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规律
THANKS。
病虫害的流行规律
传播途径与方式
自然传播
通过风、雨、昆虫等自 然媒介传播,如蚜虫、
白粉病等。
人类活动传播
通过农产品、苗木等人 为携带传播,如稻瘟病
、苹果锈病等。
水流传播
通过水流携带病原体传 播,如水稻纹枯病、小
麦赤霉病等。
其他传播方式
如土壤传播、种子传播 等。
流行过程与特点
01
02
03
04
潜伏期
病原体侵入寄主后,在未表现 出症状的时期。
某地区病虫害流行情况
01
传播方式
病虫害的传播主要通过气流、风、水、昆虫和人为因素等方式进行。在
某些情况下,害虫和病菌会随着气流和风向扩散到其他地区,或者随着
水流和昆虫传播。
02
流行规律
在某些年份,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害虫和病菌繁殖迅速,导致病虫害大
流行。而在其他年份,由于气候条件不适宜,病虫害的繁殖受到抑制,
生物因子
天敌、寄主植物的抗性等生物因子对病虫害 的流行有调节作用。
人为因素
农业操作、种植结构、农药使用等人为因素 也会影响病虫害的流行。
04
病虫害防治策略
预防措施
农业防治
通过合理的轮作、深耕、 施肥等农业措施,改善土 壤条件,增强作物的抗病 能力。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 资源控制病虫害,减少化 学农药的使用。
发生区域与分布
发生区域
病虫害的发生区域通常与其寄主植物的分布区域有关。例如,某些病虫害只发 生在某些特定的地区或国家,而另一些病虫害则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预测模型
定义
预测模型是用来预测病虫害发生、发 展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为病虫害防 治提供科学依据。
分类
根据建模方法的不同,可以将预测模 型分为统计预测模型、数值预测模型 和人工智能预测模型等。
统计预测模型
线性回归模型
通过分析病虫害数量与环境因素之间的 线性关系,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数量和时 间。
VS
逻辑斯蒂模型
病虫害的危害
01
02
03
农作物减产
病虫害会导致农作物减产 ,降低农业经济效益。
生态平衡破坏
病虫害对森林和自然生态 系统造成破坏,影响生物 多样性。
人类健康威胁
某些病虫害可能传播给人 类,引发疾病。
病虫害的传播途径
自然传播
媒介传播
通过风、雨、昆虫等自然媒介传播。
通过土壤、水源、植物等媒介传播。
人为传播
适用于预测种群数量增长和消减的规律, 可以用于病虫害种群动态的预测。
数值预测模型
生态模型
基于生态学原理,模拟生物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预测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
气候模型
根据气候数据和病虫害发生规律之间的关联,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人工智能预测模型
神经网络模型
通过模拟人脑神经元网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大量数据进行学习和处理,从而预测病虫害发生规律 。
精耕细作
保持田园清洁,及时除草、施肥、灌溉和排水,增强作物抗性,减 少病虫害发生。
生物防治策略
利用天敌控制害虫
通过释放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控制害虫数 量,减轻危害。
生物农药
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农药,具有安 全、环保、持效期长等优点。
植物源农药
利用某些植物的提取物或活性成分制成的农药, 具有天然、低毒、无残留等特点。
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影响因素
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影响因素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对于农民来说,病虫害的发生往往会导致收成的减少甚至失败。
因此,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以及影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农民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以下将详细介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一、病虫害的发生规律:1. 季节性发生:病虫害在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发生情况。
例如,南方地区的蚜虫主要在夏季和秋季发生,而北方地区的蚜虫则以春季和夏季为主。
而一些病害如霜霉病则多发生在湿冷的春季和秋季。
2. 空间分布差异:病虫害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分布情况。
例如,某些地区的土壤条件湿度较高,适合水稻的生长,因此水稻病害可能更加严重。
而某些地区的气候干燥,适合小麦的生长,小麦病害可能更容易发生。
3. 群体密度相关:病虫害的发生与害虫的群体密度存在一定的关联。
当害虫的数量较少时,它们的繁殖速度通常较慢,所以对农作物的危害也相对较小。
而当害虫的数量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它们的繁殖速度会加快,对农作物的危害也会加剧。
4. 生态环境因素:病虫害的发生也受到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气温、降雨量、光照等因素都会对害虫的繁殖和发展产生影响。
而一些自然灾害如洪涝和干旱也会加重病虫害的发生。
二、病虫害的影响因素:1. 农作物品种:不同的农作物品种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有所差异。
一些抗病虫害的品种能够减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2. 农田管理措施: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合理的轮作制度、农田土壤改良和病虫害监测等措施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
3. 化学农药的使用:化学农药是防治病虫害的一种有效手段,但过度和滥用化学农药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因此,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以及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非常重要。
4. 天敌的作用:一些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对害虫的防治起着很大的作用。
鼓励天敌的繁殖和增加天敌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农作物病虫害的分布与发生规律
中部地区气候适中,农作物种类多样,因 此病虫害种类也较为丰富。常见的病虫害 有稻飞虱、稻曲病、花生蛴螬等。
西部地区气候干燥,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 ,因此病虫害分布相对较少。但部分地区 由于灌溉不当或种植结构单一,也存在病 虫害的威胁。
作物分布
01
粮食作物
02
经济作物
粮食作物中的病虫害分布广泛,如稻瘟病在水稻种植区普遍发生;小 麦锈病在小麦种植区常见。
发生空间规律
地域性分布
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和数量 存在差异,某些病虫害只在特定地区 发生。
