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 第三章地理学的基本理论PPT.ppt

合集下载

地理科学导论第三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共55张PPT)

地理科学导论第三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共55张PPT)
发挥,白吕纳认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
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等人的观点对法国地理学影响很深,从而形成法 国学派。
维达尔-白兰士
(1845~1918)
(1869~1930)
第三章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一、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
(二)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驳论
暖的国家,人们对快乐的感觉性多一些;在炎热的国 家人们对快乐的感觉性极为敏锐……”
孟德斯鸠用气候寒暖造成人的感觉性差异来解释欧 洲人强悍,得以保持自由地位,亚洲人感觉性强, 忍耐力差,自然就懦弱。
第三章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一、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的地理思想也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一、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
(二)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驳论
2.非决定论、生产关系决定论
非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文明不起决定作用,认为人文现象与自然现象 是无关或基本无关的,各有各的规律。在近代地理学中,非决定论与地理环境决 定论、可能论同时存在。德国地理学家佩舍尔(1826~1875,德国地理学家,主张地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亨廷顿(1876—1947)是美国地理学家,曾任美国生态学会会长(1919)、美国地 理学会会长(1923)和美国优生学会会长(1934—1938)。 亨廷顿是环境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一生研究气候与文明的关系。主要著作 有:《亚洲的脉搏》(1907)、《文明与气候》(1924)、《种族的特征》(1924)、 《动态地理学》(1932)、《经济地理学》(1940)、《文明的主要动力》(1945)等。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三章:地球寰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三章:地球寰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1. 大气层:- 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上方约10-15公里的大气层,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气候现象和天气变化。

对流层中的空气循环形成了风和气候系统。

-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15-50公里,大气层中的气流基本上是水平流动的。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起到了屏蔽紫外线辐射的作用。

-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20-50公里,含有大量的臭氧分子,起到过滤紫外线的作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

2. 水体:- 海洋:地球表层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约71%,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洋对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提供食物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中的洋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对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 湖泊:地球表层的湖泊是由淡水组成的水体,对于维持地区的水循环、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

湖泊中的水质和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周围环境和生物群落有着重要影响。

- 河流:地球表层的河流是水体在陆地上流动的一部分,它们对于水循环、土壤侵蚀和提供淡水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对周围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 冰川:地球表层的冰川是由积雪和冰形成的,它们对于地球的水循环、气候调节和海平面的变化等有重要影响。

冰川的融化速度和冰川水资源的变化对地球气候和水资源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3. 陆地:- 大陆:地球表层的大陆是由地壳构成的陆地部分,包括七大洲和一些岛屿。

大陆上的地形地貌多样,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大陆地壳的构造和地质活动对地球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演化有着重要影响。

- 植被:地球表层的植被是陆地上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

植被对于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起着重要作用。

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到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 土壤:地球表层的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和有机物分解形成的,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同时也是水分和养分的储存和传递介质。

