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二课时)
《坐井观天》第2课时教案公开课(表格式)教学设计

①读:大声朗读课文。
②找:在文中找到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③画:用“
”画出青蛙说的话,用“
”画出小鸟说的话。
注意:建议用直尺辅助画线。 (2)学生大声朗读,并完成探究任务。 (3)汇报任务结果,说说发现,读一读对话。
说发现:我发现,青蛙和小鸟一共有 3 次对话。 指名读:一个人读完青蛙的话,一个人读完小鸟的话。 2. 动画配音,聚焦对话。 (1)共学探究任务:观看动画,同桌合作,角色扮演,一人扮演青蛙,一人扮演 小鸟,给动画配音。读完探讨一下朗读技巧。
预设 2:第二组对话
青蛙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1)引用资料 3:出示动画和配音文字。(动画:青蛙笑着皱眉头,跷着二郎腿, 小鸟伸着一边的翅膀,很认真的表情。文字:文字框所示。) (2)同桌角色扮演 (3)汇报心得
“青蛙”:虽然这里是疑问句,但我觉得其实青蛙并没有疑问的语气,而是青 蛙就是很肯定小鸟在吹牛、在骗它,天就是没有小鸟说得那么大,就是只有井口那么 大。读的时候要强调“别”“不过”“那么”等词语,读出青蛙自以为是、不相信小
预设:不一样。青蛙的笑,是自以为是的笑;小鸟的笑是无奈的笑。 三、理解寓意,拓展思维 1. 探究观点,理解寓意。 (1)观看动画,齐读配音。
齐读配音:出示动画和配音文字,一半学生读青蛙的话语,一半学生读小鸟的 话语。
展示对话:读完后,对话框式展示所有的对话内容,突出对话中“弄错”这个 词。。 (2)探究观点。
①分配角色:同桌合作,一人选青蛙,一人选小鸟。 ②动画配音:同桌合作,“青蛙”和“小鸟”进行对话。 ③探讨交流:和同桌分享交流自己的朗读技巧。 ④朗读汇报:根据学习的技巧,同桌合作,再进行一次“对话”。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2 坐井观天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2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普通话进行复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看待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坐井观天2. 相关知识:寓言故事的特点、寓意以及作者背景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复述课文。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文插图、教学课件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标记生字词。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分享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探讨寓言故事的寓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坐井观天2. 课文结构:引言、故事情节、寓意3. 重点词汇:坐井观天、寓言、寓意等。
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记生字词。
2.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 写一篇关于寓言故事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地朗读和复述课文。
2. 教学方法: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以上为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2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如有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
12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②体会课文道理
③学习课文语言表达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知识的应用。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坐井观天”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课文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八、课后拓展
1.阅读材料推荐:
-《青蛙王子》: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个故事,进一步了解青蛙这一角色,同时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狐狸和葡萄》: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愚公移山》:让学生了解坚持不懈的精神,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
-《精卫填海》: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中的勇敢与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乌鸦喝水》: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要学会变通。
2.视频资源推荐:
-《青蛙王子》动画版: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更加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
-《狐狸和葡萄》动画版:通过动画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故事中的寓意。
-《愚公移山》动画版:通过观看动画,让学生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引言《坐井观天》是一则传统的中国寓言故事,以独特的角度和生动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狭隘的视角所带来的误解和偏见。
本次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第二课时的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认识到拓宽视野、超越个人局限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文化意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坐井观天》的故事内容,包括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故事中青蛙和小鸟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故事的理解;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拓宽视野、超越个人局限的重要性,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生能够尊重他人的观点,学会倾听和理解不同的声音,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复习导入首先,通过简单的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课时所学的故事内容,让学生重新进入故事情境。
可以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朗读与理解接着,教师朗读故事,让学生跟读并理解故事内容。
在朗读过程中,可以适当停顿,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同时,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情况。
