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进展天烽

合集下载

多肽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多肽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疗。
LOGO
4.4
多肽导向药物
传统的抗癌药物在肿瘤治疗过程中通过血液循环,化
学药物在体内扩散后分布于身体各个脏器,并且药物
的选择性差,在杀死病变细胞同时也攻击正常细胞,
产生很大的毒副作用。很多毒素(如绿脓杆菌外毒素)、
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系列)等均有较强的肿瘤细胞
毒性,如果长期或大量使用时,它亦可以损伤正常细
LOGO
多肽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LOGO
多肽是一类在氨基酸构成及其连接方式上与蛋白
质相同, 但在某些性质方面又有别于蛋白质的物质, 如
其空间结构较简单、稳定性较高、免疫原性较低或无
免疫原性等。

所有生物细胞都能合成多肽, 同时, 也受各种多肽的调
节。多肽作为药物和健康产品开发较多, 并且已经形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也可通过人工方法合成,在肿瘤
的临床治疗上有重要的价值。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
含6个氨基酸的小肽能在体内显著抑制包括肺、胃及
在大肠腺癌等腺癌的生长,为治疗这一死亡率很高的
恶性肿瘤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LOGO
4.3
抗病毒多肽
病毒感染后一般要经过吸附(宿主细胞)、穿入、脱壳、
核酸复制、转录翻译、包装等多个阶段。阻止以上任
泌的一类小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包括淋巴因子、
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势化因子和集落
刺激因子等。它是免疫系统细胞间以及免疫系统细胞
与其他类型细胞间联络的核心,能改变分泌细胞自身
或其他细胞的行为或性质,通过与细胞特异的膜受体
而起作用。利用已知细胞因子的受体从肽库内筛选细
胞因子模拟肽,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现已
经筛选出的肽类小分子模拟物主要包括竞争性结合受

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的研究进展_任景文

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的研究进展_任景文
作者简介:任景文,男,1 972 年出生,本科学历,毕业于吉林延边大 学药学系,主管药师。
基层医学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0 年第 14 卷 5 月中旬刊
法的 pH 值及温度选择范围较广。 3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3] 3.1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被广泛应用于分子量不大的蛋
白质分离、纯化和鉴定上,所使用的反相液相色谱法(RPLC)大 约有 95%是 C18 反相硅胶柱色谱法[4]。
460
通过技术将植物环肽结构中每个氨基酸残基的 NMR 信号相互 区分开,从而准确归属每个氨基酸的氢和碳的化学位移[15]。
此外,NMR 法还可研究金属蛋白质的结构和金属与蛋白 质的相互作用,并有助于药物分子设计等。①NMR 法不但可以 提供蛋白质三维结构信息,而且还能探讨蛋白质折叠过程中构 象的动态变化及天然态蛋白质局部区域的运动。②蛋白质及其 复合物的固态 NMR 主要研究其分子结构和分子内部的运动 性。③蛋白质的生物功能特别是酶促反应动力学过程可以从 NMR 谱的线宽、弛豫时间和磁化转移等复数反映出来。总之, NMR 已成为研究蛋白质和多肽结构和功能较成熟的实验技 术。多维 NMR 谱已可以准确地测定由 150 个左右残基所组成 的蛋白。随着超导技术、计算机和 NMR 之理论与实验的发展, NMR 将成为生化和分子生物领域中重要的应用技术[16]。
4.5 核磁共振法 核磁共振法(NMR)广泛应用于解析化 学物质结构和反应性能,并已发展为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重 要实验技术,它主要应用于:①核定蛋白质的微观物理化学性 质;②研究多肽和蛋白质溶液构成;③研究蛋白质与辅基、酶与 底物、抗体和抗原、受体和配基以及蛋白质与蛋白质或多肽、核 酸及生物膜的识别和作用,自旋回波法、磁化量转移法、NOE 谱 (IDNOE 差谱,NODSY 和 2D TENOE)均已得到应用。滕荣伟等

蛋白及多肽类药物长效化制剂学技术研究进展

蛋白及多肽类药物长效化制剂学技术研究进展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2020,51(4):433-440学报蛋白及多肽类药物长效化制剂学技术研究进展丁源1,陈新2,涂家生1*,孙春萌1(1中国药科大学药用辅料及仿创药物研发评价中心,南京210009;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22)摘要蛋白及多肽类药物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之中,然而,蛋白及多肽类药物通常需要注射给药且缺乏长效剂型,给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带来困扰。

本文综述了通过制剂学手段对蛋白及多肽类药物进行长效化改造的策略,包括缓释注射剂、植入剂、口服制剂以及经皮给药系统,并总结其缓释机制、研究进展和优缺点,以期为此类药物的剂型改良提供研究思路及理论参考。