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地层分析

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地层分析
▪沉积层在垂向上的堆叠是由于下沉作用或压实作用,或者由于 两者的联合作用所造成。
西南石油学院--代宗仰,2002年8月
西南石油学院--代宗仰,2002年8月
2. 穿时普遍性原理 “穿时”——指在持续地海侵或海退的情况下,地质时代 因地而异的一个岩石地质体及其界线与地质时间面或化石 带斜交的现象或关系。这种穿时的现象是由沉积环境随时 间的迁移和侧向堆积作用所造成的。
穿时普遍性原理可概括为:全部侧向上可以识别和追索的 非火山成因的陆表海沉积物的岩石地层单位都必然是穿时 的。
在分析和对比岩石地层单位时,不采用穿时普遍性原 理作指导,而只采用叠覆原理,必然歪曲事物的真相,颠
倒地层和古地理的解释,也无法搞清岩层的真正侧向关系
西南石油学院--代宗仰,2002年8月
表1-3-1 塔里木石炭系地层划分方案对比表
种生物共生在一起组成一个生物群体(组合)。生物 群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层形成时期的自 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和时代的变化。
化石组合法可以避免因个别标准化石在特殊沉积 环境中,由于穿时现象造成地层对比的错误。
西南石油学院--代宗仰,2002年8月
3、种系演化法
生物地层法的局限性:化石鉴定的分歧 地质环境地复杂多变:相变与古生物
δ ( ‰)=(R样品-R标准)/R标准 ×103
R样品为上述三个比值之一, R标准 为国际标准对比样品。 氧同位素,选SMOW和PDB;硫同位素,选CDT;碳同位素,
PDB
SMOW、CDT和PDB分别是标准平均洋水氧、亚利桑那某峡
谷某一陨石铁中的硫、南卡罗莱纳州晚白垩Peedee组中箭石
化石的碳和氧。
绝大部分的沉积层或厚的沉积物楔形体是由沉积 物通过侧向加积或进积型式在倾斜面上堆积而成的。 该原理认为: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四章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四章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
数据采集和分析
Use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like interviews, focus groups, and observations to collect qualitative data. Analyze using techniques such as pattern matching, explanation building, and time-series analysis.
综合研究方法
方法简介
通过整合不同类型的研究方法来 解决问题
综合分析步骤
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 对象,设计股票方案,收集和分 析数据,通过分析结果来解决问 题。
实践案例和应用领域
可应用于复杂问题的研究,如气 候变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
总结和展望
虽然这些研究方法有不同的应用领域和限制,但它们都为地理学家提供了一 个重要的研究工具箱,以便更好地探索我们的世界。
确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 释。
定性研究方法
1
方法概述
采用非量化的方式,主要关注数据的质性的研究方法。
2
数据收集和分析
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深度访谈、焦点小组和田野观察,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内容分析和主 题分析。
3
实践案例
应用于人文地理学和环境,特别关注人文和社会方面的问题。
对比研究方法
基本原理
通过比较跨越不同区域、不 同文化、不同时间和不同空 间尺度的现象来研究问题。
实施步骤
选择适当的研究领域,收集 数据,对数据进行比较和解 释。
优缺点
有助于减轻文化偏见,提高 了研究结果的通用性和普遍 性,但也可能存在内部差异 与固有错误。

第3章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3章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21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现代主编
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21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国家精品课程
王建 主编
二、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研究表明,尽管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环境曾经发生过一些不 同时空尺度的变化,甚至还包括一些突变和灾变事件,但是 地表的平均温度却保持相对的稳定。温度的波动始终大都围 绕一个相对稳定的值上下波动。长期保持在15 绕一个相对稳定的值上下波动。长期保持在15 oC左右。原因 在于,地球表层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21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国家精品课程
王建 主编
一、物理过程 物理过程是指物理性质或者状态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 物理过程是指物理性质或者状态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 二、化学过程 化学过程是指化学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 化学过程是指化学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 三、生物过程 生物过程是指由生物引发的物理性质或者状态以及化学组成和 性质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 性质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 四、人类过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生产力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 作用与影响越来越大。人类过程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 作用与影响越来越大。人类过程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不 可忽视的地表过程。 可忽视的地表过程。人类过程是指由人类活动引发的使地球表层环境 的组成、结构、特征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的组成、结构、特征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第三章旅游地理学理论与方法《旅游地理学》PPT课件

第三章旅游地理学理论与方法《旅游地理学》PPT课件
等服务,一些旅游中心地因其本身丰富点的击旅添游加资文源而本同样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并且,由于
旅游中心地往往通过交通线路与旅游景区相联系,从而使得旅游中心地成为区域旅游管理的中 心节点。因此, 可以侧重对外旅游服务功能来界定旅游中心地的等级。
Restricted Information and Basic Personal Data
程度。
➢ 由于空间结构理论着眼于区域客体间的相互关联性,而这种相互关联性又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 一是区域客体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规模等级关系及空间功能关系等空间组织结构状况;
➢ 二是区域客体间的空间相互作用。
Restricted Information and Basic Personal Data
添加文本
3.2.1 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 2)旅游中心地理论
➢ 由于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及城镇空间结构模式存在相互作用与紧密依存关系,这些集散 中心大多是区域内各种类型的城镇, 即传统定义上的区域中心。
➢ 同时由于点旅击游添者加集文散本、住宿接待服务、旅游管理、旅游信息服务等与旅点游击相添关加的文对本外服务功能
体系)在地域上的组合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理论,它是关于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
点区位的点综击合添区加位文理本论。
点击添加文本
➢ 其研究问题的目标和着跟点不是要求得出各种单个社会经济事物和现象的最佳区位,而是各种
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点以击及添反加映文这种本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
旅游客体 (资源和环境
什么是旅游地理学的理论主线呢?我们认为,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媒体(设施 和服务)、旅游客体(资源和环境)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空间上的体现 以及三者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规律(简称“三体规律”)是旅游地理学所探讨的主 要规律,也是学科的基础理论。

