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自我超我详解

合集下载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2011-09-09 15:48:02)转载▼标签:转载分类:转载原文地址: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作者:xpwj_2008_sx4r3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超我。

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

当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即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社会,活动效率随之降低。

一、什么是本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男人有了性的冲动,他就是需要一位女性;有人羞辱了你,你就会愤怒;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哲人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人为什么会些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做为一个机体,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会产生兴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胃部就会产生痉挛,他必须进食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感,本我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紧张,紧张是一种让人痛苦的和让人不舒服的体验,消除紧张以后人才会感到快乐,本我的特点是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两种活动过程:1、行成意象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脑子里就会产生食物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水,这都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所产生心理活动,这些意象的产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压力。

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为减轻紧张(饥饿是一种紧张)而产生的对所需事物(食物)的记忆意象或联想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本我自我超我详解

本我自我超我详解

对三个“我”的解释对于弗洛伊德来说,我们的行为可以看做是内心活动的表现:我们会被欲望所驱动,同时又会被良心(conscience)牵制住。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有三个主要元素:Id(本我)、Ego(自我)和Superego (超我)。

这三样东西其实并不难理解,打个简单的比方:大家应该都看过美国卡通片里,一个人在做有关道德的决定的时候,经常会在他(她)身边出现天使和恶魔。

天使会告诉他(她)做什么才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而恶魔会让他(她)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怎么舒服怎么好。

而这个人经常会举棋不定,不知道该听谁的。

再举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假如我们正在节食,突然看到了貌似很好吃的巧克力。

这时,“天使”会告诉我们:“你可正在节食呢!”那么“恶魔”呢?“节什么食啊!饿了就要吃,更何况是好吃的巧克力呢?”天使和恶魔就这样产生了冲突,而我们则要从两者中做出选择。

我们会尽量同时满足天使和恶魔:“那就吃一小块吧。

”在上述日常生活的例子中,“做决定的我们”、“天使”和“恶魔”可以分别代表题目中的三种“我”。

“天使”就是超我(Superego):部分有意识,部分潜意识。

用来抑制由Id所产生的、不被社会所期望或认可的冲动。

当超我过于苛刻时,它可能会导致极度的负罪感。

“恶魔”就是本我(Id):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是完全的潜意识,它包含了我们的需求、动机、本能以及被压抑住的东西。

本我力求让自己获得即时的满足。

“做决定的我们”指的是自我(Ego):大部分有意识,小部分潜意识。

这个部分是人格当中能够接触到现实的部分,自我力求于在社会接受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本我和超我,以及在两者中做出选择。

这三个“我”都对“应该做什么”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由强大的动机所推动的。

而三者中最早出现的是本我,因为本我是动物的本能(饿了吃、困了睡等),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即存在本我。

其余两者在后天形成。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超我。

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

当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即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社会,活动效率随之降低。

一、什么是本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男人有了性的冲动,他就是需要一位女性;有人羞辱了你,你就会愤怒;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哲人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人为什么会些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做为一个机体,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会产生兴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胃部就会产生痉挛,他必须进食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感,本我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紧张,紧张是一种让人痛苦的和让人不舒服的体验,消除紧张以后人才会感到快乐,本我的特点是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两种活动过程:1、行成意象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脑子里就会产生食物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水,这都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所产生心理活动,这些意象的产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压力。

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为减轻紧张(饥饿是一种紧张)而产生的对所需事物(食物)的记忆意象或联想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产生这些意象是无意识的,是自动产生的,没有经过思考加工的,一个人的眼睛受强光刺激后会不由自主的闭上,这也是无意识的行为。

2、冲动性行为一个人受到了羞辱,为了报复,拿起刀子就向人刺去,这就是一种冲动行为,他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他只是为了马上缓解由于别人对自己的羞辱而产生的紧张感。

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作者:燕园博思心理咨询/整理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本我(英文:id)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

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心理学上的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

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

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

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则包括无意识。

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涉到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

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

超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由于小男孩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成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可能对其的阉割报复或惩罚产生阉割情结(castration anxiety),进而转为认同父亲。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组成人格的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

比如: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部分的自己想做某件事,另一部分的自己想做另外一件事。

弗洛伊德因此创立了人格的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一、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属于人格结构的生物成分。

比如:婴儿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去拿,无论这个东西属于谁。

2.然而现实生活中,想要的东西并不会全部得到,因此本我会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自身需要。

