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论文
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优秀论文
![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优秀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7a0e558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7.png)
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优秀论文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论文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源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均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地质灾害的影响对国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增强,而泥石流又是地质灾害中危害较大、造成人员及财产损失巨大的灾害之一。
据统计,2010年共发生泥石流灾害1988起,造成2000多人死亡、失踪,占全年灾害伤亡率近80%,以及数十亿元财产损失;2011年泥石流共发生1380起,造成数百人伤亡、失踪;由此可见,泥石流的危害性极大,对泥石流进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将对泥石流的危害性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浅显预防措施,仅供参考。
一、危害性分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拥有巨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强。
依据个人工作经验,泥石流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对人口密集区危害。
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入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及其他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大面积建筑物损毁及大量人员伤亡。
其主要原因为泥石流主要发育在山区及丘陵区,由于区域内大块肥沃平整土地较少,又因先民地质知识匮乏,多数村庄、乡镇建设在冲沟沟口、古河道中以及泥石流冲积善上等受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的区域,导致以上人口密集区受灾。
二)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
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条件因素限定工程需建设在水系发达并有一定落差的区域,同时这样的区域也是泥石流常发育的地区,所以常会威胁上述工程及工作人员。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83bd2371eb91a37f1115cd0.png)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地震与地震灾害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从而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狭义的地震是指天然地震;广义的地震是泛指一切的振动。
地震学是在研究天然地震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围绕天然地震的研究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地球振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学问。
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七个,包括地震的宏观调查,测震学(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波传播理论、地球内部构造,震源理论(地震成因、震源机制、震源物理),模型地震学和野外试验,地震预测和预报等。
而地震学的主要应用有三个,包括:(1)预报自然灾害:火山喷发(结合其它手段,比较成功);海啸(比较成功);矿坑塌陷(不太成功);天然地震(继续探索中)(2)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震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含环境地球物理问题)(3)地面振动的测定:强震的地面效应(结合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建筑学等研究防震、抗震);场地测振;军事侦察。
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有三种,分别是断层成因说、岩浆冲击说、相变成因说。
(1)断层成因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
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是,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
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
(2)岩浆冲击说:由于地下岩石导热性不均匀,部分融为岩浆,使体积膨胀,挤压围岩,产生地震。
此假说在火山地区受重视。
(3)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岩石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发生地震。
地震类型按照研究的需要,常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一)按地震成因划分1. 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
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
2. 火山地震:指伴随火山的喷发而发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7, , 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尼、南美等地。
论文国土安全1000字
![论文国土安全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d0619ed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a0.png)
论文国土安全1000字XX不是一片乐土,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就充满了灾难的描述,经常遭受天灾人祸之扰。
至今为止,虽然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但我国仍然是受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的地区,国土安全度依然较低。
自然灾害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地球北纬10°-50°受季风影响,洪涝灾害十分频繁的地区。
我国主要江河都受东南季风和台风的影响,常在春夏之季产生重大洪水灾害。
洪水是威胁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七大江河都可能发生重大的洪水灾害。
长江流域在XX年来共发生大水灾200余次。
XX年大水,水淹六省,淹死14.6 万人,三年年连续发生大水灾。
自公元前XX年到XX年的2245年中,决口泛滥年份有413年,有六次大改道。
XX从XX年至XX年全流域发生较大水灾42次,XX年XX、XX流域洪水造成2100亿元损失。
海河流域在50年代也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XX年大水使900万人受灾,XX年大水也造成了严重损失。
XXX水系在解放以来曾多次发生重大洪水灾害,特别是XX年XXX,XX大水超过了百年-遇,对XX油田及广大XXXX造成严重威胁。
XX年大水使6000万人受灾,死伤十余万人。
XX年大水使XX市98%城区被淹,最大水深达10余米。
进入90年代以来,洪涝灾害几乎连年发生,由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由90年代初的600亿元/年增加到98年的2500亿元/年。
约占GNP的3%左右。
而同样位于北纬10°-50°区域内的XX为0.2%,XX为0。
08%。
我国有50%的资产、二分之一的人口、三分之一的耕地处于受洪涝灾害威胁的洪泛区内。
可以说七大江河抚育了中华民族,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台风、暴潮、干旱、冰雹、冻害、虫害、森林火灾等都时有发生。
