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球化学知识点
环境地球化学考试复习重点

1. 环境背景值: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环境要素的平均化学成分。
2. 地球化学障:元素迁移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的急剧改变所引起的元素沉淀。
3. 等电pH值:当矿物颗粒不能带电荷时的PH值。
4.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体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在生物圈内不断地运转,他们沿着特定的途径,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有机体内,再从生物体回到非生物环境中去,从而构成元素的循环,这种循环叫做"生物地球化学循环",5. 弥散现象:在多空的介质中,当两种流体相接触,某种物质从含量较高的物体中箱含量较低的物体迁移,是两种流体分界面处形成过度混合带,混合带不断扩大,趋向于成为均质的混合物质,这种现象称为弥散现象。
6.地下水的自净过程:污染物进入地下水,通过同周围的介质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一系列的反应,使污染物质的组成发生变化,最终被净化,是地下水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样的过程,称为地下水的自净过程。
7.浓缩作用:当水蒸发时,其中含盐分的量不减,则其浓度相对增大,这种作用称为浓缩作用8.CO2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可以让太阳辐射的可见光部分透过,但是能吸收地球在13-17um之间的再辐射,组织了热量向外层空间的散逸,保持了大气的温度,这就是所谓的CO2的温室效应。
9.化学需氧量(COD):在一定条件下,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对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10.光化学烟雾:排入大气中的CO、NO等一次性污染物在光的作用下形成二次污染物,这两种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11.混合作用:当两种或数种成分或矿化不同的地下水相遇时,新形成的地下水在成分与矿化度上与混合前不同,这种作用称为.混合作用。
12.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5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13..生物半衰期:有毒物质降到最初摄入量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4. 溶质径流:地壳风化产物受水流溶蚀和冲刷并以真溶液和胶体溶液状态随水流前一的行为称为溶质径流。
1. 生命起源的前提条件有哪些?(8分)(1)在大气圈-水圈体系中必须没有游离的氧(2)必须存在有对产生有机分子所必须的元素和催化剂2. 在土壤样品采集中,一般采取哪几种方式? (8分)答:(1)对角线法适用于污水灌溉或被废水污染的田块,由进水口倒出水口引对角线,按均匀间隔取3-5个点,并根据田块形状做适当修改。
地球化学知识点

现代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子系统的化学组成、化学机制和化学演化的科学。
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地球系统中元素(同位素)的组成2 元素的共生组合和存在形式3 研究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 地球的历史与演化。
地球化学体系的特点:1有一定的空间范围2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3有一定的时间连续性陨石分为三类:1)铁陨石2)石陨石(是否含有硅酸盐球粒,分为球粒陨石和无球粒陨石)3)铁石陨石太阳系的行星分为:地球和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太阳系元素丰度的规律:1. H和He是丰度最高的两种元素。
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几乎占了太阳中全部原子数目的98%。
2. 原子序数较低的范围内,元素丰度随原子序数增大呈指数递减,而在原子序数较大的范围内(Z>45)各元素丰度值很相近。
3. 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丰度大大高于相邻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4. 质量数为4的倍数的核素或同位素具有较高丰度。
5. Li、Be和B具有很低的丰度,属于强亏损的元素,而O 和Fe呈现明显的峰,它们是过剩元素.通常将元素在宇宙或较大的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为丰度。
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称为克拉克值。
元素丰度:太阳系: H>He>O>C>Ne>N>Fe>Si>Mg>S;地球:Fe>O>Mg>Si>Ni>S>Ca>Al>Co>Na;地壳: O>Si>Al>Fe>Ca>Na>K>Mg>Ti>H 。
地球化学体系的特征:1 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变化幅度与实验条件相比相对有限2 是多组分的复杂体系,大量化学组风共存3 体系是开放的,体系与环境之间存在充分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4 自发进行的不可逆过程。
在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称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
理学环境地球化学简介

Pb
设得兰群岛 <0.07 <0.8
<0.04
21
挪威北
0.01
加拿大西北
0.06
9-14
南极
<0.0004 <0.015
0.63
欧洲
0.2-7 0.5-620 <0.009-2.8 55-340
北美
0.04-2.4 <1-41 0.07-38 45-13000
日本
25
1.6
200
夏威夷或艾 20
8-92
-
0.02-0.55 -
加拿大 6.3
0.09-0.56 0.01-0.16 5.2-14.1
芬兰 0.47-10.8 0.01-0.7 0.03-0.86 2.5-8.9
瑞典 -
0.22
0.004-0.99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苏联 0.085
2.5
-
6.3-21
日本 3.5-52 0.4
0.04-0.33 3.4
环境地球化学简介
一、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分类 (一)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分类及存在形
态 1.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分类
环境地球化学简介
(1)生命元素 • 生命组成元素:H、C、N、O、Ca、P、
K、S • 生命必需元素:Fe、Cu、Zn、Mn、Co、
I、Mo、Se、F、Cr、V、Ni、Br
环境地球化学简介
化物等,如CaSO4•2H2O(石膏), PbCO3 (白铅矿), Pb(OH)2, CaF2
环境地球化学简介
(4)物理化学吸附作用 • 粘土对Cr、Cd、As、Cu、Pb、Zn、Hg
的去除深度为15cm, 净化率达89.3-100%。 • 粘土对酚,氰的去除深度小于20cm, 净化
环境地球化学

