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PPT(第4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合集下载

第四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精品PPT课件

第四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精品PPT课件
B.素体阴液亏虚――必兼有口干舌燥――当顾护津液――辛 凉发散方中加芦根、花粉或以单味鲜石斛合豆豉,亦可用加 减 葳蕤汤
C.属气虚者――气虚无力达汗――解表方中加党参、沙参等
(2)热在气分:
邪热内郁,气机不畅――见高热、不恶寒、烦 躁、无汗――清气热为主加轻清宣透之品
热盛伤津,津液不足――口渴、烦躁较甚、苔 黄干燥
3.大汗: (1)气分热炽,迫津外泄――清泄气热――白虎 汤
(2)虚脱:大汗淋漓,又分津脱、气脱
津脱亡阴――汗出热而粘手,如珠如油,舌绛干, 脉细无力――尚有面部潮红,渴喜冷 饮而不多饮,手足温,躁动不安,呼 吸急促 ――生脉散加龙骨、牡蛎
气脱亡阳――大汗,质稀而冷,舌淡而润,脉微欲 脱,兼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糜,气息 微弱――参附龙牡汤或四逆汤
5.身热不扬: 特点:身虽热,但热象(势)不显扬于外(自觉或他
觉都不感到热势很高,且好象有寒感,但 久扪之则觉灼手)
病机:湿中蕴热,湿热郁蒸气分
6.身热夜甚: 特点:发热以夜间为甚,常兼口反不渴、舌絳 病机:邪热进入营分,劫灼营阴
7.夜热早凉:
特点:入夜则发热,但热势一般不高,天明则热退 身凉,热退时无汗出。
(3)阳明腑实: 高热、恶热、腹胀滿痛拒按不大便――(吴又 可云:内壅无汗)――宜通下或用增液承气
(4)热在营血: 热灼营阴,阴液被劫,作汗无源――生津养 液,以补汗源――清营汤
2.时有汗出: 汗出不多不透,或但头面汗出身无汗――湿热 郁蒸,气机不得宣透――汗出热势较减,继之 复热――清利湿热
病机:邪在少阳或三焦气分,枢机不利,表里 不和――多为湿热之邪所致
3.壮热:
特点:身高热,不恶寒反恶热 病机:病邪由卫分进入气分,邪正剧争,气分

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示意图
卫气 脉外 水谷精微
营血 脉内
卫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最浅 (人体的抗邪、保卫功能)
气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较深 ( 各脏腑的功能)
营 和调五脏,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最深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濡养五脏六腑)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转归】 ①从表外解而愈 ②卫分 顺传 逆传
气分 心营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二)气分证
概念 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
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类型。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病机分析
温邪袭表
舌边尖红 苔薄白脉 浮数
卫受邪郁
卫气抗邪 肺气失宣
肌表失养 开合失司 发热
咳嗽
温邪上扰 温邪伤津
头痛 口微渴
恶寒 无汗或少汗
元代《卫生宝鉴》中开始区分气分热和血分 热的证治。
明末吴有性论《温疫论》中有温疫病邪在 “气分”和“血分”而采取不同解法的论述: 认为邪在气分正气尚盛,可从战汗顿解; 疫邪传留于血分,邪气从斑透而渐愈。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研究论证 广泛开展了卫气营血临床研究

