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辨证荨麻疹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方法荨麻疹的定义和病因荨麻疹,又称风团、风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其主要特征为皮肤局部或全身出现呈现红色、肿胀、瘙痒的风团,可伴有丘疹、水疱、水肿等症状。
荨麻疹的病因复杂,包括药物、食物过敏、感染、寒冷、阳光照射、体力劳累等原因均可引起荨麻疹的发生。
中医对荨麻疹的理解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于内外两方面原因引起的。
内因主要是体质虚弱,脾虚湿浊等。
外因主要是六淫之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时,首先要明确病因,然后根据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方法1. 辨证方法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时,主要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进行辨证。
具体包括:•望诊:观察皮肤病灶的大小、形态、色泽和分布情况,以及伴随的其他症状。
•闻诊:听取患者自述的瘙痒声音、情绪变化等。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发病时间、过敏源等方面的情况。
•切诊:通过按摩患者的经络、诊断脉搏等方法来获得体质特点。
2. 辨证要点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要点主要包括:•寒热辨证:根据病人体温、舌苔、脉象等进行寒热辨证。
寒热辨证将荨麻疹分为寒热型,然后再根据寒热内动、寒热外袭等进行进一步的辨证施治。
•湿燥辨证:根据皮肤病灶是否有水疱、水肿等进行湿燥辨证。
湿燥辨证将荨麻疹分为湿热型、湿邪蕴结型等,然后再根据湿热蕴结、风寒湿毒等进行进一步的辨证施治。
•气血辨证:根据病人精神状态、舌质、脉象等进行气血辨证。
气血辨证将荨麻疹分为气虚血瘀型等,然后再根据气虚血瘀等进行进一步的辨证施治。
3. 施治方法中医治疗荨麻疹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治的方法。
•中药内服: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内服。
常用的中药有防风、地黄、黄连、连翘、柴胡、当归等,以及对应的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等。
中药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病情轻重等因素进行调配。
•外治方法: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外用药物进行外治,如石膏、槐角、地骨皮等。
同时,还可以采用穴位按摩、拔罐等物理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中医治疗荨麻疹(14方)
中医治疗荨麻疹(14方)荨麻疹,俗称“风团”、“风疙瘩”,为一种局限性、暂时性或瘙痒性的潮红斑和风团为特征的过敏性皮肤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那么,中医在治疗荨麻疹方面是如何辨证论治的呢?又有什么疗效比较好的外用制剂可以治疗呢?荨麻疹,中医学称为“瘾疹”,其发病多与素体禀赋不耐,加之风、湿、热诸邪侵犯皮肤有关。
或外感风寒、风热;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或肺卫肌表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或体弱血虚,风从内生,均可导致本病发生。
一般急性荨麻疹多为实证,慢性荨麻疹多为虚证。
辨证分型及用药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证候】全身或暴露部位出现风团样皮疹,稍高于皮面,呈红色或粉红色,剧痒,兼见头痛、发热、心烦口渴、大便干、溲赤等症,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止痒。
【方药】自拟荆芩汤加减:荆芥15g,炒黄芩15g,生地黄30g,牡丹皮15g,赤芍30g,紫草30g,九里光30g,昆明山海棠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生黄芪30g。
2.风寒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证候】全身泛发粉白色、粉红色风团样皮疹,作痒,遇风、遇冷加剧,或兼有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不渴等症,苔白,舌质淡或淡红,脉浮紧。
【治法】辛温透表,疏风止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15g,防风30g,茯苓30g,川芎15g,羌活15g,独活15g,生柴胡15g,前胡15g,炒枳壳15g,桔梗15g,九里光30g,昆明山海棠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生黄芪30g,乌梢蛇30g。
3.卫表不固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证候】裸出部位易发皮疹,疹色淡微红或见苍白,吹风着冷、两手洗冷水亦起,舌质淡,苔白,脉浮弱。
【治法】益气固表,御卫止痒。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45g,白术15g,防风30g,桂枝15g,杭芍15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刺蒺藜30g,制何首乌30g,蜈蚣2条。
4.血虚生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证候】皮疹反复发作,多见午后或入夜加重,而午前或后半夜则轻。
中医皮肤科荨麻疹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尊麻疹尊麻疹中医称为“痞瘤”或“瘾疹”,俗称“风疹块二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风热或风寒搏于皮肤,亦有因禀赋不耐,服了某种食物、药物所引起,或肠内有寄生虫所致。
【诊断】1 .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皮疹为局限性大小不同的扁平隆起,颜色可为鲜红、淡红或白色。
随皮肤瘙痒而骤然发生,又常迅速消退,不留痕迹。
急性者皮疹不断成批发出,至1周左右停止发生。
慢性者反复发作,长达数周、数月或数年。
2 .自觉剧烈瘙痒,局部灼热,吹风受凉或遇热时更加严重。
3 .发作时如有腹痛、腹泻、便秘、胸闷、气急等全身症状者,表示内脏有同样病变存在。
4 .皮肤划痕呈阳性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常增高。