角色扮演与讨论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让学生分别扮演青蛙和小鸟,模拟故事中的对话和情节。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角色的立场和观点,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在角色扮演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和见解。
问题引导与批判性思维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可以提出以下问题:青蛙为什么会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为什么会认为天空无边无际?你认为青蛙和小鸟的观点哪个更正确?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坐井观天》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坐井观天”的含义。
2、辩证地认识“井底之蛙”。
3、懂得对有缺点的人,应当给予帮助。
教学过程:一、引出青蛙1、同学们,昨天王老师已经带着我们痛痛快快地读过了这篇课文,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课文。
谁来读读课题:坐井观天。
2、什么叫“坐井观天”,你知道吗?这一口井里有水吗?(这是一口枯井,只有下雨时才有那么一点儿水。
)3、“坐井观天”是一个成语,这一个故事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我相信咱们班许多同学早就知道了这个故事。
当人们一看到“坐井观天”这四个字时,就会想到另一个成语——井底之蛙,就会想到这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青蛙。
(板书:青蛙)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认识这一只坐在井底的青蛙。
二、认识青蛙1、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想站起来读的同学自己站起来。
2、下面俞老师要做一个小小的调查:喜欢这一只青蛙的同学请举手,不喜欢这一只青蛙的同学请举手。
喜欢这只青蛙的同学读青蛙说的话,不喜欢这只青蛙的同学读小鸟说的话,俞老师读作者的话。
3、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青蛙?(板书:这是一只的青蛙)4、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谈自己的见解。
并将自己的“理解”写在黑板上,学生不会写的教师写。
(如:自以为是、骄傲、没头没脑、没有知识、眼界不开阔、不听话等)5、在同学们(大多数同学)看来,这是一只不受大家喜欢的青蛙,不受大家欢迎的青蛙,因为他……(根据板书),咱们就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读这篇课文。
哪些同学愿意读小鸟说的话?请站起来(估计比较多)。
俞老师读青蛙说的话,坐着的同学读作者的话。
三、理解“坐井观天”1、同学们,千百年来,直到今天,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一只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青蛙,所以人们常常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人。
2、俞老师这儿就有几个例子(出示):(1)小明这次到北京转了一圈,可开眼界啦!以前整天呆在村里,坐井观天,没想到外面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插图和创设情境,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并练习说话。
2.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3. 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并练习说话;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教学难点: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新课导入(基础作业)(任务1)1.认读词语井沿口渴喝水大话观看无边无际2.旧知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坐井观天”的意思是:。
二、初读课文,想象拓展1.生读第1自然段,学生结合插图,观察青蛙和小鸟所处位置。
随文认读“井沿”。
(1)描一描插图中的“井沿”。
(2)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还知道哪些“沿”。
(导学作业)(任务2)2.师范读课文,了解争论点:青蛙和小鸟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三、品味对话,初悟寓意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小鸟和青蛙在井沿发生了争论,那他们是怎样争论的?文中出现了三次对话,请你们再次默读课文,用“”画出青蛙说的话,用“~~~”画出小鸟说的话。
2.出示第一组对话: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自由读第一组对话,思考:(1)小鸟和青蛙谈论的第一个话题是什么?(从哪儿来——从一百多里地外飞来。
)(2)朗读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朗读青蛙的话时语气要充满疑问,朗读小鸟的话时语气要诚恳。
3.出示第二组对话: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小鸟说:“你弄错了。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1)“大话”是什么意思?(指前文小鸟说的话,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2)比较下面的两句话,哪一句更好?(导学作业)(任务3)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在比较朗读之后,感受感叹句和反问句语气表达更为强烈,表现出青蛙的自以为是。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第2课时)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井沿、坐井观天、说大话、无边无际”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其情感。
3、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他们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他们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猜图识“井”,初解题意。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事物。
不过呢,我只能给你们看它的一小部分,你要睁大眼睛来看看,猜一猜它到底是什么,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第一个仔细看,谁来猜一猜是什么?(出示铅笔、牙刷、奥利奥、柚子的图片)2、原来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你想到的,刚才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从一个小口中看到的,中间留大口,四周为石条(出示水井图片),这是什么字呢?(明确“井”字是后鼻音,读准确)3、你们的老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老师手拿青蛙玩具),青蛙说了,我今天可不是一个人来的,还带来了新朋友,听——谁来了?(课件播放小鸟的叫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和他们有关的故事。
