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档】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
癫痫及癫痫综合征的分类相关问题解答

癫痫及癫痫综合征的分类相关问题解答对癫痫及癫痫综合征进行细致的分类,将有助于临床诊断、药物选择及预后判断。
虽然有很多癫痫综合征的发病率较低,但是对于从事癫痫病临床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来说,正确认识并予以诊断仍是十分必要的。
癫痫及癫痫综合征的分类方法较多,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认识过程,1989年的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的《癫痫和癫痫综合征的分类》方案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应用,2010年ILAE又提出了关于癫痫及癫痫综合征的过渡性分类框架。
1.1989年ILAE对癫痫及癫痫综合征的分类将癫痫及癫痫综合征分成四大类:部位相关性(局灶、局限性、部分性)癫痫及综合征、全面性癫痫及综合征、不能确定为局灶性还是全面性的癫痫及综合征、特殊综合征。
从病因学角度,将癫痫及癫痫综合征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特发性癫痫及综合征:除了可能的遗传易感性之外,没有其他潜在病因;除了癫痫发作之外,没有结构性脑部病变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通常有年龄依赖性,例如儿童失神癫痫、青少年肌阵挛癫痫。
(2)症状性癫痫及综合征:癫痫发作是由一个或多个可辨认的结构性脑部病变引起,例如海马硬化引起的内侧颞叶癫痫、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引起的额叶癫痫。
(3)隐源性癫痫及综合征:推测病因也是症状性的,但是目前的检查手段无法明确病因,与年龄相关,但通常没有定义明确的脑电图特征及临床特征;随着高分辨率MRI的应用以及遗传病因学的发展,隐源性癫痫的数量将越来越少。
2.2010年ILAE关于癫痫及癫痫综合征的修订2010年ILAE提出了癫痫的过渡性分类框架(略)。
3.常见癫痫和癫痫综合征类型及诊断要点(1)良性家族性新生儿癫痫:良性家族性新生儿癫痫(BFNE)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多数在7天内)出现强直、阵挛性惊厥发作,常并发自主神经症状和运动性自动症,发作频繁、短暂;发作间期患儿一般状态良好,除家族中有类似发作史和脑电图非特异性改变之外,其他病史和检查均正常,预后良好,惊厥发作多于2~4周内消失;EEG发作间期大多正常,部分病例有全面性或局灶性异常。
前期小儿癫痫的症状主要的时候

前期小儿癫痫的症状主要的时候引言小儿癫痫是儿童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其早期症状的及时发现和诊断对于儿童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讨论前期小儿癫痫的症状,并详细介绍每种症状的表现和影响。
癫痫的概述癫痫是由于脑内异常电放电引起的一系列脑功能紊乱症状。
小儿癫痫是指儿童期发生的癫痫发作,通常在5岁以下发病,占所有癫痫的三分之一。
前期癫痫的症状1. 精神症状儿童癫痫早期常表现为精神症状的变化,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能力下降等。
有些孩子可能出现行为异常,如兴奋、焦虑、急躁等。
这些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其他问题,而错过了癫痫的早期诊断。
因此,家长应当对孩子的精神状态进行观察,并及时就诊。
2. 运动症状前期小儿癫痫的另一个主要症状是运动症状的改变。
癫痫发作时,孩子可能会出现突然的抽搐、肌肉僵直、肢体摆动等症状。
这些运动症状通常持续数秒到几分钟不等,并可能伴随口唇发紫、面色苍白等表现。
如果孩子频繁出现这些症状,应尽快到医院进行癫痫的相关检查。
3. 感觉症状癫痫发作还可能引起感觉症状的改变。
孩子在发作时可能出现视物模糊、听力降低、感觉异常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持续数秒到几分钟,并可能不易被家长察觉。
因此,家长需要留意孩子在发作时的任何感觉异常,如注意到孩子突然回避光线或声音等。
4. 自主神经症状前期小儿癫痫的另一个主要症状是自主神经症状的改变。
这些症状包括面色苍白、出汗增加、呕吐等。
这些症状可能伴随癫痫发作,但在发作时也可能单独出现。
家长应当留意孩子是否出现这些症状,并及时就诊。
影响及处理方法及时发现和诊断前期癫痫的症状对孩子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一旦症状确定是癫痫引起的,应尽早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医生通常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生活习惯调整等。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创造安全环境:减少孩子在发作时受伤的风险,如准备好软垫、安全护具等。
2.规律生活: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让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
大田原综合征

大田原综合征大田原综合征也称Ohtahara综合征,由日本学者大田原(Ohtahara)于1977年首次报道。
在此之前,本综合征多数被诊断为婴儿痉挛症,但大田原综合征的临床一EEG特征及预后与婴儿痉挛症确有所不同,故2001年新的癫痫综合征分类将其列为一个独立的综合征。
【病因学】多数有严重的先天性或围产期脑损伤,神经影像学常能发现比较大的结构性异常,如明显的先天性脑发育异常、Acardi 综合征、脑穿通畸形、Leigh's脑病等。
少数为隐源性病因。
由于爆发一抑制图形也可见于正常早产儿及深度麻醉时,因而推测本病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可能与弥漫性或多灶性脑损伤,特别是灰质病变造成神经元环路的形成和连络异常有关。
【临床表现】大田原综合征的起病年龄在3个月之内,多数早至1个月之内。
主要发作类型为痉挛性发作,可以为成串发作,类似婴儿痉挛发作,也可仅为单次痉挛。
清醒和睡眠期均可有发作。
其他发作形式如部分运动性发作、半侧惊厥发作也可出现,但很少有肌阵挛发作。
患儿有严重的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或停滞。
神经影像学常有明显的异常发现。
其他实验室检查如血或尿的氨基酸分析、脑脊液、血清酶检查、血清乳酸和丙酮酸及TORCH均很少有异常发现。
【EEG特征】暴发一抑制是大田原综合征的特征性表现,也是本症重要的诊断依据。
睡眠及清醒时持续存在。
也可为不对称或不同步的爆发一抑制。
【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婴儿早期或新生儿期起病、典型的痉挛性发作、EEG呈暴发一抑制图形、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有明显的脑结构异常等特征,诊断一般不困难。
本症与婴儿痉挛症的主要鉴别点为后者起病年龄稍晚(高峰为4-6个月),EEG主要表现为高峰节律紊乱。
与婴儿早期肌阵挛性脑病的鉴别点为后者以肌阵挛发作为主,病因以先天性代谢异常为主。
【治疗和预后】大田原综合征的治疗与婴儿痉挛症相同。
多数对药物治疗反应不好,发作难以控制。
预后比婴儿痉挛症更差,部分患儿在婴儿期夭折。
存活者多在3~6个月时演变为婴儿痉挛症的临床和EEG特征,并伴有严重智力低下、脑瘫等神经系统问题。
小儿癫痫的诊断和治疗

