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重难点:城市
北京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北京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总结各个学科的重难点知识,以便更好地应对高考。
其中,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高考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总结北京高三地理知识点,并提供一些学习技巧和备考建议。
一、北京地理位置及特点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位于中国华北平原的北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也决定了其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地理位置方面,可以总结北京的经纬度位置、气候特点、地势地貌等。
1. 经纬度位置北京的经度为116°-117°43'东经,纬度为39°-41°05'北纬。
北京处于东经116°,因此是我国的东部边缘地带,同时也是华北平原的北缘。
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北京成为了华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 气候特点北京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春季和秋季变化较快,气温适宜,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这种气候特点对于农业、旅游业等多个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地势地貌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整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状。
同时,北京地区还有丰富的地貌景观,如燕山、平原、山地、河谷等。
这些地势地貌的变化为北京的城市规划、交通发展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北京的人文地理除了自然地理条件外,北京还有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
这些资源不仅丰富了北京的文化内涵,也对北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历史文化建筑北京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建筑,如故宫、天坛、长城等,这些都是北京得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之一。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美学价值,也是北京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2. 教育和科技资源北京作为中国的教育和科技中心,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顶尖学府为北京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科技资源的集聚也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人才。
人教版2023年高考地理重难点归纳
(每日一练)人教版2023年高考地理重难点归纳选择题1、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末山西省全省常住人口约为3491.6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减少2.23%,年平均减少0.23%。
其中太原市常住人口约530.4万人,城镇化率约为89.06%。
下图示意山西省主要城市分布及各市人口密度。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近年来,山西省常住人口呈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可能是()①人口生育意愿低②人口流出多③人口老龄化严重④自然灾害多发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太原与晋城面积相差不大,但太原人口密度是晋城的三倍多。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土壤B.水源C.经济D.家庭(3)近年来太原的城镇化进程发展较快,这可能造成该市()①住房闲置②交通拥堵③用工困难④环境压力增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CC【提示】人口自然增长与人口增长模式城市化的利弊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抚育成本高等导致人口生育意愿低,出生人口减少,同时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吸引山西省人口外流,这是导致近年来山西省常住人口呈减少趋势的主要原因;人口老龄化是常住人口减少产生的问题之一,不是原因;自然灾害多发不是近年来山西省常住人口呈减少趋势的主要原因。
(2)太原是山西省省会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吸引人口流入。
(3)太原的城镇化进程较快,吸引人口迁入,可能导致劳动力过剩、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压力增大、污染问题加重等。
2、冲积扇常常形成于()A.滨海地带B.河源地带C.河流中下游D.山麓地带答案:D【提示】流水地貌解析: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解答】冲积扇常常形成于山麓地带。
故选D。
3、下图为我国江汉平原某河段平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顺河流流向左侧为左岸,右侧为右岸。
2023年高考地理重点难点考点通练-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解析版)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重难点常考点强化训练19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镍是我国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用途广泛。
金昌市位于河西走廊,素有“中国镍都”之称。
这里曾以火力发电为主,近年来大力发展了光伏发电。
表为金昌市火力发电厂周围250~1000米范围内9月份树木叶片含硫量的平均值(单位∶克/公斤)。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树木的生长季节,金昌市的主导风向最有可能是()A.东南风和西北风B.东北风和西北风C.西南风和东北风D.东南风和西南风2.关于金昌市光伏发电场在建设期和运营期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建设期降水强度增大B.运营期耐阴性植物减少C.建设期土壤风蚀减弱D.运营期地表输沙率降低3.为了保障我国镍资源稳定供应,保障相关产业有效运行,下列措施合理的是()①减少海外矿业投资项目①优化镍冶炼生产工艺①减少进口渠道①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储备制度①加大国内镍资源的勘探力度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答案】1.D2.D3.D【解析】1.读表分析可知:该地树木叶片含硫量的平均值在火力发电厂东北和西北方位最高,表明火力发电厂的污染气体向东北和西北方向扩散,可得知,在树木的生长季节,金昌市的主导风向最有可能是西南风和东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结合所学知识:光伏发电场建设期,会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使土壤风蚀增强,局地气候恶化,降水减少,AC错误;光伏发电场运营期,太阳能电池板能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耐阴性植物增多,B错误;耐阴性植物增多,加上太阳能电池板,会削弱风力,会使得风蚀作用减弱,地表输沙率降低,D正确;故选D。