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4、读了课题,“观”是什么意思?“观天”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感知故事。
1、在正式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本课的生字词,你是不是都会读了呢,一起来闯关吧!第一关:生字关(指名读)第二关:词语关(开火车读)2、恭喜小朋友顺利过关了,请小朋友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故事发生在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3、我们把三个问题连起来看看,就知道了故事的……那让我们一起赶快去看看吧。
三、朗读体验,感悟寓意。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读完后思考青蛙和小鸟分别在井的哪里?(指名到黑板上贴一贴)并追问为什么要这样贴?2、理解“井沿”。
根据课件插图明确井口的边就是井沿后,延伸生活实际,出示床、窗、帽子、碗、桌的边,提问这些事物的边还可以叫什么?是啊,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呢!(二)第一次对话1、小鸟和青蛙在井边相遇了,他们到底在说些什么呢?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一看,青蛙是怎么和小鸟打招呼的呢?(指名读青蛙的话)2、听了朗读,你们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青蛙呢?(好奇)小青蛙们,我们一起好奇地来问问小鸟吧。
坐井观天第2课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第2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蛙和小鸟的个性特点。
2.学习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蛙和小鸟的个性特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联系上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青蛙和小鸟的故事情节。
2.学习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体会青蛙和小鸟的心情。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角色性格。
3.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鸟是如何回应的?4.分析角色性格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青蛙和小鸟分别具有哪些性格特点?5.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组词。
学生自主练习书写生字词,教师巡回指导。
6.背诵课文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注意节奏、语气。
学生自主背诵,教师检查背诵效果。
7.拓展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才能避免像青蛙一样坐井观天?四、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课后实践: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尝试用课文中的方法去分析、思考。
五、教学反思1.对学生的个别辅导要更加细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2.在拓展活动中,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背后的深层含义,如:“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青蛙和小鸟的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补充: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克服“坐井观天”的心态,并将讨论结果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对于背诵课文这一难点,教师可以采用逐步引导的方法,先让学生背诵自己认为容易的部分,再逐渐过渡到较难的部分。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坐井观天”的含义,懂得目光狭小、见识短浅就会把事情弄错的道理。
3、能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坐井观天的道理。
2、教学难点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大小的不同看法,体会青蛙的目光短浅。
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
2、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提问: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的故事?它们在争论什么?(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学习第 2-7 自然段自由朗读第 2-7 自然段,找出小鸟和青蛙的对话,用“——”画出小鸟说的话,用“~~~~”画出青蛙说的话。
分角色朗读小鸟和青蛙的对话,思考:小鸟和青蛙分别认为天有多大?指导学生读好小鸟和青蛙的语气。
小鸟的语气是欢快、肯定的,青蛙的语气是自信、固执的。
小组讨论:为什么小鸟和青蛙对天的大小看法不同?引导学生理解:小鸟飞过很多地方,看到的天无边无际;青蛙坐在井里,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
2、学习第 8 自然段齐读第 8 自然段。
思考:青蛙笑了,小鸟也笑了,它们的笑各有什么含义?学生交流讨论。
青蛙的笑是自以为是的笑,小鸟的笑是无奈、嘲讽的笑。
教师小结:青蛙一直生活在井里,目光短浅,所以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见多识广,知道天是无边无际的。
(三)角色扮演,深化理解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小鸟和青蛙的不同语气。
2、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
(四)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指名学生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五)总结全文1、教师提问: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总结:我们不能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目光短浅,要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理解并运用坐井观天这一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培养学生扩展思维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分析坐井观天成语的内涵和特点。
•运用坐井观天这一形象描写进行作文创作。
三、教学内容1.点拨成语:坐井观天2.回顾成语的基本意义和出处3.分析成语的内涵和特点4.运用成语进行作文创作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主题1.老师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意思吗?”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
步骤二:回顾成语的基本意义和出处1.老师向学生复习成语的基本意义:“坐井观天是指眼光狭隘,见识不广。
”2.老师向学生讲解成语的出处:出自《战国策·赵策四》,“古之学者为人民者,帝王将相之职也。
以犹有疑惑,明于占筮,知吉凶,审其事状,以意归志。
乃天地之辨也,犹此其小。