比如:婴儿肚子饿了,周围没有食物,本我就会开始想象食物,以暂时满足自己的需要。

3.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大部分的本我冲动与性和攻击有关。

事实上,人们常常无法察觉到本我。

二、自我在生命的初期,随着婴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自我,开始发展起来。

1.自我遵循现实原则,通过考虑情境现实性,控制本我盲目的冲动,调节本能与环境的关系,负责本我、超我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属于人格结构的心理成分。

2.现实中,由于本我的冲动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因此会对自我构成威胁。

自我的任务是将本我的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

3.自我不仅仅控制本我的冲动,还会以考虑后果的方式,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以减轻本我需要没有被满足的紧张感。

比如:小的时候,婴儿通过到父母的碗里抓取食物来减轻紧张状态。

逐渐长大后,他们懂得了社会的规定和约束,虽然饿的时候本我的冲动会驱使他去获取食物,然而自我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当的。

4.自我在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中自由活动。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曾说过:自我好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驾驭着这匹桀骜不驯的马(本我),约束着它前进的方向。

三、超我儿童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

1.超我代表社会的理想、价值观,尤其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对个体行为的好坏与善恶有着道德规范的限制,通过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方式来取代现实的目标,属于人格结构的社会成分。

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自我与超我
与你相撞的人,正是你内心深处希望的恋爱对象,那么,他多大?是什么样子的人呢?这个测试可以帮你检查你有没有“情结”。
1.同年龄的人
你所昐望的情人是跟你在思想或言语方面,没有代沟、能平等相处的人。例如:同事、同学或者同一个俱乐部的成员,都是适合你的对象。
2.大哥哥型
你是那种会被有信赖感的人所吸引的人。恋爱时,你希望对方疼爱,但还不至于到达恋父恋母的状态,所以,适合你的人选应该是家中的长男、长女,或者至少有点“老大”派头的。
2.过度者的表现
心理学研究发现,恋父情结的形成有两条轨迹:一是恋父情结多出现于父女相依为命,或父女过于亲近而母女亲近不足的家庭,这是客观的环境方面的原因。二是恋父情结者性格多为内向,且多有娇气、刁蛮、任性,这是主观的个性方面的原因。恋父情结的症结是女儿无法与父亲实现心理分离,甚至有的女儿已经成年还要求与父亲同床而眠,其结果往往很糟糕,不仅会妨碍女孩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甚至婚恋,即使结婚之后,夫妻感情也难深笃;而且还会影响父亲的婚姻,还可能为此而酿成家庭悲剧。
在心理动力学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佛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本我本我是在潜意识型态下的思想,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佛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的作品所建。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本我的目的在于遵循享乐原则,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自我心理学上的自我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佛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则包括无意识。心理学上关于本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涉到哲学中的形而上学。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在佛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 超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由于小男孩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成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可能对其的阉割报复或惩罚产生阉割情结,进而转为认同父亲。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升华等等。

自我本我超我

自我本我超我
假如人格中仅有本我和自我这两个结构部分,那么人就将成为快乐主义和兽欲主义的有机体,当他处于一种需要状态时,他就会从合适的环境对象中寻求对需要的直接满足。然而人格中还存在着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的第三个结构部分,即“超我”。超我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
超我,简言之,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即根据父母的价值观,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因被惩罚而受到阻止。这些来奖赏和惩罚的经验逐渐被儿童内化,当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就可以说超我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充分发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经验,它负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1\弗洛依德认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个基本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 (superego)。弗洛依德把人的动机归纳为饿、渴、睡、性等,其中性欲占主导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会法规等现实条件的制约(超我),受到压抑得不到纾解的冲动而透过梦、失语等形式来寻求满足。弗洛依德相信一个人如果以前曾经有一些创伤性的事件而引致心理有问题,只要他能够知觉地再将那事重演一次,并将本我、自我和超自我作回平衡的处理,那麽问题就会解决。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作骑士和马的关系,马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的能量朝着他想去游历的路途前进。这就是说,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然而由于自我联系现实,知觉和操纵现实,于是能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这样,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因此,自我并不妨碍伊底,而是帮助伊底最终合理获得快乐的满足。

弗氏理论漫谈-本我,自我,超我

弗氏理论漫谈-本我,自我,超我

弗氏理论漫谈-本我,自我,超我弗氏理论漫谈弗洛伊德曾提到人格的三个层面,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以原始的冲动和欲望为主,遵循“快乐原则”,即以欲望的满足和最大程度的快乐为最大目标(哪怕那些欲望违背了伦理道德甚至法律法规)。

