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与对策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摘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推动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瓶颈。
缺乏深度合作机制导致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合作阶段,无法实现深度合作和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和实践结合不紧密,使得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影响了其职场竞争力。
学校资源配置不足和校企合作风险管理不完善也是制约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应对这些瓶颈,需要加强合作机制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实现产教融合、高效协同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瓶颈、对策、重要性、合作机制、人才培养、实践结合、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建设、模式、优化、完善。
1. 引言1.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可以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还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的实际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符合市场需求。
校企合作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和提升职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还可以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和转化。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科研工作,促进技术和成果的转化,推动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校企合作也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助力学校成为人才培养和科研的重要基地。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对于学校、企业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教育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 正文2.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瓶颈分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瓶颈分析包括缺乏深度合作机制、人才培养和实践结合不紧密、学校资源配置不足以及校企合作风险管理不完善等方面。
高职院校缺乏深度合作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瓶颈。
当前,很多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合作阶段,缺乏深入的战略规划和长期合作协议,无法形成真正的互利共赢关系。
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也逐渐受到重视。
在这种背景下,探索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路径成为当前发展的紧迫任务。
通过深入研究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借鉴国际经验,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产学研联合实验室,为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研究,揭示其重要性,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推动路径探索的建议,为促进高职院校的教育和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促进科研创新等方面。
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获得更加实践性的教育,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产业发展。
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使人才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这种融合可以促进科研创新,搭建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校企合作、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促进科研创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索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路径,深入分析校企合作模式及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总结国际经验并借鉴,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和产学研联合实验室,进而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升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研究目的的明确,可为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为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和与企业的合作提供重要参考意义。
关于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问题与对策【摘要】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种对策: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并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这些对策有望有效解决合作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促进高职学院的发展。
本文总结了研究的重点,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改进和发展的方向,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提供更好的支持。
【关键词】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对策、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日益紧迫的背景下,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协作的一种模式,通过共同合作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学院校企合作也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挑战。
如何更好地推动高职学院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对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研究意义:高职学院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产教融合,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企业实际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教师和企业专家的交流互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企业专家的专业知识,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还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升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深入研究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问题与对策,不仅有助于发现现存问题并加以解决,更能有效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推动专业教育的发展,对于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精选教育文档
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是2010年9月全国高等职业发展与改革会议明确提出的高职教育发展方向。
通过对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情况的分析,校企合作严重滞后于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
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走出困境,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分析(1)校企合作理念不清。
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双赢,校企双方都应该在合作中有所得。