作物间的传播
病虫害可以在不同作物间传播,造成 大面积的危害。
发生程度规律
年度变化规律
同一种病虫害在不同年份的发生程度可能存在差异,受气候、土壤等因素影响。
危害程度与作物生长阶段的关系
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往往与农作物的生长阶段相关,如苗期、生长期等。
播斑疹伤寒等。
土壤媒介传播
03
一些病原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并传播,如根腐病等。
04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抗虫性强的品种
选择对病虫害有较强抗性的农作物品种,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率。
轮作与间作
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制度,避免同一种病虫害在同一地区连续发 生。
精耕细作
保持田地清洁,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源和虫源。
预测预报技术
地面监测站点
建立地面监测站点,对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
高空无人机监测
利用无人机搭载高分辨率相机和传感器,对大面积农田进行高空监 测。
智能化诊断系统
利用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智能化诊断 和预测。
THANKS
病虫害的潜伏期和发生规律
在虫害发生初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 施,能够有效控制虫害的扩散和危害 。
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 物理防治等。
案例四:蔬菜病虫害的防治
蔬菜病虫害是影响蔬菜生长和品 质的重要因素,其潜伏期和发生 规律受环境条件和蔬菜品种的影
响。
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 治和化学防治等。
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及时发现并 采取措施,能够有效控制病害的
物理防治
利用光、温、湿度等物理 因素或机械手段防治病虫 害,如诱捕器、遮阳网等 。
植物检疫
通过限制植物及植物产品 的流通,防止病虫害的传 播和扩散。
防治效果评估
定期评估
对防治工作进行定期评估,了解防治效果,及时 调整防治策略。
效果指标
制定合理的防治效果指标,如病虫害密度、种群 动态等,以便准确评估防治效果。
湿度
湿度也是影响潜伏期的重要因素。在 湿度较高的环境下,病原菌更容易侵 入寄主,并且繁殖速度更快,从而缩 短潜伏期。
对农作物的影响
01
产量损失
在潜伏期,虽然农作物外表无明显症状,但病原体已经在寄主体内繁殖
,对农作物造成潜在的损害。随着病情的发展,农作物最终可能会出现
明显的症状,导致产量损失。
02
品质下降
春季发生
夏季高峰
春季是病虫害开始活跃的时期,随着气温 回升,越冬虫卵和病菌开始孵化或繁殖, 导致春季病虫害数量增多。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病虫害的繁 殖和扩散,因此夏季是病虫害发生的高峰 期。
秋季回落
冬季休眠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病虫害繁殖速度减缓 ,数量逐渐减少。
冬季气温低,大部分病虫害处于休眠状态 ,繁殖速度减慢,数量相对较少。
病虫害的潜伏期和发生规律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分析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分析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地防控农作物病虫害,我们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技术。
一、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1.季节性发生规律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季是病虫害大量繁殖和传播的时期,因为气温适宜,病虫害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快。
夏季是病虫害高发期,高温潮湿的环境为病原菌和虫害提供了繁殖的有利条件。
秋季是病虫害传播的季节,因为天气干燥,病原菌和虫害通过风、雨水等途径传播到其他地区。
冬季是病虫害休眠期,但一些病虫害如蚜虫、螨虫等仍然存在。
2.区域性发生规律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不同,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也有所差异。
例如,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适合水稻等作物的生长,但也容易滋生病虫害。
而北方地区气候干燥,适合小麦等作物的生长,但也容易受到蚜虫等病虫害的侵害。
因此,针对不同地区的病虫害发生规律,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3.连作隔离规律连作是指同一块土地上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
连作会导致土壤中病原菌和虫害的积累,增加病虫害的发生风险。
因此,农作物的连作隔离是防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轮作、间作等方式,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技术分析1.物理防控技术物理防控技术主要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利用覆盖物、遮阳网等方式控制温度和湿度,阻止病虫害的入侵。
此外,还可以利用陷阱、粘虫板等物理工具来捕捉和杀灭病虫害。
2.生物防控技术生物防控技术是利用天敌、寄生性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引入天敌如蜘蛛、寄生蜂等来捕食害虫,或者利用有益微生物如拮抗菌等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生物防控技术具有环境友好、无污染等优点,但也需要注意选择适合的生物防控剂和施用方法。
3.化学防控技术化学防控技术是利用农药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农药可以快速有效地杀灭病虫害,但也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绿色植保方案指南
绿色植保方案指南第1章绿色植保概述 (3)1.1 绿色植保的定义与意义 (3)1.2 绿色植保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第2章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 (4)2.1 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 (4)2.1.1 生物因素 (4)2.1.2 非生物因素 (5)2.1.3 人为因素 (5)2.2 防治方法及策略 (5)2.2.1 农业防治 (5)2.2.2 生物防治 (5)2.2.3 化学防治 (5)2.2.4 物理防治 (5)2.2.5 综合防治 (5)第3章生物防治技术 (6)3.1 天敌生物的应用 (6)3.2 病原微生物防治 (6)3.3 植物源农药及生物制剂 (6)第4章物理防治方法 (6)4.1 防虫网的应用 (7)4.1.1 防护作物 (7)4.1.2 突破生长限制 (7)4.1.3 防虫网材料选择 (7)4.2 灯光诱杀 (7)4.2.1 常见诱虫光源 (7)4.2.2 诱虫灯的设置与应用 (7)4.2.3 诱虫灯使用注意事项 (7)4.3 热处理与辐照处理 (7)4.3.1 热处理 (7)4.3.2 辐照处理 (8)4.3.3 应用实例 (8)第5章化学防治策略 (8)5.1 绿色化学农药的选择与应用 (8)5.1.1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