(完整版)地图学第三章

(完整版)地图学第三章

Cii = ( Bi+ Bi+1 ) / 2
新编地图学教程 第3章 地图概括
等 选取间隔 距离分级

长短分级

> An

… B1 ~ B2 B2 ~ B3
Bn-2 ~ Bn-1 Bn-1 ~ Bn
C11

An-2 ~ An-1
C21
C22


… ……
A1 ~ A2
Cn-1,1
… Cn-1,2
Cn-1,n-1
⑴ 符合方根规律,尺寸缩小: C1 = 1 ⑵ 不符方根规律,尺寸相同 :
√ 线状 C2 = MA / MB
√ 面状 C3 = (MA / MB )2
⑶ 不符方根规律,尺寸不同 :
线状 C2 = ( SA / SB ) ·√MA / MB
√· 面状 C3 = ( fA / fB ) (MA / MB )2
⑷选取级x的调整可适当弥 补地理差异的影响。
河流选取指标
河流条数 指标
比例尺
NA NB
1:10万 → 1:25万 X=2 59 25 (24)
1:25万 → 1:50万 X=3 25 11(9)
新编地图学教程 第3章 地图概括
§3 地图概括的基本方法 3.1 分类 —— 聚类或分群的过程
1. 层次归类 2. 数量分级 3. 等级合并 4. 降维转换 5. 分区选取
行化简 形状、数量、质量 概括的目的:突出制图对象的类型特征,
抽象出其基本规律,使用地图图形传递 信息,并延长地图的时效性
新编地图学教程 第3章 地图概括
§1 地图概括概述
1.1 地图概括的性质
地图概括(generalization):也称制图综合,就是 采取简单扼要的手法,把空间信息中主要的、本质 的数据提取后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概念。

人教版高一地理上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说课PPT

人教版高一地理上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说课PPT
• (3).山地雪线的海拔高度与气温和降水有密切关系。想 针阔叶混交林带 一想,珠穆朗玛峰南坡的雪线比北坡低的原因。
活动探究!
常绿阔叶林
教材分析
教材
学情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第2课时】山地垂直性分异规律
总结方法,迁移运用 总结分析珠穆朗玛 峰的垂直自然带带 谱的方法,迁移运 用,思考乞力马扎 罗山垂直自然带的 分布。 学以致用,知识迁 移。
理念、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理念等。
教学理念
教材
学情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1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可以看出,本节
内容主要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而对本章节来说,是对第
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一个承接。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
读我国北部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 。 (2)图中自然带分布体现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规 律,这种地带性规律的产生受 水分 影响较大,同 热量 时也是在一定的 基础上进行的。从全球来看, 北半球中纬度大陆 这种分布特征在 地区表现得特别 明显。
提出要求,活动探究 总结方法,迁移运用 对比总结,加深理解
针对具有不同特点的地域分异规律,设计不一 样的教学环节,可以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同时可 以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
教材分析
教材
学情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第2课时】山地垂直性分异规律
生活中的地理!
诗歌引入,引起思考 从生活中的地理知 识入手,引出山地 垂直性分异现象的 存在,增加课堂趣 味性,引起学生的 兴趣。 由浅入深,循循善 诱。

