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必备-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 重点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AB设计:通常被用于心理治疗中测量了某特定行为(A)后即提出某治疗(B)的研究设计;一个用处不大的研究设计。
ABA设计:见反向设计ABAB设计:通常被用在心理治疗中使治疗程序(B)能够被再提出的完全反向设计。
ABBA设计:对处理或条件以ABBA或BAAB顺序给予的被试内平衡。
绝对阈限:在心理物理学中假定的外来刺激被感知到以前必须跨越的界限。
摘要:期刊文章前面的简短总结,告诉读者该研究做了些什么(方法)以及有何结果。
遗忘症:通常是由脑损伤引起的记忆障碍,其标志特征是全部或部分的记忆丧失。
不对称迁移:见延续效应。
作者:学术文章的责任人,通过对作者姓名进行文献检索可以找到其他有用的参考文献。
觉察:在没有意识觉知的前提下个体能否对某一事件作出知觉反应的知觉问题。
基线:用作对比基础的测量结果,通常没有接受处理。
基础研究:旨在增加基本了解的研究。
β波:注意于认知任务时所看到的低振幅快脑波。
被试间设计:实验中每个被试只在一个自变量的一个水平上接受测验的实验设计。
盲视:根据韦斯克兰茨的实验,被试不能再认物体但能够察觉物体存在和运动与否的特定脑损伤效应。
布朗-彼得森技术:一种研究短时记忆的方法,使用时先呈现需要记住的项目然后再呈现限制被试复习的材料以转移保持测验前被试的注意力。
天花板效应:见量表衰减效应。
变化标准设计:一种小样本设计,通过随时间系统地改变标准来获得某种结果。
选择反应时:见唐德斯反应B。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地一种基本形式,刺激最初不能引发某些反应,通过与能够引发此类反应的其他刺激(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出现,最后它习得了这种能力;也被称为应答性条件反射。
计算机文献检索:一种使用计算机再图书馆或者网络上进行数据库搜索的方法。
条件反应:对某一条件刺激的习得反应。
条件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的重复配对呈现获得了引发起初只能由无条件刺激引发的某种反应的中性刺激。
保密:研究中从被试处获得的信息除非得到被试的允许否则不可以公开。
实验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准实验设计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对比起真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有以下特点:降低控制水平,增强现实性准实验设计是将真实验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能完全控制研究的条件,在某些方面降低了控制水平。
虽然如此,它却是在接近现实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运用真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因素,进行实验处理实施的,因此准实验研究的实验结果较容易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即现实性较强。
相对而言,真实验设计的控制水平很高,操纵和测定变量很精确,但是它对于实验者和被试的要求较高,带来操作上很大的困难,现实性比较低。
研究进行的环境不同准实验研究进行的环境是现实的和自然的,与现实的联系也就密切得多。
而实验研究的环境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差很大,完全是一个“人工制作”的环境,与现实的联系较难。
效度准实验设计利用原始组进行研究,缺少随机组合,无法证明实验组是否为较大群体的随机样本,同时任何因素都可能对原始群体起作用,所以因被试挑选带来的偏差将损害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从而影响了准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因此在内在效度上,真实验优于准实验设计。
但由于准实验的环境自然而现实,它在外部效度上能够且应该优于真实验设计。
因此,在考虑准实验研究的效度时应该对它的特点有清楚地认识,并注意确定实验组间的对等性,同时在逻辑上对可能有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加以论证,避开其不足之处。
从研究设计的思想和要求来推论,可以认为准实验设计是一种降低了控制标准的类似真实验的研究方法,因此准实验研究设计的方法在许多方面与真实验有相同之处,常用的准实验设计方法有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不相等区组后测准实验设计、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多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修补法准实验设计等五种。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这种准实验设计方法通常应用的情况是:需要安排两组被试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研究,但又不能按照随机化原则重新选择被试样本和分配被试。
实验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1、自变量: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
2、因变量:在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3、假设:是基于某个理论或者以往的研究结果,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作的预测。
4、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
5、实验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6、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研究者也将之称为生态效度。
7、实验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
8、直接验证:在尽可能保持原实验方法、实验条件的情况下重复实验9、系统验证:系统验证就是系统变化那些被认为与实验结果不相关的因素,考察是否会出现同样的实验结果10、概念验证:就是根据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或者理论模式设计实验,验证实验结果11、习惯效应:是指一个实验系列中,被试连续采用某种相同的方式则会导致一种习惯性偏差12、期望效应:指实验系列中对感觉改变的期望所造成的被试反应偏差13、练习效应:就是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被试对实验任务操作的熟练性逐步提高,反应的准确性越来越好14、疲劳效应:就是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被试的疲劳程度越来越高,从而导致实验任务的操作绩效越来越差15、持续性注意:在同一对象或同一任务上保持一段时间的注意被称为持续性注意16、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成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17、直接知觉: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对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直接知觉经验18、间接知觉:刺激本身的信息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的,所以个体必须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刺激信息做出推断、评价和解释,才能实现对刺激的真正知觉。