一、名词解释:1.环境地球化学------是介于环境科学和地球化学之间的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是研究化学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中的含量、分布和迁移和循环规律的科学,并研究它们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
同时,还研究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这些地球化学规律造成的影响。
2.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在污染物中,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的称为一次污染物,有些一次污染物质在大气中通过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化合成新的污染物质,这种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3.水体富营养化--------指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中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4.土壤环境容量----------土壤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5.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6.光化学烟雾------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CH)和氮氧化物(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O3)、醛、酮、酸、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叫做光化学烟雾。
填空:1.水体污染源和水体污染物:耗氧污染物、植物营养物、重金属、酚和氰类化合物、石油、农药、酸碱及无机盐类、放射性物质、病原微生物、热污染。
2.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现代医学、生物学和进化论的理论,把现代人的疾病分为四大类型,即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匮乏性疾病和现代病。
3.人体内元素分为四类:生命元素;毒性元素;无毒性稳定性元素;两性元素。
4.大气污染物的类型:SO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 、碳氢化合物烃、醛等和颗粒物质。
选择:1.几种重金属会导致哪些疾病?汞Hg:水俣病;铬Cr6+:肺癌和鼻咽癌;镉Ge:骨痛病(痛痛病);2.土壤的组成?3.哪些属于一次或二次污染物?(有可能填空)一次: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硫氧化物(SOx)和微粒物质等。
高一环境保护化学知识点

高一环境保护化学知识点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环境保护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这个过程中,化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简要介绍高一化学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点。
二、化学物质的环境影响1. 水污染化学物质的排放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化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有机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水体产生严重污染。
这些物质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生物死亡等环境问题。
2. 大气污染化学物质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形成大气污染。
例如,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对空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工业燃烧和排放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
3. 土壤污染一些有机化合物和重金属物质进入土壤后,会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这对于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很大的危害。
三、环境保护中的化学知识点1. 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指通过改变化学过程和产品,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在实际应用中,绿色化学的原则包括使用可再生资源、降低化学物质的使用量、设计可降解产品等。
绿色化学的发展有助于实现环境友好型的化学工业。
2. 废物处理废物处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之一。
化学可提供多种方法来处理废物。
例如,酸碱中和可用于处理酸性废水,活性炭可用于吸附有机污染物,化学氧化可用于去除有机废物等。
这些技术有助于减少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3.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了解和评估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化学方法在环境监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化学分析技术可用于检测水体中的污染物,气象化学技术可用于分析大气成分等。
准确的环境监测可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四、环境保护的化学原理1. 水处理水处理是保护水环境的关键措施之一。
化学方法在水处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氯化铁和聚合氯化铝可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颗粒,活性炭可用于去除有机物质。
2. 大气净化大气净化是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手段。
环境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环境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环境地球化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涉及到地质、化学、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多个方面,特别是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关键问题。
而环境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则是这一学科的核心内容。
一、环境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环境地球化学主要包括地球化学基础理论和环境地球化学原理。
其中,地球化学基础理论是指众多元素和化合物在地球体系中的分布、迁移和转化规律,而环境地球化学原理则是对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应用,探索和解决各种环境问题。
1、地球化学基础理论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地球体系中的分布、迁移和转化的学科。
在地球化学中,一般区分为大地化学、空间化学、生物化学等方面。
大地化学主要关注地球的物质构成和变化规律,如地球的化学元素分布;空间化学主要关注景观尺度和地质年代上元素的空间分布和时空异质性;生物化学主要涉及到生物体中元素的含量、转化和迁移等问题。
2、环境地球化学原理环境地球化学原理主要侧重于研究和解决各种环境问题,如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和转化等。
在环境地球化学中,常常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包括元素分布、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等,来解决环境问题。
二、环境地球化学的应用环境地球化学在环境污染治理、自然灾害防治、生态保护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重点介绍环境地球化学在以下方面的应用。
1、环境污染治理目前,世界上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环境质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环境地球化学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核素等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的研究。
2、自然灾害防治自然灾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环境地球化学有助于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
例如:洪水、滑坡、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与地球化学因素有紧密联系,环境地球化学可以探讨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生态保护珍稀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的保护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地球化学

环境地球化学[文档模板:环境地球化学]一、文档简介本文档主要介绍环境地球化学的相关内容,包括环境地球化学的定义、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地球化学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供有关环境地球化学的全面知识和丰富经验,为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文档的主要受众为从事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和学生。
二、环境地球化学的定义环境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化学现象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学科。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物的来源、转化与归宿、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行为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
三、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1.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与转化环境污染物是指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通常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
环境污染物会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来源、转化和传输过程,为环境污染物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环境中物质循环与行为环境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环境中的不断传输、转化和再生的过程。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环境中物质循环的机制、规律和影响因素,为环境中物质循环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3.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在短时间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能会对长时间的生态平衡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为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四、环境地球化学的应用环境地球化学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如环境污染治理、环境风险评估、环境保护等方面。
同时,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还可应用于资源勘查、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预测等方面。
五、附件列表(此处列出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如:相关文献、研究报告、数据分析等。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此处列出本文档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办法》等。
)七、实际执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此处列举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如:样品采集不当、实验数据异常等。
环境地球化学知识点