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
历史环境变化研究方法
课程介绍
内容包括: 1.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的基本原理;
2.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的主要手段与方法; (课程主题) 3.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的最新进展.
教学方法
教师讲座为主,学生文献阅读为辅,并做口头读书报 告
要求:无故不可缺席,认真阅读文献
教材
1. 龚高法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 2. 张兰生等,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R. Bradley, Paleoclimatology-Reconstructing Climate of the Quaternary, Harcourt/Academic Press, 1999.
但如果仔细考察,三个假设都不是永远能满足的。 因此提出3个假设并不意味着自然过程一定是如此, 而是我们希望它如此,否则就可能无法进行过去的 环境变化研究。由于假设前提不一定永远正确,因 此,在讨论环境演变问题前,就必须首先检验你所 假设的前提是否成立。只有在假设成立的情况下, 结论才有可能正确。
5 气候系统
气候系统的反馈过程
正反馈:导致气候系统不稳定 因素A的增加导致因素B的增加,而B的增加又作用于A使其 增加。 负反馈:维持系统稳定 因素A的增加导致因素B的增加,而B的增加又作用于A使其 减少 1水汽反馈 温暖的大气会使更多的水汽从海洋和陆地上蒸发较暖的大气 含水量较高,增强大气温室效应。 2 云辐射反馈 短波辐射的反射体和红外辐射的良好吸收体 低云以反射为主,导致降温 高云以被毯效应为主,使系统增暖
第一:协同性假设
首先,是指环境过程与其产物之间的协调统一。环境 过程决定其形成的产物,产物反过来可指示其生成环 境。因此,残留下来的过去环境过程的产物,或对产 物的文字记录(如历史记载)均可以作为代用资料用 来重建起形成时期的环境。

《经济地理学》课件PPT-第3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课件PPT-第3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根据以上分类,韦伯提出原料指数的概念,以 此来论证运输费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所谓原 料指数,是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和 制成品总重量之比,即:
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 重量
按此公式推算,可得到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 不同种类原料的原料指数。一般使用遍在性原 料的指数为0,纯原料的指数为1,失重性原料 的指数大于1,限地性原料加用遍在性原料, 其指数都可能大于1。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 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
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
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 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 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 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劳动力指向是对运输指向的第一次变形。
劳动力成本指每单位产品中劳动力的费用,即工资率。由于工资 率的差异与劳动效率也即劳动力的素质有关,故存在着地理分布 上的差异性。如此,在运输指向确定的工业区位上,当移出此地 时,若节约的劳动力成本大于增加的运输费,则为合理;反之, 位置移动则不合理。韦伯理论中用等费用线工具来分析确定劳动 力指向。
(三)劳工成本影响工业区位趋向的分析
韦伯从运输成本的关系论述了工业区位模式之后, 对影响工业区位的第二项因素——劳工成本进行了分 析。他认为劳工成本是导致以运输成本确定的工业区 位模式产生第一次变形的因素。所谓劳工成本,就是 指每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工人工资额,或称劳动力费 用。