实验心理学的重点和难点及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实验心理学的重点和难点一、 实验心理学概述(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 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2. 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3. 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略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 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其中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其中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2) 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实验法的优点: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更加严谨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实验法的缺点: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②实验干涉程度高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根据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控制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较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和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差异较大,推论性较差;(二)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1) 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的分类:①作业变量(课题变量):即各种可以操纵的具有质或量的变化的刺激,如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②环境变量,即实验的环境,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等;③被试变量,又称机体变量,是指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如年龄、性别、血型、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健康状况等;④暂时的被试变量,指通过主试的言语、态度以及用某些方法使被试的机能状态、特性等产生一时的变化,将这种一时的变化作为引起被试反应的自变量,如疲劳、焦虑等。
实验心理学心理学考研名词解释(2)
加因素法(additive factors method):亦称“加数法”、“加法反应时”。
反应时实验方法之一。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Saul Sternberg)1969年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逻辑而提出。
通过检索有相加效应的因素,来区分不同的加工阶段,从而尝试找出某信息加工的所有阶段,以推断整个的信息加工过程。
加因素法假设: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一个因素的效应可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它们是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的;而如果两个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那么它们的效应可相加,并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在反应时实验中通过对单变量或多变量的操作,从完成作业的时间的变化就可判定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需要的时间。
试误法(trial and error):亦称“尝试-错误法”。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错误的行为和动作越来越少,正确的行为和动作逐渐增加并不断得到强化,最终能够以正确的行为和动作顺利并快速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戴克提出。
桑戴克做了“饿猫开迷箱”的实验,他将一只饿猫放入一个设有开门机关的迷箱,猫必须按压杠杆才能打开箱门,吃到放在外面的食物。
开始时,饿猫只是无目的地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上杠杆,成功打开了门。
多次反复实验之后,猫一进入箱中即会按压杠杆,打开箱门。
桑戴克据此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不断得到强化并最终形成。
排除法(eliminated method):亦译“消除法”。
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的方法。
在心理学实验中,经常有一些额外变量如噪声、温度、照明等条件影响实验结果,因而在实验中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排除额外变量的干扰。
另外,实验者效应和要求特征会影响实验结果,是实验中需要控制的额外变量,可以用双盲实验来加以排除。
让实验者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目的和内容,也不知道哪些被试接受哪种实验条件,就可以排除因双方对实验结果的期望,或迎合实验目的所产生的额外变量。
实验心理学心理学考研名词解释(1)
心理物理法(psychophysical method):亦称“心理物理学方法”。
对物理刺激及其引起的心理反应进行量化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德国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费希纳于1860年提出。
包括测量感觉阈限的极限法、调整法和恒定刺激法,以及测量阈上感觉的量表法。
现代心理物理法亦将信号检测论方法归入心理物理法的范畴。
传统心理物理法(traditional psychophysical method):费希纳最早提出的基本心理物理法。
自美国坦纳(W.P.Tanner)和斯韦茨(John A.Swets,1928—)把信号检测论引入心理学领域以来,为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工具。
后人为了有所区别,将信号检测论称之为新的心理物理法。
恒定刺激法(method of constant stimulus):亦称“次数法”、“正误法”。
德国费希纳提出的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是测量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和其他一些心理量的主要方法之一。
采用该方法测定感受性时,一般只使用少数几个刺激(通常由5~7个组成),并且在测定过程中是恒定不变的。
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
