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复习教案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天气与气候 第6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天气与气候 第6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1674204c8d376eeafaa314e.png)
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一、教材分析本节的重点有两个:一、天气和气候是两个有成因联系的要素,气候是长时间内天气物理状态的变化,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的季节变化明显,学生对气候变化有亲身体验,气候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比天气的影响更长久和深远,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活动都受到气候变化的制约。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很多,本节主要介绍纬度、海陆性质、地形和季风四个要素对气候的影响机理。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影响气候的因素;②了解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③理解比热的概念;④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的差异;⑤理解陆地和海洋比热不同对气温的影响;⑥理解地形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⑦了解季风的概念,理解我国季风的形成机理。
2.技能目标:①学会比热实验的操作;②学会观察图形。
3.情感目标:①气候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比天气的影响更长久和深远;②气候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①重点:气候和天气的区别和联系;理解比热的概念。
②难点:理解海陆地性质对气候的影响;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理解季风的形成机理。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比热的演示实验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复习:让学生来描述今天的天气。
引入:1.设疑激趣:(1)有一个某某人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看过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诉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2)为什么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很快地告诉他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稳定的,是根据多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推测出的)板书:一、气候问:(1)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区在四季的气候特点吗?(2)气候特征在几年、几十年内会有很大的变化吗?板书: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主要用气温和降水等要素来描述。
(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气候类型)问: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思考:请大家帮忙找出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词语?判断的理由是什么?①夏季多雨②晴转多云③雷雨交加④夏热冬冷⑤雪花飘飘⑥终年高温总结:比较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练习巩固:下面是小明同学的一篇日记,请说出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是气候?某某多山滨海,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天气与气候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 浙教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天气与气候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 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10197bc650e52ea551898e6.png)
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一、教材分析本节的重点有两个:一、天气和气候是两个有成因联系的要素,气候是长时间内天气物理状态的变化,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的季节变化明显,学生对气候变化有亲身体验,气候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比天气的影响更长久和深远,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活动都受到气候变化的制约。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很多,本节主要介绍纬度、海陆性质、地形和季风四个要素对气候的影响机理。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影响气候的因素;②了解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③理解比热的概念;④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的差异;⑤理解陆地和海洋比热不同对气温的影响;⑥理解地形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⑦了解季风的概念,理解我国季风的形成机理。
2.技能目标:①学会比热实验的操作;②学会观察图形。
3.情感目标:①气候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比天气的影响更长久和深远;②气候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①重点:气候和天气的区别和联系;理解比热的概念。
②难点:理解海陆地性质对气候的影响;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理解季风的形成机理。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比热的演示实验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复习:让学生来描述今天的天气。
引入:1.设疑激趣:(1)有一个海南人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看过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诉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2)为什么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很快地告诉他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稳定的,是根据多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推测出的)板书:一、气候问:(1)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区在四季的气候特点吗?(2)气候特征在几年、几十年内会有很大的变化吗?板书: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主要用气温和降水等要素来描述。