超我是社会道德层面的内化,里面都是一些崇高的信念与高尚的行为准则,即遵循“道德原则”。

而自我则是介于自我和超我之间的一个中介,它负责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遵循“现实原则”,即要让本我的冲动在超我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得到满足。

人不可能没有欲望,需要满足,需要宣泄,但人又是社会动物,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和道德法律。

因此他强调,自我的力量越强大,一个人的心理往往越健康。

反之,如果本我或超我的力量过于强大,则容易造成一些异常。

前一阵因为一些事,生命、死亡、自由选择等等话题又浮现在脑海中,一个人,生命是属于他自己的,凭什么没有权力去选择保留或放弃自己的生命?曾经试着给出自己的解答,首先想到的,还是强调他人、社会的重要,有点俗套。

但联系到这个理论,似乎就比较容易解释了。

自杀就是本我力量中的某种毁灭性力量(死亡本能?)过于强大的最终体现。

而解决的方式呢,无疑就是加强自我的力量,这力量从哪里来?最初一定是从超我中来的(即考虑他人的感受、社会的关心)。

但这不是自我强大的真正标志,而只是激活、壮大超我去暂时抗衡可怕的本我的权衡之策。

而只有真正当自己发掘出并坚信着生命的意义时,自我才真正掌控一切。

所以面对有自杀念头的人,提醒他们社会的温暖,他人的关心固然重要,但一味强调,却只是治标不治本而已。

对“生命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活着为了什么”有个自信乐观的回答,这才是关键。

心理学的理论,哲学的思索,终究汇聚在一起。

或许这也正是心理学与哲学密不可分的原因吧。

扯远了,回到“三我”问题中。

当超我力量过大,是个什么情形呢?我们周围经常有“为别人而活”的人,表现为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凡事因为他人的意见或是说法而极大地影响自己的心情与行动。

关于佛洛依德“本我,自我,超我(真我)”

关于佛洛依德“本我,自我,超我(真我)”

关于佛洛依德“本我,⾃我,超我(真我)”关于佛洛依德“本我,⾃我,超我(真我)”2015-04-14 弗洛依德建⽴起了精神分析更为正式的结构模式,这⼀模式由本我,⾃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所定义,它们代表了⼈类⼼理功能的不同侧⾯。

依据理论,本我代表所有驱⼒能量的来源。

个⼈⼼理功能的能量根源于⽣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这些本能是本我的⼀部分。

在发挥其功能时,本我寻求解除兴奋和紧张以及释放能量。

它依据快乐原则来运作,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

依据这样的运作⽅式,本我寻求⽴即的完全的释放。

它具有⼀个被宠坏的孩⼦的品质: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

本我不能忍受任何挫折,没有任何顾忌忆。

它不顾任何现实并且能够通过⾏动或通过想象已经得到想要得到的来获得满⾜——满⾜幻想与实际的满⾜⼀样的好。

本我是没有理性、逻辑、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的。

总⽽⾔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的,⾮理性的,⾮社会化的,⾃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

按照弗洛伊德的陈述,所谓⾃我,是⾃⼰意识的存在和觉醒;本我,则是原始欲望⾃然表现;⽽超我,则是社会⾏为准则及形成的禁忌。

本我代表所有驱⼒能量的来源。

个⼈⼼理功能的能量根源于⽣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这些本能是本我的⼀部分。

在发挥其功能时,本我寻求解除兴奋和紧张以及释放能量。

它依据快乐原则来运作,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

依据这样的运作⽅式,本我寻求⽴即的完全的释放。

它具有⼀个被宠坏的孩⼦的品质: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

本我不能忍受任何挫折,没有任何顾忌忆。

它不顾任何现实并且能够通过⾏动或通过想象已经得到想要得到的来获得满⾜——满⾜幻想与实际的满⾜⼀样的好。

本我是没有理性、逻辑、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的。

总⽽⾔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的,⾮理性的,⾮社会化的,⾃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

本我的对⽴⾯是超我,也就是⼈类⼼理功能的道德分⽀,它包含了我们为之努⼒的那些观念,以及在我们违背了⾃⼰的道德准则时所预期的惩罚(罪恶感)。

自我本我超我遵循的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遵循的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遵循的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是心理学中常用的概念,代表着人类心理中的三个不同层面。