而人莫之肯识,虑之也莫若智者。
而以智者之器皿为己,是以盲者坐井观天也。
”3.老师带领学生分析成语的意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步骤三:运用成语进行作文创作1.老师给学生出示一张描绘坐井观天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2.老师要求学生以描写坐井观天场景为题材,写一篇作文。
3.老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描述坐井观天的人的形象、描写井口景色的变化、讲述故事的发展过程、总结故事的寓意等。
步骤四:展示作文并评价1.学生交流作文,互相欣赏和评价。
2.老师选取几篇优秀作文,进行集体展示。
3.老师评价学生的写作,给予肯定和建议。
五、学习方法•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多样化的创作思路•良好的合作交流六、教学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表现•学生的作文质量和创作思路•学生对成语的理解程度七、拓展延伸•邀请学生收集更多与坐井观天相关的成语,并加以解释和应用。
•带领学生深入研究古代中国智慧和哲学思想。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坐井观天这一成语的学习和作文的创作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学生通过运用成语进行作文创作,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12坐井观天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沿、答"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会写“井、观"等8个生字,会写“坐井观天、井沿”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3.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
重点1.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2.体会故事的寓意。
难点体会故事的寓意。
课前准备:1、学习任务单2、多媒体课件、剪贴画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生齐读课题:《坐井观天》。
二、复习旧知,回顾课文内容1.回顾课文,板贴位置。
师: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小鸟和青蛙)我们知道青蛙坐在——生:井里。
(黑板上贴着一口水井的画,师板贴青蛙到画中的井底。
)师:小鸟飞来,落在——生:井沿上。
(请学生帮忙把小鸟贴到画中的井沿上。
)2、复习生字,回顾课文主要内容(1)读小鸟的求助信,把内容补充完整师:在对话中他俩争执起来了,这可急坏了小鸟,小鸟给同学们发来了一封求助信,请拿出学习任务单,先读一读这封信,再把内容补充完整。
亲爱的同学:你们好呀!我口(渴)了,想要找水(喝)。
我落在井沿上,青蛙在井底坐。
他问我来(答),争论天多大。
我说天空无边无(际)。
青蛙说天空井口大。
聪明的朋友,请你来解答。
你们的朋友小鸟2023年10月27日师:书写时要做到:头正、身直、足安,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胸离桌子一拳,眼离课本一尺。
(2)读求助信(3)生完成学习单,并展示、交流,并评价生字书写。
师相机指导形近字:“渴"“喝”(板书:喝渴)①提醒书写要点:宽窄高矮,注意穿插,关键笔画。
②范写。
③编口诀记忆:渴了需要水,喝水要张嘴。
④提醒书写不规范的同学,再次书写。
3、回顾争论的问题,明确双方观点。
师: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他俩在争论——生:天有多大。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坐井观天带来的局限。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视野,不要局限于眼前的事物。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坐井观天的局限。
难点:学会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坐井观天》,大家还记得青蛙和小鸟的故事吗?谁能来简单复述一下?(学生回答)师:很好,那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这个故事,看看还有哪些有趣的地方。
2.课堂讲解(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青蛙和小鸟在井里发生了什么?(2)教师带领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分析青蛙和小鸟的观点,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青蛙会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为什么认为天无边无际?3.课堂讨论(1)分小组讨论:如何避免坐井观天的局限?4.课堂活动(1)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青蛙和小鸟,模拟对话场景,体验角色情感。
(2)小组讨论:如何让青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5.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坐井观天带来的局限,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生回答)师:对,我们要有广阔的视野,勇于探究,积极思考,不要局限于眼前的事物。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坐井观天》的读后感。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坐井观天》的故事内容,体会到了坐井观天的局限。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还不够扎实,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角色扮演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巩固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寓意。
3.引导学生学会用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坐井观天”这一成语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朗读课文,体会青蛙和小鸟的语气。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坐井观天”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青蛙和小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
邀请学生分享对“坐井观天”的理解。
2.课文朗读与感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青蛙和小鸟的语气。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如“无边无际”、“坐井观天”等。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青蛙为什么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4.联系生活实际教师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坐井观天”的情况?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教师点评。
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拓宽视野,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6.作业布置抄写生字词。
