边c ,用关系式 ∠A +∠B =90° 求出∠B ,用关系式sinA =ac 求出a.03 名讲坛类型1 两边,解直角三角形例1 (教材例1变式)根据以下条件解直角三角形:(1)在Rt △ABC 中,∠C =90°,BC =3,AB =32; (2)在Rt △ABC 中,∠C =90°,BC =6,AC =2 3. 【解答】 (1)在Rt △ABC 中,∵∠C =90°,BC =3,AB =32, ∴sinA =BC AB =22.∴∠A =45°.∴∠B =90°-∠A =45°. ∴AC =BC =3.(2)在Rt △ABC 中,∵∠C =90°,BC =6,AC =23, ∴tanA =BCAC =3,AB =BC 2+AC 2=4 3.∴∠A =60°. ∴∠B =90°-∠A =30°.【点拨】【跟踪训练1】 如图,在△ABC 中,AB =AC ,AH ⊥BC ,垂足为点H ,如果AH =BC ,那么sin ∠BAC 的值是45.类型2 一边和一锐角,解直角三角形例2 (教材例2变式)在△ABC 中,∠C =90°,AB =10,∠A =45°,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解答】 在Rt △ABC 中,∠C =90°,∠A =45°, ∴∠B =90°-∠A =45°. 又∵sinA =BCAB,∠A =45°,AB =10,∴BC =5 2.∴AC =BC =5 2.例3 (教材例2变式)在△ABC 中,∠C =90°,AC =10,∠A =3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解答】 ∵∠C =90°,∠A =30°, ∴∠B =90°-30°=60°. ∵cosA =AC AB ,∴AB =AC cosA =1032=2033. 又∵tanA =BCAC,∴BC =AC·tanA =10×tan30°=10×33=1033.【跟踪训练2】 如图,在△ABC 中,∠B =45°,cosC =35,AC =5a ,则△ABC 的面积用含a 的式子表示是14a 2.04 稳固训练1.如图,Rt △ABC 中,∠C =90°,AC =4,tanA =12,则BC 的长是(A)A.2B.8C.2 5D.4 52.如图,小明为了测量其所在位置A 点到河对岸B 点之间的距离,沿着与AB 垂直的方向走了m 米,到达点C ,测得∠ACB =α,那么AB 等于(B)A.m·sin α米B.m·tan α米C.m·cos α米D.mtan α米3.如图,在Rt △ABC 中,斜边BC 上的高AD =3,cos B =45,则AC =154.4.如图,在菱形ABCD 中,DE ⊥AB 于点E ,cosA =35,BE =4,则DE 的值是8.5.如图,在△ABC 中,AC =8,∠CAB =30°,∠CBA =45°,求AB 的长.解:过点C 作CD ⊥AB ,在Rt △ACD 中,CD =AC·sin ∠CAD =8×12=4,AD =AC·cos ∠CAD =8×cos 30°=8×32=4 3. 在Rt △BDC 中,DB =CD·tan ∠BCD =4×1=4, ∴AB =BD +DA =43+4.05 课堂小结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解直角三角形.。

