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调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

合集下载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与实现路径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与实现路径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与实现路径作者:邓珏来源:《职教通讯》2022年第04期摘要:新时代三个“新”要求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模式,技能型社会建设期待职业教育扩展服务面向,人工智能时代召唤职业教育走向素养本位,为此,职业教育必须推进高质量发展。

基于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概念本质的厘定,认为与社会发展、个体发展的高适应性应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

当前,需健全适应机制,增强适应社会与个体发展能力,以加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步伐。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追求;实现路径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我国职教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BJA210104);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嵌入国际职业资格标准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1687)作者简介:邓珏,女,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对外汉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2)04-0018-06近年来,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视。

2021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质量”一词成为热词;同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

因此,职教人必须深入领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义,把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新时代职业教育需要高质量发展(一)三个“新”要求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模式《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作为整体理论,用以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1]。

新发展阶段要求我们正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更要为人的发展服务,满足人民对教育的期许,增强人民群众在职业教育中的获得感与满意度;新发展理念希冀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思路与模式,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实现与经济社会的同频共振,优化资源配置,达成资源共享;新发展格局呼唤职业教育在步入“内涵式发展”[2]后,既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国际型、开放型技术技能人才,也要为本国产业振兴输送本土型、区域型人才,要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探索符合国情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范式,在发展走向和具体实践方面实现中国特色理念与模式的构建[3],为世界职教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迎来了创新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必要性1.适应社会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通过创新,以适应这种变化。

2.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可以提升高职教育的实效性。

3.促进教育公平: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可以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使得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1.教学内容创新:结合产业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大纲,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使教学内容保持前瞻性和实用性。

2.教学方法创新:推广“理实一体化”、“案例教学”、“工学结合”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管理模式创新: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实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资源配置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1.专业结构优化: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发展特色专业,提升专业竞争力。

2.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特别是加强“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3.产学研结合: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校企一体化,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紧密对接。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我们相信,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实践探索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双元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2.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3.教育技术应用:加大教育技术应用力度,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虚拟仿真技术等,拓展教学时空,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逻辑、内涵与行动路径

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逻辑、内涵与行动路径

50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2018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坚持扶优扶强与提升整体保障水平相结合,建设一批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职院校。

由此,高职院校“双高”(即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拉开“后示范”时期高职建设的序幕,各省市区积极谋划高职教育的“双高”建设布局。

因此,在新时期高职院校“双高”建设中厘清其奋斗目标、内涵与行动路径,在“双高”建设启动之际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逻辑(一)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的需要我国于2006年开始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该项目实施以来极大提升了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发挥出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但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是教育部仿照本科211工程实施的,在全国1000多所高职院校中选出100所示范院校,作为重点建设示范性学校,以带动全局发展。

因此,最先参与计划的百所高职院校也被誉为“高职211”[1]。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政府强制性配置模式,这种来自顶层的制度安排决定了高职资源配置的集中性,以便高效快捷地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

为了能够进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名单,各地示范高职建设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大跃进的心态,而忽视了高职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2]。

同时,这种制度安排也决定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无法进入“示范性高职”的现实。

作者简介刘传喜(1980- ),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南昌,330038);李秉强(1979- ),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经济;黄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政策专项课题“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服务地方重点产业发展研究”(18ZCZX0102);主持人:胡业华;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智库项目“江西省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融合的创新机制研究”(17ZK27),主持人:谢冬明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逻辑、内涵与行动路径刘传喜 李秉强 黄 磊摘 要 高职院校“双高”建设是后示范时期高职建设的新目标。

新时代我国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定位、逻辑和路径

新时代我国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定位、逻辑和路径

新时代我国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定位、逻辑和路径
王敬杰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
【年(卷),期】2024(45)1
【摘要】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具体行动,是提升国民职业素养和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我国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应以秉持适应性人才预备教育、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服务强国战略目标、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科学定位,遵循“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梯次具化的目标逻辑、“生产劳动—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有序转承的演绎逻辑、“学校集中—多向协同—虚实融合—泛在延展”互嵌运行的形态逻辑、“教材编排—组织方式选择—角色调适—行动自觉—价值内化”动态推进的实施逻辑,并以“坚持思想引领,举旗定向”“凸显技术素养,筑牢底蕴”“拓展概念谱系,搭建框架”“延伸课程网链,拓展空间”“强化数字赋能,重塑生态”和“完善保障措施,提供支持”为推进路径。