小儿癫痫
③ 限局性植物神经性发作。 ④ 限局性精神症状性发作:包括失 语、记忆或认识障碍、错觉及其它高 级脑功能紊乱。
(2) 复杂部分性发作
精神行为症状伴随有不同程度意识障 碍,包括自动症。
小儿癫痫
2.全身性(广泛性、弥漫性)发作
(1) 强直-阵挛性发作(即大发作); (2)强直性发作; (3) 阵挛性发作; (4)失神发作; (5)肌阵挛发作,包括婴儿痉挛; (6)失张力发作
25%)外,尽量只用一种抗癫痫药物(AED)
控制发作。
(4) 从小剂量开始,依据治疗效果、病人 适应性和药物血浓度逐渐增加或调整剂量、 达最大疗效或最大血浓度时为止。
常用抗癫痫药物:
(一)常规抗癫痫药
药物
VPA CBZ PHT PB ESX
剂量 有效浓度 T1/2 mg/kg μg/ml
15~50 15~30 4~8 4~6 20 50~120 4~12 10~20(中 毒≥25) 20~40 40~120 20~80 8h 15h 22h 4d 55h
分钟者。
小儿癫痫
2.抢救:首先以安定(DZP)和羟安定 (LZP)。前者每次0.25-0.5mg/kg,必要时 15-30分钟可重复一次。后者疗效与起效 时间与安定相当,但体内药效维持时间 (15-24小时)远较DZP(15-30分钟)长。发 作控制后肌注苯巴比妥(15-20mg/kg/d)2-3 天。
主要副作用
胃肠反应、食欲↑、肝功损 嗜睡、皮疹、白细胞↓、肝功损 齿龈增生、共济失调、皮疹、白细 胞减少、加重失神发作 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皮疹 胃肠反应、头痛、白细胞↓
CZP 0.01~0.2
ACTH 25~40U
15~18 嗜睡、共济失调、偶有皮疹、流涎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发育和癫痫性脑病9型-PCDH19的特殊遗传方式

PCDH19介绍
PCDH19 早期婴儿性癫痫脑病9型 遗传方式:XL
首例报道
1971年
在一个家族中,15个姐妹关系或近亲关系的女性患有惊厥性疾病,她们的父亲表型均正常。 她们的父辈共11名兄弟姐妹,共9名男性,她们是其中6名男性的女儿。父辈这9兄弟共生 育31个孩子,在现存的29名后代中,10名正常男性,4名正常女性,7名女性患有惊厥性 疾病,8名女性患有惊厥性疾病合并智力障碍。祖母和曾祖母也患有惊厥,这15名女性中, 有2名女性生育患病女儿。
从2009年至今,陆续发现的男性嵌合体致病,进一步支持了“两蛋白相干扰致病”的假设。 虽然越来越多的报道证明了该疾病也会导致男性发病,但是EFMR这个名字却沿用至今。
XXY男性发病
2018年
一例PCDH19的男性患者,无家族史, 性染色体为XXY,变异位点:PCDH19 (c.706C>T; p.Pro236Ser)
2018年中国大量癫痫患儿报道
2018年
内容:用NGS检测733名一岁以下的癫痫患儿,发现了275个变异位点。
入选条件: (1)新生儿严重癫痫/普遍性癫痫/婴儿期全 身性强直阵挛性癫痫 (2)年龄小于1岁 (3)癫痫综合征/不明原因的癫痫脑病
Yang L, Kong Y, Dong X, et al. Clinical and genetic spectrum of a large cohort of children with epilepsy in China[J]. Genetics in Medicine, 2018: 1.
首例报道
6名正常男性
患病女性 患病女性
3名正常男性
15名患病女性
婴儿痉挛症病理、临床特点、病因、治疗措施及脑电图变化和疾病预后

婴儿痉挛症病理、临床特点、病因、治疗措施及脑电图变化和疾病预后临床特点婴儿痉挛症是婴幼儿中最常见的癫痫性脑病,临床表现多为成串发作的点头、拥抱状痉挛发作及特征性发作间期高度失律脑电图。
婴儿痉挛多于婴儿期起病,高峰年龄为 3—7 个月,多于困倦、思睡期出现,具体表现为呈串的痉挛发作,每串数个至几十个不等,发病早期可表现为孤立痉挛发作。
发作形式多为屈肌型痉挛发作,颈部、四肢及腹肌的位相性挛缩随后强直性挛缩,持续约 0.2—2 秒,一串可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发作缓解后多伴有哭闹。
婴儿痉挛症患儿常常伴有运动、智力发育障碍,有可能伴随先天性眼肌协调障碍、先天性心脏病等多器官畸形,且发育障碍多于痉挛起病前即存在,频繁的痉挛发作可出现发育倒退。
病因遗传性病因ARX、CDKL5、STXNP1、KCNQ2、SCN2A、SCN8A、ALG13、GABRA1、DNM1、GNAO1、GRIN1、PTEN、TUBB2A 及 KCNT1 等单基因变异与婴儿痉挛有关。
结构性病因包括围生期脑损伤、脑发育畸形、神经皮肤综合征等。
代谢性病因,吡哆醇依赖综合征、生物素缺乏症、苯丙酮尿症等。
治疗措施ACTH应用剂量 1—2U/kg,可给予上泵静点,也可肌肉注射,治疗过程中检测血压及生命体征。
大剂量 ACTH 可出现烦躁、入睡困难及高血压等副作用。
疗程一般2—4周,治疗结束后给与序贯泼尼松,1.5—2.0mg/(kg·d),逐渐减量至减停,总疗程 3—6 个月。
氨己烯酸可出现严重不可逆的视网膜功能障碍及向心性视野缩小,观察疗效时间应在2周以上,使用 12 周痉挛未被有效控制时应予以停用。
托吡酯初始剂量 0.5—1 mg/kg.d,1—2 周加量 1—3 mg/kg.d,逐渐加量至 5—9 mg/kg.d, 无效的情况下可超过说明剂量,达到12 mg/kg.d。
常见副作用闭汗、失语、体重不增等。
抗癫痫药物方面,苯二氮唑类抗癫痫药物,硝西泮一般使用治疗剂量为 0.3—0.5 mg/kg.d,氯硝西泮一般使用治疗剂量为 0.1—0.3 mg/kg.d,主要不良反应是无力、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睡眠增多等。
小儿癫痫(朱遂强)