3.结合所学知识:镍作为一种资源,要保障我国镍资源稳定供应,保障相关产业有效运行,应从开源、节流等角度来思考措施。
减少海外矿业投资项目、减少进口渠道,会减少镍资源数量,不能起到开源的作用,不利于保障我国镍资源稳定供应,①①错误,ABC错误;优化镍冶炼生产工艺,可以提高镍的利用率,可以起到节流的作用,①正确;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可以降低镍资源储备风险,保障我国镍资源稳定供应,①正确;加大国内镍资源的勘探力度,可以增加未知的镍资源数量,起到开源的作用,①正确,D正确;故选D。
重难点14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024年高考地理(解析版)
重难点14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目录重点01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重点02 国家安全战略与政策重点03 生态环境建设【命题规律】高考考查本考点时常以区域图、文字材料、景观图等为载体,考查区域地理要素分布、特征、成因及可持续发展,侧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考查。
【命题预测】区域图是高考试题必不可少的图示,试题情景的背景往往隐藏在区域图、文字材料、景观图等中,将定位与区域认知结合,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将人地协调观融入试题。
重点01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1.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1)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地区不匹配。
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2)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应紧张。
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
(3)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大,浪费严重。
(4)能源消费结构很不合理。
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
(5)石油进口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很不稳定。
(6)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对策措施(1)开源: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提高能源开采率;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鼓励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2)节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能源节约,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
(3)区际协调: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保证我国能源的正常供应。
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1)增加粮食产量(a)扩大耕地数量:1949年以后,耕地数量增加有限,目前总体呈减少趋势。
(b)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与防洪排涝,平整土地。
;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增施化肥;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发展农业机械化。
(2)通过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3)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2023年高考地理重点难点考点通练-产业结构升级(原卷版)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重难点常考点强化训练17 产业结构升级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该地区发现铁矿,1958年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立钢铁厂,1965年设嘉峪关市。
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
2019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62.8:35.5。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05~2010年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是()A.人口惯性的影响B.环境条件的改善C.青壮年人口迁出D.康养产业的发展2.该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交通运输B.自然资源C.市场需求D.劳动力3.该市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宜重点发展()A.造纸工业B.纺织工业C.食品加工工业D.装备制造工业【答案】1.A2.B3.D【解析】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地区,依托国家“一五”计划发展起来,形成了工业体系,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加,随时间的推移,导致2005年-2010年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因此主要原因是人口惯性的影响,故A正确;环境条件的改善,可能导致生育愿望的提高,但不是老龄人口增加的原因,故B错误;材料显示嘉峪关工业比重较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青壮年人口外迁可能性较小,故C错误;康养产业的发展是随着老龄人口增加相匹配的,所以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
所以答案选择A。
2.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峪关市拥有丰富的铁矿,主要发展钢铁产业,形成了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导致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因此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的影响,故B正确;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将带动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包含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故A 错误;嘉峪关市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农产品需求量较大,因此市场对第一产业的需求一样很大,故C错误;区域内的劳动力,可能大量参与到工业之中,对第一产业有所影响,但不是主要的影响,故D错误。
所以答案选择B。
高二地理重点难点知识点
高二地理重点难点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上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它主要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在高二地理课程中,有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点需要我们重点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球的结构和地壳运动:了解地球的结构,明白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质灾害的影响。
