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课题: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课时:一节课课程类型:新课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认知与技能:知道公车上书的基本史事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忆,引导并启发学生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讨论维新变法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爱国进步的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戊戌变法对社会的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以合作学习法为主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在上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先关上课本,我们回顾第三节课(甲午中日战争)所学的内容。
生:回顾中师:1894年7月至1895年4月爆发了什么战争,交战双方是哪两个国家及其战争结局怎样?生: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交战双方分别是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战争结果是中国战败了并签署了《马关条约》。
师:那么《马关条约》的签订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哪样影响?生: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并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师:前面我们学习了19世纪末农民阶级爆发的义和团爱国运动以及封建地主阶级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洋务运动,现在我们一起学习下作为当时爱国的知识分子他们是怎么做的——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作为爱国青年的你们会怎样做?生:自由发挥中师:同学的回答都有各自的道理,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5页,看看当时的有识之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怎样的探索?我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大家快速浏览下该课内容。
八年级历史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课件
③翻译外国书籍
A.①②③ C.①②④
④建设海军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是①严复 ②谭嗣同 ③康有为 ④梁启超( A①② B③④ ) C①②③ D②③
10.维新派的改革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主要因为 ( ) A维新派反对清政府 B改革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C改革完全是错误的
D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
想一想:光绪帝的变法措施哪 些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切身 利益? 4、结局:
力量对比
政治力量 军事力量
想争取袁世凯 保护光绪帝
维 新 派
维新派依靠光 绪帝 (无权) 以慈禧太后 为首 (掌握实权)
顽 固 派
袁世凯统帅新 建陆军投靠顽 固派
影响:戊戌变法在社会上
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 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不 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 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 路。
11.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是( A 梁启超 B康有为 C严复
) D林则徐
12. 戊戌变法开始于( )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 C保国会 D光绪牺牲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14. 下列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 A 改革政府机构,实行君主立宪制 B 发展农工商业 C 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 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D 训练新式陆海军
维新变法运动
兴起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 《天演 百日 维新 上书 论》
变法 失败
知识纲要
第 7 课 维 新 变 法 运 动
公车上书
揭 开 变 法 序 幕
严复的译述《天演论》
推 动 变 法 发 展
戊戌变法 (1898年)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一)分析教材《维新变法运动》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的内容,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一样,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步伐的同时,更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的历史使命。
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维新运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同时又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作用。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社会的影响,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
教学内容特点:本课学习内容的主要特点,是较高的分析,理解难度与较强的故事性并存。
因此,我采用以“导”为主的教学法,读、讲、议结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提取有效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同时还采用情景教学法,表演法,表格法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感性认识,使教学生动活泼。
利用幻灯片制作课件,使知识更为系统化。
用线索和图表来教会学生学习历史,归纳历史的方法。
课前设计学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预习目标(学案)1.预习课文,完成《历史填充图册》第1.2题。
2.在预习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①什么叫“公车上书”?②《天演论》宣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着怎样的进步意义?③用表格法,简要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二、说学情与学法本校属于城乡结合部,学校所有班级也属于平行班,所以学生的学业水平参差不齐,想读书的人不多,厌学的人却不少。
如何让学优生吃抱,学困生吃到,是一个挑战。
针对部分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让他们表演,讨论,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对那些学困生,可以随时出一道简单题目来要求回答,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引起学生的自我重视。
三、说教法。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PPT课件 (1)
2、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选一选
1.颁布“明定国是”诏的皇帝是(
A.慈禧太后
B.光绪皇帝
C.道光皇帝
D.宣统皇帝
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A.公车上书
B.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 诏
C.《天演论》的发表
D.《马关条约》的签订
3.严复译述的《海国图志》,把(
如果戊戌变法是维新派精心培育的一 棵幼苗,在当时的环境下它能不能茁壮成长?
顽固派
光绪帝
破
无实权 坏
麻木
枯萎
老百姓
软 弱
资产阶级维新派
改良道路在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中国行不通
中南海瀛台,后党 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 在这里。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光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为唤醒变世法人而。 牺牲的第
快 哉
一人——谭嗣同
无两 力昆
向 天
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维新运动兴起时声势浩大,变法运动得到了光绪 皇帝的支持,但却只持续了短短的103天,它失 败的原因是什么?