关键词蛋白及多肽类药物;长效化;缓控释;剂型改良;进展中图分类号R9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048(2020)04-0433-08doi:10.11665/j.issn.1000-5048.20200407引用本文丁源,陈新,涂家生,等.蛋白及多肽类药物长效化制剂学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20,51(4):433–440.Cite this article as:DING Yuan,CHEN Xin,TU Jiasheng,et al.Progress in technology of long-acting preparations of protein and peptide drugs[J].J China Pharm Univ,2020,51(4):433–440.Progress in technology of long-acting preparations of protein and peptide drugsDING Yuan1,CHEN Xin2,TU Jiasheng1*,SUN Chunmeng11Center for Research,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for Pharmaceutical Excipients and Generic Drugs,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210009;2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22,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iological drugs,protein and peptide drug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used in the prevention,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in recent years.However,most of them need to be injected and lack of long-acting formulations,which brings many troubles to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hronic diseases.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d the strategies for engineering long-acting formulations for proteins and peptides via preparation means,including extended-release injection,implant,oral preparations and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and analyzed their release mechanisms,research advances,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thereby providing potential approaches for promoting the formulation improvement of these drugs.Key words protein and peptide drugs;long-acting performance;extended-and controlled-release;formulation improvement;advances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81972894,No.81673364),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Reform of the Review and Approval System for Drugs and Medical Devices"Project(No.ZG2017-5-03)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for Drug Innovation(No.2017ZX0910*******)蛋白及多肽类药物通常具有特定的三维结构和作用位点,从而能够在体内发挥特异性的治疗作用,与传统药物相比有更好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多肽、蛋自质类药物缓释制剂的研究现状

多肽、蛋自质类药物缓释制剂的研究现状

多肽、蛋自质类药物缓释制剂的研究现状
王新生;赵瑞军;周书成;韩爱香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工业》
【年(卷),期】2000(19)1
【摘要】随着生物医学及生物技术的发展,多肽、蛋白质类药物正在成为一类很重要的治疗剂。

它们对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记忆力减退、精神失常、高血压和某些心血管及代谢疾病的治疗,均有广阔的前途,将成为21世纪重要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治疗药。

这类药物的特点是用量小,生物活性强,但这类药物口服后在胃肠中对强酸和蛋白水解酶很敏感,而且多肽。

【总页数】2页(P19-20)
【关键词】多肽;蛋白质;缓释剂
【作者】王新生;赵瑞军;周书成;韩爱香
【作者单位】潍坊昌邑市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7.6;R944.9
【相关文献】
1.多肽类药物制剂研究现状 [J], 车顺方
2.蛋白质多肽类药物非注射制剂研究现状 [J], 刘敏;黄绳武
3.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制剂的研究现状 [J], 王新生;赵端军
4.多肽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TSQ Vantage质谱仪测定多肽类药物戈舍瑞林和艾塞那肽 [J], 盖云云;孙渝;李静;叶芳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进展-天烽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进展-天烽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进展作者:陈庆华瞿…文章来源:Internet 点击数:3201 更新时间:2004-7-13 随着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多肽、蛋白质类药物不断涌现。

目前已有35种重要治疗药物上市,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也日益全球化。

生物技术药物研究的重点是应用DNA重组技术开发可应用于临床的多肽、蛋白、酶、激素、疫苗、细胞生长因子及单克隆抗体等。

据Parexl's Pharmaceutical R&D Statistical Source Book报道,目前已有723种生物技术药物正在接受FDA审评(包括Ⅰ~Ⅲ期临床及FDA评估),700种药物处于早期研究阶段(研究与临床前),还有200种以上药物已进入最后批准阶段(Ⅲ期临床与FDA评估)[1]。

生物技术药物的基本剂型是冻干剂。

常规制剂尽管其疗效早为临床所证实,但由于半衰期短,需要长期频繁注射给药,从患者的心理与经济负担角度看,这些都是难以接受的问题。

为此,各国学者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研究开发方便合理的给药途径和新制剂:①埋植剂和缓释注射剂。

②非注射剂型,如呼吸道吸入、直肠给药、鼻腔、口服和透皮给药等[2]。

缓释生物技术药物的注射制剂,是很有应用前景的新剂型,有一些品种如能缓释1至3个月的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类似物微球注射剂已经上市[3],本文着重介绍这类制剂。

1多肽、蛋白质药物缓释制剂的主要类型多肽、蛋白质药物缓释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从发展过程及剂型看,主要分埋植剂和微球注射剂两类。

1.1埋植剂(implant)1.1.1细棒型埋植剂[4]埋植剂外形为一空心微型细棒,一头封闭,另一头开口,棒材为聚四氟乙烯等非生物降解聚合物。

腔内灌入药物与硅胶(silastic,聚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物。

埋植剂埋入人体皮下,药物通过硅胶基质开口处缓慢释放。

美国内科医生手册(PDR)上收载了商品名为Norplant?的埋植剂,药物为左旋-18乙基炔诺酮,用于计划生育。

《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摘要】:生物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主导地位的高新技术,生物技术药物基本都是多肽蛋白类药物,对肿瘤遗传性和非遗传性疾病有着特殊的疗效。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蛋白药物的制备必将发展成为21世纪我国最具吸引力的新技术产业之一。

多肽类和蛋白质作为药物,具有生理活性强、免疫原性低、疗效高等诸多优点,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人类疾病治疗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目前已成为国际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从多肽和蛋白类药物的认识,多肽和蛋白类药物开发的技术研究,多肽和蛋白类药物给药方法,以及对多肽和蛋白类药物的研究前景等方面,对多肽和蛋白类药物的开发有了综合性的认识。

【关键词】:蛋白类药物蛋白质多肽开发生物技术发展随着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多肽和蛋白类药物用于临床治疗。

近年来,蛋白类药物使用虽呈现上升趋势,但因制备工艺复杂、投递效率低、生物利用度差等诸多原因而受到限制,其中给药途径最为关键。

随着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以及材料学在药学中的应用,诸如脂质体、微球、微囊以及纳米囊等技术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微球以制备工艺简便、生物利用度高、靶向性强等优点而备受关注。