(九)癫痫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
(epilepsy with continuous spike-wares during slow-wave
sleep CSWS)多发生于5岁左右。
临床特点为:全身性和部分性发作,行为智能障碍,
慢波睡眠相持续棘一慢波发放。发作多在睡眠中,清醒 时可有不典型失神发作,一般不出现强直发作。预后可 好可坏。按发作类型选用抗癫痫药,发作易控制。
(十一)小儿失神癫痫
(childhood alsence epilepsy)
3—12 岁发病,学龄前最多见,有明显的遗传 倾向。表现为突发突止的意识障碍,一般不超过 半分钟,多为数秒钟,不跌倒,双眼凝视,不伴 其它发作成分。频繁发作,每天数次至上百次。 过度换气可诱发发作。患儿除失神外伴有其它发 作称为复杂失神。脑电图典型改变为双侧对称, 弥 漫 性 同 步 高 幅 3 C/S 的棘慢波,过度换气可诱发。治疗:丙戊酸、氯 硝西泮。本病预后良好,如治疗不彻底,约40% 可转变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
1、具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
(benign childhood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 BECT) 本综合征可以说是3—13岁年龄组最常见综合征。此类患 儿常有家庭阳性史及发热惊厥史。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 75%患儿仅在睡眠时发生,部分患者在睡眠及清醒时均可 发生,极少部分病人在清醒时发作。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 性发作。最开始的症状为口咽部症状,不能说话等。继之 面肌阵挛,肢体抽动。多以一侧面部及上肢抽动为常见, 不少患者可扩展至双侧肢体抽搐及意识丧失。而家属最易 发现的症状为后者。患儿发作频率变异较大,一年发作一 次或频繁发作者占30—40%。部分患儿可连续数天呈串发 作。总的预后较好,精神发育正常。
小儿癫痫的早期症状有什么?

小儿癫痫的早期症状有什么?引言癫痫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疾病,特征为反复发作性的脑功能异常。
小儿癫痫是指儿童期发生的癫痫,其早期症状的及时辨析对于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儿癫痫的早期症状。
1. 注意力不集中小儿癫痫的早期症状之一是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在课堂上容易分心,无法专注于学习或玩耍。
他们可能会频繁中断自己的活动,久久无法坚持完成一项任务。
这种注意力不集中不同于普通儿童时常的调皮捣蛋,而是持续存在且较为明显。
2. 长时间盯着某个点孩子在癫痫早期可能会经常盯着某一个点看很长时间,即使有人叫他们,也无法回应。
通常这是一种短暂的行为,持续时间从几秒钟到几分钟不等。
盯着某个点看时,孩子的眼神呆滞,没有回应外界的刺激。
3. 突然的眨眼、眼球上翻或眨动小儿癫痫的早期症状常包括突然的眨眼、眼球上翻或眨动。
这可能是孩子在癫痫发作前的一种前兆症状,被称为眨眼症。
当孩子眨眼时,其眨眼的频率可能会增加,眼球可能会上翻或眨动。
这些行为通常在癫痫发作后停止。
4. 早期的言语问题小儿癫痫的早期症状之一是言语问题。
孩子可能会出现言语发育迟缓,无法正常发音或出现词汇表达困难。
他们可能会重复一些无意义的音节或词语,或者在说话时出现停顿和重复。
这些言语问题需要及时引起家长的重视,以便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
5. 以往不明原因的抽搐发作小儿癫痫的早期症状之一是以往不明原因的抽搐发作。
孩子在癫痫发作前可能会突然出现一次抽搐发作,这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抽搐有所不同。
这种抽搐可能表现为肢体抖动、口吐白沫、意识丧失、短暂的呼吸停止等症状。
一旦孩子有这样的抽搐发作,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6. 情绪异常或行为异常小儿癫痫的早期症状还包括情绪异常或行为异常。
孩子可能会表现出情绪激动、焦虑或易怒的行为。
他们可能会出现对环境的异常反应,例如对平常不敏感的声音或具有刺激性的触摸过敏。
这些情绪和行为异常可能是由于癫痫对大脑功能的影响而引起的。
早发性癫痫性脑病与相关基因

,2010,51(12):2449-2452
医药交流PPT
23
大田原综合征
患儿在婴儿早期发病,临床表现以难治性强直痉挛 发作为主,发作间期EEG为爆发-抑制。
Milh等*对头颅MRI检查无脑结构异常的38例大田 原综合征患儿进行了STXBP1基因检测,发现13% (5/38例)的患儿出现新发突变。
属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成员,在N-端和 C-端有一个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区域,可以 调节其激酶活性和核酸定位。
突变区域和临床表型的严重程度之间无相关性。
医药交流PPT
16
相关疾病
CDKL5
Rett 综合征
婴儿痉挛症 早期肌阵挛脑病
医药交流PPT
17
临床表现
CDKL5突变多累及女孩,在典型的癫痫性脑病基 础上,出现类似Rett 综合征的表现,如过度换气、 头围增长减速。
MeCP2是神经活动的一个重要调控分子,可以调 节基因表达。
可调节学习和记忆,而学习和记忆涉及到神经元可 塑性的改变,而普遍认为药物成瘾是一种神经元可 塑性的紊乱,据此人们推断MeCP2参与调节成瘾。
医药交流PPT
7
Mecp2功能
孤独症是一种发育性疾病,有些表型与Rett相似, 故也认为MecP2与孤独症有关。
医药交流PPT
3
而mecp2突变导致Rett综合征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 性疾病,而没有归入EEEs。
医药交流PPT
4
癫痫性脑病
MMPEI
EEEs
West
EME
Ohtahara
Dravet
医药交流PPT
5
1
MecP2
2
CDKL5
儿童癫痫简介

