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哲学转向与反思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6e4e9e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f.png)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音乐的需求日益增长,音乐教育观念也不断发生转变。
本文将从传统音乐教育观念的局限性、现代音乐教育观念的兴起以及转向问题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浅析。
传统音乐教育观念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音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传统音乐教育强调学生背诵和模仿,缺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传统音乐教育偏重于西方古典音乐的传统,忽视了其他类型音乐的教育价值。
这种偏见使得许多人对中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等形式的音乐缺乏了解和欣赏。
传统音乐教育强调考级和比赛,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这种功利性的教育方式使得许多学生追求成绩而失去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音乐的需求日益增长,现代音乐教育观念开始兴起。
在现代音乐教育观念中,创造力和想象力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的重要能力。
现代音乐教育主张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尝试各种风格和类型的音乐。
现代音乐教育强调个性化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学习方式,培养自己的音乐特长和个人魅力。
现代音乐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协作来完成音乐创作和表演。
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造成了转向的困难。
许多老师和家长仍然坚持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难以接受现代音乐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资源和环境限制了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
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的音乐教育资源有限,无法提供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缺乏专业的音乐教育师资也是一个问题。
现代音乐教育需要专业的教师来指导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缺乏专业师资会影响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要解决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教育部门应制定政策和措施来促进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支持和投入。
音乐教育哲学观之转向及其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音乐教育哲学观之转向及其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73367ff6294dd88d0d26bf0.png)
I 6・
郭悦琦 : 音乐教育哲学观之 转向及其对 中小学音乐教育 的启示
体验过程 中, 文 化 维 度 的插 入 是 不 可 或 缺 的 , 音 乐
教育 必 须安 放 在 具体 的 文化语 境 中 , 依 托 各 自的学
中而使 自我感 到充 分 的满 足” 。
术话 语 体 系进 行 。
在《 音乐教育 的哲学》 的第一 版 、 第二版 中 , 雷 默运用绝对表现主义哲学 , 针对审美教育可细描和 表达人类情感的价值功能 问题 , 旗帜鲜 明地提出了
当今 音 乐教 育 哲学 已经走 向 了多元 化发 展 的 时期 ,
最能体现其远见卓识 的地方在于 , 他意识 到在音乐
・
《 教 学与 管理 》2 0 1 5年 5月 2 0日
・1 5・
音乐教育哲学观之转向及其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郭悦琦
( 西 南 大 学 音乐 学 院 , 重庆 , 4 0 0 7 1 5 )
摘
要 国际上对音乐教 育哲学的专 门研 究已有半个 多世 纪的历 史, 在这半个 多世纪 中, 学界 先后 形成 了以贝内特 ・ 雷默为代表的 “ 审美音 乐教 育哲学” 、 以戴维 ・ 埃利奥特 为代 表的“ 实践音 乐教 育哲学” 以及在 多元文化音 乐
台, 提 供彼 此 分享 审 美 意义 的机会 ; 再次 , 音 乐教 育 关 键 的作 用 就 是 可 帮 助 学 生 提 高 对 各 类 音 乐 要 素 的敏 感 度 ; 最 后一 点 便 是教 师要 充 分 考 虑 到授 课 对 象所 属 的 年龄 段 问题 , 选 用 与其 年龄 相 匹 配 的学 术 语言 , 并 与 最 终 的音 乐 教 育 目的相 契 合 , 从 而 准 确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1c87e6c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7b.png)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1. 引言1.1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重要性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
通过音乐教育实践哲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不仅培养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音乐素养和审美意识。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不仅仅是传统的技能培养,更是一种全面的素质培养。
通过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能够建立起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从而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体验到音乐所带来的美好和幸福。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重要性还在于其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培养出更加细腻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能力,使他们成为更有情感和情感表达能力的人。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对音乐与人文关系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1.2 审美思考的意义通过审美思考,我们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品味水平。
审美思考不仅仅是对音乐作品外在形式的感知,更是对其中内在精神和情感的体验和理解。
通过审美思考,学生可以深入探索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和情感内涵,从而提升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审美思考的意义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思考,学生可以学会用音乐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审美思考不仅可以让学生成为优秀的音乐欣赏者,更可以让他们成为懂得如何创作音乐、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家。
审美思考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品味水平,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审美思考,学生可以在音乐教育实践中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体验和认知,从而实现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
2. 正文2.1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基本原理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基本原理是指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所蕴含的哲学观念和原则。
这些基本原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音乐教育实践哲学强调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和兴趣,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后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下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反思
![后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下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1df6e4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2.png)