但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到位,只是简单地认为开展校企合作是为了完成学生顶岗实习及学校各种评估的需要,合作的项目也多为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没有很好地顾及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利益,造成学校合作热情高,企业合作冷淡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没有什么利益驱动,大多数企业只是把合作当成招聘员工的途径,并没有关注人才培养过程,没有把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认为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事,所以积极性不高。
(2)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质量欠佳。
首先,校企合作形式化、合作深度不够.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多以签订实质内容不强的合作协议为主,合作内容多以接收学生实习为主,忽视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如何操作与实施的具体条款,造成企业没有合作的积极性;企业一方认为只要签了协议,就是对学校的支持,合作只是一种形式。
学校则简单地把学生推到企业实习,缺少对企业的选择和对实习的内容、项目、检查与考评的总体设计,实习监控效果不好。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职教育仍以学校内部运行为主,使得校企合作只是形式上的联合,离“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发展方向还有较大差距。
其次,校企合作质量欠佳、效果不明显.一方面,校企合作的主体是企业和学校,一个是经济实体单位,一个是行政事业单位,两者管理体制不同、价值取向也不同.对企业来说,在没有相应预期回报的情况下,企业就没有合作的动力;反之,学校则认为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投入过多等,会导致办学成本增加,因而不愿意在这方面有较大投入,两个合作主体没有找到最佳结合点,难以达到校企深入合作的初衷。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难点及融合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难点及融合路径探析在职业教育的大潮中,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就像是一艘巨轮,承载着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穿越产业的波涛,驶向未来的彼岸。
然而,这艘巨轮在航行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探索有效的融合路径,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赛,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这场接力赛中,政府是起跑线上的裁判,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企业是赛道上的接力者,提供实践平台和技术支持,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学校则是赛道上的教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企业输送人才。
然而,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并非易事。
它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有机结合。
这就像是一场攀登高峰的挑战,需要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
首先,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面临的难点之一是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能的倾向。
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必须打破这种观念,树立“以实践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这就像是一场思想的革命,需要我们摒弃陈旧观念,拥抱新的教育理念。
其次,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面临的难点之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就像是一场教育的创新,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束缚,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再次,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面临的难点之三是师资队伍的建设。
产教深度融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具备企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较低。
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这就像是一场人才的引进,需要我们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高职教育。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38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崔然红 高 琳(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摘 要: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合作模式单一,协调服务平台不完善,合作运行机制不健全,政府政策、资金支持不到位等问题。
提出创建新型数据化校企合作模式,加强校企之间人才流动,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储备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2-0138-02 [作者简介]崔然红(1978-),女,朝鲜族,吉林通化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客户管理、品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高琳(1994-),女,汉族,本科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5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XJDCA032)。
一、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一)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学研结合的道路”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
强化学校与企业、师生与在职工作者间的沟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构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是目前高职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实现多方受益、多方共赢的有效途径。
(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如何将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有机整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成为关键性环节。
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人才的储备成为关键因素。
只有通过积极合作整合资源、扬长避短才能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与高校长期有效的互惠合作可使企业在人员招聘和入职培训时,有效节约成本,缩短入职“磨合期”,降低人员流失率,增强员工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与企业凝聚力。
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对策
教对话协商和校企一体办学机制。 引导企业履行《 职教法》 和 学 生参 与企 业科 研 项 目, 参 与社 会服 务。 使 学生在 生 产
规定 的义务 , 承 担职 业 教育 的实训 、 实 习及 实践 环 节 , 积 极 和 学 习过 程 中获 得 实践 技 能 和 适应 生 产 环境 和 解 决 实 际 资助 合作 学校 建 设实验 、 实 习设施 , 为 学生 提供 实 习场 所 , 问题 的 能力 。 选 派优 秀 的技 术 、 管 理 人 员 到学 校 兼 课 , 为 顶 岗 实 习的学 3 . 2“ 办校入企” 、 “ 企 业 办校 ” , 实现 “ 产 教合 一 ” “ 办 生 支付 合理报 酬 。 另 一 方面 , 鼓 励职 业 院校 创 办企 业 , 以学 校 入 企 ” 是 学校 把 教室 和 实训 基 地 搬 到工 厂 车 间 , 学校 负 校 的人 力 资源优 势 促进 校 办企 业 的发 展 , 以校 办企 业 的运 责招 生 、 教学 和 生 产管 理 , 企 业 提供 技 术 指 导。 学 生 的 学 营机 制 和 经 营收 益支 持学校 建 设 。在 职业 教育 评 估 中 , 把 习、 生活 、 生 产 实践都在 企 业进 行 , 按 照“ 一 天学 习、 一 天 工 学校 开 展校 企 合作 联 合办 学情 况作 为 考核 重点 , 引导学 校 作 ” 的“ 半 工半 读 ” 方式, 在 企业 完 成学 习和 生产 实训 , 毕业 重视 和加 强校 企 合作 。 生直 接 变 为工 厂 职 工 , 实 现 了招 生 与招 工 的合 一 , 教 师 与
