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

合集下载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 (2)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 (2)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畜牧业概述1. 畜牧业的定义:畜牧业是指利用动物的生物学特性,通过人工饲养、繁殖、管理等措施,生产肉、蛋、奶、毛、皮等畜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

它包括家畜、家禽的饲养以及与之相关的饲料生产、疾病防治、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环节。

2. 畜牧业的重要性:- 满足人类营养需求:畜产品是人体所需优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重要来源。

- 经济价值: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生态循环:畜牧业能够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土地利用率。

- 社会就业:畜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

3. 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传统畜牧业:以家庭为单位,手工操作,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依赖自然草地和农作物秸秆。

- 现代化畜牧业:采用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注重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

二、饲料与畜体的化学组成1. 饲料的概念:饲料是指能供给动物食用,满足其生长发育和生产需要的物质。

饲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 饲料的分类:- 按来源分:植物性饲料(如谷物、豆类、草料)、动物性饲料(如鱼粉、肉骨粉)、矿物质饲料(如食盐、石粉)、微生物饲料(如酵母培养物)。

- 按营养成分分:能量饲料(如玉米、大麦)、蛋白质饲料(如豆饼、鱼粉)、粗饲料(如干草、秸秆)、青绿饲料(如青草、叶菜)。

3. 畜体的化学组成:- 水分:占畜体比重最大,约为50%-70%,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 蛋白质:约占畜体16%-20%,是构成动物机体细胞、组织的主要成分,参与生长发育、繁殖和代谢。

- 脂肪:约占畜体10%-20%,是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同时具有保温、缓冲和保护内脏的作用。

- 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糖类、淀粉和纤维,是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

- 矿物质:包括钙、磷、钾、钠、氯、镁等常量元素和铁、铜、锌、锰、碘、硒等微量元素,参与骨骼、牙齿的形成和生理功能的调节。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畜牧学的定义与地位1. 定义:畜牧学是农业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畜禽的遗传改良、繁殖、营养与饲料、饲养管理、疾病防治以及畜产品加工和动物福利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和实践技术。

2. 地位:- 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畜牧学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的两大支柱。

-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畜牧业为人类提供肉、蛋、奶等动物源性食品,对保障国家食品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畜牧学是生物学、农学、兽医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二、畜牧学的研究内容1. 遗传育种:- 研究畜禽的遗传规律,包括遗传变异、遗传传递和基因表达等。

- 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进行品种改良和选育,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和适应能力。

2. 繁殖技术:- 研究畜禽的生殖生理和繁殖行为,提高繁殖效率。

- 探索和应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现代繁殖技术。

3. 营养与饲料:- 研究畜禽的营养需求,制定科学的饲料配方。

- 研究饲料的加工、储存和利用,提高饲料的转化效率。

4. 饲养管理:- 研究畜禽的生长发育规律,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

- 探讨不同生产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5. 疾病防治:- 研究畜禽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 制定免疫程序和疾病监控体系,保障畜禽健康。

6. 畜产品加工:- 研究畜产品的屠宰、分割、加工和保存技术。

- 开发新产品,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畜牧学的发展历程1. 传统畜牧业:以手工操作和经验传承为主,生产效率低,产品单一。

2. 现代畜牧业:引入工业化生产模式,采用遗传育种、饲料工业、机械化生产等技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3. 未来畜牧业:追求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绿色、高效、安全的畜牧业。

四、我国畜牧业的现状与挑战1. 现状:-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长。

- 品种改良取得显著成果,良种覆盖率提高。

动物科学专业(马科学方向)课程体系框架图

动物科学专业(马科学方向)课程体系框架图

动物科学 动物科学 动物科学 动物科学
动科学院 动科学院 动科学院 动科学院 动科学院 动科学院
掌握运动马的饲养与马房管理的基本理念、方法,为从事马业科学及相关
马饲养与马房管理(及实验) 40(8) 第 5 学期 专业的工作奠定基础。先修课程:《动物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动物
动物科学
营养学》、《饲料学》、《家畜环境卫生学》等。
大学物理
生命科学 动物医学 动物科学
理信学院 理信学院 生科学院 生科学院 生科学院 生科学院 动科学院 动科学院
畜牧微生物学(及实验)
家畜环境卫生学
动物育种学(及实验)
动物繁殖学(及实验) 专 业 课 程
动物营养学
饲料学
64(24) 40
56(8) 56(16)
48 48
第 4 学期 第 4 学期 第 5 学期 第 5 学期 第 4 学期 第 5 学期
掌握我国马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了解中国的相马文化、
马文化概论
32
第 5 学期 马政文化、马的技术文化、马舞、马戏、赛马文化等相关知识,为从事马
动物科学
业科学及相关专业的工作奠定基础。
马普通病学(及实验)
48(8)
掌握马常见普通病(外伤、胃肠道疾病、肢蹄病等)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第 5 学期
为从事马业科学及相关专业的工作奠定基础。
动物医学
马遗传资源学概论
掌握我国主要地方品种马的起源进化、遗传特征和保护利用的原理和方
24
第 6 学期
动物科学
法,为从事马业科学及相关专业的工作奠定基础。
马外貌鉴定学(及实验)
24(8)
掌握良种马匹外貌鉴定的原则和方法,为从事马业科学及相关专业的工作 第 6 学期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一、填空题1.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的数量超过()时,就会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出现环境污染。