后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下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反思后现代实践哲学是一种重视个体经验、情感和文化多样性的哲学观。
在这种哲学视野下,学校音乐教育也需要进行反思和重构,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本文将从后现代实践哲学的角度出发,对学校音乐教育进行深入反思,并探讨如何在这一框架下进行改革和创新。
后现代实践哲学强调个体经验和情感的重要性。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注重技术和功底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内心世界的表达和体验。
在后现代实践哲学的视野下,音乐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成长。
后现代实践哲学强调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应该给予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促进他们保持自己的文化认同,并且尊重和包容其他不同文化的音乐表达。
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以西方音乐为主导,忽视了其他文化音乐的重要性和美学价值。
在后现代实践哲学的视野下,音乐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交流,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来自不同文化的美和情感,从而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和审美观念。
后现代实践哲学强调社会承诺和责任。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将音乐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他们通过音乐的实践和表演来传播美好和正能量。
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将音乐视为一种技术或娱乐,忽视了音乐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在后现代实践哲学的视野下,音乐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通过音乐的实践和表演来传播美好和正能量,从而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后现代实践哲学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指导。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音乐教育需要更加注重个体情感的表达和体验、文化多样性的融合和交流、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以及社会承诺和责任。
只有这样,学校音乐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418d50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16.png)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当下,音乐教育观念正在发生转变。
在过去,音乐教育主要注重技术和理论的教学,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音乐教育的需求的变化,音乐教育观念正在向更全面、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进行浅析。
当下音乐教育的观念转向可以体现在教育目标的变化上。
传统的音乐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技术培养,即使是在儿童音乐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但是随着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人们开始意识到音乐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审美能力,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创作与表演。
当下的音乐教育观念转向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使学生在音乐方面具有更为广泛的能力。
当下音乐教育的观念转向也反映在课程设置上。
过去的音乐教育课程主要是围绕着传统的音乐理论和技术练习展开的,学生需要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但是当前,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且能够将音乐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
这种课程的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也能够学习到其他相关知识,使得音乐教育变得更为多元化。
当下音乐教育的观念转向也体现在教学方法上。
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传授知识和技术进行的,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但是当下,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更多地扮演着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自由发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b9ccf34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73.png)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摘要】音乐教育在当下面临着转向的问题。
传统音乐教育观念固化、片面,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
现代音乐教育趋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未来,音乐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种转变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至关重要,也将引领音乐教育朝着更加广阔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转向、观念、重要性、困境、必要性、原因、现代、趋势、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表达能力、综合能力、未来、发展、改变、推动事业。
1. 引言1.1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无可辩驳,它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科,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发展艺术修养和自我认知。
通过学习音乐,学生可以培养耐心、细心和坚持不懈的品质,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
音乐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通过学习音乐,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音乐才能和表演技巧,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音乐领域中有所造诣。
音乐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音乐素养,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格魅力。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值得我们重视和推广。
1.2 传统音乐教育观念的困境传统音乐教育观念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忽视上。
传统音乐教育注重技巧的机械训练和曲目的机械演奏,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
学生被要求按部就班地学习乐理知识和演奏技巧,而缺乏对音乐情感和表达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学习体验,对音乐的兴趣逐渐丧失,甚至产生艺术创作的抵触情绪。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4260002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7.png)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音乐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正在发生重大转变。
本文将从音乐教育的目标、方法和内容等方面进行浅析。
当下音乐教育的目标已经从简单的音乐技能训练逐渐转向全面发展。
传统的音乐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音乐基本技能的掌握,强调技术的熟练和理论知识的积累。
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对音乐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限于专业技能,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下音乐教育的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下音乐教育的方法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传统的音乐教育方法主要是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机械性的训练,过于强调学生对规则和技巧的掌握。