概念题绪论(1/6)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的影响。
环境容量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在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要素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因素。
环境背景值在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下,各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光、热等)的物质组成或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环境质量在一具体环境,环境的某些要素或总体对人类或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围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
第一章岩石圈环境地球化学(0/0)第二章土壤环境地球化学(1/9)土壤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水域底部,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物质表层。
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环境系统。
成土过程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受其所处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的历程。
土壤酸度土壤酸性表现的强弱程度,以pH表示。
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土壤污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下降、性质恶化的现象。
土壤净化污染物在土壤中,通过挥发、扩散、吸附、分解等作用,使土壤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毒性减少的过程。
土壤质量评价单一环境要素的环境现状评价,是根据一定目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土壤是否污染及污染程度进行调查、评估的工作。
土壤中微量元素动植物体含量很少、需要量很少的必需元素。
第三章水圈环境地球化学(2/11)水圈地球表面或接近地球表面各类水体的总称。
水资源世界上一切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土壤水、地下水及大气中的水分,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即水资源。
(广义)在一定时期,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
地球化学知识点整理

地球化学绪论1、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2、地球化学的基本问题:【填空】(1)质:地球系统中元素的组成(2)量: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动: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史:地球的历史和演化3、地球化学研究思路:【简答】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在宏观地质体变化和形成的同时,亦伴有大量肉眼难以辨别的化学组成变化的微观踪迹,它们包含着重要的定性和定量的地质作用信息,应用现代化学分析测试手段,剖析这些微观踪迹,从而揭示宏观地质作用的奥秘。
即“见微而知著”。
第一章地球和太阳系的化学组成第一节地球的结构和组成1、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界面名称:(1)地震波(P波和S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弹性是不均一的。
这种不均一性在地球的一定深度表现为突变性质。
由此得出,地球内部具有壳层结构的概念,即认为地球由表及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界面分别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2)上地壳和下地壳分界面为康拉德面。
上地壳又叫做硅铝层,下地壳又叫做硅镁层。
大陆地壳由上、下地壳,而大洋地壳只有下地壳。
【填空】2、固体地球各圈层的化学成分特点:(分布顺序)地壳:O、Si、Al、Fe、Ca地幔:O、Mg、Si、Fe、Ca地核:Fe-Ni地球:Fe、O、Mg、Si、Ni第二节元素和核素的地壳丰度1、基本概念:【名词解释】(1)地球化学体系:我们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有一定的空间,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并且有一定时间的连续(2)丰度:研究体系中被研究元素的相对含量(3)克拉克值:地壳中元素的平均含量(4)质量克拉克值:以质量计算表示的克拉克值(5)原子克拉克值:以原子数之比表示的元素相对含量。
它是指某元素在某地质体全部元素的原子总数中所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数。
(6)浓度克拉克值:某一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2、克拉克值的变化规律:(1)递减:元素的克拉克值大体上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高一化学与环境保护知识点

高一化学与环境保护知识点化学与环境保护紧密相连,掌握化学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
下面将从酸雨、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污染四个方面介绍高一化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知识点。
一、酸雨酸雨是指降水(包括雨水、雾、露、雪等)酸性物质含量过高,pH值小于正常降水pH值5.6的现象。
酸雨的主要成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与雨水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
酸雨的严重程度可导致土壤酸化,对水质、大气、植物和建筑物等造成危害。
二、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增加,超出一定限度,对人、动物、植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主要包括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臭氧等。
其中,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臭氧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大气污染的防治主要通过控制工业排放、推广清洁能源和加强环境监测等手段来实现。
三、水污染水污染是指水体中有害物质浓度超过一定限度,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现象。
水污染的来源包括工业废水、农业排水、城市污水和生活废水等。
主要污染物包括有机物、重金属、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等。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管理、发展水污染治理技术和倡导节水意识等。
四、土地污染土地污染是指土壤受到化学物质、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质的侵害,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土地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弃物、化肥农药、废水排放等。
土壤污染的治理包括土壤修复技术、土壤监测和农业生产规范等。
综上所述,了解高一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点对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通过掌握酸雨、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污染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球化学知识点整理