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
用恒定刺激法测定感觉阈限时,刺激的呈现是随机的,每呈现一个刺激只要求被试答“有”和“无”或“轻”和“重”等,然后按照被试对不同刺激回答的“有”和“无”或“轻”和“重”次数计算阈限值。
单一刺激法(method of single stimulus):亦称“绝对判断法”。
恒定刺激法的变式。
只用一种刺激来测量差别阈限,不用标准刺激。
开始时,让被试熟悉一下所有刺激,然后,随机呈现一个刺激,要求被试用数字来表示他的感觉。
如五根倾斜度不同的直线,以1代表他感觉到的最小倾斜度;以5代表他感觉到的最大倾斜度,以2,3,4代表他感觉到的在1和5之间的其他相应的倾斜度。
测定时,要求被试对每个刺激分别用1,2,3,4,5代表倾斜度从小到大的5种倾斜感觉。
实验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大全
实验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大全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而实验心理学则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以科学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测量、记录和解释人类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来揭示人类思维和情感的本质。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实验心理学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一、受试者(Subjects)受试者通常指参与心理学实验的个体,他们是通过自愿参与实验的方式帮助研究者获得数据的重要来源。
研究者会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招募一定数量、特定条件的受试者来参与实验。
受试者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对于实验结果的解释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二、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实验中的因变量指的是研究者希望观察和测量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的结果。
通过改变自变量(下面会介绍)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从而揭示心理现象背后的规律。
因变量的选择需要符合实验的目的和假设,常见的因变量包括反应时间、记忆准确性、情绪状态等。
三、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自变量是研究者在实验中有意进行操纵的变量,它作为实验的控制变量,用来探究其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自变量可以是物理刺激(例如光线的亮度)、社会情境(例如他人的观点)、个体特征(例如年龄性别)等。
通过对自变量的操纵,研究者能够观察到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从而得到实验结果。
四、实验设计(Experimental Design)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中一项关键任务,它涉及到研究者如何组织和安排实验的各个元素,包括自变量的选择和设置、因变量的测量和记录,以及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常见的实验设计包括前后测试设计、无组对照设计和双盲设计等,每种设计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势。
五、随机分配(Random Assignment)随机分配是实验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设计方法,它能够尽量消除个体差异的干扰,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在随机分配的过程中,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这样可以保证两组之间在个体特征上的均衡。
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
以下是一些实验心理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
1.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在研究中使用的计划和组织实验的方式。
它包括确定实验条件、控制变量、随机分配参与者以及收集和分析数据等步骤。
2. 独立变量:独立变量是研究中研究人员有意操作或改变的因素。
它是实验的操纵因素,其变化可以对因变量产生影响。
3. 因变量:因变量是实验中被测量的结果或观察到的行为。
它是受独立变量影响的变量,用于评估实验效果。
4.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条件或干预的参与者群体,而对照组是相同条件下不接受实验干预的参与者群体。
对照组用于比较和评估实验组的结果。
5. 随机分配:随机分配是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实验条件或组别中的过程,以确保组间的可比性,并减少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6. 双盲设计:双盲设计是实验中用来控制主观偏见的一种方法。
在双盲设计中,既参与者也实验人员不知道他们所处的实验条件,以避免期望效应和主观偏见对结果的干扰。
7. 控制组:控制组是实验中与实验组相对应的参与者群体,在实验中不接受任何干预或处理,用于比较和评估实验组的效果。
8. 效度和可靠性: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或方法是否能够准确地衡量所要测量的概念或现象;可靠性是指测量工具或方法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即是否能够产生相似的结果。
9.变量:在性质数量上可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10.自变量:实验者操纵控制的,并且能够产生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变量。
11. 刺激变量:已知对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
这些名词只是实验心理学中的一部分,实验心理学涉及广泛
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实验心理学(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4个)1.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具有刺激特点、环境特点、被试特点、暂时被试差别四种类型。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
可以通过排除、恒定、匹配、随机、抵消、统计等进行控制。
3.变量混淆: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混淆的结果是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多出现在多因素试验设计中。
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情况。
)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
6.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
