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c0ee6cc850ad02de80418d.png)
课案3 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随堂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注】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
“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要鉴赏词中“孤鸿”的形象,要抓住下阕的四句话:“惊起却回头”,是说孤鸿惊恐不安,非常警惕;“有恨无人省”,说它身怀怨恨,却无人知晓,是不敢,也是不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有“栖息地”,却“不肯栖”,只好寄宿在寒冷、寂寞的沙洲里。
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本词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洲冷”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
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在诗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词人看似写山和月,其实是借它们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上片写青山“招不来”,又写青山唤我到溪边和它一起居住,再结合词后的注释②,青山的形象就一目了然了;下片写明月,“在天高处”,并且还夜夜听读屈原的《离骚》,结合屈原的形象,明月的特点也就很清楚了。
答案: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的青山,高洁而又善解人意的明月,是词人想象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偏见,高洁、正直而又纯洁,是词人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课案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景物形象鉴赏题专练(解析版)
![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景物形象鉴赏题专练(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83904bd5cc22bcd126ff0cd1.png)
古代诗歌阅读景物形象鉴赏题专练(解析版)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南轩竹曾巩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
[注]琅玕:翠竹的美称。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
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中的竹子都有着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郑诗中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拔。
不同点:①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霜后都呈现出其潇洒的姿态;②郑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活在“破岩”石缝中,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定不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
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需要分别分析两首诗。
本诗,结合“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分析,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虽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
郑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
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指导:景物形象分析(典例、练习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指导:景物形象分析(典例、练习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e2d15bd0d233d4b04e694c.png)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指导:景物形象分析(典例、练习解析)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典例解析】【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行香子赵鼎①草色芊绵,雨点阑斑。
糁飞花、还是春残。
天涯万里,海上三年。
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谩凝眸、老泪凄然。
山禽飞去,榕叶生寒。
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注】①1138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赵鼎坚决反对,遭到秦桧忌恨。
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
赵鼎最终绝食而死。
问题: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E )A.“草色芊绵,雨点阑斑”描写了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的景色,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B.“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
C.“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的“长安”实际上是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是作者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D.“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老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这七个字直抒胸臆。
E.“山禽飞去,榕叶生寒”描写了作者凭栏远眺所见的景色,山鸟飞去,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
【答案解析】A项,“以乐景衬哀情”错,词中的“草色芊绵,雨点阑斑”不是乐景。
E项,“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错,“生寒”的意思是绿色的榕叶让作者内心升起寒意,更感悲凉。
【例2】(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湖恬亭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问题: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描绘画面是一种分析景物形象的题型,回答时要找出诗中的景物(意象),概括景象(意境)的特点。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解析: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附答案详解)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解析: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附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0312030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a4.png)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解析: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附答案详解)一、(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
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
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9. 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答案】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筛选概括能力。
首先考生要注意“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
二、(2020·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6.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
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鉴赏景物形象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鉴赏景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3f59884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00.png)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海棠刘子翚幽姿淑态弄春情,梅借风流柳借轻。
种处静宜临野水,开时长是向清明。
及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
诗老①无心为题拂②,至今惆怅似含情。
[注]①诗老:指杜甫。
传说杜甫母亲的名字叫海棠,因避讳,杜甫一生没有写过咏海棠的诗歌。
①题拂:题咏赞美之意。
本诗“以花喻人”,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笔下海棠的形象特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河上亭壁【注】寇准其二蝉鸣日正树阴浓,避暑行吟独杖筇。
却爱野云无定处,水边容易耸奇峰。
其四暮天寥落冻云垂,一望危亭欲下迟。
临水数村谁画得,浅山寒雪未销时。
【注】《书河上亭壁》为四首诗构成的组诗。
作者于宋真宗咸平元年谪镇河阳时所作。
两首诗都写到了“云”,但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
①丁年:壮年。
①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①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即事①杜甫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②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客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
①皛皛(xiǎo):又作“皎皎”,洁白明亮貌。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这一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5.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柳堤[明]金銮①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注:①金銮:明代散曲家。