【治疗】一、辨证论治首先除去病因,尽可能找出引起过敏的药品、食物及其他因素,以后避免服用和接触,有寄生虫的应予驱虫治疗。
1.风热型皮疹鲜红、灼热,口渴烦躁,受风或在温暖环境下发作或加重,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或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举例:消风散加减。
荆芥、牛劳子、防风、蝉蜕、生地黄、知母各IOg,生石膏30g,生甘草5g。
2.风寒型皮疹淡红或白色,受凉即发,接触冷水时尤易发作,在温暖环境下减轻或消失,舌淡苔白,脉浮紧或沉缓。
治法:散风寒,和营卫。
方药举例:桂枝汤加味。
桂枝、荆芥、防风、苏叶、川号各10g,麻黄5g,白芍15g,甘草3g,生姜2片,红枣4枚。
以上两症加减:大便秘结加大黄、枳实。
便泻,热证加黄苓、黄连、木香;寒证加白术、茯苓、砂仁。
腹痛加川楝子、延胡索。
气急加桔梗,重用麻黄。
因饮食诱发,加山楂、神曲、蕾香。
肠寄生虫诱发者,加乌梅、使君子肉、土楝根皮。
病久气虚,卫阳失固,加生黄芭、党参。
面色少华,稍劳即发,脉缓无力再加附子。
血虚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妇女常在经期发作,加当归IOg,生首乌ISgo久发不愈加僵蚕、地龙。
二、中成药消风颗粒每服10g,每日3次。
脱敏丸每服IOg,每日3次。
三、局部治疗选用具有止痒作用的药,如解毒搽剂、止痒洗剂、止痒扑粉等。
荨麻疹的中医治疗
荨麻疹的中医治疗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其过敏源比较复杂,病情也错综复杂,症状表现也不相同.若能查清过敏源,其治疗效果会更好一些.中医对荨麻症可分为五个型:1. 风热犯表-----风团颜色鲜红灼热,遇风受热后加重,瘙痒甚,好发于暴露部位.常伴鼻塞流涕,口干咽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浮数.2. 风寒外束-----风团颜色淡红或苍白,遇风受凉后尤甚,得暖减轻.伴鼻塞咽痒,咳嗽痰白,周身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3. 肠胃湿热----出风团与饮食不节有关,伴腹痛腹泻,或呕吐胸闷.大便稀烂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数或濡数.4. 血热毒盛-----见于严重泛发的急性荨麻症,全身满布风团,颜色鲜红灼热,剧烈瘙痒.伴发热,头痛,烦躁,口干咽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5. 气血亏虚-----多见于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夜晚或劳累时风团加重,四肢困倦,形瘦体弱或虚胖,面色无华.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细弱.荨麻疹的中医治疗:1. 风热犯表----疏风清热,退疹止痒银花15 连翘15 淡竹叶10 鱼腥草20 牛蒡子12 薄荷6(后下) 荆芥10 浮萍15 蝉脱10 芦根15 甘草3. 若伴咳嗽痰黄加桑白皮15,大便干结加紫草12.2. 风寒外束-----疏风散寒,调和营卫桂枝12 麻黄6 白芍15 大枣12 苏叶12 防风12 荆芥穗10 (后下) 北杏12 生姜3片甘草3. 若体弱多病者,可加黄芪20克白术12克,以益气固表.3. 肠胃湿热-----清肠利湿,祛风止痒土茯苓12 绵茵陈20 银花15 火炭母20 布渣叶15 山楂20 苏叶8 枳实12 厚朴12 连翘12 甘草5. 若腹痛腹泻者加陈皮防风白术各12克;纳差者加莱菔子麦芽各12克.4. 血热毒盛-----凉血清热解毒水牛角30(先煎) 生地黄20 鱼腥草20 紫草15 蝉脱10 黄芩12 牡丹皮12 玄参15 生石膏20 赤芍15 芦根15 甘草5. 若毒甚者加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2克。
荨麻疹的治疗辩证药方
荨麻疹的治疗辩证药方麻疹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皮肤病,那么荨麻疹怎么治疗好呢?下面小编带你了解荨麻疹的治疗辩证药方,希望对你有帮助!荨麻疹的治疗辩证药方(1)风热型:相当于急性荨麻疹。
皮疹色泽红赤,受风加剧。
皮肤灼热、剧痒感,并觉手心发热,心烦口渴。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疏风清热。
方用疏风清热饮、消风散加减:荆芥、防风、牛蒡子、苦参、蝉衣、石膏、知母、木通、银花、连翘等。
(2)风寒型:相当于寒冷性荨麻疹。
皮疹淡红或淡白,遇冷、遇水和吹风后症状加重,得暖后减轻。
自觉畏寒、恶风,冬重夏轻,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缓。
治宜疏风散寒。
方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加减:麻黄、桂枝、白芍、羌活、赤芍、独活、防风、荆芥、浮萍、炙草、生姜、白藓皮等。
(3)脾胃湿热型:相当于胃肠型荨麻疹。
皮疹多少不定,胃肠道症状明显,纳差,脘腹疼痛,拒按或坐立不安,倦怠无力,大便秘结或溏薄。
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治宜泄热、利湿。
方用除湿胃苓汤合茵陈汤加减:茯苓、苍术、白术、厚朴、山栀、茵陈、防风、荆芥、香附、乌药、枳壳、泽泻、大黄、砂仁等。
(4)阴虚火旺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皮疹多在午后或夜间发作,皮疹时隐时现,来去无常,经久不愈。
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口干颊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光,脉数无力。
治宜养血、滋阴、降火。
药用四物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当归、生地、首乌、玄参、地骨皮、白芍、青蒿、龟板、鳖甲、勾藤、五加皮、白藓皮、桑白皮等。
(5)冲任不调型:多见于女性,因月经紊乱而引起荨麻疹。
发疹有周期性,与月经有关,常有月经不调,经期超前或推后。
经来腹痛,经色紫红或有瘀块。
经来疹多,症状加重;经清疹退,症状消失。
苔薄,舌有紫气,脉弦数。
治宜调理冲任。
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丹参、当归、赤芍、川芎、香附、木香、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防风、荆芥、甘草等。
(6)热毒燔营型:多为感染或药物引起的急性荨麻疹或血清病型荨麻疹。
发病突然,皮疹广泛,全身大块状,色绛红,灼热感,奇痒。
中医关于荨麻疹的解释
中医关于荨麻疹的解释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荨麻疹这玩意儿。
你们知道吗,荨麻疹就像是皮肤上的一场小闹剧!咱中医看待荨麻疹可有一套独特的见解呢。
这荨麻疹啊,有时候就像是身体里的一股“邪风”在捣乱。
就好比是平静的湖面突然刮起了一阵风,把水都给搅浑了。
中医觉得这和咱们身体的正气不足有关系。
正气是什么呢?就像是身体的守卫军呀!要是守卫军不够强大,那外敌不就容易攻进来了嘛。