韦伯认为,当劳工成本(工资)在特定区位对 工厂配置有利时,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 弃运输成本最小的区位,而移向廉价劳动力 (工资较低)的地区选址建厂。其前提是在工 资率固定、劳动力供给充分的条件之下,工厂 从旧址迁往新址,所需原料和制成品的追加运 费小于节省的劳动力费用。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三章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三章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 (15个方面,黄秉维)
自然地域系统研究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域的演化与排序 自然地域的划分与界线
自然生产力研究
自然生产潜力原理与方法 中国农业生产潜力
3、水量转化 (1)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2)水量转化 (3)水文界面过程分析 (4)水量控制 4、河流系统与环境变化 (1)河流系统的平衡倾向性、阈值理论与河型的发展 (2)环境变化对河流演变的影响 (3)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对环境的反馈 5、地表元素的迁移散集与环境保护 (1)地表元素的迁移及控制因素 (2)地表元素迁移的主要过程与地域分异规律 (3)地表元素迁移与环境保护
例一、生产力布局(建厂选址)中的区域观点和综合观点
上海市金山石油化工总厂是选址比较合理的典型。其主要优点有: ①利用沿海滩地和低产盐场,占用农田较少,岸线涨塌基本平衡。采取工程措施后略有涨出; ②厂址地面下22米处有粘土层,地基强度每平方米8到12吨,可作为桩基的持力层; ③引取黄浦江支流张泾河,紫石泾河的淡水比较方便,还可以利用海水作工业冷却水用; ④厂区西24公里的乍浦可建2.5万吨级深水码头,修建44公里铁路支线可与沪杭铁路接轨; ⑤厂区附近是产量较低的鲳鱼渔场边缘,排放污水对水产业的影响较小; ⑥厂址在市区正南偏西,直线距离40公里,盛行西北风和东南风,对市区没有大气污染影响; ⑦与市区交通方便,协作密切,生产所需1 56种化工原料绝大部分可以从市区供应,产品大部分就近销往市区。
6、生命元素平衡与健康和医学地理 (1)生命元素区域分异、平衡与健康 (2)生命元素与医学地理 7、实验地理学与工程地理学 8、全球变化研究 9、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10、极地与全球变化 11、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化与分异 12、中国水资源及其利用 13、黄土高原与黄河泥沙 14、黄淮海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 15、坡地过程与坡地改良利用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课件(共26张PPT)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课件(共26张PPT)
第一步:读图名、识图例 请仔细观察地图名称,并在图中找找看都有哪
些图例?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 本特征- 课件( 共2 6 张P P T )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 本特征- 课件( 共2 6 张P P T )
识分布
读图三步走: ①读图名、识图例; ②用图例、寻区域; ③能指认、会描述。
三、我国的资源特点
大 知总量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 本特征- 课件( 共2 6 张P P T )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 本特征- 课件( 共2 6 张P P T )
三、资源特点
大 知总量
小 算人均
23.7 7.09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 本特征- 课件( 共2 6 张P P T )
二、资源分类
可再生资源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利用过程 中我们也要注意保护和培育,以便能够实现可持续利用。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 本特征- 课件( 共2 6 张P P T )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 本特征- 课件( 共2 6 张P P T )
第二步:用图例、寻区域 请在图中找出代表煤炭资源的图例及其分布的地
区。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 本特征- 课件( 共2 6 张P P T )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 本特征- 课件( 共2 6 张P P T )
识分布
读图三步走: ①读图名、识图例; ②用图例、寻区域; ③能指认、会描述。