(8)5.1.2 根据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特点,选择具有特定防治对象的农药,提高防治效果。
85.1.3 优先选择生物源、植物源农药,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8)5.1.4 结合农药的剂型、使用方法和施药时机,优化农药使用策略,降低农药使用量。
(8)5.2 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 (8)5.2.1 选用经国家农药管理部门登记批准的低毒低残留农药。
(8)5.2.2 根据农药标签推荐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施药,避免超量使用。
(8)5.2.3 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
(8)5.2.4 加强病虫害监测,适时施药,提高防治效果。
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植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农作物生长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介绍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病虫害的发生规律1. 季节规律病虫害的发生与季节密切相关。
不同的病虫害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例如,一些蚜虫和粉虱常在春季大量繁殖,而纹枯病和细菌性病害则多在潮湿的秋季滋生。
了解病虫害的季节规律,农民可以在适当的时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于病虫害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都会对病虫害的产生和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或者限制作用。
例如,高温干燥的环境对于一些真菌病害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潮湿的环境则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
因此,农民应该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合理进行农作物的管理,调整环境条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农作物品种不同的农作物品种对于病虫害的抵抗性存在差异。
一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虫能力,而一些品种则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因此,在种植农作物时,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虫能力的品种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病虫害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性真菌、细菌等对病虫害进行控制的一种方法。
通过引入和增殖这些天敌或者利用它们的生物特性,可以有效控制农作物上的病虫害,避免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2. 农艺措施农艺措施是通过合理的种植和管理技术来预防和控制病虫害。
常见的农艺措施包括合理摆放作物、加强肥料管理、合理灌溉、合理疏果、修剪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较为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之一,通过使用化学农药来杀死或抑制病虫害。
然而,过度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环境污染,病虫害产生抗药性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和农田条件进行合理选择和使用,并注意使用时的安全措施。
农作物病虫害基础知识
种群数量
病虫害种群数量越大,越容易流行 和传播。
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如湿度、温度、光照等都 会影响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 。
人为因素
人类的生产活动如种植结构、耕作 方式、施肥管理等也会影响农作物 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
04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不同地区的病害情况,选用适合当地且抗病性强的农作物品 种。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水稻抗病能力。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杀 菌剂,如三环唑、稻瘟灵等,可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纹枯病
症状识别
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侵害水稻的叶鞘和叶片。发病初期,叶鞘上出现 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并相互融合成大病斑。叶片 上病斑呈灰绿色或浅褐色。
防治方法
加强温湿度管理,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杀菌剂,如 烯酰吗啉、霜脲氰等,可有效控制病害蔓延。番茄灰霉病 Nhomakorabea症状识别
番茄灰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侵害番茄的花和果实。发病初期,花和果实 表面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褐色或深褐色的病斑,并密生灰色或灰褐色 的霉层。
防治方法
加强通风透光管理,保持适宜的湿度条件。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杀菌剂,如嘧霉 胺、啶酰菌胺等,可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农作物病虫害不仅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导致农 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农作物绝收。
农作物病虫害的类型
1
农作物病虫害主要包括病害和虫害两大类。
2
病害是指由病原菌侵染引起的植物异常生长和 发育不良的现象,包括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 害、病毒性病害等。
3
虫害是指由昆虫取食或危害植物而引起的病害 ,包括咀嚼式虫害、刺吸式虫害、内部虫害等 。