温病常用诊法PPT课件

温病常用诊法PPT课件
温病常用诊法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
一、辨常见症状
(一)辨发热
1、卫分证:发热微恶风寒 2、气分证:寒热往来;壮热;日晡潮热; 不扬。 3、营血证:身热夜甚;夜热早凉;低热。 身热肢厥
3
身热
(二)辨汗出异常
1、无汗: a、卫分(邪郁肌表) b、营血分(汗源匮乏) 2、时有汗出(热蒸湿动,湿遏热伏,气机不畅) 3、大汗: a、气分热炽 b、亡阴 c、亡阳 4、战汗(邪留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鼓邪 外出)
伤络动血,气随血脱
通舌黑润—夹痰湿 滑润舌质不红—阴寒内盛(湿温后期)
25
辨舌质
舌尖红赤起刺—心火(热)上炎,红绛舌初期 红舌
舌红有裂纹—心营热毒极盛
舌光红柔嫩不润—邪热已退,津液未复
26
辨舌质
纯绛鲜泽—热入心包 绛而干燥—邪热化火,火邪劫营,营阴受伤 绛而黄白苔—营热,又有气分之邪 绛舌上粘腻—热在营血,夹痰湿 绛舌光亮无苔如镜面—胃阴衰亡 舌绛不解干枯而痿—肾阴枯涸 舌部炎症,粘膜固有层毛细血管增生、充血、扩 张有关 发热,维生素缺乏,脱水
温热痉厥
章虚谷在《温热经纬》所云:“火动则风生而筋
挛脉急,风煽则火炽而识乱神迷,身中之气,随
风火上逆,有升无降,常度尽失。” 1、实证(如热盛痉厥) 2、虚证(如阴虚痉厥)
8
(六)厥脱
1.热厥
2.寒厥
3.亡阴
4.亡阳
9
二、辨斑疹
10
辨斑疹意义
叶天士:“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
神昏-阳明热结
烦躁不安-热郁胸膈; 阳明热盛; 气
肝经郁热
神志昏蒙-湿热酿痰 后期:神情呆钝—余热、湿、痰、瘀互结,机窍不利

四温病常用诊法精品PPT课件

四温病常用诊法精品PPT课件

(一)辨斑疹形态
斑:点大成片,
不高出皮肤,望 之斑斑如锦纹, 抚之不碍手,压 之不退色。
温病比较有特殊意义的如舌诊、 辨斑疹、白pei以及神志异常、动风痉 厥等作为重点介绍。
三、注意发病季节
如四时温病与季节气候变化密 切相关
但不能过于刻板
四、注意询问病史
1.起病时间、诱因、初起证候表现
2.辨外感病还是内伤病:一般外感病 热势高,发病急,病程短;内伤发 病较缓,病程长,热势较低。外感 发热由外邪侵袭所致,内伤发热是 脏腑功能失调或障碍。
抽搐 肝
秘结、舌红、苔黄厚燥、脉 凉肝熄风
甚则 风
பைடு நூலகம்沉弦有力
角弓
心营热盛 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时有 清营泄热
反张
谵语、甚则神昏、舌绛、脉 凉肝熄风
弦细数
血分热盛 身热燥扰、斑疹显现、吐衄 凉血解毒
血、舌深绛、脉弦细数
平肝熄风
虚 手足 真阴亏损

蠕动 甚则
水不涵木
瘛纵 虚风内动
低热不退、午后尤甚颧红、 滋阴潜阳 手足心热、心中澹澹大动、 熄风镇痉 舌干绛、少苔、脉虚无力
方药
羚角钩藤汤合 麻杏石甘汤
白虎汤合羚角 钩藤 承气汤+羚羊 角钩藤地龙等
清营汤或清营 汤+羚角钩藤
犀角地黄汤+羚 角钩藤
三甲复脉汤或 大定风珠
六.厥脱
1.热厥:胸腹灼热四肢厥冷+阳明腑实证,为热 毒炽盛,郁闭于内,气机逆乱,阳明不顺接,阳气不 能外达所致。
2.寒厥:无热清气,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下利 清谷,舌淡脉欲绝。为阳气大伤,虚寒内生,全身于 温煦。
1.实证动风 2.虚证动风
温病动风鉴别