【总页数】8页(P19-26)
【作者】王敬杰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7.3
【相关文献】
1.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必然逻辑、布局定位及路径选择
2.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生成逻辑、价值定位与实现路径
3.从“经验”到“职业”: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开发路径设计
4.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逻辑、困境及路径
5.锚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新时代职业启蒙教育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要求+需求+诉求=追求——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路径选择

要求+需求+诉求=追求——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路径选择

第二 , 彰显职业性。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 、 特 陛, 职
业教育的逻辑起 点是职业需求 ,没有职业 需求就没有职 业教
育。职业教 育是从职业出发的教育而非从学科 出发的教育 , 其 主 要任务不是使教育对象获得更加职业能 力。高职院校在
【 关 键词 】 高职 院 校 办 学 定位
发展 方 向 专 业 建 设
天气 、 地气和人气是单位成长 的三大 因素 。对高职院校而 发展定位上 , 要坚持 “ 以就业为导向 , 以能 力为本位 ” , 为特定 的 言, 党和政 府的要 求就 是天 气 , 行业企业的需求就是地气 , 学生 职业 岗位群培养人才 ,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 和家长的诉求就是人气 。只有同时具 备天时 、 地利 、 人和 , 高职 院校才能生机勃勃 、 如 日东升 , 实现 自身可持续发展的 目标 。
群众基础 ,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 的 意义 。高职院校是我国社会主 义教育阵 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 要 坚持把 国家要求 、 企业需求 、 个人追求有机统一起来。既要着眼 于经济社会 发展 , 又要立足于人 的全 面进步 ; 既不 能把 国家观
念、 民族观念扩展为国家主义 、 民族主 义 , 又不能把尊重 实现个 人意愿扩大为个人主义。

第三 , 凸显差异I 生。高等职业 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 的重要组成 部分 , 又是 一种培 养高端技 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类

践行 要求 , 端正 办学 方 向
型, 其与普 通高校 相比 , 既 有层次上 的差异 , 更有类 型上的 不
同。高职院校首 当其冲的是要与普通本科院校差异化定位 。高 端技能型专 门人才不能简化为高层次人才 , 而 应是掌握 较高业 务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 不宜将高 等职业教 育的培 养层次 定位于高层次的专才与通 才的统~。 第四 , 增强适应陛。高等职业教育要适 应社会需要 , 适应受 教 育者求职就业和发展需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高职院校要服务经济转型 , 必须 考虑社会 经济和个 人的发展对 高职教育的要求 ,提高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 不 仅要成为高级技术技 能的人才源 , 同时也要成 为技术应 用源和 技术创新源 ;不能局限于 培养现有产业链分工下的生产大军 ,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推动职业大学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意见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推动职业大学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意见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推动职业大学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教育委员会(已更名)•【公布日期】1995.10.06•【文号】•【施行日期】1995.10.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推动职业大学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意见(1995年10月6日)为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中提出的“通知改革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以及举办灵活多样的高等职业教育班等途径,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通过改革与建设,促进职业大学的健康发展,使其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特提出如下意见:一、进一步明确职业大学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80年代初,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部分地方和中心城市相继举办了一批为当地培养实用人才的职业大学。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多数学校已具备了基本的办学条件,形成了一定的办学实力,教育质量逐步提高,为社会培养了三十多万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探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路子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可喜的成绩。

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经验不足,重视不够,以于职业大学在办学中尚存在着政策不配套、发展不平衡、办学条件不足、专业特色不明显等困难和问题,影响了职业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必须进一步明确,职业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大学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部分中级)实用技术、管理人才的任务。

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动职业大学的改革与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进行结构调整,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项重大改革。