7.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常常需要将这类研究置于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也称为实验室研究设计。
(张一中,1998)8.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同一区组内被试按设计要求随机地接受处理的实验设计。
目的是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精确。
9.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又叫轮换设计,即让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处理,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10.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11.被试间设计: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比较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因此,这种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1.被试间设计被试间设计也被称为组间设计、完全随机设计、独立组设计,是指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被试内设计也被称为组内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相关组设计,是指每个被试都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2.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或被试组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又称为组内设计、相关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
被试内设计完全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
3.自变量自变量是指实验者所操纵的或选择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例如,研究者想知道身高对智商是否有影响,这里的身高就是自变量。
4.因变量是指操纵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被试某种特定反应的变化,也称依从变量或反应变量。
5.额外变量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能对被试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若额外变量没能得到控制,则可能与自变量一同引发因变量的变化,最终难以确定哪个才是真正解释因变量变化的原因,即引起自变量混淆。
6.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是由布里奇曼提出的,指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的定义。
例如,在某项动物实验中,把“饥饿程度”定义为禁食20小时之后的食物摄入量。
7.实验者效应在实验中,主试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主试出现这种情况的现象被称为实验者效应。
常见的实验者效应主要指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效应。
8.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它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比非试验设计要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充分和广泛。
通常,准实验设计不易对被试进行随机抽样,这时虽然可以设立控制组,但控制组和实验组的背景条件不能保证一定相同。
9.交互作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的现象。
10.两因素交互作用的含义和检验方法两因素交互作用,即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的现象,即因素和因素的结合,而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如果两个因素彼此独立,即不管其中一个因素处于咖种水平,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均值间的差异都保持一致,则不会产生交互作用。
实验心理学心理学考研名词解释(5)
单盲(single blind):亦称“单盲实验”。
在心理实验中,为避免被试对实验内容或分组的了解而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只有主试知道实验的内容或分组情况,而对被试进行保密的实验处理方法。
双盲(double blind):亦称“双盲实验”。
在心理实验中,为避免因主试和被试了解实验内容和目的后产生反应偏差对实验结果产生的额外影响,让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内容和目的的实验处理方法。
双盲实验的优点是主试不清楚哪一组是实验组,哪一组是控制组,消除了使实验组与控制组产生明显区别的因素,避免了实验者效应的发生;缺点是主试丧失在实验中收集更多的有用信息的机会。
变量(variable):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包括实验变量和控制变量。
实验变量(experimental variable):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统称。
自变量和因变量的选择,既要满足检验实验假设所作的推论的任务要求,又要尽量达到客观、可控:(1)自变量必须能够被操纵,如,人们对文字、图片、无意义字符等材料的记忆任务能很容易地区分,因此记忆材料的性质就是一个很好的自变量;(2)因变量必须能被客观地测量。
如,记忆保持量能够被精确地测量把握,因此是一个很好的因变量。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亦称“刺激变量”。
与“因变量”相对。
由实验者操作和控制的变量。
实验中,实验者根据实验目的确定一个或多个客观明确的、可控的、可操纵的并能够引起因变量的变化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并将之区分不同的处理水平,通过考察自变量不同处理水平下因变量的变化检验实验假设。
根据自变量的来源,自变量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刺激特点自变量、环境特点自变量、被试特点自变量、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等。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亦称“反应变量”。
与“自变量”相对。
实验者要观察或记录的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的因素现象和结果。
是检验被实验者操纵的自变量之效果的实验指标。