病虫害的区域分布及其规律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可以影响病原体 的繁殖和传播,从而影响 病虫害的区域分布和规律 。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不同,如地形 、地貌、植被等,可以影 响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
04
CATALOGUE
病虫害防治策略与技术
预防措施
病虫害监测
稻瘟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 ,主要危害水稻,导致叶片枯
黄、稻谷产量下降。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 病害,主要危害小麦,导致叶 片出现黄色或绿色条纹,最终 枯萎。
玉米螟
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虫害,主 要危害玉米,导致玉米叶片出 现孔洞和枯黄。
蝗虫
蝗虫是一种常见的虫害,主要 危害小麦、玉米等作物,大量 发生时会导致作物严重减产。
冬季气温低,大部分病虫害处于休眠状态 ,但仍有部分病菌和虫卵在温暖的环境中 存活,等待春季复苏。
病虫害的年度变化规律
年度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虫害的数量 和影响范围会逐渐扩大,对农作 物和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年度消减
在某些年份,由于气候、天敌等 因素的影响,病虫害的数量可能 会减少,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的 危害也会相应减轻。
人工传递
对于偏远地区或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 得预警信息的群体,可采用人工传递 的方式进行预警信息的传递。
06
CATALOGUE
病虫害防治的社会经济影响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产量与质量
病虫害会导致农作物减产,降低农产品质量,影响农民收入 。
农业结构调整
病虫害频发可能促使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种植更抗病的作物 品种。
病虫害的地理分布
稻瘟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 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其中中
第二章农业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第二章农业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第一节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基础农业害虫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动受周围各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农田生物群落生态和农业害虫种群生态,了解农田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及其自然控制机制是进行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栽培作物及与之有关的营养链占据首要地位,作物为中心组成成分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各个营养级的多样性差,植物种群和栽培作物趋向于单一化,植食性、腐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的类群也趋向于单一化;生态系统中能量交换过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可以由于人为因素的作用而中断部分的交换,也可以通过施肥来补充作物必需的营养,因此可以限制和改变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
由于上述这些基本特点构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的不稳定性。
农业生态系与农业害虫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其结构是以农作物群体为中心,形成作物一害虫一天敌一微生物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害虫的暴发危害,是人类自己造成的。
农业是如何引起害虫爆发的?害虫防治要做到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不利于害虫的发生发展就必须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分析和掌握害虫与其它因素间的联系规律,针对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害虫类群,找出可以通过农业活动的影响作用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展以达到符合人类和时代所提出的需要和价值的根本目的。
三、害虫的生态对策生态对策是害虫种群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栖境的适应方式。
r-类害虫K-类害虫中间类型r类害虫和k类害虫比较生态对策与防治方法的关系第二节害虫防治的经济学原则害虫防治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的经济行为,它和其它经济行为一样,需要进行投资和收益的评价。
根据经济效益制定出来的防治方案才有应用价值。
一、害虫对植物的经济为害害虫为害影响作物减产的各种条件二、作物受害损失估计作物受害损失的表示方法:被害株率、产量损失百分率、单位面积实际损失。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且普遍的问题,对农民的收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了解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对于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
一、病虫害的季节性规律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季节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春季是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
春季病虫害的主要原因是气温回升,作物生长迅速,病虫害种群数量迅速增加。
夏季则是许多病虫害继续发展的时期,例如棉花的蛾类虫害以及水稻的纹枯病。
而秋季则是一些病虫害开始减少的时期,因为气温变低和作物逐渐成熟。
二、病虫害的生态规律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农田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首先,农作物的品种选择是影响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不同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差异较大,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可以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其次,农田的整体生态系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种植多种农作物轮作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因为不同作物可以削弱病虫害的种群数量。