陇西(今甘肃)人。
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
游吴楚淮扬之间。
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鉴赏诗词景物形象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鉴赏诗词景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2d9c459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1.png)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诗词景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饮黎简①村饮家家醵②酒钱,竹枝篱外野棠边。
谷丝久倍寻常价,父老休谈少壮年。
细雨人归芳草晚,东风牛藉落花眠。
秧苗已长桑芽短,忙甚春分寒食天。
[注]①黎简:清代乾嘉年间岭南著名诗人,亲历广东连续三年大旱,后又连降大雨,禾稻毁坏严重,物价飞涨。
①醵(jù):凑钱喝酒。
1.诗歌第三联选取了哪些典型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中村民们的情感变化过程。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湖恬亭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①。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②,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①翠微;青翠的山色。
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请用现代汉语描绘一二联所写的景象。
要求:不得改变诗意,想象合理,描写具体、生动。
字数:70字左右。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真州绝句王士禛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直。
清人评曰:“第四句乃此诗精彩佳妙所在,为一篇之主,前三句凑泊成趣,为一篇之客,此诗请客之法也。
但主客须要照应相配。
四句色色俱精,一气呵成,如天造地设,所谓运斤成风,欲求斧凿之痕,了不可得。
”4.诗歌的第四句描写了的景象。
5.这首诗融情于景,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庆清朝宋代·史达祖坠絮孳萍,狂鞭①孕竹,偷移红紫池亭。
余花未落,似供残蝶经营。
赋得送春诗了,夏帷撺断绿阴成。
桑麻外,乳鸠稚燕,别样芳情。
荀令②旧香易冷,叹俊游疏懒,枉自销凝。
尘侵谢屐,幽径斑驳苔生。
便觉寸心尚老,故人前度③谩丁宁。
空相误,祓兰曲水,挑菜东城。
【注】①狂鞭:迅猛生长的鞭笋。
①荀令:指三国时曹操的谋士荀彧,晋·习凿齿《襄阳记》载:“东汉荀彧性喜香,常将衣服薰香,若去他人家坐一下,坐处三日有香气。
”①前度:前次。
7.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描写词人在暮春夏初时节游览之景,引出了下片回忆,词人想到过去故人一起游玩,却枉然。
高考语文复习--学会分析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专题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学会分析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专题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434979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c.png)
高考语文复习--学会分析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专题练习及答案(2019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1.“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参考答案:1.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空旷远寂,寥廓壮美的画面。
1分——寥廓壮美;1分——山水及特点。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自己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评分细则:(4分)第一问“山泉的品格”,主要应扣住原诗中“恬淡”和“长自清”,一点1分。
意思对即可。
如将“长自清”的意思说成“清高”、“自甘寂寞”也算对,但意思不是原意(如说成“我行我素”)就不能算对。
第二问“诗人的情怀”:两个方面,一点1分。
意思对即可。
如“淡泊清高”答成“淡泊名利”、“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等都算对。
“任性自然”说成“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等也算对。
高考诗歌鉴赏景物形象专练
![高考诗歌鉴赏景物形象专练](https://img.taocdn.com/s3/m/e9ef34b3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b.png)
(2020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东鲁二稚子【1】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送李琴泉 吴大有
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 漠漠萧萧,香冻梨花雨。添愁绪。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起笔两句,写出离别的地点,词人抚今追昔,触景生情,以逢君的快乐衬托送 君的伤感。 B.“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二句,承接上两句,“酒阑”与“旗亭”互相照应; “呼渡”“沙鸥”与“江上”照应。 C.下阕开头两句,承接上阕点明离别的时间,由“萧萧”“香冻”可见,此时正值深 秋,风雨萧萧秋意寒,描绘出一片凄凉之景。 D.下阕结尾两句“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描绘了一幅“暮雨江畔送行图”,呼应标 题,照应上阕开头,意蕴深远。 16.这首词意象丰富,描写细腻,虽似写景却句句含情,试做简要赏析。
(2023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 请简要分析。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之形象(附答案)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之形象(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07e864ad02de80d4d84084.png)
诗歌鉴赏—形象分析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1.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2.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海棠(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3.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小斋即事刘一止①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4.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5.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5.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附练习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附练习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b0d13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b8.png)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附练习答案解析)考点解读】本文是一篇关于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文章,主要介绍了高考对于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考查方式和技巧点拨。
通过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和环境特点,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
(共12分)和XXX水墨梅五绝【1】XXX其一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注释: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XXX。
从教:任凭。
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XXX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XXX:春秋时相马名手。
问题:1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XXX画。
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XXX对XXX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6分)答案】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XXX的清妹气质。
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
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
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二、阅读下面一首明词,完成(1)~(2)题。
(9分)XXX陆容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
相映带、一泓流水,XXX。
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XXX。
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答案】1.词中的竹林景象如何表现出来?(4分)答:词中通过描写“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等细节,展现出竹林的清幽和生机,而“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等描写则表现出竹林中的仙境气息和清新雅致。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练习: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练习: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e1d4a953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7b.png)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练习: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一、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唐杜甫糁①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②无人见,沙上凫雏③傍母眠。