2.光化学烟雾是由碳氢化合物和()的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的混合物。

3.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氧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光化学氧化,另一种是()氧化。

4.大气污染中,根据污染物的生成过程及化学性质的不同,可将污染物分为()和()。

5.大气污染中,为便于分析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运动,按污染源特点可分为()污染源和()污染源。

6.酸雨通常指pH值低于()的降水。

7.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由()和()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8.农药在土壤中降解包括化学降解、生物降解和()降解。

9.噪声和微波对环境的影响,同属()污染。

10.所谓生物多佯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一—植物、动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11.“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主要地概括了()的概念。

12.中国环保三大政策是指:预防为主、()、强化管理。

13.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是(),环境质量评价是人们认识环境质量的手段和工具,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

14.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

15.对林地土壤进行土壤污染评价时,应选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级标准。

16.1996年我国颁布了《》(GB3096—1996)用以代替1982年颁布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17.生物监测结果之所以具有可比性,是由于生命具有()。

18.某一污染物质如SO2的环境质量指数可看成是(),区域的环境质量指数可看成是综合指数或分指数。

19.在一定的环境影响因素的作用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时间和()变化特征。

20.作水环境影响评价须先同主管的环保部门确定河段或水域的功能和环境()值。

21.人类对森林生态环境的要求有()和经济需求。

《动物遗传资源价值与保护意义》

《动物遗传资源价值与保护意义》

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论文食品科学学院2010级王文佳222 010 3240 12031 Part one 动物遗传资源价值与保护意义一.首先,解释一下“动物遗传资源”的含义。

据估计,地球上有3000多万种生物种,其中4万种为脊椎动物,不到1.5万个种属于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但只有30个种被驯化进入人类食物链。

为了适应各地气候和不同人的需要,人们培育出了很多遗传上有差异的动物类型或品种。

这就是我们要保护的重要动物遗传资源。

二.动物遗传资源的价值动物遗传资源是地球生命经过长期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们来医生存和继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们提供了食物、能源、医药娱乐等基本需求。

动物的遗传资源与人类有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一)直接价值动物遗传资源的直接价值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它可以作为食物、药物、能源、工业原料,可以直接以金钱交换。

家禽动物给予我们主要的动物性蛋白质等、补充身体所需各种物质,使我们身体均衡健康。

2.与此同时它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当今社会,各种动物作成各种琳琅满目食品,不仅是我们的设备提更均衡发展,同时,在交易这些食品的过程中,动物作为食品更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各种各样的动物食品,还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4.更是在受猎运输等多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简接价值动物遗传资源的价值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维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为人类社会适应自然变化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原材料。

3.美学价值。

4.文学价值.。

虽然这些价值都是隐性,但却是客观存在的。

三.动物遗传资源的现状1.中国地广物博,拥有许多特别的珍稀动物。

2.中国有着丰富的畜禽资源,而且也独具特色,有许多宝贵基因。

四.为什么要对动物遗传进行保护1.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意义。

就拿家养动物来说吧。

这一行业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行业。

当代经济高速发展,很多东西已经产业化。

而这一产业的经济也是产业化高速发展。

我曾经听说过,有一个大学女生靠“养苍蝇幼虫”发家致富,不管如何,动动物食品产业已经和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了。

动物遗传资源概论

动物遗传资源概论

一、动物遗传资源的概念家畜遗传资源是家畜中存在的,被视为创造社会财富的原材料的遗传变异。

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技术背景下能用于家畜育种事业,满足社会物质、文化需求的遗传性变异以及携带这类变异的家畜种群、个体、胚胎、配子和其他有生命的载体,就是家畜遗传资源。

遗传性变异:以遗传物质为基础的变异,就研究角度而言,包括4个层次:1 DNA核苷酸,特别是编码区序列的突变。

2 DNA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突变和蛋白质多型。

3 体现于核型、染色体畸变、染色体多型等细胞学特征的变异。

4 具有遗传制约性的生理、形态性状的差异等。

一切遗传性变异归根结底都以决定RNA和蛋白质的DNA编码区即基因及其组合体系的差异为基础。

因此家畜遗传资源本质上是基因资源。

二、家畜遗传资源的特点1、再生性:保持遗传性变异类型的种类。

而一般上网资源的再生则是保持种群规模。

个体数量的增加,群体的扩大与家畜遗传资源的再生并没有直接关系。

个体数增加以生物的繁殖本能和现实市场需求为基础,而家畜遗传资源的再生则主要依赖于人类的育种活动。

2 耗竭性:家畜遗传资源的耗竭,主要来自在消费市场所追求之外的可遗传的变异资源缺乏保障,携带这些变异的种群在原产地直接被流行种群所取代,或者作为“杂交改良”的对象泯灭于一次性的“利用”之中。