地球化学知识点整理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
它涉及到地球的各个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以及地球内部的各种地质过程和现象。
以下是对地球化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元素的分布1、地球的元素丰度地球的元素丰度是指各种元素在地球中的相对含量。
研究表明,氧、硅、铝、铁、钙、钠、钾、镁这八种元素占了地球总质量的绝大部分。
2、元素在不同圈层的分布岩石圈中,硅、铝、铁等元素较为丰富;水圈中,氢、氧以及一些溶解的离子如钠、氯等常见;大气圈中,氮、氧是主要成分。
3、元素分布的控制因素元素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原子结构、地球的形成过程、地质作用等。
二、同位素地球化学1、同位素的概念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
2、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在自然界中不发生衰变,如碳的同位素 C-12 和 C-13;放射性同位素会自发地发生衰变,如铀-238 衰变为铅-206。
3、同位素分馏由于物理化学过程中同位素的质量差异,会导致同位素在不同物质中的相对丰度有所不同,这就是同位素分馏。
4、同位素地质年代学通过测定岩石或矿物中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产物和剩余量,可以计算出岩石或矿物的形成年龄。
三、地球化学热力学1、热力学基本概念包括内能、焓、熵等,它们用于描述体系的能量状态和变化。
2、地球化学平衡在地质过程中,各种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通过热力学原理可以判断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3、相平衡研究不同相(如固相、液相、气相)之间的平衡关系,对于理解岩石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微量元素地球化学1、微量元素的定义在地质体系中含量较低的元素。
2、分配系数微量元素在不同矿物或相之间的分配比例,它反映了微量元素在地质过程中的行为。
3、微量元素的示踪作用通过分析微量元素的含量和比值,可以推断岩石的成因、源区特征以及地质过程的条件。
五、有机地球化学1、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和分布有机化合物可以来源于生物遗体和分泌物,在沉积岩中广泛分布。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共22页)

环境化学第一章绪论1、环境:环境是指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相适应)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中心事物是指被研究的对象。
对人类社会而言,环境就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2、构成环境的四个自然圈层包括土壤、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3、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定位世界地球日,6月5日定位世界环境日。
4、环境保护的主要对象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两个方面。
5、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力引发,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火山喷发、地震、洪灾等。
次生环境问题: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
目前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次生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该变,如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
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几个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6、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个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
环境污染物定义: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在环境中的存在状态。
(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镉Cd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 Hg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重要污染物(1)元素:Cr,Hg,As,Pb,Cl(2)无机物:CO,NOx,SO2,KCN(3)有机化合物和烃类:烷烃(饱和)、芳香烃(苯环)、不饱和非芳香烃(不饱和,不带苯环)、多环芳烃(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四乙基铅、三丁基锡(5)含氧有机化合物:环氧乙烷、醚、醇、醛、酮、酚、有机酸等(6)有机氮化合物:胺、腈、硝基苯、三硝基苯(TNT)(7)有机卤化物:氯仿(四氯化碳)、PCBs、氯代二恶英、氯代苯酚(8)有机硫化合物:硫醇类(甲硫醇)、硫酸二甲酯(9)有机磷化合物:有机磷农药、磷酸二甲酯、磷酸三乙酯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环境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球化学复习资料环境地球化学第⼀章1.地球化学:研究地球及其⼦系统(含部分宇宙)的化学组成,化学机制(作⽤)和化学演化过程。
2.元素的共⽣组合:具有相同或相似迁移历史和分配规律的各种元素在地质体中有规律组合。
3.元素的迁移:元素在⾃然作⽤中含量和存在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第⼆章1.元素的分布:指的是元素在⼀个化学体系种中(太阳、陨⽯、地球、地壳某地区)整体总含量。
2. 元素的分配:指的是元素在各地球化学体系内各个区域区段中的含量。
3. 元素的“丰度”:所谓元素在体系中的分布,⼀般认为指的是元素在这个体系中的相对含量(平均含量)。
4、元素的绝对含量单位T吨Kg 千克g克mg毫克µg(γ) 微克ng 毫微克pg 微微克5. 相对含量单位%百分之.... ×10-2 ‰ 千分之.... ×10-3 ppm、γ/g、µg /g、g/T 百万分之.... ×10-6ppb、ng/g ⼗亿分之.... ×10-9ppt、pg/g 万亿分之.... ×10-126.陨⽯:是从星际空间降落到地球表⾯上来的⾏星物体的碎⽚。
7.陨⽯的类型:①铁陨⽯②⽯陨⽯③铁⽯陨⽯8.O、Fe、Si、Mg、S、Ni、Al、Ca是陨⽯的主要化学成分,且含量逐渐减少。
9.通常将元素在宇宙体或较⼤的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为丰度,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称为克拉克值。
10.对⽐丰度值排序:太阳系H>He>O>Ne>N>C>Si>Mg>Fe >S 地球Fe>O>Mg>Si>Ni>S11.浓度克拉克值和浓集系数浓度克拉克值= 某元素在某⼀地质体中平均含量/某元素的克拉克值>1意味该元素在地质体中集中了<1意味该元素在地质体中分散了12.浓集系数= 某元素最低可采品位/某元素的克拉克值,反映了元素在地壳中倾向于集中的能⼒第三章1.地壳的能源来源:太阳能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能2.地球化学亲和性(geochemical affinity):在⾃然体系中,阳离⼦有选择性地与某阴离⼦化合(结合)的倾向性。
地球化学知识点整理