迄今为止,蛋白类药物由于诸多原因未能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原因之一是较低的生物利用度问题难以解决。

而可生物降解微球在药物投递过程中可有效改善上述问题,它特有的载药方式能够明显减少蛋白类药物被机体复杂生理环境以及酶类物质的破坏,另外缓释及靶向特性对发挥其生物学效应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其优势主要在疫苗和少数几个蛋白药物上得到验证和肯定。

想要在蛋白类药物的开发上有更新的进展,必须对它的开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多肽和蛋白类药物的基本认识1多肽和蛋白类药物的概念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指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多肽和蛋白质类物质生物药物。

多肽是α-氨基酸以肽链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化合物,它也是蛋白质水解的中间产物。

多肽、 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进展

多肽、 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进展
化合物结构与生物活性相关性分析不仅有利于药物的 设计 ,还可直接用于药物的发现 ,成为化合物药物活性的计 算机筛选的一个方法 。高通量药物筛选化合物结构与生物
活性分析表明 ,具有相同作用原理且呈现出生物活性的化合
物具有结构上的共同点 ,把具有这一共同点的化合物归为一 簇 ,称为呈簇性分析 (cluster assay) [11~12 ] 。利用簇的特点筛
受影响 ,故近来研究重点转向注射微球 。
多肽 、蛋白质药物缓释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从发展过程 1. 2 微球注射剂
及剂型看 ,主要分埋植剂和微球注射剂两类 。
1. 2. 1 多肽微球注射剂 采用生物可降解聚合物 ,特别是
1. 1 埋植剂 (implant)
PL GA 为骨架材料 ,包裹多肽 、蛋白质药物制成可注射微球
(收稿 :1999207227)
多肽 、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7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摘要 目的 :介绍多肽 、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进展 。方法 :综述了近年来埋植剂 (细棒型和可注射埋植剂) 及微球注 射剂 (多肽微球和疫苗微球注射剂) 研究与开发的品种及优缺点 ;介绍了两种实用的微球制备方法 。结果与结论 :以生物可降 解聚合物为囊材的微囊化技术是开发研制控 (缓) 释多肽 、蛋白质微球注射剂的有效的途径 ,且颇有发展前途 。 关键词 生物技术 ;多肽 ;埋植剂 ;微球
剂每根直径 2. 4 mm ,长 34 mm ,医生通过手术将 6 根细棒状 再调节性器官的生长发育 。
物埋植在患者上臂内侧 ,药物可在体内按零级模式释药达 5
当外源性 L HRH 或其类似物以生理脉冲频率 (每 90 min
年 ,药物释完后再经手术取出 。
一次) 短期 、小剂量给药时 ,对垂体性腺系统起促进作用 ,临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机制及策略的研究进展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机制及策略的研究进展

在研究方法上,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机制及策略的分析主要依赖于体 外实验、体内实验和数学模型等手段。体外实验包括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分析、药 物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中的稳定性评估等;体内实验包括药代动力学分析、药物分 布和排泄等;数学模型则可以对药物吸收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有助 于深入理解吸收机制。
(1)调节细胞功能:多肽类药物可以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过程,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抑制酶活性:一些多肽类药物可以抑制特定酶的活性,从而降低疾病 的发生和发展。
(3)调节免疫反应:多肽类药物可以调节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 免疫,从而达到治疗免疫相关疾病的目的。
3、多肽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在吸收机制分析方面,研究者们已明确了多种吸收途径,如淋巴途径、细胞 旁路途径和跨细胞途径等。这些途径在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上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淋巴途径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而细胞旁路途径则可以迅速地将药 物分布到组织中。对于跨细胞途径,研究者们正在深入探讨其具体机制,以便为 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更多指导。
为确保口服蛋白多肽类药物制剂的稳定性,需在制剂制备过程中建立严格的 质量控制体系。一方面,要原料药的选取,保证原料药的质量和稳定性;另一方 面,要采用合适的制剂工艺和稳定剂,以延缓药物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降解。 同时,应重视杂质的排除,防止其对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
临床试验是评价口服蛋白多肽类药物制剂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环节。应遵循 国际通用的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原则,设立合理的试验方案,明 确评价标准,并采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在试验过程中,要确保受试者 的权益和安全,同时密切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便对药物进行全面评估。
多肽类药物可根据其来源、功能和结构进行分类。根据来源,多肽类药物可 分为天然多肽、合成多肽和重组多肽。根据功能,多肽类药物可分为细胞因子抑 制剂、神经递质抑制剂、酶抑制剂等。根据结构,多肽类药物可分为环状多肽、 线状多肽和嵌合多肽。

长效蛋白质和多肽药物剂型的研究

长效蛋白质和多肽药物剂型的研究

长效蛋白质和多肽药物剂型的研究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很多蛋白质和多肽药物能够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得到有效的开发,如促红细胞生长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干扰素、水蛭素、白介素、胰岛素以及各种疫苗等。

蛋白质和多肽药物与化学合成药物相比,具有副作用小、用量少、疗效好等特点,普遍受到医生和的欢迎,因此蛋白质和多肽药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蛋白质和多肽药物在用药时也存在着问题,如蛋白质和多肽药物的分子量不高,容易被肾小球过滤;血液内存在着很多蛋白酶,使蛋白质药物分解而失去药效。