28.2.1 解直角三角形

28.2.1 解直角三角形

6.如图,Rt△ABC中,∠C=90°,BC=1515,8ຫໍສະໝຸດ tanA=17 ,则AB=
.
7.在Rt△ABC中,∠C=90°,a=20,c= 20 2 ,则∠A=
45° ,∠B= 45°
,b= 20
.
8.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对角
线AC与BD相交于点O,点E在DC边的延长
线上,8 若∠CAE=15°,则AE=
10.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C=1 3
45°,sinB= ,AD=1.求BC的长.
解:在 Rt△ABD 中,∵sinB=AADB=13,又∵AD=1, ∴AB=3,∵BD2=AB2-AD2,∴BD= 32-12=2 2. 在 Rt△ADC 中,∵∠C=45°,∴CD=AD=1. ∴BC=BD+DC=2 2+1.
A.R2-r2=a2
B.a=2Rsin36°
C.a=2rtan36° D.r=Rcos36°
13.在△ABC 中,AB=12 2,AC=13,cos∠B= 22,则 BC 的边长为( D ) A.7 B.8 C.8 或 17 D.7 或 17
14.如图,在 Rt△ABC 中,∠C=90°,边 AB 的垂直平分线
应用:过D作DH⊥AC于H, 则∠DHO=90°,
∵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OD=12BD=12b, ∵∠DOH=α,∴DH=OD·sinα=12bsinα,∴S△ACD=12AC·DH= 12a×12bsinα=14absinα,∴▱ABCD 的面积=2S△ACD=12absinα.
分别交边 BC,AB 于点 D,E,如果 BC=8,tanA=43,那 25
么 BD= 4 .
15.如图,在 Rt△ABC 中,∠ACB=90°,CD⊥AB,垂足为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28.2.1 解直角三角形 课件(共27张PPT)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28.2.1 解直角三角形 课件(共27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2.理解直角三角形中的五个元素之间的联系. 3.学会解直角三角形.
课堂导入
如图是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设塔顶中 心点为 B,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 的夹角为∠A,过点 B 向垂直中心线 引垂线,垂足为点 C .在 Rt△ABC 中, ∠C =90°,BC =5.2 m,AB =54.5 m.
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A
2
C
6
B
2.如图,在 Rt△ABC 中,∠C=90°,∠B=35°,
b=2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A
c
b
35°
20
B
a
C
3.在 Rt△ABC 中,∠C=90°,cosA = 13,BC = 5, 试 求AB 的长.
随堂练习
D ∠A≠30° ,AC =2
1.解直角三角形时,已知其中的两个元素中,至少 有一个是边. 2.在解直角三角形时,先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标明 已知元素,然后确定锐角,再确定它的对边和邻边.
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如图,在 Rt△ABC 中,∠C =90°,∠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b,c,那么除直角∠C 外的五个
元素之间有如下关系:
B
1.三边之间的关系:a2 +b2 =c2 (勾股定理) =90°; c a
A bC
B ca A bC
新知探究 知识点2: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类型及解法
已知两边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1.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通常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 另一条直角边,然后利用已知直角边与斜边的比得 到一个锐角的正弦(或余弦)值,求出这个锐角,再 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两锐角互余求出另一个锐角. 2.已知两直角边:通常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斜边, 然后利用两条直角边的比得到其中一个锐角的正切 值,求出该锐角,再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两锐角互 余求出另一个锐角.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册第28章 28.2.1 解直角三角形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册第28章 28.2.1 解直角三角形

sin A BC 3 ,A 60,B 90 A 30. AB 2
例2 如图,在 Rt△ABC中,∠C=90°,∠B= 35°,b=2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结果保留小 数点后一位).
提问
需求的未知元素: 直角边a、斜边c、锐角A.
解:A=90 B=90 35 55.
∵ tanB
b a
新课导入
如图是意大利的比萨斜塔, 设塔顶中心点为B,塔身中心线与 垂直中心线的交点为A ,过B点向 垂直中心线引垂线,垂足为C,在 Rt△ABC中,∠C=90°,BC=5.2米, AB=54.5米.
知道以上条件,你能求出∠A的度数吗?
推进新课
知识点1 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已知:Rt△ABC中,∠C=90°, C B BC=5.2 m,AB=54.5 m.
2.如图,在Rt△ABC中,∠BAC=90°,点D在 BC边上,且△ABD是等边三角形.若AB=2, 求△ABC的周长.(结果保留根号)
解:∵△ABD是等边三角形,∴∠B=60°.
在Rt△ABC中,AB=2,∠B=60°,
BC
AB cosB
2 1
4,AC
AB
tanB
2
3.
2
△ABC的周长为2+ 2 3 +4=6+ 2 3 .
求问:∠A的度数.
解:sinA
BC AB
5.2 54.5
0.0954,
利用计算器可得∠A ≈ 5°28′.
A
一般地,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共有 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锐角,由直角三角 形中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
做解直角三角形.
探究
(1)三边之间的关系
a2+b2=c2(勾股定理) ;