《地理学发展史》课件

《地理学发展史》课件
地理学发展史
,
汇报人: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地 理4 近 代 地 理 学 的 发 展
05 现 代 地 理 学 的 发 展
06 当 代 地 理 学 的 挑 战 与机遇
Part One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地理学概述
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现代地理学:以系统论、信息论等 方法研究地理现象,如地理信息系 统、遥感技术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近代地理学:以科学方法研究地理 现象,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洪堡的《宇宙》等
当代地理学: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 如可持续发展、全球变化等
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地理学与历史学 的关系:地理环 境对历史事件的 影响
查 尔 斯 ·达 尔 文 : 《 物 种 起 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对地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弗 里 德 里 希 ·李 斯 特 : 《 国 民经济学》,提出了地理 学的经济地理学理论
现代地理学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注重实地考察和实验研究,强调定量分析和空间分析 影响:推动了地理学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促进了地理学的应用和发展 特点:注重跨学科研究和综合分析,强调地理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影响:促进了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了地理学的创新和发展
旅游地理:研究旅游 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

地理教育:研究地理 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改
革方向
当代地理学的未来展望和发展趋势
气候变化: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探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挑战 数字化技术: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地理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跨学科合作: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推动地理学的发展

综合自然地理学共98页PPT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共98页PPT资料
一方面分析各部分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研 究各部分间的关系,所以部门自然地理与综 合自然地理学是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二)从地理学的发展史看地理学的分支
区域学派——赫特纳 人地关系学派——拉采尔 景观学派——赫伯森、帕萨格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理 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 是:
自然与人文的复合系统——指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 自然的各种系统,如水利发电系统、农业系统。
三、系统主要特征
整体性 层次性 相关性 稳定性 动态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地理系统学说阶段—结构功能的整体性 耗散结构理论阶段 —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是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和属性。整 个物质世界,大至宇宙天体,小至分子、原 子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并处于整体系统 的联系之中。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的 物质体系也属于一个系统,具有系统的所有 特点。
第一节 系统概述
一、系 统 概 念
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
系统 概述
二、系 统 分 类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 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
部门自然地理学——地质、地貌、气候… 部门经济地理学——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 部门文化地理学——语言、宗教…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部门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 部分,是分析性研研究;
只研究部分就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
要研究整体就必须从各部分着手;
[3]蒙吉军.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19
第一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如地貌、气 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组成的,但这些要 素并不是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制约、 相互联系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综 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而各要素也不是孤立 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自然地理系统这一 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

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自学指导Modern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自学/授课:72学时/20学时课程层次:专业基础课课程属性:气象专业必修修读类型:考试考核方式:考试+平时开课时间:春季适用专业:气象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为地理学学科各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同时也可作为环境、生物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

课程侧重自然地理学前沿介绍。

以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为主线,以陆地表层格局和过程的系统分析,和环境变化关键区域的综合分析为框架,介绍自然地理研究的最新进展。

使学生了解当前国际自然地理学和陆地表层系统研究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及方法;了解我国有关全球环境变化重大问题研究的动态及发展趋势。

掌握自然地理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为今后在地理学、生态学、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内容提要:第一章概论(自6、授1)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自然地理学的体系、发展与分化,主要自然地理过程,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若干前沿领域。

第二章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自6、授1)全球环境变化的模式、预测和影响;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化模式,全球环境变化的国际性研究计划,自然地理学与地球系统科学;中国全球变化研究。

第三章陆地表层过程的能量基础(自6、授1)太阳辐射和地球的热平衡,能量在地球表面的转换和传输,自然地理过程的动力因素,人类活动对地球能量平衡的影响。

第四章陆地表层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自6、授2)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科学问题,温室气体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理论,温室气体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实验研究;环境生命元素与地方病医学地理。

第五章陆地表层的水量转化与水资源(自6、授2)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水量转化与调控,水文界面过程分析;全球尺度的研究—国际前沿;中国水资源状况的基本评估,中国干旱水文、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农业,生态需水估算、水资源承载力。

