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背后的故事简短
东方红一号背后的故事简短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成为继美、苏、法、日等国家之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我国卫星研制工作开始于50年代末期,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东方红一号卫星肩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准确预报了海洋渔业、森林防火、旱情监测、水库蓄水等方面的信息。
东方红一号的基本原理
东方红一号的基本原理
东方红一号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火箭将卫星送入太空,然后通过自身的推进装置进行轨道调整和姿态控制。
其主要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运载火箭:通过火箭的推力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东方红一号使用的是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火箭将卫星送入地球轨道后,分离与卫星。
2. 数据采集和传输:卫星配备了多种仪器和传感器,可以测量和收集大气、空间等信息,并将其传输到地面控制中心。
这些数据对于科学研究和地球观测非常重要。
3. 姿态控制:卫星配备了姿态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控制推进装置、陀螺仪和反射器等来调整卫星的姿态,保持其稳定的轨道和方向。
4. 供能系统:卫星通过太阳能电池板获取能量,并储存在电池中,以供卫星运行和执行任务所需。
5. 通信系统:卫星上安装有通信设备,可以与地面控制中心进行数据传输和命令接收,实现与地面的无线通信。
6. 卫星热控制系统:卫星上使用了热控制装置,以防止它在极端的温度条件下受到损坏。
综上所述,东方红一号利用火箭将其送入太空,并通过自身的推进装置、数据采集和传输、姿态控制、供能系统、通信系统和热控制系统等组成的工作原理来实现其任务和功能。
2024年观看东方红一号观后感
2024年观看东方红一号观后感2024年,我有幸观看了中国的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壮举——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和返回。
这是一次令人激动、感动和自豪的时刻。
在这场航天壮举中,中国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勇气,引领了人类航天事业的新进展。
以下是我对东方红一号的观后感。
首先,我被中国航天科技的突飞猛进所震撼。
在东方红一号的发射过程中,我见证了中国航天的巨大发展。
自从我小时候第一次听说中国航天事业以来,中国已经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和返回不仅证明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强大,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在科技领域中的坚定决心和持续努力。
中国的发展速度之快让我惊叹不已,我为祖国的科技实力感到无比自豪。
其次,我对东方红一号的精准控制和运行效能感到钦佩。
在这次航天任务中,东方红一号的发射、轨道控制和返回都进行得非常顺利。
航天科技是高度复杂和高风险的领域,但中国航天员们以其专业水平和严谨态度展现了自己的能力。
他们在极端环境下,对飞船进行精确的操控和控制,成功地将航天器送入预定的轨道并使其安全返回。
这显示了中国的航天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为未来更高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我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国际合作模式感到赞赏。
东方红一号的任务中,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了合作,共同致力于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
这种国际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也有助于加快航天技术和应用的进步。
中国航天事业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融入了国际航天事业的发展趋势,并为探索更深入的太空开辟了新的可能。
从这次观看东方红一号的经历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航天事业对于人类的意义。
航天事业不仅是国家的骄傲和尊严的象征,也是人类探索未知、拓展边界的伟大事业。
航天事业将推动科技的发展,带给人类更多的技术创新和改变。
通过航天,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宇宙的奥秘,探索其他星球的可能性。
航天事业的进步也将带动更多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更多的希望。
东方红一号是哪一年发射的
东方红一号是哪一年发射的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发出轰鸣,“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广袤无垠的太空。
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人自此叩开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
时至今日,“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围绕地球飞行。
在天气晴好的日子,许多天文爱好者还会拍摄这颗卫星经过祖国上空的照片。
这些照片所承载的,是一段刻骨铭心而历久弥新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已经有了很多的先进武器,这些武器严重刺激了盟国。
德国战败后,美国率先抢到他们的火箭专家,也就是后来被誉为现代火箭之父的冯·布劳恩。