(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气候类型)问: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思考:请大家帮忙找出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词语?判断的理由是什么?①夏季多雨②晴转多云③雷雨交加④夏热冬冷⑤雪花飘飘⑥终年高温总结:比较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练习巩固:下面是小明同学的一篇日记,请说出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是气候?温州多山滨海,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天气与气候复习知识点归纳 (新)浙教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天气与气候复习知识点归纳 (新)浙教](https://img.taocdn.com/s3/m/1fc08a0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e.png)
第2章天气与气候2.1 大气层知识点1 大气的作用及大气的温度1.大气不仅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气,而且大气层中的臭氧层吸收大多数紫外线,避免地球上的生物受到强紫外线的伤害,同时,大气层的水汽可以成云致雨,构成了地球的水循环,使水成为一种可再生资源.2.大气层具有缓冲作用,避免地球表面温度变化过于剧烈,永远保持在一个相对适宜的温度,不会因为过冷或过热而导致生物死亡.3.大气温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12km 以下和55~85km的范围内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其余高度则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知识点2 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把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其中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底层的对流层.点拨: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随着高度上升,大气逐渐变得稀薄,因此大气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目前地球大气上界有多高,说法不一.在1000 km以上的高度,大气密度已变得非常小,到距地表5000 km处,已接近真空.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空间的过渡层,其层底距地表约500km知识点3 对流层1.对流层的高度并不完全相同,低纬度对流层的厚度大;高纬度对流层的厚度小.2.对流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强烈;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2 气温知识点1 天气1.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阴、晴、风、雨、雷、电、雾、霜、雪等都是天气现象.2.天气的突出特点是多变.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也是不同的.3.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是构成天气的重要因素.知识点2 气温1.气温是时刻变化着的,一天当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而不是太阳高度最高的12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而不是晚上24时.2.陆地和海洋的性质不同.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因此,北半球陆地最高月平均气温一般出现在7月,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而海洋最高月平均气温一般出现在8月,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2月.南半球和北半球正好相反.2.3 大气的压强知识点1 大气压的存在和大小1.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例子有很多,如浮杯实验、可乐瓶瘦身、瓶吞鸡蛋等,日常生活应用中的吸管、吸盘等均是利用的大气压.2.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大气层的气体与固体、液体一样也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就产生了大气压强.3.离地面越高,空气就越稀薄,空气的密度越小,大气压也就越小.在海平面附近,大气压的数值接近于1。
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的压强》教案3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的压强》教案3 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90566f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c0.png)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压强一、课标解读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大气压确实存在;知道大气压和大气压的变化,以及大气压对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气体、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一章已学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对压强知识有所了解。
但大气压强更为抽象,大气压强的存在很难感受到,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不深甚至不正确,在教学中应通过实验加深或纠正学生的认识。
对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学生可能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在教学中应做好探究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
三、教材分析本节是作为讲述大气的一个物理性质安排在第二章的,也是对压强知识的补充。
本节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事实让学生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了解大气压的大小和测量工具。
后一部分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由气体推广到液体。
建议分两课时完成。
四、教学目标1、能列举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