些问题会造成药物的半衰期短。

另外,对于外源性蛋白质药物,人体内会产生抗体,与蛋白质结合使其失去药效,并引起副作用。

由于蛋白质和多肽药物的半衰期短,药物刚进入体内时,浓度一度会过高,产生较强的副作用。

但随后药物浓度又会立即下降到有效药用浓度以下,而起不到治疗作用,因此,必须频繁给药,例如rhG-CSF需要每天注射1次,这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影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同时频繁用药的副作用又会导致其它疾病。

长效蛋白质和多肽药物剂型的研究不但能解决上述现有药物所存在的给药问题,而且能推动新的蛋白质和多肽药物的应用开发,使一些由于半衰期短、副作用大而无法进入实际应用的药物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如抗肿瘤药等),从而为人民身体健康带来福音。

蛋白质和多肽药物的给药关键问题可从下列两方面解决。

1. 用聚乙二醇对蛋白质和多肽药物进行修饰,制备长效蛋白质和多肽药物的静脉注射制剂。

用聚乙二醇修饰蛋白质药物具有很多优点:(a) 增大蛋白质药物的分子量,减少被肾小球过滤的频率,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b)保护蛋白质免受蛋白酶的降解;(c)屏蔽外源性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减少副作用;(d)蛋白质被修饰后仍能保持一定的活性,通过在体内长时间循环,起到稳定的治疗效果;(e)适当的修饰产物能在体内水解,缓慢释放出药物,不但能使蛋白质药物恢复其活性,而且能长时间保持血液内的药物有效浓度;(f)聚乙二醇是FDA已经批准的药用材料,只要解决修饰剂和修饰工艺中的关键技术,就能迅速地得到批准并投入应用。

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多种剂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多种剂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多种剂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刘静;崔永镇;吕英
【期刊名称】《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7(000)012
【摘要】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drugs)是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新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已经成为医药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具有生理活性蛋白、多肽属于生物技术类药物.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刘静;崔永镇;吕英
【作者单位】三精制药集团,哈尔滨,150001;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哈尔滨,150001;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15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
【相关文献】
1.多肽、蛋白质类药物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J], 温辉;戴亚妮;周红
2.多肽及蛋白质类药物智能化原位凝胶控释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J], 崔苏镇;彭学莲;邓树海
3.蛋白质、多肽类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发展动态 [J], 艾国;杜丽娜;梅兴国
4.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J], 张晓宏;杨俊斌
5.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J], 王浩;侯惠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蛋白多肽类药物注射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蛋白多肽类药物注射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蛋白多肽类药物注射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孙丽君;全东琴;冯端浩
【期刊名称】《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年(卷),期】2008(5)3
【摘要】研制开发蛋白多肽类药物注射缓控释制剂新技术,使此类药物更好地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现代药剂学的热点.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注射用蛋白多肽类药物在微球、纳米粒、脂质体、原位水凝胶等制剂新技术的发展概况.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孙丽君;全东琴;冯端浩
【作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北京,10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3
【相关文献】
1.注射型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J], 任瑾;周建平;姚静;方正杰
2.糖尿病治疗中多肽类药物新型缓控释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J], 宣吉明;程玉松;高静;钟延强
3.蛋白质多肽类药物非注射制剂研究现状 [J], 刘敏;黄绳武
4.蛋白多肽类药物和单抗药物免疫原性评价方法及研究进展 [J], 王慧敏;闻镍;王晓霞;刘丽;刘会芳
5.多肽蛋白类药物的长效注射微球突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J], 谢兰桂;刘玉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重囊壁的微囊结合PLGA通过w/0乳化法制备混合微球。
分子取伸展构象,溶液清澈透亮;而当温度升高至I.CST时溶
混合微球的平均直径为(31±9)flm,BSA的包封率是81%~
液分相,析出沉淀,再降温时,沉淀溶解,因此通过温度调节实
87%,而传统的PLGA微球的包封率为61%~65%。此外包
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聚合水凝胶运送蛋白质有很好的发展
定,药物释放不完全。为了克服上述PLGA微球的缺陷, cFlexosome是一种理想的定位深层皮肤的局部药物递送
Zheng等[10]研制了一种海藻酸盐(alginate)一壳聚糖(ehitosan)- 系统。
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PLGA)混合微球,提高蛋白质的包封 2.2环境敏感给药系统
率,降低药物的突释。以牛血清清蛋白(BSA)作为模型药物. ,2.2.1温度敏感给药系统 水凝胶为智能高分子材料的一
8%,而传统的PI。GA微球的突释分别为48%和52%。在一种 有很好的亲和力,因为其高亲水性为蛋白质药物提供了友好的
软接触镜的保护液中降低突释的效果更明显,24h内的突释降 环境,适于蛋白质药物的缓式释放。在这种智能给药系统中蛋
至5%和2%;同时也可通过调整乳酸与乙醇酸的比例来实现 白质释放时pH值没有降低,且无残留有机溶剂的影响,蛋白
万方数据
1.2脉冲式给药系统普通注射剂(疫苗、类毒素)一般至少 接种3次,才能确保免疫效果,血药浓度波动大,且不能保证在 疾病发作时相应的血药浓度。而脉冲给药制剂具有普通制剂 不可比拟的优点.它可以根据患者发病的节律性提前给药,使 给药时间与释药时间有一个与生理周期相匹配的时间差,从而 预防发病,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且不易产生耐受性,提高患者 的顺应性,是现代药剂学研究的新模式。注射用剂型一般都带 有外用或埋植的程序,如脉冲注射系统,一种程序化的轻便注 射泵,它具有4个30mL的注射器,每个注射器都可在计算机 辅助下按照程序独立地以任何速度注射。有的还具备计算机 定时的蠕动泵和药物贮库,如Niu和Chiun]、Johansen[53等研 制的缩胺酸类脉冲制剂及破伤风类毒素多元酯微囊脉冲注射 剂。 2非注射给药系统 2.1口服给药系统 2.1.1纳米粒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口服给药主要存在4个 问题:(1)在胃内酸催化降解;(2)在胃肠道内的酶水解;(3)对 胃肠道黏膜的透过性差;(4)存在肝的首过效应。因此研制新 的剂型,提高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人们关注的 热点。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进展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进展