地球化学绪论1、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2、地球化学的基本问题:【填空】(1)质:地球系统中元素的组成(2)量: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动: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史:地球的历史和演化3、地球化学研究思路:【简答】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在宏观地质体变化和形成的同时,亦伴有大量肉眼难以辨别的化学组成变化的微观踪迹,它们包含着重要的定性和定量的地质作用信息,应用现代化学分析测试手段,剖析这些微观踪迹,从而揭示宏观地质作用的奥秘。
即“见微而知著”。
第一章地球和太阳系的化学组成第一节地球的结构和组成1、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界面名称:(1)地震波(P波和S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弹性是不均一的。
这种不均一性在地球的一定深度表现为突变性质。
由此得出,地球内部具有壳层结构的概念,即认为地球由表及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界面分别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2)上地壳和下地壳分界面为康拉德面。
上地壳又叫做硅铝层,下地壳又叫做硅镁层。
大陆地壳由上、下地壳,而大洋地壳只有下地壳。
【填空】2、固体地球各圈层的化学成分特点:(分布顺序)地壳:O、Si、Al、Fe、Ca地幔:O、Mg、Si、Fe、Ca地核:Fe-Ni地球:Fe、O、Mg、Si、Ni第二节元素和核素的地壳丰度1、基本概念:【名词解释】(1)地球化学体系:我们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有一定的空间,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并且有一定时间的连续(2)丰度:研究体系中被研究元素的相对含量(3)克拉克值:地壳中元素的平均含量(4)质量克拉克值:以质量计算表示的克拉克值(5)原子克拉克值:以原子数之比表示的元素相对含量。
它是指某元素在某地质体全部元素的原子总数中所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数。
(6)浓度克拉克值:某一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2、克拉克值的变化规律:(1)递减:元素的克拉克值大体上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完整word版)地球化学知识点整理

地球化学绪论1、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2、地球化学的基本问题:【填空】(1)质:地球系统中元素的组成(2)量: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动: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史:地球的历史和演化3、地球化学研究思路:【简答】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在宏观地质体变化和形成的同时,亦伴有大量肉眼难以辨别的化学组成变化的微观踪迹,它们包含着重要的定性和定量的地质作用信息,应用现代化学分析测试手段,剖析这些微观踪迹,从而揭示宏观地质作用的奥秘。
即“见微而知著”。
第一章地球和太阳系的化学组成第一节地球的结构和组成1、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界面名称:(1)地震波(P波和S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弹性是不均一的。
这种不均一性在地球的一定深度表现为突变性质。
由此得出,地球内部具有壳层结构的概念,即认为地球由表及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界面分别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2)上地壳和下地壳分界面为康拉德面。
上地壳又叫做硅铝层,下地壳又叫做硅镁层。
大陆地壳由上、下地壳,而大洋地壳只有下地壳。
【填空】2、固体地球各圈层的化学成分特点:(分布顺序)地壳:O、Si、Al、Fe、Ca地幔:O、Mg、Si、Fe、Ca地核:Fe-Ni地球:Fe、O、Mg、Si、Ni第二节元素和核素的地壳丰度1、基本概念:【名词解释】(1)地球化学体系:我们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有一定的空间,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并且有一定时间的连续(2)丰度:研究体系中被研究元素的相对含量(3)克拉克值:地壳中元素的平均含量(4)质量克拉克值:以质量计算表示的克拉克值(5)原子克拉克值:以原子数之比表示的元素相对含量。
它是指某元素在某地质体全部元素的原子总数中所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数。
(6)浓度克拉克值:某一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2、克拉克值的变化规律:(1)递减:元素的克拉克值大体上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地球化学知识点总结(详细)

第一章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称为克拉克值。
元素在宇宙体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之为丰度。
丰度通常用重量百分数(%),PPM(百万分之一)或g/t表示。
2 .富集矿物:指所研究元素在其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它在岩石总体平均含量的那种矿物。
3. 载体矿物:指岩石中所研究元素的主要量分布于其中的那种矿物。
4. 浓集系数 =工业利用的最低品位/克拉克值。
为某元素在矿床中可工业利用的最低品位与其克拉克值之比。
5.球粒陨石:是石陨石的一种。
(约占陨石的84%):含有球体,具有球粒构造,球粒一般为橄榄石和斜方辉石。
基质由镍铁、陨硫铁、斜长石、橄榄石、辉石组成。
划分为: E群——顽火辉石球粒陨石,比较稀少;O群——普通球粒陨石: H亚群—高铁群,橄榄石古铜辉石球粒损石;L亚群—低铁群,橄榄紫苏辉石球粒陨石;LL亚群—低铁低金属亚群;C群——碳质球粒陨石,含有碳的有机化合物和含水硅酸盐,如烷烃、芳烃、烯烃、氨基酸、卤化物、硫代化合物等。
为研究生命起源提供重要信息。
分Ⅰ型、Ⅱ型和Ⅲ型。
Ⅰ型其非挥发性组成代表了太阳系星云的非挥发性元素丰度。
6.浓度克拉克值=某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克拉克值,反映地质体中某元素的浓集程度。
1.陨石在地化研究中的意义:(一)陨石的成分是研究和推测太阳系及地球系统元素成分的重要依据:(1)用来估计地球整体的平均化学成分。
1陨石类比法,即用各种陨石的平均成分或用球粒陨石成分来代表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
2地球模型和陨石类比法来代表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其中地壳占质量的1%,地幔31.4%,地核67.6%,然后用球粒陨石的镍—铁相的平均成分加5.3%的陨硫铁可以代表地核的成分,球粒陨石的硅酸盐相平均成分代表地壳和地幔的成分,用质量加权法计算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
(2)I型碳质球粒陨石其挥发性组成代表了太阳系中非挥发性元素的化学成分。
(二)陨石的类型和成分是用来确定地球内部具层圈结构的重要依据:由于陨石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陨石—石陨石、石铁陨石和铁陨石,因而科学家设想陨石是来自某种曾经分异成一个富含金属的核和一个硅酸盐外壳的行星体,这种行星经破裂后就成为各种陨石,其中铁陨石来自核部,石铁陨石来自金属核和硅酸盐幔的界面,而石陨石则来自富硅酸盐的幔区。
环境地球化学复习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1.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主要有:自由扩散,协 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 2.污染物在机体内的转运主要包括:吸收,分布, 排泄和蓄积等4个过程。 3.生物富集:生物通过非吞噬的方式,从周围环 境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 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4.BCF:生物浓缩系数,某种化学元素或物质在 生物体内的浓度与生物生长环境中该元素或物质 的浓度之比。 5.消化管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
第一章 绪论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 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 产条件,叫做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 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成为环境污染物。 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 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称之为 环境效应。 环境效应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生物效应。
9
富营养化的防治:
1、减少污染源 2、污水中氮、磷的去除。
①除氮:物理化学法(氯气法、吹脱法和选择性离子交 换法去除氨态氮和生物脱氮技术。 ②除磷:物理除磷法、化学除磷法和生物除磷法(生物诱 导的化学沉淀作用和生物积磷作用:底泥微生物的代谢 作用,使微环境发生变化,废水中的溶解性磷酸盐转化 为难溶化合物而沉积在污泥上)。
5.气温垂直递减率:大气垂直方向上每升高100米温度的降低 值。
6.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小风的夜晚,由于强烈的有效辐 射,使地面和近地层大气强烈冷却降温,上层降温较慢而形 成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7.酸性降水:是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 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化学环境知识点总结