2、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和测量大气压的工具3、能说出气体和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并能用这一关系解释有关现象。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难点:气体和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大气压强的存在1、实验引入并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实验一:覆杯实验教师演示:在纸杯里盛满水,在杯口覆盖一张硬纸片。
先用手托住纸片,将杯子倒转过来。
教师提问:当手拿开后,纸片会不会掉下来?学生甲回答:会掉下来。
学生乙回答:不会掉下来。
教师演示:当手拿开后,纸片没有掉下来!教师提问: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学生回答:可能纸片被水吸住了。
教师演示:让一个学生用针在杯底刺孔。
纸片掉下来。
教师提问:由此可见,纸片没有掉下来并不是因为被水吸住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托着纸片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纸片下面除了空气并没有什么,不可能有其他物体对纸片产生托力。
5-8节复习课教案
![5-8节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08f916227916888486d7e4.png)
第5-8节复习课教学设计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教材内容浙江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5-8节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分析本章以天气、气候变化发生的领域——大气层为切入点,以天气要素和气候变化及影响因素为线索编排教科书内容。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注意体现实践性、探究性和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5-7节介绍组成天气的部分要素——风、湿度和降水,强调了天气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特点,把天气要素的观测和天气预报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并突出显现了各天气要素与人类生产、生活及生物行为的关系。
第8节在天气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长时间尺度中大气物理状态的变化——气候变化。
本节重点介绍的是影响气候的因素,并在下一节进一步介绍我国东部季风区和西部干旱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这些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各节内容联系紧密。
内容的选择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了探究性学习。
内容上既有较完整的探究活动,又有大量的观测、实验、思考和讨论活动,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
各节中重视显现自然和人类关系的内容,力图使学生在科学资源观、环境观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观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
各节的重点内容是:风的观测;相对湿度的观测;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天气系统;天气图与天气形势;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
各节的难点内容是: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统;简单的天气预报;比热的概念;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
本复习课教学设计特点:1.利用好书中的图表,发现规律。
如利用“相对湿度表”分析相对湿度的大小与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的关系,以理解干湿度的意义。
通过分析“天气形势图”来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是可以根据需要改变的。
2.注重观测进行体验。
比如通过观察“纸条飞舞、一盆水中水波的移动、湿手臂的感觉”等来判断风的方向。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复习ppt课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复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a2ce183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09.png)
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图不能求出大气对吸盘的压力,故 不可以粗测大气压的值,故C错误; 由以上分析可知,乙图能求出大气对吸盘的压力,故可 以粗测大气压的值,故D正确。
【答案】D
21
8.晓宇设计了用吸盘测量大气压值的实验,请帮助晓宇 做好以下工作。
(1)请补充完整该实验相关步骤:
①如图所示,将蘸水的塑料吸盘压在光滑的水平板上, 挤出里面的空气。
解:不能。 计算 可知: 5 cm 2 的吸盘上受到的大气压力约为 F = p =1×10 5 Pa×5×10 -4 m 2 =50 N ,远超过了弹簧测力计0 ~5N的测量范围,所以小明同学选择的器材无法顺利
测出大气压的值。
26
第2章 天气与气候
专项提升训练(五) 高压锅
27
1 .如果x=-3是一元二次方程ax2=c的一个根,那么该 方程的另一个根是( )
推越费力。由此小明猜想:其他条件一定时,封闭气 体的体积变小,压强__ _ ___(填“变大”“变小”或“不 变”) 。
17
B
18
7.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吸盘都保持静止,但所挂钩码已是吸盘 所能提起的最大重物。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大气对吸盘的压力等于钩码的重力 B.乙图中大气对下面吸盘的压力大于钩 码的重力 C.利用甲图的实验可以粗测大气压的值 D.利用乙图的实验可以粗测大气压的值
6B
7D
8
9
答案显示
3
D
4
2.某学习小组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粗测 大气压值。
(1)如图甲所示,注射器的最大可读容积为2____0_m__L_,用刻度 尺 测量注射器全部刻度的总长为______5__cm ,可算得活塞 的 横截面积为______4__cm2。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复习课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a4f8485192e45361166f515.png)
(3) 实 验 时 若 筒 内 空 气 没 有 排 尽 , 将 导 致 测 得 的 大 气 压 值 __偏__小____;若活塞与注射器内壁间的摩擦较大,将导致 测得的大气压值__偏__大____。(均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点拨】筒内空气若没有排尽,所测拉力会偏小,故 得出的大气压值会偏小;若注射器内壁间的摩擦较大, 所测拉力就会偏大,得出的大气压值就会偏大。
(2)此注射器活塞的横截面积是__0_.6_2_5___cm2。根据实验数据 计算出大气压强是_1_2_0__0_0_0_P_a_。