1022017.07药物应用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进展郑 敏 黄 强 徐杨超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省上饶市 334000【摘 要】生物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需对治疗药物如多肽、蛋白质药物被投入使用中。

本次研究将取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类型与相关的微球制备方法做综述分析。

【关键词】蛋白质;多肽;缓释剂;微球制备作为临床常见治疗药物,缓释剂在传统制药中主要以冻干剂为剂型,尽管可取得较为明显的临床疗效,但因其半衰期短,用药中要求做频繁给药注射,患者承受的身心压力极大,且治疗费用较高。

对此,便提出缓释注射剂、埋植剂的研究开发,用于临床治疗效果明显。

本次研究将对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做综述分析。

1 药物缓释剂分类1.1 微球注射剂微球注射剂作为缓释剂的主要类型,主要以多肽微球注射剂、疫苗微球注射剂为主。

对于其中多肽微球注射剂,其制备中所选用骨架材料以PLGA 为主,并包裹蛋白质、多肽药物,缓释效果明显。

从近年来相关研究中可发现,较为典型的微球注射剂类型以LHRH 为主,其构成包括10个氨基酸,且涵盖多个分子结构,应用机理表现为于下丘脑分泌,从垂体门脉向腺垂体转运,实现促性腺激素的调节,在合成、分泌控制性激素后,达到缓释的目的。

从LHRH 适应症看,若给药剂量较小,一般在促进垂体性腺系统上效果明显,如青春期延缓、不排卵或性功能低下患者等都可适用。

而给药剂量较大情况下,主要用于卵泡刺激素、垂体分泌黄体生成素的抑制方面,一般适用于激素依赖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乳腺癌、子宫肌瘤以及前列腺癌等。

临床研究中,也提出LHRH-A 的应用,亦称之为丙氨瑞林,相比LHRH ,疗效将为其15倍。

1.2 埋植剂埋植剂,又被叫做implant ,可细化为多种类型,如细棒型、微型渗透泵埋植剂、可注射埋植剂等。

对于细棒型埋植剂,主要以空心微型细棒为外形,取非生物降解聚合物作为棒材,其中的药物以硅胶、药物混合物为主,注射中,由硅胶基质开口位置,使药物可缓慢释放。

多肽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多肽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多肽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多肽类药物是一类由相对较短的肽链组成的药物,具有诸多优点,如较高的选择性、较低的毒性、较好的稳定性等。

近年来,多肽类药物的研究进展迅速,涉及多个领域,如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调节等。

以下是多肽类药物研究的进展与发展方向。

首先,多肽类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针对肿瘤特异性标记物的多肽类药物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INT131是一种基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的受体抑制剂,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并在多种肿瘤类型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此外,还有一些多肽类药物基于肿瘤相关抗原(TAA)和肿瘤血管生成的靶点进行设计,如肿瘤中心区氧气含量较低,故可利用肿瘤细胞特异性凋亡肽前体(ApoPep-1)对肿瘤进行局部治疗。

其次,多肽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也有较大的潜力。

近年来,有关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的多肽类药物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拉贝洛肽是一种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药物,在心血管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多肽类药物用于治疗血栓病和血管疾病,如抗血小板药物RGD类肽和血栓溶解药物尿激酶等。

另外,多肽类药物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

然而,多肽类药物的高度选择性和多重作用机制使其成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理想药物。

例如,丙酮酸乙酯是一种人源乳头状瘤病毒(HPV)E7蛋白抑制剂,能够显著抑制帕金森病模型中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有望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创新药物。

最后,多肽类药物在免疫调节中的应用也值得关注。

免疫调节剂对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多肽类药物在免疫调节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

例如,利用抗原特异性的免疫活性肽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或促进免疫反应。

此外,一些多肽类药物如多肽拮抗剂可以抑制免疫相关炎症反应,从而具有抗炎症作用。

蛋白质 多肽类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发展动态

蛋白质 多肽类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发展动态

结论:
本次演示对蛋白质、多肽类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 药物分子设计方面,CADD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制备工艺方面,基 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技术的发展提高了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产量和 纯度;在质量控制方面,
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和免疫学等技术的应用为保障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新药研发周期长、 成本高以及质量控制方面的不足等。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包括进一步优化药物分 子设计方法,提高制备工艺的效率和稳定性,以及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CADD)已经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手段。利用CADD技术,可以预测和评估药物与 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例如,通过结构生物 学和计算生物学技术,成功设计出一种新型抗肿瘤蛋白质药物,具有良好的肿瘤 抑制作用和较低的副作用。
1、新技术的应用: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微封装技术等在药物制剂中的应 用研究。
2、新剂型的探索:脂质体、微球、纳米粒等新型药物载体的制备及应用研 究。
3、药物释放机制的研究:研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机制,提高药物的疗效和 降低不良反应。
4、制剂工艺的研究:研究新的制剂工艺,提高制剂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5、制剂质量控制的研究: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制剂的质量和稳 定性。
3、生物降解材料
生物降解材料是一种能够在体内降解吸收的新型材料,可以用于药物的载体 和赋形剂,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生物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 合成法、天然提取法、微生物发酵法等,制备出的生物降解材料可以根据需要进 一步修饰和功能化,以实现药物的定向输送和控制药物的释放。生物降解材料在 药物制剂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药物的生物降解载体、药物的生物降解涂层等。