此外,灌溉、施肥等农业管理措施也会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产生影响。
三、病虫害的适宜环境规律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适宜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温度、湿度和光照是农作物病虫害生长繁殖的重要因素。
例如,高温多湿的环境利于病菌的孳生和传播,因此病虫害在夏季和雨季较为严重。
此外,光照对于昆虫类病虫害的发生也有影响,光照不足的地区普遍存在昆虫类病虫害问题。
四、病虫害的传播规律病虫害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包括空气传播、土壤传播和昆虫传播。
空气传播多见于病菌类病虫害,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到新的寄主上。
土壤传播通常通过土壤中的线虫、真菌等介体进行传播,需要密切关注土壤的健康状况。
昆虫传播则是一种常见的方式,例如蚜虫通过吸食作物汁液传播病毒。
五、病虫害的防治策略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对于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
首先,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是防治病虫害的基础。
其次,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对土壤进行适当的施肥、灌溉和翻耕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病虫害的流行特点与规律
详细描述
苹果树腐烂病的症状表现为树皮腐烂、组织 软化、流出汁液等。该病主要通过病菌传播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生。防治苹果 树腐烂病的措施包括加强果园管理、及时清 理病枝、使用杀菌剂等。
小麦锈病防治案例
总结词
小麦锈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对小麦 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通过采取科学的 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蔓延,减少 经济损失。病虫害来自危害性0102
03
减产
病虫害的发生会导致作物 减产,影响农业生产效益 。
品质下降
病虫害会导致作物品质下 降,如外观、口感、营养 价值等方面受到影响。
生态平衡破坏
病虫害的流行会对生态系 统造成破坏,影响生物多 样性。
病虫害的传播途径
自然传播
通过风、雨、昆虫等自然媒介传播。
人为传播
通过种子、苗木、农产品等人为携带传播。
繁殖周期
病虫害的繁殖周期也是影响其流 行规律的重要因素,繁殖速度快 的病虫害更容易扩散和爆发。
传播方式
不同病虫害的传播方式不同,如 气流传播、雨水传播、人为传播 等,这些传播方式也会影响其流 行规律。
地域性规律
地理分布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不同,会影响病虫害的分布和种类。
寄主植物
不同寄主植物对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有重要影响,寄主植物的分布和种类也会 影响病虫害的分布。
微生物农药
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害,如苏云金 芽孢杆菌、白僵菌等。
植物源农药
利用植物的提取物防治病虫害,如苦参碱、印楝 素等。
化学防治技术
杀虫剂
用于杀死或驱避害虫的化学物质,如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等。
杀菌剂
用于抑制或杀死病原菌的化学物质,如苯并咪唑、三唑酮等。
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特点
发生数量规律
周期性规律
某些病虫害的发生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例如,某些害虫种群每隔几年就会爆 发一次,这可能与天敌的数量、环境条件的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扩散与传播
病虫害的数量增长和扩散往往遵循一定的规律。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预测和控 制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03 病虫害的分布特 点
地理分布特点
地域性分布
竞争关系
具有相似生态位的病虫害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强势种群会排挤弱势种群,影响它们的分布。
农业分布特点
作物类型
不同作物的生长环境、种植方式等都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和分布。例如,稻飞虱主要在 水稻田中发生。
种植密度与布局
农业布局和种植密度也会影响病虫害的传播和分布,如连片种植可能会增加病虫害的传 播风险。
度存在差异。
03
防治措施
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如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使用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等。同时,应注重提高蔬菜的抗病
性,推广抗病品种和种植技术。
THANKS
感谢观看
人为传播途径
农业机械传播
农业机械在作业过程中会将病原 体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 如玉米粗缩病、小麦全蚀病等。
植物调运传播
在植物调运过程中,病原体可能 会附着在植物体上或藏在种子、 土壤中,从而传播到其他地方, 如棉花黄萎病、烟草黑胫病等。
园艺操作传播
园艺操作过程中,如修剪、移植 等,可能会将病原体从一个植株 带到另一个植株,如苹果树腐烂
分类
病虫害可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害 虫的种类进行分类,如病毒、细 菌、真菌、线虫、昆虫等。
病虫害的危害
01
02
03
作物减产
病虫害会导致作物生长受 阻、产量下降,甚至绝收 。
病虫害防治月历
病虫害防治月历病虫害防治月历第一章简介病虫害防治月历是根据植物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气象条件、病虫害发生规律等因素编制的,旨在帮助农民科学合理地安排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本月历提供了每个月病虫害防治的重点、防治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信息。
第二章病虫害防治月历范本1.一月病虫害防治重点:●病害:灰霉病、白粉病●虫害:蚜虫、潜叶蛾防治方法:●灰霉病防治:及时清除感染的病株,采取喷施菌剂等措施进行防治。
●白粉病防治:定期进行喷药,并加强通风,保持植株间的适当距离。
●蚜虫防治:喷施高效农药,也可引入天敌如瓢虫进行生物防治。
●潜叶蛾防治:喷洒高效农药,并清除田间的杂草,减少害虫的滋生。
注意事项:●注意及时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如发现病虫害,立即采取防治措施。
●确保喷洒农药时的安全操作,做好防护措施。
●注意农药的使用方法和用量,严格按照说明进行使用。