家长监督下完成课文朗读,体会青蛙和小鸟的语气。
课后收集与“坐井观天”相关的成语或故事,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
2.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坐井观天”的含义。
3.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作业布置注重实际操作,有利于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巩固所学成语。
2.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完成课文朗读,增进亲子关系。
3.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拓宽视野的重要性。
六、教学资源1.课文课件:包含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
2.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频等。
3.家长资源:家长协助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摘要:一、教学设计概述二、教学过程详述三、教学反思与改进正文:一、教学设计概述“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井底之蛙对天空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广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故事解读、讨论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故事寓意,并学会运用故事中所体现的思考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详述1.故事导入:教师讲述坐井观天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井底之蛙对天空的认识及其变化过程。
2.故事解读: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理解井底之蛙的认识过程,探讨井底之蛙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将自己置身于故事中,设身处地地体会井底之蛙的心情及思考过程。
4.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井底之蛙与井外之鸟的对话,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5.故事寓意: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寓意,理解“坐井观天”的意义,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探索未知。
6.思维拓展: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故事中所学的思考方式,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三、教学反思与改进1.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适时引导,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故事寓意。
2.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讨论的情况,适时介入,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3.实践活动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使学生在模拟对话中更好地理解故事寓意。
4.课后,教师应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认识到保持开放心态、勇于探索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知识。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2.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2.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语文教师,我对于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2.坐井观天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材中的第二课时,其中包括了对于课文《坐井观天》的深入解读,以及对于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练习。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课文中的对话和寓言故事,通过对于故事情节的回顾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和道理。
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对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对话和寓言故事。
2. 通过对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3.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道理,以及对于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练习。
教学重点则是通过对于课文情节的回顾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和道理,同时,通过对于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课文教材、PPT、黑板、粉笔、生字词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对于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的回顾,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3. 课文解读:通过对课文情节的回顾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和道理。
4. 生字词认读:通过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认读和记忆生字词。
5. 生字词书写: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生字词的书写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文《坐井观天》和生字词。
在板书生字词时,我将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书写方式,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课文中的生字词造句。
2. 请学生复述课文情节,并谈一谈自己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对于课文情节的解读和生字词的认读书写练习,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和道理,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份_教案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份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中的“观”、“际”、“沿”,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坐井观天”、“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坐井观天”的比喻义,使学生懂得目光狭小,见识少,就会把事情弄错的道理。