现代音乐教育注重启发式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
当下音乐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和丰富。
传统的音乐教育主要是注重西方古典音乐的学习和演奏,忽视了其他类型音乐的价值。
现代音乐教育注重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西方音乐,现代音乐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等不同类型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音乐教育内容还包括音乐创作、音乐技术应用和音乐产业等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学生对音乐多样性的认知需求。
当下音乐教育还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在音乐领域的专业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培养。
现代音乐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音乐教育需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658853b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da.png)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音乐教育的哲学》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音乐教育的哲
学性质、目标、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使我对音乐教育有了更加全面
的理解。
首先,我深刻体会到了音乐教育的哲学性质。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哲
学性质,它能够传达情感、表达思想、唤起人们的共鸣。
音乐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
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让他们在音乐中获得思想的启发和情感的熏陶。
其次,音乐教育的目标也是我个人非常赞同的。
作者指出,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
生的审美能力、音乐创造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这些能力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
也能够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音乐教育的方法。
作者认为,在音乐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
表现力和鉴赏力,要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全面接触音乐,提高他们的参与性和
表现力。
我深有体会,因为我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也发现了通过实践和互动的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
综上所述,这本书让我对音乐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学习音乐的哲学
性质、目标和方法,我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更加坚定了我将来从事音乐
教育工作的决心。
我相信,通过音乐教育,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有艺术素养和人文精
神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5bb9857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6d.png)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音乐环境的变迁,音乐教育观念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强调技巧的训练和艺术品味的培养。
在过去,音乐教育主要注重乐理知识的学习和技巧的培养,以及对古典音乐的研究和欣赏。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人更加注重音乐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希望通过音乐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个性。
当下的音乐教育观念转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倡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还与音乐教育的目标和方式有关。
传统的音乐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而当下的音乐教育观念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条件的改善,音乐教育已经不再是培养少数精英的专业学科,而是普及化和大众化的教育形式。
音乐教育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出现了更多形式的音乐教育,如音乐会、比赛、音乐节等。
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还与社会需求和市场的变化有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音乐行业的市场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现代音乐教育不仅注重培养专业音乐人才,还注重培养音乐爱好者和音乐行业从业者。
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也鼓励学生培养多种技能,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与社会发展、音乐教育的目标和方式、文化传承和创新需求、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变化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
在推动音乐教育观念转向的我们也需要注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深化音乐教育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音乐教育和艺术体验。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353dcc2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5f.png)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音乐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革新和调整。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可以从传统教学模式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来观察。
传统的音乐教育主要注重技巧和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音乐基本功和乐理知识。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在于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化的音乐兴趣和才能。
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还体现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方面。
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学生往往只注重技巧和乐理知识的学习,但对于音乐创作和艺术表达能力的培养较为缺乏。
在当下社会,个性化和创新能力被越来越重视。
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意和艺术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表达自我。
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还涉及音乐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融合。
传统的音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音乐技巧和知识,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较为忽视。
当下社会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音乐教育也需要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
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在于如何将音乐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还涉及音乐教育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音乐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传统的音乐教育主要依靠纸质教材和实体乐器,但现在通过互联网和科技设备,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和音乐软件学习音乐。
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在于如何将科技与音乐教育相结合,提高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和普及性。