2 转变 观念 。 促 进校 企深 度合 作 师傅 合一 , 学 生与学徒 合 一 , 生产和 教学 合一 。 学校搬 进 工 加 强校 企 合作 重 要意 义 的宣传 , 使校 企 双 方都 能充 分 厂发 挥 了企业 优 势 ,学生 在 实 习中受 到 了现代 企业 文化 、 认识 到校 企 合作 是 职业 教 育 的灵魂 , 也 是 培养 高 素质 技 能 团 队精神 和职 业 道德 熏 陶 ,养 成 了产业 工人 的优 良品质 , 型人 才 的重 要途 径。 职 业 院校 要把校 企 合作 当做 内涵 建设 解 决 了企 业招 工 难 问题 ,也 为企 业储 备 了高素质 人 才 , 实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深度合作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深度合作探析摘要:深化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结合本学院的实际进行了思考与分析,以期从理念层面、政府层面、运行层面和科研层面对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度合作;探析校企深度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新时代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之路。
无论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还是专业技能实践以及学生就业,都需要推进校企合作,需要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探索适合高职教学特色、服务区域发展的校企合作教育新模式。
一、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政府部门的支持,相关政策不到位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因此,政策是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制度保障。
需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寻求资金投入的保障,并得到政府的重视、支持,这也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目前,政府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来负责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工作,以至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支持。
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校企合作教育政策与制度体系,是各级政府、高职院校以及企业等各个层面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重点工作。
虽然我国现在高度重视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试验,但还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校企合作教育政策、制度和远行机制。
2.合作层次较低,融合深度不够在现阶段,由于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诉求上存在差异或分歧,校企双方的合作大多数是为了满足对外宣传和评估需要,只停留在表面,真正进行了长期深度合作的企业较少,实训基地利用率偏低。
合作中的校企联系也不够紧密,学生顶岗实习、教师进厂在有些企业仅仅限于以看为主,不能真正动手,学校很少到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如开展课题调研、项目攻关等。
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一、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重要桥梁,其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产教融合是指教育与产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教育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经验。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等模式,高职教育与产业界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高职院校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高职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缺乏长效机制、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不够紧密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高职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1. 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高职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连接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桥梁,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它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还能够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
在现代社会,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高职教育通过与企业合作,实行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高职教育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密切相关,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可以推动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高职教育还能够为地方经济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促进地方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高职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价值诉求、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价值诉求、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价值诉求、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一、引言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促进高职院校与产业的有效对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高职院校需要深化产教融合。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价值诉求、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二、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价值诉求1.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深化产教融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就业培训等活动,可以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实际工作环境,了解职业要求与市场需求,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
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 促进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产教融合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知识与技能割裂的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实际能力。
而通过与产业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产教融合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储备,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将校内的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推动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产教融合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创新人才,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竞争力提升。
三、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1. 体制机制不完善当前,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体制机制不完善。
由于我国高校体制中存在着行政主导、学术独立的特点,高职院校与产业合作的组织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给深化产教融合带来一定的障碍。
2. 企业资源与需求不匹配深化产教融合还面临企业资源与高职院校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一方面,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完全一致,企业资源无法充分满足高职院校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也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两者之间的融合效果不佳。
2024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方案(四篇)
2024年酒店校企合作方案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方案(四篇)酒店校企合作方案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方案篇一以效劳企业,提升技能,加强在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宗旨,形成校企按需组合,互相支持,共同开展,完善学校“美术、艺术”专业的师资力量的培养和专业教学研究。