温病诊法斑疹课件

温病诊法斑疹课件
24
临床意义
l 晶莹饱绽,分布均匀,颗粒清楚,透发后热势 递减,神情清爽,为津气充足,正能胜邪,邪 却外达之佳象.
l 空壳无浆,如枯骨之色,并见身热不退,神志 昏迷等症,则为津气俱竭,正不胜邪,邪气内 陷的危险征象。
25
4 治法
l 晶陪――清热祛湿,宣畅气机。 l 枯陪――养阴益气,佐以清泄湿热。 l 忌用:辛温疏散,或纯用苦寒清里。 l 吴鞠通: “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 ”
丹痧—— 多先见于颈项,渐及胸、背、腹部及 四肢,一日之内即可蔓延全身
5
斑疹病机区别
l 斑:
l 疹:
l 热毒炽盛,郁于阳明, l 风热伏郁于肺,内窜 胃热炽盛,内迫血分, 营分,达于肌肤血络 灼伤血络,血从肌肉 而成
外溢而致。
6
斑疹
l 斑疹皆系热邪深入营血的征象。但二者的成因 不同.
l 陆子贤说: “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l 章虚谷: “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
65
厥脱
l 厥 : 阴阳气不相顺接。 l 脱: 阴阳气血严重耗损后,元气不能内守
而外脱 .
66
1.热厥
l 证候:胸腹灼热而四肢逆冷或不温。 病机:热毒炽盛,气机郁滞,阴阳气不 相顺接,阳气不能外达四肢。 治疗――清热解毒
67
2. 寒厥
l 证候:身无发热,通体清冷,面色苍白,大汗 淋漓,气短息微,神情萎靡,甚不识 人,舌淡脉沉细欲绝。
l 病机:气血阴津已虚,余邪未尽,痰瘀滞络。
63
六 厥脱
l 厥脱是温病发展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危重证候之 一。厥脱实际上包括了厥与脱两种证候。
昏厥——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厥
肢厥—— 四肢逆冷或不温
64

温病学课件:温病的诊法

温病学课件:温病的诊法

舌苔黄腻或黄浊
湿热证湿渐化热, 蕴蒸气分的征象, 多见于湿温病湿 热流连气分的邪 热偏盛或湿热俱 盛证。
灰、黑苔
灰燥苔多从黄苔演化而来,主热盛阴伤 ; 灰而润者,多从白腻或黄腻转化而来, 主痰湿或阳虚。黑苔多在黄苔、 灰苔的 基础上发展而来。温病过程中的灰、黑 苔,多主热证、实证。
灰厚而腻
灰燥苔
故陆子贤说:“斑为阳明热毒,疹为 太阴风热”。
诊察要点
1、观察色泽 2、辨别形态 3、注意分布 4、结合脉证 5、重视动态变化
1、观察色泽:
观察色泽: “红轻,紫重,黑危”
红活荣润——血行流畅,邪热外透(顺); 色艳红如胭脂——血热炽盛, 紫赤类鸡冠花——热毒深重的表现; 色黑——火毒极盛,最为凶险之象。其黑而光亮,虽属热胜毒 盛,但气血尚充,依法治之,尚可救治;若黑而隐隐,四旁赤 色,为火郁内伏,气血尚活,大用清凉透发之剂,间有转红成 可救者; 黑而晦暗——元气衰败而热毒锢结的征象,预后不良。
三、注意发病季节
四时温病与季节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但不 能过于刻板
四、注意询问病史
起病时间、诱因、初起证候表现, 辨外感病还是内伤病, 曾经进行过什么治疗等, 现在证则是辨证立法用药的依据。
舌诊临床意义
辨别感邪的轻重 区别邪气的性质 了解病变的浅深 判断津液的盈亏 预测病情的顺逆
舌苔——卫分和气分的病变 舌质——营分和血分的病变
温病常用诊法
教学要求
1、掌握温病常见的舌象、斑疹的辨析 2、熟悉发热、神志异常、痉、厥脱的
辨析 3、了解白 pei、验齿的临床意义。
温病诊治
三早:早诊断、早治疗、早防控
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 2、特殊体征 3、发病季节 4、注意病史