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问题。
只有把握住时代的发展脉搏,不断推进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后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下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反思
![后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下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494c90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5.png)
后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下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反思近年来,后现代实践哲学成为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关注的话题,对于音乐教育亦是如此。
而在后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下,学校音乐教育的反思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后现代实践哲学视野出发,反思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在后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下,学校是一个社会化的实践领域,是学生接受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
而在学校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具有同等的地位,具有很高的教学目标和价值。
然而,在现实中,学校音乐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存在单一化的倾向。
在大多数学校的音乐课程中,乐理基础和技巧训练是主要内容,而音乐艺术中的理论性和人文性则被忽略。
这导致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有所欠缺,失去了音乐艺术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的价值。
其次,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性。
学校的音乐教学往往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学生只是被迫背诵乐理知识,而缺乏实际的音乐实践。
这导致学生缺乏音乐实际表演的能力和技巧,无法在音乐领域中发挥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第三,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存在僵化的问题。
大多数学校音乐教育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即老师讲授,学生听课。
这种教学方式缺乏探究性、创造性和互动性,使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教育中去,缺乏对音乐教育的热情和兴趣。
为了改进学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丰富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
在传授乐理基础和技巧的同时,要加强音乐艺术的理论知识和人文性的讲解,并把音乐艺术和文化传承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
其次,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音乐教育中加入更多的实践环节,例如学习演奏乐器、进行音乐实验等,通过实践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并培养学生音乐表达和创作的能力。
最后,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方式。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和音乐互动课堂等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
总之,在后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下,要把学校音乐教育从僵化的传统教育中解放出来。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6b035e6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8c.png)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音乐教育实践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音乐教育中,有着一种特殊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
通常情况下,音乐教育会涉及三个维度:音乐技能学习、音乐艺术鉴赏以及音乐审美体验。
而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就是指导学生在这三个维度上,建立一个符合音乐艺术的人文关怀、审美情怀和美学理念的框架,以此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格和美学素养。
首先,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以人为本,注重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学习和掌握音乐的技能和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音乐背后的情感、思想和价值,培养音乐情感与人文素养。
因此,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从对音乐的感知中品味良好的情感和价值,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和人生品格。
其次,音乐教育的审美思考应该以学术为依托,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艺术鉴赏是一门高层次的学问,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必须深入了解和掌握各种音乐艺术形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艺术特征等。
同时,音乐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在艺术鉴赏中学会准确评价艺术作品及其衍生出的各种艺术思想、技巧和风格,这将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及对艺术的鉴别力。
最后,音乐教育的审美思考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和共情能力,营造优秀的音乐审美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注重在学生情感体验和共情上下功夫。
要尽量打破传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协作与合作、互动与交流,并引导学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形成一个充满共情、协作与创新的音乐教学实践环境。
总之,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不光是传授音乐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美学素养。
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艺术鉴赏和共情能力,才能真正地达到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bfb9f55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d.png)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当下音乐教育的观念正在经历转向,这是由于社会的变革、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从教育观念的变革、音乐教育的目标转向以及教学方法的更新等方面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对当前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有所启发。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主要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和知识为主,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技术掌握和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当下,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要求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技能和知识的传授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音乐教育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教育者不再仅仅强调学生的技术和理论水平,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使其在音乐领域能够实现自我表达和创作。
教学方法的更新也是当下音乐教育观念转向的重要表现。
传统的音乐教育注重教师的传授,学生的接受,教学过程往往是单向的,缺乏互动性和创造性。