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第一章实验方法1. 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2. 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3.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4.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5. 信度:即因变量的可*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6. 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7.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8. 自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9. 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组,各组间结果对比10. 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11. 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12. 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13. 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14. 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15. 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起来进行实验16. 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影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人不得干预实验17. 调查法:为确定人们对甘一特殊问题的感受,作用是澄清事实,招除充行的不实传闻18. 相关方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19. 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强调个别差别20. 档案法: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第二章心理物理学方法21. 心理物理学: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物学,中心问题是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22. 感觉阈限:有感觉与无感觉的分界线上的刺激强度,即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的刺激值23. 差别阈限: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增量,也叫最小可觉差24. 韦伯定律:最小可觉差依赖原来不同的重量刺激值而不是,但总是原先重量或称标准重量的2%25. 最小变化法: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毓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
观察法(observ a tion)是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问卷法(questi onare s):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有关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方法。
测验法(testin g)是通过修订的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按照一定的测量程序收集数据的方法。
访谈法(Interv iew)又叫个案法(Case Study)或临床法(Clinic al Study),是研究者围绕事先设计好的问题,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调查,收集尽可能详细的资料,以确定心理和行为的前因后果。
文献检索(litera turesearch)与分析是提出有价值的前沿课题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研究课题具体化的必经之路。
这一工作可在两个层次上展开:第一个层次在于把握研究生涯的方向;第二个层次在于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
假设(Hypoth esis)是对研究问题提出的设想,是根据已有事实及原理所作出的猜测。
可得总体(access iblepopula tion):能找到的、可能用为被试的研究对象。
代表性样本(repres entat ive sample):在与研究有关的特征方面,样本与总体一致(误差允许范围内)有偏样本(biased sample):如果样本特征与总体特征相差甚远,超出了误差许可的范围,这样的样本叫有偏样本。
目标总体(target p opula tion):指研究对象的全体。
简单随机取样(simple random sampli ng)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n个单位作为样本。
便利取样(conven i ence sampli ng):研究者只使用那些容易得到的个体作被试,被选的人必须是那些找得到的、乐于参加研究的。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要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要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的由来一、名词解释1.实验心理学二、填空1.实验心理学诞生于年,其标志是在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也随之诞生。
2.心理学脱胎于两个母体,一为,一为。
3.被看作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内省主义者。
4.第一次提出了实验科学的概念。
5.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联想一次也是他首先提出的。
6.是实验心理学诞生之前的最后一位哲学心理学家。
7.首次将物理学的方法引进心理学的研究,创立了心理物理学。
8.华生认为的心理学客观方法主要有:、、、。
9.1967年,《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正式成立。
10.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
三、简答或思考题1.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的简要历史分期?2.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主要贡献?3.实验心理学领域的主要新进展?第二章实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名词解释1、实验效度2、实验信度3、统计回归4、外部效度5、易感人群6、观察法7、相关法8、实验9、变量10、自变量11、因变量12、额外变量13、操作定义14、指导语15、二、填空1.皮尔斯指出,人们获取知识、确立信念的非科学的方法有:、、。
2.科学方法具备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3.实验心理学保证自身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的两项最重要的指标是:、。
4.要提高实验的效度,最关键的措施就是控制各种。
5.消除实验中的“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通用手段是。
6.验证实验信度的三种类型的方法是、、。
7.按照观察方式的不同,观察法主要分为:、、、。
8.交叉——滞后法能让相关法的研究结果逼近解释。
9.实验的概念中包含的主要要素有:、、。
