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2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熟读成诵,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3.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2课时范仲淹在参与改革失败后,于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表达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
同样因改革受罚,被贬谪的还有范仲淹改革的支持者——北宋的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谪到滁州。
在滁州,他创作了著名的《醉翁亭记》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思。
后人在醉翁亭前挂上了一幅对联: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可见《醉翁亭记》备受国人推崇。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记住作者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了解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
被贬后欧阳修勤政爱民,治理有方。
庆历六年(1046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2.醉翁亭记【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欧阳修的文学常识和本文的创作背景及文化意义。
2.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3.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全文的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4.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5.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感受作者的高尚的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积累“而”“乐”等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语言风格和层层递进、巧妙呼应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激趣导入范仲淹的政治理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个古仁人和他的政治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有所不同,同学们想知道是谁吗?让我们走进《醉翁亭记》来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晩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三、字词梳理1.读准字音。
环滁(chú)林壑(hè)辄(zhé)林霏(fēi)弈者(yì)阴翳(yì)晦明(hu ì)酒洌(liè)琅琊(lánɡyá)伛偻(yǔlǚ)觥筹(ɡōnɡchóu)2.词类活用。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通用10篇)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图片知道他是谁吗?(欧阳修)谁为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多媒体显示:醉翁亭图片知道这个亭子的名子吗?(醉翁亭)醉翁亭与欧阳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去探寻答案!二、范读感知活动一:我是小导游1.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提炼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活动:你来做导游,把醉翁亭介绍给游客。
注: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读全文,提炼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围的环境、当年的历史等有效信息,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听了这几位同学的讲解,相信大家一定对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印象和了解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
多媒体显示:2.齐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②以导游的身份,读出对风景名胜醉翁亭的欣赏和赞美。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组织学生落实字音,并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让我想起了许多古文鉴赏家对《醉翁亭记》的评价,他们说:《醉翁亭记》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极富音韵美。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加深理解。
2.品味语言,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赏读文言文的能力。
3.触摸作者的心灵,体会理解“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人生理想。
4.通过诵读比较,体会虚词“而”“也"者”的表达效果教学重难点1.品味语言,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赏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诵读比较,体会虚词“而"也”“者"的表达效果3.触摸作者的心灵,体会理解“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人生理想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导入语这是安徽滁州琅琊山上的一座亭子,因宋代欧阳修而声名远播,今天,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足迹,来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聆听先生的心音2.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以范仲淹为首的数位大臣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
欧阳修因为上书为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文学体裁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以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抒情、抒发抱负和阐述观点。
古代的记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④记事,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疏通文意(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
4.家长辅助作业:请家长协助学生了解醉翁亭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等相关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5.学生自主选择一项作业进行拓展练习:
a.以醉翁亭为背景,创作一首古体诗或现代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醉翁亭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醉翁亭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醉翁亭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领略那里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4.分析并理解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等,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他们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在《醉翁亭记》这篇课文中,由于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学生在分析文章结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等方面,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以下几点: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
2、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学会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2、学习运用批注、概括等方法理解古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醉翁亭记》中的重要词汇及其含义。
2、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其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思想。
2、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醉翁亭记》原文及译文。
3、《醉翁亭记》相关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每课时约45分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氛围。
同时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古代诗人喜欢饮酒作诗?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习惯?”“你认为饮酒作诗与创作之间有何联系?"二、知识链接(5分钟)(一)介绍作者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背景资料《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时所作。
滁州地处偏僻,欧阳修在此期间过着闲适的生活,与当地百姓关系密切,常常游览山川,饮酒赋诗。
《醉翁亭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既是对滁州山水美景的描绘,也是对作者人生哲学的一种表达。
(三)文学常识1、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文学家的合称,他们在散文创作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2、山水田园诗:一种以描绘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为主,表达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的诗歌体裁,《醉翁亭记》虽为散文,但也体现了这种风格。
三、整体感知(10分钟):(一)教师朗读全文,学生跟读。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1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能准确翻译全文。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4. 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写景的顺序和手法。
(3)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 同学们,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唐宋文学的殿堂,去领略其中的一颗明珠——《醉翁亭记》。
2. (展示欧阳修的画像)这位就是本文的作者欧阳修,他是宋代的文学家,领导了北宋古文运动,散文创作成就巨大。
他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关于“六一居士"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讲述“六一居士”的故事)二、读准字音1. 教师出示以下词语,学生朗读:环滁(chú) 林霏(fēi) 若夫(fú) 颓(tuí) 然弈(yì) 者胜酒冽(liè) 琅琊(láng yá) 觥(gōng) 筹(chóu) 水声潺(chán) 潺饮少辄(zhé) 醉林壑(hè) 尤(yóu) 美岩穴(xué) 瞑(míng) 射者中(zhòng) 伛(yǔ) 偻(lǚ) 提携(xié)山肴(yáo) 野歉(sù) 宴酣(hān) 之乐晦(huì) 明变化树林阴翳(yì)2. 教师强调重点字音,如“滁"霏”“辄"等。
