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导论第3讲——环境认知

合集下载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当我们身处这个世界,周围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房间,到夜晚的星光闪烁在天空,从繁华的城市街道到人烟稀少的乡村小径,我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认识塑造了我们的生活体验和决策。

环境知觉,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通过感官直接接收到的关于环境的信息。

视觉让我们看到周围的色彩、形状和物体;听觉使我们能听见各种声音,如鸟鸣、车鸣;嗅觉帮助我们分辨不同的气味,花香或者饭菜的香气;触觉让我们感受到物体的质地、温度和压力。

这些感官信息瞬间涌入我们的大脑,形成了对环境的初步印象。

比如,当我们走进一个房间,首先可能会注意到房间的大小、布置和光线的明暗。

如果房间宽敞明亮,摆放着舒适的家具,我们会感到放松和愉悦;而如果房间狭小昏暗,堆满杂物,我们可能会感到压抑和不适。

这就是环境知觉在起作用,它是一种本能的、快速的反应,不需要我们过多的思考和分析。

然而,环境知觉只是一个起点,它只是我们对环境的表面感知。

环境认知则是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加工和思考,对环境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环境认知包含了我们对环境的意义、功能和价值的判断。

以城市公园为例,我们不仅仅看到了绿色的草地、盛开的花朵和蜿蜒的小径(这是环境知觉),还会意识到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场所,它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是环境认知)。

再比如,我们对于自己居住的社区,不仅知道它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和周边设施(环境知觉),还会了解社区的文化氛围、邻里关系以及它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人的经历、知识、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都会塑造我们对环境的认知。

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对于田野和山川可能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认知;而一个在城市中长大的人,可能对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设施更为熟悉和重视。

教育水平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可能更具备分析和理解环境问题的能力,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ppt课件

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ppt课件

最新编辑ppt
4
第一节 感觉
一、感觉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 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也是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感觉类型:视觉、听觉、化学感觉(嗅觉和味觉)、皮肤感
觉、本体感觉等。
最新编辑ppt
5
感觉的过程:人的感觉器官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将其转
化为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将其传至大脑皮质感觉中枢, 便产生了感觉。
最新编辑ppt
8
你能感受到一根头发落在你的肩膀吗? 你能看到黑夜里的物体吗?
最新编辑ppt
9
实验证明,小于3g的物体不能引起我们重量感觉;1公里 外的光亮度小于1/1000烛光也无法使我们产生光感觉。
最新编辑ppt
10
感觉的适应
• 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 称为“感觉的适应”。
最新编辑ppt
15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最新编辑ppt
16
1、知觉的整体性
把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知觉成为 一个同样的有机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 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可使人们在感 知自己熟悉的对象时,只根据其主 要特征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而被知 觉。
2、色彩可以使人有距离上的心理感觉。黄色有突出背景向前的感觉, 青色有缩入的感觉;其排列如下:红色 > 黄色≈橙色 > 紫色 > 绿色 > 青色; 暖色为前进色--膨胀、亲近、依偎的感觉。色彩明亮--前进! 冷色为后退色--镇静、收缩、遥远的感觉。色彩阴暗 --后退!

心理学导论 第三章 重点总结

心理学导论 第三章 重点总结

第三章心理的环境基础第一节环境的内容一.什么是环境环境的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自然环境:包括有机物的各个组成因素如大气、税、动植物、土壤等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伦理环境。

文化环境等物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外还包括人为的物理环境如人际空间、建筑物等心理学区分了心理环境:指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环境二.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环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首先表现为心理机能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自然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方面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社会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方面环境制约着行为,行为又会导致环境的改变三.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一)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地理环境:现实的环境考夫卡认为,环境行为环境:个人意想中的环境他还认为,行为是受行为环境调节的勒温提出了动力场理论评价:考夫卡和勒温的生活空间论都把个体的心理因素注入到客观环境的作用过程中,强调环境的作用取决于人的心理因素,强调人对环境影响的行为反应的主动性,这无疑是合理的。