【注释】①糁:米粒。
②雉子:小野鸡。
③凫雏:小野鸭。
1. 诗人在第一、二句中选取“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物,描绘了一幅初夏郊野图。
【答案】1. (1) 杨花 (2)溪 (3)荷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的提取。
根据提示“径”出现在第一句诗中,那么依次从这两句诗中提取其他三个景物即可,“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里面涉及的景物有“杨花”“溪”“荷叶”。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宿武阳即事[唐]孟浩然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嶂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馀①。
[注释]①秦馀:源自《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句。
(1)本诗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为,请简要概括。
(2)颔联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引发了后两联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日落川暗、孤舟泊岸、猿啸潭空、就枕灭烛、渔歌夜传、鸡鸣报晓。
(2)幽深冷寂。
后两联描写的景物和观感紧扣桃花源的故事,在细腻的写景中着意渲染桃花源的神奇色彩和超然世外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宁静和淡泊的心境。
【解析】这首诗歌描写夜泊武陵的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和观感,紧扣桃花源故事,在细腻的写景中着意渲染武陵的神奇色彩和超然世外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宁静和淡泊的心境.(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川暗夕阳”“孤舟泊岸”“岭猿叫啸”“潭影”“就枕灭烛”“扣舷夜渔”“鸡鸣”。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夜猿的啼声与望去深不可测的潭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壮阔美好。
“似空虚”写出了潭水和山川的空灵,表达了诗人宁静和淡泊的心境。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45251970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06.png)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系列: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考点阐释】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贺知章(味柳》中的“柳”》和人文景象(如陶渊明(归困园层》中的“方宅”“草屋”“远人村”“墟里烟”)。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们触目所见,均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他们所摄取的景物中,很少有纯自然的景物。
因为“国破”,即使“城春”,他们也会看到存在因伤时而进射出泪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修地发出哀喂。
诗入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虽不直接言情,情已充溢其间。
鉴赏诗中这些形象的特点,品味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思想情感就是设题点、赋分点。
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意象货析、意境品味。
1.意象赏析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无品可上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景象,是作者思想内容和艺术感体易秘食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象资桥极日士要华是体先动的自然景象。
意象赏析题目主要考查抓住关键词句,识别诗歌意象,根据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概括诗歌意象特点;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选取意象的用意;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方面的作用与效果。
2.意境品味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品味题目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描绘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
【方法探究】一、景物形象鉴赏要求1.“诗中赏画”。
古代写景诗大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赏析画面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物象的组合方式;画面色彩;动态;静态。
2.“画中品诗”。
由景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一般而言,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即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二、意象赏析角度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设问示例: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024年10月高考语文模考试题精编:古代诗歌鉴赏类(附答案解析)
![2024年10月高考语文模考试题精编:古代诗歌鉴赏类(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ea6a71a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b7.png)
2024年10月高考语文模考试题精编:古代诗歌鉴赏类(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籴米①(宋)苏轼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
再拜请邦君,愿受一廛地。
知非笑昨梦,食力免内愧。
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穟。
怅焉抚耒耜②,谁复识此意。
[注释]①绍圣四年,六十二岁的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儋州,本诗便作于此时。
②耒耜:古代用来耕种的农具。
15.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到市集购买柴米来做饭,却因为不劳而获心生愧疚,因此食之无味。
B. 诗人向地方官员申请一块土地来亲自耕种,希望在自食其力中求得心安。
C. “知非”与《归去来兮辞》中的“觉今是而昨非”都含有对过去的反省。
D. 春天插下的秧苗准备开花,夏天稗草很快就结穗,表现田园充满了生机。
16. 清人纪昀认为,本诗最后两句“托意深微”。
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 D16. (1)诗人在亲自劳作中体验到农人的耕种之苦,为此感慨不已。
(2)诗人沦落天涯、耕作于田而难以施展才华,对此感到惆怅。
(3)诗人在耕作时联想到世上仍有不少素餐者,感叹世风不古。
(4)诗人独自在耕作中寻求精神寄托,遗憾没有知音理解自己。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这两句意思是,春天插下的秧苗不知何时才能开花,可是夏天的稗草早就抢先结穗了,以插秧、除草两件事表现农人耕种之苦。
故选D。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1)“愿受一廛地”“食力免内愧”诗人向地方官员申请一块土地来亲自耕种,希望在自食其力中求得心安。
诗人在亲自劳作中体验到农人的耕种之苦,为此感慨不已。
“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穟”春天插下的秧苗不知何时才能开花,可是夏天的稗草早就抢先结穗了,以插秧、除草两件事表现农人耕种之苦。
(2)“怅焉”是惆怅、感慨之意,怅”中含有对过去的反省与对境遇的伤感。
结合注释“六十二岁的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儋州”,诗人沦落天涯、耕作于田而难以施展才华,对此感到惆怅。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解析: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附答案详解)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解析: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附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241e8bb8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48.png)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解析: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附答案详解)一、(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烘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二、(2020·新课标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5.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
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
高考语文-鉴赏诗词的形象-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语文-鉴赏诗词的形象-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4c8ed6e009581b6bd9eb4d.png)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鉴赏诗词的形象1.杜甫在《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5.杜甫在《登高》中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7届安徽合肥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忆昔韦庄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①名无忌②,南国佳人号莫愁③。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
③莫愁:女子的名字。
《旧唐书音乐志》:“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
”(1)诗歌的前四句描写了昔日怎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2)结合全诗分析颈联(五六两句)典故在思想情感表达上的妙用。