第六章河流系统与环境演变(自6、授2)河流系统的基本概念,河流侵蚀产沙、泥沙输移和泥沙沉积系统,流域系统中的环境变化敏感带,人类活动对河流系统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水源不足,要从几十公里以外的密云水库引水; ②受山凹地形和逆温作用影响,气流排不出去,加剧空气
污染; ③厂址在房山区水系上游,水污染波及房山区政府驻地和
附近农村; ④地域狭小,布局分散,延长工程管线,增加造价。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对工厂的远景规模缺乏正确判
断。初期规模炼油能力250万吨,附近水源尚能适应,用地 也有富裕。1 973年从日本引进30万吨乙烯装置,炼油能力 达到700万吨,水和用地都告紧张。
狭义上,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通常指地理学的一些综合理论,比 如地域分异规律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区位理论等等。
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而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要 素按自然规律运动,社会要素按社会规律运动。同时,自 然要素与社会要素存在同一个地域,互相开放,互相影响, 甚至互为因果,产生多层次的复杂的关系,存在既涉及自 然过程又涉及社会过程的规律。
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整体性,需要综合各个因素的影 响和作用来认识和实现;综合性和整体性必须在具体区域上 才能够体现出来。
例一、生产力布局(建厂选址)中的区域观 点和综合观点
上海市金山石油化工总厂是选址比较合理的典型。其主要优 点有:
①利用沿海滩地和低产盐场,占用农田较少,岸线涨塌基本 平衡。采取工程措施后略有涨出;
⑥厂址在市区正南偏西,直线距离40公里,盛行西北风和东 南风,对市区没有大气污染影响;
⑦与市区交通方便,协作密切,生产所需1 56种化工原料绝 大部分可以从市区供应,产品大部分就近销往市区。
例二、北京燕山石化厂是选址有缺点的实例
燕山石化厂在1967年选址。投产以来,有大批重油、汽油、 煤油、柴油等产品供应北京,改变北京长期以煤为主的能 源结构,对首都社会经济繁荣做出贡献。但是,选址时受 到“靠山隐蔽”方针的干扰,暴露不少问题:
第三章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地理学的特点与观念 第二节 与地理学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理论 第三节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
第一节 地理学的特点与观念
1.统一性(整体性)——整体性观念、自然与经济的统一 ✓ 2.综合性——综合观念 ✓ 3.区域性——空间观念 4.动态性——时间观念(长远与短期观念),时滞性 5.层次性——系统层次、区域尺度 6.生产性——因地制宜、实用观念 7.生态性——可持续观念 8.利弊两重性——辩证观念 统一性、综合性、区域性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性形
①有利和不利的统一:如好与坏;台风的 利与弊;
②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如缺水的含义; ③绝对量和相对量的统一:如我国自然资
源的地大物博与地大物不博; ④时空分布的统一:如我国的旱涝规律; ⑤自然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的统一。
第二节 与地理学密切相关的其它学科理论
地理学借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很多,有一些理论在地理学上得 到充分发展,并有逐渐发展成为地理学的理论趋势。
目标:自然资源利用的合理性(阀值限制)、社会经济的可行性、工程 技术可行性。
利用方案很多,据上述目标,可优化出一个最优方案,达到:领导认可, 群众满意、经济上合算、工作上可行、生态可持续。
3、最优化理论
最优化理论(optimality theory)是指自然选 择总是倾向于使动物最有效地传递其基因, 因而也是最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包括使 它们活动时的时间分配和能量利用达到最 佳状态。
例三、国土规划中的区域观点和综合观点
综合性是国土规划方法论的重要基础。在国土规划的原则 中贯穿着综合精神。比较公认的国土规划原则有四条。
①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制度),尊 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保证和促进社会 主义改革事业顺利进行。
②从国情出发,扬长避短,兴利除害,因地制宜,合理布 局,打破条块分割,加强横向联合,力求使资源优势变为 经济优势,使地区优势汇聚成全国优势。
③正确处理重点开发与均衡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长远利 益与近期利益的关系,促进全国人民逐步走共同富裕的道 路。
④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实行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相 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例四、自然资源评价中的区域观点和综 合观点
在自然条件评价中,区域观点与综合观点 可以表现为:
1.生态学理论 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Ernst Heinrich Haeckel)初次把
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的科学”。 1935年英国的坦斯利(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以后不断发展。 包括:
生态系统结构理论——生态结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环 境;
最优控制是利用控制论思想,通过调节控 制条件达到最优化。
应用领域:环境演变与调控、区域规划、 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建设等。
第三节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很多。
广义的地理学理论既包括了地理学的综合理论,也包括了地理 学分支学科的理论,就如同对地理学问题的理论研究一样,包 括了地理学非明显应用研究的方方面面。
生态平衡理论——各要素动态平衡。对资源来,阀值=最大安全开 采量
食物链依存理论——被食者与捕食者相互依存 食物链传递理论——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 生态位理论——每个生物都有一个最适位置,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
一定的作用;不存在两个生物共有一个生态位。
应用领域:景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城市生 态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等。
2.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在地理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包括老三论:
系统论 信息论 控制论
新三论:
耗散结构理论 突变论 协同论
应用领域:地理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区域系统、资源系统等。 比如,自然资源的生产、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庞大系统工程—
-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经济、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按系统工程才能 解决。
②厂址地面下22米处有粘土层,地基强度每平方米8到12吨, 可作为桩基的持力层;
③引取黄浦江支流张泾河,紫石泾河的淡水比较方便,还可 以利用海水作工业冷却水用;
④厂区西24公里的乍浦可建2.5万吨级深水码头,修建44公里 铁路支线可与沪杭铁路接轨;
⑤厂区附近是产量较低的鲳鱼渔场边缘,排放污水对水产业 的影响较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