1、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
3、对顽固势力抱有幻想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 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请你总结一下
2019年初中PPT课件
二零一九年六月七日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 •
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时间: 1895年
• 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
• 主要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影响:
康有为
“维新派”:主张在保存中国传统的君 主政体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部分地学 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7课戊戌变法【学习目标】1.识记百日维新开始及结束的时间、失败的标志。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影响,认识戊戌变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活动方案】活动一:自读教材,感知基本史实1.公车上书。
1895年,康有为、发起“”。
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全国。
从此揭开序幕。
2.“百日维新”。
1898年6月,光绪帝发布变法法令,前后持续103天,史称“”(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又叫戊戌变法)。
9月,慈禧太后发政变,囚禁光绪帝,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变法失败。
活动二:阅读材料,结合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影响,加深戊戌变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的认识。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的一部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摘自《百度百科》结合材料请回答:(1)戊戌变法甘愿流血牺牲的爱国志士是谁?他甘愿为变法一死,你认为他的这一做法值得吗?(2)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什么运动,促进了人们哪个方面的解放?【检测反馈】()1.通过“举人”“签名”“1895年”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联想到A.公车上书B.百家争鸣C.戊戌变法D.洋务运动()2.画家孔维克创作的《公车上书》被列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由孔维克耗时3年完成。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百日维新素材 北师大版
百日维新简介百日维新 Hundred Days of Reform1898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运动。
又称戊戌维新、戊戌变法。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希望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国家富强。
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受到少数官僚赞助。
光绪接受维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不要以为我打错了,没错,是“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
在103天里颁布数十条维新诏令。
新政主要内容为倡办新式企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学校,提倡西学;裁汰冗员,削减旧军,重练海陆军。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康广仁、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等“六君子”被杀害。
新政全部取消,“百日维新”失败。
百日维新详细介绍自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诏定国是、决定变法起,至同年八月初六慈禧太后重新“训政”止,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毅然颁布“明定国是诏”,决定变法,自是日起,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轰动一时的“百日维新”。
二十八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了时任工部主事的康有为,这是他们君臣初次会见。
康利用这次面谈机会,重申其全面变法的主张。
首先陈述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到了生死关头,非尽变旧法不能自强。
光绪同意,表示:今日诚非变法不可。
康又指出,近年来并非不言变法,然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结果必至无功。
认为欲变法必先改订制度法律,否则只是变事,不是变法,要求光绪帝“先开制度局而变法律”。
并说他研究过各国变法的情形,西方各国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三十年而强,相信中国只要认真变法,三年可以自立。
光绪帝认为他讲的条理很详备。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袁世凯
第二天,袁世凯向荣 禄告密,荣禄立即进 京与慈禧太后密谋废 除光绪帝。
谭嗣同夜访袁世凯
二、百日维新
2. 戊戌变法的失败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 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府全权, 戊戌变法失败。
谭 嗣 同
为变法流血牺牲第一人
4. 戊戌变法的意义与教训
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1. 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 国之君;
2. 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 权;
3. 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列强的思想。
二、百日维新
1. 百日维新的内容
类 别
1898.6.11-1898.9.21
颁布的新法
政治方面
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发展农工商业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失败原因
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 光绪帝没有实权。 脱离了群众。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意义 戊戌变法时“家家言时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 务,人人谈西学”。 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教训
4. 戊戌变法的意义与教训
失败原因
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 光绪帝没有实权。 脱离了群众。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废除八股文。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陆海军。
顽固封建势力不能容忍 维新运动的发展。有人上书 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 梁启超;甚至宫廷内外传言 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 九月十三日,光绪帝 写密诏给康有为:“今朕位 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 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 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
公车上书图
3、内容: 4、影响:
拒 和
初中历史初二历史上册《维新变法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3.搜集与维新变法运动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
五、案例亮点
本教学案例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Fra bibliotek分体现了以下五个突出亮点:
(一)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本案例通过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再现、多媒体展示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了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历史,激发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元化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直观感受,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1.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包括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等方面。
2.详细讲解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阐述双方的主张和立场。
3.分析戊戌变法的主要举措,如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政策调整、文化教育改革等。