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重视和加强对职业大学的领导和管理,积极推动职业大学的改革、建设与发展。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摘要:现如今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各行各业提高了对于人才的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新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新时代要让高等职业教育朝着高质量的发展,这样才能够给未来各行各业输送更多高品质、高素养的技术性人才,并且能够尽快适应各个工作岗位,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加快各行业技术的创新。

对此,本文针对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的研究,望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随着当下科学技术的日益完善以及各产业在结构上的不断调整,使得高质量发展现已经成为了国内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总基调。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国内培养高新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为了能够顺应当下社会以及各行业的发展也应该顺应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将提升院校的整体品质作为未来的发展的主线,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与调整,解决以往在发展过程当中遇到的难点与不足,以此来提升在社会以及行业中的影响力[1]。

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首先,要创建高质量、多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立相应的职业启蒙教育制度,在开展基础教育的过程当中有效渗透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能够对高等职业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其次,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地位,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在保持原有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根据各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扩大招生比例与规模;然后,打造具有本院校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引入1+X证书制度;最后,注重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未来高新技术领域培养更多优质人才[2]。

二、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1.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对于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要确保所开设的专业以及日常的教育教学内容要顺应当下的产业升级以及技术变革的趋势,要随着行业的发展增设例如新能源、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等相关高新技术型专业;增强例如学前教育、康复疗养、护理学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对例如冶炼、化工、轻纺、建筑等相对传统专业要根据行业的发展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与更新;对于正在逐渐消失的专业要进行停招;对于当下市场火热、人才短缺的行业要进行生源的扩招,以此来对建立起与产业链、创新链进行紧密连接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体系。

职业教育论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职业教育论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职业教育论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这个概念,实在是很有些“中国特色”的,若要追溯其源,大概是80年代初期国内各地(尤其是一些中型城市)短期职业大学兴起的产物。

从国际上看,其他国家是很少有人使用这一名词的,即使有也与我们所理解的内涵不尽一致。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职业教育相关论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全文如下:摘要:目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着新的社会形势。

因此,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搞好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运行机制,加大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教育;形势;定位;措施科技不断发展,市场不断变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我国的高职教育面临着多重压力,如何使我国的高职教育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以满足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

一、商职教育面临的形势(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杜会对人才的需求将继续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高职教育将发挥着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的重要作用。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职教育将成为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直接。

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知识型、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能满足于技术的培训与教育.还要改变传统的实用技术型培养目标.达到技术培训与科技应用相结合的水平,既保留职教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因此,高职教育要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培养新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众多发达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经济与社会发展速度越快.生产过程及消费中的科技水平越高,人们依赖于高职教育的期望值越高。

离开技术的支持,生产和消费都将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没有高职教育的大发展,再多、再好的科技成果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难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必考简答题整理总结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必考简答题整理总结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问答1、如何理解高职教育的定位问题?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2、高职教育的属性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

3、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4、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方针是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5、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

6、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

7、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

8、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

9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 10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11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整体思考的评价观。

12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生命发展的基础观。

13、国家对高职教育构建专业认证体系的要求是:教育部2006年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 以上。

14、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有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与专业方向、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及必要的说明15、高职教育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有: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学习要求、学时分配及必要的说明,这是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

16、高职教育的课程特点有定向性、应用性、整体性等特点。

17、为什么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所以它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18、胡锦涛同志2007年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广大教师提出哪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是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19、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政策和为高职教育制定的法律法规有哪些?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3)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4)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

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内涵式发展创新研究

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内涵式发展创新研究

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内涵式发展创新研究作者:王绪风孔朝霞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09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对于高校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直面新时代背景下课程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创新破解困境的出路,实现内涵式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形势与政策” 课程改革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9-0057-0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提出新的要求。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之一,在校学生必须接受贯穿大学四年始终的连贯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高校必须将“形势与政策”课落实落小落细,加强改革创新,实现内涵式发展。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粗放式发展现状分析长期以来,“形势与政策”课被边缘化、淡漠化、形式化、虚无化的倾向严重,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师资、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粗放式发展困境,成为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的难题。