当正气不足的时候,那些个风邪啊、湿邪啊之类的就容易找上门来,然后在皮肤上闹出点动静,这荨麻疹可不就出来了嘛。
你想想看,这身体就像一个大城堡,正气是士兵,邪气是敌人。
士兵没力气了,敌人能不嚣张吗?那荨麻疹不就是敌人在城堡上插的小旗子嘛!这多让人郁闷呀!而且啊,这荨麻疹还特别会挑时候发作。
有时候可能吃了点啥不合适的东西,它就冒出来了;或者是情绪一激动,它也来凑个热闹;甚至有时候啥也没干,它也能突然蹦出来,给你个“惊喜”!这不就像个调皮的小孩子,时不时就来捣个乱嘛!那咱中医对付荨麻疹有啥办法呢?首先得把身体这个城堡的守卫军养强壮了呀!怎么养呢?那就是要注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咯。
别熬夜呀,熬夜最伤正气啦!就像让士兵一直不休息,能有战斗力吗?饮食也要注意,那些个辛辣刺激的、油腻的东西,都要少吃点,不然就是给邪气送“弹药”呀!平时多运动运动,让身体的气血通畅起来,这士兵不就有活力了嘛。
还有呀,心情也很重要呢!整天愁眉苦脸的,正气也会受影响呀。
要开开心心的,让身体也跟着阳光起来。
就好像给士兵们打了一针兴奋剂!咱中医还会用一些中药来帮忙调理身体。
这些中药就像是给守卫军送来的援兵和武器,帮助正气把邪气赶跑。
你们说,这荨麻疹是不是挺有意思的?虽然它让人痒痒的不舒服,但咱只要找到了方法,就能把它制服呀!咱可不能让这小小的荨麻疹在咱身体上为所欲为,对吧?咱得把身体养得棒棒的,让正气强大起来,让荨麻疹再也不敢来捣乱!这就是咱中医对待荨麻疹的态度,简单又实用!大家可都要记住啦!。
荨麻疹中医疗法治疗方案
一、中医病因病机1. 肝郁气滞: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发为荨麻疹。
2. 食物过敏: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湿热内生,外邪侵袭,发为荨麻疹。
3. 气血两虚: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外邪侵袭,发为荨麻疹。
4. 风寒湿邪侵袭:感受风寒湿邪,侵犯肌肤,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发为荨麻疹。
二、中医治疗方案1. 内治法(1)疏肝解郁法适用于肝郁气滞型荨麻疹。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川芎、香附、陈皮、甘草。
加减:若瘙痒剧烈,可加白鲜皮、地肤子;若伴有胸闷、烦躁,可加郁金、栀子。
(2)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湿热内蕴型荨麻疹。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
加减:若伴有大便黏滞,可加白术、茯苓;若伴有口苦、口干,可加黄连、黄芩。
(3)养血润燥法适用于气血两虚型荨麻疹。
方剂:四物汤加减。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
加减:若伴有乏力、面色苍白,可加黄芪、党参;若伴有心悸、失眠,可加酸枣仁、柏子仁。
(4)祛风散寒法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型荨麻疹。
方剂:桂枝汤加减。
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
加减:若伴有恶寒、发热,可加麻黄、细辛;若伴有关节疼痛,可加独活、秦艽。
2. 外治法(1)中药熏洗选用具有祛风止痒、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如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等,煎煮后熏洗患处。
(2)针灸疗法选取相应的穴位,如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等,进行针灸治疗,以调和气血,祛风止痒。
(3)拔罐疗法选取患处,用火罐进行拔罐,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三、注意事项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舒畅。
2.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海鲜等刺激性食物。
3. 注意保暖,避免感受外邪。
4.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5. 按时就医,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总之,中医治疗荨麻疹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内治法、外治法相结合,可以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生,遵循医嘱,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中医荨麻疹
中医荨麻疹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没有注意身体上的一些变化,特别是皮肤病比较让人觉得可怕,那么荨麻疹是什么呢?荨麻疹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皮肤疾病,疾病的症状很容易让人们的肉眼分辨出来。
主要在身体皮肤产生类似风团的病变。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这类疾病的发生。
对于荨麻疹这类疾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很多时候没有及时的分辨出身体的异常导致疾病的进一步的发展,而中医对荨麻疹有一番自己独特的看法。
让我们一起通过本篇文章来详细了解一下关于荨麻疹的相关介绍。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荨麻疹
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辩证为风热袭表,肺卫失宣,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为主。
2、风寒型,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
辨证为风寒束表,肺卫失宣,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为主。
3、血虚受风性,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辨证为阴血不足,风邪束表,治以滋阴养血,疏散风邪为主。
4、脾肺两虚,风寒束表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辨证为脾肺两虚,卫气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气固表为主。
很多人因为急性荨麻疹的反复发作或者久治不愈转变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病程较长,治疗起来需要时间,往往患者用过不少的药,荨麻疹症状却反复发作,引起患者担心荨麻疹可以根治吗?