4.讲解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以及这场运动在我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4.通过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勇气和信心。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维新变法运动,我将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历史场景再现等方式,将学生带入19世纪末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例如,在课堂上,我可能会播放与维新变法相关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国家民族的危亡和社会各阶层的焦虑。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站在维新派或守旧派的立场上,体验不同观点的碰撞,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究兴趣。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use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主设计人:刘兆恩曹新山八年级历史授课时间:20098年9月日【一、】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重难点解析:重点是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难点是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二、】预习导学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民族矛盾激化运动序幕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揭开序幕:公车上书:年和联合应试举人上书,请求变法。
维新派人士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积极宣传思想舆论维新思想,制造变法舆论。
译著《》把西方进化学说介绍到中国,鼓吹变法维时间:年6~9月标志:光绪帝颁布“”宣布变法新目的:通过变法,实现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变经济上法百日维新内容:军事上运(运动高潮) 政治上动教育上作用:性质: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年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
运动失败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海外,被杀害,变法失败根本原因: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不能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走不通。
【三、】主动探究、拓展延伸;材料分析:材料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绝命诗材料二:“我向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请回答:1、“有心杀贼”的“贼”指的是谁?2、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3、“去”、“留”分别指的是谁?谁是生者,谁是死者?4、谭嗣同为什么称自己“死得其所”?5、上述诗句反映了谭嗣同怎样的精神?你如何认识他的这种精神?【四、】课堂练习1、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为救亡图存,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A.强学会的成立 B.公车上书 C.百日维新 D. 《天演论》的译述2、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3、戊戌变法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A.道光 B.同治 C.慈禧 D.光绪4、通过出卖维新派得到慈禧太后信任的是A.李鸿章 B袁世凯 C.荣禄 D.刚毅5、为挽救民族危机,康有为提出:“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得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四项建议。
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课件)
5.作用: 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6.性质:
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7、作用: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四.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慈 禧 太 后
戊戌政变
囚禁光绪帝的 中南海瀛台涵远楼
戊戌六君子
结论: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历史证明:
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去 留 肝 胆 两 昆 仑
我 自 横 刀 向 天 笑
“贼”是指什么人?他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贼是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谭嗣同认为自己为变法图强,挽救国家、 民族命运而献出生命,是光荣的,是值得 的。他说自己“死得其所”,正反映了其 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感。
发展农工商业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发展
训练新式陆海军 提高军队作战力。由于 皇帝没有军权,措施少 而空洞 政治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革新政治,维护统治; 取消多余的衙门和 触犯顽固派的利益 无用的官职. 文化 开办新式学堂,培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 养人才,科举考试 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伤害守旧的封建文人 废除八股文
◆主张:他认为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 械,更在___,中国只有实行_ __,才能“自强保种” ◆作用:震动了 ,推动了_________运动的发展。
◆地位:他是中国近代的______________. 中国西学第一 ——康有为称赞严复的话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光 绪 帝
民族危机日趋严重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材料题
材料题:维新变法运动1.阅读下列材料:“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请回答:(1)上述材料出自何人之口?(2)材料中的“贼”指谁?(3)此人为什么会发出“无力回天”的感叹?(4)上述材料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2.阅读下列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
”“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请回答:(1)文中“瓜分豆剖”、“揭竿斩木”各指什么?(2)康有为上书的目的是什么?是否起到了作用?为什么?3.他是广东南海人,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要求改变现状。
他多次上述当朝皇帝,并指出,形势已发展到“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揭竿斩木,已可忧危”的地步,如不及时变法,列强的侵略会变本加厉,人民的斗争会风起云涌。
请回答:(1)材料中的“他”是谁?(2)看到他的上书后深受感动,表示“不能为亡国之君”的皇帝是谁?(3)以“他”为代表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如何评价这一运动?(4)这场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4.材料一: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材料二: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富强矣。
——胡适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2)从材料二中看出此事件的结果如何?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
(3)胡适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参考答案1.(1)谭嗣同。
(2)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3)因为维新变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出现了戊戌政变,大肆搜捕维新派,变法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无力反抗,所以无力回天。
(4)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2.(1)“瓜分豆剖”指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揭竿斩木”指国内人民的反抗日益强烈,阶级矛盾尖锐。
历史: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课件(北师大八年级上)
了解严复的思想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 发展的影响;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分析戊戌变法的成败和得失,提高综合分 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课前进行预习,查阅并提取有关严复 的有效信息,提高阅读和分析加工信息的 能力;通过讨论,养成主动学习、乐于合 作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戊戌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 进行的自上而下的爱国进步的改良运动,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 国近代化的进程。
实施变法的背景:
康有为第五次上书,指出形势已经到了“瓜分豆 剖”“揭杆斩木”的地步,朝廷如不及时革旧图新, 则国亡无日。同时,康有为在总理衙门驳斥了顽固派 “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谬论:“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 祖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祖宗那 套法还有什么用呢?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 可!”从而可以看出,维新派是有胆识的,他们的主 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爱国的、进步的。“不甘做 亡国奴”的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国是”:国家的大政方针。