苏联迟到一步,可他们从古拉格(苏联政府的一个机构)召回了蹉跎数年的科罗廖夫,科罗廖夫是世界公认的航天学、火箭理论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传人。
1957年10月4日晚,在距离莫斯科2000多公里的秘密基地里,一枚R-7火箭在探照灯发出的耀眼光芒中升空,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1发射成功。
航天时代的序幕被彻底拉开。
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后,天文学家张钰哲和他的助手们很快建立了人造卫星运动理论研究室,并在全国多地建立观测站。
他们利用观测数据计算做出的轨道预报,比当时苏联提供的数据还要精准。
与此同时,钱学森、赵九章等学者也纷纷发表文章谈人造卫星的意义。
当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令后,全国沸腾了。
中国科学院将此列为1958年的第一项任务,“581”小组成立。
然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人造卫星计划几经波折被搁置。
其间,加加林第一次从太空俯视了地球,短短108分钟的飞行,再次震撼世界。
不过,确立中国大国地位的“两弹一星”整体工程,依然在时代的洪流中稳步前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0月下旬,赵九章提交了一份几千字的建议书,再次说到中国的人造卫星计划。
1965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人造卫星计划,这个迟到了7年的计划代号为“651”。
东方红一号作文800字
东方红一号作文800字英文回答:Dongfanghong-1, or the East is Red-1, is the first satellite launched by China. It was launched on April 24, 1970, from the Jiuquan Satellite Launch Center. This satellit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ina's space exploration history.Dongfanghong-1 was a small, spherical satellite weighing about 173 kilograms. It carried various scientific instruments to conduct experiments in space. It successfully orbited the Earth for about 26 days before reentering the atmosphere and burning up.The launch of Dongfanghong-1 was a major achievementfor China. It demonstrated the country'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marked its entry into the space race. The satellite's name, "Dongfanghong," comes from a popular Chinese revolutionary song and symbolizes the spirit of theChinese people.Dongfanghong-1的发射是中国的一项重大成就。
“东方红一号”发射始末
READING月读古今中外 | 老照片 | 文化生活书画苑 | 流行风 | 名人坊 | 创新学堂 综合报道/本刊记者 董雷“东方红一号”发射始末“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57年10月4日,在距离莫斯科2000公里之遥的哈萨克丘拉坦荒漠上,苏联拜科努尔秘密基地发射场上空升起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时隔118天之后,美国佛罗里达半岛的卡纳维拉尔角,升起了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太空角力,由此全面拉开了帷幕。
新中国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们也已经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深远的太空。
1957年底,钱学森、裴丽生、赵九章等几位中科院著名科学家,在一次科研会议上明确提出:我们要研制中国的人造地球卫星。
科学家们的大胆设想,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重视。
他亲自把专家们写的有关报告和文稿一一找来阅读、思考。
经过数日权衡,周恩来总理郑重地、满怀激情地向毛泽东主席进行了专门汇报,“主席,航天科学向我们一次震惊世界的大事件,一段秘密的“太空角力”,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翻开49年前那段尘封的历史,感受那融入中华民族骨血的自强不息。
1960年底,聂荣臻元帅在导弹卫星基地视察All Times 古今中外Reading 月读1970年4月24日,这是一个永载我国航天史册的日子,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高亢激昂的《东方红》乐曲在浩瀚太空奏响,宣告了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敲门了!”几个月后的1958年5月17日,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满怀豪情地向与会代表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还以他特有的幽默说:“我们要抛就抛两万千克的,也许要从较小的抛起,但像美国那样只有鸡蛋大的,我们不抛!”要发射卫星上天,就必须具有能送卫星进入太空预定轨道的火箭推进技术。
而火箭发射技术的前奏曲,就是导弹发射。
早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7个年头的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国防部五院),就已经正式宣布成立,由钱学森担任院长。
东方红一号的故事
东方红一号的故事