在当下,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对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发展的方向发展。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教学的主体,通过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使其在音乐学习中能够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当下音乐教育的观念正在经历转向,这对于音乐教育者来说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
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目标,更新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推动音乐教育朝着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希望各位音乐教育者能够把握当下音乐教育的最新趋势,不断完善自身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音乐教育服务,推动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0039231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f.png)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当下,音乐教育观念正在经历转变,这一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强调音乐技能的培养,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不断增长,音乐教育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训练和技能,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发展、创新和多元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进行浅析。
一、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观念在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中,音乐被认为是一门高雅的艺术,需要严格的技能培养和专业的学习。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们对音乐的需求变化,现代的音乐教育观念已经趋向于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音乐技能学习,而是更加注重音乐的多样化表现形式和个性化发展。
音乐教育不仅是指导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这种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观念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理解音乐,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音乐的美妙与快乐。
二、科技对音乐教育观念的影响科技的迅猛发展对音乐教育观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人们获取音乐信息和交流的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新的科技手段为音乐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在线教育、音乐软件、电子琴等现代科技手段使得学生更加便利地获取音乐知识和技能,也更加灵活地进行学习和探索。
科技手段也为音乐教育注入了创新元素,让音乐教育更加生动有趣、互动性强,并带来了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
四、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育者的影响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也带来了对教育者的新要求。
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音乐技能培养,对教育者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但现代的音乐教育观念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对教育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要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手段,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和实践,适应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3e7412b5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b5.png)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摘要】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从历史背景下的音乐教育观念转向、主流教育理念对音乐教育的影响、现代科技发展对音乐教育的改变、家庭和社会文化对音乐教育观念的塑造以及音乐教育观念转变的挑战和机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音乐教育观念不断演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结论部分探讨了当下音乐教育观念转向的趋势,未来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建设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未来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健全的音乐教育体系,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音乐教育观念转向、历史背景、主流教育理念、现代科技、家庭和社会文化、挑战、机遇、趋势、发展方向、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体系。
1. 引言1.1 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当下音乐教育观念也在不断转向。
这一转变不仅受到历史背景、主流教育理念、现代科技发展、家庭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主要注重对乐理知识和技巧的传授,强调对经典乐曲的学习和演奏。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现代音乐教育逐渐强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个性魅力。
主流教育理念对音乐教育的影响也日益显现,教育部门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音乐教育也要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音乐情感。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给音乐教育带来了巨大变革,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使学生可以更便捷地获得音乐资料和学习资源,同时也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家庭和社会文化对音乐教育观念的塑造不可忽视,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音乐的地方,家庭的音乐氛围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孩子对音乐的认知和态度。
社会文化也对音乐教育观念产生着重要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塑造不同的音乐教育价值观。
音乐教育哲学转向与反思
![音乐教育哲学转向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de4039033687e21ae45a986.png)
音乐教育哲学转向与反思哲学是关于人对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
①音乐教育哲学是运用一般哲学原理去探讨音乐教育的基本问题,或者是将音乐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升到哲学层面。
在我国“音乐教育哲学”是一个“舶来词” ,它伴随着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基本价值” 的提出而被大家熟知。
200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Bennett Reimer )的《音乐教育的哲学》(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由此展开了学界关于音乐教育哲学及价值的学术争鸣,音乐教育哲学逐渐受到关注。
一、音乐教育哲学的转向“音乐教育哲学”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但是它的萌芽形成已久。
综观人类思想史和教育实践,任何关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研究,总是要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音乐、美术等对人的价值,涉及美育的哲学基础。