我们通过本篇文章可以了解到关于荨麻疹的相关介绍,我们应该对荨麻疹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对于患者在日常能够及时发现疾病是由非常大的帮助的。
如果发现疾病得不到控制应该及时的去医院接受治疗。
荨麻疹辨证分型
荨麻疹辨证分型(21种)1、风寒束表◆症状:(1)皮肤风疹呈粉白色或瓷白色;(2)以皮肤暴露部位明显,遇热轻而遇冷剧,或兼见风寒表证;(3)苔白,脉浮紧。
◆病机:风寒束表,寒邪不能透达体外。
◆治法:疏风散寒、固表。
◆方剂:(1)桂枝麻黄各半汤。
(2)若有恶风、自汗、脉浮缓的表虚证者,当益气固表而疏风,方用固卫御风汤。
(3)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当归、陈皮、蝉蜕。
◆附方:《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固卫御风汤:炙黄芪9g,防风9g,炒白术9g,桂枝9g,赤白芍各9g,生姜3片,大枣7枚。
2、风热蕴肤◆症状:(1)皮肤风疹呈红色或粉红色,可迅速漫延全身;(2)皮肤灼热刺痒,抓之随起红色或紫红色条索状疹块;(3)遇热剧而得冷解。
(4)舌红,苔少,脉数。
◆病机:风热之邪,郁于肌肤,壅于皮肤而发。
◆治法:疏风清热,辛凉透惑◆方剂:(1)消风清热饮。
(2)荆防方。
(3)若风热挟湿,疹痘中有小水疱者,可用祛风胜湿汤。
◆附方:(1)《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消风清热饮:荆芥9克,防风9克,浮萍9克,蝉衣6克,当归9克,赤芍9克,大青叶9克,黄芩9克。
(2)《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祛风胜湿汤:荆芥9g,防风9g,羌活9g,蝉衣6g,茯苓皮9g,陈皮6g,银花9g,甘草6g。
3、肠胃积热◆症状:(1)疹块色红,累积成片;(2)兼有肠胃积热证状,腹胀便秘,小便短赤;(3)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病机:饮食不节,肠胃积热,内不得疏泄,外不得宣通,郁于皮肤腠理之间而发。
◆治法:通腑泻热,疏风解表。
◆方剂:防风通圣散。
◆附方:《宣明论方》防风通圣散: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15g,石膏、黄芩、桔梗各30g,滑石90g,生甘草60g,荆芥穗、白术、栀子各7.5g。
每服4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每日3次。
病甚者,5-7钱至1两;极甚者,可下之,多服2两或3两,得利后,却当服3-5钱,以意加减。
荨麻疹之中医辨证
荨麻疹之中医辨证概述:荨麻疹,按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瘾疹”、“风疹块”范畴,其特点是皮肤出现红色或白色疹块,突然发作,发无定处,时隐时现,瘙痒无度,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发于任何年龄、季节和部位。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本病较常见,约15%~25%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
症状:以皮肤出现红色或白色疹块,突然发作,发无定处,时隐时现,瘙痒无度,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为主要症状,可伴有面色黄白不华、心悸乏力、头晕健忘、少寐多梦;或恶寒怕冷;或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神疲、纳差、大便秘结;或畏寒肢冷等症状。
病因:一、六淫侵袭,风邪为首风邪与荨麻疹的发病关系最为密切。
外感六淫之风邪,常兼挟寒、热、湿之邪侵袭肌表,多兼有阳气不足,卫外不固。
风邪“善行数变”及易兼挟的特点决定了本病的证候表现。
风与寒相合而为风寒之邪;与热相合而为风热之邪;风寒、风热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
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则起风疹瘾疹。
总之,以风邪为主的外感六淫之邪,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或感受风邪而发,或风邪与内在病理因素搏结而发,或体内病理因素郁热生风而发。
二、脏腑不调,七情内伤七情内伤,五志不遂,可致气机壅滞,气血失和,失其濡煦之职,风邪易于外侵,焦虑抑郁使气机不畅,气血失和,火热内生,壅滞于肌肤络脉而发瘾疹。
对七情内伤、脏腑不调所产生的病理因素在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也有很多认识。
包括内生之风、湿及痰、瘀等。
风从内生者,或由阴虚血燥,虚风内动,或由肠胃湿热,郁久化热生风。
本病虽发于外,但其必有内伤在脏腑,对脏腑、七情等因素的认识是临床辨证论治时把握疾病之“本”的主要途径。
三、禀赋异常,内外合邪禀赋异常,内外合邪是本病重要的病机。
人之禀赋异常是本病发生的根本。
禀赋异常多指素体虚弱,或禀赋不耐等,先天不能耐受某些物质,都是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
虚弱之人,肺卫不固则易感受外邪,且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中医常见荨麻疹的辨证施治
中医常见荨麻疹的辨证施治荨麻疹俗称“风疹块”、“风团”,中医称为“㾦癗”、“风瘅”、“瘾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
荨麻疹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有:蚊、虱、臭虫、毛虫等昆虫叮咬,冷、热、风、日光等的物理性刺激,花粉、苎麻等植物性刺激,食入鱼、虾、蟹等“发物”,注射血清、青霉素等药物,病灶感染或肠寄生虫感染产生的毒性物质刺激等等。
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代谢障碍,神经精神创伤等也可引起荨麻疹。
荨麻疹的临床特点是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鲜红色、淡红色或瓷白色的风团,这种风团常突然出现,数小时后又迅即消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
荨麻疹可反复发作,慢性者可反复发作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搔痒难忍。
风团(风瘅)可发生在全身皮肤上的任何部位,粘膜也可被累及。