2.二月病虫害防治重点:●病害:黑斑病、红蜘蛛●虫害:蚜虫、蓟马防治方法:●黑斑病防治:及时清除感染的病株,喷洒有效的杀菌剂进行防治。
●红蜘蛛防治:保持较高的湿度,加强通风,定期进行喷药。
●蚜虫防治:喷施高效农药,并注意提高农作物的抗虫能力。
●蓟马防治:喷洒高效的杀虫剂,也可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如引入捕食性昆虫。
注意事项:●检查农作物的叶片和果实,如发现黑斑病病斑和红蜘蛛的蛛网,要及时采取措施。
●加强田间的管理,保持田间整洁,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3.三月病虫害防治重点:●病害:霉病、早疫病●虫害:黄金针虫、小菜蛾防治方法:●霉病防治:及时进行病斑的清除,适时施用防霉剂进行防治。
●早疫病防治:进行喷药,同时注意植株之间的通风情况。
●黄金针虫防治:喷洒高效农药,也可采取生物防治方法,如引入天敌。
●小菜蛾防治:喷施特效杀虫剂,摇下虫害成虫。
注意事项:●在施用农药之前进行雨后喷洒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注意施药的时间和浓度,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药。
●加强田间的卫生管理,清除病虫害源,减少害虫数量。
辽宁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辽宁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之一,水稻是该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生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严重影响着水稻产量和质量。
了解辽宁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对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虫害的发生规律1. 病害(1)水稻稻瘟病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主要以叶片为主,严重时可能导致叶片凋零。
在辽宁省,水稻稻瘟病主要在6-9月份发生,尤其是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
2. 虫害(1)水稻螟虫水稻螟虫是水稻生长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害虫之一,发生期主要在6-9月份,尤其是在水稻抽穗期和灌浆期更容易成虫数量激增。
水稻螟虫主要以水稻的叶片、叶鞘和穗部为害,造成叶片倾斜、叶缘干枯、穗部空秆等症状。
(2)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多在5-8月份出现,主要以水稻的叶片为害,造成叶片卷曲,影响光合作用和通风透光。
二、防治对策1. 病害防治(1)选择抗病品种在辽宁省水稻生产中,选择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是防治水稻病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选用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氮、磷、钾等养分,保持水稻生长的平衡和稳定,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3)及时防治发现病害发生时,要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等手段,控制病害扩散。
2. 虫害防治(1)农艺措施合理密植和间套作物,采用早栽晚收和轮作制度,以减少虫害的发生。
(2)化学防治发现虫害时,可采用昆虫剧毒和杀虫剂进行防治,减少虫害的损失。
(3)生物防治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和寄生虫对水稻的害虫进行防治,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了解辽宁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对水稻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为辽宁省的粮食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农民朋友们能够重视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做好农作物的生产管理,保障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周期性
物理防治
利用灯光、色板等物理手段诱杀 或驱避害虫,或通过温湿度调控 等手段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
条件。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控 制病虫害发生,如利用寄生蜂、
病原菌等防治害虫和病害。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
通过保护和释放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控制害虫数量 。
微生物防治
利用病原菌、病毒等微生物防治害虫和病害,如利用Bt防治棉铃虫 、用病毒防治菜青虫等。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措施,如生态修 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降 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03
病虫害的周期性
病虫害的周期性
• 请输入您的内容 •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4
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预防措施
农业防治
通过合理的轮作、深耕、施肥等 农业措施,改善土壤条件,提高 农作物抗病性,减少病虫害的发
该地区采取了综合防治 措施,包括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等 手段。
防治效果
经过多年的防治工作, 该地区的病虫害得到了 有效控制,减少了经济 损失。
防治经验
防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如选择合适的 防治时机、使用高效低 毒的农药等。
某地区病虫害监监测手段,包括人工调查、遥 感监测和诱虫灯等。
遗传多样性
寄主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对抵抗病虫 害的能力有一定影响。具有抗病或 耐病性的品种更能抵抗病虫害的侵 害。
发生与人为因子的关系
01
02
03
农业措施
不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 如过度依赖化学农药、连 作等,可能导致病虫害的 加剧。
贸易与交流
随着全球贸易和人员流动 的增加,外来病虫害的传 播风险也相应增加。
第二章病虫害预测预报(害虫发生期预测)分析
0
0 11.36 34.09 31.8
总活 虫数
各级蛹的百分率(%)
1
2
3
4
5
6
7
44
15.9 6.82
0
0
0
0
0
解:因为:6.82%+15.92%=22.72% 约等于16% 所以:一级蛹是始盛期的主要虫源 第三代发蛾始盛期=8月5日+0.6天+1.29X6天=8月13
日 又因为:22.72+31.8=54.52% 约等于50% 所以:预蛹是高峰期的主要虫源 第三代发蛾高峰期=8月5日+1天+1.29X7天=8月15日
2 例子:
水稻食叶甲化蛹的进度为下表(X初始值为6月1日)化蛹到羽化 时间为10天,求羽化始盛期,羽化高峰期,羽化盛末期?