东方红一号,是中国人民共和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也是中国第一次成功执行卫星发射任务。
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1957年4月24日,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出现了重大突破。
在那个年代,中国的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但是国家领导人始终认为科技是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
1956年,中国国务院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组织力量开始研究卫星技术。
1957年1月,邓稼先等科学家提交了《我国卫星发射的可行性报告》。
报告指出,发射人造卫星是中国科学技术的迫切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此时,刚刚风靡全球的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中国领导人认为,中国发射卫星已经成为国家荣誉和尊严的象征,也是国家追赶世界先进科技的重要标志。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中国国内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和实验,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多次失败的尝试后,1957
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终于在酷寒的天空中成功升空,飞向太空。
这个惊人的成就,让全世界都惊叹不已。
中国因此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发射人造卫星成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不仅表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实力,也展示了中国科技人员的丰富才华和非凡勇气。
同时,这一成就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成为国家振兴的重要标志。
至此,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式起步,开创了一段崭新的历史。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创造着新的历史
纪录。
东方红一号的故事,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代表。
解码·“东方红一号”
解码·“东方红一号”作者:枝墨来源:《人民画报》2020年第06期50年过去了,开启了中国人进入太空时代的“东方红一号”早已停止工作,但仍在围绕地球飞行。
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已在浩瀚宇宙树下丰碑,但人们依然会仰望星空寻找50年前“东方红一号”的身影,去了解中国航天事业来时的路。
“东方红一号”的诞生,与人类社会走进太空时代、中国科学家立志报效祖国、探索浩瀚宇宙的伟大梦想密不可分。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人们激动地收听“东方红一号”播放的《东方红》。
争看报纸、聆听《东方红》乐曲、上街庆祝,当时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喜悦。
本刊资料1957年10月4日,人类第一颗卫星—前苏联的“斯普特尼克一号”发射升空,标志着人类社会步入了太空时代。
1958年1月31日,美国首颗人造卫星“探索者一号”发射,发现了后來被命名为范·阿伦辐射带的地球辐射带,并渐次打开了利用电磁波全谱段观测宇宙、认知地球家园的新窗口……这或许都震撼着新中国缔造者的内心。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北京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中国航天事业就此起步。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拉开了中国研制人造卫星的序幕。
与此同时,新中国也拥有了第一批海归,竺可桢、钱学森、赵九章、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孙家栋……有科学家在报刊上谈论人造卫星的意义和用途,建议开展中国的卫星研究工作。
而他们也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1958年5月17日,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向与会代表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之后,全国科技界迅速行动。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聂荣臻马上指示中国科学院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加以落实。
人造卫星项目被列为1958年头号重点科研项目,代称为“581”。
钱学森受命担任“581”组组长,副组长是赵九章、卫一清。
东方红一号卫星
中国卫星中国卫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卫星,其中最早的有东方红一号卫星。
还有各种特殊功能的卫星,主要包括资源卫星、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导航卫星、海洋卫星等。
“东方红一号”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资源卫星:用于勘测和研究地球自然资源的卫星。
它能“看透”地层,发现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宝藏、历史古迹、地层结构,能普查农作物、森林、海洋、空气等资源,预报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气象卫星:从太空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