公车上书的背景: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 的签订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列强掀起了瓜 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促使人们觉醒。
上书时间:1895年
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
上书主要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阅读教材第35页的小字,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了康有为的政治思想,即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这也是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别。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近 代史上的志士仁人善于向西方国家学习、 勇于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值得 我们学习,逐步形成关心时政、关心国家 的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 观和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
本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 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 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促 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探 索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又在社会上起 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它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 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维新 变法运动和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等重大事件一样,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 救国救民的使命,同时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 近代化的步伐。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满清维新为什么失败,素材 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满清维新为什么失败,素材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满清维新为什么失败,素材北师大版 "满清维新为什么失败,日本维新却成功了,这个问题我思考良久。
先从北宋说起。
宋太祖实行了以文统兵,用笔杆子指挥枪杆子的方针,防止手下武将叛乱。
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考虑到,武将有武士精神反叛精神,而文士的性格大多是依附权贵,少有反叛之心。
宋太祖本人就是武将出身,并且就是依靠军事政变“黄袍加身”的。
他深知要夺取政权,仅仅依靠文士的思想是根本不行的,政权的变革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危害到既得利益集团,如果没有力量(在那个年代特指军事力量),既得利益集团怎肯放弃手中利益,几个文弱书生怎能怎敢触动旧有势力?宋太祖的做法巩固了赵氏家族的统治,但却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第一,宋朝本身面临的困境。
宋朝特别提高文职官员的地位,在王朝内外和举国上下都造成一种重文轻武的气势,把一些根本没有造反能力的士大夫压在将帅等类武职官员之上。
委派在与辽、夏为邻的沿边诸路,经常肩负着战守重任的封疆大吏,也照例都是以不能带领兵马的文臣任正职(例如安抚使),以真能带领兵马的武将任副职(例如安抚副使)。
这样就使军人气焰无法高涨,也不能不受制于文职官员了。
” 这样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宋人与辽、夏交战的结果是胜少败多。
第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由于皇帝重文轻武,武将的待遇比文人差了好几个级别,于是社会上重文轻武的风气也渐渐流传开来。
汉人越来越崇尚文弱气质,认为武将的勇武简直等同于野蛮,傻B,没脑子,不懂得与人为善,不够圆滑入世。
汉人的勇武气质渐渐消退,反抗权贵这样的理想主义精神渐渐被圆滑入世的现实主义态度取代,大家除了想吃饱饭子孙满堂,没有了更高的理想。
痛心疾首啊,汉人逐渐从征服者的民族退化为被征服的民族,汉唐的金戈铁马开阔胸襟只不过是纸上的描述罢了,读来仿佛做了一个梦。
维新变法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设计思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和本课的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难点是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在中国近代社会,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样,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步伐的同时,更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的历史使命。
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维新运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同时又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作用(二)教学或活动过程导入新课1895年的北京发生了一件大事,请看资料:“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8省在京应试的举人集会,他们推举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万余言的上皇帝书,六百多名举人在万言书上签名通过,联名上书皇帝。
”提问:你知道这件历史大事吗?你知道这部万言书的主要内容吗?(活动设计:教师出示资料和公车上书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入本课的学习。
)学习新课一、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1、“公车上书”的简单经过和名称的来历:(活动设计:指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主要内容、影响。
教师展示维新运动的领导人的照片,并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对康有为和梁启超做简单的介绍。
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康有为等先进知识分子,要求抵御外侮,救亡图强的心声,加强思想教育。
)课堂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
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PPT课件 (9)
小试牛刀
通过30分钟的学习,相 信我们同学学到了不少知识, 那么做几道习题试试吧!你 准备好了吗?
36.中近考代演中播国室教育的变革,是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1)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
“先生(康有为)以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 莫亟(急迫)于教育。” 请回答:康有为对发展教育持什么态度?
戌变法持百续日10维3天新,最终失败,因此又称
“
”
讨论:怎样理解谭嗣
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
哉快哉!”?
维 运新 动变
法
记忆目 录
1.目的: 救亡图存 2.序幕: 1895年春,公车上书
3.推动: 严复译述《天演论》,鼓吹变法 4.开始:1895.6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5.变
法
3.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 明定国是》诏
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 作用。
学法训练:说出以上 一段文字阐述了哪一事件? 这段文字包涵了该事件的 哪些历史要素?
预习检 测
维 运新 动变
法
4.根据下表,填写“维新变法”的主要内
2019年初中PPT课件
二零一九年六月七日
目标导航
• 说出严复的主要思想。 • 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 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预习检
测
维 运新 动变
法
1.为了救亡图存,1895年春, 康有为、梁启 超在北京联合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名应试 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 “公车上书”。它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是( ) A 梁启超 B康有为 C严复 D林则徐
3 戊戌变法开始于( )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 C保国会 D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4 在“百日维新”中被捕牺牲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5 下列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 A 改革政府机构,实行君主立宪制 B 发展农工商业 C 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 的衙 门和无用的官职 D 训练新式陆海军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四、结局:戊戌变法失败
维新变法康梁掀, 公车上书拉序幕, 严复译述《天演论》, 主张西方之制度, 戊戌变法光绪帝, 震动顽固慈禧阻, 百日维新可启蒙, 虽然失败是进步。
课堂练习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强学会的成立 B《万国公报》创刊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