尽管XX成立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防灾减灾工作,但各种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威胁依然十分严重。
每年因灾死亡人口达数千人。
展望未来,环顾我们的生活环境,到处充满危机,存在各种潜在的威胁。
福建闽侯自然灾害调查论文
![福建闽侯自然灾害调查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da06d9b14e852458fb5710.png)
福建闽侯自然灾害调查论文
林尧鑫
中国的各大区域都有各种不同的灾害,例如自然灾害或是人文灾害,都会危害我们,是我们的敌人.自然灾害有很多,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很长,人口众多,地形复杂多样是个海岸大国.同时,我国跨经纬度广,气候复杂多样.所以又很多不同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会危害我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影响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
我是地道的闽侯人,我生在闽侯,长在闽侯.我们闽侯位于福建省.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带,与台湾隔海相望.福建省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多为丘陵,也有部分如闽江这样的河流.闽侯就位于这样的一个地方,闽侯县靠海较近,每年主要的自然灾害为台风,闽侯位于这样一个沿海地带,每年78月份都有生成与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到我们这里就变成了台灯或者强台风,台风会摧毁树木等.严重时候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同时夏天额暴雨灾害会造成洪涝灾害.台风也会引起暴雨与洪涝灾害.就比如2005年的”龙王”台风.中信封里达到十二级以上,就造成了闽侯人民的伤亡与财产损失.闽侯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也会有台湾地震硬气的震感与震幅较小的地震
为了防止这些自然灾害,我们应当在台风等灾害来领时,管好门窗,应避免出门,应当有防范一直,多多做好防灾演练,尽量减少大自然对我们的影响.。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dfceca4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04.png)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
分析了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包括加强预防、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强调人类应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关键词:自然灾害;影响;原因;应对策略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一)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
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暴雪、干旱等;水文灾害如洪水、海啸等;生物灾害如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不可预测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即使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也难以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2.破坏性大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例如,地震可以摧毁建筑物,洪水可以淹没城市,台风可以破坏基础设施等。
3.连锁反应自然灾害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洪水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生态破坏等。
三、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一)自然因素1.地球内部运动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断裂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
2.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异常变化会导致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发生。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影响全球气候,引发暴雨、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
3.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系统的失衡也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论文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06ee64e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0.png)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论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滑坡的成因滑坡是地壳运动活跃地区的一种常见地质现象。
它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和外力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主要成因包括地震、降水、地下水位变化、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等。
1.1 地震地震的发生常常引起地表和地下岩土体的运动,进而导致滑坡现象。
特别是在活动断裂带附近,地震所产生的剪切力能够引发滑坡的发生。
1.2 降水降水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长时间大量降水或短时间强降雨的情况下,地下水位上升,岩土体饱和度增加,使得滑动面的剪切强度降低,从而引发滑坡。
1.3 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滑坡。
例如从湖泊、河流和人工水库中大量取水,将导致孔隙水压降低,岩土体重力释放,进而引发滑坡。
1.4 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也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原因。
山区的大规模开发、挖掘和砍伐植被,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造成了大量的滑坡和崩塌现象。
二、滑坡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滑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以提高滑坡灾害的预警能力和减轻其破坏性。
2.1 滑坡监测与预警通过在滑坡易发区进行监测,利用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指标,可以对滑坡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这将帮助人们提前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减少损失。
2.2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包括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工作,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防治能力。
2.3 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通过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等手段,加强对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高山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2.4 建设抗滑坡工程在滑坡易发区,可以采取一系列抗滑坡工程措施,如加固山体、排除地下水、设置防护堤等,以增加山体的稳定性和抵御滑坡的能力。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e1f5a9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6.png)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抗震救灾精神是指在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表现出来的勇敢、坚韧、恪尽职责、协作救援等行为。
