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案
【篇一:现代诗歌两首教案】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声情并茂地朗读和背诵。
2、能力目标: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关键:理解诗歌的主题及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曾经为周国平《妞妞》里可怜的小女孩而难过,她还没来得及感受人间的花草树木,还没来得及在爸爸妈妈面前撒娇,感受人间的挚爱亲情,就匆匆地告别人世。更为那个全身心爱护女儿的父亲,为那位面
对女儿的疾病却束手无策的痛苦的父爱而难过。今天,我们可以在《也许》中再次体会到这种情感。
二、诗人简介。
三、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葬歌的语调。
四、品读诗歌。
1、诗人以“也许”为题而且在行文中多处使用“也许”,结合具体诗句思考“也许”中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1)“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揣摩,不敢相信,内心痛苦的表现。
(2)“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更加明确了诗人的不确定性,他的
猜测正是内心痛苦的体现,他无法接受女儿逝世的现实,以女儿睡
了来安慰自己。
(3)“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儿歌式的语言,童话般的世界,诗人宁愿相信女儿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是美好的,
能聆听自然的声音,会快乐的生活。
(4)“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谁不希望自己
的亲人活着,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哪怕是苟延残喘地活着,只要活
着就好,但闻一多不这样想,现实社会是如此的污浊不堪,就像他
在《死水》里写的:“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这污浊的社会不要
也罢,离开这样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幸福的,侧面也反映
出诗人对这种社会的深恶痛绝。
2、除了“也许”之外,诗人还用了“不许”一词,这又体现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
语气强烈,不可以,禁止。体现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和庇护。
3、“夜鹰”“蛙”“蝙蝠”这些事物是不美好的,诗人“不要”它们去打扰
女儿,但对于“阳光”“清风”这样美好的事物为何也不许出现呢?
“阳光”“清风”这些温柔的事物,“拨”和“刷”这样轻柔的动作也有可
能打扰到女儿的“睡眠”,作为父亲是绝不允许的,父亲对女儿的爱
达到了极点。
4、你读这几句诗的感受是什么?
悲痛到了极点的父亲,轻轻,缓缓,有无限的悲痛,也有深沉的父爱。
五、小结。
让人心碎的字字句句,让人动容的父女深情。我们用朗读去体会这
位一团火一样的诗人为人父的柔情一面。
六、作业:朗读与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
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
地走了。诗人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诗人一起《再别康桥》,走进他的内心。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附照片和图片〔幻灯展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解题。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
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
着淡
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再别:指的是又一次,别而又别,体现的自然
是无限眷恋。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
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教师首先配乐背诵。)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1.提示: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还记得哪些比较
熟悉的诗词?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
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
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
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
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
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
哪些?
【篇二:初中语文教案:《诗两首》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教案:《诗两首》教案模板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
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
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学生自
由回答
2、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
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
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
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
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
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
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
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
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
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
的美。
【篇三:《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
《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重点分析
借物抒情的写法。
3、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
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4、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
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