通信卫星:像一个国际信使,作为无线电通讯中继站。
收集来自地面的各种“信件”,然后再“投递”到另一个地方的用户手里。
由于它是“站”在36000 公里的高空,所以它的“投递”覆盖面特别大,一颗卫星就可以负责 1/3地球表面的通讯。
如果在地球静止轨道上均匀地放置三颗通讯卫星,便可以实现除南北极之外的全球通讯。
导航卫星:从卫星上连续发射无线电信号,为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间用户导航定位的人造地球卫星。
海洋卫星:主要用于海洋水色色素的探测,为海洋生物的资源开放利用、海洋污染监测与防治、海岸带资源开发、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服务,设计发射的一种人造地球卫星。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国自1956年开始展开现代火箭的研制工作。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程火箭试飞成功之后,即着手研制多级火箭,向空间技术进军。
经过了五年的艰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诞生,首次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成功。
中国航天技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长征”系列火箭已经走向世界,享誉全球,在国际发射市场占有重要一席。
截止2013年10月累计发射182次。
神舟飞船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即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
东方红一号发射作文
东方红一号发射作文你知道吗?在1970年4月24日,咱们中国干了一件超级酷的大事——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这就像是在宇宙这个超级大舞台上,咱们中国突然拿着一个超级酷炫的乐器,奏响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乐章。
那时候啊,整个中国就像一个充满激情和干劲的大工地。
科学家们、工程师们,就像一群超级英雄,他们没有什么特别豪华的装备,也没有什么取巧的办法。
他们有的就是满腔的热血和一脑袋聪明的想法。
就好比你要做一个超级复杂的手工,没有说明书,材料还不咋齐全,但是咱们中国的这些英雄们,愣是靠着自己的本事,一点一点地把东方红一号这个“大手工”给做出来了。
你能想象吗?那些计算数据的纸张啊,估计都能堆成小山了。
大家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拿着尺子、铅笔,眼睛紧紧盯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就怕出一点差错。
这可不像咱们现在,有超级厉害的电脑帮忙,那时候全靠人力呢。
发射那天,那场面可紧张了。
就像一群人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绝世珍宝,要把它送到一个遥远又神秘的地方。
当火箭点火,“轰”的一声,那火焰就像一条愤怒的巨龙冲向天空,带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就开始了它的太空之旅。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眼睛紧紧盯着火箭,心也跟着一块儿飞到天上去了。
东方红一号就像一颗星星,一颗属于中国的星星,它在太空中闪闪发光。
它不仅仅是一个卫星,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努力的结晶。
它就像一个勇敢的开拓者,为后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
从那以后啊,中国的航天就像开了挂一样,一步一步向着更深的宇宙探索。
现在呢,当我们抬头看着天空,也许会想象东方红一号在那里默默地运行着,它就像一个慈祥的老爷爷,看着中国航天事业这个调皮的孩子,一点点长大,变得越来越强大。
它是中国航天史上永远闪耀的一颗明珠,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骄傲。
东方红一号故事
东方红一号故事
咱今儿个唠唠“东方红一号”的故事。
话说在那时候啊,新中国成立不久,虽然条件那叫一个艰苦,但咱中国人心里可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呢。
当时全世界都在搞航天这高大上的事儿,咱中国也不能落下呀。
于是呢,一群超级厉害又充满梦想的科学家就凑到一块儿了。
他们就像一群勇敢的探险家,要去征服宇宙这个超级大的未知领域。
可是呢,要造卫星可不容易,那时候要啥没啥,设备不够先进,技术也有好多难关。
但是咱中国人聪明啊,就像变魔术一样,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科学家们日夜钻研,就为了让中国的卫星能在太空里有一席之地。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再试验,“东方红一号”诞生啦!这颗卫星就像咱中国派到太空的一个小使者,可招人稀罕了。
这“东方红一号”虽然现在看起来可能没有现在那些高科技卫星那么复杂,可它意义非凡啊。
它就像一颗种子,种下了中国航天的梦想,从那以后,咱们中国的航天事业就像开了挂一样,一路飞奔向前呢。
这就是“东方红一号”的超酷故事,是不是很带劲?。
东方红一号研发故事
东方红一号研发故事
嘿,你知道东方红一号吗?那可是咱国家航天史上的大宝贝啊!咱就来讲讲它的研发故事。
当年啊,那帮科学家们就像打了鸡血似的,一门心思扑在东方红一号的研发上。
钱学森钱老那可是核心人物啊!他就像是个厉害的将军,指挥着大家往前冲。
“咱一定要把这卫星送上天!”他们互相打气。
这研发的过程可不简单啊,难题一个接一个。
就好比爬山,刚爬过一个山头,又瞧见更高的山头在前面等着呢。
有一次,遇到个大难题,大家都有点犯愁了。
这时候,一个年轻的科学家站出来说:“怕啥呀,咱肯定能搞定!”嘿,你说这人多有劲儿!大家一咬牙一跺脚,接着干!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斗,东方红一号终于研制成功啦!当它发射升空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欢呼起来,那场面,可别提多激动了!就像自己的孩子终于长大成人了一样!