2. 平衡与不平衡:研究地球系统中的各种平衡与不平衡关系,包括能量平衡、水循环、物质循环等。
3. 气温和气候:理解气温的形成机制和气候的影响因素,掌握气候带及其特征。
4. 水资源与供水: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掌握不同地区供水方式及其影响。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与城市:研究人口数量、分布和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了解城市化的原因和发展趋势。
2. 农业与农村:掌握不同农业类型及其特点,理解农业现代化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工业与城市:了解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区位理论,掌握城市工业化发展的模式和特点。
4. 旅游与资源利用:研究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掌握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三、高考重点难点知识点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关注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理解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 区域发展格局:了解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格局形成的原因,掌握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3.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教育的影响和应用,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
4. 地球环境问题:关注地球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方法,理解国际合作对地球环境治理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高二地理的重点难点知识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为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作出贡献。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考地理最难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最难知识点归纳高考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地理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以下是高考地理中一些最难的知识点归纳:1. 地球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理学的基础,它们影响着季节变化、气候类型和时间差异等。
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对于解释自然现象至关重要。
2. 气候类型:全球气候类型多样,包括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每种气候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形成原因,需要学生深入理解。
3. 地形地貌:地理学中的地形地貌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每种地形都有其形成过程和特点,这些知识点在高考中经常出现。
4. 水文特征: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高考地理的重点内容。
5. 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分布、利用和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成因和解决策略。
6. 人口与城市化:人口分布、迁移、城市化进程及其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是高考地理的重要内容。
7. 区域地理: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差异等,以及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8. 地图阅读与分析: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能够准确阅读和分析地图是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
9. 地理信息技术: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研究和应用中的作用。
10.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实践,以及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结束语:高考地理的难点在于知识点的广泛性和综合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系统学习和不断练习,学生可以逐步掌握这些难点,提高自己的地理学科素养。
重难点19 人口问题与城镇化(原卷版)-2023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重难点19 人口问题与城镇化(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我国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别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
下图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六普’‘七普’,人口增长差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相等的省级行政区是()A.京、沪B.黑、吉C.粤、鄂D.渝、黔2.我国四个直辖市人口增长的共同特点是()A.“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加速增长B.“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减速增长C.“六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D.“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A.向城市群集聚B.向中西部迁移C.沿长江带集聚D.分布更加均衡(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2010-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变化/万人2010-2020年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变化/万人上海30.3-30.25215.42北京59.7-72.8300.9广州39.7129.12468.46深圳34.0116.88596.734.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5.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A.相似的空间形态B.趋同的主导产业C.一致的功能定位D.相近的等级规模6.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我国某都市西南轨道交通市郊线(从街道1到街道7)周边用地开发较晚,目前主要以居住用地和部分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
山东省地理高考温习重难点知识系统整理
地理高考温习重难点知识系统整理一、生态、环境问题一、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域: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域产生的缘故: (1)自然缘故: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②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稀少(2)人为缘故: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耘制度;③开矿。