时间
15 18 21 24 27 30 35 37 43 46 50 53
化蛹% 5
6 4 13 14 30 32 50 58 63 69 43
机率值 3.36 3.45 3.25 3.87 3.92 4.48 4.53 5.0 5.2 5.33 5.50 5.61
7/24-7/26化蛹进度为50%左右 因此蛾的高峰期为8/1-8/3
7/31化蛹进度为84%左右
因此蛾的盛末为8/8
第三节 分级分龄预测法
1方法 根据各虫态的发育与内外部形态或解剖特征的
关系细分等级。
2分类 卵分级预测法
幼虫、蛹分级预测法
雌成虫的卵巢分级预测法
3 适用范围 一般适用各虫态历期较长的害虫,如生活史本来就 短,再分龄分级,预测的期距就太短,只能做隔代 预测。
b.历期资料的获得途径 搜集历史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S型曲线。
16
S 型曲线可划分为:
指数增长期(始发期):是菌量积累和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
逻辑斯蒂增长期(盛发期) 衰退期(流行末期)
图 S型流行曲线流行过程的时期划分
17
2015-4-12
2)马鞍型(单峰型)曲线:在S型曲线的基础上,当发病后 期因寄主作物的抗病性增强,或气象条件不利于病害继续发展,
3、高温对昆虫的影响 1)昆虫种类不同耐热性不同 如斜纹叶蛾40℃高温下都将存活;水蝇科幼虫能忍受55-60℃ 高温,;二化螟幼虫不耐热,35℃以上幼虫密度减少97%;粘虫 初孵时在35℃时会全部死亡,30℃时有56%存活。
2015-4-12
温度不同,害虫发生的情况不同。日平均温度和单日最高温度 对害虫发生都有影响。如高温高湿有利于粘虫的发生;而高温 低湿则有利于某些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和植食性螨类的发生。
2)高温致死的原因 ① 水分蒸发; ② 蛋白质发生凝结; ③ 抑制酶,激素的活性; ④ 破坏线粒体作用; ⑤ 加速生理过程
28
不同因素使昆虫对温度的反应和适应范围不同 昆虫种类:每一种昆虫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有些昆虫可适 应较大幅度的温度范围,例如二化螟比三化螟适应和忍受 低温的幅度宽得多。 昆虫的发育阶段:同种昆虫的不同发育阶段对温度的反应
的能力较越冬期间差。因此,春季和秋季的寒流比隆冬季
2015-4-12
节的低温对昆虫常有更大的杀伤力。
生理状态:虫体内含水量高时,抗寒能力差;含脂肪量高
时,则抗寒能力强。
雌雄区别:有些昆虫,不同的性别对温度的反应差异很大,
一般雌性个体较雄性个体对温度适应的范围要更宽一些。
2015-4-12
于气象条件。
所以,气象条件是此类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8
例如:稻瘟病、稻白叶枯病、麦类锈病、玉米小斑病、 马铃薯晚疫病等属于此类流行病害。 防治策略:降低病害的增长率是关键。
2015-4-12
防治措施: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辅以药剂防治和农业
防治等措施。
9
积年流行病害(单循环病害)特点
11
四、流行病害在田间的扩展和分布
病害流行在作物田间有一定的扩展和分布规律,与病害的初侵 染源有关: 中心式格局:初侵染源是种薯、土壤和病残体的,发病初期在 田间会出现明显的发病中心, 以后向外扩展, 随风向变化, 下风向较严重。如马铃薯晚疫病。 弥散式格局:初侵染源是来自外地,发病初期,随机分布或均 匀分布,以后逐渐传播,普遍发病。或者菌源在本地,但初始 菌量大,且再侵染也不重要时,也无明显发病中心而呈弥散式 流行。
6
三、作物病害流行的类型
2015-4-12
作物病害的流行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 根据流行学特点,可划分为2个类型: 单年流行病害(多循环病害) 积年流行病害(单循环病害) 根据流行地区的差异,可划分为:
病害常发区、易发区和偶发区
根据流行程度的差异,可划分为: 大流行、中度流行、轻度流行和不流行
24
1、昆虫对温度的一般反应 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 行,这个温度范围称发育温度范围。 不同种类的昆虫,其发育温度范围不同,温带地区的昆虫一 般在8~40℃之间。 在发育温度范围内,最适于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范围 称为最适温度,一般在22~30℃之间。 发育温度范围的下限温度是昆虫开始发育的温度,称为发育 起点温度,一般为8~15℃。 发育温度范围的上限温度是昆虫生长发育开始受抑制的温度, 称为高温临界,一般为35~45℃或更高。
4
二、引起作物病害流行的因素
2015-4-12
1、病原物方面的因素
3、环境方面的因素
病原物的数量巨大;
病原物的致病力强。 2、寄主方面的因素 寄主作物感病; 大面积单一种植。
气象条件(温度、湿度、 水分、日照等);
土壤条件(性质、肥力、 微生物等); 栽培条件(水肥管理、耕
作制度等)。
2015-4-12
13
病原物传播与病害传播的关系
病原物的传播是病害传播的前提,但不等于病害的传播,
2015-4-12
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病原物传播过程经历孢子释放、扩散和着落,是一个物 理学过程; 病害传播过程经历孢子萌发、侵入、定殖至发病,是一 个生物学过程。
5
病害流行的主导因子分析
2015-4-12
主导因子:导致病害流行的主要影响因子称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分析:在众多的流行因子中,当其他因子相对 稳定,而某个(或某几个)因子剧烈变化,而引起了作 物病害的流行,这个(几个)因子为主导因子。 作物病害流行因时、因地而异,地区之间和年份之间有