但是,他们片面强调个人心理因素的实在性及其作用,则有失偏差(二)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理论布朗芬布伦纳把个体的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五个子系统:(1)微系统(2)中系统(3)外系统(4)大系统(5)长期系统第二节自然环境一.空气质量与心理(一)气温安德森夫妇研究发现,攻击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多,但气温增到一定的点时,即使超过这个气温,攻击行为也不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二)空气污染空气污染至少造成三大危害:(1)它直接威胁到动物和植物的健康(2)它通过大气层的变化和气候的改变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3)它的潜在影响是通过腐蚀破坏我们的建筑物二.噪声与心理噪声是指一种非周期性的、无组织的、无定型的听觉刺激判断一个声音是否为噪音,有三个维度:强度、可判断性、可控制性三.社会密度高社会密度的影响:(1)使人们感到空间太小,产生拥挤感(2)使人们产生过度刺激,导致感觉超载,令人烦恼(3)使人们感到自由选择受到限制,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导致愤怒与攻击行为(4)使人们产生拥挤归因错差,即当人们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的其他人时拥挤感少一些,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的其他人时就感到特别拥挤四.自然灾害的影响灾难综合征的三阶段行为模式:第一阶段,受害者呆若木鸡,眩晕,察觉不到身体受到的创伤与危害,可能漫无目的的徘徊第二阶段,受害者任然很被动,不能去做甚至很简单的事,但能遵照指示去做第三阶段,受害者变得焦虑和忧郁,很难摆脱恐惧,难以集中精力,常常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灾难中的细节灾难后压力障碍的主要症状:(1)对周围事物麻木不仁,对早先的活动缺乏兴趣,孤独,退隐,意志消沉(2)在记忆中与梦里反复出现受灾时的场面(3)焦虑第三节文化传统与拷贝世界一.文化传统(一)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形成的原因当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含民族的一些主文化特征,也包括那些独特的文化特征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称为亚文化亚文化对亚群体的影响是形成亚文化群的心理特征从不同维度分析文化的多样性:(1)规范:对法律的认同度(2)文化的复杂程度(3)主动性——被动性:注重如竞争、进取和自我实验——注重如反思、让出主动权和合作(4)荣誉感(5)集体主义——个人主义(6)纵向关系——横向关系:等级制度森严,统治集团的权威者决定大部分社会行为——较多社会行为是人人平等(二)文化的共同性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发现,文化差异性下有“内在统一性”人类文化是人类心理产生的决定条件人类文化使人类的心理与行为具有共通性二.拷贝的世界指由电视、网络、书、报纸、广播、电影、光碟等大众传播媒体所构成的精神世界传播对大众受传播这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式(1)为受传者提供支持其固有立场、观点和行为的相关信息(2)巧妙的将一种新观点或行为为同为受传者原有的价值观和需要联系起来(3)为受传者提供证明其基于某种需要和固有观念而采取行动的正确性(4)提供相关信息,把受传者的固有立场同新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对行为起引导作用(5)在争议不大的问题上,重复传播固定观点与相关信息,直接改变受传者的行为(6)向受传者人群倡导乃至直接制定出一套行为规范,形成某种特定共有的文化规范第四节社会影响一.从众与服从(一)从众指个人的观念和行动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倾向从众的原因:第一我们对规范的社会影响第二我们对信息的社会影响我们价值观影响着从众行为(二)服从指个体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而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二.团队影响(一)社会促进指个体因他人在场而提高活动效果的现象(二)社会懈怠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视为一个总体时所产生的个体努力水平的下降现象(三)去个性化在大规模的、互不相识的人群中——无论他们高兴的或者愤怒的,人们常常意识不到他们的个性第五节舆论、风俗和时尚一.舆论舆论即“公论”或公众意见,是指人们在共同关心的有争议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舆论对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舆论是一种行为指导(2)舆论是一种社会力量(3)舆论是一种社会压力二.风俗指社会上自然形成的、多数人长期遵行的一种行为方式风俗是借助自然形成的社会力量对其社会成员的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三.时尚时尚或流行是人们一时崇尚的样式特点:反传统性;一时性。

环境心理学 3环境认知57页PPT

环境心理学 3环境认知57页PPT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环境心理学 3环境认知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环境心理L003-环境知觉