28.2.1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28.2.1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发现通过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确实被激发出来了。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更多实际案例融入教学,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理解并熟练运用正弦、余弦、正切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能够将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细节:
-识别直角三角形,并记忆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其中一个角为90°。
-掌握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例如sinA =对边/斜边,cosA =邻边/斜边,tanA =对边/邻边。
-通过具体例题,如给定一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和斜边,求解另一条直角边或角度。
-应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距离、高度等。
2.教学难点
-理解和记忆特殊角(30°、45°、60°)的三角函数值。
-在实际问题中识别和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理解并运用三角函数的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如sin30°=1/2,cos60°=1/2,sin60°=√3/2,cos30°=√3/2,tan45°=1。
-掌握30°、45°、60°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运用三角函数求解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角度;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解直角三角形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三角函数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8.2.1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8.2.1解直角三角形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8.2.1解直角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
(1)三边之间的关系: a2+b2=c2(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的关系: ∠ A+∠B=90º; (3)边角之间的关系: 锐角三角函数;
针对训练1
1. 在下列直角三角形中不能求解的是( D )
A. 已知一直角边一锐角
B. 已知一斜边一锐角
C. 已知两边
D. 已知两角
2. 如图,在Rt△ABC中,∠C=90°,∠B=30°,AB=8,则BC的长是 ( D )
2 提示:题目中没有给出图形,注意分类讨论.
解:∵cos∠B =
2 2
,∴∠B=45°,
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②,
BC=BD+CD=12+5=17.
∴ BC的长为7或17.
图②
(1)三边之间的关系: (2)锐角之间的关系: (3)边角之间的关系:
a2+b2=c2(勾股定理); ∠ A+∠B=90º; 锐角三角函数

c
a

C b
解直角三角形
想一想
•在 Rt△ABC 中, ∠C= 90°
A
(1) 根据∠A= 60°, AB=30,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
的其他元素吗?
•解: ∵∠A +∠B = 90°, ∠A = 60°
B
C

∴ ∠B = 90°- ∠A= 30°




解直角三角形
想一想
•在 Rt△ABC 中, ∠C= 90°
A
(2) 根据 AC= ,BC= ,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
其他元素吗?
解:∵
B
C