回首美育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最先确立美育独立地位的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 — 1 8 0 5 )早在1 7 9 3 — 1 7 9 4年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 封信中,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就基于自律论的美育观和方法论,充分肯定了音乐、美术等审美活动对人的价值前提,即艺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对人的生存幸福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正是他的这种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审美教育的必需承诺的价值取向和从人生价值入手建架审美理论体系的构想,不仅使他成为以审美为目标的艺术教育称谓之祖,也是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
(一)音乐教育审美哲学转向50年代末两本具有划时代意义著作的出版,标志着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出现。
一本是1958年由纳尔逊•亨利(Nelson Henr y)主编的《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The Basic Concepts o f Music Education) 。
后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下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反思
![后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下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05e5062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4.png)
后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下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反思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受到教育界和学者的关注。
在后现代实践哲学的视野下,学校音乐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反思。
后现代实践哲学强调个体的体验和参与,提倡跨学科、跨文化的教育,这为学校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思考。
本文将从后现代实践哲学的视角出发,对学校音乐教育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路。
一、关于后现代实践哲学后现代实践哲学强调个体的体验和参与,认为知识的构建不仅来源于理性思考,更需要通过实践的参与和体验才能真正掌握。
后现代实践哲学强调文化的相对性和多样性,认为没有绝对的真理,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认识方式。
后现代实践哲学还强调跨学科和跨文化的交融,认为教育应该超越学科界限,融合不同的文化和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
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学校音乐教育也需要进行反思和审视。
二、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目前,学校音乐教育主要以传统的音乐教学为主,注重学生对乐理知识和乐器演奏的学习,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体验和参与。
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和跨学科的元素,使得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兴趣不高,甚至出现了对音乐的排斥情绪。
学校音乐教育还存在着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强等问题,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音乐教育的反思和建议在后现代实践哲学的视角下,学校音乐教育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做出一些改变和调整。
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参与,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创作、即兴演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音乐教育需要超越学科界限,融合跨学科、跨文化的元素,使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学校音乐教育还需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艺术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音乐教育服务。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f9e7e31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c.png)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是指当前音乐教育所面临的观念转变。
过去,音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强调对音乐学科的学习和训练。
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音乐教育理念的改变,音乐教育的观念也开始发生转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能力,强调音乐与生活的结合,以及音乐教育的人文关怀的理念。
当下音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能力。
传统的音乐教育注重学生对乐器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当下的音乐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体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这种转向使得音乐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也更加符合当代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下音乐教育强调音乐与生活的结合。
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将音乐局限在课堂和舞台上,忽略了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而当下的音乐教育注重音乐与生活的结合,将音乐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音乐会、演出和音乐工作坊等活动,获得更多与音乐相关的体验和知识;学校可以组织音乐社团、合唱团和乐团等,提供更多的音乐学习和表演机会。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将音乐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增强音乐的实践性和切身感受,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当下音乐教育强调音乐教育的人文关怀。
传统的音乐教育注重对学生的音乐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的关怀。
而当下的音乐教育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表达。
学生可以参加音乐治疗活动,通过音乐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学校可以组织音乐心理辅导和艺术教育培训等活动,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通过这种方式,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幸福感。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c245edbe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59.png)
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是指如今社会对音乐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浅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也有了较大的变化。
过去,音乐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技术和表演能力为主要目标,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和练习。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音乐教育还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为重点,使学生真正意识到音乐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在于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认知能力,而非仅仅追求技术和表演的完美。
随着社会对综合素质教育的提出,音乐教育也不再被单纯地看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被纳入到整体教育的框架中。
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体现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上。
音乐与美术、文学、哲学等学科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和文化素养。
还有音乐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融合,可以更好地研究音乐对学生的心理和社交发展的影响。