环境心理L003-环境知觉
广义的环境知觉包括评价
环境评价将在第4章中予以讨论
2.1.5环境知觉的特点
2.1.5.1知觉 的错觉和意 匠作用: 水天一色, 道路透视交 线
2.1.5.2知觉常性
可以判断距离,空间的用途,建筑的类型 知觉常性是人类不断学习并反复强化、建立牢 固心理表象的结果。 也有负面的影响:标签化和僵化
2.1.5.3格式塔心理学
德语的gestalt指形式或完形。认为视知觉活动意味着 辨认形态,含义是任何图形都以尽可能简单、清楚和 易于理解的方式被感知,视知觉有组织化的倾向
格式塔提出的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言简意赅,催生了现 代派的审美,简约
城市天际线
图、地关系 ,说明人感知对象时注意图形,而 忽略背景
2.1 环境知觉
2.1.1感觉和知觉
感觉: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反 应,如草莓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通过视觉可 以反映它的颜色,通过味觉可以反映它的味道。 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形成各种复杂心 理过程的基础。
知觉:反映客观事物各个部分及其整体 联系的心理过程。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
作业一:环境观察与分析报告
详见作业文档
视知觉规律举例 接近律
相近律
连续律
视知觉活动会找寻秩序
2.1.5.4 构造论(structuralism)
观点:人先前经验的 记忆痕迹加到感觉中 去,构造出一个知觉 形象
对于同样的图形,不 同的人可以构造出不 同的知觉
2.1.5.5认知容量
课堂实验
30245618是当前接触的 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事物的个别属性
生理机制,客观性
心理机制,有主观因 素参与
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前提,二者同时发生,统 称为感知,平常所说的感觉往往也泛指感知。

2012年二级心理咨询师辅导: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2012年二级心理咨询师辅导: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过去的经验与各种感觉结合而形成的。

感觉主要以生理机能为基础。

而知觉是纯心理性的,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知觉的几个主要心理特性包括知觉的相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完整性、知觉的恒常性和知觉的组织性。

2.环境知觉是从对环境中个别刺激的加工开始的。

通常会经过刺激的觉察、刺激的辨别、刺激的丙认和刺激的评定这些过程。

汉尔森提出环境知觉包括认知的(思维的),情感的(情绪的),解释和评价的成分。

我们对周围环境事物距离和立体的知觉在视觉中的加工,有单眼和双眼的线索。

外语学习网运动知觉是个体对周围环境特体在空间发生位置移动的反应,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实现的。

3.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个体对环境的知觉敏感性会发生变化。

如果刺激恒定,反应越来越弱称为习惯化。

这种习惯化对嗅觉刺激、味觉刺激、噪音、光、压力、温度等都可发生,与对环境的适应有关。

而对变化的知觉则与环境刺激变化的快慢、可觉察性有关,即环境变化的快慢影响我们对环境变化的知觉。

4.简述环境知觉理论。

环境知觉可以通过两个过程完成,一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即概念驱动;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即数据驱动。

格式塔理论认为,我们的脑以一种主动的方式对刺激进行建构,提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原则。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即生物个体要寻找能使它们有最大程度生存的机会。

它比较强调知觉反应的先天性,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知觉环境中对他们有功能价值的方面。

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的知觉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必须学会知觉环境中的关键方面。

概率功能主义,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它是布伦斯维克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模型。

当对包含多维度刺激的大环境作判断时,我们会给不同的刺激线索赋予不同的概率值(权重),并对一系列散在的环境信息过滤,重新结合成有序统一的知觉。

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

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

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以下是关于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本书的大多数章节都有一个经精心安排的相似的结构:1)阐述主题的范畴和性质,并为其下定义2)介绍这个主题的主要理论;3)整合与该主题有关的研究资料,并为这些已经积累的知识做总结;4)介绍了几个如何在环境设计中应用这些知识的实例。

为使心理学基础薄弱的建筑师、规划师和其他环境设计人员更好地阅读本书,我们尽可能用朴素的语言来解释一些关键词和术语。

另外,本书经过合理的安排,做到了每个章节尽可能地独立与完整,当读者由于时间有限或是只对本书的一个部分感兴趣时,他就可以只阅读某可以只读某一章节的某一段落。

譬如当他对理论不感兴趣时,便可以跳过理论部分而直接阅读有关的研究资料,以及面向环境设计的研究实例。

本书保持了我们一贯坚持的实证主义的观点,并对其他非实证主义的研究持保留和警惕的态度,这可能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但也可能是自缚手脚,很多建筑学方向的资料就没有被考虑进去。

另一方面,我们不是心理学家,心理学知识非常有限,尽管我们竭力避免,但书中肯定有许多不妥之处,敬请读者和·有关专家指正,我们将深深以为幸。

作者:徐磊青,杨公侠编著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6ISBN:7560824161简介作者在大量调研及统计的基础上,介绍当今世界正在不断扩展并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学科——环境心理学。

本书的第一篇“环境认知”,主要探讨人们感知和了解自己所处之实质环境的方式;第二篇“环境中的社会行为”概述了拥挤、秘密性、个人空间和领域性;第三篇“评价与环境”包括了环境评价和国内外环境研究的最新进展。