(3)小明发现,同学们在做此实验时测得的大气压值误差很大, 对此小明与同学找出了下列可能的原因:①橡皮帽封住 的注射器小孔中有残余气体;②活塞与注射器筒壁间有 摩擦;③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没有读准;④活塞与注射器 筒壁不完全密封。上述原因一定会使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的是____B____(填字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消除摩擦力对实验的干扰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5 (1)90 000 (2)100 000 (3)变大
答案显示
6B
7D
8 (1)④测量塑料吸盘的半径 r ⑤p=Mπrg2 (2)①吸盘内有空气 ②测量塑料吸盘的半径 r 有误差
9
1.同学们在进行估测大气压实验时,首先读出注射器的最大
刻度为 V,用刻度尺量出其全部刻度的长度为 L;然后按
b.用细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另一端与弹簧测 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 如图所示。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弹 簧测力计的示数为7.5 N。
c.测出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4 cm。 d.根据测量数据,算出大气压的值。 (1)实验所用的器材为: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细绳、橡皮帽、 水和_刻__度__尺___。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4a676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24.png)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系统掌握八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领域的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第一章:物质与能量第1节:物质的基本性质第2节:能量及其转化第3节:物质的运动与能量2.第二章:生物与生态环境第1节: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3节:生物的进化与适应3.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1节:地球的形状与结构第2节:地球的运动与季节第3节:宇宙的探索4.第四章:技术与工程第1节:技术的基本概念第2节:技术的发明与创新第3节:工程设计与实践三、教学过程1.第一章:物质与能量第1节:物质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基本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等。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
第2节:能量及其转化教学内容:介绍能量的概念、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讨论,让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
第3节:物质的运动与能量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运动形式、能量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运动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
2.第二章:生物与生态环境第1节:生物的分类与特征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观察、讨论,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
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内容: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生物的适应性、生态平衡等。
初中物理科学八年级上册《探究物质的密度》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科学八年级上册《探究物质的密度》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c7f0f56f1aff00bfd51e06.png)
第二章第三节《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
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
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3.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1.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2.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
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3.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列举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质量大小的比较,如一根铁钉和一个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依据是什么?列举不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的质量比较,取一个大木块和一个小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如何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是不相等的。
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讲浮力精彩教案浙教版
![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讲浮力精彩教案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522847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4.png)
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讲浮力精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讲内容选自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讲“浮力”,对应浙教版教材第二章第3节。
详细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的判定、浮力计算及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2. 学会判定物体浮沉条件,并能运用浮力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的判定。
难点:浮力公式的运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物体浮沉实验器材、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本、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浮力演示器展示物体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