10.实验中主要涉及三种变量:、、。
11、实验课题的来源主要有:、、、。
12.与实验研究的两个阶段相对应,实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其中是一种定性实验,是一种定量实验。
13.操作定义是1972年由提出的。
14.心理实验收集的数据大致有四类:、、、。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AB设计:通常被用于心理治疗中测量了某特定行为(A)后即提出某治疗(B)的研究设计;一个用处不大的研究设计。
ABA设计:见反向设计ABAB设计:通常被用在心理治疗中使治疗程序(B)能够被再提出的完全反向设计。
ABBA设计:对处理或条件以ABBA或BAAB顺序给予的被试内平衡。
绝对阈限:在心理物理学中假定的外来刺激被感知到以前必须跨越的界限。
摘要:期刊文章前面的简短总结,告诉读者该研究做了些什么(方法)以及有何结果。
遗忘症:通常是由脑损伤引起的记忆障碍,其标志特征是全部或部分的记忆丧失。
不对称迁移:见延续效应。
作者:学术文章的责任人,通过对作者姓名进行文献检索可以找到其他有用的参考文献。
觉察:在没有意识觉知的前提下个体能否对某一事件作出知觉反应的知觉问题。
基线:用作对比基础的测量结果,通常没有接受处理。
基础研究:旨在增加基本了解的研究。
β波:注意于认知任务时所看到的低振幅快脑波。
被试间设计:实验中每个被试只在一个自变量的一个水平上接受测验的实验设计。
盲视:根据韦斯克兰茨的实验,被试不能再认物体但能够察觉物体存在和运动与否的特定脑损伤效应。
布朗-彼得森技术:一种研究短时记忆的方法,使用时先呈现需要记住的项目然后再呈现限制被试复习的材料以转移保持测验前被试的注意力。
天花板效应:见量表衰减效应。
变化标准设计:一种小样本设计,通过随时间系统地改变标准来获得某种结果。
选择反应时:见唐德斯反应B。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地一种基本形式,刺激最初不能引发某些反应,通过与能够引发此类反应的其他刺激(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出现,最后它习得了这种能力;也被称为应答性条件反射。
计算机文献检索:一种使用计算机再图书馆或者网络上进行数据库搜索的方法。
条件反应:对某一条件刺激的习得反应。
条件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的重复配对呈现获得了引发起初只能由无条件刺激引发的某种反应的中性刺激。
保密:研究中从被试处获得的信息除非得到被试的允许否则不可以公开。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和部分简答(重点)一、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一)回忆法※包括系列回忆法、对偶回忆法、自由回忆法○巴特莱特和再现实验※研究材料:民间故事、图画等有意义材料测量方法:重复再现:在不同的延时下对记忆内容作多次回忆;系列再现:让后面的被试以前面被试的回忆结果作为记忆材料。
【】系列回忆法(或依序回忆法):是要测量被试者达到某种记忆标准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或学习遍数,所以又称为学习时间(遍数)法。
【】对偶回忆法:学习材料匹配成对进行呈现,要求被试在对偶材料之间形成联系的方法。
一般有两种程序,一是预期法,二是学习测验法。
【】预期法【】检验法(学习-测验法)【】自由回忆法指对所回忆的资料在顺序上不加限制。
(二)再认法(三)再学法再学法也称节省法。
此法是要求被试者学习一种材料,达一定标准后,经过一段时间,再以同样的程序重新学习这些学过的材料,达到初次学习的标准为止。
再学习与初学习两次学习所需要的练习次数之差,即代表初学习之后所保持的记忆。
(四)全部报告法与部分报告法※全部报告法:让被试依次报告全部的识记项目。
※部分报告法:部分报告法的刺激呈现与全部报告法相同。
(五)记忆广度法是研究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最大量的方法。
(六)分散注意法二、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在残词补全、词干补笔、词汇判断等任务中能体现出来三、启动效应是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或类似于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
启动效应一般又可分为重复启动效应和间接启动效应二种。
四、被试内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也叫重复测量设计或组内设计,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
五、被试间设计,又称独立组设计。
是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者(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第一章实验方法1. 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2. 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3.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4.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5. 信度:即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6. 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7.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8. 自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9. 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组,各组间结果对比10. 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11. 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12. 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13. 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14. 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15. 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起来进行实验16. 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影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人不得干预实验17. 调查法:为确定人们对甘一特殊问题的感受,作用是澄清事实,招除充行的不实传闻18. 相关方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19. 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强调个别差别20. 档案法: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第二章心理物理学方法21. 心理物理学: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物学,中心问题是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22. 感觉阈限:有感觉与无感觉的分界线上的刺激强度,即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的刺激值23. 差别阈限: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增量,也叫最小可觉差24. 韦伯定律:最小可觉差依赖原来不同的重量刺激值而不是,但总是原先重量或称标准重量的2%25. 最小变化法: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毓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实验心理学心理学考研名词解释(3)