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它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巨大灾难时所具有的无穷的能量和无限的力量,彰显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扶危济困、救援互助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抗震救灾精神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地位。
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到2008年汶川地震,再到2021年云南玉溪地震,抗震救灾精神始终贯穿其中。
在灾难面前,人们毫不畏惧,冲向前线,勇往直前,展现出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海纳百川之气和万众一心之力。
抗震救灾的精神包括了多个方面:第一,勇敢和坚韧。
在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会面临巨大的危险,但他们还是勇敢地冲向灾区,拯救被困人们。
他们的勇敢和坚韧,让灾区人民看到了希望。
第二,恪尽职责。
在地震救灾过程中,各种专业救援人员不辞辛劳、不遗余力地开展救援工作。
医生、护士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抢救、治疗工作;消防员、警察、军人奋勇前行,进行搜救工作;新闻记者、志愿者、社会组织坚守一线,积极参与救灾工作。
他们恪守职责,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救援人员的担当和责任。
第三,协作救援。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不同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协作非常重要。
地震、灾难时刻,社会各界人士立足自身岗位,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他们通过协力、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力量,使救援工作能够得以顺利开展。
在抗震救灾精神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扶危济困、尽己所能帮助他人的精神。
抗震救灾移动我们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到人类之间的深切关爱。
同时,抗震救灾精神鼓舞着人们勇往直前、救死扶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强化抗震救灾精神,尤其是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的应急应变能力。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积极学习抗震救灾相关知识。
了解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灾后生存技巧、紧急求助渠道等等。
充分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提高我们在灾难中的自救能力,有利于提高生存率和减少人员伤亡。
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措施论文【范本模板】
![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措施论文【范本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e50e32705087632301212d5.png)
《工程地质学》期末课程论文学号11160080编写姓名傅澔乐专业班级土木1112班所属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提交日期5月6日泥石流成因与防治措施姓名傅澔乐学号11160080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土木1112班摘要:泥石流是产生于山区的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它是由暴雨,冰雪融冰等水源激发的,还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发生发展,与山地环境的形成演化过程息息相关,是环境退化、生态失衡、地表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环境恶化的产物.人口的增长及在山区进行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泥石流成因的分析,揭示出其成灾特点,并针对其成灾特点有的放矢地提出防治措施,从而为泥石流的防治提供了一些经验和作法。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原因;防治措施【Title】Formation of debris flow cau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bstract】Debris flow is a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s produced in the mountains, it is heavy rain,snow and ice melting ice water excited,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special flood sediment stones.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bris flow,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ountain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ecological imbalance, surface structural damage, soil erosion,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product。
关于自然灾害的议论文800字
![关于自然灾害的议论文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dd4973f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5.png)
关于自然灾害的议论文800字
近几日,台风、地震、雷暴、洪涝等自然灾害频频刷屏,尤其这两日关于日本台风海贝思的消息,更是引起日本公众恐慌,给日本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今年8月份的台风王利奇马,当时也给全国人民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台风登陆之地,变成了水城,大部分地区断水、断电、无信号,回到了原始社会的节奏,即便台风过后,被风刮倒的广告牌、积水的路面、成片倒的大树,让人惊叹台风的威力的同时,也不禁引人深思。
为什么近几年自然灾害频频,这是否是大自然发怒的前兆?
我们取材于大自然,砍伐树木造纸、造家具、建房子,除了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诸如石油、地下水、森林资源、绿地等,我们的各种行径仿佛成了卑劣的“夺取者”。
我们把绿地变成了一排排气派的别墅群,汽车开的尾气占据了大气全球气温变暖,冰川消融,绿地沙漠化,生活垃圾、污水随着台风、洪涝的形式又重新被冲回人类居住区,只剩下积水的房屋与狼狈的人们两两相对。
我们不仅过度开发地球资源,还让无数的生灵失去了家园,还制造了很多不可分解的塑料垃圾让海洋生物痛苦的生活。
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吗?或许现状还不至于让我们陷入被动和恐慌,但是真正等到冰川消融成水灾、绿地大部分沙漠化、水资源匮乏、空气污染漫天沙尘的那天,我们恐怕后悔不已。
虽然目前人们已开始醒悟,减少乱砍乱伐、多植树造林,用新能源代替汽油排放,用环保袋减少塑料的使用,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些生态问题,保护我们的家园,让地球的生灵和平、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共享蓝天白云|。
滑坡论文——精选推荐
![滑坡论文——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4787e51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06.png)