温病学讲义PPT课件

温病学讲义PPT课件
第19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 【诊断依据】 • 1、多发于春节或冬春之交。 • 2、本病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如突然高热、头痛、呕吐、项强或神志改变等,其体征可见:皮肤黏膜瘀点、
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 克氏征阳性等 • 3、本病极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等危重证候。
第20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第30页/共43页
第十一章 伏暑
• 【诊断依据】 • 1、本病多发于深秋或冬季。 • 2、本病起病急骤,初起即见暑湿或暑热内伏的证候。发于气分者,
即见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发于营分者,即见高热、心烦、 舌绛少苔,甚则皮肤、粘膜出血而发斑等。两者均兼有恶寒等卫表 证。 • 3、病程中若见但寒不热,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胸腹灼热不除, 兼大便不爽,色黄如酱,此多为湿热郁结胃肠,也是本病特征之一。
• 3、热燔气营(血) • (1)气营(血)两燔:P129 • (2)热盛动血:P130 • (3)热与血结:P130 • 4、热盛动风:P131 • 5、邪陷正衰:P132 • (1)热闭心包:P132 • (2)内闭外脱:P132 • (3)阳气暴脱:P133
第22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 6、热灼真阴 • (1)真阴亏损: P133 • (2)阴虚风动: P134 • (3)阴虚火炽: P135 • 7、邪留阴分: P136
绪论
• 明清时代-温病学的形成阶段 • 一、温病学术上的成就 P5 • 二、温病学家的贡献: • 1、吴又可:《瘟疫论》-第一部瘟疫病专著,疠气 • 2、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理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作。 • 3、薛生白:《湿热论篇》-湿热病证 • 4、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理论 • 5、王孟英:《温热经纬》

温病常用诊法课件

温病常用诊法课件

1、辨舌的意义
舌的状态对于温病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特别 是温病的病理变化迅速,温病过程中的脏腑虚实、 气血盛衰、津液盈亏、邪正消长、病情轻重、病位 浅深、预后好坏等情况,往往都能在舌象上反映出 来。具体地说,辨舌的临床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1)区分病邪类型; (2)分析病机证候; (3)判断病情传变; (4)指导立法用药。
2、辨舌苔
主要观察舌苔的色泽、润燥、厚薄等。温病舌苔的变化, 主要反映卫分和气分的变。
(1)白苔
白苔有厚、薄之分。薄者主表,候卫分之邪,一般见于 温病初起,病变尚轻浅。厚者主里,候气分之邪,多因于湿 热为患。 右为正常之白苔。
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 为外感温邪初袭人体,客于卫分的征象。多见于风 温病初起。 风寒表证也可见薄白苔,但质地润泽、舌色正常, 且恶寒较甚而无汗,与风热表证不同。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请单击播放
按ESC键退出
温病诊法运用的目的:
最大限度地收集到进行温病卫气营 血辨证、三焦辨证所需要的资料,从而 为确立正确的诊断提供依据。通过对各 种诊法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分析,可以 确定温病病因、判断病证性质、明确病 变部位、了解邪正消长,分析病变趋势, 从而为正确分析病证的病机提供可靠的 依据。
白砂苔: 又名水晶苔,其舌苔白而干硬如砂皮,扪之糙涩。系 邪热迅速化燥入胃,苔未及转黄而津液被灼的征象,属 里热实结之证。
白霉苔: 表现为满舌生白衣,或蔓延到颊颚等处,有如霉状, 或生糜点,或如饭粒样附着,或如豆腐渣样,刮之易去。 为秽浊之气内郁而胃气衰败之征象,预后多属不良。 常见于温病患者久治不愈,胃气大伤,或滥用广谱抗生 素、皮质激素者。但在小儿见有类似上述表现,而非出 现在温病中,多属鹅口疮,不与白霉苔同例。

最新温病学-第四章--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最新温病学-第四章--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 清代喻嘉言提出三焦治疗原则“上焦如雾, 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 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 以解毒。”
• 后来叶天士亦多次提到三焦论治温病的观 点“温邪触自口鼻,上焦先受。”“上焦 不解,漫延中下”“上焦药用辛凉,中焦 药用苦寒,下焦药用咸寒”
• 吴鞠通则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完善了三焦 辨证
• 5.湿蒙心包 (气分证)
• 证候:发热汗出不解,神志昏蒙,时清 时昧,舌苔垢腻,脉濡滑数。
• 病理:痰湿蒙窍,扰乱心神
• 辨证要点 :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 邪在上焦(初期) • 病变部位:手太阴肺及手厥阴心包
邪犯肺卫---温邪犯肺,肺气失宣 • 手太阴肺 肺热壅盛---肺气闭阻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 3·湿热阻肺 (卫气分证)
• 证候: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 咽痛,苔白腻,脉濡缓
• 病理:卫受湿遏,肺气失宣
• 辨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 苔白腻 。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 4 . 热陷心包 (营血分证 ) • 证候:神昏,肢厥,舌謇,舌绛等。 • 病理:热陷心包,闭窍扰神 • 辨证要点:神昏、肢厥、舌绛
• 肝:高热,颈强,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两目上 视,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 膀胱:发热,少腹疼痛,尿频、急、痛、赤。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 气分湿热: • 病位:脾、膜原、胆腑、肠腑等 • 湿重热轻:热为湿遏而见身热不扬; • 热重湿轻:湿热交蒸而见身热汗出,
热虽盛而不为汗衰。 • 辨证要点:发热,脘腹痞满,苔腻。