差异和变化,因此病害流行的主导因子是不同的。
15
季节流行曲线类型:季节流行曲线因病害种类不同和环 境条件的变化而有不同。
2015-4-12
1)S型曲线:最常见。病害在作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只
有一个发病高峰。 若最后发病达到或接近饱和(100%),寄主群体也不 再生长,季节流行曲线表现为S型曲线。如小麦锈病 (春夏季流行)、马铃薯晚疫病等,其流行曲线呈典型
2015-4-12
另外,初侵染源是来自昆虫的,最初分布决定于昆虫的活动习 性。距离初侵染源越近,发病越严重。后扩展蔓延,普遍发病。
12
五、作物病害的流行过程
1、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病害因病原物的传播而在空间扩展的过程称为病害流行的空间 动态。即病害的传播过程。 按照病害传播距离(按一次传播距离)可区分为: 近程传播:一日之内传播距离在百米以内。传播动力是作物冠 层附近的地面气流或水平风力。 中程传播:几百米~几千米。动力是湍流或上升气流。 远程传播:数十千米~数百千米以外。动力是上升气流、旋风 及高空气流、锋面雨或重力作用。
2015-4-12
不同。例如二化螟的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
分别为9.9℃、14.8℃、10.8℃和16.2℃。 温度变化的幅度和持续时间:一般来说,温度变化剧烈, 常使昆虫不能适应;过高或过低温度持续时间越长,对昆 虫的伤害作用越大。
29
季节差异:一般秋季越冬前或春季越冬后,昆虫抵抗低温
7
单年流行病害(多循环病害)特点
1、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有多次再侵染,病原菌以气传和水 传为主。 2、一般为局部侵染,病害潜育期短,寄主作物的感病期长。 3、病原菌的越冬成活率低,初始菌量少,但病原菌增殖率 高,在有利的环境下容易使其数量大幅度增加。 4、病害在不同年份的波动大,且相邻年份间无相关性。 5、流行的程度取决于病原菌的侵染速度,而侵染速度取决
14
2、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是指病害在数量上或发病程度上随时 间进展所发生的变化。 在作物的一个生长季节里,病害的发生率和病情指数是随 着时间而增长或衰退的。
2015-4-12
季节流行曲线:在作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若以时间为横
坐标,以发病数量为纵坐标,绘制成发病数量随时间而变 化的曲线,称为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 曲线的起点在横坐标上的位置为病害始发期,曲线反应了 流行速率,曲线最高点表明病害的流行程度。
作物病害流行的变化
3
一、作物病害流行的概念
2015-4-12
病害流行:是指作物病害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大面积严重
发生,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过程称为病害流行。
作物病害流行是作物群体发病的现象。 作物病害流行学(botanical epidemiology):是在群 体水平上研究作物病害的发生规律、病害预测和病害管 理的综合性学科。也是植物病理学的分支学科。
1、病原菌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所起 的作用不大;多为种传或土传,其自然传播距离较近,传播效 能较小。
2015-4-12
2、一般是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寄主作物的感病期较短。在 病原物侵入阶段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3、病原物多产生抗逆性较强的休眠体越冬,越冬存活率较高, 较稳定。 4、病害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 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病害较大的流行。 5、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的多少。
播、生理小种的差异等,可以划分为常发区、易发区和
偶发区三个类型,共11个流行区。
20
2、病害流行的年份变化
2015-4-12
同一种病害,在一定的地区流行,常出现年份的差异,即 有些年份发生重,而有些年份发生较轻。 3、影响病害流行变化的因素 1)作物品种的更换;
2)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
25
2015-4-12
昆虫在发育起点以下或以上的一定温度范围内并不会死亡,只 是因温度低或高而呈休眠状态,当温度恢复到有效温度时,仍
2015-4-12
可恢复生长发育。
因此在发育起点以下有一个停育低温区。若温度再下降,昆虫 因过冷而死亡,这个温度范围称为致死温度,一般在0℃以下
的若干度。同样,在高温临界以上有一个停育高温区,若温度
次高峰。
华北平原玉米大斑病常在盛夏前后也有两次高峰,因盛夏季节 高温抑制了病菌的侵染。
18
19
2015-4-12
六、作物病害流行的变化
2015-4-12
1、病害流行的地区特点 形成了病害流行的地区特点。
同一种病害,在不同地区流行的程度、过程和频率不同, 如小麦锈病的流行,根据地理区划、气象条件、病原传
再升高,昆虫因过热而死亡,即是致死高温,一般为4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