本书资料丰富,内容充实,文字简洁生动。

为使心理学基础薄弱的建筑师、规划师和其他环境设计人员更好地阅读本书,本书尽量用朴素的语言来解释一些关键词和术语。

适合层次:本科适合专业:城规专业目录前言第一章环境心理学导论一环境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二什么是环境心理学·三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和发展四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篇环境认知第二章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一环境知觉二空间认知第三章城市意象和空间指认一城市意象二邻里意象与孩子三寻路四认知距离五理论总结第二篇环境中的社会行为第四章城市生活与拥挤一大城市与小城镇二拥挤与密度三拥挤的影响四高密度环境与环境设计第五章私密性一私密性的性质二私密性的影响因素·三私密性与环境设计第六章个人空间一个人空间的性质二个人空间的测试三个人空间的影响因素四个人空间与环境设计第七章领域性一领域性的性质二领域性的影响因素三领域性与环境设计第三篇评价与环境第八章环境评价一环境评价二用后评价第九章住宅与社区(一)——居住满意度一居住满意度二住房中的环境心理三社区中的环境心理第十章住宅与社区(二)——社区中的犯罪与居民安全感一可防卫空间二领域性行为·三环境的文明程度四总结:迈向环境犯罪学跋环境心理学研究和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参考文献·。

环境心理学导论第3讲——环境认知

环境心理学导论第3讲——环境认知

认知地图的关键维度
分析认知地图可能的错误
• 1)认知地图中有时会丢失 一些环境表征或表征不完 整的现象,这种错误被称 为简单化
• 2)失真,即地理特征、方 位以及距离上的不正确表 征
• 3)除减少、丢失某些成分 外,还会出现添加的错误
塞纳河蜿蜒缠绕于城市中心,但 市民常将其看成一条流经市区的 平滑曲线和直线的形状
环境认知——结点(通道)层面
2.认知地图
什么是认知地图?
• 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 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 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 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
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
• 1960,Kevin Lynch《城市意象》 • 波士顿、洛衫矶和泽西市市民的
认知地图是如何获得的
• 1)个体认知地图的发生过程 • (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环境探索经验的增加,儿童逐渐
具有了参照系统 • 7岁左右开始具有了与成人差不多的认知地图 • 空间环境的表征需4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即注意并记住路
我们如何记忆认知地图
• 每个人的认知地图代表了他对环境的理解,物理环境的某 些特征可能使其知觉得更为重要或更加突出,于是也就更 可能在记忆中储存——“易辨认性”
• 认知地图如何表征?可从心理表征的确切形式和记忆、提 取过程的组织和结构上来讨论
• 对空间知觉的表征形式,在记忆中是环境的“心理意象” 或“心理图片”,即模拟的表征,就像环境的一些幻灯片 储存在我们脑中一样
环境心理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环境知觉和认知 ppt课件

环境知觉和认知 ppt课件

(二)群化原则p36
邻近原则 相似原则 连续原则 封闭原则
环境知觉和认知
环境知觉和认知
(三)简化原则 感知对象的信息量越少,该对象被感知到的可能性就越大。
环境知觉和认知
环境知觉和认知
环境知觉和认知
环境知觉和认知
第二节 概率知觉理论
格式塔知觉理论→强调知觉的直觉作用 概率知觉理论→实验所得理论,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
环境知觉和认知
环境知觉和认知
环境知觉和认知
环境知觉和认知
第四节 基于多学科的研究
环境知觉理论→环境信息特点、主观偏爱、遗传基因、生理和心理特点、社 会文化背景、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等等。
一、对“复杂性”的偏爱 彩色 VS 黑白
沙漠 VS 热带雨林
环境知觉和认知
• 复杂性的含义杂性最为合理。
环境知觉和认知
四、多种知觉体验间的相互影响
(一)相互削弱与破坏 (二)相互加强与协同 (三)互相补偿或替代
环境知觉和认知
各种知觉按其重要性形成等级: 大尺度:视→听→触→嗅
小尺度:视→触→动→听(机理、质感、运动路线)
环境知觉和认知
第三章 环境认知
研究:人如何在环境中定向、找路、寻址、判断距离远近和时
客观的去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要。
环境知觉和认知
第二节 概率知觉理论
概率有些场所需要提供适当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甚至错觉,以维持一定的唤 醒水平和兴趣,比如游览和娱乐场所; 有些场所需要提供清晰的知觉判断,强调简单性、确定性、便捷性,比如大 医院、商场、火车站、航空港、交通要道等 窗口→大玻璃 大玻璃×→公共建筑的大门
启示:
思考,对于环境设计有什么样的帮助呢?

