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文学概论(1)考试重点
![文学概论(1)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77f511d59eef8c75fbfb31b.png)
文学概论1、名词解释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理论的性质: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解答: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两个分支关系密切,指导和制约着其他分支;与其他分支相比,文学理论侧重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的四要素,认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构成;文学理论的任务:本质论、发展论对应“文学是活动”,创作论、构成论、接受论对应“四要素”。
(3)文学理论的的品格(特点):实践性和综合性。
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七大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文学心理学中,有德国学者立普斯的“移情”说、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文学社会学中,有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即“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强调鉴赏作品要了解作者和时代。
4、怎样理解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生活活动(劳动)→人属于自然又超越自然→人的感觉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感觉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
(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亦即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创造和欣赏)的对象化(作品、评论)。
5、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兰塞姆)6、文学活动的发生:几种假说: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无意识欲望升华说、多因说)。
7、为什么说文学起源于劳动:(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劳动锻炼人的大脑与肢体,使人从一般动物界中分离出来)(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d4f136a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59.png)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是对文学作品及其创作方法、理论和发展规律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它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其他文学类学科的基础课程。
一、文学的定义和特征
1.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人类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形式的艺术性表达,诉诸于想象力和情感的一种创作活动,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产物。
2.文学的特征
(1)艺术性:文学通过艺术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展现独特的审美价值。
(2)虚构性:文学创作通常以虚构的人物、事件和环境为基础,通过想象力呈现出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对独立的世界。
(3)情感性: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唤起读者的各种情感,包括愉悦、悲伤、愤怒等。
(4)普遍性: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具有普遍性,能够触动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体验。
(5)多元性:文学包括多种文体和流派,以及各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风格。
二、文学的分类
1.根据叙事方式的分类
(1)史诗:叙述英雄事迹和民族历史,常以韵文形式进行。
高二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高二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d0563d0ce2f0066f533220a.png)
1、艺术产生: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
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
但决定艺术生产的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他的精神生产性质。
马克思对艺术生产有两方面含义的阐述: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
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生产方式。
2、寓教于乐: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
3、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4、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作家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作家的气质、人格、人生观、审美趣味、艺术才华、语言敏感等个体素质在艺术表现中形成的独特性。
5、诗可以观:诗歌可以反映社会的的盛衰、民风的好坏。
6、创作冲动: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
7、二度创作:是指阅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心里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
8、文学消费:是指购买并阅读文学作品以满足精神需求的社会过程。
9、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10、文学批评:也叫文学评论,是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阐释、评价。
换而言之,文学批评就是在鉴赏的基础上产生的带有评论性质的活动。
11、文学经典:是指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
12、潜在的文学作品:未经阅读者的文学作品作为“物”客观存在,仅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未被阅读之前,它的价值还处在睡眠状态,只有经过阅读、欣赏,潜在的文学作品的意义才被唤醒,成为活的文学作品。
13、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状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14、艺术直觉:是指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15、艺术变形:是作家有意将描写对象用于不同于生活常态的变异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过程。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答:间接性:又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符号而间接的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精神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而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db77439384254b35eefd34be.png)
---------------------------------------------------------------最新资料推荐------------------------------------------------------文学概论考试重点名词解释(六小题,每题五分) 1、艺术生产(P14)①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②艺术生产指实际的艺术创造过程。