化学环境知识点总结化学环境是指化学物质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活动中的存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总体。
化学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环境等。
化学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生物的生存与繁衍,因此保护化学环境对于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健康与生存至关重要。
以下是化学环境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 大气环境大气中的化学物质包括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氮气等。
氧气是呼吸作用的重要气体,是生物维持生命的重要能源。
然而,空气中大量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排放会导致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
此外,大气中的硫化氢和氮气也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酸雨的形成。
2. 水环境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生命的基本物质。
但水中的化学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物、农药、化肥等会严重影响水质,导致水污染。
水污染会破坏水生态系统,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健康。
因此,保护水质对于环境与生物的健康至关重要。
3. 土壤环境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是植物的生长基底。
但由于农药、化肥、重金属等化学污染物的过度使用和排放,导致土壤污染严重。
土壤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进而影响人类的健康。
因此,保护土壤环境对于农业生产与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4. 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是生物生长、繁殖和生存的环境,包括森林、湿地、草原等。
然而,由于化学污染物的过度排放,导致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生物物种的灭绝。
因此,保护生物环境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5. 化学环境污染控制为了减少化学环境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加强环境标准与管理、推动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加强环境教育与宣传、促进环境技术与产业创新等。
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有效控制化学环境污染,保护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健康与生存。
总之,化学环境知识是人类理解和保护环境的重要基础。
我们应该加强化学环境知识的学习与普及,共同致力于保护地球的化学环境,为人类与其他生物提供一个洁净、安全的生存环境。
环境地球化学知识点

环境地球化学知识点环境地球化学是研究地表、地下水和大气等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分布特征、转化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问题的学科。
它包括了环境中的元素循环、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环境控制和修复等内容。
下面将介绍一些环境地球化学的重要知识点。
1.元素循环:环境中的元素循环是指地球表层与地下水、大气等环境之间元素交换与转化的过程。
这些元素包括常见元素如碳、氮、氧、硫等,以及稀有元素如金、银、铜等。
元素循环对于维持地球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2.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环境污染物是指对于环境和生物体有害的物质。
它们包括有机污染物如农药、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等。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和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和积累过程,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3.环境控制: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如何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和传播。
这包括技术控制如过滤和吸附技术,以及生物控制如植物吸收和土壤微生物降解等方法。
了解环境控制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更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4.修复技术: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环境修复技术,即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将受污染的土壤、水体和大气恢复到良好状态的技术。
例如,使用土壤改良剂和生物堆肥可以改良污染土壤,或者使用氧化剂和还原剂可以降解有机污染物。
5.环境监测:环境地球化学在环境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利用环境监测数据,我们可以评估环境质量,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6.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地球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元素转化和循环过程。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
接着,这些有机物通过食物链传递到其他生物体内,最终有机物会被分解为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溶解态氮和磷等,这些无机物会再次进入环境。
7.地质化学:地质化学研究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反应和物质循环。
它涉及到矿物形成、岩石蚀变和沉积作用等过程。
化学环境的知识点总结