产生缘故:农村生活用能欠缺。
整治方法: ①进展立体农业;②解决农人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行生活用煤);③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④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二、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域:西北地域产生的缘故:(1)自然缘故:①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②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③处内陆地域,气候干旱降水少。
(2)人为缘故: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治理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增进本地经济进展,增加农人收入②有利于爱惜土地资源改善本地的生态环境; ③有利于增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进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域:华北地域、西北地域: 产生缘故(华北地域): (1)自然缘故:①降水变率大;②春天蒸发旺盛;(2)人为缘故:①人口浓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水污染严峻;③浪费多,利用率低;④春天春种用水量大。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域: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缘故: (1)自然缘故:①春天降水少 ②气温上升快,蒸发旺盛;③地形低洼。
(2)人为缘故:①不合理的浇灌; 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五、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 中低产田——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1)、辽阔的冲积平原——宏观平坦,微观起伏不平山麓 缓斜平原高 山前冲积扇 土地质量高冲积低平原 主体海边 滨海平原 低 地形极低 中低产田集中区严峻的旱涝、盐碱、危害干旱:春旱4~6月,春泛上升快,蒸发上升,夏日风未到洪涝: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低平盐碱:水盐运动 春秋反盐,夏积盐 冬稳固2)、问题⑴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①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 (因洼制宜 鱼塘—台田模式);②盐碱地的冶理与开发⑵水资源欠缺⑶风沙危害---沙尘天气3)、缓斜平原肥力最好:①地面坡度较大,排水通畅,不易积水形成低湿地;②沉积物颗粒较粗,有利于水分下渗;③地下水埋藏深,春秋季节蒸发量较小,不易形成盐碱地。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地方时的计算
右图为某时刻我国局部地区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 右图为某时刻我国局部地区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 图中圆圈为等太阳高度线,水平直线表示纬度, 图中圆圈为等太阳高度线,水平直线表示纬度, 竖直的直线表示经线,读图回答9—10题。 竖直的直线表示经线,读图回答 题 9.此时北京时间是 . A.12时 B.0时 . 时 . 时 C.12时16分 D.11时44分 . 时 分 . 时 分 10.M、N两地的经度差 . 、 两地的经度差 A.大于10° .大于 ° B.小于 ° .小于10° C.等于 ° .等于10° D.可能大于 °, .可能大于10° 也有可能小于10° 也有可能小于 °
放大一倍即是原来的两倍 1/1000×2=1/500 × =
180° 【练习12】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 练习12】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 12 若阴影部分为7 ①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 7月6日 月 日 分为7 则甲地时间为: 分为7月7日,则甲地时间为: 7月7日 月 日 15时 A、15时 B 、9 时 0点 点 12时 C 、3 时 D、12时 北京时间为: ②北京时间为: 45°E A 、6 日8 时 B 、7 日8 时 20时 20时 C、6日20时 D、7日20时
下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6日,非阴影部分 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回答 。 2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Q点经线所在的地方时为0时 M Q C.MO为晨线 D.NO为晨线 25.北京时间是 ( ) 1200 A.6日12时 B.7日12时 O P C.6日24时 D.5日12时 26.此时 ( ) A.开普敦炎热干燥 B.北半球昼短夜长 N C.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D.地理自转速度最快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难点常考考点归纳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难点常考考点归纳高考地理必背知识难点常考考点归纳地理是高中三年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科目。
作为一门普及性较强的学科,它既有生动形象的实地调查,又有严谨系统的理论建构。
作为高考的必修科目,地理考试难度很大,需要学生高度重视和仔细备考。
因此,在高考地理备考中,必须要掌握一些重点知识,避免盲目的复习和大量无效的时间浪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高考地理必背知识难点常考考点归纳。
一、知识难点1.地球的构造和地球上的陆地及海洋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其中,地壳是地球最薄的一层,包括大陆壳和海洋壳两种类型。
海洋上面分布着大量的海岛和岛屿。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布不平衡,陆地占地球总面积的不到1/3,而海洋则占了约2/3。
2.地理信息科技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科技是当今世界先进科技领域之一,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远程感知、GPS和信息网络等技术。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以卫星为基础实现对人类活动信息和位置信息的定位、追踪和导航等功能的系统。
如今,这些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进步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机会。
3.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自然灾害是地球上的一种必然存在,包括地震、火山、洪水、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
而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垃圾污染、土壤退化等,也日益严重。
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活和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必须加强全球合作来解决。