发作: 是最常见的儿科神经症状
癫痫症: 连续的发作即为癫痫 发病率: 约3-5%的儿童(包括发热引起的痉挛)
简介Ⅱ
有史以来,癫痫就是一种相当常见的神经疾患.
历史上的许多名人都患有癫痫症,如朱利叶斯. 凯撒和拿破仑.波拿马.
除了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外, 癫痫还会导致社会 歧视, 特别是对儿童影响很大.
• 选择单一的药物并缓慢增加剂量
• 若发作持续进行,将药物剂量增至最大
• 若癫痫症未得到控制,可增加第二种药物。 两种药物结合治疗应持续足够的时间,并 逐渐用第二种药物取代第一种药物。
药物治疗
要点:
• 若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对癫痫症无效,可加用其他 药物,并对病情进行详细的诊断。若不存在危险 因素,则现行诊断存在问题。Fra bibliotek发作的分类
为什么说对发作的分类很重要?
• 为确定病因提供线索 • 推断预后 • 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发作的分类
部分发作动作的表现分类——例如,强直-阵挛发 作和自主运动。 部分发作早期失语现象 部分发作早期感官表现——视觉,四肢刺痛,听 觉,味觉 部分发作早期的心理感觉——例如恐惧 部分发作失去意识 部分发作后的表现 部分发作的再次发生
身体检查
目的:查找器质性病因
重要征兆: 生长迟缓 面部特征异常 肝脾大 皮肤有浅褐色斑点 视网膜母班病灶等
重庆癫痫病医院 重庆癫痫病治疗中心 重庆癫痫病专科医院 重庆癫痫病专业医院 重庆癫痫病治疗医院 重庆癫痫病专科医院 重庆癫痫病治疗专科医院 重庆治疗癫痫病的医院 重庆癫痫病医院
• 嗜睡 • 假发作
• 帕金森综合症
对发作的评估
• 病史
• 身体检查 • EEG • 大脑神经成像
小儿癫痫-课件(PPT演示)

2020/8/18
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和脑内结构异常导致的病态神经元过度异常放 电引起其周围和远处神经元同步放电而发病
1.遗传因素 包括基因和染色体的异常,病理基因影响 神经细胞膜的粒子通道,使痫性发作阈值降低而发病
2.脑内结构异常 颅脑损伤导致脑内结构异常 ,包括 多种先天、后天性的损伤,如脑发育畸形、宫内感染、 脑外损伤后遗症等,使异常发电的致病灶产生,或痫 性发作的阈值降低
2020/8/18
(四)防止误吸的发生
1.昏迷病人保持平卧头侧或侧卧位;不能由口喂食者给予鼻 饲流汁。 2.备好吸引器、气管切开包,以备抢救时使用。 3.及时帮助排痰,确保呼吸道通畅。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注意呼吸情况。 5.每天口腔护理2次,保持口腔清洁。
2020/8/18
(五)生活护理
感觉因素:某些特定的感觉如视、听、嗅、味、前庭、 躯体觉等刺激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称反射性 癫痫。
精神因素:强烈情感活动、精神激动时可促癫痫发作。
2020/8/18
临床表现
部分性发作 局部起始 单纯性:无意识障碍,可分运动、体感或特殊感 觉、自主神经和精神症状。 复杂性:有意识障碍。 全面性发作 双侧对称性发作,有意识障碍,包 括失神、肌阵挛、强直、强直-阵挛、阵挛、失 张力发作。 不能分类的癫痫发作。
2. 全身性(双侧对称、非局
灶性的发作)
A. 失神 B. 肌阵挛 C. 阵挛 D. 强直 E. 强直-阵挛 F. 失张力, 婴儿痉挛
3. 不能分类的癫痫发作(
通常用于缺乏足够描述的情 况,例如,在睡眠中发作)
2020/8/18
部分性发作
(partial seizures)
211028234_ALG13_基因变异致早发性婴儿癫痫性脑病一例