3.角色朗读,以读促悟。
4.想象说话,续编故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读懂课文,理解内容。
2.难点:理解寓意。
三、教具准备:课件、头饰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时间:2006.4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1.初读课文;2.识写生字。
第二课时一、谈话引题,提出要求。
《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学懂课文就要求做到:会读故事、会讲故事、明白道理。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坐井观天》。
齐读课题。
二、认读词语,说说意思。
理解:坐井观天、井沿、无边无际、大话(分别结合图直观理解、说话理解和结合生活理解)三、默读课文:(一)想一想:1.故事讲了谁和谁?2.他们在争论一件什么事情?(教师随机板书)3.你们是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对话)(二)找一找,说一说:青蛙和小鸟之间有哪些对话?分别用和﹏标出来。
四、分角色读一读。
1.小组读。
2.指名表演读。
五、思考、交流:(教师相机板书)1.青蛙和小鸟它们认为天有多大?2.它们为什么这样认为?3.你认为它们谁说得对?为什么?4.你觉得天有多大呢?(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学会全面看问题。
联系已学古诗加深对寓意的理解)5.总结寓意:(略)过渡: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只小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也感到有必要出去看看。
于是它和小鸟来到了天空,看到了田野、草原、大海……(课件出示)以后又发生了很多的故事。
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讲讲,好吗?六、想象说话、续编故事: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不愿再做井底之蛙了,于是央求小鸟带它出去看一看。
1.它们来到(天空、田野、草原、大海……)看到了(植物、小动物……)2.青蛙想什么?青蛙说什么?小鸟又怎么说?(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2.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3.理解“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重点难点:1.懂得“坐井观天”寓意。
2.教育学生开拓视野,多读书籍,增长见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小寓言故事,谁来帮助我们回忆一下故事的内容呢?二、回忆课文、了解脉络1.看来同学们对这篇课文掌握的还真是不错,那么现在谁能帮助老师把这两个朋友送到他们各自的位置去?2.通过回忆,我们知道了小鸟和青蛙是在井沿上发生了争论,那他们是怎么争论的?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对话?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然后画出他们的对话。
三、学习课文、深入体会1.小朋友们认真读书的样子特别可爱,老师愿意分享你们丰收的喜悦,谁来说一说,小鸟和青蛙之间发生了几次对话?。
(出示三次对话)学习第一次对话:师:他们的对话可真有趣!请小朋友自由朗读第1次对话,(课件出示)谁想读一读?指导朗读。
理解:小鸟飞了多远啊?一百多里有多远呢?是我们操场的200多圈,小鸟为什么要落在井沿上啊?(因为口渴下来找水喝)小鸟飞了这么远的路,他一定见过许多美丽的景色,我们一起来跟着这只小鸟去看一看吧!这只小鸟真的到了许多美丽的地方,让我们再一次读一读他们之间的第一次对话吧!学习第二次对话:2.师:小朋友们,读得真投入,小鸟和青蛙的对话真精彩,但是对于小鸟说的话,青蛙相信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青蛙和小鸟又说了些什么,谁能为我们读一读?(1)同学们,我们听过真话、假话、笑话,那么大话是什么话?(吹牛的话)谁能来说一句大话?青蛙认为小鸟哪一句说的是大话?你看青蛙多么自信,它说小鸟在吹牛呢?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
文中青蛙为什么说小鸟说了大话呢?青蛙认为的天是多大的呢?他为什么会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让我们做个小游戏来感受一下吧(卷纸筒游戏)。
通过这个游戏我们能够知道青蛙看到的天是全部的天空吗?但是他就是不听别人的劝告,这真是一只自信的青蛙啊,我们一起再来用不相信的语气读一读青蛙说的话吧!同学们,这只青蛙他想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用不用飞那么远啊?让我们再一次用不信任的语气来读一读青蛙说的话吧!同学们,老师带了几个类似于青蛙朋友说的话的句子,你们帮老师来判断一下,老师想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2)对于青蛙说的话,小鸟是怎么来反驳青蛙的呢?小鸟认为天有多大?同学们,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啊?是啊,小鸟飞过那么多地方,仍然没有看到天的边,看来天真的是无边无际,大得很呢!(3)现实生活中还有什么是无边无际的?生回答。
12坐井观天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2坐井观天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坐井观天》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根据《庄子·秋水》改写。
课文通过简短而传神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有趣且寓意深刻的故事:小鸟飞到井边喝水,与青蛙发生了争论。
青蛙整天坐在井底,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却说天空无边无际。
小鸟很无奈,只能请青蛙自己跳出来看一看。
寓言揭示了一个道理: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
“坐井观天"也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眼界狭窄、所见有限;“井底之蛙”则比喻那些见识狭窄、目光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课文有7 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交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位置,为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
第二至七自然段运用了3 轮对话来展现故事的内容。
第一轮对话交代了小鸟从哪里来,来干什么。
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使得青蛙对于小鸟的说法产生了质疑。
第二轮对话是青蛙和小鸟发生了争论。
青蛙的一叹一问,小鸟的反驳,都鲜明并且情感强烈地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第三轮对话中,青蛙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小鸟十分无奈,只好叫这只青蛙自己跳出井来看看天到底有多大。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思维方法,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坐井观天》是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它通过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展开故事。