自我是指人类自己的主观意识,本我是人的本能欲望,超我是人类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这三个层面遵循着不同的原则,下面是具体的说明:
1. 自我遵循的原则:自我是人类的认知层面,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自我会根据现实的需要和现实的限制,来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自我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不会过度关注自我感觉和情绪,而是注重实际的现实情况。

2. 本我遵循的原则:本我是人的本能欲望层面,它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本我的目标是满足自己的本能需求,追求快乐和舒适。

本我忽略现实的限制,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欲望。

3. 超我遵循的原则:超我是人类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层面,它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超我会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来要求自己和行为。

超我是一个理性的存在,它不会过度关注自我感觉和情绪,而是注重道德和价值观的实现。

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是:自我会遵循现实原则和本我遵循的快乐原则,来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同时,超我也会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来监督和要求自己和行为。

这样,人类的心理才能保持健康和平衡。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本我自我超我、冰山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本我自我超我、冰山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本我自我超我、冰山理论...1923年弗洛依德建立起了精神分析更为正式的结构模式,这一模式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所定义,它们代表了人类心理功能的不同侧面。

1、本我:依据理论,本我代表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

个人心理功能的能量根源于生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这些本能是本我的一部分。

在发挥其功能时,本我寻求解除兴奋和紧张以及释放能量。

它依据快乐原则来运作,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

依据这样的运作方式,本我寻求立即的完全的释放。

它具有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的品质: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

本我不能忍受任何挫折,没有任何顾忌忆。

它不顾任何现实并且能够通过行动或通过想象已经得到想要得到的来获得满足——满足幻想与实际的满足一样的好。

本我是没有理性、逻辑、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的。

总而言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目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的,自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

本我追求愉悦,超我追求完美,本我论据快乐原则进行运作,2、自我:按照弗洛伊德的陈述,所谓自我,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本我,则是原始欲望自然表现;而超我,则是社会行为准则及形成的禁忌。

自我则追求现实。

自我的功能就是论据现实来表达和满足本我的愿望与超我的要求。

自我则依据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运作——本能的满足被延迟直到适当的时机,以使多数愉悦包含最小限度的痛苦和否定性的结果。

依据现实原则,来自本我的能量可能被阻碍,转移,或者是慢慢地释放,这都得依现实的要求和良知而定。

这样的运作方式与快乐原则并不矛盾,而只是代表了满足的暂时中断。

用乔治.伯纳.肖的话来说,自我的发挥其功能时要“能够选择最大利益的路线而不是朝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去”。

自我能够把愿望从幻想中分离出来,能够忍受紧张和妥协,并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相应地发展出知觉和认知的技巧,知觉更多的事物和思考更为复杂问题的能力。

例如,人们能够从未来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且考虑从长远来看什么是最好的。

弗洛伊德人格论例子

弗洛伊德人格论例子

弗洛伊德人格论例子弗洛伊德的人格论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呢,下面我就给大家举些超有趣的例子。

(一)本我本我就像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小恶魔,只追求快乐和满足。

比如说,你在减肥的时候,看到一块超级美味的巧克力蛋糕。

本我就会在你心里大喊:“吃啊,吃啊,不管什么减肥不减肥的,吃了这块蛋糕会超级快乐的!”就像小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就想立刻拿到手一样,本我是遵循快乐原则的,它才不管什么后果呢。

(二)自我自我呢,就像是本我和现实世界的调和剂。

还是拿减肥看到巧克力蛋糕这个例子来说。

自我会想:“嗯,我是很想吃这块蛋糕,但是我在减肥,如果吃了就会前功尽弃。

不过,我可以吃一小口,这样既能满足一点口腹之欲,又不会对减肥影响太大。

”自我会考虑现实的情况,像是社会规范、个人的实际情况等,然后做出相对合理的决定,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三)超我超我就像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小天使。

如果一个人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特别想带回家自己看,本我可能会说:“偷偷拿走吧,这样就可以一直看了。

”自我会想:“这样做不对,被发现会很丢脸,还会有麻烦。

”而超我就会严厉地说:“这是不道德的行为,绝对不能做,别人也需要看这本书,而且图书馆有规定不能私自拿走书。

”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它总是在监督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