∴ ∠B= 30° ∴ ∠A= 30°-∠B= 6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21 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点1 解直角三角形31. 在Rt△ ABC 中,/ C= 90° , sinA= 5,BC = 6,则AB 的长为()A. 4B. 6C. 8D. 102. 在Rt△ ABC 中,已知/ C= 90° , / A= 40 ° , BC = 3,贝U AC 的长为()A . 3sin40°B. 3sin50°C. 3tan40°D. 3tan50°3. 在Rt△ ABC 中,/ C= 90° , a, b, c 分别为/ A, / B, / C 的对边,a = 6, b = 2yJ3,则/ B的度数为_________ .4. 已知Rt△ ABC 中,/ C = 90° , a, b, c 分别为/ A, / B, / C 的对边,c= 8 . 3,/ A = 60° ,贝U a = ________ , b= ________ .5. 在Rt△ ABC中,/ C= 90° , a , b , c分别为/ A, / B, / C的对边,由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⑴已知/ A= 60° , b= 4;(2) 已知a= 3 , c=(3) 已知c= 28 2 , / B= 30 ° .26. 如图28 - 2- 1,在厶ABC 中,/ C = 90° , si nA = - , AB = 6,求BC 的长.3图28 - 2 - 1知识点2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7. 如图28- 2 —2,为了测量一河岸相对的两电线杆 A , B间的距离,在距A点15米ACB = 50 ° ,则A, B间的距离应为()的C处(AC丄AB)测得/图28 - 2 -2A. 15sin50°米B. 15tan50°米C. 15ta n40°米D. 15cos50°米第1页与CA的夹角为e •现要在楼梯上铺一条地毯,已知CA = 4米,楼梯宽为1米,则地毯的面积至少为()图28 - 2 -3平方米B•二平方米sin e cos e4C. (4 + )平方米D . (4 + 4tan e)平方米tan e29. 如图28-2 —4,已知菱形ABCD中,AE丄BC于点E.若sinB = -, AD = 6,则菱形ABCD的面积为()图28 —2— 4A. 12B. 12 5C. 24D. 54310. 如图28 —2—5,在矩形ABCD 中,DE 丄AC 于点E.设/ ADE = a,且cos a =-, AB5=4,则AD的长为()图28 —2— 516 20 22A. 3B.yC.yD.亍11. 2019丽水数学拓展课程《玩转学具》课堂中,小陆同学发现:一副三角尺中,含45°角的三角尺的斜边与含30°角的三角尺的长直角边相等,于是,小陆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如图28—2—6,将一副三角尺的直角顶点重合放在一起,点B,C,E在同一直线上,若BC= 2,求AF的长.请你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图28 —2— 612. 如图28 —2—7,O O是正五边形ABCDE 的外接圆,这个正五边形的边长为a,半径为R,边心距为r,则下列关系式错误的是()图28 —2—7A . R2—r2= a2 B. a= 2Rsin36°C. a = 2rtan36°D. r = Rcos36°13. 如图28 —2 —8是以△ ABC的边AB为直径的半圆0,点C恰好在半圆上,过点C3作CD 丄AB 于点D.已知cos / ACD = 5, BC = 4,则AC 的长为()图 28 - 2 -820 16A . 1 B. — C . 3 Dp14. 2019益阳如图28 — 2-9,电线杆CD 的高度为h ,两根拉线AC 与BC 互相垂直, / CAB = a 则拉线BC 的长度为(A , D , B 在同一条直线上)()图 28 - 2 -9hC. D . h • COS a tan a415. 如图 28- 2- 10,在厶 ABC 中,AB = AC , cos / ABC = 5 点 D 在 BC 边上,BD = 6, CD = AB ,贝U AD 的长为 __________ .图 28 - 2- 1016. 如图 28- 2- 11,在 Rt △ ABC 中,/ ACB = 90° ,斜边 AB 上的高 CD = ■, 3, BD = 1, 解这个直角三角形.图 28 - 2 - 1117. 如图 28- 2- 12,在厶 ABC 中,/ A = 30° , / B = 45° , AC = 2 .3,求厶 ABC 的 面积.图 28 - 2- 12418. 如图 28- 2- 13,在 Rt △ ABC 中,已知/ C = 90° , sinB = 5, AC = 8, D 为线段 BC 上一点,并且CD = 2.(1) 求BD 的长; (2) 求 cos / DAC 的值.图 28 - 2- 13教师详解详析BC 3BC 61. D [解析]在 Rt △ ABC 中,/ C = 90° , sinA =忑=5 BC = 6, /• AB =拆=3 =5A.hsin aB.h COSa10.AC AC2. D [解析]已知/ C= 90°,/ A= 40° ,•••/ B = 50° .v tanB=§C,即tan 50°=,••• AC = 3tan50° .故选D.b3. 30°[解析]v tanB= -, b = 2 3, a= 6,a2 J3羽•tanB= 丁=2,•••/ B= 30° .a4.12 4© [解析]本题是已知一锐角和斜边,解直角三角形,由sinA=-,得a = c • sAc=8 Q3 • sin60 = 8 心x ^3= 12 ,由勾股定理易知 b = 4 ^3.5. 