三、读出节奏1. 教师出示以下句子,学生划分节奏并朗读: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醉翁亭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
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酿僧辄霏暝朝而往伛偻洌蔌射者中弈觥筹翳△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
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
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
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难词难句,掌握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体会部分虚词的一词多义。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3.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导入1.指名度阅读提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画书下注解①了解欧阳修。
四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第一段释义讲解1.学生逐句翻译,从“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师点拨。
2.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明确: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引入醉翁亭。
3.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的角度是什么?明确: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环山。
环滁皆山4.接着镜头还是全景吗?(否,移向局部)写什么?明确:西南诸峰尤其指出琅玡山5.接下来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还是鸟瞰吗?为什么?明确:酿泉醉翁亭作者与亭周环境的相对位置是身在山中。
“泻” “临于泉上”角度应该是仰望。
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明确:醉翁亭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明确:“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凝炼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仰和空间角度:远——近外——内的变换层层推进通过周围环境我们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
9.提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明确:亭的来历10.如何交待的?先?后?明确:作亭者名之者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设问、夸张等。
能够理解文中表达的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对与民同乐的情怀,以及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文意,品味语言,感受文本的魅力。
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1. 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与运用。
3. 文中修辞手法的识别与欣赏。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文中复杂句式的分析。
3. 文中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文中典型句子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文本解读方法。
3. 利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醉翁亭记》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所描绘的山水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本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共同解决问题。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体会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7.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与民同乐的理解。
8.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练笔。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九年级上册部编版10《醉翁亭记》优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及要求: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1、生字: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滁壑琅琊潺酿辄fēi míng huìyǔ lǚ liè yáo霏暝晦伛偻洌肴sùhān yìgōng chóu yì蔌酣弈觥筹翳2、重点词: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优秀)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优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1、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上次介绍作者时,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
今天我们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
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
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
“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
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写作背景:范仲淹倡导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
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优秀10篇)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优秀10篇)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一教学设想:作为初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课前预习要求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好课文。
课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解释难句,不多费时。
采用“旅游赏景”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用自主参与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课内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2、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
3、掌握作者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教学设计:1、采用“旅游赏景”的形式。
2、使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要求:作为初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课前预习要求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好课文。
材料准备:1、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2、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
3、滁州地理环境的图文介绍。
教学实录片段: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旅游班车。
今日我们要随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到滁州旅游。
现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我请导游为大家介绍我们的目的地。
生: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
生: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师: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生:《醉翁亭记》。
生:还有《滁州西涧》。
师:对!谁来背诵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生:《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师:很好。
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
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行程?生:(播放琅琊山旅游景区示意图及相关风景片。
)滁州——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师:刚才介绍了滁州总体情况,现在请同学来介绍我们所见到的滁州的地理特点,以及琅琊山的风光。
生:“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师:谁来解释?生:鸟瞰滁州四周都是山。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郊的琅琊山。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醉翁亭记》公开课(定稿)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欣赏错落有致的优美句式。
2.理解以“乐”为主线,前呼后应,严谨的结构。
3.体会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教学重点:1.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2.“乐”为主线,前呼后应的严谨结构。
教学难点:散中有整、别具一格、错落有致的句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欧阳修简介。
三、朗读课文有感情自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重音、停顿。
(1)以自己的感觉读(2)静听示范朗读让学生交流听读的感受,初步体会文章之美,并能够大体说出文章美的原因所在。
(3)男女生比赛读(注意正音,指导停顿)四、自主学习,疏通字词学生对照学生下文注释及译文,逐字逐句释读课文,圈画不懂之处。
五、交流讨论,翻译全文解答学生疑问,交流展示重点词句意思六、当堂训练见学案七、布置作业1.巩固重点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基本意思。
2.完成学案第一课时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2.学习“乐”为主线,前呼后应的严谨结构。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文学常识。
2.重点字词句。
具体见课件。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一)自主学习,思考问题概括各段所写的主要内容(二)合作交流,当堂展示三、合作探究,重难点突破1.请找出文中含“乐”字的句子,想想作者写了哪几种“乐”?哪种“乐”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明确:作者构思全文的特点2.纵观全文,你认为欧阳修真正的“乐趣”在哪里?你又如何理解他的“醉”呢?体会:作者的情怀四、课堂总结,畅谈收获全文以“乐”字为线索,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本文的语言,探寻美点,体会自然美的意境。
3.了解创作的背景,探究欧阳修的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2.欣赏文章语言,体会“也”“而”等虚词的妙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欧阳修的“醉翁之意”,探究其精神境界。