二、常考考点1.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其影响自然灾害是地球上无法避免的、具有突然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的自然现象。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暴风雪等。
这些灾害在发生时不仅直接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还会引发其他的环境问题,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
2.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气候变化会直接影响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活。
主要表现在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温升高、海洋污染等方面。
202X高考地理学习方法及复习技巧(附地理必背100条知识点)
202X高考地理学习方法及复习技巧(附地理必背100条学问点)地理是高考科目中相对较难的一门,由于它需要记忆大量的地理学问点,并且需要对地理原理、地图、地理现象等进行深化理解。
为了挂念同学们高效地学习地理并取得好成果,以下是一些地理学习方法及复习技巧,同时附上地理必背的100条学问点,供参考。
一、地理学习方法:1.了解考纲:生疏并了解高考地理的考纲,明确考试内容和考查形式,有针对性地学习。
2.规划学习方案:依据自己的状况和复习时间支配,合理支配每天的地理学习时间和复习内容。
3.理论联系实际:地理学科是与现实生活亲密相关的学科,要擅长将地理学问与实际状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的爱好和效果。
4.多维度学习:地理学科涉及内容广泛,要从地理原理、地形地貌、气候气象、人文地理等多个维度进行学习,全面把握学问点。
5.乐观思考:地理学科不仅要记忆学问点,更要深化思考地理现象背后的缘由和规律,培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6.多元化学习资源:利用教科书、课堂笔记、辅导材料、地图、教学视频等多种学习资源,综合运用,提高学习效果。
7.合理使用时间: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地理学问的复习,例如在排队、等车、休息等时间段进行地理小学问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8.做好笔记:课堂上要认真听讲,留意记录重点内容,回顾整理笔记,挂念加深对学问点的记忆和理解。
9.定期复习:地理学科需要长期积累和反复复习,要设立定期的复习方案,巩固已学过的学问。
第1页/共4页10.做题强化:做大量地理题目,把握题目解题的技巧和方法,生疏考试题型,提高解题力量和应对考试的速度。
二、地理复习技巧:1.拆解学问点:将简单的学问点拆解为简洁易懂的部分,逐一进行学习和理解,然后再进行整体的把握。
2.重难点突破:对于高考地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学问点,要进行深化争辩和理解,结合实例进行练习,加深记忆。
3.归纳总结:对学过的地理学问进行归纳总结,制作地理学问卡片,便利查阅和复习。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大都市辐射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大都市辐射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课标呈现1.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2.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1.城市的作用2.城市体系: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
知识点2: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1.城市辐射:中心城市通过社会经济活动与周边城市形成紧密联系。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流动。
2.长三角城市体系①辐射媒介: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信网络。
①辐射结果:与其他城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
①辐射强度:由于距离、交通、城市等级、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辐射强度在空间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4.上海市对外辐射的影响 (1)对上海市的影响有利于上海解决中心城市产业活动过度集聚、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有利于大都市产业、资金等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2)对受辐射城市的影响知识点3:产业转移1.原因:原料价格与丰歉、工资水平、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开拓市场、治污成本等。
实质是产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变化。
2.转移的产业类型: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低端制造业3.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
轻工业――→积累资金提高技术重工业――→加强基础工业建设提高科技水平高科技工业 4.产业转移的规律(初期) (中期) (后期) (2)转移方向5.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6.产业转移的影响三、难点辨析易错点1:产业转移成因分析产业转移的直接表现是部分或全部生产在地域空间上发生变化。
根据变化的地域空间范围不同,可分成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两类,根本目的都是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2024年高考地理总复习植被和土壤关系成为高考的重难点
2024年高考地理总复习植被和土壤关系成为高考的重难点1、植被(1)定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分类①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
②人工裁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作人工植被。
(3)形成过程:在新形成的裸地上,很快会有少数种的植物生长;植物生长过程中,也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从而有更多种类的植物在此生长,直至形成稳定的植被。
(4)垂直结构: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2、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气候①植物生长快慢与气温高低有关;热量决定植被类型②昼夜温差影响植物生长的速度及品质③光照强度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不同光质对植物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等影响不同④降水是植物生长发育期间的主要水分来源⑤风是植物花粉、种子和果实传播的动力;风还能促使环境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汽均匀分布,并加速它们的循环,形成有利于植物正常生活的环境;风会使植物变形(2)地形①海拔影响植被垂直地带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布②坡向影响植被生长和类型(3)土壤①酸碱度影响植被类型②肥力影响植被生长(4)环境污染影响植物生长(5)植被形态对环境的适应①根系: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②叶子:叶片厚,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③分布: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而土壤贫瘠④花色: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⑤生长速度: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3、植被对环境的影响(1)气候:调节温差;增加蒸腾,提高空气湿度;调节大气成分;防风固沙(2)地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保持水土,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减少侵蚀地貌的形成(3)土壤:减少土壤侵蚀;改良土壤性质;促进土壤形成(4)水文:涵养水源;减少含沙量;增加下渗;减缓地表径流;削减风浪,保护堤岸(5)生物:繁衍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6)城市: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滞尘4、森林的作用(1)林冠层和林下植被层①截留降水,减少地表径流②白天阻挡太阳辐射,晚上阻挡热量逃逸,减少昼夜温差③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加大降水的可能性④防风,削减风力(2)枯枝落叶层①吸收和渗透降水,涵养水源②枯枝落叶层腐烂后,形成腐殖质和有机质,改善土壤性质,促进下渗③减缓地表径流,防洪减灾④阻碍了土壤表面蒸发水分,土壤蒸发量减少(3)根系土壤层①植物根系可以固土护坡②加大土壤孔隙度,加速下渗5、森林的分布及类型(1)分布: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021高考地理热重难点01 区域认知与区域协调发展(解析版)
热点01 区域认知与区域协调发展〖热点解读〗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的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色。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在探寻地理事物和现象潜在空间秩序、规律时表现出的思维方式与能力。
认知区域时还要会从不同的尺度去认识区域,分析区域特征。
高考试题更是给出具体的文字、图表材料,要求考生依据相关情境,从自然、人文方面进行区域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典例探究〗(2020•江苏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
图一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黄石市2008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
图二为“2008~2017年黄石市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三为“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1)简述当前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2)说明目前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4)要实现黄石市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特点、工业的区位条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
难度一般,重在考查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动地理基本原理的能力,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详解】(1)注意关键词“当前”,根据2017年黄石市三次产业结构统计数据可知,首先,当前黄石市以第二产业为主,结合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可知,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重工业的工业产值远高于轻工业的工业产值);其次,当前黄石市第一、第三产业占比低,且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
(2)该题可从地理位置、交通、劳动力,工业基础等角度回答。
首先,黄石市距中心城市武汉较近,可获得一定的技术支持;其次,黄石市靠近长江,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再次,作为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其劳动力丰富;最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08年黄石市被定为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工业的转型发展有一定的政策支持。
高中地理考点整理归纳
高中地理考点整理归纳高中地理课程包含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个方面。
在高考中,地理占据了不小的比例,因此,对于考生来说,熟悉高中地理考点是必要的。
下面,就从高中地理课程的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两个方面,对常见考点进行总结整理,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规划此部分的考点主要包含:(1)人口的分布与迁移,如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类型、人口迁徙与其成因。
(2)城市规划与设计,如城市功能区划、城市规模与结构、城市格局等。
(3)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化问题,如城市扩张、城市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堵等。
(4)中国人口形势与计划生育。
2. 文化与经济此部分的考点主要包含:(1)文化传承与发展,如文化区划、文化保护与传承、文化的多样性与交流等。
(2)经济结构与发展,如区域经济结构、产业发展与转型、经济地理问题等。
(3)全球化进程与动态,如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全球经济格局、不平等问题等。
3. 地理信息技术此部分的考点主要包括:(1)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2)GIS在农业、林业、水利、城市建设、旅游、地质资源等方面的应用。
(3)数字地球的概念及对地质、环境、社会等领域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1. 地球与环境此部分的考点主要包括:(1)地球的地球运动及其带来的影响,如地球自转、公转等。
(2)大气圈的层次划分、成分与功能,云、雾、降雨等天气现象。
(3)水循环过程与调节,如水资源形成与利用、洪涝灾害等。
(4)生态环境问题,如生态系统演替、生态平衡、生态破坏与保护等。
2. 地球与资源此部分的考点主要包括:(1)陆地地貌与地质构造,如地震、火山、喀斯特地貌等。
(2)资源的类型、分布与利用,如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等。
(3)环境污染的影响与治理,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4)气候类型、分布与变化,如不同季节的天气变化、气候灾害等。
以上就是高中地理的主要考点,虽然内容范围很广,但掌握了这些考点基础后,考生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
高考地理城市知识点
高考地理城市知识点一、中国的城市分类在中国,城市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行政区划来看,中国的城市主要分为四个层级: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城市可以分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和四线及以下城市。
此外,中国还有特区城市,如香港、澳门。
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是城市形成的基础。
例如,地处交通要道的地方容易形成商业城市;拥有丰富资源的地方容易形成工业城市。