2. 知识讲解:(1)浮力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2)阿基米德原理的介绍。
(3)物体浮沉条件的判定。
3. 例题讲解:讲解浮力计算的相关例题,演示解题步骤。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浮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定义2. 阿基米德原理3. 物体浮沉条件4. 浮力计算公式5. 实际问题解决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浮力计算题,如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计算。
(2)应用题: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研究浮力与物体形状、大小、密度等因素的关系。
(2)探索浮力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浮力发电、浮力助航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知识讲解中的浮力计算公式3. 例题讲解的详细步骤4. 作业设计中的应用题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关键环节。
在此环节中,应选择具有直观性和启发性的实验或现象,如浮力演示器展示不同密度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让学生亲身体验浮力的存在,从而激发他们对浮力产生原因的探究欲望。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4e3e59b2f8c75fbfc77db27b.png)
2020年~2021年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大气层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1、天气是什么?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 天气:晴空万里气候:冬雨夏干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4.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第三节大气的压强1、大气压强的存在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答题模式)(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3)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不能继续滴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药液持续滴出;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案:第二章 2.3 大气的压强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案:第二章 2.3 大气的压强](https://img.taocdn.com/s3/m/1cc43272cc175527072208b7.png)
第七讲——大气的压强知识梳理:一、大气压强的存在1、大气压强的存在:大量实验表明,大气会向各个________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大气的压强简称大气压。
2、马德堡半球实验:是_________大气压存在的最著名的实验,他不仅__________了大气压的存在,还向人们生动地说明了大气压的_________是很大的。
3、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1)大气有________----产生压强的根本原因。
(2)大气会________----因此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4、大气压强的应用(1)用吸管喝水或饮料靠大气压强。
(2)输液。
二、大气压的大小1、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它们的优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准大气压的值在海平面附近,经过测量可知大气压的值约为1.01325×105Pa,一般计算时可取 Pa,即一标准大气压= 汞柱。
1mm汞柱约等于帕。
虽然我们周围的大气压不一定恰好等于标准大气压,但与标准大气压很接近。
3、托里拆利实验(得出标准大气压的实验)4、大气压的大小与大气密度的关系离地面越高,空气越________,空气的密度就_________,大气压也随之__________。
人们通过反复测量,发现在海拔2000m以下,每升高12m,大气压强就降低133Pa(1mm汞柱)。
三、生活用品与大气压1、真空压缩保存袋2、吸尘器3、离心式水泵四、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1、大气压的特点(1)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
(2)同一高度的不同区域,大气压的数值__________相同。
(3)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大气压也会__________。
(4)一般来说,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________,晴天的大气压比阴雨天________。
2、高气压区和低气压区在相同高度上的区别比较项目高气压区低气压区范围气压高的区域气压低的区域空气流动方向从上向下___________________空气的变化越往下气压越____,水汽越不容易_________ 气温逐渐______,空气中携带的水蒸气容易_____ 对天气的影响多晴朗天气多_________________五、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1、大气压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1)人的情绪、心情受气压的影响(2)人对大气压的变化有逐渐适应得过程,如果在短时间内气压变化较大,人会由于来不及作出相应的调节而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
科学八年级第二章第4、5、6节复习教案
![科学八年级第二章第4、5、6节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841e4c77232f60dccca10e.png)
科学八年级第二章第4、5、6节复习教案一、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通过前几节内容的教学,学生对呼吸及光合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氧及碳的循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几节内容知识点较多,除了以上提到的知识以外还涉及到人的呼吸系统、二氧化碳、臭氧,温室效应等知识点。
学生对各个知识点虽有一定了解,但并没有形成系统认识,需要一节课把各个分散的知识点连成一块,在巩固原来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学生理解。
2、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动植物呼吸和呼吸作用的了解。
(2)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条件和意义的了解。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4)通过复习深化学生对氧循环和碳循环的了解。