如风团发生在胃肠道粘膜上,则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如风团发生在喉头粘膜则可有气闷、呼吸困难,甚至有室息的危险。
祖国医学认为荨麻疹主要是风、湿、热邪蕴于肌肤所致,或血中有热又感外风而发病。
急性荨麻疹的中药治疗以祛风、清热、祛湿为主:方一:荆芥10克,防风10克,紫草30克,黄芪30克,苦参20克,地肤子20克,蒲公英20克。
水煎服。
方二:麻黄10克,蝉蜕10克,连翘10克,浮萍10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白藓皮20克。
水煎服。
以上两方可任选一方内服。
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导致血虚,血虚生风,形成恶性循环,治疗应加用养血滋阴的中药,即中医所说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方一:生地20克,首乌2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丹皮10克,玉竹10克,荆芥10克,大枣30克,人参叶30克,防风10克。
水煎服。
方二:防风通圣丸(成药),每次服10克至15克,一天服3次,开水送服。
(本方尤其适用于大便秘结的荨麻疹患者)。
方三:茵陈30克,苡仁30克,木瓜13克,防己12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防风10克,地龙10克,蛇蜕6克。
水煎服(本方尤其适用于兼有风湿性关节炎的慢性荨麻疹患者)。
中医辨证治疗荨麻疹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荨麻疹疗效观察汇报人:2023-12-12•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中医辨证治疗荨麻疹的方法•中医辨证治疗荨麻疹的疗效评估目录•中医辨证治疗荨麻疹的典型病例分析•中医辨证治疗荨麻疹的总结与展望01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中医认为荨麻疹多由外感风邪所致,包括风热、风寒等。
过食辛辣、海鲜等食物,或饮酒等均可诱发荨麻疹。
长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亦可导致荨麻疹。
抵抗力下降,如感冒、疲劳等均可诱发荨麻疹。
外感风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正气虚弱风邪袭表营卫不和气血亏虚湿热内蕴01020304荨麻疹的中医病机多由风邪袭表,客于肌肤所致。
风邪客于肌肤,导致营卫不和,卫外不固,邪气内侵。
久病耗伤气血,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致气血亏虚。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海鲜等食物,或饮酒等均可导致湿热内蕴。
观察患者的皮疹形态、颜色、分布等,以及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瘙痒、发热等。
望诊听患者的主观陈述,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和患者的体质状况。
闻诊询问患者的发病原因、发病过程、治疗情况等,以及是否有其他疾病或特殊情况。
问诊通过把脉了解患者的脉象、舌苔等情况,判断病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切诊02中医辨证治疗荨麻疹的方法祛风散寒、解表止痒详细描述采用桂枝汤加减,药物组成包括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等,可有效改善风寒束表型荨麻疹患者的瘙痒症状,同时具有祛风散寒、解表的作用。
疏风解表、清热止痒详细描述采用银翘散加减,药物组成包括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等,可有效改善风热犯表型荨麻疹患者的瘙痒症状,同时具有疏风解表、清热的作用。
总结词清热解毒、祛湿止痒详细描述采用平胃散加减,药物组成包括苍术、厚朴、陈皮等,可有效改善胃肠湿热型荨麻疹患者的瘙痒症状,同时具有清热解毒、祛湿的作用。
虫类药物在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总结词以毒攻毒、活血化瘀详细描述虫类药物具有以毒攻毒、活血化瘀等作用,可用于治疗顽固性荨麻疹,如蜈蚣、全蝎等虫类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瘙痒症状。
03中医辨证治疗荨麻疹的疗效评估•治愈:荨麻疹完全消失,随访无复发。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2篇荨麻疹的中医辨证(上)荨麻疹是一种皮肤病,中医认为它是由于体内阳气亢盛、湿邪蕴积所致。
在中医理论中,荨麻疹被归类为“风浮”类型,即由于外邪风热或风寒入侵人体,影响了皮肤的正常功能而引发的病症。
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介绍荨麻疹的辨证方法。
一、风浮证型风象较重,病情较急,荨麻疹出现迅速且皮疹较为剧烈,一般会伴有瘙痒、红肿以及出汗等症状。
此时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利用药物祛风,清热解毒。
常用的中药有鱼腥草、连翘、黄连、野菊花等。
此外,还可以使用艾灸或拔罐等疗法,通过调理气血,达到温通经络的目的。
二、湿盛证型湿气是导致荨麻疹的重要原因,因此治疗荨麻疹时,要从祛湿着手。
湿盛证型的患者体内湿气较重,一般会伴有面部浮肿、舌苔白腻和体重增加等症状。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煮服草药、膏方和外敷等。
常用的中药有苦瓜、茵陈蒿、黄柏、白术等。
此外,饮食上要注意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下)三、血热证型血热证型的患者往往会有荨麻疹较为明显的皮疹,伴随着皮肤灼热和腹部胀满等症状。
中医治疗血热证型的荨麻疹,常用的方法是清热凉血。
常用的中药有生地黄、玄参、赤芍等。
此外,还可以选用中成药,如板蓝根颗粒、银翘解毒片等。
此外,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喝凉茶以及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四、脾胃虚弱证型脾胃虚弱是荨麻疹的常见病因之一,患者常伴有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此证型的方法是健脾化湿。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山药、白术等。