(1)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快、难度大。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其典型特征是政治性、时代性、思想性、实践性,因此,该课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必须随着国内外最新形势和重大事件的变化发展而迅速更新。

教育部每学期出台的课程教学要点要逐级下发传达,教师短时间内难以消化所有教学要点要求,从而影响学生全面理解课程内容。

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学生掌握最新前沿资讯的速度往往超过纸媒,固定时间印发的“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在内容上有时会出现滞后或过时的弊端,导致教学要点与教学过程不同步,缺乏信服力。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逻辑与路径选择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逻辑与路径选择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逻辑与路径选择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职业教育的背景分析 (3)1. 国内外高等教育普及化现状 (4)2. 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重要性 (5)3. 面临的主要挑战与问题 (6)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解析 (7)1.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定义 (8)2.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点 (9)3.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10)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框架 (11)1. 理念逻辑 (12)(1)服务面向 (13)(2)价值追求 (14)2. 制度逻辑 (15)(1)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机制 (16)(2)职业教育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与完善 (17)3. 实践逻辑 (19)(1)专业课程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20)(2)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体系的优化 (21)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23)1. 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24)(1)加大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5)(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27)2. 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8)(1)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29)(2)围绕区域产业发展,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 (31)3. 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32)(1)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3)(2)开展多元化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35)一、内容综述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职业教育正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其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还致力于提升国民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它要求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以及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革新。

办学理念上,职业教育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职业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论高职内涵建设的路径选择

论高职内涵建设的路径选择
显然是 非常必要 的.
1 “ 内涵 建 设 ’ 内涵 ’ 的
1 1 “内涵 ” 象 的感觉 , 是某 个人对 一个 人或 某件事 的一种认 知 感觉, 内涵 不是广 义 的 , 局 限在某 一 特定人对 待某一 人或某 一事 的看法 . 是 内涵不是 表 面上 的东 西 , 而是 内在
见》 教职成[0 1 1 ( 2 1]2号) 再次提出 ,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 出特色 , “ 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 提 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 “ . 内涵建设” 及精神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系统 中的高频词和主要引领方向, 因
此 , 高职教育 如何进 行 内涵建设 作 为一个 重要 的议题 研讨 , 把 并结 合 示范 性 高等 职业 院校建 设 工作 来讨 论 ,
第 5卷第 1 期
21 02年 3月
J u a fXi a 业 ain l 学 e h i报 l g o r lo ’职 Vo 技 术 a dT c学 c lC l e n 西 安 n c t a n 院 n a o e o
V 1 o1 0 5N . .
Ma c O1 r h2 2
13 高职 内涵建设 的理念 与 方式 .
我 国 的高 职教育 先后 经历 了 2 0世 纪 8 代初 期 的 “ 兴期 ” 9 0年 新 、O年 代 的“ 范 期 ” 规 和本 世 纪 初 “ 展 发
期”亟待从数量扩展 、 , 规模扩张为重点 , 转向内涵建设为重点. 因此 , 目前 的“ 内涵期” 必将成为高职教育发
关键词 : 高职; 内涵建设 ; ; 径选择 ; 理 路 指标体 系
中图分类号 :6 7 G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2 1 ) - 10 (0 2 10 .4

职业教育适应性心得体会(3篇)

职业教育适应性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的教育形式,旨在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职业教育适应性对于我们个人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心得体会。

一、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指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能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具体来说,职业教育适应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职业教育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合理设置专业,确保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2. 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适应。

职业教育应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最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3. 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职业教育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师资队伍与职业教育相适应。

职业教育应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性1. 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率。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2.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3. 提升国家竞争力。

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 增强职业教育自身发展。

职业教育适应性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为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措施1. 加强市场调研,优化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应根据市场需求,定期开展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发展趋势,调整专业设置,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需求。

2. 深化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模式。

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与吸引力

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与吸引力

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与吸引力作者:郭英菡李妍来源:《人民论坛》2024年第14期【关键词】职业教育适应性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适应性”是生物体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特性或生活方式的能力。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不断增强。