foraslow,progressiveenlargementofachronicsubduralhematoma?[J].YonseiMedJ,2007,48(2):210-217.[17]郭㊀雨,赵㊀凯,杨明飞.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机制及栓塞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1,37(6):637-639.[18]TempakuA,YamauchiS,IkedaH,etal.Usefulnessofinterventionalembolizationofthemiddlemeningealarteryforrecurrentchronicsub⁃duralhematoma:fivecasesandareviewoftheliterature[J].IntervNeuroradiol,2015,21(3):366-371.[19]MinoM,NishimuraS,HoriE,etal.Efficacyofmiddlemeningealarteryembolizationinthetreatmentofrefractorychronicsubduralhema⁃toma[J].SurgNeurolInt,2010,1:78.[20]AspelundA,AntilaS,ProulxST,etal.Adurallymphaticvascularsystemthatdrainsbraininterstitialfluidandmacromolecules[J].JExpMed,2015,212(7):991-999.[21]MandaiS,SakuraiM,MatsumotoY.Middlemeningealarteryemboli⁃zationforrefractorychronicsubduralhematoma.Casereport[J].JNeurosurg,2000,93(4):686-688.[22]BanSP,HwangG,ByounHS,etal.Middlemeningealarteryemboli⁃zationforchronicsubduralhematoma[J].Radiology,2018,286(3):992-999.[23]KanP,MaragkosGA,SrivatsanA,etal.Middlemeningealarteryembolizationforchronicsubduralhematoma:amulti⁃centerexperi⁃enceof154consecutiveembolizations[J].Neurosurgery,2021,88(2):268-277.[24]LinkTW,SchwarzJT,PaineSM,etal.Middlemeningealarteryembo⁃lizationforrecurrentchronicsubduralhematoma:acaseseries[J].WorldNeurosurg,2018,118:e570-e574.[25]FiorellaD,ArthurAS.Middlemeningealarteryembolizationforthemanagementofchronicsubduralhematoma[J].JNeurointervSurg,2019,11(9):912-915.[26]ChangCL,SimJL,DelgardoMW,etal.Predictingchronicsub⁃duralhematomaresolutionandtimetoresolutionfollowingsurgicalevacuation[J].FrontNeurol,2020,11:677.[27]CatapanoJS,KarahaliosK,SrinivasanVM,etal.Chronicheadachesandmiddlemeningealarteryembolization[J].JNeurointervSurg,2022,14(3):301-303.[28]ShotarE,MeyblumL,PrematK,etal.Middlemeningealarteryemboli⁃zationreducesthepost⁃operativerecurrencerateofat⁃riskchronicsub⁃duralhematoma[J].JNeurointervSurg,2020,12(12):1209-1213.[29]Enriquez⁃MarulandaA,Gomez⁃PazS,SalemMM,etal.Middlemenin⁃gealarteryembolizationversusconventionaltreatmentofchronicsub⁃duralhematomas[J].Neurosurgery,2021,89(3):486-495.[收稿日期㊀2022-10-05][本文编辑㊀余㊀军㊀韦㊀颖]本文引用格式曹德茂,段晓春,刘振生,等.微创穿刺联合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3,16(3):278-282.㊀㊀[关键词]㊀发育性癫痫性脑病;㊀基因变异;㊀ALG13基因㊀㊀[中图分类号]㊀R741㊀[文章编号]㊀1674-3806(2023)03-0282-04㊀㊀doi:10.3969/j.issn.1674-3806.2023.03.161 病例介绍患儿,女,7月龄,因 发现后仰动作2 3个月 于2020年7月于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㊂患儿入院前2 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后仰动作,伴双手上抬,蹬腿,成串或孤立发作,2 3串/日,2 3下/串,多在刚睡醒时发作,无发热,无吐泻㊂家长未注意,后因患儿不能抬头至武汉儿童医院康复科就诊,行视频脑电图检查提示高度失律,遂至神经内科就诊㊂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自然分娩,出生体重3340g,母孕期无特殊病史,围生期无窒息㊁缺氧病史,无家族史㊂体格检查:身长64cm,体重8kg,头围43cm,神志清楚,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追视迟钝,找声源欠佳,难逗笑,竖头不稳,不能翻身,无主动抓握,不能独坐,扶站双下肢不持重,四肢正常,四肢活动自如,病理反射阴性㊂辅助检查:血常规㊁肝肾功能㊁心肌酶谱㊁电解质㊁甲状腺功能㊁25⁃羟维生素D正常,甲状旁腺素3 2pg/ml(正常值14 72pg/ml),血氨94μmol/L(偏高),乳酸6 29mmol/L(偏高),血氨基酸及尿有机酸检查正常㊂Gesell发育测试:适应性22分,大运动22分,精细动作15分,语言15分,个人社交22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定:卧位与翻身10%,坐位0%,爬与跪0%,站立位0%,行走与跑跳0%,总分1 96分㊂视频脑电图检查:枕区优势节律稍慢,慢波活动增多;稍多量多灶性尖形慢波㊁尖波㊁棘慢波㊁棘波;监测到患儿1次成串痉挛㊁数次孤立痉挛发作㊂见图1㊂头颅MRI示双侧外侧裂㊁前纵裂及额部脑外间隙稍宽㊂入院后初步诊断为癫痫㊁婴儿痉挛症㊁发育迟滞,予以促皮质激素冲击治疗14d仍有发作,复查24h脑电图示异常婴儿脑电图,多量多灶性尖波㊁尖慢波㊁尖形慢波㊁慢波㊁快波节律;后头部突出;监测到成串或孤立性痉挛发作㊂出院后予强的松(17 5mg,每周减量2 5mg)和氨己烯酸(早晚各500mg)口服,仍有发作后加用托吡酯(早晚各37 5mg)口服㊂7个月后完善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㊂本研究通过武汉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伦理审查编号:2021R133⁃E02)及获得所有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㊂应用疾病基因靶向二代测序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遗传学相关基因分析,明确基因突变后用Sanger测序技术验证并明确突变的父母来源㊂检测结果发现患儿ALG13基因c.320A>G(p.N107S)位点的杂合错义突变㊂见图2㊂此突变为自发突变,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评级为可疑致病性变异㊂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umanGeneMutationData⁃base,HGMD)已报道与早发性婴儿癫痫性脑病36型(OMIM:300884)有关㊂患儿于武汉儿童医院门诊定期随访,随后加用丙戊酸钠㊁拉莫三嗪口服及生酮饮食治疗,逐渐减停氨己烯酸,发作约3个月1次,于2022年3月加用吡仑帕奈㊂患儿末次随访时间为2022年10月(2岁10月龄),至今8个月未观察到发作㊂目前口服丙戊酸钠[5ml,2次/d,约33 3mg/(kg㊃d)]㊁拉莫三嗪[(早5mg晚7 5mg,约1 0mg/(kg㊃d)]㊁托吡酯(减量中)及吡仑帕奈(1mg,睡前口服1次/d)㊂患儿体重12kg,11月龄抬头,不能独坐,不会说话,反应㊁认知和智力明显落后㊂复查视频脑电图示清醒期和睡眠期稍多量多灶性慢波㊁尖慢波㊁棘波㊁尖波㊁快波节律,右侧枕㊁顶㊁额及额中线区突出㊂图1㊀患者初诊时脑电图示痉挛发作(箭头所示)㊀ⓐ患儿ALG13基因c.320A>G(p.N107S)的杂合错义突变;ⓑ患儿父亲正常野生型;ⓒ患儿母亲正常野生型图2㊀患儿基因测序结果图2㊀讨论2 1㊀发育性癫痫性脑病(developmentalandepilepticencephalopathy,DEE)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而早发性婴儿癫痫性脑病是DEE最具破坏性的早发性癫痫之一,导致大脑功能逐渐下降㊂通常癫痫发作高峰期为6个月,并伴有严重的脑电图异常和发育迟缓或智力残疾[1]㊂DEE的潜在病因复杂多样,遗传性婴儿早期发病的DEE患者中的许多变异是偶发的㊂目前已报道与SCN1A㊁SCN8A㊁KCNQ2㊁MECP2㊁CDKL5及STXBP1等基因有关[2]㊂2 2㊀ALG13基因(OMIM:300776)位于Xq23上,与ALG14基因共同编码蛋白质形成尿苷二磷酸⁃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㊂该酶催化内质网N⁃糖基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3],N⁃糖基化对糖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㊂实验研究表明ALG13可能通过突触后膜影响抑制性突触传递[4]㊂ALG13在皮层和海马的神经元中高表达,在星形胶质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中几乎没有检测到,表明ALG13缺陷增加了癫痫的易感性[5]㊂ALG13基因变异首次在2012年被国外报道与X连锁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Ⅰ型(congenitaldis⁃ordersofglycosylationtypeⅠ,CDG⁃Ⅰ)有关[6]㊂国内于2018年报道ALG13基因变异与婴儿痉挛症有关[7]㊂目前国内报道ALG13基因变异致早发性婴儿癫痫性脑病相关病例较少㊂2 3㊀ALG13基因变异类型中错义突变较常见㊂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目前已发现ALG13基因8个突变位点[包括c.320A>G(p.N107S)㊁c.280A>G(p.K94E)㊁c.3221A>G(p.Y1074C)㊁c.336A>G(p.W112X)㊁c.241G>A(p.A81T)㊁c.2915G>T(p.G972V)㊁c.50T>A(p.I17N)及c.207_209delAGA(p.E69del)],其中c.320A>G(p.N107S)为热点突变[7⁃9]㊂Datta等[10]总结37例ALG13基因c.320A>G(p.N107S)变异的患儿,仅1例为男性㊂此基因在女性癫痫性脑病中有重要作用,男性胚胎可能致死㊂Hamici等[11]推测这可能与女性X染色体非随机失活有关㊂本例女性患儿也为该热点杂合错义突变㊂2 4㊀目前ALG13基因变异类型与表型之间无关联,ALG13变异首次在1例男性患儿中被发现,突变位点为c.280A>G(p.K94E),关联疾病为CDG⁃Ⅰ,表现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发作㊁小头畸形㊁眼球震颤㊁双侧视神经萎缩㊁锥体外系症状㊁肝肿大㊁水肿和出血倾向,在1岁时病亡[6]㊂2012年报告了1例c.320A>G(p.N107S)位点变异的女性患儿,未发现诊断CDG⁃Ⅰ的相关证据,关联疾病为DEE,表现为癫痫痉挛发作㊁全面发育迟缓㊁肌张力减退及面部畸形[12]㊂ALG13基因变异的临床表型包括CDG⁃Ⅰ㊁早发性婴儿癫痫性脑病36型㊁Lennox⁃Gastaut综合征㊁婴儿痉挛症及运动障碍等[5,13]㊂Ng等[8]也报道了26例ALG13基因变异患儿均有发育迟滞,92%的患儿出现癫痫㊂ALG13基因变异患儿全面性发育迟缓㊂本例患儿以发育迟缓和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其Gesell发育评估及运动功能评定均提示发育迟缓㊂大多数报告的ALG13基因相关DEE患者为女性,平均于6 5个月出现癫痫发作,最常见的发作形式为痉挛发作,其次为强直发作㊂本患儿入院时7月龄行脑电图检查监测到痉挛发作,与之前报道一致㊂2 5㊀患儿入院后依据痉挛发作及脑电图监测结果,以促皮质激素冲击治疗14d后予氨己烯酸口服㊂在一项ALG13基因队列研究中,对于癫痫痉挛发作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优于氨己烯酸,但戒断期较长,对部分反复发作的患者使用多种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㊁托吡酯㊁左乙拉西坦㊁拉莫三嗪㊁氯巴占等)均表现出广泛的耐药性,66 6%(8/12)的患儿使用生酮饮食后发作改善[8]㊂本例患儿因严重腹泻停用生酮饮食,同时表现出药物难治性,但加用吡仑帕奈后有改善㊂吡仑帕奈是一种AMPA(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acid)受体拮抗剂,它通过靶向突触后膜谷氨酸活动抑制兴奋性递质传递[14],这可能与ALG13影响突触后膜抑制性神经递质相关,但目前尚未有相关研究证实㊂经过2年余随访,本例患儿运动功能稍好转,但智力发育仍落后,这表明DEE对大脑的破坏严重㊂ALG13基因变异导致的癫痫性脑病起病早,大多预后不良,智力发育严重受损,对抗癫痫药物效果差,仅少部分可控制发作㊂基因检测是诊断该病最主要的方法,有条件可行转铁蛋白电泳检查评估是否有糖基化障碍㊂目前国内外报道病例数较少,其治疗及预后还需进一步研究㊂参考文献[1]HwangSK,KwonS.Early⁃onsetepilepticencephalopathiesandthediagnosticapproachtounderlyingcauses[J].KoreanJPediatr,2015,58(11):407-414.[2]HuC,LiuD,LuoT,etal.Phenotypicspectrumandlong⁃termout⁃comeofchildrenwithgeneticearly⁃infantile⁃onsetdevelopmentalandepilepticencephalopathy[J].EpilepticDisord,2022,24(2):343-352.[3]AverbeckN,Keppler⁃RossS,DeanN.MembranetopologyoftheAlg14endoplasmicreticulumUDP⁃GlcNActransferasesubunit[J].JBiolChem,2007,282(40):29081-29088.[4]HuoJ,RenS,GaoP,etal.ALG13participatesinepileptogenesisviaregulationofGABAAreceptorsinmousemodels[J].CellDeathDiscov,2020,6(1):87.[5]GaoP,WangF,HuoJ,etal.ALG13deficiencyassociatedwithincreasedseizuresusceptibilityandseverity[J].Neuroscience,2019,409:204-221.[6]TimalS,HoischenA,LehleL,etal.Geneidentificationinthecon⁃genitaldisordersofglycosylationtypeⅠbywhole⁃exomesequencing[J].HumMolGenet,2012,21(19):4151-4161.[7]郭淑芳,何㊀文,敦㊀硕,等.ALG13基因突变致婴儿痉挛症1例及文献复习[J].发育医学电子杂志,2018,6(4):242-246.[8]NgBG,EklundEA,ShiryaevSA,etal.Predominantandnoveldenovovariantsin29individualswithALG13deficiency:clinicaldescrip⁃tion,biomarkerstatus,biochemicalanalysis,andtreatmentsugges⁃tions[J].JInheritMetabDis,2020,43(6):1333-1348.[9]郎长会,杨㊀莹,牛雪阳,等.ALG13基因变异相关先天性糖基化缺陷Ⅰ型4例临床特点[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35(14):1102-1104.[10]DattaAN,Bahi⁃BuissonN,BienvenuT,etal.Thephenotypicspec⁃trumofX⁃linked,infantileonsetALG13⁃relateddevelopmentalandepilepticencephalopathy[J].Epilepsia,2021,62(2):325-334.[11]HamiciS,BastakiF,KhalifaM.Exomesequenceidentifiedac.320A>GALG13variantinafemalewithinfantileepilepticencephalopathywithnormalglycosylationandrandomXinactivation:reviewoftheliter⁃ature[J].EurJMedGenet,2017,60(10):541-547.[12]deLigtJ,WillemsenMH,vanBonBW,etal.Diagnosticexomesequen⁃cinginpersonswithsevereintellectualdisability[J].NEnglJMed,2012,367(20):1921-1929.[13]GalamaWH,Verhaagen⁃vandenAkkerSLJ,LefeberDJ,etal.ALG13⁃CDGwithinfantilespasmsinamalepatientduetoadenovoALG13genemutation[J].JIMDRep,2018,40:11-16.[14]PotschkaH,TrinkaE.Perampanel:Doesithavebroad⁃spectrumpoten⁃tial?[J].Epilepsia,2019,60Suppl1:22-36.[收稿日期㊀2022-12-06][本文编辑㊀韦㊀颖]本文引用格式晏㊀爽,孙㊀丹.ALG13基因变异致早发性婴儿癫痫性脑病一例[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3,16(3):282-285.㊀㊀[关键词]㊀甲状腺癌;㊀肺结节;㊀鸟分枝杆菌㊀㊀[中图分类号]㊀R736㊀[文章编号]㊀1674-3806(2023)03-0285-03㊀㊀doi:10.3969/j.issn.1674-3806.2023.03.171 病例介绍患者,女,47岁,因 发现肺结节2年,肺结节切除术后1个月 于2021年4月收治于北京胸科医院㊂2019年7月患者行甲状腺癌术前检查时胸部CT平扫发现左肺上叶小结节,直径约0 5cm,建议复查㊂患者偶有胸闷,无发热㊁咳嗽㊁咳痰㊁气促㊁胸痛㊁咯血等不适,体重未见明显下降㊂2019年8月行 甲状腺癌根治术 ,术后病理示: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淋巴结转移㊂2019年11月于北京核工业医院行131I⁃NaI80mCi内放射治疗,治疗后131I⁃全身显像示:考虑颈部少量残余甲状腺组织(见图1ⓐ)㊂其后规律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抑制及替代治疗,院外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示促甲状腺激素抑制达标,甲状腺球蛋白及抗体㊁颈部彩超未见异常㊂2021年3月复查胸部CT平扫示:左肺上叶结节,大1 4cmˑ2 1cmˑ3 2cm㊂结节较前明显增大㊂行胸部CT增强扫描示:左肺上叶结节大2 1cmˑ1 5cm,考虑恶性㊂复查131I⁃全身显像示:未见131I⁃NaI异常摄取增高灶(见图1ⓑ)㊂遂进一步行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示:左肺上叶代谢增高结节影,大2 0cmˑ1 6cm,SUVmax8 6,结节边缘可见分叶及毛刺影,牵拉邻近肋胸膜,考虑原发性肺癌,见图2㊂外科建议手术治疗㊂术前检查示:血常规:白细胞12 23ˑ109/L,淋巴细胞10 2%,中性粒细胞66 1%,嗜酸细胞0,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 53ˑ109/L,嗜酸细胞绝对值0ˑ109/L,其他指标正常㊂超敏C反应蛋白2 52ng/L㊂血沉12mm/h㊂肌红蛋白16 7ng/ml㊂肝肾功能及血电解质检查结果:总蛋白57 5g/L,白蛋白31g/L,其他指标正常㊂肿瘤标志物CEA㊁AFP㊁CA125㊁CA199㊁CA153㊁鳞状上皮癌抗原㊁细胞角蛋白19片段㊁铁蛋白㊁胃泌素释放肽前体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正常㊂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存在肿瘤细胞可能性小㊂结核杆菌抗体(-)㊂2021年3月行 胸腔镜下左肺上叶楔形切除术 ,术后病理结果示:左肺上叶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mycobacteria,NTM)感染(鸟分枝杆菌)㊂分枝杆菌分子病理检测结果:TB⁃DNA(-)㊂分枝杆菌基因检测(+,鸟分枝杆菌),见图3㊂最终诊断为 左肺上叶楔形切除术后㊁肺NTM病(鸟分枝杆菌)㊁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术后㊁131I⁃NaI治疗后㊁甲状腺功能减退㊁低蛋白血症 ㊂2021年4月患者于北京胸科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予阿奇霉素(5g/d)+利福平(0 3g/d)+乙胺丁醇(0 75g/d)抗鸟分枝杆菌感染治疗至今,复查胸部CT㊁监测血常规㊁肝肾功。
小儿癫痫