滑坡整治论文专业班姓名:年月滑坡整治论文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量修建公路、铁路、水库,以及大规模的科学实验,使处于平衡状态的山体发生病害。
山体病害的发生不仅堵塞、破坏交通,而且严重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并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已引起国内外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高速公路,防治措施,滑坡治理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频繁,对于高速公路而言,滑坡灾害已成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而由于滑坡产生的条件、作用因素、运动机理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复杂性,造成了滑坡灾害的预测和治理的难度很大。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高速公路网遍布全国各地,大量高速公路穿山而过,这也是最近高速公路滑坡灾害日益增加的原因。
每年四五月,全国降雨普遍增加,各地关于高速公路发生大面积石质山体滑塌自然灾害的报道逐渐增多——新华网广西频道5月23日电(记者向志强覃星星) 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部门了解到,近日连降大雨导致G65包茂高速公路广西贺州市钟山至马江段,发生大面积石质山体滑塌自然灾害。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修建完成多条高速公路用于滑坡灾害处治的费用数以亿计,工期延误相当严重。
显然滑坡灾害防治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充分重视滑坡灾害,减少或避免滑坡灾害十分重要。
近年来,高速公路边坡滑坡自然灾害的预警及治理已愈来愈受到重视,各种预防措施也悉数应用到滑坡灾害防治中去。
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地质灾害的的信息化和可视化分析开辟了重要的新思路[]。
尽管如此,高速公路滑坡灾害的预警仍然是个棘手的问题。
二、课题的研究方法本课题简要分析滑坡形成的原因,例举当前滑坡防治的主要方法,以及对近年来高速公路边坡滑坡案例分析。
三、滑坡机理分析1、引起滑坡的主要原因1)在地质构造上,坡体表层为全、强风化岩层,岩性较软弱,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发育;2)路堑边坡开挖后,造成坡体岩层层面临空,使坡体上的岩土体失去平衡;3)路堑的开挖和削坡,破坏了坡体原有的平衡,同时坡体的卸荷,造成坡体节理裂隙张开,为坡体上水的入渗提供了通道,而灌溉水沟的存在又为坡体滑动提供了水源;4)下渗的水软化强风化板岩和其中的泥质,为滑坡的最终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北京市自然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
![北京市自然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53da144c850ad02de8041af.png)
2013—2014学年度灾害地理学结课论文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号:**********论文题目:北京市自然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内容摘要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的危害性,并且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损失正呈现逐年加剧加重的态势。
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国家中心城市和全国的政治、文化、科教和国际交往中心,因此,依据北京市自然、经济条件,对其自然灾害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北京市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沙尘暴、地震和寒潮。
通过对其自然灾害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为北京市的自然灾害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力争实现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北京市;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自然灾害;防灾减灾Title: The characters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of BeijingAbstractNatural disasters on human society is of great harm,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caused by the losses ar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increasing trend.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center city and the country's political, cultural, educ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enter,Therefore, based on the natur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in Beijing, for its natural disasters were studied. Study found that Beijing's main natural disasters are drought, floods, dust storms, earthquakes, and cold.By the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 impact of the analysis,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Beijing natural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strive to achieve the virtuous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society, econom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key words】B eijing;natural condition;economic condition;natural disaster;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of natural disaster目录1.研究区概况 (1)1.1自然条件 (1)1.2 经济条件 (1)2.北京市自然灾害种类及其影响 (2)2.1 干旱 (2)2.2 洪涝 (2)2.3 沙尘暴 (2)2.4 地震 (3)2.5 寒潮 (3)3.防灾减灾措施 (4)3.1 加强队伍建设与政策研究 (4)3.2 推动抗灾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 (4)3.3 开展防灾减灾教育与国际合作 (5)参考文献 (5)论文题目:北京市自然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学生姓名:王悦敏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的危害性,并且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损失正呈现逐年加剧加重的态势。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之策》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之策》](https://img.taocdn.com/s3/m/c8252c2d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04.png)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之策》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影响以及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