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在于将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音乐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以前,音乐教育主要通过传统教学手段,如教室、教科书和乐器等来进行教育。
现在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音乐教育已经可以在线上进行,学生可以通过在线音乐教育平台,学习和实践音乐技能。
这种远程教育模式的出现,对传统音乐教育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音乐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变革机遇。
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在于更加关注音乐教育的方式和手段的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还体现在教师的角色上。
过去,音乐教育中的教师主要扮演着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角色,在课堂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音乐教育应该是学生主体的,教师更应该充当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
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在于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43b29b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7.png)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是指音乐教育在实践中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
它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个体的价值实现和社会的价值贡献。
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多种,以下将分别从个体发展和社会贡献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在个体发展方面追求的是个体全面发展、个性培养和审美修养。
音乐教育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使他们在审美上有更高的追求和更广的视野。
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能够欣赏、理解和鉴赏音乐作品,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审美品味和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通过学习音乐技巧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个体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音乐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种类和风格的音乐,增强个体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在社会贡献方面,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追求的是音乐教育对社会文化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贡献。
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融洽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关系。
音乐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自己的才艺和创造力。
音乐教育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培养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和关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音乐教育还可以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培养出具有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音乐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在个体发展和社会贡献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帮助他们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还可以对社会文化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持,并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对于发展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教育哲学转向与反思哲学是关于人对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
①音乐教育哲学是运用一般哲学原理去探讨音乐教育的基本问题,或者是将音乐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升到哲学层面。
在我国“音乐教育哲学”是一个“舶来词” ,它伴随着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基本价值” 的提出而被大家熟知。
200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Bennett Reimer )的《音乐教育的哲学》(A P hilosophy of MusicEducation),由此展开了学界关于音乐教育哲学及价值的学术争鸣,音乐教育哲学逐渐受到关注。
音乐教育哲学的转向音乐教育哲学”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但是它的萌芽形成已久。
综观人类思想史和教育实践,任何关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研究,总是要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音乐、美术等对人的价值,涉及美育的哲学基础。
回首美育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最先确立美育独立地位的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早在1 7 9 3 —1 7 9 4年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中,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就基于自律论的美育观和方法论,充分肯定了音乐、美术等审美活动对人的价值前提,即艺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对人的生存幸福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正是他的这种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审美教育的必需承诺的价值取向和从人生价值入手建架审美理论体系的构想,不仅使他成为以审美为目标的艺术教育称谓之祖,也是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
一)音乐教育审美哲学转向5 0年代末两本具有划时代意义著作的出版,标志着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出现。
一本是1958年由纳尔逊•亨利(Nelson Henr y)主编的《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The Basic Concepts oMusic Education) 。
在本书中,亨利批判了强调音乐附属价值的实用主义哲学基础,明确提出要发展一种注重音乐内在价值的音乐教育哲学。
另一本是由莱昂哈德(Leonhard )和豪斯(H ouse )于1959年出版的大学教材《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则》(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 usic Education and Basic Pri nciples),明确主张鼓励发展新的音乐教育哲学。
1 9 7 0年贝内特•雷默出版了里程碑式的著作音乐教育的哲学》,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进入辉煌时期。
雷默认为,审美教育是发展对事物审美质量敏感性的教育。
音乐是人类情感形式的符号表现,因此音乐教育主要价值在于对学生情感的影响。
雷默在此基础上提出,音乐教育就是感教育,情感的教育就是审美教育,换言之,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M usic Education as Aest hetic Education),它的最高价值与审美教育的最高价值一致,即“通过提高人们对情感本质的洞察来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
”②二)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转向1 9 9 5年,大卫•艾利奥特(David Eliott)的《音乐的种种问题:一种新的音乐教育哲学》(A New P 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国音乐教育哲学领域由原来官方审美哲学“一元独尊”变为审美哲学与实践哲学“二元对峙”的局面,开始了音乐教育的实践转向。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之一。