实现校企双赢的开展形式。
〔一)互利原那么。
互利是校企合作的根底,学校在合作中进步教育管理程度,学生提升实操才能、就业才能与就业时机,我公司在合作中提升企业文化和择优吸收优秀技能人才。
建立专业的影像动画培训班,课余培训在校和社会专业人才合作共赢利。
〔二)互动原那么。
互动是促进校企建立更严密合作的前提,学校与我公司可利用各自优势资互补缺乏,建立理论与理论一体化的培训基地,在培训与就业工作上建立互动平台。
〔一)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成立一个“数码运营中心”〕职能:1、承接广告、媒体制作、艺术创作等商业需求2、举办培训班,给在校学生和社会工作人员提供专业技能提升培养〔可分根底培训和进步培训〕3、给学校的`对应专业学生做实训的场所,真正的把所学习的知识利用起来利用学校设施设备、教育管理、师资和我公司在视频专业领域人员经历和各种代理厂家产品技术指导等优势资,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培养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在学校建立“苹果校园体验中心”通过建立体验中心,让学生和老师能最快速和最直接的接触到,苹果的新科技和新设计产品。
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和创新的教学方式,提升在电子艺术领域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
〔三〕勤工俭学:给有需要的学生表达自我价值的时机岗前培训。
应企业要求送进企业对上岗前进展岗位上岗技能培训,解决企业招收纯熟工难的问题。
在岗培训。
应企业要求送进企业,对在岗职工进展业务知识,操作知识的提升,更好的满足企业开展的需要。
公司前身北京捷成世纪科技开展成立于20xx年8月23日,20xx年10月28日整体变更为北京捷成世纪科技股份〔以下简称捷成股份〕。
捷成股份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的软件企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和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结合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人民政府结合认定的创新型试点企业。
高职教育如何深化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如何深化校企合作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门技术人才,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促进了教学与实践结合,增强了应用技术研究能力,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产业与教育融合搭建了重要平台。
本文将从校企合作的现状、挑战和前景三个方面分析如何深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出现专业化、技能化的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一方面负责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和技能的传授,另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本着“教育服务于产业、产业支持教育”的理念,校企合作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学校与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共建卓越课程、教材研究等工作。
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中集集团联合开设“物流工程专业”;另一种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就业等工作,如柳州银行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实习、招聘等工作。
二、校企合作面临的挑战虽然校企合作的优势明显,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素质不齐的企业参与。
有些企业由于自身发展需要,只注重求职人员的技术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此时价值观不同,难以进行有效的校企合作。
2.自然人法定代表人。
由于我国当前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在校企合作中,考虑到法律责任问题,大多数企业选择委派自然人作为法定代表人,是合作中的一大难题。
3.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不足。
面对校企合作越来越紧密的合作形式和范围,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完备的制度体系和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这一点尚有待提高。
三、校企合作的前景随着国家重视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高能级技术人才需求急剧增长,校企合作将成为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技能培养和专业认证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不仅可以增加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口碑,还能为师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机会,促进了校企间的共同发展。
浅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浅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可见,校企合作不仅是职业学校办学的思路和方向,也是促进职业学校办学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更是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但是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很多时候,还是流于形式,存在许多问题。
一、校企合作热力不均校企合作热度不均衡主要是企业相对于学校积极性不高。
一般情况下,学校对这种校企合作机制反应非常积极,既能培养合格人才,又能促进学生就业。
对于企业来说,学生不仅要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还要调配技术人员配合工作。
更重要的是,在合作过程中,学生输出的拒绝率高,生产率低。
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工作,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所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校企合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校企合作不是建立在政府、学校和企业主动承担义务的前提下,而是建立、促进和维护学校的个人联系和关系;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来设计、监督、检查和实施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在财税法律法规上对企业的优惠很少,企业缺乏利益驱动成为企业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原因。
三、校企合作层次不深以漳州职业学校为例,每季度六个系大概总共有60家企业与学校签约合作,但积极参与的大概在一半左右,且大部分只流于形式,最多提供一些实习的岗位,有些甚至是把学生廉价劳动力当做是临时应急之用,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深层合作,比如:企业不参与参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学生培养的核心环节。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有效落实合作双赢的机制。
为满足企业以利益为基点的发展目标,校企双方可以通过模式创新建立利益共同体。
学校应积极开拓创新,协同多元力量,充分利用多种途径与企业进行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努力探索独立式、兼融式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下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与实施路径
校企合作下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与实施路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新技术的迅速推广,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在高职教育领域中,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与实训的机会,同时也可以使企业更好地和学校对接,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项目化与实施路径方面,校企合作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校企合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
2. 促进校企深度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可以更好地对接,形成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
3. 提高教学效果项目化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学习,教学效果也更加显著。
学校也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适应产业的发展需求。