③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的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2、艺术交往论(P16)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3、隐含的读者(P35)根据接受美学的见解,一部作品完成之后,为读者接受之先,便已隐含着读者。
这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也就是说,是作家获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4、话语蕴藉 (P68) 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1 / 19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
5、文本与作品(P65、 P179)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指人们可以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
这种从语言或话语而不是从作家的角度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突出了文本的符号特性;文本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接受才能实现为作品。
6、陌生化(P202)以不用习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是以一种陌生化眼光、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
7、艺术真实(P153)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艺术性创造,在其构造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出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14bf7a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b6.png)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文学概论是一门研究文学发展和文学作品风格的学科,其内容涉及文学的定义、分类、发展规律、创作技巧等方面。
以下是文学概论期末复习的重点内容。
1.文学的定义:文学是通过语言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类思想、感情和想象力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它具有表现和传达人类普遍情感和意义的功能,能够触动读者的感情和思维。
2.文学的分类:文学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包括按内容分类(史诗、戏剧、小说、散文、诗歌等)、按表现手法分类(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等。
3.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演进规律,包括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启蒙运动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文学流派。
4.文学作品的要素和风格:文学作品包括情节、人物、语言等要素,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在这些要素的安排和表现上有所不同。
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构思方式、叙事手法、语言运用等来理解其风格特征。
5.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情感和文化的表达,在其中可以找到对人类生活、社会问题、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读,可以拓宽视野、增加对人类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6.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批评可以设定不同的角度和标准,来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常见的文学批评方法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
了解不同的批评方法,可以帮助解析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7.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8.世界文学经典作品:世界文学中有许多经典作品,对于文学概论的学习和理解非常重要。
例如《唐诗三百首》、莎士比亚戏剧集、《圣经》、《童年的故事》、《战争与和平》等都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文学作品。
以上是文学概论期末复习的重点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系统学习和理解,可以建立起对文学发展规律、文学作品解读、阅读方法等方面的扎实基础,提高对文学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656bb40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d.png)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学习文学理论,重要的并不是一个结论,而是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知识点】①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②文学的审美性和虚构性;③文学是“人学”;④艺术真实。
【重点、难点提示】①有四类文学观念,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对人们理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种文学观的特点。
②多种文学观念的并存显示了文学本体研究的复杂性。
什么是文学的回答,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文学理论见仁见智。
各种文学观的形成都不可避免地要受主体的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和文学本身在构成上的复杂性和发展中的多样化有关。
③各种文学观都涉及到了文学的审美性,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审美活动有关。
随着文学的发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
④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文学是‘人学’”的特点。
⑤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
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属性。
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⑥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检验文学,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
文学真实性的三个不同的测度。
第二节文学的形象性【知识点】①文学形象的涵义;②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语象、形象和意象;③文学形象的三个特点。
【重点、难点提示】①文学的形象感是在感受和理解语言的基础上,依靠想象和联想形成的。
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②文学形象可以分为三种,即语象、形象和意象。
语象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描摹型的形象是通过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的某种物像;意象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文学形象。