强调了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应加强合作、提高科技水平、增强防范意识,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提高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种类及成因(一)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
板块运动、火山活动、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引发地震。
地震的破坏力极大,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暴雨、冰雪融化、水库溃坝等原因引起的河水泛滥。
洪水能够淹没农田、房屋、工厂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此外,洪水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三)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通常在海洋上形成,然后向陆地移动。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能够摧毁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干旱干旱是由于长时间的少雨或无雨天气引起的水资源短缺。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员伤亡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导致人们被掩埋、溺水、受伤等。
此外,自然灾害还可能引发疾病的传播,进一步加重人员伤亡的程度。
(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房屋、工厂、商店等建筑物,破坏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导致经济活动中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范文(精选3篇)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范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91f063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a.png)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范文(精选3篇)下载温馨提示:文档由本店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部分格式可能存在问题,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抗震救灾精神论文范文(精选3篇)抗震救灾精神论文篇1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悲伤,常使我们泪满襟,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感动,常使我们热泪流。
悲伤让我们更坚强,感动让我们更有力量。
地震带给我们的感动太多了,多如繁星数不清。
最让人感动的是灾区干部群众面对生死考验时做出的感天动地的壮举。
德阳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张开双臂护住四名学生,这四个学生幸免于难,可谭老师却永远离开了他的学生。
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在地震中先后救出了十位群众,却没有时间去救自己唯一的儿子及亲属,结果他失去了儿子、二姐、侄儿等15位亲人。
记者问他伤心吗?他回答:“我想伤心,你能给我时间吗?”在这次地震中象谭千秋、王洪发这样的感人事迹有很多,谭千秋是舍己救人,王洪发是舍亲救人,他们在生与死的选择上,毫不犹豫地把生留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或自己的亲人,这些普通人在关键时刻能豁得出来,事迹可歌可泣,令天地动容。
大灾有大爱,大爱最无私。
谭千秋、王洪发等人的壮举就是大爱,他们爱亲人,更爱他人,为了爱他人,可以割舍对亲人的爱,他们宁可自己身碎或心碎,也不让他人心痛。
这种大爱是地震众多感动中最精彩的篇章,最动人的颂歌,足以净化我们的灵魂,纯洁我们的心灵。
我们虽然不在灾区,但需要学习、“复制”这种大爱。
我们没有遇到生与死的考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却有公与私、义与利等各种考验,同样需要这种大爱做出正确的选择。
各级领导干部应率先“复制”、发扬这种大爱无私的精神,在工作中要多想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少想自己的位子、票子、孩子等,把更多的爱献给群众,多为群众办好事、送温暖,使干群关系更融洽,使我党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应急救援与综合治理
![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应急救援与综合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33a51203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51.png)
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应急救援与综合治理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突发的、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所引起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火灾等。
这些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危害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应急救援和综合治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领域中的应急救援与综合治理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一、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频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人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形成了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这一学科领域。
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的研究,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二、应急救援的重要性应急救援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后,迅速组织人员和物资,采取有效措施,救助受灾群众,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行动。
应急救援是自然灾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关键环节。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工作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综合治理的策略综合治理是指在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中,采取综合的、系统的措施,从源头上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危害。
综合治理包括了多种手段和方法,如生态修复、土地规划、灾害预警等。
通过综合治理,可以有效地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提高社会的抗灾能力和自救能力。
四、文献综述成果在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领域,应急救援和综合治理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许多学者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总结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应对自然灾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应急救援方面,学者们研究了不同类型灾害的救援方法和技术手段,提出了应急救援的策略和措施。
在综合治理方面,学者们探讨了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灾害预警等方面的综合治理策略,为减少自然灾害的危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火灾的论文1500字