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缓释制剂研究进展

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缓释制剂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二氯甲烷溶液,将此混悬液通过一适当的喷头以雾状形 式喷至冰冻的乙醇中,乙酵的界面上封有液氮。在低温 (一70℃)下,乙醇将二氯甲烷不断抽提出来,最后过滤 去除乙醇,洗涤干燥即得。此方法对设备的要求较高, 目前国外已有中试设备。 由于微球的注射剂量有限,在制备多肽、蛋白质药 物缓释微球时,应选择日剂量小的药物;微球的释药模 式与药物的临床需求应基本吻合;微球中药物的包封率 要高,释药时突释作用应较小,释药模式要恒定,释药 时间要达到要求。影响释药的因素非常多,包括骨架材 料的种类和比例、制备工艺、微球的形态、结构、粒径 及粒径分布、微球中多肽、蛋白质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 量、微球中药物的状态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等。由 于要求释药的时间比较长,故建立一个加速释放的评价 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但最终应以体内释药为准。另外要 考虑到骨架材料降解为乳酸和羟乙酸后,注射部位微环 境酸度的改变以及对多肽、蛋白质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另外还有注射剂的刺激性及与处方组成的关系,注射部 位是否产生硬结等。
表2正在开发中的一些缓释型注射剂
疫苗微球注射剂是蛋白质药物微球制剂的一个特例。 传统的疫苗接种一般需要多次才能完成,而且相隔时间 很长,因此辍种率极高。科学家们希望研究出含疫苗的 缓释微球注射剂,一次注射后可在体内长时间连续释放 (最长可达数月),以便在体内长时间地维持较高的抗体 水平;或者一次注射不同微球的混合物,使其在不同时 间分别以脉冲模式释放,产生类似传统接种的效果。 WH0领导的研究小组已经提交了破伤风类毒素微球注 射剂的配方和动物实验结果。该长效疫苗制剂由二种微 球组成,一种粒径小(1~15肛m),含量高,PLGA中两
量3.6 mg,灭菌后直接密封于一次性注射器内待用。该
埋植剂
1.1细棒型埋植剂 埋植剂外形为一空心微型细棒,一头封闭,另一头 开口,棒材为聚四氟乙烯等非生物降解聚合物,腔内灌 人药物与硅胶混合物。埋植剂埋人人体皮下,药物通过 硅胶基质开口处缓慢释放,美国《内科医生手册》上收 载了一种用于计划生育的埋植剂,该制剂每根直径

蛋白质及多肽药物的药剂学研究进展

蛋白质及多肽药物的药剂学研究进展

蛋白质及多肽药物的药剂学研究进展
曾衍霖
【期刊名称】《中国新药杂志》
【年(卷),期】1997(006)001
【摘要】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的体内过程存在的特殊情况,因而为制剂与生物药
剂学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新给药途径的研究,本文重点介绍了鼻腔给给与肺部给药,长效脂质本,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的吸收促进剂以及一些符合时辰节律的药物释放系统如按需给药系统,脉冲释药系统与自我调节系统等。

【总页数】6页(P13-18)
【作者】曾衍霖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7.6
【相关文献】
1.提高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J], 李治国;高静;郑爱萍
2.多肽蛋白质药物口服纳米载药系统研究进展 [J], 饶荣;杨祥良;刘卫
3.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机制及策略的研究进展 [J], 张文平;杨久春;吕正兵;
陶雷;陈洁
4.蛋白质和多肽药物稳定性研究进展 [J], 杨梦雪
5.蛋白质和多肽药物稳定性研究进展 [J], 杨梦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进展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3201 更新时间:2004-7-13随着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多肽、蛋白质类药物不断涌现。

目前已有35种重要治疗药物上市,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也日益全球化。

生物技术药物研究的重点是应用重组技术开发可应用于临床的多肽、蛋白、酶、激素、疫苗、细胞生长因子及单克隆抗体等。

据's 报道,目前已有723种生物技术药物正在接受审评(包括Ⅰ~Ⅲ期临床及评估),700种药物处于早期研究阶段(研究与临床前),还有200种以上药物已进入最后批准阶段(Ⅲ期临床与评估)[1]。

生物技术药物的基本剂型是冻干剂。

常规制剂尽管其疗效早为临床所证实,但由于半衰期短,需要长期频繁注射给药,从患者的心理与经济负担角度看,这些都是难以接受的问题。

为此,各国学者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研究开发方便合理的给药途径和新制剂:①埋植剂和缓释注射剂。

②非注射剂型,如呼吸道吸入、直肠给药、鼻腔、口服和透皮给药等[2]。

缓释生物技术药物的注射制剂,是很有应用前景的新剂型,有一些品种如能缓释1至3个月的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微球注射剂已经上市[3],本文着重介绍这类制剂。