③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和符号性的特点。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2024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2024](https://img.taocdn.com/s3/m/669a9c7a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14.png)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第一大点: 文学理论1. 文学定义和特点a. 文学的定义和内涵b. 文学的特点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2. 文学分类与流派a. 文学的分类方式和标准b. 主要文学流派的发展和特点3. 文学审美理论a. 审美的概念和特征b. 主要审美理论的介绍和比较4. 文学批评方法a. 文本批评和作品批评的关系b. 传统和现代文学批评方法的比较5. 文学与社会文化a. 文学反映社会文化的作用b. 文学作品与社会背景的关系分析第二大点: 文学史1. 古代文学史a. 古代文学发展的特点和重要作品b. 古代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的介绍2. 近代文学史a. 近代文学的兴起和发展背景b. 近代文学的重要流派和代表作品3. 现代文学史a. 现代文学的发展和主要特点b. 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介绍4. 当代文学史a. 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作品特点b. 当代文学的反思和创新5. 文学与时代精神a. 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精神的意义和价值b. 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第三大点: 文学作品分析1. 文学作品与艺术形式a. 不同艺术形式对文学作品的影响b. 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和风格分析2.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语言a. 文学作品的结构组成和层次分析b.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3. 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意义a. 文学作品的主题提炼和分析b. 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评析4. 文学作品的情感与审美a. 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情绪传递b. 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审美价值5. 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a. 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解读b. 文学作品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贡献分析第四大点: 中国文学概览1. 古代中国文学a. 古代中国文学的特点和瑰宝b. 古代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2. 近现代中国文学a. 近现代中国文学的崛起和发展b. 近现代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3. 诗歌与韵文a. 中国诗歌的特点和形式b.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诗人的代表作品4. 散文与小说a. 中国散文的演变和发展b.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小说的代表作品5. 戏曲与戏剧a. 中国戏曲的历史演变和发展b.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戏剧的代表作品第五大点: 国外文学概览1. 古代西方文学a. 古希腊和罗马文学的发展和特点b. 古希腊和罗马文学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2. 欧洲文学a.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特点和作品b. 欧洲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3. 美国文学a. 美国文学的发展和主题特点b. 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4. 亚非拉文学a.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文学的发展轨迹b.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5. 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互鉴a. 跨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学的影响b. 文学互鉴的案例分析和启示总结:。
文学概论下期末重点总结
![文学概论下期末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5bccb6e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4.png)
文学概论下期末重点总结引言文学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抒发,也是人们用以理解和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
文学概论是研究文学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文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规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
本文将对文学概论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帮助学生复习和理解这门课程。
第一章:文学的定义和特征文学的定义是多元的,既包括狭义上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也包括广义上的口头文学、传统文学和非虚构文学等。
文学的特征主要包括文字表达、审美价值和言说功能。
文字是文学的基础单位,文字的选择和运用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环节。
审美价值是文学的核心特征,包括情感共鸣、美的追求和艺术创造等。
言说功能是文学作品传递信息、思想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第二章: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代的口头传统,随着进化和历史的演变,文学发展成了书面传统和口头传统两个分支。
文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时期和阶段,如原始文学、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现代文学等。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特点,反映出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化。
第三章:文学的类型和体裁文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和体裁,如史诗、戏剧、小说、诗歌等。
每种类型和体裁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规律和审美标准。
史诗是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讲述英雄故事来表达崇高、纯洁和伟大的价值观。
戏剧是通过舞台表演来传递情感、展现人物性格和社会形态的一种文学形式。
小说是近现代最重要的文学类型之一,通过叙事方式刻画人物心理、揭示社会现实和反映个体命运的种种可能。
诗歌是对抽象思维、感情和精神境界的高度概括与表达。
第四章:文学的主题和风格文学的主题是作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观点,可以分为人性、爱情、自然、社会等不同维度。
文学的风格是指作者在创作中运用的语言、叙事方式和形式结构。
不同的文学流派和个体作家具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特点,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第五章:文学与社会文学与社会相互交织,文学既反映社会现象、思潮和价值观,又影响社会心态和行为。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576ace44afe04a1b071de46.png)