(6分)7.【2017届福建厦门一中高三上开学分班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更漏子毛文锡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
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千结。
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飞燕。
(1)清人陈廷焯云:“‘红纱一点灯’真妙”。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指出这一句有哪些妙处,并作简要分析。
(5分)(2)这首词由夜至晨,总共描绘了三处富有寓意的春景。
请指出这三幅春景图,并写出它们各自的寓意。
(6分)8.【2017届福建漳州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黄庭坚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①间?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c4b8e5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e.png)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望海楼①米芾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
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结合诗句,分析首联表现了望海楼怎样的特点?详细分析:米芾的诗题为“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
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
答案:诗人自远方仰视望海楼,先以镇江城在“云间”和“近青天”衬托望海楼,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垠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出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宋]石孝友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
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
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数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
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结尾三句,“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
详细分析:萱草别名很多,通常又称鹿葱、忘忧、宜男、川草花、金针花等等。
嵇康写进他的《养生论》:“合欢蠲愤,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一丛萱草”的本意是说:相思情切,即得萱草,也不能忘忧。
最后以缠绵不尽的相思作结:“数叶芭蕉。
”芭蕉在诗词中一向是愁的象征。
萱草,修竹,芭蕉,或许“小轩独坐”目之所见,均有蕴意。
结尾三句皆缀以数目字,联系开头的四叠字,尤觉意韵悠远,辞情并茂。
答案: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
“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修竹”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
“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词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
江苏高考语文专题训练: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
![江苏高考语文专题训练: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c6c9ef6c336c1eb91a375ded.png)
江苏高考语文专题训练: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要分析词人的自我形象,可深入分析词的上片。
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
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
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却坚韧不拔的形象。
分析上片可知,词人刻画自我的外在形象时,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刻画自我的内在性格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塞下曲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古地名。
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题分析景物描写所渲染的环境特别要注意“北风”“白草”和“胡马骎骎”等意象。
答案: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
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
满江红①柳永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
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
波似染,山如削。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
归去来,一曲仲宣⑤吟,从军乐。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案2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
随堂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
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要分析词人的自我形象,可深入分析词的上片。
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
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
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却坚韧不拔的形象。
分析上片可知,词人刻画自我的外在形象时,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刻画自我的内在性格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古地名。
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题分析景物描写所渲染的环境特别要注意“北风”“白草”和“胡马骎骎”等意象。
答案: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
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满江红①
柳永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
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
波似染,山如削。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
归去来,一曲仲宣⑤吟,从军乐。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
②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
③成底事:一事无成。
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
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
《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解析:赏析写景的特色当然要先明确景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再据此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答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
静景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等;动景是江上渔船飞、灯火闪烁等,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这首小诗写的是春日即景,写得井然有序,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解析:这首诗通篇写景。
第一、二句中的“碧瓦楼”“绣幕”“赤栏桥”是人文景物,以下“绿溪”“杨柳”“棠梨满地花”是自然景物。
四句诗就是四幅画:绣幕遮掩的碧瓦楼,桥外斜横的绿溪,漫天飞絮的杨柳,落花满地的棠梨。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花香水气,仿佛从画中溢出,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问中含有“怎样”“哪些”两个答题点。
答案:诗人是依照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写景的。
近景有绣幕垂挂的碧瓦楼,远景有赤栏桥外横斜的清溪,空中有烟柳飞絮,地上则是棠梨落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绝句
道潜
高岩有鸟不知名,欸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这首诗主要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的突破口是抓住鸟的生存环境和叫声,尤其是诗句的后两句,是鸟这个意象人格化及其所蕴涵的意义所在。
“百舌黄鹂”善鸣“方用事”,在朝中受宠,专权用事,而“高岩有鸟”“复谁听”,受到排挤,无人欣赏。
答案:诗中主要塑造了一个不知名的高岩鸟形象。
此鸟生活在高岩之中,鲜为人知,品种珍奇,叫声亲切诚挚,但飞入庭院之中,却不被人容纳,无人欣赏。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解析: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应,这个反应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答案:诗的前两句借助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这首词的上阕借景抒情,情与景紧密相连,分析时抓住景物意象和抒情语句就可以。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往昔送别的场景,暮春时节,杨柳依依,行舟远去,江水空流,表达出作者送别时依依不舍、无限惆怅的情感。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前两句所描写的意象及意象特征。
“海浪如云去却回”,由此见浪卷云涌之势;“北风吹起数声雷”,由此闻海风呼啸,闷雷滚滚之声,景象壮美。
答案: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之际,浪起云涌,风号雷鸣的壮美景象。
一二两句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展现了雄伟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