现阶段应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对自身教育定位的适应性,以及对促进个体发展目标的适应性。

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

数字经济时代,我国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众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人才培育、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发力,对接产业布局和行业需要,在产业地图的导航下,与国家重大产业布局精准匹配、深度匹配。

在这个过程中,应持续完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信息链以及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重要技术领域培育高质量人才。

增强职业教育对自身定位的适应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当前,一些职业学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出现了“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难题。

职业教育发展应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凸显就业优势。

职业教育是实践教育、技能教育以及就业教育的集合,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的重任,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同等重要,应增强职业教育对自身特色教育类型的适应性,充分发挥其特色和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文献综述 (4)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5)二、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6)2.1 理论基础 (7)2.1.1 现代化理论 (8)2.1.2 职业教育理论 (9)2.1.3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11)2.2 理论框架 (12)2.2.1 经济社会转型与职业教育发展 (13)2.2.2 全球化与职业教育国际化 (14)2.2.3 教育信息化与职业教育创新 (16)三、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17)3.1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 (18)3.2 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19)3.3 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20)3.4 职业教育制度不完善 (21)四、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23)4.1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 (24)4.1.1 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25)4.1.2 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26)4.2 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28)4.2.1 提高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29)4.2.2 完善职业教育基础设施 (30)4.3 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32)4.3.1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33)4.3.2 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35)4.4 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36)4.4.1 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 (38)4.4.2 推进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 (39)五、结论与展望 (41)5.1 主要结论 (42)5.2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43)一、内容综述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南。

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下,职业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分析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选择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选择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选择1. 背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目的是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选择,以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2. 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教育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总体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专业技能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素质教育:强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产学研结合: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的合作,促进教育教学与实际生产、科研的紧密结合2.2 现状与问题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以下问题:•过于注重技能培养,忽视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不尽合理,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过分关注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率3. 路径选择3.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训、实习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拓宽实践教学渠道3.2 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引进产业导师,强化教师与行业的紧密联系,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完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产学研等方面取得成果3.3 优化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教育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降低对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率的过分关注,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等方面•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毕业生发展状况,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3.4 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经费投入•引导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格局4. 结语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选择是其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育评价体系、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等措施,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 背景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这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选择对于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教育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总体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专业技能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体育素质、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产学研结合: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的合作,促进教育教学与实际生产、科研的紧密结合2.2 现状与问题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以下问题:•过于注重技能培养,忽视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不尽合理,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过分关注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率3. 路径选择3.1 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调整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训、实习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引进产业导师,强化教师与行业的紧密联系,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3.3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教育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降低对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率的过分关注,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等方面3.4 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校企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促进教育教学与实际生产、科研的紧密结合•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5 增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经费投入•引导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4. 结语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选择是其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增强政策支持与引导等措施,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用场合1.政策制定与教育改革:–政府教育部门在制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时,可参考此类文章以指导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用于评估和优化现有教育政策,确保其符合人才培养的需求2.学校教育管理:–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可依据文章中的建议进行调整–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3.教师培训与评估:–作为教师培训的教材,帮助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用于教师评估,确保教师的教学效果和研究成果符合学校的教育目标4.学生学习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规划个人发展路径–作为学生实践和创新的指导手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产学研项目5.企业与学校合作:–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时,可依据文章中的建议,更好地设计合作项目–用于建立和优化校企合作平台,确保合作项目能够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6.公共政策研究与讨论:–用于学术研究和讨论,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在公共讨论中,作为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参考依据注意事项1.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及时调整–定期对市场进行调研,确保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时效性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注意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实践,提升双师素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成绩3.教育评价体系的公正性:–评价体系应多元化,不仅关注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率,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确保评价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避免产生不公平现象4.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拓宽合作领域,不仅仅局限于实习和实训–推动产学研项目和学生创新实践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5.政策支持的连续性:–需要政府持续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确保高职教育的发展不受干扰–定期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政策6.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确保学生能够在多方面发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路径,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7.保护知识产权和隐私:–在撰写和分享文章时,要注意保护相关的知识产权–避免在文章中包含任何个人或组织的敏感信息通过上述应用场合和注意事项,可以更好地利用文章中的内容,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