1多肽、蛋白质药物缓释制剂的主要类型多肽、蛋白质药物缓释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从发展过程及剂型看,主要分埋植剂和微球注射剂两类。

1.1埋植剂()1.1.1细棒型埋植剂[4]埋植剂外形为一空心微型细棒,一头封闭,另一头开口,棒材为聚四氟乙烯等非生物降解聚合物。

腔内灌入药物与硅胶(,聚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物。

埋植剂埋入人体皮下,药物通过硅胶基质开口处缓慢释放。

美国内科医生手册()上收载了商品名为?的埋植剂,药物为左旋-18乙基炔诺酮,用于计划生育。

该制剂每根直径2.4 ,长34 ,医生通过手术将6根细棒状物埋植在患者上臂内侧,药物可在体内按零级模式释药达5年,药物释完后再经手术取出。

1.1.2微型渗透泵埋植剂美国公司20世纪70年代开发了外形像胶囊的埋植剂,该制剂埋植于皮下或其它部分,体液可渗透过外壳,溶解夹层电解层,使体积膨胀的夹层压向塑性内腔,促使药物溶液从开口定速释放。

有不少生物大分子药物,如胰岛素、肝素、神经生长因子等作为模型药物的动物体内外研究报道[5]。

埋植剂对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它存在以下缺陷:①必须经手术途径植入。

②制剂骨架材料为非生物降解聚合物,释药结束后还需经手术取出。

③制剂在局部组织有刺激与不适感。

1.1.3可注射的埋植剂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作为埋植型或注射型缓释制剂骨架是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大力研究的方向,这类聚合物包括两大类:①天然聚合物,如明胶、葡聚糖、白蛋白、甲壳素等。

②合成聚合物,如聚乳酸、聚丙交酯、聚乳酸-羟乙酸()、聚丙交酯乙交酯()、聚己内酯、聚羟丁酸等。

近年合成聚合物尤为人们重视,于20世纪70年代起即用作外科缝线及体内埋植材料,如人工关节、护板、螺栓等。

聚合物在体内可逐渐降解为乳酸、羟乙酸,后者经三羧酸循环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它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免疫反应、安全性较高外,更难得的是可通过改变两单体比例及聚合条件调节聚合物在体内的降解速度。

近10多年来,作为微球、微囊的骨架或包衣材料的应用报道越来越多。

合成聚合物理化性质稳定,控制工艺条件可得到所需规格,批间质量差异小,这些都是天然聚合物无法比拟的优点[3]。

近年公司研制成功商品名为的可注射埋植剂,将多肽药物戈舍瑞林()与在熔融状态混匀后经一多孔装置挤出,挤出物直径为1 ,经切割成一定长度的条状物,单剂量3.6 ,灭菌后直接密封于一次性注射器内待用。

该制剂可直接注射于皮下或肌内,基质在体内可逐渐降解,彻底改变了以往埋植剂必须经手术途径植入或取出的局面[4]。

但可降解埋植剂也有自身缺陷:酸性降解产物(乳酸、羟乙酸)在埋植剂内部逐渐蓄积,多肽、蛋白质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故近来研究重点转向注射微球。

1.2微球注射剂1.2.1多肽微球注射剂采用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特别是为骨架材料,包裹多肽、蛋白质药物制成可注射微球剂,使在体内达到缓释目的,是近10多年来各国学者大力研究的新领域。

在诸多多肽缓释注射剂中,类似物微球是研究最为成功的品种。

为10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多肽,分子结构为:焦谷1-组2-色3-丝4-酪5-甘6-亮7-精8-脯9-甘102,它由前下丘脑分泌后迅速由垂体门脉转运至腺垂体,调节促性腺激素(),控制性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后者再调节性器官的生长发育。

当外源性或其类似物以生理脉冲频率(每90 一次)短期、小剂量给药时,对垂体性腺系统起促进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性功能低下、不排卵、青春期延缓等症状;而以非生理脉冲频率长期、大剂量给药时,可抑制垂体分泌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导致性腺分泌激素能力下降,性器官萎缩,临床用于治疗一些激素依赖性疾病,如前列腺癌、子宫肌瘤、乳腺癌、子宫内膜异位及青春期性早熟等[6~7]。

曲普瑞林()是类似物之一,其微球由法国公司开发,1986年上市,可缓释1个月,是第一个多肽微球产品。

亮丙瑞林()是类似物,生物活性为的15倍。

其缓释1个月的微球注射剂由日本武田化学制药公司开发,于1989年进入美国市场,随后有多种类似物缓释微球注射剂上市[8~9],见表1。

丙氨瑞林()是上海丽珠-东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国家一类新药,疗效为的15倍,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承担国家科委“九五”攻关项目,进行每月用药1次的长效微球的开发研究,动物体内试验证明其缓释效果可靠。

其它多肽缓释微球注射剂的研究也有不少报告,见表2。

此外,也有不少用微囊化手段使胰岛素、神经生长因子、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等达到缓释研究的报道。

1.2.2疫苗微球注射剂传统的免疫手段系疫苗初次注射后,在一定时间内,需再进行多次加强注射,使人体获得尽可能高的抗体水平,发挥可靠的免疫作用,这对成千上万人的大规模免疫是难以实现的,特别对条件较差的发展中国家更为艰巨。

所以,每年全世界有几百万人死于百日咳、破伤风或白喉等免疫疾病。

采用微囊化技术将疫苗或佐剂包裹在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中,一次注射后,抗原在体内连续释放数周甚至数月,由此产生持续的高抗体水平,甚至可相当于疫苗多次注射的脉冲模式释药。