还有啊,在考试的时候。

本我可能想作弊,因为这样能取得好成绩就会很开心。

自我会权衡利弊,想作弊可能被抓到,后果很严重,那还是不要这么做。

超我就会说作弊是不诚实的,违背了学校的规定和基本的道德。

再比如说,在公交车上,本我可能不想给老人让座,因为自己坐得很舒服。

自我会考虑到周围人的眼光和社会提倡的尊老爱幼。

超我就会坚决要求让座,因为这是一种美德。

通过这些例子,是不是对弗洛伊德的人格论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呢?。

自我本我超我遵循的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遵循的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遵循的原则
自我、本我和超我是心理学中的三个重要概念。

它们所遵循的原则如下:
1. 自我原则: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原则包括自尊、自信、自主和自我实现等。

自我原则的核心是实现自我价值。

2. 本我原则:本我是个体内部的本能力量,负责满足生理和心理的基本需求,如饥饿、渴望、性欲、安全感等。

本我原则的核心是满足生命的需要。

3. 超我原则:超我是个体内部的道德力量,包括社会、文化和个人特质等,负责规范和控制个体的行为,使其符合道德标准。

超我原则的核心是实现道德价值。

三个原则的关系是:
自我和本我作为个体内部的力量,存在于每个人内部,它们促使人们追求自我价值和满足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

超我作为个体内部的道德力量,来自于社会和文化,它主要发挥规范和控制的作用,指引人们符合道德标准。

三者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协调发展,为个体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内而外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内心深处的想法和需要,是人的本能冲动。

欲望、情感等是本我的部分。

本我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是沸腾的亢奋欲念,是未经驯服的炽情,拥挤在心灵深处的大堂里。

本我不具有任何是非、伦理、道德因素,它仅仅是需要,而不加好坏判断,因此,本我是中性的。

本我位于心理结构的最内层,是心理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

本我的需要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生理上的需要,包括食欲(满足维持生命之所需)和性欲(满足繁衍生命之所需)等,生理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它的要求强烈而直接,难以延缓。

古语中的食色,性也,即是指此。

饿了,想吃饭本我;渴了,要喝水本我;性冲动本我。

二是精神上的需要:通过别人的赞许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渴望获得群体认同感、优越感等,精神需求是人类的高级需要,它也是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精神需要可以延缓,甚至可以转移替代。

盼望职位升得更高本我;渴望人际关系更融洽本我;希望获得众人的赞赏本我。

人刚出生时仅有生理需要(物质需要),饿了吃,吃了睡。

但随着生命的成长,人慢慢地有了精神的需要(本我的精神需要是后天形成的):怕孤独,喜欢有人跟自己玩,于是,他的哭闹开始有了吸引大人注意力的精神成分。

周围人的关心、关注会使他有某种幸福感,也能体会到不被理睬的痛苦,人际关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开始萌芽了。

此时,大人会用奖励、给好吃的、显示不高兴等手段,慢慢让婴儿懂得社会的一些习俗规则:要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做出某种行为遵守某些约定。

婴儿理解并接受了这些约定自我随之形成。

自我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介环节,是心理的管理机构。

理智、文化、修养、觉悟等是自我的部分,它是本我的“检查官”和“思想工作者”。

自我是在幼儿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后天的学习以及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

一方面,自我是本我的检查官。

它将本我的要求加以判断,一些外界认为是好的需要欲望,社会能够接受,自我会毫不犹豫地满足本我,于是,人会打心眼儿里高兴;还有一些想法欲求,经自我判断认为是不好的,为社会所不容,不能满足,自我会阻止或延缓本我的实现,此时,人会郁郁不乐。

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咱们来聊聊本我、自我和超我这几个挺有趣的概念吧。

本我呢,就像是心里头那个任性的小小孩。

它呀,只知道遵循快乐原则,啥让自己高兴就想干啥。

就好比你看到一块特别美味的蛋糕,本我就会在心里大喊:“我要吃,现在就要吃!”它可不管这蛋糕是不是已经被预订给别人了,也不管吃了会不会长胖,就一门心思地追求那种满足感。

这本我就像一个原始的小野兽,只被本能和欲望驱使着。

那自我呢?自我就像是一个懂事的大管家。

它知道不能由着本我的性子来,得考虑现实情况。

还拿那块蛋糕举例,自我会想:“嗯,这蛋糕看起来是很诱人,可这是别人的呀,要是我直接拿过来吃,别人会生气的,而且我最近也在控制体重呢。

”自我在本我和现实世界之间找平衡,它得衡量各种利弊得失,尽量在满足本我的部分需求的同时,又不违反现实的规则。

这自我啊,就像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开车,一边是本我的冲动想要乱开,一边是现实的墙壁不能撞上去,它就得小心翼翼地驾驶着。