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
增加民办高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民办高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学校有足够的经费用于内涵建设。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学校应加强经费管理,建立健全经费使用制度,确保经费使用效益最大化。同时,学校还应积极争取社会资源,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加强监督与评估工作,确保建设成果质量
建立监督机制
政府应建立对民办高等职业学校的监督机制,对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学质量、管理展的展望
继续加强内涵建设
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应继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 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 质、高技能的人才。
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
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形成各具 特色的办学模式和教育品牌,为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 更大的贡献。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引进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等实践 教学平台的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 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03
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 核心要素
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人才引进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
教师培养培训
内涵建设的定义与重要性
内涵建设的重要性在于
提高教学质量:内涵建设注重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等 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加强师资力量:内涵建设强调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现有教师 等措施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内涵建设的定义与重要性
当前存在的问题
办学定位不够准确
部分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在办学 定位上存在偏差,过于追求经 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教育

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特征及适应性探析

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特征及适应性探析

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特征及适应性探析作者:李和志卜璞叶智淼刘铃周密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4年第04期[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最为不同的显著特征是其职业性和实践性,这些显著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教材的基本属性和建设方向。

新型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和融媒体教材是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典型代表。

通过研读与职业教育教材相关的政策文件,分析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对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特征及适应性进行探析,并提出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遵守管理规定、坚持立德树人、组建多元团队、规范教材名称、以内容为中心、以呈现为形态、建立反馈机制的原则与关键点,为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与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特征;适应性[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4-0065-04一、引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教材建设的政策文件,强调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健全教材建设相关规章制度,有序推进教材建设。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10月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提出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将教材建设明确为国家事权。

2017年5月,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教材领域设立国家机构,国家教材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1]。

国务院2019年1月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2]。

随后,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从规章制度的角度推进大中小学教材规范管理[3]。

教育部办公厅2021年12月印发《“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了教材建设的五个重点领域,其中之一是加快建设新形态教材,即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数字化、融媒体等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4]。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旨归、行动路径与现实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旨归、行动路径与现实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旨归、行动路径与现实思考作者:潘海生杨慧来源:《教育与职业(下)》2022年第10期[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示范校、骨干校建设形成的创新发展共识基础上,以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为宗旨,高职教育遵循以强化类型特色为基点、提升服务能力为导向的行动路径,开启了创新发展历程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是,随着教育、产业发展以及社会的快速变化,高职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变革培养方式,破解教育供给单一性与社会多样化诉求的矛盾,跟上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积极应对社会挑战以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成为高职教育未来创新发展的路径指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发展;逻辑旨归;行动路径;现实思考[作者简介]潘海生(1975- ),男,甘肃民勤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慧(1994- ),女,内蒙古包头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

(天津 300350)[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谱系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JZD055,项目主持人:潘海生)[中圖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20-0005-08随着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不断演进,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塑造发展新优势进而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直接、紧密的教育类型之一,唯有持续创新,提高其在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保障水平,才能有效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其创新发展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是职业教育价值创造功能升级的迫切要求,更是引领职业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应性调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中国高教学会“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项目“做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题理论研究子课题组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增长带来了适应能力下降的负面效应,产生这一负面效应的深层次原因是结构与数量之间的失调。

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折时期,有必要对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补偿性增长、适应性发展结构调整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补偿性增长与适应性发展(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补偿性增长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为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

以2004年为例,高职高专院校数从1998年的417所增加到1047所,约占当年我国高等院校总数的60%;招生数从1998年的43万增加到237万,约占当年全国高校招生总数的30%;在校生从1998年的117万增加到596万,约占当年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9 %。

可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数量大幅度增长,其增长速度之快在我国建国55年以来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堪称空前。