【疾病名】小儿癫痫【英文名】pediatric epilepsy【别名】pediatric falling sickness;pediatric mal comitial;小儿癫痫症;小儿羊痫疯;小儿羊羔疯【ICD号】G40.9【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1.病因研究进展 癫痫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根据癫痫的病因可分为特发性、症状性和隐原性3种。
很多遗传性癫痫属于特发性(或原发性)癫痫,目前还不能找到结构的或生化方面的原因。
遗传因素在小儿癫痫的病因中起重要作用。
药物难治性癫痫其主要因素是癫痫发作类型、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发病年龄、基础疾病、脑电图表现及治疗时机等。
惊厥发作频繁、严重程度大、持续时间长、发病年龄早、基础疾患重、背景脑电图异常或进行性恶化和治疗时机晚等。
在儿科,大多数难治性癫痫属于Lennox-Gastaut综合征、婴儿痉挛、婴儿严重肌阵挛癫痫、大田原综合征以及其他由于弥漫性脑损害、进行性脑退化性疾患或低癫痫阈值区的结构性脑损害伴发癫痫的病例。
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目前对于癫痫的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基因定位方面,并有少量产前诊断的报道。
现将基因定位的主要方法及已定位的癫痫基因综述如下:对癫痫基因定位研究的目的是从分子、细胞及系统水平上揭示遗传导致特异性癫痫综合征的机理,了解在基因异常时如何影响细胞的排列装配以及胚胎期及新生儿早期的发育。
同时,上述研究进展使我们能够阐明单基因遗传全身性癫痫及PME基因表型异质性的基因编码,并且区分多因素症状性部分性癫痫中哪些类型具有癫痫易感性基因。
因此,产前诊断可为新生儿惊厥提供合适的治疗以避免永久的后遗症,并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诊断而明确其惊厥原因,如腰穿检查脑脊液,以及使用镇静剂及全身麻醉进行神经影像诊断等。
(1)基因的定位与方法:基因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单位,含特定基因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片段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称为该基因的基因座。
婴儿痉挛症