(5)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6)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3、教学重难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氧碳循环二、过程设计(一)时政要闻引入:《京都议定书》已于去年2月16日在联合国生效,并成为国际法。
它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制定的,自1992年缔约之日起,目前已有全球的185个国家的参与,并举行了9次由各缔约国参加的缔约方大会。
在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终于形成了关于限制以二氧化碳为首、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成文法案。
当该大会结束时,此公约已经初具雏形,并以当届大会举办地京都命名,始称《京都议定书》。
它被公认为是国际环境外交的里程碑,是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旨在防止全球变暖而要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条约。
师:从上述的材料中可知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什么?通过时政要闻引出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科学素养进一步得到提高。
同时它又可以体现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还可以作为本节课的复习主线。
(二)知识回顾:1、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师: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你知道哪些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知识?从二氧化碳的性质中你能说出它有哪些用途?2、二氧化碳的来源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会加剧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因而人类制定《京都议定书》限制排放二氧化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光现象教师用书(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光现象教师用书(纯)](https://img.taocdn.com/s3/m/2207e696168884868662d60b.png)
第二章光现象〔全章概述和课时要求〕全章概述本章主要研究光现象及其规律,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速度、颜色;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和跟现代生活非常亲密的两种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及其应用。
本章力图表达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突出以下特点:1、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本章对规律性知识的学习,尽量安排为探究性的学习,主要安排了以下的探究活动: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光反射时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跟知识的学习一样,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那么。
本章安排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具有知识浅、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的特点,由于结论容易获得,适宜初中学生探究。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进展全过程的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搜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为自信心的建立打根底。
2、不过分强调科学自身的逻辑性和规律的严密性与传统初中物理教材相比,本章对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编写做了较大的修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反射定律降低到反射规律程度。
这个降低,跟学生的认识程度是吻合的。
在学生的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活动中,获得的最显现的实验证据,是反射角和入射角的角度关系。
角度的大小关系是学生最关注的信息,因此最容易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
至于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以及它们跟法线在同一平面上的说法,由于学生在初中根本上不会碰到“共面〞与否的物理情境,故教材中不做强调,使教材中的光反射时的规律的表述跟学生探究的结论一致。
这个不很严密的规律,对于初中生应用它认识实际问题不会产生障碍。
与传统初中物理教材相比,本章在对折射现象的研究中,定位在认识折射现象上。
理解由于折射而产生的现象的根底是折射定律。
折射定律历来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难点。
由于本章对光的折射知识定位较低,教材未交待折射角跟入射角,也未研究与折射率相关的问题,而是从详细问题入手,重点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玻璃中的光线偏折的方向,只提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的结论。
第二章(1-4)复习教案
![第二章(1-4)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fd01cd4028915f804dc2d2.png)
第1-4节复习教学设想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教学设计思想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科学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3.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学习目标1. 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气压的观测,大气压存在及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2.掌握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与讨论相结合的综合启发式。
教学流程1.引入:引用我国计划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之后建立空间站。
引出“大气层”的复习。
(幻灯片3、4、5、6)2.过渡:发射“神七”应选择怎样的天气;引出复习“天气和气温”。
(幻灯灯片7、8、9、10)天气是短时间内气温、降水和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其主要的组成要素有气温、气压、风、温度、降水等。
气温用温度计来测量,单位为摄氏度。
气候是某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
(幻灯片11、12)3.大气压指的是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大气压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还跟天气、地点等因素有关。