化学环境的知识点总结一、大气环境化学1. 大气的组成大气由氮气(约78%)、氧气(约21%)和其他气体(约1%)组成。
其他气体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氩气、氖气、氦气等。
这些气体在大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氮气和氧气是人类呼吸的气体,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2.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超出一定浓度,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臭氧。
这些污染物来自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等活动。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排放。
3. 大气的自净作用大气具有自净作用,通过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来清除污染物。
例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可以被光化学反应氧化成硫酸雾,然后形成酸雨,从而清除大气中的有害物质。
此外,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也可以和臭氧发生反应,形成氮氧化合物,从而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浓度。
4. 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地球大气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大气中的某些气体(例如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的热量,使得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地球的温度,但过强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5. 大气成分的分析化学分析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大气成分,例如质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
利用这些方法,可以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为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二、水环境化学1. 水的组成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化学式为H2O。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物质之一,是生命的基础,也是许多化学反应的参与物。
2. 水的净化水的净化是指将水中的污染物去除,使其达到可以饮用或其他用途的要求。
水的净化方法包括沉淀法、过滤法、杀菌法、吸附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微生物等,保证水的洁净。
3. 水质分析水质分析是对水中的各种物质进行分析,包括水中的无机盐、有机物、微生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题绪论(1/6)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的影响。
环境容量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在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要素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因素。
环境背景值在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下,各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光、热等)的物质组成或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环境质量在一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某些要素或总体对人类或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
第一章岩石圈环境地球化学(0/0)第二章土壤环境地球化学(1/9)土壤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水域底部,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物质表层。
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环境系统。
成土过程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受其所处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的历程。
土壤酸度土壤酸性表现的强弱程度,以pH表示。
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土壤污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下降、性质恶化的现象。
土壤净化污染物在土壤中,通过挥发、扩散、吸附、分解等作用,使土壤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毒性减少的过程。
土壤质量评价单一环境要素的环境现状评价,是根据一定目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土壤是否污染及污染程度进行调查、评估的工作。
土壤中微量元素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需要量很少的必需元素。
第三章水圈环境地球化学(2/11)水圈地球表面或接近地球表面各类水体的总称。
水资源世界上一切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土壤水、地下水及大气中的水分,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即水资源。
(广义)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
(狭义)水矿化度天然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与化合物(不包括游离状态的气体)的总量。
水硬度水中钙和镁含量。
化学需氧量(COD)水样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表示。
高锰酸钾指数法(COD Mn)在一定条件下,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量以氧的mg/L来表示。
重铬酸钾指数法(COD Cr)在一定条件下,以重铬酸钾为氧化剂,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量以氧的mg/L来表示。
生化需氧量(BOD)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水体污染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类健康的现象。
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水中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的现象。
水环境质量评价按照评价目标,选择相应的水质参数、水质标准和评价方法,对水体的质量利用价值及水的处理要求作出评定。
第四章大气圈环境地球化学(1/11)大气圈包围在地球最外面的圈层,是由气体和气溶胶颗粒物组成的复杂的流体系统。
同温层从对流层顶以上到25km以下气温不变或微有上升的圈层。
逆温层从25km以上到50-55km,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圈层。
臭氧层地球上空10-50km臭氧比较集中的大气层, 其最高浓度在20-25km处。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温室气体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的气体。
酸雨硫、氮等氧化物所引起的雨、雪和冰雹等大气降水酸化以及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气溶胶由各种固体或液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一个庞大的分散体系。