4. 温病的常用诊法-2

4. 温病的常用诊法-2
辨齿缝流血: 齿缝流血,兼齿龈肿痛--胃火上激齿缝流血 齿缝渗血,齿龈不肿--肾火上炎
齿垢
齿垢指齿根部面上积有的垢浊。多由热邪 蒸腾胃中浊气而成,也有因中焦湿热熏蒸 而成。
齿焦有垢多为热盛伤津,但气液未至衰亡。 齿焦无垢为肾水枯,胃液竭,病多危重。 垢如灰糕为胃肾两虚,津气耗竭,独湿浊
胃脘
脘腹痞满:胃脘痞满按之濡软而不痛,常 并见胸满。-湿邪遏困中焦,脾胃升降失 常所致。
胃脘满痛:胃脘部痞满、胀满,按之坚硬 或疼痛拒按。-湿热、痰浊内阻,气机失 畅。并见舌苔黄浊为湿热或痰热互结于胃 脘之征;并见舌苔白腻为湿邪痰结,阻滞 气机所致。
腹部
腹胀硬痛:腹部胀满疼痛按之板硬,痛不可按, -热结阳明,腑气不通。
绛舌规律
绛舌常标志邪热已入心营。 色鲜泽者多属实证。 干燥、光亮、甚至干枯而萎者,多为阴液 耗伤的表现。
舌纯绛鲜泽
舌绛干燥
舌绛上有黄白苔
绛舌上罩粘腻苔垢 舌绛光亮如镜 舌绛不鲜,干枯而萎
紫舌
舌焦紫起刺(杨梅舌)--血分热毒极盛 舌紫绛而干(猪肝舌)--肝肾阴竭 舌紫而瘀暗,扪之潮湿--内有瘀血
黑苔焦燥起刺,质地干涩苍老 黑苔薄而干燥或焦枯
遍舌黑润
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
辨舌质
观察要点: 色泽、 质地、荣枯 意义: 辨热入营、血的病候
红舌
舌尖红赤起刺--心火上炎 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中生有红点--心
营极热 舌光红柔嫩,望之似润,扪之干燥--邪热初
退,津液未复 舌淡红而干,其色不荣--邪热已退,气阴不
由厚--变薄(病退) 3.润燥:由润--变燥(津伤加重) 舌: 1.舌色:由红--变绛--变紫(邪热由气分进入营血 2.荣枯:由荣润--变干燥乏津--变干枯萎瘪(反映体内阴液

温病常用诊法课件

温病常用诊法课件
详细描述
养阴清热药具有养阴清热、润燥生津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温病后期,阴虚内热,如糖尿病、干燥综 合征等症。常见的养阴清热药有沙参、麦冬、生地黄等,可以配伍其他中药组成方剂,如六味地黄丸 、百合固金汤等。
活血化瘀药与方剂
总结词
用于治疗温病气滞血瘀,促进血液循环 。
VS
详细描述
活血化瘀药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抗炎等作 用,主要用于治疗温病气滞血瘀,如关节 炎、静脉曲张等症。常见的活血化瘀药有 川芎、当归、丹参等,可以配伍其他中药 组成方剂,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
皮肤干燥:患者表现为皮肤干燥 ,多见于阴虚内热证或燥邪伤肺 证。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望 诊的重要内容之一。
皮肤湿冷:患者表现为皮肤湿冷 ,多见于阳虚寒湿证。
皮肤斑疹:患者表现为皮肤出现 红色或紫色斑疹,多见于热入营 血证或风热犯肺证。
望舌苔
舌苔是舌面上的一层 苔状物,通过观察舌 苔的变化,可以了解 病情及寒热虚实性质 。
神昏谵语:患者表现为神志不清,胡言 乱语,多见于热入心包或中风闭证。
烦躁不安:患者表现为烦躁易怒,心烦 不安,多见于实证或热证。
常见神态包括:精神萎靡、烦躁不安、 神昏谵语等。
精神萎靡:患者表现为精神不振,反应 迟钝,多见于虚证或湿邪困脾证。
望皮肤
常见皮肤表现包括:皮肤湿冷、 皮肤干燥、皮肤斑疹等。
温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01
温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 头痛、咳嗽、咽痛、乏力等,不 同疾病的表现形式和程度有所不 同。
02
温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 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同时需要排 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02
温病常用诊法一:望诊
Chapter
望神态