其次,政治因素也对城市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政府对城市的规划和管理,会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此外,经济发展、人口迁移等也会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三、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集中居住的过程。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规模扩大,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能够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文化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等。
四、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设计和规划。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城市的功能和质量,并满足居民的居住和生活需求。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城市的功能布局、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等方面的问题。
城市建设则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房屋建设、交通建设、绿化建设等。
五、城市环境保护与改善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城市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
因此,城市环境保护与改善成为当务之急。
城市环境保护包括改善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环境监管、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
城市的绿化和园林建设也是城市环境改善的一种方式。
六、城市经济与产业结构城市是经济的中心,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密切相关。
城市经济包括产业经济、商业经济和服务业经济等。
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方向。
一线城市普遍以服务业和创新产业为主导,二线城市以制造业和商贸业为主导,三线城市以传统产业和农业为主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重难点:城市重难点解读根据近几年的考查方向分析,2020年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的变化应该不大,一般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图表,对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等级和城市化等角度进行考察。
考查形式基本都是依据图表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从材料中获取相应的信息。
在备考复习时,要注意结合新时代情景下城市群建设及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社会热点,理解和掌握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变化、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核心考点。
典例探究(2019·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
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
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C.集聚长江口D.行政等级较高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A.均衡性 B.边缘性C.集中性 D.对称性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A.空间位置邻近 B.发展模式相同C.城市性质相似 D.产业部门接近【答案】1.D 2.B 3.A【解析】1.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的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这些城市中,只有上海、宁波有海港,A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南京和上海沿长江分布,B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上海位于长江口,C错误;这些城市中,上海为直辖市,南京、合肥、杭州为省会城市,苏州和宁波为地级市,多数城市行政等级较高,D正确。
2.读图可知,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中,安庆、池州、宣城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西南部,盐城和滁州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分布不均衡,A错。
属于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都远离核心城市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边缘地区,B对。
安庆、池州、宣城相对集中,而盐城和滁州与之相隔较远,没有集中分布,C错。
协调发展水平Ⅳ型城市的空间分布没有对称点,不具有对称性,D错。
3.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扬州、嘉兴和舟山,其中多数城市在空间上邻近核心城市上海,说明上海对周边城市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很大,提升了这些城市的等级水平,A对。
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可见,周边城市的发展模式、性质和产业部门与上海差别很大,B、C、D错。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节选)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国鲁尔区曾是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经过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走向繁荣,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
目前,该区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老龄人口比重高居德国之首。
该区医疗保健业发达,拥有100多家医院、近万名医生及数以千计的保健站、药店等。
波鸿市人口近40万,是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多所大学的医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009年,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落户波鸿市,并新建保健园。
图5示意鲁尔区的城市建成区和波鸿市的位置,图6示意鲁尔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和保健园在波鸿市的位置。
1)概括鲁尔区城市的等级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
(6分)【答案】(数量多,规模小)以中小城市为主;城市密集(建成区连片,城市间距离近)。
【解析】读材料可知,鲁尔区目前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说明鲁尔区城市的等级规模特征是城市数量多,计算可知平均每座城市10万人,城市规模小,以中小城市为主;鲁尔区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图例可知,建成区连片,说明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近,区内城市分布密集。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图1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
据此完成3—5题。