1. 与企业对接,明确项目需求学校首先需要与企业进行深度对接,了解企业的具体需求,并明确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只有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学校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项目化。
2. 整合资源,设计项目课程在明确了项目需求之后,学校需要整合校内外的资源,设计相应的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企业的需求,设置合适的任务和目标,保证学生能够在项目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3. 引入企业导师,进行指导在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员担任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辅导。
企业导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项目的需求,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定期评估,调整教学内容在项目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定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企业可以参与评估过程,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学校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
以某高职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学校与多家电商企业合作,共同设计了一门电子商务实训项目课程。
校企深度合作的制约因素及破解途径
校企深度合作的制约因素及破解途径标识码] a [文章编号]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职业教育在这当中起着直接而特殊的作用。
校企深度合作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动力引擎。
应当说,作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点,校企合作的开展在当前“中国制造”、“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向经济大国转变”的新型工业化时代,对高技能人才培育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校企合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难题,其中,因校企双方隶属于不同社会领域,核心利益存在差异,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的问题最为突出,严重阻碍了职业院校发展。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为当务之急\[\]。
一、校企合作缺乏深度的表现及原因(一)表现当前,校企合作并没有取得质的突破。
院校热、企业冷的局面仍较为突出,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缺乏动力和约束,校企合作缺乏深度的状况依然存在。
校企合作缺乏深度主要表现在:一是校企合作从内容到形式单一、零散。
教学单位各自为战,合作资源(例如实习基地、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等)不能在院校内或企业间实现共用共享,导致资源浪费,达不到应有的规模效应;二是不少职业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往往缺乏连续性,其合作对象不能保持相对固定,与企业合作浅尝辄止,难以建立长期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三是校企合作的形式大于内容,缺乏深度,有些教学单位与企业的合作甚至仅停留在保持彼此人员有所交往的阶段,订单式培养重订单轻培养,企业全程参与教育不够,达不到校企共同育人的要求;四是校企合作的运行组织架构不确定,或设置有机构但缺乏明确的工作职责。
院校没有制定校企合作的工作标准和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处于自然发展、随意发展的不深入状态\[\]。
(二)原因分析由于职业院校与企业存在性质差异、认识差异,校企合作长期以来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状态,合作的层次不高、可持续性不强,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调查发现,导致校企不能深度合作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从社会层面来看,由于政府有关部门对校企合作没有提供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一些瓶颈问题难以破解,校企合作缺乏有力、有利的外部政策条件和环境;二是从企业方面来说,现在有些地方企业的观念仍然落后。
创新高职发展模式 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育资源优势 , 带动农村职业学校 的办学 水平。 城 市职业学校 通过师资培训 、设 备援助 等方式 服
务 , 升 了农 村 职 业 学 校 的办 学 水 平 。 提
2实行“ . 订单教 育” 促进 人才培养 与企业 岗 , 位“ 零距 离 ” 对接 。 职教 集 团密 切 学 校 与行 业 、 各 企
业 及 劳动 、 事等 部 门 的联 系 , 人 千方 百 计搭 建 就 业
学和实训 ,与学校共同制定 培养 目标 、开 发专
业 、 置 教 学 内容 等 。 设
等方面的合作, 加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高职业 提 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联 合招 生, . 优势 互补。 自 2 1 0 0年以来 , 各 学校 的生源逐 渐减少 , 学校 的生存问题 , 将是学 校 面 临 的 主要 困 难 。职 教 集 团 的建 市 ,r 分 实 日充 现优势互补 , 增加 各院校 的竞争力 , 实现 院校联 合招生 , 大招 生规模和范 围 , 利于学 院将来 扩 有
2加镁职教集团研究 。教 育部门 、 . 集团成员
团的组建 , 促进职业 院校与行业企业之 间更 紧密 单 位及有意绍建 耳 教集团 的职业 院校 ,要加强 j 】
对职教集 团的研 究。特别要研 究职教集 团的组
织架构 、 运行 机制 、 合作办 法 、 作方式 和专 业 运 建 设 等 , 职 教 集 团建 设 提 供 理 论 指 导 。已建 职 为 教集团要总结 成功经验 , 查找不 足之处 , 断完 不 善, 并为其他职业院校提供参考 。
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问题分析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校企合作也成为推动高职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实践中,高职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双方合作的顺利进行。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分析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首先,高职校企合作的意识不足。
一些高职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无法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对行业需求的调研和了解。
这导致高职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内容无法紧密对接,无法满足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其次,合作模式单一。
很多高职学校过于依赖实习基地的方式进行合作,这种合作模式使学生的实践机会受限,无法真正达到企业与高校互为依托、互为融合的目标。
这种单一的合作模式容易导致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的脱节。
第三,合作内容不深入。
一些高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内容只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等领域。
这种合作方式难以满足企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不能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
第四,合作机制不完善。
在一些高职校企合作中,缺乏明确的合作机制和规范的管理制度。
合作双方的权责界定不清晰,合作难以落地和持续发展。
同时,部分企业对合作中的权责分担不愿承担过多责任,导致合作进展缓慢。
二、对策建议为了解决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升合作效果,以下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首先,高职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意识。
加强与产业界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诉求,进而调整和优化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拓宽合作模式,创新合作方式。
高职学校可以借鉴国外的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验室,并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合作方向。
探索灵活的合作模式,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需求。
第三,加强合作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高职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项目,推动产学研结合。