课文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一方面学习生字词,另一方面可以认识事物,明晓道理,积累一些基本生活经验。
文章的插图设计很巧妙,既写实,又写意。
小鸟和青蛙一高一低,似乎在暗示我们它们分歧的原因:由于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眼界不同,所以看法也不同。
【学情分析】低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而且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原因还存在着与青蛙一样的自以为是的行为,所以要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年级的孩子之前接触过一些寓言故事,但更多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对于寓意的挖掘还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引导。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篇(《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篇(《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下面是整理的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篇(《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供大家赏析。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摘要】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时注重本体性教学内容、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的运用,在教学中贯穿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美丽转身,抓文中三次对话,认识人物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设计了从认识到内化到实践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的过程中了解掌握这一知识点,完成本课时的目标。
【关键词】人物三次对话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文中三次对话,认识人物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3.理解寓意,明道理。
一、回顾旧识,引入新课1.回顾旧知:(1)比赛,听写,看谁是记字冠军。
(2)小鸟和青蛙因为什么问题发生争论呢?2、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坐井观天》二、图文结合,以读代讲1.看图、听录音范读。
(播放课件)2.读文:自由读。
3.依据图文内容填空青蛙坐在()小鸟落在()过渡:处在不同的位置的小鸟和青蛙,对天的大小有着不同的看法,那么它们一共进行了几轮对话呢?(三轮)三、辅导自学,品读感悟出示学法:一、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2、3段)二、画:用“――”画青蛙说的话。
用“?n?n”画出小鸟说的话。
三、读:有感情的读对话。
(一)第一次对话1.读:(2-3自然段)(1)自由读文(2)指名读2.画:(1)用“――”画出青蛙说的话用“~~~”画出小鸟的话(2)自由画句(3)汇报交流(训练重点:明确语言描写,提示语不用画出。
)(幻灯片出示)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用“――”画)小鸟回答说:“我从……”(用“~~~”画)3.读:分角色读①自由读②指名读明确读出语气:青蛙的话疑问,小鸟的话肯定。
③同桌分角色读(二)自学第2、3次对话1.第二次对话(4-5自然段)第三次对话(6-7自然段)(1)按学法学习读:自由读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这只小青蛙一直生活在井里,所以他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设想 一下,假如有一天,青蛙跳出水井,跳到井沿上,他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 呢?
(扩展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下面,我们看本文题目“坐井观天”,现在你明白“观”是什么 意思了吗?是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看更多的书,了 解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要当“井底之蛙”呀! (最后解题,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加深对成语的印象) 四、指导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课件,生字卡片,青蛙小鸟头饰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寓意.
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寓意.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教学过程 一 、理解课题,感知课文大意 1.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都知道了这个故事,谁能说说“坐井观天”中“观 ”是什么意思?谁坐井观天?
3.辨别这两个字的小窍门是什么?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渴” 是想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喝”是用嘴喝水,所以是口字旁)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5.学生在书上田字格中练习写生字。 思路2 1.同桌交流,互相说说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意思。 4.发挥想象,初步感受、理解课文寓意。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生字,理解课文寓意。 2.能够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大话”“无边无际”“坐井观天”等重点词语 的意思。
2.懂得像青蛙那样坐在井里看天是不对的。 教学准备:
2.再读读这个故事,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读音是否正确?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思路2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坐井观天》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学生欣赏动画故事《坐井观天》。 3.交流感受。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形象,了解故事内容.
4.板书课题,读题,说说“坐井观天”的含义读读这个故事,谈谈自己的 感想.
3.小结:小鸟说天无边无际是因为他在天上飞,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
大是因为他坐在井底.
4.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给这只坐在井底看天的青蛙取个名字?(井底之蛙 )
思路2
1.大家都认为青蛙错了,那你知道青蛙为什么错了吗?他眼中的天为什 么只有井口那么大呢?请同学们做个实验,把你的书卷起来,往天上看, 你看到了多大一片天?
1.假如你是青蛀,跳出井口后,你会看见什么?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
2.带上头饰即兴表演,大家评议.