环境认知PPT课件

环境认知PPT课件

❖ 2、接近法则(law of proximity):在知觉场地中各刺激物的特征并不
十分明显时,我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主观地寻找刺激物之间的关系,籍 以增加其特征,从而获得有意义的或合于逻辑的知觉经验。按刺激物间 距离关系而组成知觉经验的心理倾向,称为接近法则。
❖ 3、闭合法则(law of closure):观察者运用自己的经验,主动地补充
主观的选择处理历程,具有组织性,是有系统的,合于逻辑的。完形心 理学家们经实证性研究后,归纳出四种主要的知觉组织法则:
❖ 1、相似法则(law of similarity):在知觉场地中有多种刺激物同时存
在时,各刺激物在某方面的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如有相似之 处,在知觉上即倾向于将之归属于一类。
.
13
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 cognitive map & image of city)
1960年Lynch发表了《城市的意象》一书,详细介绍了美国 三个城市—波士顿、洛衫矶和泽西市市民的认知地图,对研 究认知地图具有开创性意义。其研究方法包括两种:(1) 画地图草图,要求市民根据记忆在没有格子的白纸上画出所 在城市的地图草图,并在图上标出城市中的独特要素。(2) 语言描述,通过谈访或文字描述让居民说明城市的环境特征、 独特要素或体验。他说“环境意象是环境与观察者相互作用 的结果。环境提供区别与关系,而观察者有很大的适应性, 根据他自己的目的,选择组织他所见到的一切并赋予意义。” 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 ( image),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 “认知地图” (cognitive map)。
.
6
完形心理学或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系由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的过程
感知
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环境信息,如视觉、 听觉、触觉等。
记忆
个体将感知到的信息存储在记忆中,以便在 需要时提取和使用。
理解
个体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形成 对环境的认识和概念。
判断
个体根据对环境的认知,做出相应的决策和 行为。
环境认知的模型
信息处理模型
将环境认知过程视为信息输入、加工、输出 和反馈的过程,强调信息的处理和转化。
情绪和动机
情绪和动机也会影响环境知觉,例如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更 可能注意到环境中的积极信息,而在消极情绪状态下更可 能注意到环境中的消极信息。
环境知觉的生理机制
神经传导过程
环境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经 过神经系统的传导和处理,最终 在大脑中被解释和理解。
大脑皮层的功能分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负责处理不 同的感觉信息,如视觉皮层、听 觉皮层等。这些区域的功能分区 共同协作完成环境知觉的过程。
环境认知是环境知觉的深化
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人们通过记忆、思维等活动对环境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相互促进
环境知觉促进环境认知的 发展
随着环境知觉能力的提高,人们能够获取更 多的环境信息,进而促进环境认知的发展。
环境认知提升环境知觉的 准确性
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人们对环境的认知更 加深入,有助于提高环境知觉的准确性和敏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在城市规划中用于评估城市 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以及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
公共空间设计
通过了解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感知,环境知 觉和环境认知有助于优化公共空间的设计。
3
绿色基础设施
利用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规划绿色基础设施, 如公园、绿地等,以满足居民对自然环境

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

平衡:心理结构或“图式”是不断变化扩展的,人们往往按已有的“图式”
去做,又力争增加自己的行为与图式的适应性,以达到平衡。
适应(adaptation):机体与环境持续的交往使心理结构不断发展而复杂化,
以便有效的应付环境的要求。适应的目的是达到人和环境的平衡。适应分 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assimilation)和调节(accommodation)。同化 指将新的信息吸收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调节指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来适 应新的环境和信息要求。
环境认知(environmental cognition):认知指的是获得知
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环境认 知是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个人通过此过程获取 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并对其进行 编码、组织、储存、回忆和解码。人们通过对空间环境的 认知了解自己所在的空间方位,识别和辨认环境,包括方 向、距离、位置和组织等,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寻路、定向 等空间问题,并对环境做出评价。 Appleyard总结出易于识别的建筑形式特征有以下方面: 1) 突出的轮廓线;2)有变化的、动态的东西;3)与周 围建筑在体量上有明显差异;4)建筑形式有自己的特色; 5)建筑外表面材料的颜色、明度、肌理和细部的精致程 度; 环境被人们识别的影响因素:R=f(C×D),式中R—可被识 别的程度;C—景观接近中心的程度;D—在建筑形象与 社会意义方面该景观特色的鲜明程度。
城市意象由三方面构成:1、特色(identity):即城市有
个性,从整体上与其他的地区或城市有区别。2、结构 (structure):即每一个体事物能与其他事物与观察者发生 一定的关系。3、含义(meaning):意象所包含的意义。
意象的内容:1、道路(path)2、边界(edges):3、区