![火灾的论文1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9765e1d3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1.png)
火灾的论文1500字火灾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各种类型的火灾都可能会发生在我们身边,例如家庭、办公场所、商店、学校等地点。
火灾的发生通常是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的,例如电器故障、明火、烟雾、化学品和燃气泄漏等。
火灾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命和财产上的威胁,还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污染。
大量的有毒气体和黑烟会被释放出来,对大气、土壤和水资源都会造成污染。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
为了防范火灾,我们需要了解火灾的一些基本原理。
首先,火灾的背景是热、氧气和可燃物质三者共同存在。
这三种因素中任何一种因素改变都可能引起火灾。
其次,火灾有几种不同的形态,例如液体火、气体火和固体火。
不同类型的火灾需要不同的灭火方法。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火灾预防和灭火的几种方法。
首先,我们应该定期检查电器设备,维护和更新不安全的设备,避免因电器故障引起火灾。
其次,避免在室内使用明火,如烟花和火柴。
使用燃气或化学品时要格外小心,确保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安全。
最后,在食品烹饪过程中特别注意,确保烤箱和灶具的使用安全。
灭火的方法也有很多,包括灭火器、消火栓、抢救器、砂土、水和泡沫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火灾类型和应用场景。
例如,灭火器适用于小型电器设备起火、油烟机位于临时堵塞状态或哪些实在难以获得的地方等情况。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火灾的警告标志及其应对方法。
当火灾发生时,时间非常紧迫,我们必须能够快速而有效地对抗它。
为此,我们要了解火灾的封闭、报警和逃生方法。
当发现火灾时,要快速关闭门窗,避免火势扩散。
然后迅速报警,通知其他人离开现场。
紧接着,按照预定逃生路线迅速撤离现场,避免被困或受伤。
在结束文档之前,我们还需要强调一点:预防火灾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在生活和工作中始终保持警惕,透过宏观视野寻找危险点,采取安全举措以预防火灾的爆发。
我们建议你参加火灾预防和管理培训,获取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应对火灾的能力。
台风防控措施论文
![台风防控措施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c225b9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9.png)
台风防控措施论文一、引言台风是一种猛烈的自然灾害,经常给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的破坏。
为了减轻台风灾害造成的损失,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台风防控措施。
本文将探讨台风防控措施的必要性、现有的台风防控措施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台风防控措施的必要性2.1 经济损失台风灾害对经济造成的损失巨大。
台风过后,沿海地区常常出现房屋倒塌、农作物受损、基础设施破坏等情况,这些都需要巨额的修复费用。
通过采取有效的台风防控措施,可以减少这些损失,保护经济的稳定发展。
2.2 人员伤亡台风灾害常常导致人员伤亡。
强台风过后,可能会造成海啸、洪水等附带的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通过加强台风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人员伤亡的风险,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三、现有的台风防控措施3.1 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是台风防控的重要一环。
通过监测和分析台风的路径、强度等信息,可以提前预警,使民众有足够的时间做好防护准备。
现代的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采用了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方法,能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2 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防护在台风防控中,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防护非常重要。
例如,在建筑物设计中考虑台风的抗风能力,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采取防洪、防涝的措施,确保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此外,还可以利用防风护林、建立固定抗台风设施等方式来加强防控措施。
3.3 疏散和救援措施疏散和救援措施是台风灾害中的紧急应对措施。
在台风来临前,可以组织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减少人员伤亡的风险。
在台风过后,及时启动救援行动,帮助被困人员,恢复受损设施。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4.1 利用先进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先进技术开始应用于台风防控中。
例如,无人机可以提供实时的影像信息,辅助监测和预警工作;人工智能可以分析大数据,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台风防控的效率和效果。
4.2 加强国际合作台风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各国都面临着相似的台风威胁。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论文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3d4492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8.png)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论文冰雪灾害的发生原因及救灾处理情况(一)冰雪灾害的发生原因这次冰雪灾害的覆盖范围包括浙江、江苏、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有关冰雪灾害发生的原因,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看法,但大体的原因分析是一致的。
笔者认为,冰雪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冰雪灾害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
中国国家气象部门的专家指出,这次大范围的雨雪过程应归因于与拉尼娜现象有关的大气环流异常:环流自1月起长期经向分布使冷空气活动频繁,同时副热带高压偏强、南支槽活跃,源自南方的暖湿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形成强烈降水。
大气环流的稳定使雨雪天气持续,最终酿成雪灾。
大气环流的异常运行。
专家指出,处于中高纬度的欧亚地区,高空几个月来形成了一个阻塞高气压,大气环流停留不动,导致北方冷空气连续不断入侵中国。
在冷空气来临的同时,来自南亚、东南亚的暖湿空气又源源不断向华南地区输送,冷暖气流在华南、江南一带交汇,导致罕见的长时间、大范围低温雨雪。
(二)雪灾救灾活动反思灾难发生后,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抗击冰雪灾害,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北方每年的冰雪比南方这场灾害要大得多,依然可以安然无恙?美国发生冰雪灾害时,为什么损失很小呢?为什么整个救灾过程不够顺利呢?在救灾过程中,出现安排不当现象。
在雪灾初期,湖南正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该省大部分主要地方官员都在长沙参加会议。
两会结束后,进出长沙的交通几乎都被雪灾阻断,导致地方官员无法回到任职地区指挥抗灾。
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湖南成为了此次受灾最严重的省份。
同时,这次雪灾亦暴露了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在应付突发事件时未有港澳地区及广东省的经验丰富。