婴儿痉挛症婴儿痉挛症发生在出生后几天到30个月,半岁前是发病高峰。
由于婴儿整天在床上或襁褓中,年轻的妈妈又无带孩子的经验,容易麻痹大意,把发作病情误认为由于孩子饥饿、尿布湿或头颈身体不适引起。
这个病的后果是不良的,死亡率占13%,而90%以上智能低下。
痉挛停止后,可遗留神经损伤症状和体征,如语言障碍、部分失明、斜视、肢体瘫痪,或有其他类型癫痫发作。
因此,认清楚疾病,及时予以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1)本病有3个特点:①每单个发作时间极短,瞬间即过.不及数秒钟:②全身尤其是头部和上身向前屈。
③发作次数频繁,短时间内形成连续成串的发作。
(2)本病临床表现有3种形式:①鞠躬样痉挛:突然发生短暂的全身肌肉痉挛,躯干和腿弯曲,双臂向前向外急伸。
②点头样痉挛:肌肉痉挛局限于头颈部,出现点头样发作,前额、面部易出现碰伤。
①闪电样痉挛:持续时间非常短暂,只有当发作时碰巧注视着患儿才能察觉。
不典型的发作形式有不对称的痉挛。
头向一侧旋转或一侧肢体抽搐,伸性痉挛,头向后仰,眼向上翻,伸腿、呈角弓反张。
孩子长到几个月时,如果出现点头弯腰样的抽筋,这种情形可能就是婴儿痉挛症。
婴儿痉挛症,实际是婴儿时期一种特殊类型的癫痫。
此病多发于3—7个月的婴儿,其病因可能与产伤、新生儿窒息、病毒性脑炎、宫内感染、先天性弓形体病、先天性脑发育畸形和某些代谢性疾病有关。
婴儿痉挛症除全身抽筋外,更为严重的是它还会引起小孩智力障碍。
一旦确诊就应立即治疗。
治疗开始的时间越早,病儿脑损害的程度就可能越轻。
目前用于治疗婴儿痉挛症的主要药物是硝基安定和激素,如果两者联合使用,药效就更好。
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坚持有规律地给孩子服药,以保持必需的有效血浓度。
为了防止婴儿痉挛症的复发和转变成癫痫大发作或精神运动性发作,即使在发作完全停止以后,药物剂量仍不要减少,而应继续服药2—4年,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慎重地、逐渐地减药直至停药。
此外,家长要特别重视的是,在孩子开始服药时,应每2—3周去医院随访一次,以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
Dravet综合征