温病学课件:温病的诊法

温病学课件:温病的诊法

黄苔
主病:主里、热、实证 邪在气分为多,要结合舌质。 和白苔一样,也要注意其厚薄、润燥、或 兼不兼白苔等情况
舌苔黄白相兼
为邪热初传气 分,卫分证未 罢;邪热入于 少阳亦可见到。
苔黄
不燥
干燥
邪热初入气分, 热邪未盛,津伤 不重
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舌苔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
热结肠腑, 阳明腑实 的征象。
重的表现,提示病情深重
4、结合脉证
斑疹透发热势下降,神情清爽,为邪热外 达,外解里和之象;(顺证) 斑出热不解,或甫出即隐,神志昏愦,肢厥 脉伏,为正不胜邪,毒火内闭之险恶证象。(逆证)
5、重视动态变化
如斑疹色泽由红 紫 紫黑 逐渐加重,反之则病情转轻。
如形态由松浮 紧缩有根 热毒渐深,毒火郁闭之兆,反之则热毒外达之象。
舌苔
tongue coating
苔色 白 黄 灰黑
苔质
厚薄 润燥
舌苔薄白舌边尖略红
欠润
干燥
温病初起, 邪在卫分 ➢ 多见于风温初起
表邪未解,津液受伤 ➢ 上证加重,但仍在卫分 ➢ 素体阴虚,感受风热 ➢ 秋燥初起
舌苔白厚


湿阻气分,浊邪上泛。 多见于湿温病中, 邪在气分,湿浊偏重
脾湿未化,胃津已伤, 津液不能上承;或胃燥 肺气受伤不能布化津液。
温病兼夹 痰湿内阻
阳明腑实而阴 液大伤之征 象。
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
为气血虚亏,气随血脱的征象。常见于湿 温病湿热化燥传入营血,灼伤肠络,大量 便血之证。
辨舌苔小结
主要观察苔的颜色、干润、形状。 薄白苔邪尚轻浅;黄厚苔为病情加重,病 位较深;苔厚腻为湿热性质的温病;黄 燥苔为温热性质的温病;润为津液尚存; 干燥焦裂为津液亏损。 苔由白 黄 灰 黑 病邪逐渐深入,病情渐次加重,反之 则病邪外透 ,病情好转。

温病诊法斑疹ppt课件

温病诊法斑疹ppt课件

12
文献
雷少逸所说:“红轻、紫重、 黑危。”
应结合临床的其他见证作综 合分析,
13
3.分布

指疏密和部位 量少稀疏均匀__热毒轻浅.邪热外达 量多稠密成片__邪热过盛,病情深重 叶天上称斑疹“宜见不宜见多”


14
疹的外发部位:

一般从胸腹部沿躯干到达四肢,再到手足掌 心或骶尾部,并依次消退的为顺证,反之为逆 证。
5
斑疹病机区别

斑: 热毒炽盛,郁于阳明, 胃热炽盛,内迫血分, 灼伤血络,血从肌肉 外溢而致。
疹: 风热伏郁于肺,内窜 营分,达于肌肤血络 而成
6
斑疹



斑疹皆系热邪深入营血的征象。但二者的成因 不同. 陆子贤说:“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章虚谷:“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 属肺。”
白陪的形成是由于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胶结难 解,湿热郁蒸肌肤而成。 每随发热汗出而透发,但湿性粘腻,热蒸湿动, 非一次所能透尽。 枯陪为正不胜邪,津气俱竭而成。
22
形成