超我就更有意思了,它像是住在你心里的道德小警察。

超我遵循的是至善至美原则。

假如你还是对那块蛋糕动了心思,超我就会跳出来说:“你怎么能有这种想法呢?觊觎别人的东西是不道德的,而且贪婪地吃蛋糕也是放纵自己的表现,你应该做一个有道德、有节制的人。

”超我总是用社会的道德规范、价值观来审视你的想法和行为,让你往高尚、善良的方向去努力。

这三者的关系可微妙啦。

本我是基础,就像房子的地基,它提供了最原始的动力和欲望。

自我呢,就像是房子的框架,它得建立在本我的基础上,同时又得适应外界的环境,把本我的那些冲动合理地安放好。

超我就像是房子的装饰和屋顶,它给整个房子赋予了一种高尚的格调,也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让住在里面的“心灵”不至于被风雨侵蚀。

有时候啊,这三个家伙会在心里头打架。

比如说,你在商场看到一件特别漂亮但超级贵的衣服。

本我就会说:“太好看了,借钱也要买!”自我就会犹豫:“这价格实在是太贵了,我现在的经济状况好像不太允许,而且买了这件衣服可能就没钱交房租了。

“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自我”与“超我”在心理动力学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的人格结构的三大部分。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大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一、本我本我即原我,英译:id;拉丁字:it;原德文字:Es;中译:伊德。

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由各种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构成,完全处于无意识水平中。

它是人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一切心理积淀物,是被压抑、排斥于一时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能力。

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

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其目标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

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无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早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但是从一九二三年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假设以后,无意识就只成了一种精神现象,许多以前认为是无意识的东西成了本我。

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

本我是本能冲动的根源,指原始的、非人格化的而完全无意识的精神层面而言。

本我占据了无意识的大部分,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难接近的部分。

二、自我“自我”的概念弗洛伊德在一八九五年就已提出,但直到一九二三年,才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

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分化出来的。

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

自我本身没有能量,它的动力来自本我。

自我的职责是在本我与外部现实之间进行调节,对本我的要求进行修改,使之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得到满足。

所以自我受“唯实原则”的支配。

“自我”属于意识范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我自我超我详解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对三个“我”的解释
对于弗洛伊德来说,我们的行为可以看做是内心活动的表现:我们会被欲望所驱动,同时又会被良心(conscience)牵制住。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有三个主要元素:Id(本我)、Ego(自我)和Superego(超我)。

这三样东西其实并不难理解,打个简单的比方:大家应该都看过美国卡通片里,一个人在做有关道德的决定的时候,经常会在他(她)身边出现天使和恶魔。

天使会告诉他(她)做什么才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而恶魔会让他(她)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怎么舒服怎么好。

而这个人经常会举棋不定,不知道该听谁的。

再举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假如我们正在节食,突然看到了貌似很好吃的巧克力。

这时,“天使”会告诉我们:“你可正在节食呢!”那么“恶魔”呢“节什么食啊!饿了就要吃,更何况是好吃的巧克力呢”天使和恶魔就这样产生了冲突,而我们则要从两者中做出选择。

我们会尽量同时满足天使和恶魔:“那就吃一小块吧。

”在上述日常生活的例子中,“做决定的我们”、“天使”和“恶魔”可以分别代表题目中的三种“我”。

“天使”就是超我(Superego):部分有意识,部分潜意识。

用来抑制由Id所产生的、不被社会所期望或认可的冲动。

当超我过于苛刻时,它可能会导致极度的负罪感。

“恶魔”就是本我(Id):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是完全的潜意识,它包含了我们的需求、动机、本能以及被压抑住的东西。

本我力求让自己获得即时的满足。

“做决定的我们”指的是自我(Ego):大部分有意识,小部分潜意识。

这个部分是人格当中能够接触到现实的部分,自我力求于在社会接受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本我和超我,以及在两者中做出选择。

这三个“我”都对“应该做什么”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由强大的动机所推动的。

而三者中最早出现的是本我,因为本我是动物的本能(饿了吃、困了睡等),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即存在本我。

其余两者在后天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