在上海,公安人员由于未能控制心急的乘客而与乘客爆发肢体冲突。
在救灾过程中,也出现政策不当的现象。
国务院曾在上世纪50年代做出规定,南方因为气候比北方温暖,民居内不必安装暖气,但雪灾的受灾地区正是南方地区,导致灾情严重。
青岛自然灾害论文3000字
![青岛自然灾害论文3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43e629f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b1.png)
青岛自然灾害论文3000字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势变化,全球范围内各种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特别是气象灾害发生得频率和强度都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也越来越大,平均每年约700亿美元,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而我国作为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气象灾害更是占各种自然灾害的70%以上,现在每年受各种气象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死亡3000多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高达2000多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 ~3%。
因此,全面提升全社会防灾避险能力,最大限度地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任务。
如何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分析研究,掌握好各种灾害性天气的发生特点及其发生的规律,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更是日益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1灾害性天气种类由于青岛地区地处山东半岛的东南端和黄海冷高压气团所控制,属北温带太陆性季风气候,却明显的带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尤其是夏半年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影响,多呈现海洋性气候特点。
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及气候特点,导致青岛地区能够享受优越的气候资源,发生极端天气事件的概率较低,但并不等于说经受的气象灾害种类就少。
恰恰相反,除了大风、旱涝、冰雹和雷击等与内陆地区相同气象灾害,还会有台风、海雾、潮灾、海冰等海洋气象灾害。
当然各种气象灾害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热带气旋、大风、干旱等为带来损失较大的主要气象灾害。
常见灾害性天气则多为以下几种:1.1 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指发生在低纬度海洋上的低压或扰动,包括中心最大平均风力6~7级(22 ~23 nm/h)的热带低气压、最大平均风力8 ~9级(34 ~47nm/h)的热带风暴最大平均风力10~11级(48 ~63 nm/h)的强热带风暴和最大平均风力12级或12级以上(64 nm/h或以上)的台风4个等级,虽然其在向北方较高纬度地区移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是从海上向东北方向移向日本列岛等对青岛影响不大,或能量逐渐耗尽而变成温带气旋或消亡,但平均每年仍有1.3个热带气旋会对青岛地区产生较大影响,且一般多出现在7~8月份,尤以8月份最为集中,这也是夏秋季节对青岛地区影响最大的灾害性天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应对地震灾害摘要:大自然一次次的向人类展示了他的威力,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人类是显得多么的渺小。
近些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云南盈江地震等都给国家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面对难以预报和不可控的地震我们一次次的无奈与无助,我们一次次的为丢失的家园欲哭无泪,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地震灾害带给我们的难以衡量的损失,那么面对地震灾害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的减轻灾害的危害呢?本文主要讲人们应该形成完善的地震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灾后救助途径来减轻灾害带给我们的损失。
关键词:自然灾害地震响应机制预报预警灾后救助(一)概述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近两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青海玉树7.1级地震等,据地震专家研究表明,我国进入了地震的活跃期。
由于地震灾害表现出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性,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使人们在灾害面前措手不及,应变能力还不够强。
(二)响应机制地震应急响应机制是我国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分级响应是地震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特点。
以《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为例,地震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响应等级是与地震灾害事件受灾程度相对应的。
预案中将地震灾害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级别。
对地震应急响应启动等级的判定实际就是对地震灾害事件级别的判定,其判断标准是死亡人数、震级、震区人口是否稠密、是否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等。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灾害的规模确定相应的应急响应等级。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发生后地震部门立即估计灾情规模,按照经验依据响应等级启动条件对应急响应等级做初步判断,按预案内容立即行动、尽早救援。
地震台网中心作为国家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将震情、灾情快速评估简报和震区基本情况上报中国地震局;灾区所在省(市、自治区)地震局负责快速获取震情和灾情,上报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与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负责汇总灾情、社会影响等情况上报给国务院及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了解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国务院并抄送中国地震局及其他相关部门;国务院及抗震救灾指挥各成员单位根据掌握的灾情,结合本部门所制订的应急预案响应等级判定标准,启动相应等级应急响应,按照预案实施救灾工作。
地震应急响应包括信息报送和处理、通信、指挥与协调、紧急处置、人员抢救与工程抢险、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次生灾害防御、地震现场监测与分析预报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地震灾害调查与灾害损失评估、信息发布等工作内容。
在不同的应急响应等级下,地震应急工作的组织、各部门职责、救援任务等指挥协调工作内容也是不同的。
初判后的响应等级并不是不可更改的,随灾情的不断收集人员伤亡逐渐明朗化,可视情况调整应急响应等级,对响应等级做出正式判定,并相应的调整应急内容。
(三)预报预警措施地震预报方法主要有地震统计法、地震地质法、地震前兆法。
但三者必须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地震预报分类:长期预报——指对未来l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震后地震趋势预报——指地震发生后,对地震影响地区近期内地震活动形势的分析,包括震后的无震预报,也包括对震后强余震或更大地震的预报。
将长期预报和中期预报合称为中长期预报,将短期预报与临震预报合称为短临预报。
(2)预警地震预警有三种基本技术途径:一是利用地震波和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差异;二是利用地震波本身在近处传播时纵波(P波)与横波(S波)传播速度的差异;三是利用致灾地震动强度阈值。