3.假如青蛙上天,小鸟下井,那么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同桌互相指导表 演,然后上台戴头饰表演)
【设计意图:在表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 5.小结:小鸟和青蛙说的都是实话,可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 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坐井观天”其实就是把那些目光狭小、自以 为是的人比作“井底之蛙”。这篇课文启发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 去看问题,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设计意图:在小结中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1.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体会、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 方法。
2.要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 在读中悟情明理。
3.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动画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感悟课文 内容,从而达到对教学重点难点突破的目的。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二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只小鸟和一只一直住在井底
的青蛙争论天究竟是大还是小的故事。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告诉 我们只有眼界开阔,不受自己已有经验的局限,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 事物和反映问题。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他们经常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 目,不见泰山”的错误的看问题方式,常常会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生。因 此,这一课的寓意对他们来说,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教学建议
4.小结:看来,一个人的认识的形成确实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青蛙如果不是天天坐在井里,怎么会误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小 鸟整天飞行在天上,对天的认识和了解当然就胜过了目光短浅、见识少 的井底之蛙了。
5.今天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其实我国的成语故事 还有很多,能把你课下收集的其他成语故事说给大家听听吗?
1.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课文,在读小鸟和青蛙的对话时要读出不同的 语气。
2.你最喜欢读哪几段内容?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自由选读,教师进行朗 读指导)
3.同桌分角色读,互相评议 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鸟图片:天 无边无际
天不过井口 那么大
青蛙图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发挥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寓意。 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发挥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 二、情境表演进一步体会寓意
(明确青蛙和小鸟的观点,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善于 分析、善于思考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理解小鸟和青蛙为什么对天有不同的看法
1.小鸟怎么知道天无边无际?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读课文, 找出答案.
2.谁愿意告诉大家,小鸟和青蛙为什么对天的大小有不同的看法?(小鸟 在天上飞,青蛙坐在井里)
二、初读课文,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
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鸟说天很大,青 蛙说天很小。
2.和同桌讨论一下,把小鸟说天很大、青蛙说天很小的词句(无边 无际、不过井口那么大)找出来做上记号,再读一读.
3.教师在黑板上简笔画小鸟和青蛙。
4.请同学把课文中小鸟说天很大、青蛙说天很小的词语告诉大家。 5.教师板书 6.教师指黑板引读 (1)小鸟说:“天无边无际。” (2)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思路2 同学们,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里) 2.那么,小鸟从哪儿来的呢一从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 老师简笔画井,把黑板上贴的青蛙移到井里) 教师将小鸟图片放在井沿上,看图理解井沿就是井边 (通过图理解“井沿”,形象又直观) 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了,这只小青蛙的家住在井里,小鸟呢?从天
6.其实,要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得更多的知识,除了看书外,还可以请教 大人、看电视或上网查询等等。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可不能做井 底之蛙,我们要做一个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的人。
三、识记生字,练习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齐读。 2.你在学习这课生字时有什么发现没有?谁能告诉大家? (“渴”和“喝”字形相近)
上飞来,飞累了,落在井沿上,那么他们为什么事争吵起来了呢? (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3.青蛙的观点是什么?他眼中的天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说天只有并口 那么大呢?
4.小鸟的观点是什么?他眼中的设疑,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5.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
思路2
1.现在,我们知道了青蛙和小鸟是怎么争论的了,你能把他们怎么争论 的情形演出来吗?小组内试着演一演。指名演.
2.他们争呀争呀,到底谁对呢?(小鸟)
3.青蛙明明错了,却听不进小鸟的话,还自以为是。如果你这时刚好路 过这口井,你肯定有话想对青蛙说。说什么呢?小组内讨论一下,准备交 流。(青蛙,小鸟说的是对的,你别再自以为是了。虽然你说的是实话, 可你还是弄错了。你知道你错在哪儿吗?你就错在不该坐在井里观天。 高高的井壁挡住了你的视线,你看到的天当然很小了。你别再做井底之 蛙了,你跳出井去看看天吧,你一定会看到天无边无际,大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