2.比较《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中“乐”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讲述:北宋庆历新政改革,今人了解者不多。
但与这项改革运动密切相关的两个人和两篇文章却家喻户晓,光耀千年。
这两个人一是改革的主持者范仲淹,一是改革的支持者欧阳修。
革新运动失败后,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陈述心志,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令后人敬仰。
欧阳修贬谪安徽滁州,寄情山水,创作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令百世争传。
今天让我们继岳阳楼之后,再次思接千载,一起去领略醉翁亭的蔚然秀色,探寻欧阳修的精神世界吧!2.展示醉翁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醉翁亭的景色。
(二)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3.感受“也”“而”等虚词的妙用。
(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错读。
分清句读,不破读。
把握语气,不唱读。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和句读。
以下是一些容易读错的字音:环滁(chú)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林霏开(fēi)岩穴暝(míng)晦明(huì)伛偻(yǔ lǚ)野蔌(sù)觥筹(gōng)阴翳(yì)3.小组合作学习,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1)教师提出问题:文章中哪些句子比较难以理解?预设答案:例如“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等句子,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困难。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10.1 教学计划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和目标。
10.2 进度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讲解和实践活动,确保教学进度顺利进行。
第十一章:教学评价与反馈
11.1 课堂即时评价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12.2 心理安全
营造一个包容、尊重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避免负面评价和批评。
12.3 网络安全
如果使用网络资源,要教育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避免接触不良信息,保护学生个人信息安全。
第十三章:家校沟通与合作
13.1 家长会议
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第二章:教学内容
2.1 教学文本
《醉翁亭记》全文
2.2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醉翁亭记》的文意,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3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章:教学过程
3.1 导入新课
教师简要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
4.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练习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3 学生互评
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和共同进步。
第五章:教学资源
5.1 教学课件
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 课后作业评价
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
-思考欧阳修作品中的共性与个性,撰写阅读心得。
4.通过学习古人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在理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方面仍有待提高。《醉翁亭记》作为一篇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文言文,对学生的挑战主要表现在词汇、句式和文章结构上。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古人的思想感情可能存在理解障碍,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3.领悟作者的表达技巧,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景物,抒发情感。
4.提高朗读、默读、复述等阅读能力,增强对文言文的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提问方式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搭建桥梁。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哪些文言文作品?它们有什么特点?”
3.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自然风光的韵味,进而引出《醉翁亭记》的学习。
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醉翁亭记》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经典文言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6篇)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6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篇1学习目标: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文文体,背诵课文,能熟练填空2、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3、能力目标:能与同类文言文进行比较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虽遭贬谪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学习重点:能熟练地背诵课文,翻译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旷达情怀学习难点: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背诵法、比较法、情景陶冶法教学设计思路及实施过程:一、导入新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启示我们学习知识不仅要复习,而且关键是在复习中要有新的体会或发现,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复习《醉翁亭记》这篇课文,也希望每个同学在这一堂复习课上能够有不同于学习时的新的体会或发现。
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复习了《岳阳楼记》《小石潭记》这两篇文言文,同学们也一定积累了一些复习文言文的要领,那么下面哪些同学来说一说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在复习时要抓住哪些要点呢?(点名回答)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而这个目的又是在我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搜索去寻找的,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的目的更加明确。
我由孔子的一句话导入本节课的复习,一方面让学生联系了以前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区分了复习课与新授课的目标。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适当补充和评价二、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后,多媒体展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找同学朗读,教师再逐条解析1、文学常识、主题。
2、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通假字、多义词、其他重点实词。
3、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主旨句、关键句、名句、特殊句式。
4、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醉翁亭记一、学习目标1.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把握中心。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法,切实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4.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借“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四、预习单活动一:文学文化常识欧阳修,字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晚号_________________。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
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死后谥___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
有___传世。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活动二:给加点字注音岩穴暝()晦明变化()山间之朝暮()伛偻提携()()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觥筹交错()颓然()树林阴翳()活动三:初步感知1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2.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教师:“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同学们,我们观看的这幅图片是什么景观?学生:从匾牌上看,是“醉翁亭"。
教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中国古人历来有一种山水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
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法
学法
朗诵法讲解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集体智慧第一课时个人设计教学反思
预习导学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环滁.()林壑.()尤美琅琊
..()()
岩穴暝.()伛偻
..()()提携山肴
野蔌.()
觥筹
..()()交错颓.()然阴翳.()
林霏.()弈.()者胜酒洌.()
2.本文选自,作者,字永叔,
号,晚年又自号为,谥号“文忠”。
他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
家的另外几家是:唐朝的和;宋朝的另
外几位散文家是。
课前检测
较好,能督
促学生充
分预习。
介绍一下
“唐宋八
大家”
由成语“醉
翁之意不
在酒”导
入,让学生
谈谈对这
句话的理
解。
先示范,然
后让学生
自行翻译
课文,教师
及时点评
或纠正。
本文语言
骈散结合,
读起来上
口。
因此,
朗读、背诵
确定为教
学的主要
目的。
背诵
一定的名
篇,对学生
是终身受
益的,也是
语文教学
的重要内
容之一。
本
文教学在
读背的基
础上,不能
忽视引导
学生对全
文基本内
容的理解,
引导学生
抓住一个
“乐”字,
体会作者
所乐的内
涵。
学习研讨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背景介绍
三、解题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四、听读课文,掌握朗读节奏
学生读课文,读通顺,读准节奏
教师出示重点读音
滁(chu)壑(he)琅琊(langya)潺(chan)酿(niang)僧(seng)辄(zhe)
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疏通课文大意,不懂问题可以向老师或其他小组的同学提问。
(教师可出示参考译文作为学习辅助)。
主任(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