3.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A.基础设施较完善B.更接近消费市场C.资金供应较充裕D.更易招募劳动力4.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A.从事商业活动B.留守子女上学C.兼顾务工务农D.扩大种田规模5.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3.D 4.C 5.B【解析】3.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等级要低,所以基础设施相对较差,A 错误;中心集镇的交通落后于县城,人群的消费量和消费能力低于县城,市场并不优于县城,B错误;中心集镇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县城,资金较县城不足,C错误;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距乡村近,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可优先获得农民就业的青睐,从而更易招募农村劳动力,D正确。
故选D。
4.“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可以满足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的需求,在村务农、在中心集镇务工,所以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农民务工务农兼顾。
居住城镇更易方便从事商业活动;为方便留守子女上学,需要就近居住在学校附近;扩大种田规模需要居住在乡村。
故选C。
5.该县位于大别山区,地形条件不适合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①错宜;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既能做到“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又充分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②对;多种经营既可以增加农民效益,又有利于适应大别山复杂的地形、保护生态环境,③对;由于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采取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的措施,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成效不会太明显,④错。
故选B。
备考秘籍本专题的考查重点主要涉及到两个,一个是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一个是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往往以城市发展的热点事件为切入点,要求论证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探讨与城市发展的有关的事物出现的原因及影响,分析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等。
在复习时,不用面面俱到,要重点突出核心知识的复习,加强该知识点和该类型题的训练和讲解。
重难点突破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透析考向]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城市功能区的考查依然是个热点。
本知识点的考查重点集中在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与变化趋势;功能区布局与相关影响要素的关联性等。
考查方式主要是以城市区域简图和坐标统计图为命题载体,侧重考查考生地理事物空间布局分析的具体直观思维和统计资料数理抽象思维能力,往往既有选择题,又有综合题,综合性较强。
[方法指导](1)在复习本部分知识时要注意重点围绕三大功能(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进行复习,关注三大功能区的面积、位置、空间形态、建筑景观等特点,(2)依据产业布局判断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主要是指住宅区与工业区的合理布局。
第一,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要有便利的交通联系第二,工业用地要充分考虑交通条件工业用地应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主要交通干线布局,以降低生产成本;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以方便工人上下班。
第三,注意有污染的工业的区位选择污染企业要布局在城市外围,并注意与盛行风和河流的关系。
如有大气污染的企业要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如在季风区,则布局在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有水污染的企业,一定要布局在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
第四,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防护带内可植树造林,也可安排一些非公用建筑物,如仓库等。
这样既可对住宅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
第五,各功能区之间要留有发展的余地目的是针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使各功能区有足够的“弹性”。
2.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透析考向]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问题依然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和重点。
宏观背景会结合“一带一路”、城市群建设等,微观背景会联系城市功能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也会出现综合题;从命题方式上看,以文字或图表资料为背景。
考查过程中一般联系工业化、城市规划、人口迁移等因素,进行综合考查。
[方法指导]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时间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城市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市中心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图解郊区城市化指城市的郊区形成城市,是一个人口、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城市处在规模膨胀、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逆城市化指人口、产业向郊区或卫星城迁移,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产业由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
前者往往出现在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后者往往出现在城市化的后期。
(3)城市化趋势图的阅读方法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是:城市的数目增多,各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出现了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和城市带,以及在大城市周围出现了卫星城等,这一过程可用多种图示反映出来。
城市化的趋势可以通过过程模拟图、数据表格图、区域图等形式表达出来,阅读这类图一般从以下方面入手分析。
①城市数目的变化;②城市范围的扩大;③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④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⑤城市之间的联系密切、联系方式完善;⑥城市等级和城市体系形成;⑦城市带(群)的形成;⑧卫星城的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