一、名词解释1、文学: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一种话语活动,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行为,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文学性:指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独特性质,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它存在于文学语言的联系和构造之中。
文学性不存在某一部文学作品中,而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遍适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
3、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规律性的总结,以哲学的方法论和宏观的视野对文学的创作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
4、模仿论: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来说,它是现实主义反映论的蓝本,在古希腊时期形成,主张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5、表现论(说):表现论文学观的一种。
表现论主张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主要代表人物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等人。
6、实用说:实用说”是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
“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如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但它同时也注意到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兴:一说比兴;另说激发感情的意思。
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人间百态群:切磋,社会交际怨:讽谏上级7、文学的机制:指的是与文学创作和传播有着直接关系的社会环节,比如作家的身份、作品的出版制度、文学研究评价体制以及读者群体的构成等。
8、互文性:互文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文本理论,其继承了了结构主义的优点,并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于文本本身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
9、叙事话语:指称大大小小的各种叙事活动,一部小说、叙述一件事或一部叙事作品中的某个组成部分,都可以称作叙事话语。
10、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
它是抒情内容直接融入其中的、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的特殊语言组织形式,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
抒情话语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表现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过程。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20e8307c8d376eeafaa3130.png)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一、文学作品类型:总结历史上文学创造的普遍规律,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
定义: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1、再现性。
现实型文学偏重于对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触及人生。
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作家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
现实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反映形态,同样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
2、逼真性。
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现实型文学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里本来就有的事物,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反映客观存在,表现作者真切的现实感受。
(二)理想型文学.定义: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表现性和虚幻性。
1、表现性.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
而其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
2、虚幻性.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三)象征型文学。
定义: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特征:暗示性和朦胧性。
1、暗示性。
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
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
象征型文学的寓意是通过暗示方法实现的,暗示不同于现实型的再现和理想型的表现,常常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
2、朦胧性。
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象征是抽象之物与具体之物之间的比较,其中的意义是纯粹暗示出来的。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8ac32fc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f.png)
1、中国古典诗论中,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其著作《诗格》中首次使用了“意境”的概念。
2、文学接受的动机主要有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和借鉴动机。
3、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4、导致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第二文本”与作者创作的“第一文本”之间出现异变的原因有政治观念、文化观念、文化视野、个人经验、文化欣赏能力。
5、没有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可以称为“零聚焦”叙述,而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故事则是“内聚焦”叙述。
6、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通常具有行动元和角色的二重性特点。
7、高雅文学有时候又称纯文学、美文学、严肃文学、精英文学。
8、西方的现代语言学批评的主要代表性学派包括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
9、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最高原则,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给作家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来的。
10、汉代学者王充在其著作《论衡﹒乱龙》中创造了“意象”这一概念。
11、波兰学者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言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片化面貌和再现客体。
12、审美意象可以分为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两类。
13、叙事性作品的结构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14、抒情话语的主要修辞方式有比喻和象征、倒装和歧义、夸张和对比、借代和用典。
15、相对高雅文学,大众文学的特点是思想内容的浅易,艺术形式的简明,富于消遣娱乐功能。
16、阅读活动中的期待视野按照文学接受主体的状况来划分,包括个性期待视野和集体性期待视野两种类型。