此外,还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
综上所述,荨麻疹的中医辨证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
在中医的治疗中,常常结合草药治疗、针灸、艾灸、拔罐等疗法,以及饮食调理来综合治疗荨麻疹。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每个人的状况和辨证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治疗。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中医辨证治疗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中医辨证治疗
*导读:荨麻疹俗称风疹块,其特点是皮肤出现红色或白色疹块,突然发作,发无定处,时隐时现,瘙痒无度,消退后不留痕迹。
中医辨证治疗,效果……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其特点是皮肤出现红色或白色疹块,突然发作,发无定处,时隐时现,瘙痒无度,消退后不留痕迹。
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良好。
风寒型皮疹呈白色或淡红色,瘙痒,遇风加剧,得暖则减,伴有恶风恶寒,苔薄白,脉浮数,治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方用麻黄桂枝汤加减。
麻黄6克,桂枝、羌活、独活、荆芥各9克,白芍、白鲜皮各12克,生姜、甘草各3克。
每日1剂,水煎服。
风块型疹块色鲜红、灼热、剧痒,遇热加剧、日光照射更为明显,得冷则隐,伴有微热恶心、心烦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清热止痒,方用消风散加减。
蝉蜕、牛蒡子、荆芥穗、薄荷、桑白皮、生地各9克,金银花、连翘、山栀各12克,苦参15克,地肤子20克。
每日1剂,水煎服。
热毒炽盛型发病突然,皮疹大片遍布全身,呈鲜红色,有时可呈现紫癜样皮疹,剧痒,伴有高热、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洪数,治宜清热凉血解
毒,方用地黄汤加减。
生地15克,丹皮12克,赤芍、知母、黄连、黄芩、玄参各9克,石膏、鲜芦根、鲜茅根各30克,甘草6克。
每日1剂,水煎服。
江西省彭泽县中医院刘国应。
荨麻疹中医的辩证与治疗
荨⿇疹中医的辩证与治疗⼀、荨⿇疹中医的认知 祖国医学称荨⿇疹为⿁饭疙瘩、风(痦癱)、风疹、瘾疹、风疹块、风瘙瘾疹、⾚疹、⽩疹。
⾎管性⽔肿归于⾚⽩游风、风注等范畴。
瘾疹之名,始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痹癌疹”。
古⼈形象地将其描述为:形如⾖瓣、堆累成⽚、来时⽆影、去⽽⽆踪。
及⾄隋朝,巢元⽅认为,病机主要在于卫弱表虚,汗出伤风,风热⾊⾚,风寒者疹⽩。
此后《医宗⾦鉴)、《外科症治全书》病机论述均有鉴于此。
怠到明清,对该病认识可谓是蔚然⼤观。
朱丹溪从脾脏论治,认为病机为风湿犯脾,⼊⾥化⽕⽽成。
《证治准绳·疡医》主张理应师从仲景,按六经辨证,以⼤柴胡汤、防风通圣散等分⽽治之。
程钟龄提出风瘙痒证有外燥、外寒、内热、⾥虚不⼀,治疗可选川芎茶调散、惺惺散、解毒汤、理中汤不同。
古⼈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些有效的验⽅、外⽤药,如矾⽯煎⽔、⽯楠汁、百部酒外擦,还可施以曲池⽳针灸。
近代中医对荨⿇疹的研究也取得了很⼤成绩。
从经典⽅剂到验⽅、从临床观察到借助于现代医学技术纵深研究。
研究中发现⿇黄、防⼰、丹⽪、苦参、防风、黄芩等单味中药,葛根貮、丹⽪酚等中药单体,防风乌蛇⽌痒丸等中成药均有抗过敏的作⽤,⽤于治疗寻⿇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他疗法如药浴、⽔针、体针、⽿针等也极⼤地丰富了荨⿇疹的治疗⼿段。
总之科学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们对荨⿇疹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尽管现在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对症治疗,但我们深信在不远的将来必定有更为理想的治疗⼿段。
⼆、荨⿇疹中医病因 1. 风邪外袭本病发病多与外感风邪有关。
素体禀赋不耐,表虚卫外不固,则易为风邪侵袭。
风为百病之长,常夹寒、夹热等邪⽓侵犯机体。
汗出当风,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郁于⽪⽑肌媵之间,产⽣风寒、风热表证。
2. 脾胃湿热饮⾷不节,过⾷腥荤发物,或肠道素有寄⽣⾍,皆可使脾胃运化失调、湿热蕴结,复感风邪,则风、湿、热、邪郁于肌肤胰理⽽致本病。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中医辨证论治: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辨证为风热袭表;肺卫失宣;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方以“荆防方”加减..荆防方药物组成荆芥穗2钱;防风2钱;僵蚕2钱;金银花4钱;牛蒡子3钱;丹皮3钱;紫背浮萍2钱;干地黄3钱;薄荷1钱半;黄芩3钱;蝉蜕1钱半;生甘草2钱方剂功效疏风解表;清热止痒..2风寒型;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辨证为风寒束表;肺卫失宣;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黄方”加减..麻黄方处方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功能主治辛开腠理;和血止痒..主气血不足;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3血虚受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辨证为阴血不足;风邪束表;治以滋阴养血;疏散风邪;方以当归饮子加减;4脾肺两虚;风寒束表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辨证为脾肺两虚;卫气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气固表;方以玉屏风散合多皮饮加减..中药药方: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一辨证脾失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方名多皮饮..