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 design):与“真实验设计”相对。
实验设计的一种类型。
实验控制无法严格进行的实验设计。
坎贝尔和斯坦尼1966年提出。
以人或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特别是教育研究实验),影响实验的变量复杂,由于条件的制约,不可能或无需对所有变量进行严格控制,只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把实验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具体研究中。
组内设计(within-group design):亦称“被试内设计”、“重复测量设计”。
与“组间设计”相对。
实验设计的一种类型。
实验中,使用相同个体组成实验组,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
组内设计的优点是可以控制由于被试的个体差异带来的无关变异。
缺点是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造成实验顺序的麻烦。
组内设计包括实验前后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和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三种。
组间设计(between-group design):亦称“被试间设计”、“独立组设计”。
与“组内设计”相对。
实验设计的一种类型。
实验中,用随机的或事前匹配好的方式将被试分配到不同的处理水平上,形成不同的实验组。
组间设计的优点是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水平,因此自变量之间不会产生相互影响,同时也避免了可能的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缺点则是因变量的变化可能来自每组的被试间差异,导致实验效度的下降,且与组内设计相比,所需的被试量较大。
组间设计通常有随机组设计和匹配组设计两种。
混合设计(mixed design):实验设计的一种类型。
结合组间设计和组内设计两种实验设计,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其中一部分自变量采用组间设计,另一部分自变量采用组内设计。
如,在一个有AB两个自变量的实验中,一个被试接受A变量的一种情况,但接受B变量的每一种情况,这时的A变量是被试间自变量,B变量则是被试内自变量。
单因素设计(single factor design):与“多因素设计”相对。
实验设计的一种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第一章实验方法1. 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2. 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3.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4.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5. 信度:即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6. 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7.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8. 自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9. 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组,各组间结果对比10. 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11. 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12. 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13. 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14. 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15. 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起来进行实验16. 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影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人不得干预实验17. 调查法:为确定人们对甘一特殊问题的感受,作用是澄清事实,招除充行的不实传闻18. 相关方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19. 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强调个别差别20. 档案法: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第二章心理物理学方法21. 心理物理学: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物学,中心问题是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22. 感觉阈限:有感觉与无感觉的分界线上的刺激强度,即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的刺激值23. 差别阈限: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增量,也叫最小可觉差24. 韦伯定律:最小可觉差依赖原来不同的重量刺激值而不是,但总是原先重量或称标准重量的2%25. 最小变化法: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毓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小,目的是系统的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一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26. 绝对差别阈限:差别阈限多次试验后的统计值27. 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28. 恒定刺激法:刺激通常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
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经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
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与最小变化法不同,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29. 75%差别阈限: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上限,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下限,计算差别阈限,所以上限和下限与标准刺激比较都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称为75%差别阈限30. 平均差误法: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31. 有无法:当定下判断标准以后,凡等于或大于标准的感觉都说是信号引起的。