大气压对天气、人体和液体的沸点有很大影响。
气体和液体的压强会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小。
(幻灯片13、14、15、16)4.播放“翟志刚的出仓行走”视频,复习“大气压与人类生活”5.小结:(幻灯片17、18、19)教学反思1.在复习八上《科学》第2章1-4节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天宫一号”、“神七发射”的背景、“翟志刚太空行走”的视频,使学生感受、思考、表达等。
科学八上第二章-教案
![科学八上第二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8da87d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8.png)
科学八上第二章 - 教课设计八年级上册科学校本教材学员姓名: XXX指导科目:科学学科教师:第 2 章:地球的“外套”课题——大气讲课日2012-X-XX期实时段稳固所学内容,娴熟运用课内知识解决对教课目标应的题目,做到每一道题目都能联系到相应的课内知识点教课内容重要知识点:第一节:大气层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 1000 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假如没有大气层,则地球会:A、没有天气变化; B、没有声音; C、易受陨石侵袭; 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依据大气温度垂直散布的特色及大气的密度、物质构成,能够把大气分为 5 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基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亲密的一层。
要点记忆: A、对流层最明显的特色 ------ 有激烈的对流运动B、各样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此刻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对流层集中了地球 3/4 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固体杂质小问题: 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何?答:夏季,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添而渐渐增高,气流安稳,利于高空飞翔;内有臭氧层,能汲取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天气随和温1.天气是什么?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因素的综合情况。
描绘天气随和候最主要差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情况;天气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均匀情况。
天气:晴空万里天气:冬雨夏干2.天气是由很多因素构成,此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 气温 ------即空气的温度 A. 气温是构整天气的基本因素;B. 丈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C.常用的气温胸怀单位:0C D. 气温总在不停变化着,在气象观察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察看。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北师八上 第2章 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控制变量法 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北师八上 第2章 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控制变量法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aca128aef8941ea66e057e.png)
【同步教育信息】本周教学内容:北师八上第2章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控制变量法教案【学习过程】一. 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控制变量法(一)科学探究的主要要素:第一要素:提出问题,其实质就是探究什么。
第二要素:猜想与假设,其实就是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第三要素: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第四要素: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第五要素:分析与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的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从而将实验结论升华为物理概念和规律。
第六要素:评估,就是对探究反思的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方面内容。
第七要素:交流与合作(二)控制变量法:两个以上的因素影响一个变化过程的现象在自然界十分多,在物理学中这种问题则采取控制变量法,也就是只让其中一个因素变化,而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考察这个变化的因素与这个变化过程的关系。
【典型例题】例1:阅读并回答问题探究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科学探究都要经历一个基本的过程,下面短文中叙述了小明同学探究灯泡熄灭的原因就经历了这些过程。
阅读短文后,将文中反映探究过程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并在其旁边注明探究步骤的名称。
一天晚上,小明在房间看书,台灯的灯泡突然熄灭了,电灯为什么会熄灭呢?他根据自己以有的一些知识和经验,小明提出了可能引起灯熄灭的原因,可能是小区停电了;可能是自己家的保险丝烧断了;可能是灯丝断了:可能是灯头里的电线与螺丝连接处松了;…究竟是哪一种原因引起电灯熄灭的呢?需要找有关的证据。
小明首先从玻璃窗观察窗外的情况,发现邻居家中的电灯仍然亮着,路灯也是亮的,于是他判断问题出在家里。
他走到另一个房间,打开开关,电灯亮了,于是他判断家里的保险丝没断,问题可能出在灯泡上。
他拿了一只手电筒,爬上椅子照着灯泡,观察发现灯丝完好,于是他断定问题出在灯头里。
第二天,小明爸爸请来了一位电工师傅,师傅打开灯头,发现灯头里有一根铜丝与螺丝已经断开,铜丝和螺丝都有被烧过的痕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基础知识测试
一、基本概念
1、天气:。
2、气温:。
表示当地空气的。
是天气的基本要素。
3、风:。
风从气压区流向气压区。
它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和。
4、风向:。
5、湿度表示空气中的多少,空气的湿度一般用表示。
6、等压线:。
7、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和。
8、气候:,它包括天气的状况和状况。
9、比热:。
比热的单位是,读作。
10、季风:。
11、季风气候区:。
二、基本知识点
系:。
3、对流层的最大特点是:,所以在这层中天气现象:。
它集中了地球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
4、天气的主要要素有:、、、和。
5、测量气温的工具放在,它一般距地米。
6、一天中气温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气象观测中百叶箱内应有、