从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来看,这种数量的快速扩张是一种补偿性增长,即在较低的起点上,采取快速、急剧的增长方式,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具有补偿的性质。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高等教育的急剧增长有很大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但也会带来负面效应,其中之一是高等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下降,即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满足他们所处的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需要方面变得越来越不适应,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系统内的发展不平衡,造成投资资源的浪费;二是过高的目标和超过能力的许诺使大众对教育的期望过高;三是教育财政预算跟不上教育的投资需要;四是社会不能为受教育者提供足够的职业岗位,出现失业和人才外流;五是部分学生学非所用和用非所学。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急剧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与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

目前人们讨论最多的是就业问题,学制、学位和双证书等教育基本制度问题,以及产学合作、课程设置和双师型师资等问题。

我们认为,所有这些不适应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一句话,那就是面对短缺需求而作为不够。

有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的需求不足,供需情况不尽人意。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劳动力市场出现找大学生容易,寻高级技师和高技能人才难等短缺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然而以上调查显示,在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情况下,我们的毕业生却“供大于需”。

当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不能完全归咎于高等职业教育,但这不能不提醒我们,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满足高技能短缺人才的需求上缺乏实力。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发展教育增长主要是教育总量的增加,不等于教育发展。

教育发展除了总量增加以外,还包括教育体制和结构的基本变化,以及提高个体质量、满足个人学会生存的基本需要。

可见,教育发展有其内在的整体性的要求,单纯的受教育人数的增长并不完全代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只有教育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即教育系统内部各个部分的均衡发展以及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才称得上具有社会进步意义。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

如果我们把前些年的规模扩张叫做补偿性增长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已经基本走出了补偿性增长阶段而步入了适应性发展阶段。

所谓适应性发展,是指高等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性,通过自身的多样化发展来适应社会需要的多样性。

这是一种内涵式发展方式,它包括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学校布局、改革和完善学科及专业设置、开发和利用教育要素的潜在优势、提高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高资源的共享率和使用效率等多项内容。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开始从补偿性增长转向适应性发展时的首要任务是解决由于数量急剧增长所造成的不适应问题。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调整系统论认为,研究一个事物,不仅要研究它的质和量,还要研究它的结构,这是在更深的层次上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果结构不合理,即使数量增长了,某些质量也有所提高,但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我们认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适应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现有的结构与当前的数量增长不相适应。

因此,有必要对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

对于结构调整,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1、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还告诉我们,在“大发展”之后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真正发展的目的,几乎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规律。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数量的急剧增长总是与结构的变化相伴,但两者却不一定合拍,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不适应,于是要对结构进行某种调整。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急剧增长的过程中,学生结构、教师结构和知识结构正在逐步变化着,但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等却没有作相应的变化,显露出较大的不适应,因此结构调整必不可少。

2、结构调整的整体性结构调整不能仅仅局限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内部,而要建立在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基础上。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调整与高等教育的整体分不开。

结构主义认为,注意整体是研究事物本质的唯一途径,虽然事物的部分是通向研究事物的要素,但各部分的确定性惟其参照整体才能表现出来,脱离了整体,任何部分皆无意义。

当我们在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调整时不能孤立地只从高等职业教育单一视角出发,而要将它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

3、结构调整的选择性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通常分为战略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两种。

前者建立在对社会各子系统未来发展的预测之上,一般都是在社会的转型期,具有创新性、前瞻性、效益性和长期性,如我国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便是一例。

后者则是为了维持高等教育结构间的合理性,对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不涉及全方位,具有一定的亦步亦趋的应时性。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的是适应性调整。

三、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调整的重点高等教育的结构可分为以系统主体为中心的亚结构和以客体为中心的亚结构两部分。

前者涉及人的活动,要素有教育行政管理者、举办者、办学者、教师和学生,后者涉及知识的生产、传播、更新与应用,要素主要是形式、科类和层次等。

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结构的诸要素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在不同的发展环境中影响的程度不同,因此在进行结构的适应性调整时必须抓住重点。

(一)形式结构调整高等教育数量增长带来的结构变化最直接的是形式结构的变化。

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有的仅按学习的形式不同划分为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两种结构形式,有的则从学习形式、规模形式、办学形式等多方面进行划分。