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创新项目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困境及应对策略1. 引言1.1 介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背景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背景十分重要,这种合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获取实践经验,还可以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利共赢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便成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背景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学生实践经验的获取上,还在于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向,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不仅可以在企业实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还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作机制,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背景十分宏大且重要,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需要不断加强,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引言结束】1.2 提出“校热企冷”的问题在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困境之一。
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高校对企业的热情程度高于企业对高校的关注度,导致校企合作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高职院校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愿望很高,希望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就业岗位等资源支持,同时也希望借助企业的力量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企业往往对高校的资源、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疑虑,难以与高校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
“校热企冷”的问题不仅影响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也阻碍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和就业前景。
高职院校需要认真思考如何解决这一困境,提升校企合作的效果,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2. 正文2.1 解释“校热企冷”现象产生的原因“校热企冷”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
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高职院校往往无法有效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而企业也难以全面了解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导致双方在合作中缺乏有效沟通和理解,从而影响了合作的质量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与对策[摘要]校企深度合作是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调查显示,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校企合作质量和目标的实现。
文章对如何能更好推进双方深度合作的统筹与衔接方面提出几点看法,以期使校企双方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达到互利多赢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路径对策一、引言近年来,每逢春节过后,很多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都会出现招工难、用工荒问题。
究其原因,一方面,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国家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战略性决策使得产业出现转移;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出于降低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考虑,纷纷把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很多劳务输出大省如四川、河南、安徽等地的劳动力逐渐选择在当地就业。
与之相对的是,每年新增加劳动力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却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
企业招工难、用工荒,而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却无业可就,即便有些毕业生到企业就职,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胜任岗位工作。
企业需求和劳动力质量存在严重的矛盾,造成了结构性失业现象。
只有不断加大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
因此,高职教育作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与企业深度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开展人才培养。
二、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
培养高等职业技术技能人员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是对学员传授生产加工技术工艺、培养操作管理能力为职责的教育机构,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性。
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要适应市场需求,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这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提出“推进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化办学”,这就要求深化校企合作,做好校企合作统筹衔接,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实现学校办学专业与产业发展规划、企业需求与执业岗位资格的对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深度合作要紧密围绕高职院校的三项基本职能开展,这指的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互惠互利、实现双赢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支点和动力。
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等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决定了其培养过程必须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企业生产实际。
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形成优势互补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办出特色的客观需要。
第一,校企深度合作有助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表明,高职教育是与经济建设结合密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要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
第二,校企深度合作有助于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校企深度合作,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紧密跟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加强市场调研与需求预测,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主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与对接,紧密联系生产实践一线实际,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技术开发、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对社会有用的技能型人才。
第三,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校企深度合作的必然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是针对职业岗位群的,其根本特点在于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办学过程的社会性,这些都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而要做到这些,必须深化校企合作。
三、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成效显著。