总悬浮颗粒物(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
可吸入颗粒物易于通过呼吸过程而进入呼吸道的粒子。
大气窗地球辐射的波长在4-8μm 和13-20μm部分能量很容易被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所吸收;而8-13μm的辐射被吸收很少的现象。
第五章生物圈环境地球化学(2/9)生物圈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命必需元素在有机体的生命活动中,为维持其正常生物功能所必不可少的那些元素。
元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有毒元素角度:拮抗作用,一种有毒元素因另一种有毒元素的存在而使其毒性减少的作用;协同作用,一种有毒元素因另一种有毒元素的存在而使其毒性增强的作用。
营养元素角度:拮抗作用,一种营养元素因另一种营养元素的存在而使其营养减少的作用;协同作用,一种营养元素因另一种营养元素的存在而使其营养增强的作用。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上各种化学元素,从周围的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回到周围环境的周期性循环。
库某一物质在生物或非生物环境中暂时滞留(被固定或储存)的数量。
流通率生态系统中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物质流动的量。
周转率物质出入一个库的流通率与库量之比,即:周转率=流通率(通量)/库中物质的量。
生物泵海洋中由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过程的碳,从表层向深层转移的现象。
第六章地球化学环境与人体健康(2/5)地方病(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地球的地质化学条件存在着区域性差异。
这种区域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世界各地区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发展,造成了生物生态的区域性差别。
如果这种区域性的差异超出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所能适应的范围,就可能使当地的动物、植物及人群中发生特有的疾病。
在一定区域内流行的疾病,由于环境中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的不足或过量所引起的生理失调。
地方性甲状腺肿一种主要由于地区性环境缺碘引起的地方病,是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症状是甲状腺肿大。
地方性砷中毒由于长期自饮用水、室内煤烟、食物等环境介质中摄入过量的砷而引起的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克山病一种以心肌变性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地方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
大骨节病一种慢性的骨关节对称畸形的地方病。
简答题和论述题绪论(1/2)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答: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通常有两种:现场调查研究和实验室分析测试与试验模拟研究。
1.现场调查研究在现场调查研究方面,科学地确定取样地点最为重要。
采样点必须有代表性和有足够的数量。
为查明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特点,通常采用共轭布点法。
2.室内研究室内研究包括实验室分析测试、试验模拟研究等。
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为:(1)化学分析法;(2)对比研究法;(3)元素追索法;(4)环境档案研究法;(5)低本底放射性测年法;(6)环境地球化学制图法;(7)天然和人为的同位素示踪方法;(8)室内实验模拟各种环境地球化学现象和过程及建立数学模型。
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答:1.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化学性质,包括岩石圈系统、大气系统、水体系统、土壤-植物系统和人类技术系统的化学性质和变化发展趋势。
2.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包括污染物的空间位置的变化和形态转化,污染物的分布、降解和累积规律及其环境地球化学条件。
3.研究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对生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4.全球环境变化研究。
5.环境污染的修复与治理技术研究。
第一章岩石圈环境地球化学(1/2)岩石圈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作用?答:1.资源作用2.地球动力学作用3.地球化学作用4.地球物理作用风化壳类型及其元素迁移特点?答:1.碎屑风化壳以物理机械作用为主,化学变化与生物作用微弱。
物质迁移缓慢、微弱。
2.氯化物-硫酸盐风化壳以物理、化学作用为主要的风化方式,Na、Ca、Mg的氯化物和硫酸盐大量残留。
3.碳酸盐硅铝风化壳化学风化较强,氯、硫及一部分钠从风化产物中淋走,一部分氯和硫被有机体吸收。
钙、镁、钾等元素大部分仍保留在风化壳中,Mn、Cu、Zn、B 和碳酸盐部分残留。
4.硅铝风化壳化学风化、生物风化显著增强,Ca2+、Mg2+、Na+、K+等迅速受到淋溶,硅、铝、铁等组成的黏土矿物相对富集。
5.富铝风化壳化学与生物作用为主。
碱和碱土金属离子、碳酸盐、硅等流失,难移动的铁、铝氧化物相对富集。
第二章土壤环境地球化学(2/5)土壤形成过程?答:成土母质在大气、水、光、热等的作用下,发生机械、化学风化作用,使其分解,形成疏松多孔的物质,也就是早期的土壤,并释放出养分,这就为陆地生物生长提供了基础,在经过植物根系作用,微生物以及动植物残体分解释放出的有机酸的作用,使原始土壤发生了进一步分解,当然生物有机体本身也成为土壤的一部分。
生物的选择性吸收,造成分散养分的富集,并转化为有机质,形成生物体,再经过矿化作用使有机体分解,有归还于土壤,这就是所谓的元素生物累积过程。
元素的不断累积导致土壤肥力不断提高,这样逐渐的演化成现代土壤。
主要类型成土过程?答:(1)原始成土过程;(2)有机质的累积和消耗过程;(3)钙化过程;(4)盐化过程;(5)碱化过程;(6)粘化过程;(7)富铝化过程;(8)潜育化过程;(9)潴育化过程;(10)灰化过程;(11)白浆化成土过程。
土壤中的N、P、K形态、转化规律?答:土壤中的N素可分为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两大类。
土壤N素的转化主要包括N 素的矿化-生物固定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铵的粘土矿物固定与释放作用、铵的吸咐-解吸作用、铵-氨平衡及氨的挥发。
多数内容见笔记在土壤中,有机氮经微生物矿化成铵态氮;一部分铵态氮可以被土壤胶体吸附固定;另一部分被微生物利用转化为有机氮,或经硝化作用氧化形成硝态氮;硝态氮经反硝化作用转变成N2、NO、N20,或经硝酸还原作用还原成氨或微生物利用形成有机氮。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答:1.水溶态2.交换态3.碳酸盐结合态4.有机结合态弱有机结合态,强有机结合态5.氧化态6.残渣态7.活性态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答:首先要确定有效、可靠、敏感、可重复及可接受的指标,建立全面评价土壤质量的框架体系。
可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技术水平选择或设计合适的评价方法。
采样,针对目标采用什么指标,参考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第三章水圈环境地球化学(2/4)水体组成?答:1水2.主要阴阳离子3.微量元素4.溶解性气体5.营养物质6.有机化合物7.悬浮物质8.底泥9.水生生物水体分类?答:按优势离子比例划分1.按优势阴离子将水分为三大类:重碳酸盐类(C)、硫酸盐类(S)、氯化物类(Cl)2.每一类按优势阳离子分为三个组:钙质组(Ca)、镁质组(Mg)、钠质组(Na)3.每一组按离子摩尔比例关系分为四个水型:Ⅰ型:[HCO3-]>[Ca2++Mg2+]Ⅱ型:[HCO3-]<[Ca2++Mg2+]<[HCO3-+SO42-]Ⅲ型:[HCO3-+SO42-]<[Ca2++Mg2+]或[Cl-]>[Na+]Ⅳ型:[HCO3-]=0 pH<4.5按照这个分类系统,共划出个27个天然水类型,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来表示,如C CaⅡ为重碳酸盐类、钙组、Ⅱ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