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赵炳南方..中药方剂二辨证气血不足;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方名麻黄方..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出处赵炳南方..中药方剂三辨证脾虚兼风..治法健脾利湿;祛风止痒..方名荨麻疹汤..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出处屈舒信方..中药方剂四辨证阴血不足;风淫湿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气诱发..治法养阴益血;以清理血分为主;佐以疏风利湿..方名加减当归饮..组成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乌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龙9克;路路通15克;地肤子12克;乌药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俞长荣方..中药方剂五辨证沐浴当风;邪客经络;气血阻痹;而致风疹缠绵..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经..方名麻黄连翘小豆汤合胡煎方..组成麻黄3克;连翘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出处何任方<荨麻疹>另外中医疗法:1、活血祛风法适用病人舌质暗紫;有瘀斑及血瘀症状;并不易分辨风寒及风热症状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荆芥、防风各10克..根据辨证不同又可分为:1活血辛凉透表法:适于有风热症状者..方药:血府逐瘀汤加辛凉解表药;常用:浮萍30克;地肤子30克;升麻6克、葛根15克;浮萍30克、地肤子30克、升麻6克、葛根15克..2活血辛湿透表法:适于有风寒症状者..可用永安止痒汤..3活血湿阳法:并用于湿寒型及大多数皮肤划痕症..可用血府逐瘀汤加:附子10克;桂皮或肉桂10克;血府逐瘀汤加金匮肾气丸;每日两丸..4活血健脾法:适于有脾虚腹泻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参苓白术散..5活血固表法:适用于易汗出;汗后发生风团;相当于部分胆碱型荨麻疹..可用血府逐瘀汤加玉屏风散..2、清热疏风法用凉血消风汤..3、凉血祛风法用凉血消风汤..4、祛风通络法适用于兼有风湿症状者;用独活寄生汤..5、健脾理湿法适用于舌苔白腻;胸脘满闷;或有溏泻者..可用加减胃苓汤..6、散寒化饮法兼有慢性气管炎者..可用加减小青龙汤..7、其他治法个别是病人根据不同辩证;采用不同方药;且体有五味消毒饮、麻桂各半汤、湿热方、消风散及寒湿方等..8、针灸等疗法针刺风府;大椎;曲池、足三里、血海与三阴交等根据辨证取穴与不同补泻法治疗..艾灸疗法;耳针疗法;划耳疗法等也有一定效果..。
荨麻疹又来了,中医12种证型辩证,看完你就懂了(附方药)
荨麻疹又来了,中医12种证型辩证,看完你就懂了(附方药)病案收集中心中医里的荨麻疹01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以突然发作、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痒而不痛、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病史长短不一,易反复发作,一般病程在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
本病病因复杂,现代医学认为,它与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产生变态反应有关。
中医则认为是由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造成。
由于人体正气相对虚弱,且患者体质各异,或内有食滞、邪热,复感风寒、风热之邪;或平素体弱,阴血不足,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气血被耗;或患有慢性疾病(如肠寄生虫、肝炎、肾炎、月经不调等)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交争而发病。
本病西医除抗过敏、封闭、自血疗法外,尚无确切疗效。
而中医治疗该病需辨证论治。
现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临床常见证型,约分十二种,现列如下:荨麻疹常见十二种证型01风寒型症状:全身或局部散发风团,皮疹色白,遇寒后症状加重,得热减轻,无汗,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疏风散寒止痒。
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
方中重用麻黄、桂枝解表散寒止痒。
02营卫不和型症状:全身或局部散发风团反复发作,其疹块小而色淡,自汗,易外感,遇风吹症状加重,舌淡苔薄白,脉缓。
治则: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加减。
方中重用桂枝、白芍调和营卫,加防风、荆芥祛风,白鲜皮止痒。
03风热型症状:全身或局部散发风团,皮疹色红,伴有奇痒,遇热加剧,遇冷减轻,有汗,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散寒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减。
常用荆芥、防风、牛蒡子疏风热止痒,生地黄、知母、石膏清热,蝉蜕、苦参止痒。
04肝郁气滞型症状:全身或局部散发风团反复发作,疹痒尤甚,常伴精神紧张抑郁,心烦易怒,胸闷善太息,胁肋疼痛,经前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舌红,脉弦滑。
治则: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止痒。
方药:逍遥散加减。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荨麻疹的中医辨证一、荨麻疹的定义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水肿和瘙痒的症状,常伴随着大小不等的丘疹和水疱,并伴有短暂性荨麻疹性水肿。
二、荨麻疹的中医病因学解析1.阳邪暴袭:外感风邪、热邪侵袭于表,损伤了人体的卫气。
2.过食辛辣: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3.心肝疏泄失常:情绪波动不稳,心肝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三、荨麻疹的中医病机学解析1.风热互结:表邪风热与里邪痰湿相互结合,堵塞了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皮肤症状。