杨照黎说:“湿热素盛者,多见此证”多见于 湿温、暑湿、伏暑等湿热性质温病。 尤多见于此类病症误用滋腻,或失于轻清开泄 更为多见。
17
兼证

若斑疹已出,二便不通或腹泻不止,或呼吸急 促,鼻煽痰鸣,或痉厥,或体温骤降,大汗淋 漓,四肢厥冷等,均为逆证或险重证。
18
与阴斑鉴别
其斑色淡红,隐而不显,分布稀疏,胸背微 见数点,伴见四肢厥冷,口不甚渴,面赤足冷, 下利清谷,脉不洪数 ——多因过用寒凉,或误用吐下,导致中气 亏虚,阴寒下伏,阴盛格阳,无根失守之火载 血上行,溢于肌肤所致。不可误为实热发斑, 而妄用寒凉,宜用桂附引火归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临床意义
可协助辨别病证的性质及邪正消长 和津液盛衰的情况。
白㾦的发生——说明湿热性质的温 病。
顺证:色泽晶莹,颗粒饱满,透发 之后热势渐退,神情气爽——津气尚充, 正能胜邪--“水晶㾦”
逆证:色如枯骨,空壳无浆,身热 不退,神志昏迷——邪毒内陷,正不胜 邪,津气俱竭--“枯㾦”“脓㾦”
特色诊法
(五)治疗原则
斑——清胃解毒,凉血化斑 (化斑汤)
疹——宣肺达邪,凉营透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丹皮大 青叶生地玄参方)
如斑疹并见——化斑为主,兼以透疹
(六)治疗禁忌
初透之际,不可早用过用寒凉以免冰伏留邪。 不可妄用升提,助火上炎,造成血热妄行、昏厥 等。 不可妄用滋补,以免邪热内闭。
特色诊法
辨 白㾦
(四)诊察要点
1、观察色泽 2、辨别形态 3、注意分布 4、结合脉证 5、重视动态变化
1、观察色泽:
红活荣润——邪热外透,气血通 畅
深红紫赤——热毒极盛 色黑光亮——热毒深重,气血尚 充 色黑晦暗——热毒锢结,正气衰 亡 红 黑 颜色加深,病情加重
“红轻,紫重,黑危”