举例来说,墨西哥西海岸7级强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西海岸地震台将首先收到地震波,并通过比地震波快数倍的电磁波向墨西哥城发送信号(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而地震波最快的传播速度约每秒6千多米),使得电磁波比地震波“抢先”抵达墨西哥城,墨西哥城立即拉响警笛或采取切断电源、关闭气阀等措施,减轻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当于科学家们在两地之间打了一个关于地震波与电磁波的“时间差”。
除了“时间差”,科学家们还可以利用地震波最先到达的纵波与主要致害的横波和(表)面波之间的“走时差”,同样达到对工程项目的预警。
因为横波造成的地震灾害要比纵波大得多,而传播速度又比纵波慢,正好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时间差。
不过,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的差异较小,纵波约每秒6千米,横波约每秒3.3千米,可利用的时间差很小,大约几秒到十几秒内,离震中越近时间差越小,发出预警信息就更难。
第三种震时预警方法是经常被核电站所采用,通过建立地震动监测系统,当地震动幅度超过给定的阈值时,监控器报警并采取紧急措施,安全停堆,防止核泄漏。
虽然地震预警的时间非常短,往往只有几秒、十几秒或数十秒,但是如此短的时间仍然可以挽救很多生命,减少很多损失。
在目前地震预测、预报还很不成熟的情况下,为了应对突发性和毁灭性的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进行地震预警非常必要,也很有意义。
(四)灾后救助途径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防震知识并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
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
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
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由此可见,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避震要点: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自救方法:(1)发生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
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
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
(2)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果遇到地震,最忌慌乱。
美国国际搜救队长道格卡普提出,不要躲在桌子、床铺下面,而要以比桌、床高度更低的姿势,躲在桌子床铺的旁边,从而使得掉落物不致直接撞击人身,形成一块“生存空间”,增加存活机会,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3)远离危险区。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
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
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
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5)手机和充足电的电池放在身边备用。
(6)利用手头的哨子、音乐设备或敲暖气管等发出信号心理救助: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可能很难想象灾难、尤其是像大地震这样的强破坏性事件对幸存者的心理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久。
首先,灾难事件由于相应的物理刺激强度通常都很大,它会立即在当事人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且这个印记这辈子再也不会消失。
之后当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大脑就会立即唤起这个印记,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比如,某人被地震的废墟掩埋一段时间后获救,那么今后任何时候只要他再处于狭小的、黑暗的空间里,他在废墟里的“印记”就会被唤醒,从而出现惊恐、呼吸困难、绝望、逃离现场等强烈的应激反应。
其次,灾难的强破坏力往往在短时间内带来生命、财产的大量损失,从而导致人们的无力感、挫败感和脆弱感。
尤其强烈地震,房屋夷为平地,否认(不相信眼前的事实)、脆弱(人是多么不堪一击)等各种情绪反应将会出现。
第三种最常见的情绪是负疚感。
幸存者对从自身边逝去的亲人自己却无能无力的无奈与内疚。
理论上说,卷入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重。
这就要求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能让幸存者把负面情绪顺利宣泄、释放、接纳的氛围。
我们中国人在情绪表达方面本来就比较压抑、委婉,我们平时劝人时也爱说“别哭、别哭”。
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让幸存者把悲伤、痛苦、甚至是攻击情绪发泄出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绝对不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
相比而言,灾难事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他们今后出现强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
也许有一天,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队伍中除了救援人员、医疗工作者、新闻工作者,还有心理工作者。
灾后救助往往还要做好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特别是是一些流行疾病的预防控制。
还有就是控制好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和饮用水源卫生的控制。
(五)地震灾害的减轻虽然地震的准确预测还是非常困难,甚至许多国家已经放弃这方面的研究。
但是减轻地震灾害还是可以采取许多措施的:在减轻灾害地工程建设方面要注意三点:工程建设是“百年大计”,一定要把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放在工程建设首要考虑的问题中去;尽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依靠科技,降低成本;提高抗灾能力,要因地制宜。
工程建设尽量避开地震危险区;房屋等建筑物根据基本烈度,今后一个时期,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烈度来采取加固等措施。
房屋布置要增设安全角,一旦发生地震,要利用关键的12秒(也有人称20秒)躲进安全角。
制定救灾预案,普及地震知识,学习救灾技术,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
结语:人类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是显的多么的弱小,一场场灾害给我们国家以及人民都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和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途径就会使我们在大灾面前不会显得那么被动无助,同时也可以减轻灾害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1]苏桂武,高庆华.自然灾害风险的行为主体特性与时间尺度问题.自然灾害学报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2]陈江驰.中国应急救援.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3]常梦飞,防震.请借鉴历史经验[N].检察日报,2008.[4]韩振海.试论震性会商制度[J].国际地震动态,1991.[5]徐德诗.地震应急.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6]王英.防灾博览.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7]陈颙史培军.自然灾害.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7[8]宋志平,张国民,刘杰.全球地震灾害信息目录.北京:地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