事先选定SN刺激和N刺激,并规定SN 和N出现的概率,然后以随机方式呈现SN或N,要求被试回答,刚才的刺激是SN还是N,根据被试对呈现的刺激的判断结果来33. 评价法:首先回答有信号或无信号,然后说明我们对回答的确信程度34. 顺序量表:将对象的某一属性排出顺序。
无相等单位无绝对零。
较粗糙的测量表35. 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可测量对象间的差别,无绝对零36. 比例量表:即有绝对零又有相等单位,可测量对象间差别和比例37. 数量估计法:1975年斯蒂文斯:从一系列以随机方式呈现的刺激中用数字表示刺激的强度,为避免被试使用过大或过小的数字,应该使用几何平均值38. 斯蒂文斯定律: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39. 对偶比较法:选择分数,即每一样品与其他样品比较时获胜的次数40. 等级排列法:被试按照一个指定的因次把许多样品排列成一个顺序的系列第三章反应时间41. 简单反应时间:即唐德斯A反应时间:一个单一简单刺激与被试作出单一简单反应之间的最小延迟时间42. 选择反应时间:即唐德斯B反应时间:两个刺激与反应,每个刺激都有自己独特的反应,包括辨认刺激和选择反应两种心理操作过程43. 辨别反应时间:即唐德斯C反应时间:有两个相互有差别的刺激,要求被试只对其中一个反应,而禁止对另一个刺激反应44. 减法反应时间:唐德斯应用两种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之间来度量辨别和心理操作所需要的时间第四章感觉与知觉45. 视敏度:测量人对空间刺激物的分辨能力,即辨别外界特体细节的能力46. 闪光融合:测量人对时间刺激物的分辨能力47. 融合频率:把亮暗周期迅速交替的光看成是连续的光,每秒亮暗的周期数称临界闪光频率48. 适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种视觉现象49. 暗适应:在黑暗条件下,视觉感受性逐渐恢复的过程,视觉感受性增加50. 光适应:当从黑暗处到光处时,可发生光适应过程,视觉感受性降低51. 颜色对比:在视野中,相领区域的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52. 颜色适应:人眼在颜色刺激的作用下所造成的颜色视觉变化53. 颜色匹配恒定性:相个相互匹配的颜色,尽管在不同颜色适应条件下观察,两个颜色仍始终保持一样54. 颜色匹配:把两个颜色调节到视觉上相同或相等的方法55. 形状知觉:人对外界刺激的空间关系的反映,是对视里中出现的刺激主动加以组织并进行解释的过程56. 图形背景相互关系:把图形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现象57. 封闭性规律:一个封闭的图形容易看成是整体58. 连续性规律:在按一定顺序组成的图形中,或有新成份加入,则看成是原来图形的继续59. 相似性规律:相似图形容易形成一个整体60. 接近性规律:图形在空间上比较接近的部分容易形成一个整体61. 深度知觉:人们能判断物体离开我们的距离,以及物体本身的三维性62. 单眼线索:用一只眼睛能看到深度的视觉线索63. 视崖:测量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工具64. 知觉恒常性:当观察条件即远端刺激和近端刺激发生变化时,对该物体的知觉倾向保持不变,即以同样的知觉经验感知这个物体。
包括在小,明度,颜色和运动知觉恒常性65. 无意义音节:1885年艾宾浩斯用两个子音和一个母单字母形成无意义音节作为识记单位66. 节省法:一种测量记忆的方法,计算记忆保持量67. 记忆保持曲线:也称遗忘曲线:学习后开始遗忘的很快,约一天后遗忘速度放慢,间隔越长,遗忘渐慢68. 感觉登记:以感觉的形式把信息进入信息加工系统69. 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只能保存很少信息,且信息保存时间不长约1分钟70. 长时记忆:信息由短时记忆来,容量无限71. 部分报告法:斯波灵:被试注视刺激卡片50亮秒,然后不必报告所看到的所有字母,而是只报告四个字母,至于哪四个,由声音指示,高音指示被试报告上面一行四个字母,中间则报告中间一行,低音则报告下面一行,三种音调随机出所,所以被试无法猜测而必须看所有的字母72. 自由回忆法:学习时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单字一次,然后让被试以他们愿意的顺序现再出来,再现就是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把记住的材料写下来或说出来73. 对偶联合法:学习时呈现成对的项目,每一对有一个刺激项目和一个反应项目。
要求被试回忆出相应项目,速度是固定的,以便使被试有足够时间去作反应,测量时呈现的刺激项目的顺序和学习时成对项目呈现的顺序应该不同,学习与测验交替进行,直至被试对每个反应项目都能正确回忆。
74. 再认法:是一种测验记忆的方法。
要求把已学习的项目与未学习过的项目按随机方式混合起来,逐个呈现给被试或整个呈现给被试。
要求被试指出哪些是已书法家过的,把已学的叫旧项目,未学过的叫新项目,计算:75. 保存量=认对旧项目的百分数-认错新项目的百分数76. 重学法:即艾宾浩斯创造的节省法77. 知觉辨认: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学过的未学过的单字随机混起来,在速示器中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读出所呈现的单字,结果:对学习过的单字,正确辨认百分比高78.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材料对后学材料有干扰79. 后摄抑制:后学习材料对先前材料有干扰80. 系列位置效应:用自由回忆法进行实验或获得系列位置效应:被试对字单中的头几个字再现得很好,字单中部的项目再现不好,最后几个项目也再现得很好81. 加工层次:记忆是认知系统对刺激物进行各种不同水平分析加工的产物,加工层次才是决定记忆久暂的因素而不是时间;记忆依赖于提取与加工的一致性,提取线索是否有效由已记住的信息来决定,即后来的提取过程与早先的加工过程越一致回忆成绩越好82. 范畴群集:把同一范畴的项目组合在一起的现象83. 学习的快乐性:赖科克:使人快乐的单词通常比叫人不快的单词学得更快第六章心理语言学84. 心理语言学:又叫语言心理学,把语言过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85. 轴心词文法:布雷恩:目的是认识儿童语言的模式,在儿童词汇中有两类词,轴心词出现在第一个位置上,数量不多,发展较缓慢;开放性词处于短语的第二个位置上,词量较大86. 电报言语:布朗:是一种有规则地缩短了的成人文法的形式,分为内容词和算符,内容词指人,动作,客体或客体的性质;算符常被省力量掉,无意义87. 语言爆炸:儿童词汇量的戏剧性增长88. 表层结构:乔姆斯基:我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根据一定的文法组织起来的一串词,也就是人们实际上写的或说出来的句子89. 深层结构:指句子的基本的,比较抽象的意义。
表层结构不同的句子可能深层结构类似或相同90. 沃尔夫假说:一是语言决定论:即主张语言的结构决定思维的结构,语言支配思维,决定人的认识;二是语言的关联性:即说不同语言的人有不同的思维结构,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决定认识的方式91. 循环子目标策略:主试根据被试的口头报告就可以获得他在解决问题时隐蔽的思维过程的有用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还进一步分析被试解题的策略92. 概念:对具有相似特征的一组刺激所作的同样反应,概念形成就是去发现那些相似特征的过程93. 部分策略:被试首先以连结概念作为假设,这假设满足第一个肯定的例子中的某些特征,这与整体策略中被试的假设满足第一个肯定的例子中的所有特征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