2.脾胃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湿邪停留于肌肤,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3.气血不和:心肝功能失调,导致气血不和,进一步诱发荨麻疹症状的出现。
四、荨麻疹的中医辨证1.风热郁结证:皮肤瘙痒、红肿且明显,有明显痒感,伴有轻微发热、咽喉红肿、苔黄腻等症状。
2.脾胃湿热证:皮肤湿疹、瘙痒,泛红水肿,伴有腹胀、大便黏滞、苔腻等症状。
3.气血不和证:皮肤瘙痒、红肿不明显,伴有心烦不安、失眠多梦、面色青红等症状。
五、荨麻疹的中医治疗方案1.风热郁结证治疗方案:清热泻风,醒脾和胃。
2.脾胃湿热证治疗方案:利湿泄热,健脾胃。
3.气血不和证治疗方案:调理心肝,调和气血。
六、附件本文档附有荨麻疹相关的图表、表格和检查报告等附件供参考。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09年12月25日通过的一部法律,对中医药事业的监督管理进行了规范。
2.《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19年8月26日通过的一部法律,对药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进行了管理和监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荨麻疹
治荨麻疹消风脱敏
荨麻疹俗称“风疙瘩。
是人们日发生活中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约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作过一次荨麻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多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任何季节均可发病。
因荨麻疹的皮疹“形如豆辨,堆累成片" 高出皮肤,遇风易发,故中医称之为"瘖癅" 、‘风疹块、鬼饭疙瘩。
荨麻疹的主要症状为:皮损常突然发生, 先有皮肤瘙痒,随即起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或皮肤色.风团大小不一,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此起彼伏,皮损可随瘙痒而增多,融合成大片。
发作时间不定,一日可多次反复发作多持续半小时或数小时后自行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
患者自觉剧烈瘙痒及有灼热感。
本病部位不定,可泛发全身,也可局限于某一部位,有时粘膜亦可受累。
胃肠道受累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全身症状可有发热。
部分患者以钝器在皮肤上划痕后,局部出现与划痕一致的风团。
荨麻疹的病程有长有短,急性的可数日或数周后消退,慢性的可反复发作,经年累月不愈。
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少痛苦。
中医治疗急性荨麻疹常分为凤热.风寒两型辨证治疗。
风热型一般疹块淡红或红有灼热感。
汤药可选用经验方
荆芥6g 防风10g 银花10g 连翘10g
薄荷6g 僵蚕10g 苦参10g 丹皮10g
生地15g 黄芩10g 蝉衣10g 生石膏20g
生甘草6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
风寒型一般皮疹色白,遇风冷加剧、汤药可选用经验方:
麻黄5g 杏仁10g 防风10g 荆芥10g
浮萍10g javascript:jk36(22537)地肤子10g 白藓皮10g 丹皮10g
干姜皮10g 陈皮10g 桂枝6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 。
对于慢性荨麻疹要仔细寻找病因,积极祛除病因.并配合服用汤药,可选用经验方:当归10g 川芎10g 熟地10g 白芍10g
何首乌30g 生黄芪30g 白蒺藜15g 白术10g
丹参109 地骨皮10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
饮食疗法:如皮疹遇热加重,可用javascript:jk36(22538)冬瓜皮20g,菊花15g,赤芍12g,每天1剂,水煎后取药汁兑蜂蜜少许代茶饮。
连用7一8剂。
遇寒加重,可用木瓜60g,生姜9g.米醋100g, 每天1剂,放人砂锅中煎煮,待醋煮干时,取出木瓜、生姜,分早晚2次吃完,连用7—10剂。
中医认为‘防病于未然’”,在荨麻疹未发作时,应注意寻找和祛除病因,积极调整胃肠道功能,清除肠道寄生虫调整内分泌,治疗慢性病灶,避免接触致敏的食物、药物。
动物皮毛等。
患病期间,要避免强烈搔抓及热水烫洗,不要滥用刺激性外用药。
保持饮食清淡,忌食鱼腥海味、辛辣酒酪等食物。
适当调摄生活起居,适应气候寒温变化,加强体育锻炼,保持精神安恰。
来自中医中药网语法:
一、一般现在时
一般现在时表示:
1.经常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状态,常和always(总是), usually(通常), often(经常), sometimes(有时候), everyday(每天), every week(每周)等时间状语连用。
2.表示普遍真理
陈述句:
肯定句:《主语+be动词~》
1.I am a teacher.我是老师
《主语+动词~》
I often play football on Sundays. 我经常在周日踢足球。
第三人称单数+动词-s或-es.>
She likes summer. 她喜欢夏天
否定句:1,主语+be动词+not~
You are not a student. 你不是学生
2,主语+do not +动词~
I don’t go to school every day.
我每天不去上学
<第三人称单数+does not+动词~>She doesn’t go shopping on Saturdays. 她在周六不购物。
一般疑问句(句型、用法)
陈述句变一般疑问句时,
1. 把be动词移到主语前面,即《Be动词+主语~》
如: ------Are you a student?
------Yes, I am.
2. 把do或does移到句首,即《Do (Does)+主语+动词原型~》
如:------Do you have English class on Mondays?
------ No, we don’t.
------ Does he play football every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