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建立由学校与企业或行业协会和专家组成的职业教育集团,共同审定专业设置、主干课程与教学实训计划等;通过合作办学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以订单班的方式为企业定向委托培养、培训,并到对口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产权股份化、运作企业化、后勤社会化”的办学模式;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仿真训练与技术培训。
通过分析归纳,高职教育校企业合作方面,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应用型课程地位被边缘化,忽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即便应聘上岗,还要经过二次培训,既耽误时间、影响生产,又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虽然提出了“培养专业性职业技能人才”的办学方向,但在办学方面没有形成更好的监管机制,使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能够真正与市场需求接轨,形成职业教育发展与市场机制的对接。
第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目前“合作”的企业大多未能真正参与到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只是为高职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另一方面,企业接收高职毕业生的意愿不强。
其主要原因在于,多数企业只看中短期利益,眼光不够长远,没有从战略规划的高度考虑企业的发展;或者为企业实力所限,总认为人才培养完全是学校和员工自身的问题,企业没有合作参与培养的义务。
许多校企合作都建立在学校领导与企业负责人私人关系的基础上,领导的更换必然会对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带来负面影响。
要切实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必须整合高职院校资源,争取项目,建立产学研合作,以项目来带动引领,缩小校企双方存在的差异。
校企深度合作实践中,合作双方都应对校企深度合作的运作机制、模式、考评体系等进行深刻思考与探索,认真分析研究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合作办学奠定基础,如果缺乏配套的政策做支撑,合作将难以深入。
第三,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中,对于开展校企合作的要求很明确,但缺乏与之相配套、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法规,特别是亟待推出能够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激励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的政策法规。
政策环境的支撑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
要建立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动力机制,通过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以引导调节,国外的校企合作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对企业有驱动和约束作用。
第四,国家就业准入制度不严,职业资格鉴定不规范。
人才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企业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人力资源市场招聘过程中,职业资格证书只是一种参考,企业不难招到所需要的人才,企业并不完全依赖高职院校的人才输送,对校企合作缺乏兴趣。
在一些行业企业中,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并不影响就业;有很多用人单位没有建立培养、考核与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机制,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
四、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衔接的对策要想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必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切实履行把学校教学、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服务等职能融为一体的实践要求,下大力气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衔接,务求做到“真实业务进校园,专业教学进企业”,教学过程实战化,运作过程市场化。
第一,由政府牵头,加快校企深度合作相关的政策法规建设,调动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切实保障高职教育的特色和质量。
同时,政府要负责对校企合作进行统筹协调,考虑校企合作跨行业的特性,由教育、工商等部门牵头,联合制定合作办学、教育管理及校企合作绩效评估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让校企合作有章可循。
第二,依托合作企业,引企入校,寻找有实力的企业,签订协议,合作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校企合作办学应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培养与非全日制培训并重;坚持以专业为纽带、项目为平台开展合作;按照企业员工操作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和培训标准,设置全真企业环境实训基地岗位,将企业操作实务与学员学习、考核有机结合。
第三,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合作机制。
在校企深度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又要考虑企业盈利的需要,按照市场化运作,形成教学与经营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良性格局。
学校要为合作企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鼓励企业人员参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保障合作办学工作顺利进行。
同时,学校利用专业师资的智力优势,积极为合作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支持。
第四,加强校企合作办学的衔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选择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从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平衡点切入,充分调动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
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在兼顾专业教学和订单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加强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文化对接、专业对接、资源对接和项目对接。
其主要特征,一是通过宣传企业精神和文化,用以感染师生和员工,促进校企合作;二是按照企业的产业发展要求,安排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实现专业与产业的紧密对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三是通过整合行业企业资源、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以及社会资源,校企共建专业课程、专兼职教师队伍、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研发课题,开展管理咨询等,加强资源对接;四是以项目合作为载体,通过人才培养合作、职业培训合作、科研项目合作等,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五、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具体路径第一,从校企合作机制上看,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美国“合作教育”、澳大利亚“TAFE”模式,或者建立“职业教育集团”来实现校企合作,收集有合作意愿的企业,以行业协会为支点,依托行业开展合作,规定合作的内容、目标、模式,明确合作办学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校企合作办学形成机制保障,实现校企合作责任的无缝对接。
第二,从校企合作业务开展上看,校企合作需要贴近市场需求,根据企业的需要,扩大校企合作领域,联合培养高职在校生,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现代市场变化较快,生产技术日新月异,对员工技能的提升要求也日益提高,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熟悉企业的生产环境、产品、设备及工艺流程。
因此,应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实训环节的培训实践,为学生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从校企合作动力上看,应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发挥高校教师的理论特长,企业的设备资源、实践优势。
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通过到企业挂职提升职业技能,企业应及时将行业信息传达给学生,形成优势互补;实现订单顶岗实习和企业选人用人的互补,实现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良好的校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