在形式结构调整中,我们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形式多样化我国高职院校的规模目前有趋同即都追求大规模的倾向,即使是刚从中等学校升格的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因此应该进行一定的指导和调整。

很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中学校的规模是大与小甚至大、小、微三者的并驾齐驱。

美国提倡的巨型大学固然得到相当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中一道迷人的景观,令其他学校望其项背。

但与此同时,小型和微型学校也获得很大的生存空间。

创建于1891年曾经培养2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至今只有1800多名在校学生,校园的用房也只是分布在街道两旁的数座多层建筑。

美国3000多所高校中这种小型与微型的学校占了相当的比例。

我国台湾的学者认为,高等学校的类型可以朝小规模的学院和单科学院拓展,“物小为美”的学校同样可以培养出优秀人才。

我国的高等教育对规模效益寄予厚望,扩大规模效益一般被认为是内涵发展的一种途径,很多重点本科大学与相关学校合并便是一种提高规模效益的做法。

同样道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急剧增长中由于入学需求所造成的规模扩张自然也有相当的合理性。

但规模效益是以一定的质量为前提的,规模增长不等于效益提高。

如果数量增加伴随着质量的下降和结构的僵化,那结果只能是“多而劣”,谈不上效益。

规模效益确实是效益追求的一种主要模式,但不是全部。

“小而灵”、“小而强”的学校同样可能是高效益的。

因此,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急剧增长后,有必要进行规模形式多样化的调整与指导。

尤其需要引起警惕的是,在由急剧增长引发的学校趋大规模建设中,“重硬轻软”和建造“水泥巨型高职院校”的过度建设耗费了学校管理人员的大量精力。

很多学校管理人员由于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硬件的建设与管理上,忽视了学校的内涵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占地千亩以上的学校并不少见,有的甚至占地2-3千亩。

学校领导为在这张大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而伤透了脑筋。

另有一些已落成的高职院校建筑的档次则可以与四星级宾馆媲美。

所有这些情况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尚存在的与经济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很不协调。

过度建设不仅耗费精力,而且用去大量的资金。

我国目前的教育经费一方面是量不足,另一方面是投入途径和指向不合理,在效益上无法达到理想的投入与产出的平衡,产生一定程度的浪费,这是我们各级政府和学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2、办学形式多样化这里的办学形式多样化是指在高等教育机构内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求职、学位和升学同时并进的形式多样化,二是全日制和部分时间制同时并进的形式多样化。

如美国洛杉矶的帕萨迪那城市学院(Pasadena City College)是一所社区学院,该校以两年制为主,同时开办职业教育班、副学士班和升学班。

学生可以学习两年后就直接参加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副学士学位,也可以攻读升入加州大学或加州州立大学的课程,然后继续在这些大学中攻读学士学位。

为了满足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学校既开设各种传授技能的课程,又开设传授知识的各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中很大一部分是加州大学和加州州立大学的教师,学分相互认可。

全日制和部分时间制同时并进的多样化被很多西方国家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英国和加拿大是部分时间制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那里的部分时间制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将近40%。

部分时间制的一种形式是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学生一边在学校学习一边参加工作,有的是一星期中几天学习几天工作,有的是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

工作岗位由学校帮助学生寻找,也可以学生自己寻找。

学生的工作纳入学校的培养计划并有相应的学分,工作的情况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考核。

这种形式的最大好处是学生提早进入职业市场,从而大大提高了就业率,同时由于学生上课时间错开,教学资源更加充分地得到利用,提高了规模效益。

我国的高职院校办学形式单一,虽然也有通向本科的立交桥,但由于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单一,与本科大学的资源共享度低,学分相互不能认可,因此立交桥的作用不大。

部分时间制除了成人教育外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几乎是空白。

半工半读虽然曾经在我国文化大革命前有过发展,但由于当时受政治的影响,很多半工半读学校变成了知识分子思想教育与劳动改造的场所,使半工半读至今很难正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