三种温度计来测量。
7、大气压的特点:(1)大气压的方向:
(2)在同一深度的大气压:
(3)大气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直接与有关。
它随海拔的升高逐渐。
(4)大气压与天气和季节都有关,一般:晴天阴天、冬季夏季。
8、标准大气压的值:帕,相当于厘米汞柱。
9、最早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测定标准大气压值的实验:。
10、流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11、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区多天气,低压区多天气。
12、大气对人体的影响:(举二例)
13、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气压升高,液体沸点;气压降低,液体沸点,高压锅就是利用:来工作的。
14、风向的符号可以用一短线段来表示,如东北风可表示为,西北风可表示为。
风向可以用来测定,指向代表风的方向。
(箭头或尾翼)风速可以用测定。
风速的大小常用来表示。
15、实验表明:,空气中的水汽就越多。
16、观测湿度的仪器称为。
是最常用的湿度计,它由一支和
组成,它的使用方法是:先读出刻度,再读出刻度,然后计算它们的,最后通过查表,得出相对湿度。
17、相对湿度表表明:干湿差越大,相对湿度越。
18、相对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成云、降水的可能性就越。
“蜻蜓低飞,不雨也阴”的科学道理是:由于大雨前空气中的较大,蜻蜓的翅膀不能高飞。
19、水汽凝结的条件是: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时,空气中就再也不能容纳更多的水汽了;如果气温再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就会在微小的上发生水汽。
刚开始,空气中凝结的水珠和冰晶,形成以后飘浮在空中,(一定或不一定)形成降水,但当小水珠和小冰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渐,才会形成降水。
降水的形式有、、。
20、通常获取天气预报的方式有:。
21、阴是指天空总云量在以上,多云指天空总云量在之间,天空的总云量在之间为少云,天空总云量在以下为晴;
小时内降水量小于毫米为小雨,毫米之间为中雨,大于毫米为大雨。
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
22、冷锋过境常会带来天气,暖锋过境常会带来天气。
23、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是:,主导因素是,重要因素是、。
24、纬度位置对降水的影响是:对温度的影响是。
25、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是:对温度的影响是:。
26、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是:对温度的影响是:。
27、水的比热为,它所代表的科学意义是。
28、由比热表可知:不同物质的比热是的,所以比热也是物质的一种;的比热最大;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状态不同时其比热值也。
29、由于陆地的比热海洋的比热,所以陆地增温或降温比海洋,陆地的年较差和日较差也比海洋。
同时,海洋上水汽充足,沿海地区降水要比内陆地区要
更。
30、季风是指在不同季节里风向的风。
我国季风形成的原因是海水和陆地的。
31、世界上季风区分布很广,以季风最为强盛。
我国冬季风的特点是,夏季风的特点是。
32、我国在--- --- --- 一线地区是季风区,分布有季风气候、季风气候和季风气候。
我们嘉兴市处在季风气候区。
33、冬季,我国盛行从蒙古、西伯利亚干冷地区吹来的风,气温,降水;夏季,我国盛行从太平洋、印度洋热带和副热带海洋吹来的风,气温,降水。
34、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降水,对农业生产有利;冬季,我国北方的天气又常常会对工农业生产造成危害;我国南方的气候,农作物的生长期较,海南岛就利用其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
35、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为和气候区。
36、我国西北部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降水变化,冬夏,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但日照充沛。
新疆的瓜果特别甜,就是和该地区特别长且特别大有关。
37、寒潮是大范围内的活动。
它会带来剧烈的、、和
天气;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天气,台风中心叫,那里风平浪静,云量,38、台风眼外侧半径100千米左右的区域是;和是引发洪水的主要自然原因,引发洪水的人为因素有、、等。
39、、、等都能改良局部的小气候;所谓温室效应是指,
等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的大幅度减少,使得大气中的不断增加,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
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暖空气团,被称为城市的现象。
三、实验与探究、填图。
1
天气要素测量仪器单位或表示方法
气温
气压
风向
风速
湿度
降水量
2、探究对流的形成:在右图上标出对流规律。
空气对流的运动规律是:热的地方空气的垂直运动
呈,冷的地方空气的垂直运动呈。
据此,冰
箱冷冻室的冷凝管安装在冷藏室的(上部或下部)。
3、如图:托里拆利实验中,最后水银柱的高度如图所示,
此时大气气压的大小为帕,把玻璃管略向右转则
会发现水银柱会(变长、不变、变短)。
若玻璃管上端突然打个小洞,你估计会出现的现象是。
4、分析下面的天气形势图:(气压的单位为:百帕)
(1)a点的气压值为 , b点的气压值
为。
(2)所在地区为高气压区,天气特点
是,所在地区为低气压区,天
气特点是。
(3)E代表的天气系统叫做,它是指向
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天气。
F
代表的天气系统叫,它常带来天
气;(4)预测未来24小时内上海的天气:
5、看我国地图分析:
(1)造成A地和B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纬度 ,气温 ,B地纬度 ,气温 .
(2)我国的纬度位置跨越的温度带有
,嘉兴处在带。
(3)基本处在同一纬度的C地和D地气候差别也很大,造成这
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和。
(4)E地和F 地相比,E地增温或降温比F地要(快或
慢),其年较差和日较差比F地要(大或小)。
6、分析右图:(图上海拔的单位为米)
(1)若山脚B地的气温为15℃,则山顶A地的气温约为。
因为在对流层范围内,每升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
(2)C地和D 地相比,地降水更多,原因是其处在,
水汽上升过程中更容易。
7、在加热水和煤油的实验中,我们发现:
(1)经过相同时间的加热后,温度升高的快一些。
(2)由(1)这步我们可以推出,要使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相同,要多加热些时间。
也就是说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要吸收更多的热量。
(3)在此实验中我们唯一控制的不同条件是:不同。
(4)若某同学在做此实验时,水的温度反而比煤油上升得快,你分析可能出错的原因是:。
9.如图在植被坡实验示意图:
(1)实验中控制的相同条件是:用洒水壶以相同的
、同样快的对两个坡面洒水。
(2)实验现象记录:
水的流速汇入水沟的水量汇入水沟的泥沙量
有草皮的坡
无草皮的坡
(3)此实验表明,植被能,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