东方红一号的研发故事,那真的是充满了艰辛和汗水,也充满了自豪和骄傲啊!这难道不是咱中国人的伟大成就吗?这就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和敬仰的啊!。
东方红一号研制的故事
东方红一号研制的故事哎,说起那东方红一号,咱得往回捯饬捯饬,回到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那会儿啊,咱们国家正卯足了劲儿往天上冲呢!一开头,那可不是一拍脑门子就能上的事儿。
得有人挑大梁,得有团队拧成一股绳,还得有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咱们就说说这研制团队吧,那可真是一帮子“拼命三郎”,天天泡在实验室里头,跟那些个零件啊、图纸啊较上劲儿了。
他们心里头啊,就只有一个念头:“咱得让那卫星上天,唱响咱们自己的歌!”1.1 团队里的那些个专家,那都是国宝级的人物,一个个跟老黄牛似的,埋头苦干。
他们开会讨论的时候,那场面热烈得跟过年似的,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但到最后总能拧成一股绳,定下个最佳方案来。
1.2 记得有一次,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关,他们连续熬了好几个通宵,眼睛里都布满了血丝。
但没人喊累,没人叫苦,因为他们知道,这事儿关乎国家荣誉,马虎不得。
最后,还真就让他们给啃下来了,那叫一个痛快!再来说说这卫星的设计吧,那也是费了老鼻子劲儿了。
咱们得让它既轻巧又结实,还得能在太空中唱出歌来。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啊!2.1 设计师们那是绞尽脑汁,画了一张又一张的图纸,改了一遍又一遍的方案。
他们不仅要考虑卫星的结构、材料,还得琢磨怎么让那小小的卫星能在太空中稳定地运行,还能把声音传回地球。
这难度,简直比登天还难啊!2.2 不过,咱们中国人有的是智慧,有的是毅力。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终于,那颗承载着无数人心血和希望的卫星——东方红一号,诞生了!发射那天啊,整个国家都沸腾了。
人们守在收音机旁、电视机前,就等着听那来自太空的歌声。
3.1 随着一声巨响,火箭腾空而起,直奔云霄。
那一刻啊,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生怕出点儿什么岔子。
但幸运的是,一切都那么顺利。
当那熟悉的旋律——“东方红,太阳升……”从收音机里传来时,整个国家都沸腾了!3.2 人们欢呼雀跃,互相拥抱,仿佛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那不仅仅是一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啊,更是咱们国家科技实力的一次大飞跃!如今啊,每当我想起那段历史,心里头就充满了自豪和感动。
东方红一号卫星作文
东方红一号卫星作文
你知道吗,东方红一号卫星可是咱们中国航天的“老大哥”,那时候全国都盯着它,看它怎么上天,怎么在太空中转圈圈。
咱们中国人也能搞航天了,这感觉多牛啊!