Dravet综合征臧暑雨;陈芷若【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2(025)004【总页数】2页(P316-317)【作者】臧暑雨;陈芷若【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1Dravet综合征(DS)亦称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是儿童期起病的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罕见的癫痫性脑病,病程延伸到成年[1],其总体发病率为1/40000~1/20000,男∶女比例约为2∶1[2]。
现对 DS 综述如下。
1 临床特点发热、感染或疫苗接种、光以及图形刺激均是DS发病的重要诱发因素。
有时光环境中的自我刺激在闭眼亦可诱发,然而光刺激到20岁时就不会再诱发DS发作;其他的诱因包括热水浴、体育锻炼、情感反应、喧闹环境等。
临床发展过程可以分为3期。
(1)第1时期:为1岁以内的初发期。
首次发病通常出现在5~8个月的健康婴儿,突然出现热性或非热性惊厥,表现为全面的或一侧的阵挛发作,或者强直-阵挛发作。
发作时间较长,>25 min者约25% ~49%,甚至可发展为癫痫持续状态[3]。
此时期非发热诱发的发作可占全部发作的28% ~61%,常见于接种、感染或热水浴后[1]。
首次发作常被误认为是热性惊厥或偶发的癫痫事件而未及时诊治,2周~2月后,发作反复出现,且类型逐渐增多。
在发作初期,睡眠和清醒时的EEG均正常,仅在发作时间长的患儿中,可见背景脑波全面性或一侧性变慢。
有少数患儿可自发或由间歇性光刺激诱发全面的棘-慢波综合,还有表现为4 ~5 Hz 的节律性波。
主要见于中央-顶区或顶区[1,3,4]。
(2)第2时期:2~5岁,患儿出现多种多样的发作类型,包括惊厥(全面性阵挛发作、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单侧或偏侧交替性阵挛发作)、肌阵挛发作、非典型失神发作、局灶性发作和强直性发作。
①惊厥:可见于所有DS患儿。
一侧性发作较常见,年幼的患儿多表现为偏侧阵挛发作,可以两侧交替出现,常发展为持续状态;年长的一侧性发作可伴短暂的对侧强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
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是一种多发于婴幼儿的疾病,这这种疾病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大的隐患。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疾病的发生呢?医学上针对这种疾病有哪些有效的医治方法呢?下面三九养生堂的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的相关知识。
病因
本病征病因尚未明确,可有癫痫家族史。
可推测的病因除癫痫家族史外,有母亲妊娠晚期严重妊娠中毒综合征、母妊娠早期手术麻醉史;患儿的生后窒息史等。
临床表现
1.发作表现
3个月内起病,强直和(或)强直阵挛发作,每天可发作2~40次不等,每次发作短暂,短则10秒,长则只有5分钟。
可以成串发作,部分病儿以后转为婴儿痉挛症。
早期肌阵挛性脑病主要发作类型为全身性或游走性肌阵挛,一般不转变为婴儿痉挛症。
2.精神运动障碍
智力及体格发育显著落后,严重者从不会哭笑和注视,病后竖头功能丧失。
存活者常不会抬头,语言障碍、肢体偏瘫等。
检查
1.CT
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皮质萎缩,部分出现左额叶低密度影、中线结构左移,脑室扩张等。
2.脑电图
具有特征性暴发-抑制型脑电图。
根据脑电图的特点及演变,本综合征可分为Ⅰ型和Ⅱ型。
Ⅰ型脑电图可从连续暴发抑制演变呈高峰节律紊乱,然后转变成广泛的慢棘-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