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
(4)家庭经济状况:这包括主要经济来源、年均收入、人均收入、年 (5)家庭健康生活:这包括家庭生活周期、家庭生活事件、主要生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环境认知的内容
目标职业是指你所想从事的职业名称,比如护理、会计、教师等。
(1) (2) (3) (4) (5)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环境认知的内容
2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其劳动就业状
况。大学生选择职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从整个国家范围来说,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职业演化速度的加快,就业岗位的增加,都是极为相关的因素。从 一个国家的区域性经济发展状况来说,由于其不平衡性,往往使经济发 展速度快的地区成为大学生择业的热点。
航空电器与拓展教练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位,都说跳槽时两个行 业不能离得太远,不然会摔得很惨,但王欣完成了一次成功跳跃,终于 把职业与兴趣统一,找到了最合适的切合点,找到了自己的风向标。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环境认知的内容
影响大学生职业定位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家庭环境、职业信
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定位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每个人性格的养 成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家庭的一员,大学生在做出自
好的企业都非常重视团队建设,而团队的建设方针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文 化内涵,放眼苹果、微软等著名企业,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并据以吸引人才、管理企业、制定销售策略。
薪资待遇是大学生择业的重要标准,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薪资待遇的 高低代表了职业的好坏,有了好的薪资,才会有品质生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王欣,2001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大学,所学专业是航空电器,之后先后转

环境认知理论

环境认知理论

个人在知觉中起及其主动的作用。 为了应付环境,必须建立对环境进行判断的全部 的相关概率论点,然而个人不能全部掌握所有的概率 论点仅仅是一种概率估计。 环境刺激排序——以往经验——累积线索——为未来 指导
10
2.概率的世界: 牛顿力学(世界大同)——广义相对论(因果关 系)——量子力学(统计规律)
3.概率知觉论 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按照环境的功能恰当运用确定性与不定性 承认个人认识与环境的使用者之间有差距 各种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中关注的问题:例如医 院的流线、 交通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设计者应该尊重别人的世界,了解别人的世界
第三讲 环境认知理论 1.格式塔知觉理论 2.生态知觉理论 3.概率知觉理论
1
格式塔知觉理论(完形心理学):
gestalt:【德】 形式、形状 1 心理学含义:两个 A: 一般属性,即形式; B: 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 2 定义: 假使有一种经验的现象,它的每一部分都牵连到 其它部分,而且每一部分之所以有特征,是因为 和其它部分具有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格式 塔”,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通体相 关的完整现象。 引申:有组织的整体,所有现象都具有格式塔的性 质
11
4
C.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 1 小面积优于大面积 2 单纯的几何图形易于形成 3 水平、竖直优于倾斜 4 对称易 5 封闭优于开放 6 凸优于凹 7 动优于静 8 整体性强易 9 奇异或与众不同的易
5
二、群化原则 多个刺激倍感知为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 邻近原则:相邻元素被感知为由内聚力 的整体。(同型论、场) 相似原则:相似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 连续原则: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 元素被感知为整体。 封闭原则:一个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 的图形易被看成完整的图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地图、指路地图与标准地图的异同
• 指路地图与标准地图的相同之处在于,各种特征与周围实 际环境的对应和一致 • 不同之处在于指路地图的范围不一定是上北下南、左西右 东,只要是在自我指向时,图示位置与周围环境结构匹配 即可 • 指路地图也不同于认知地图 • 标准指路地图的各方面是客观的,不能任意添加、减少、 歪曲;认知地图是主观的,很多主客观因素会影响它的准 确性和对客观环境的吻合程度
环境认知——城市层面
环境认知——街区、建筑组群的层面
• 1)空间形式:大小、形状、联系、围合/边界/界面…… • 2)空间形式组织:轴线、出入口、通道、结点、序列…… • 3)空间形式与活动:人流集散……
环境认知——街区、建筑组群的层面
环境认知——结点(通道)层面
• 1)空间形式:大小、形状、限定方式、比例、视线…… • 2)界面特征:材质、绿化、小品、街道家具…… • 3)行为与场所:通过、停留、聚会……还可以细分为较私 密、较公共的场所,不同的通过和聚会方式…… • 其中,仔细观察人对场所的使用可能使设计师获益匪浅, 注意什么是人们喜爱的,这里面有哪些是设计的因素?
影响认知距离的环境因素
• 实际路途状况、转弯多少、 方向和周围环境等都会影响 对认知距离的判断 • (1)环境特点积累假设
• 对特定路段的认知距离与大 脑储存的相关信息有关,对 环境特点了解得时间越长, 了解的越仔细,所得出的认 知距离越长
• (2)路程分割假设 • 把已知路程分为若干段,使得每一段具有不同的感知特点, 会增加对距离的主观估计
认知地图的关键维度
• 1)路径:人们在环境中所 使用的行进通道,如街道、 河流、地铁线、步行街等
• 2)边界:不一定是线形成 分但倾向于是线形的,有 限定和封闭的特征,如围 墙、法定边界、海岸线等
认知地图的关键维度
• 3)区域:是认知地图中较大 的空间,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 特征,如“宿舍区”、“中国 城”、古城墙内等
环境认知——结点(通道)层面
2.认知地图
什么是认知地图?
• 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 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 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 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
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
• 1960,Kevin Lynch《城市意象》
易识别的环境特征
• 1.组织与结构——各组成要素之间 的空间关系 • 2.同一性 • 3.意义(历史性、文化性)
3.寻路(空间定向)
哪些情境特征会促进寻路
• 寻路是非常复杂的活动,包括计划、决策、信息加工,所 有的这些都依赖于理解空间和心理控制的能力,这种能力 即空间认知能力
• 研究表明,三方面的情境特征可促进寻找路径:不同地点 和位置的可区分性,视觉接近的程度及空间规划的复杂性
本章完,谢谢!
• 第一组:对这一环境的熟悉过程是被人引导的个别参观
• 第二组:以亲身参观同样的顺序看幻灯或电影,并同时可 参观这个环境的三组模型 • 第三组:控制组,直接要求找到某一地点 • 结果发现,前两组被试的找路成绩好于控制组 • 这表明,探索、看照片、看模型这些空间学习,都可以促 进空间行为及认知地图的获得
环境心理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浙江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主讲:龚迪嘉 2015.5.26
第三章