此种剂型称为一次性注射疫苗( ),对临床免疫是一种有巨大实用意义的新剂型。

表1国外开发的及其类似物缓释注射剂药物生物半衰期剂型商品名骨架缓释时开发公司亮丙瑞林() 活性材料间/月1 815 16 微球, 1 武田, 75∶25,,144微球 3 武田(1996年向欧美提出新药申请)曲普瑞林() 100 30 微球 150∶50布舍瑞林() 25 80 注射埋 1植剂 75∶25高舍瑞林() 75 注射埋 1植剂 50∶50那法瑞林() 200 144 微球50∶50 .(Ⅱ期临床)药物生物半衰期剂型商品名骨架缓释时开发公司亮丙瑞林() 活性材料间/月1 815 16 微球, 1 武田, 75∶25,,144微球 3 武田(1996年向欧美提出新药申请)曲普瑞林() 100 30 微球 150∶50布舍瑞林() 25 80 注射埋 1植剂 75∶25高舍瑞林() 75 注射埋 1植剂 50∶50那法瑞林() 200 144 微球50∶50 .(Ⅱ期临床)表2研究中的多肽、蛋白质药物微球注射剂药物适应证剂型骨架研究进展参考材料文献促红细胞生成肾功能不全微球体外缓释 1素() 贫血 50∶50 2周γ-干扰素肉芽瘤微球体外缓释 10(γ) 50∶50 7 d白介素(α)肿瘤免疫微球动物体内 11治疗 50∶50 缓释7 d75∶25人粒细胞巨噬细骨髓移植微球动物体内 12胞集落刺激因子 50∶50 缓释9 d()人生长激素生长不良微球动物体内 13() 肾功能不全 50∶50 缓释30 d 14生长抑素生长激素分注射埋动物体内 15() 泌亢进植剂 50∶50 缓释250d第一个被批准的一次性注射疫苗是破伤风类毒素(,)微球注射剂。

采用将油溶液包在微球内,注射剂中含两类微球,一类囊材为50∶50的,微球直径较小(1~15 μm),含较高量(142 1),这种粒径的微球易为巨噬细胞吞噬;后者采用75∶25的制成直径10~60 μm的微球,内含较低量(3 1),速释部分发生在微球注射后的突释效应( )期内,第二释放相发生在注射后3~11周。

实验表明这种脉冲释药模式与用水溶性免疫相比,可使小鼠获得更高的抗毒素抗体水平。

其它一次性注射疫苗的研究进展见表3。

表3研究中的一次性注射疫苗微球[16]抗原微球骨架材料粒径/μm体内释药模式动物及用药途径乙烯醋酸乙 0.3 初始突释,以后小鼠皮下埋植酯() 连续释药γ-核糖核 0.3 初始突释,以后兔皮下埋植酸酶A 连续释药初始突释,以后兔皮下埋植连续释药聚亚氨 0.5克微球(内连续释药后期小鼠皮下埋植基碳酸盐含 50) 减慢卵清蛋白 50∶50 5.34 小鼠腹腔注射341~10 小鼠腹腔注射50∶50 20~50白喉类毒素 30~100 初始突释,以小鼠气管滴注至49 后连续释药肺、皮下注入120 20~100 脉冲释药豚鼠皮下注入白喉 65∶35 5~90 连续释药大鼠、猴肌注类毒素120 50∶50 0.37~0.50 小鼠皮下、肌注34 及鼻腔用药各种多肽 0.45~0.60 小鼠腹腔、肌内抗原 50∶50 1.21~3.20 注射6.24~32.1注::牛血清白蛋白;:葡萄球菌肠毒素β类毒素;120:人免疫缺陷病毒(1)预防疫苗的蛋白亚单位2微球的制备方法有多种注射微球的制备方法,如相分离法、复乳-液中干燥法、喷雾干燥法、低温喷雾提取法、熔融-挤出法等,以下着重介绍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2.1复乳-液中干燥法( )将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如溶解在有机溶媒(二氯甲烷或醋酸乙酯)中,水相中加入定量的多肽成溶液或混悬液。

将水相加入上述有机相中,匀化或超声振荡成初乳(),初乳再转入含的水溶液中,搅拌成复乳(),升高系统温度,除去有机溶媒,固液分离后,干燥待用。

2.2低温喷雾提取法( )将多肽及其稳定剂的粉末或冻干品和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的二氯甲烷溶液均匀混合,混悬液经一喷头以雾状喷至冰冻的乙醇溶液中,后者界面封以液氮。

在-70℃温度下,乙醇将微球中二氯甲烷不断抽提,经过滤去除乙醇,得流动性佳的微球,干燥待用。

复乳法是目前制备多肽微球最常用的方法,它具有工艺稳定、设备简单等特点。

比较复乳法与低温喷雾法,前者制备的微球突释效应常达15%~35%,而用低温喷雾法制备的微球可明显改善上述缺点,而且据报道药物包裹率可达100%,国外已有从实验室到中试规模的设备[14]。

3小结用微囊化技术制备多肽、蛋白质药物可注射微球是生物技术药物推广、应用十分重要的方向,可注射微球剂除具有可靠的缓释效果外,由于其骨架材料的可生物降解性,改善了埋植剂必须经手术途径植入与取出、局部刺激性与不适等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