解:(1) vZ A = 60° , B = 30v tanA =-, b• a= btanA= 4tan 60 °= 4 3,•- c=寸a2+ b2= 8.即Z B= 30° , a = 4 叮3, c= 8.知 b = ,c2-a2=:逬)2—( 3)2= 3,⑵由勾股定理,• Z A=Z B= 451即Z A=Z B= 45° , b= 3.3⑶vZ B = 30° ,• Z A= 60° , b = ^c= -x 28 .2 = 14 2.又v cosB= a,ca = c • cOS = 28 2 x cos30°= 14 6. 即/ A = 60° , a = 146, b = 142.BC 6. 解:•••在 Rt △ ABC 中,/ C = 90° , . sinA = AB .2BC 2-AB = 6, sinA =r,BC = 4.3632 AE 2••• sinB = 3, ••• — = 3,解得 AE = 4,.菱形 ABCD 的面积是 6X 4= 24.故选 C. 10. B [解析]由已知可得 AB = CD = 4, / ADE =/ ACD =久在 Rt △ DEC 中,cos a = CE 3 CE 3 12 16 DE 3 CD = 5,即才=5, • CE =百.根据勾股定理,得DE = "5.在Rt △ AED 中,cos a = AD = 5 16• AD =11. 解:•••在 Rt △ ABC 中,BC = 2, / A = 30° ,则 EF = AC = 2 3. V/ E = 45° ,• FC = EF • siE = ,6,AF = AC — FC = 2 , 3- 6. 12. A[解析]VO O 是正五边形 ABCDE 的外接圆,7. B[解析]由t an / ACB = AC 知 AB = AC • ta /ACB = 15tan50 .故选B. 9. C [解析]:•四边形ABCD 是菱形,AD = 6, AB = BC = 6.在 Rt △ ABE 中,sinB =AEAB .5A D 5'B.AC =BC tanA=2 1.:3,1•••/ BOC=£X 360°= 72° .5•/ OB= OC , OH 丄BC,1 1 1 •••/ BOH =㊁/BOC = 36° , BH = ^BC = qa. 在Rt△ BOH 中,OB2—OH2= BH2,1 1• R2—r2= (qa)2= 4a2,则选项 A 错误.确. 确. AB,•/ sin36°•/ tan36T cos36BHOB'BHOH'OHOB'• BH = OB • sin36 ,• BH = OH• OH = OB-tan36 ,-cos3° ,1即歹=Rsi n36°1即^a = rtan36°• r = Rcos36°• a= 2Rsi n36°• a = 2rta n36°则选项D正确.,则选项B正,则选项C正故选A.,•/A +/ B = 90° .I CD 丄• / ADC = 90°,•/ A +/ ACD = 90°,•/ ACD = / B.在Rt△ ABC 中,T cosB= cos BC 5, BC = 4, • AB = 15 * * * * 20, • AC= AB2—BC2= - ;谭)2—42=罟•故选D. 13. D/ ACD =AB14. BCDcos / [解析]••• AB是半圆O的直径,•/ ACB = 90°[解析]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得/ CAD = Z BCD,由cos/ BCD = CD ,知BC.故选B.cos aBC = ,BD 2+ CD 2= j 2+(—3) 2= 2,•••/ B = 60° ,•••/ A = 90°—/ B = 90°— 60°= 30° 在 Rt △ ABC 中,• AC = AB 2— BC 2 = 42— 22 = 16— 4 = 12= 2 3. 即/ A = 30° , / B = 60° , AB = 4, BC = 2, AC = 2 3. 17. [全品导学号:03274103]解:过点C 作CD 丄AB 于点D , 则/ ADC = / BDC = 90° .V/ B = 45° ,•••/ BCD = / B = 45° , • CD = BD.V / A = 30° , AC = 23,1• CD = 2AC = .3, BD = CD = 3.在Rt △ ACD 中,由勾股定理,得AD = AC 2— CD 2=12— 3= 3,•• AB = AD + BD = 3+ ,3,1 1 3 + 3 "V 3• △ ABC 的面积=2CD AB = X . 3X (3 + ,3) =—2"^ & 亠 亠 AC 4 18. 解:⑴在 Rt △ ABC 中,sinB = AB = 5.sinB =CD 3BC = T ,AB=匹=2_cosB cos60°•/ AC = 8, ••• AB = 10, BC = AB 2 — AC 2= 102- 82= 6,••• BD = BC — CD = 6— 2 = 4. ⑵在Rt △ ACD 中,T AD = AC 2+ CD 2=82+ 22= 2 17,15. 2 .10 [解析]如图,过点A 作AE 丄BC 于点E.T AB = AC , • BE = CE.设DE = x ,则4 - BE 6 + x 4 "F /口BE = 6+ x , CD = 6 + 2x.T cos / ABC = 5 , AB = CD = 6+ 2x , •忑==亏 解得 x = 2. •AB = 10 , BE = 8, • AE = . AB 2 — BE 2 = 6.•在 Rt △ ADE 中,AD = ,AE 2 + DE 2= 2.10. 16. 解:在 Rt △ BCD 中,• cos / DAC =AC AD8 = 4回 2 :17—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