环境认知
1 2
环境认知概述 认知地图
3
4
寻路
认知距离
1.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
• 环境认知:研究人如何获得有关环境的知识,即人如何在 环境中定向、找路、寻址、判断距离远近和时间长短,并 理解环境所包含的意义 • 环境是可以认知的 • 认知的范围可大可小 • 不同的人,以自己的需要认知环境 • 主题:环境知识如何获得并进行加工的过程
• 4)结点:行为较集中的点, 它连接主要的路径、或是几条 路径的终点,或是路径在此处 终断,如交叉口、车站广场、 交通枢纽等
• 5)标志:人们用作参照点的 突出特征,明显的界标和标志 ,通常从较远处就可看到
认知地图的关键维度
分析认知地图可能的错误
• 1)认知地图中有时会丢失 一些环境表征或表征不完 整的现象,这种错误被称 为简单化 • 2)失真,即地理特征、方 位以及距离上的不正确表 征
• 可区分性:指邻近位置、地点若相似性少,就不容易混淆 • 视觉接近的程度:指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一眼看到,也有 助于定位 • 空间规划的复杂性:指交叉路口结点越少越简单,就越不 易迷失方向
促进空间行为的方法
• 学习即对环境的探索经验,可促进认知地图的形成和完善 • 如何改进老年人寻找路径的能力? • 老年被试者到一陌生的老人护理院里,被分成三组:
影响认知距离的文化和群体因素
• 文化、时间、偏好、动机、心绪等…… • “归心似箭”、“日暮客愁”、“近乡情怯”、“青春作 伴好还乡” • 广义文化差异:父母在不远游;“出外十里为风雨计,出 外百里为病痛计,出外千里为生死计” • 时间距离(time distance) • 与处于同一范畴时相比,两个地点分属不同范畴,其间的 认知距离可能更远 • 熟悉的路程显得比陌生的更近(熟悉的信息对自己具有意 义,并已纳入自己的认知范畴)
• 波士顿、洛衫矶和泽西市市民的 认知地图
• 研究方法包括:
• 1)画地图草图,要求市民根 据记忆在没有格子的白纸上画 出所在城市的地图草图,并在 图上标出城市中的独特要素
• 2)语言描述,通过访谈或文 字描述让居民说明城市的环境 特征、独特要素或体验
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
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
关于记忆的结构
• 关于记忆的结构,常会采用将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一个 个小的“组块”,每个群集也许由“参考点”代表,参 考点是群集内用符号代表所有位置的“最好的例子”, 这些组块或群集以某种序列的方式储存在脑中 • 总之,认知地图在脑中记忆的表征形式有两种—— – 1)类似于外界环境的心理图像或意象 – 2)命题式的,是基于数据意义基础上的贮存,表征 为几个概念的表述
4.认知距离
认知距离的概念
• 认知距离研究人们怎样在头脑中凭记忆判断距离的长短, 又称“主观距离” • (心远地自偏) • Brenan,1948:人们总是倾向于到更接近城市中心的商店 去购物,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 人们凭记忆对距离做出的判断可能随方向而变化
• 对认知距离的判断是环境特征和个人行为的函数