17、在文学接受的发展过程中,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第二文本”往往会发生的作品形象异变、情感的异变以及思想观念的异变。
18、文学批评的一般实践包括了解对象、选点切入、确定要旨、布局安排、力求创见五个要素。
1、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早在《庄子﹒齐物论》中已有关于“自由之境”的讨论。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a7b8aa26137ee06eff918dc.png)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3.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4.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
(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4)(可略)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应行为。
立论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
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近的感受。
5.文学起源说:(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田野调查(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灵魂的音乐”,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
(4)劳动说:马克思,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文学概论必考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必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c8cb89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4.png)
文学概论必考知识点总结一、文学的定义与特点1. 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
2. 文学的特点:言语性、创造性、审美性、社会性、情感性、历史性、综合性等。
二、文学的分类1. 根据形式分类:散文、诗歌、戏剧等。
2. 根据内容分类:文学作品可以分为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
三、文学的发展阶段1. 原始文学:口头文学、神话、传说等。
2. 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希腊罗马古典文学等。
3. 中世纪文学:骑士文学、宗教文学等。
4. 文艺复兴文学: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等。
5. 近代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等。
四、文学流派1. 古典主义: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精神、规范和形式为准则。
2. 浪漫主义:强调个性、感情、想象和自然。
3. 现实主义:注重描写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
4. 自然主义:研究人的本性、环境对人的影响。
5. 象征主义:强调象征和寓意。
6. 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学形式和主题进行颠覆和创新。
7.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社会、文学和文化的种种问题。
五、文学理论1. 结构主义: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符号的意义。
2. 形式主义:注重文学作品的形式美和意义构成。
3. 修辞学:研究文学语言的修辞特征和修辞手法。
4. 印度诗学:又称考试齐拉善论,强调文学作品的修饰和词藻。
5. 文学批评:根据文学作品的要素和价值进行评判。
6. 话语分析: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和符号的构成和意义。
六、文学批评方法1. 形式主义批评:注重文学作品的形式美和意义构成。
2. 结构主义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符号的意义。
3. 修辞学批评:研究文学语言的修辞特征和修辞手法。
4. 印度诗学批评:又称考试齐拉善论,强调文学作品的修饰和词藻。
5. 文化批评:从文化视角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作用。
6. 心理批评:研究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
七、文学作品分析1. 作品内容:主题、情节、人物、环境和情感等。
文学概论下册考试重点
![文学概论下册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dc59e8e25ef7ba0d4a733bd2.png)
文学概论下册考试重点⒈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社会基础;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于典型环境;没有典型环境,人物性格和命运就成了无根之木,没有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就失去了存在意义。
⒉抒情与自我:抒情常常带着强烈的自我表现色彩;自我表现并不意味着抒发一己之感,抒情性作品中的感情还具有普遍意义;反对两种倾向,反对单纯的自我表现说,从理论上说,纯粹的自我表现并不存在,从实际上说,会导致表现的情感过于狭窄,另一倾向,反对阶级斗争说和文艺为政治服务,这种理论会导致抒情自我丧失个性,沦为时代精神单纯的传声筒。
⒊抒情的内涵及特点:内涵—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指采用特定的言语方式表现作者的主观世界。
特点:从对象看,与叙事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事件不同,抒情着重反映某种主观精神;从方式看,叙事侧重于话语的意义,抒情不仅重意义,而且重形式;从主观性来看,叙事虽然也带有作家主观思想情感评价,但抒情性作品的抒情性更强。
⒋抒情与自我:抒情常常带着强烈的自我表现色彩,要注意:自我表现并不意味着抒发一己之感,抒情性作品中的情感还必须具有普遍的意义。
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反对单纯的自我表现说,从理论上说,单纯的自我表现并不存在,从实际上说,会导致表现的情感过于狭窄;二是反对阶级斗争说和文艺为政治服务,会导致抒情自我丧失个性,沦为时代精神单纯的传声筒。
⒌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的比较:普通话与强调语言的通信功能,抒情话语更强调语言的表情功能尤其强调声音的声音层和画面层的情感象征功能;普通话语是一种常规的语言表达,抒情话语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常用多种艺术手法。
⒍文学接受与文学欣赏的区别:文学接受,对作品的具体阅读行为,文学欣赏,对文学作品带有创造性的审美理解和评价活动。
从程度上讲,文学接受有时仅指一般的阅读,文学欣赏是在一定的阅读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审美评价;从范围上说,文学接受包括文学作品的的审美反应与非审美反应,个体反映与群体反映,文学欣赏仅指个体性的审美;从性质上说,文学欣赏只是文学接受的一种形式,文学接受还包括一般性阅读和文学批评等形式。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总结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09b7944e518964bcf847c87.png)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共时← ----- --------→历时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特殊文学史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72aeafff12d2af90342e6c3.png)
第一章作业参考答案:一、填空:1。
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2。
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3。
文学的政治倾向性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4.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5.文学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间接性、精神性、超越性的特点.二、解释基本概念:文学的倾向性;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间接性1。