2、辨别形态
斑疹松浮朗润,如洒于皮面 ——热毒外泄(顺证)
根据热性,选药遣方
第4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学习目的和要求
1、掌握辨舌,包括舌苔、舌质。 2、掌握斑疹与白㾦。 3、熟悉温病常见症状(发热、汗出、神志 异常、痉、厥脱)。 4、了解验齿,鉴别胃实与肾虚。
学习内容
1.辨常见症状 2.辨斑疹与白㾦 3.辨舌 4.验齿 5.察咽喉 6.诊胸腹、切脉象
[学习方法]
1、多比较 2、加强感性认识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析疑
发热恶寒并见的情况: a:表证 b:里证
发热恶寒并非表证之专利
1.发热恶寒
b:里证 ✓疮疡病--少数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急性阻塞
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肾盂肾炎等。
《外科正宗》中明确指出:“疮疡初期发热恶寒是外感 风热或火毒内发,中期发热恶寒是疮疡将要作脓”
1.发热恶寒
舌红脉数——发疹之兆
4、结合脉证
热势渐降、神志清宁—— 邪热
透 外透,外解里和(顺证) 发 斑出热不退或甫出即隐,发出不 之 齐并见神昏——正不胜邪,毒火 后 内闭(逆证)
5、重视动态变化
如斑疹色泽由红 紫 紫黑 逐渐加重 ,反之则病情转轻。 如形态由松浮 紧缩有根 热毒渐深,毒火郁闭之兆,反之则热毒外 达之象。 如斑疹分布由稀疏郎润 融合成片 热毒转盛之象 如急现急隐,或甫出即隐亦为热毒内陷
b:里证 ✓疮疡病 ✓败血症--
柯雪帆“温热邪毒入侵人体,初起在卫,但一般为时短暂,一旦确 定或疑为败血症 ,往往疾病已在气营之交,或已入营血之期…… 热在气分阶段,由于热毒炽盛正邪剧烈斗争 ,故寒战高热。”
1.发热恶寒
b:里证 ✓疮疡病 ✓败血症 ✓暑热病-“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 加人参汤主之。”---《金匮要略》
验齿
验齿
“温热之病,望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 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 耗肾液。”
----叶天士
验齿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 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 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 燥。”
----张仲景
验齿
1、牙齿润燥
光燥如石——胃热津伤,肾阴未竭 燥如枯骨——肾阴枯竭 齿燥色黑——邪热深入下焦,肝肾阴伤,虚 风渐动
2、齿缝流血
齿缝流血兼齿龈肿痛——胃火冲激,属实。 齿缝流血兼齿龈不肿痛——肾火上炎,属虚。
验齿
3.齿垢 齿焦有垢:热盛伤津 齿焦无垢:肾水枯,胃液竭,病多危重 垢如灰糕:胃肾两虚,津气耗竭
温病常见症状
发热
1.发热恶寒
温病初起。 1)伤寒之发热恶寒 2)风热之发热恶寒 3)湿热之发热恶寒
1.发热恶寒
特色诊法
1、早期诊断,辨病为先
“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 燥,有冬温,有温疟。”---吴瑭
2、先分阶段,再定脏腑 3、中西结合,依法管制
特色诊法
辨 斑疹
辨斑疹
温病过程中出现的皮疹 斑疹形态、成因有所不同,诊断意义亦有 别,但斑疹每可伴随出现,故前人常举斑 赅疹,或名疹实斑,亦有统称斑疹者。
斑疹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 ——热毒锢结(逆证)
3、注意分布
稀疏均匀——热毒较浅(预后良 好)
稠密融成一片——热毒深重(预 后不佳)
故叶天士称斑疹“宜见不宜多见” “宜见”指斑疹的透发提示邪热 得以外透 “不宜多见”指斑疹过于稠密, 为热毒深重的表现,提示病情深重
4、结合脉证
透 壮热烦躁、无汗、闷瞀、耳聋、手 发 足发凉、舌赤、脉伏——发斑之兆 之 前 发热烦躁、面红目赤、胸闷咳嗽、
(二)斑疹成因:热郁于内侵入营血
斑:胃热炽盛, 内迫营血,从肌 肤外发
病位:(深)
疹:风热郁肺, 内窜营血,从肌 肤血络而出
病位:肺(浅)
故陆子贤说:“斑为阳明热毒, 疹为太阴风热”
(三)诊断意义
通过观察色泽、形态及分布等 可协助了解温病病邪之浅深轻重 及津气的存亡及判断预后 为确立治疗提供依据
辨斑疹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 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 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一)辨斑疹形态
斑:点大成片, 不高出皮肤,望 之斑斑如锦纹, 抚之不碍手,压 之不退色。
疹:形如粟米、 高出皮肤,呈琐 碎小粒抚之碍手
2.寒热往来
1)疟疾 2)湿热郁阻--往来寒热如疟,口渴心烦,脘闷,腹胀,呕
恶身热,午后较重,入夜尤甚,苔黄白而腻,脉弦数。
3.壮热
1)体温39度以上 2)热入气分 3)四大症,热势弥漫
白虎汤“四大症”质疑?
• 四大症: 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四大症的来源:
《温病条辨》曰:“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 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辨白㾦
1.形态:细小、表面隆起、内含浆液的白色晶莹 疱疹。
2.分布:多见于颈项与胸腹,头面四肢较少。
3.成因:湿热郁阻气分 蕴蒸肌肤 而发
从皮肤
4.临床表现
出㾦之前:身体重沉疼痛,汗出热不解,胸 闷不适,口渴不欲饮,苔腻等。
出㾦之后:病邪外达,上证缓解;但由于湿 热蕴蒸难化,故时有反复,分批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