• “环境意象是环境与观察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提供 区别与关系,而观察者有很大的适应性,根据他自己的 目的,选择组织他所见到的一切并赋予意义”
• 曾感知过的事物在 记忆中重现的形象 称“意象” • 具体空间环境的意 象称 “认知地图”
研究认知地图的方法
• 1)画草图:运用一系列问题请某一环境中的个体勾画出来 他头脑中对这一环境的表象 • 2)对某一环境进行图示反应,再认一个人心理贮存的环境 图像 • 3)再认任务:除了画草图,还请被试者报告他们是否能找 出,在一些不熟悉地方的图片中,插入一些标志的图片 • 4)距离估计并建造统计意义上的地图:不用画草图,而是 通过让被试者简单地估计一个环境中两个地点间的距离
什么是指路地图
• 一些空间规划比较复杂的大型 广场、博物馆、地铁总站、购 物中心,为了便于人们的寻路 行为,在一些交叉口、结点上 都设置有“你在这里”的指路 地图
• 应遵循几个简单的原则:
• 1)与周围环境具有结构匹配性 • 2)方位指向不一定是地理坐标 系统,是自我指向的参照系统
什么是指路地图
– 当地居民与外来者
– 活动区域 – 性别差异 – 年龄差异 – 人格化地图
认知地图是如何获得的
• 1)个体认知地图的发生过程
• (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环境探索经验的增加,儿童逐渐 具有了参照系统 • 7岁左右开始具有了与成人差不多的认知地图 • 空间环境的表征需4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即注意并记住路 标、构建路标之间的路径、对一些路标和路径形成组块与 群集、这些组块与群集再与其他特征一起整合进总体认知 地图的框架中
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 1)创造多样化的城市环境体验 • 适度的复杂性与新奇性的环境是人们所偏爱的环境 • 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复杂化,表明对中间复杂程度 的需求 • 在设计中不仅运用视觉要素,同时调动听觉、触觉、嗅觉 等要素,丰富人们的环境体验
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 2)设计易于识别的空间环境 • 简洁清晰的环境在一定场合下有助于人们对空间的阅读 理解,辨别方位,减少寻路困扰,提高效率和保障安全 • (大型公建:机场、火车站,建筑内的安全出口)
• 3)除减少、丢失某些成分 外,还会出现添加的错误
塞纳河蜿蜒缠绕于城市中心,但 市民常将其看成一条流经市区的 平滑曲线和直线的形状
分析认知地图可能的错误
太原市五一广场的平面图 VS 认知草图
认知地图“错误”的启示
• 某些建筑师为追求图形上的整 齐、规则与对称,在旧城改造 设计中面对环境大费工夫;然 而,大多数人的空间表象会忽 略图形上的一些细节,并将其 自动简化和完形为简单的图形
• 当很想创造一个严谨、对称的 空间时,却因用地条件限制而 不能发挥时,也不必过分担心
认知地图的影响因素
• 环境熟悉程度:对认知地图的影响表现在对环境越熟悉, 认知地图就越完善、越清晰、细节越多,也越接近自然 • 社会阶层:对认知地图的影响表 现在中产阶级或高阶级的个体对 自己所处环境的认知地图较正确 • 个体差异:(性别差异较明显, 总体上男性时空技能优于女性)
认知地图是如何获得的
认知地图是如何获得的
• 路线型和鸟瞰型认知地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