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首先,政治倾向性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表现。
其次,文学的政治倾向性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2.文学的形象性:形象性是指文学创作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首先,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其次,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3。
文学的间接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中的形象不具有直观性,它以语言文字符号为中介,通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三、问答题:1。
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人的观念领域的反应,同时又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以及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革,所以,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2.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主要特征?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1)认识性。
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首先,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可以通过文学认识丰富的社会生活.其次,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可以通过文学参悟生活的真谛。
第三,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可以通过文学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作业参考答案:一、填空:1、文学就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得产物。
2、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3、文学得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得真实性相统一。
4、文学得超越性就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与审美理想提升人得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得特性。
5、文学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间接性、精神性、超越性得特点。
二、解释基本概念:文学得倾向性;文学得形象性;文学得间接性1、文学得倾向性:就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得价值取向。
首先,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就是文学倾向性得主要表现。
其次,文学得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得真实性相统一,2、文学得形象性:形象性就是指文学创作具体生动得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得特性。
首先,形象性就是文学艺术之美得重要体现。
其次,文学形象就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得形象。
3、文学得间接性:就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得特性。
作为语言得艺术,文学中得形象不具有直观性,它以语言文字符号为中介,通过读者得想象与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三、问答题:1、为什么说文学就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就是客观世界在人得观念领域得反应,同时又通过对客观世界得反作用以及与其她意识形态得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类历史得发展与变革,所以,文学就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作家依据一定得立场、观点与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得艺术创2、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主要特征?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作家依据一定得立场、观点与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得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与实践性。
(1)认识性。
认识性就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与精神世界得特性。
首先,文学就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得产物,可以通过文学认识丰富得社会生活。
其次,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得认识,可以通过文学参悟生活得真谛。
第三,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可以通过文学认识社会生活得本质。
(2)倾向性。
倾向性就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得价值取向。
首先,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就是文学倾向性得主要表现。
其次,文学得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得真实性相统一,倾向性应当从场面与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3)实践性。
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实践得特性。
首先,文学得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得直接影响。
其次,文学对经济、社会得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第三,文学对社会实践得作用通过改变人得精神与观念间接实现。
3、文学得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文学作为一种特殊得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审美属性,具体表现为情感性、形象性与超越性。
(1)情感性。
情感性就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得特性。
首先,情感性就是文学审美活动得基本特征。
其次,情理交融就是文学审美活动得现实表现(2)形象性。
形象性就是指文学创作具体生动得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得特性。
首先,形象性就是文学艺术之美得重要体现。
其次,文学形象就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得形象。
(3)超越性。
文学得超越性就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与审美理想提升人得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得特性。
首先体现为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得超越。
其次体现为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得超越。
第三体现为对人自我得超越。
具有认识性、倾向性与实践性。
4、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文学与其她艺术得区别在于文学就是语言得艺术,具有间接性、精神性、韵律性。
(1)间接性。
间接性就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得特性。
(2)精神性。