艾利奥特的音乐实践教育哲学是在批判审美教育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认为审美教育哲学是建立在对审美概念的假设之上,它忽略了音乐创作的本质及其重要性,把音乐作品从文化语境、社会语境中抽离开来,音乐成了纯粹的客体。
艾里奥特认为,只有实践才是音乐教育的本质,音乐在实践中存在,参与到音乐教育中的人也是实践意义上的存在。
听赏只是音乐实践的一小部分,因此,审美只是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实践包括了审美。
艾里奥特强调,审美音乐教育过于关注于音乐作品本身,只关注音乐的内部结构,如和声、节奏、织体等音乐元素,这就必然得出西方古典音乐是最优秀的音乐的有失公允的结论。
更为重要的是,他首次提出了音乐的实践语境问题,他认为任何音乐都不可能在本质上比其他音乐更优秀,它们在自己的语境中都同等有效。
(三)音乐教育文化哲学的转向根据艾利奥特的世界多元文化音乐观点,作为文化的音乐”(music as a culture )教学长期以来为实践哲学所提倡。
在此基础上,学会尊重别人与其他文化,作为动态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不断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自我认同。
音乐人类学家倡导“音乐作为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音乐是作为人类的普遍文化现象”被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普遍公认。
将这一理念引入音乐教育,无疑会产生对学科定位问题的思考。
文化是人在适应人类社会生存中的重要思想行为方式,音乐教育的目标如果不能对文化和人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那么,该学科地位就会下降甚至被边缘化。
通过这样一种观念,强调音乐教育对文化和人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音乐表现人性真善美,是人类生活与精神(生存意义)的根基,也是人文性最深刻的表现。
如果单纯将音乐作为审美或实践,放弃了作为人类文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音乐必然“大材小用”。
基于这样的观点为音乐教育哲学建构带来两点启示:1.原有的单一的、与文化分离的音乐教育哲学已渐行渐远;我们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的与文化整合的音乐教育哲学。
2 .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日益受到严重挑战。
人类未来必然以多元文化作为音乐教育的现实基础。
音乐教育不可能回避生活世界以及全球文化视野的考虑。
其用某一种音乐来代表音乐教育并作为人类音乐的概念,已经成为历史。
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建构将考虑三个方面的建构:1 .音乐文化身份确认与音乐文化传承;2 .音乐文化理解与视界融合;3 .音乐文化重组与概念重建。
虽然音乐教育哲学的文化转向尚没有取得研究者的共识,但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理论必然对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内已有学者充分肯定了音乐作为社会文化建构的思想,提出要构建育的文化哲学”。
③因此,音乐教育哲学的转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音乐教育哲学的反思(一)音乐教育哲学的实践反思哲学虽然是人对世界的态度、对价值观的讨论,并以抽象的逻辑推导为主要形式,基本不涉及实践层面。
但是,哲学的价值并不是只停留在世界观层面,它需要指导实践,也需要实践对哲学的丰富。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如果音乐教育哲学不能够对实践层面,即音乐课程与教学,产生具体的影响,那么对音乐教育哲学的讨论将变得毫无意义。
在我国,由于翻译、解读和传统观念的诸多原因,音乐教育哲学尚未给广大的音乐教师提供音乐课程价值的参照和教学实施过程上的指导。
很多有价值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被束之高阁,造成了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与音乐教育实践脱节的现象。
很多教师认为,音乐教育哲学晦涩难懂、毫无价值,而且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者多为学者或高校教师,是这一群体的专利。
音乐教育哲学只进行理论阐述不能够提供实践指导。
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也是主观与客观的“交叉点”,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音乐教学实践是构建音乐教育哲学的重要途径,也可以将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的发展与音乐教学实践的开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这也是艾利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作为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者,应更多地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的教育研究方法,以证实并丰富音乐教育哲学理论。
作为音乐教师也应开阔视野,从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中获得审视音乐教育的新视野,掌握从音乐教育全局、整体上思考问题的方法,为自身教学实践打下良好理论基础。
纵观当今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音乐教学思想,如: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都是充分经过实践,再加以整理后返回音乐教学实践进行指导,达到了其教学效果,并在全世界发挥重要的影响力。
(二)音乐教育哲学的本土化反思本土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主性的策略。
音乐教育哲学本土化反思必然涉及外国理论、本国传统和当代实践三个基本要素。
关于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基本还停留在国外某种理论介绍的层面。
如果问音乐教师我国音乐教育哲学基础是什么?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指导性文件《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哲学基础是什么?不仅很少人能够很快回答出来,甚至答案或方向都会相去甚远。
由此可见,关于音乐教育哲学的本土化研究是我国音乐教育理论建设方面的薄弱环节。
对音乐教育的价值和基本问题没有统一思想,甚至阻碍到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发展,对我们来说音乐教育哲学本土化问题是一个现实的、具体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刘家访在其研究工作报告《我国课程理论的本土建设研究》中就提出: “任何一种课程理论必须适合我国教育教学的实践,否则,它的价值只是理论模型的推导。
我国的课程理论建设应符合我国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课程基本原理、话语方式、研究方法、研究者立场应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
”④上文中所述音乐教育哲学的主要思想,产生于现代化高度发达,并进行后现代反思的音乐教育背景中,与我国的音乐教育的环境不尽相同。
所以在对我国音乐教育哲学阐述和批判前应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情况和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有一个了解。
音乐教育理论需要有自我超越的精神,但更需要以了解自身情况作为基础。
作为三种当代且处于开放状态的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相似甚至重合的地方,对我国的音乐课程理论建设来说,研究这些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本身不是为了加入某个理论阵营,争个高下。
正是缺乏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实际情况的了解,才出现了些对音乐教育哲学的误读,且体现在了音乐教育实践领域。
究其原因还是教条地执行其中某些思想,生搬硬套其教学内容和方法,没有考虑到我国音乐教育的当代实践,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一定意义上说,我国音乐教育仍然停留在工具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阶段,审美教育哲学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严格按照音乐教育哲学转向的顺序依次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而应该在多种教育哲学的批判和融合下,寻求置身于自身文化中的音乐教育的出路。
学习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是为了借鉴其经验、吸收其合理因素,理清音乐课程价值、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实现某种理论的“本土化”进程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理论。
(三)音乐教育哲学的创新反思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是认识及实践活动的阶段性发展,是对同质认识和劳动的超越”⑤。
毫无疑问,音乐教育哲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更是哲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的新发展在音乐教育理论中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