有时候我会想,东方红一号在太空中是不是觉得挺孤单的?但一想到它身上带的《东方红》曲子,每次经过地球都能放一放,就好像在给家乡的亲人们打招呼,“嗨,我在这儿呢!”。
说实话,东方红一号的成功真的让咱中国人骄傲了一把。
那时候,全世界都在看咱们,看咱们怎么一步步走进这神秘的宇宙。
东方红一号就像个名片,告诉全世界,“咱们中国,也不是吃素的!”。
说起来,东方红一号还是咱们航天英雄们的骄傲呢。
他们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努力,就是为了让这颗卫星成功升空。
每次提到东方红一号,他们眼里都闪烁着光芒,好像在说,“看,这就是咱们的成果!”。
现在嘛,咱们中国的航天事业可是越来越牛了。
东方红一号就
像是个开头,给咱们后面更多的航天项目铺平了道路。
每当想到这些,我就觉得特别激动,好像咱们中国的未来就在眼前一样!。
东方红一号发射作文
东方红一号发射作文朋友!今天咱就来唠唠东方红一号发射这档子大事儿。
你知道吗?这东方红一号啊,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存在。
我刚接触这事儿的时候,哇,就像个无头苍蝇似的。
我记得我当时想,这卫星发射得有多复杂啊?是不是就像放个超级大的烟花,“嗖”地一下就上天了呢?嗯……现在想起来,我那时候可真够傻的。
我在这个领域也混了20多年了,这20多年里啊,我对东方红一号发射的了解那是一点点儿加深的。
刚开始的时候,我听那些个专家讲什么轨道啊、发射窗口啊,我就想,这都是啥玩意儿啊?就像听天书一样。
我记得有个老专家,叫李老头(这是我们私下里这么叫他,可别传出去哈),他说话带着一股浓浓的家乡口音,给我们讲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原理。
他说:“这个卫星啊,就好比是一个被抛出去的石头,但是这个石头得抛得特别准,还得一直转,就像咱小时候玩的陀螺。
”当时我就想,这比喻虽然土了点儿,但是还挺形象的呢。
说到东方红一号的发射过程,那可真是千头万绪。
我记得好像是先得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什么检查设备啦,计算数据啦。
那时候的计算机啊,可不像现在这么先进。
那家伙,大得像个房子似的,还“嗡嗡嗡”地响个不停,听起来就像一群大蜜蜂在里面开会。
而且那时候的数据计算,得好多人一起忙活,不像现在,按几个键就搞定了。
我曾经还犯过一个大错呢。
我以为卫星发射只要把它往天上一扔就完事了,就像扔个球一样简单。
唉,结果被同行笑话了好久。
从那以后啊,我就知道,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得一步一个脚印地学。
你知道吗?在这个行业里,还有一些有趣的传言。
有人说啊,在东方红一号发射之前,有个神秘的小动物跑进了发射场,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兆头呢。
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这种传言就给整个发射过程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在那个年代啊,大家对东方红一号的热情那是相当高涨。
就像现在年轻人追星一样狂热。
每次提到东方红一号,大家的眼睛里都闪着光。
这可不仅仅是一个卫星的发射,它代表着咱们国家在航天领域迈出的一大步啊。
如何观测东方红一号?
如何观测东方红一号?序章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那个年代的许多人至今可能还记得人山人海看卫星的场景。
但你知道吗,当年大家看到的那颗闪闪发光的“卫星”,其实是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而真正的卫星则在它前面的不远处“领路”呢!△观看“东方红一号”卫星原来,按照1967年国防科委会议确定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体目标,卫星必须做到“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
”“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3个问题,通过火箭、卫星各个系统的集智攻关,均得到了解决,可是,“看得见”却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东方红一号”卫星“看得见”就是人能够用肉眼看见发射升空的中国卫星。
可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一个直径1米的球形72面体,在太空中的反光亮度只相当于六等星,是很难在地球上直接看见的。
但是,作为中国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政治意义和科学意义同样巨大,只有让人用肉眼看见,才能更好地证明中国成功发射了卫星。
于是,技术专家开始围绕如何“看见”的问题开展攻关。
最终,大家想出了一个“妙计”——“借箭显星”。
△资料图:“东方红一号”卫星和第三级火箭“借箭显星”就是在和卫星一起进入太空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上,增加一个“观测裙”,发射的时候先不把它放开,等星箭飞天以后再利用火箭旋转的离心力展开,让它能撑开涨到3米或者更大一点,就像一个大气球一样。
同时,在这个“大气球”外面镀上铝,大面积反射太阳光,这样一来便大大提高了视觉上的观测亮度,人们用肉眼就可看见了。
不过,大家看见的是“大气球”,或称带着“围裙”的第三级火箭,而不是卫星本身。
明亮的“大气球”能够起到引导作用,由于第三级火箭是跟卫星一块入轨的,它们一前一后,速度轨道差不多,前后距离并不远,看见“大气球”之后,在其附近很容易就能找到相对暗一些的“东方红一号”卫星。
△待发的长征一号火箭1970年4月24日晚9时35分,长征一号火箭点火升空,到9时48分,发射场现场广播了发射成功的喜讯。
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发团队的故事
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发团队的故事《“东方红一号卫星”背后的故事》在咱们中国的航天史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东方红一号卫星。
你们知道吗,这背后可是有一群超级厉害的人在努力奋斗着呢!就说研发团队里有个叫老张的,他对这卫星的事儿那叫一个痴迷。
有一次,大家都在为一个技术难题伤脑筋,连续几天加班加点,一个个都疲惫不堪。
老张呢,也不例外,眼睛都熬红了。
可他就是不服输,一直在那琢磨。
有天晚上,其他人都去休息了,老张一个人还在研究室里。
他就那么静静地坐着,盯着那些图纸和数据,好像要把它们看穿似的。