精神性就是指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得丰富性与深刻性得特性。
(3)韵律性。
韵律性就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美与声韵美得特性。
5、谈谈您对文学性质得理解。
在人类活动得构成中,文学就是建立在一定物质经济基础之上、并未经济基础服务得观念性上层建筑,就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认识性、倾向性与实践性。
与其她意识形态区别,文学属于艺术领域,就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得意识形态,具有情感性、形象性与超越性。
而文学与其她艺术得区别,则在于文学就是语言得艺术,具有间接性、精神性、韵律性。
第二章课后习题1、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就是文学创造得审美价值追求?①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就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作为实践活动,文学创作探索伦理问题,其核心就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并激发人得丰富情感。
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得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饱含真情实感得形象“造形”,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呈现美得境界,体现为“文体升华”。
总而言之,真善美即文学创造得价值原则。
②真善美就是文学创造活动中“三位一体”得价值结构,它们相互融通,属于人类三个根本得精神世界:认识、伦理与世界。
③“真”就是文学得审美价值追求得基础,就是与“善”“美”共生共存得审美化得真实;“善”就是高尚得品格与利她得取向,求真就是尚善得基础,没有真,善就流于无历史内容得虚伪得“爱得呓语”;真与善得表现要按照美得规律进行,在追求真与善得同时,还要完成美得创造;作为文学创造得审美追求,“善”就是其价值结构得核心,不就是善得就不可能就是“美”得,并且“善”与“美”得存在与呈现都要以“真”为根据与基础。
④因此,真善美及其统一便构成了文学创造审美追求得价值追求。
2、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得原理①艺术真实得主要特征:A、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得认识与感悟;艺术真实就是内蕴得真实、假定得真实;B、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得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
艺术真实就是主观得真实、诗意得真实。
②A、一切现实中存在得与历史上出现过得事物与现象,都就是生活真实,包括一些假象。
生活真实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得源泉,然而艺术真实则就是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内蕴(本质及其必然性)得揭示,作为自己求“真”得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其创造得假定性得情境之中。
因而,艺术真实就是对生活真实得超越,体现着主体对生活得能动性认识与把握。
B、就揭示与表现客体世界内蕴得价值追求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就是相通得;但就是科学活动讲求客观性。
文学创造得认知则具有浓厚得主观性(主体性),即追求建立在人得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得立场上得真实。
与讲求实证性、精确性得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就是作家“诗艺”性创造得产物,因而极富情感得感染力与心灵得震撼力。
3、诠释艺术概括得价值意义并对下面一段话作出评述。
所写得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得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就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得意思为止。
(鲁迅语)①艺术概括就就是作家依据自己得体验与认识,以主体得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得方式,对富有特征得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得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得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得艺术形象之方法;②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所提供感性形态得假定性情境,就是与社会生活得个别性、偶然性相联系得;而它所表现得社会生活内蕴,特别就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得东西,又就是与社会生活得普遍性、必然性相联系得;④艺术概括所发掘与表现得普遍性能创造巨大得艺术效应;⑤艺术概括就是以对特殊得即富有特征得事物得观照与描述为途径得,即从个别到一般;同时作家还要对这些事物加以提炼、加工与改造,即个别与一般得统一。
⑥这一内在矛盾在文学创造中就是通过艺术概括得手段达到对立统一得,换句话说,艺术概括就是创造艺术真实得基本途径。
鲁迅得这段创作谈道出了艺术概括得基本内涵。
6、为什么说人文关怀就是“善”得终极价值体现?谈谈您对文学作品中得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得关系得理解。
①人文关怀就是一种崇尚与尊重人得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得精神,它与关注人得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人得一切精神创造都就是从人得需要出发得价值活动,体现着人得尺度与目得,“以人为本”得价值理念就成为人类一切创造活动得出发点与归宿;因而作为文学创造得审美追求,人文关怀从来就就是也应该就是文学创造得永恒主题,必然成为其尚“善”得价值取向得核心,即终极价值追求。
②“真”就是“善”得价值根据,“善”就是“真”得价值取向,作家就是在对社会生活得规律性得认识与描述中寄寓人文关怀得,因而其对人得生命、尊严、价值、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得深情关注,同历史理性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
两者您中有我,我中有您,或者换一种说法:“历史理性存在着人文得维度,人文关怀存在着历史得维度”,就是“真”与“善”两个价值取向得交汇;文学作为审美创造得自由空间,作家完全有权利而且能够在不同得历史理性视点上去展现人文精神;文学得价值在于对真善美得追求,真善美固然需要历史理性得支撑,然而作家各有自己得艺术个性,历史理性又就是个多侧面多层次得巨大得意蕴空间,在文学创造中,作家完全有权利依据自己得艺术个性让人文精神在特定得历史视点上展现;单一历史视点得强调,不仅违背艺术规律,有时还会导致对人文精神得伤害;文学就是人文领域,理应多一点向真向善向美得人文情怀得倾注,烧夷弹非艺术非审美视点得理性主义得偏执。
7、谈谈审美理想得含义与作用。
①审美理想也称美得理想,就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与审美活动中形成得、由个人审美经验与人格境界所肯定得、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得关于美得理想观念或范型。
审美理想得形成深受文化传统、社会语境与阶级身份得影响,因此具有鲜明得民族与阶级特征;审美理想又与个体得秉性、经历与修养密切相关,因此具有显著得个体差异。
②审美理想得特征:审美理想就是以理念形式存在得鉴赏得原形与最高典范;就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得结合;就是个体性与群体性得统一。
③作用或功能:审美理想就是作家进行审美评价得最高标准。
文学作品所表现得一切,美或丑,崇高或卑下,悲或喜,都需要审美理想得观照,也不管就是否自觉,作家创作总离不开审美理想得引导与调节;审美理想对生活得这种观照与评价功能特别体现在作家对生活丑得艺术表现中,只有在审美理想得照耀与穿透下,才能否定丑得同时确证美。
8、阐释“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得审美创造内涵。
①“内容形式化”体现为内容得有序组织与游行呈现,作家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得艺术话语,把在艺术构思中产生得“作品得轮廓”外化或物化为艺术文本“形式内容化”体现了形式生成作用。
内容因此而深化或升华而产生审美新质,作家可以利用语言手段,让文学语言偏离习惯性语言,从而更新人们得经验而获得一种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