突然,他一拍大腿,大喊一声:“哎呀,我知道了!”这一嗓子,把在隔壁睡觉的人都给惊醒了。
大家赶忙跑过来,问他怎么了。
老张兴奋地说:“我想到解决办法了,哈哈!”然后他就滔滔不绝地给大家讲解起来,越说越激动,手舞足蹈的,就像个孩子发现了新玩具一样。
从那之后,整个研发工作就开始顺利推进了。
老张的这个发现,真的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家都说,老张真是太厉害了,这脑子咋这么好使呢!其实啊,这都是因为他对东方红一号卫星有着太深的感情和执着。
这些研发团队的人啊,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就是一心想把卫星送上天。
他们在这里度过了无数个日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坚持,正是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让东方红一号卫星成为了我们国家航天事业的骄傲。
如今,每当我们抬头看到天空中那颗闪烁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时,我们都应该想起这些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这就是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发团队的故事,一群怀揣梦想、勇往直前的人,书写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传奇。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什么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什么?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东方红一号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该卫星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成功的。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介绍:
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
东方红一号卫星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运行28天后,电池耗尽于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结束了其工作寿命。
不过卫星的轨道寿命并没有结束,至今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
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到2009年2月东方红一号还运行在近地点430千米,远地点2075千米的轨道上。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数字奥秘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数字奥秘刘德炳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准确进入预定地球轨道,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也掀开了中国向浩瀚宇宙进军的璀璨篇章。
“东方红一号”卫星也与核弹、导弹一起,被称为“两弹一星”,成为中华民族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标志,载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历经12年的探索“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工程的时间跨度比较大。
“东方红一号”卫星最早在1958年正式提出,代号为“581”工程。
这意味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工程总共花费12年时间,其间经历了重重难题的考验,包括导弹技术不成熟、无法将卫星送上天以及经济困难等难题,并一度长期搁浅。
2亿元的投入为了研发“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国共拨出经费2亿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字。
在1958年,中国的GDP只有1300多亿元,“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发投入在一年的GDP中占比为1/650,在一年的财政收入中占比则会更高。
2亿元的投入体现了中央对研制卫星的重视,表达了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决心。
历时42天的“651会议”由于导弹技术不成熟等难题,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一再搁浅。
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与中程导弹的发射成功,1965年1月,钱学森写信给聂荣臻副总理,认为已有条件考虑卫星问题。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主持召开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方案论证会,全国的科学精英共同商讨研制卫星,即“651会议”。
这意味着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再度提上议事日程。
173千克的“体重”1967年底,中央最后审定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方案,规定该卫星不小于150千克,并最终确定为173千克。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上天,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5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某种程度上说,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卫星越重,功能越多,所蕴含的技术要求相应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