家畜遗传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一般并不是利用过度,而是忽视保护,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既要蒙受不可弥补的全局性损失,又不可能得到任何临时性的局部利益。

三、动物遗传资源学以家畜遗传资源为研究客体的科学是动物遗传资源学。

这是当代生物科学领域正在形成的一个独立的研究体系。

具体的说,动物遗传资源学是研究基础遗传资源的起源、系统、分布、生态特征、品质特征以及评价、保护、开发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当代家畜遗传资源日益枯竭的现实及保护、拯救这些资源的客观社会需要是推动其形成的社会原因;现代动物遗传学、群体统计学、家畜育种学以及家畜文化史研究的既有成果,是其得以产生的科学前提。

资源与环境概论

资源与环境概论

资源与环境概论名词解释:1生物资源: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具有生命的有机体,构成了一类再生性的自然资源,即生物资源。

2生命延续性:指地球上的生命形式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类到复杂类,都具有自我复制、繁衍再生的能力。

3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4生物多样性:指一定时间、空间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5草地:指草本与木本饲用植物所着生的土地;有天然草本植被着生的称为草原。

6脆弱生态环境:指对环境因素改变反应敏感,而维持自身稳定的可塑性较小的环境系统。

7结构性脆弱性:所谓结构型脆弱性是指生态系统结构本身存在着先天的不稳定和敏感性。

8胁迫型脆弱性:指由于外界的压力或干扰,易使生态环境系统遭受损失或产生不利的变化。

9水资源:指自然形成且循环再生,并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直接利用的淡水。

10水环境:指自然界各类水体在系统中所处的状况,即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以及其密切相关的诸多环境要素的总和。

11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1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能够创造财富和产生经济价值的那部分土地。

13土地利用: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人们为了某种目的,按照土地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土地进行的开发、使用等活动。

14土地覆盖: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所覆被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

15植物气候生产力:简单说,就是气候因素对生产力的影响。

16矿床:指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的某些物质成分的质和量符合一定的经济技术要求,并能为国民经济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17环境标准:进行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的基本依据,也是国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遗传多样性保护策略讨论报告

遗传多样性保护策略讨论报告

遗传多样性保护策略讨论报告概述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某一物种内个体之间基因的差异性。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的适应性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报告将探讨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包括保护自然栖息地、建立遗传资源库以及科学监测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一、保护自然栖息地自然栖息地是维持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基础。

保护自然栖息地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1. 增加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建立更多的自然保护区,扩大现有保护区的面积,保护栖息地中的有效生物群落,确保物种的迁徙和基因的流动。

2. 恢复和重建栖息地:对受到破坏的栖息地进行恢复和重建,包括植被恢复、水体治理等措施,为物种提供更多的生存和繁衍空间。

3. 促进生态廊道的建设:建立生态廊道,连接不同的栖息地,促进物种间的基因流动,增加遗传交流,提高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二、建立遗传资源库建立遗传资源库是保护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对于保存物种的遗传信息和基因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遗传资源库可以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1. 采集和保存种子和胚胎样本:对于植物和动物,采集和保存种子和胚胎样本,以保留物种的遗传信息。

2. 建立基因库:通过提取、复制和保存物种的遗传信息,建立物种的基因库,以备后续研究和保护工作的需要。

3. 保护野生个体和养殖种群:保护野生个体和养殖种群,防止野外物种数量过度减少或者养殖物种的品种纯净度下降。

三、科学监测和管理科学监测和管理对于遗传多样性的保护至关重要,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施:1. 遗传监测和评估: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监测和评估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流动和基因频率的变化,以了解物种的遗传状况。

2. 制定保护计划和管理政策:根据遗传监测和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和管理政策,包括限制捕捞量、禁止非法猎捕、控制入侵物种等。

3. 科学研究和教育宣传:开展相关的遗传多样性科学研究,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的遗传多样性保护意识和行动力。

畜牧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畜牧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畜牧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50445课程名称:畜牧学概论英文名称:Animal Husbandr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72 学时学分:4.0适用对象:动物医学、农学、草业科学等专业的本科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动物学、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家畜病理学、应用数学(含高等数学、概率论基础、线性代数)、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二、课程简介畜牧学是一门研究动物生产原理与技术的综合性课程,重点阐述我国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动物营养原理、饲料、动物遗传基本原理、动物育种、动物繁殖等。

要求掌握畜牧生产与科研的基础理论,畜牧生产中各主要环节的基本技能,能够利用所学理论和技术,科学发展畜牧生产,解决生产应用中的问题,提高动物生产力和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益。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它包括动物遗传、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原理与饲料4大部分。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动物饲养原理、动物遗传的基本原理、动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育种的基本方法、动物繁殖生理、繁殖技术及常见的繁殖障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动物生产专业课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畜牧业的地位和作用;2.了解国内外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①畜牧业在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②我国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③国外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④畜牧生产的概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畜牧生产3.问题与应用①发展畜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有何重要作用?②阐述国外畜牧业生产现状和发展方向;③我国畜牧业产业化生产的实质和特点是什么?(三)课后练习(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①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②课堂讨论。

2.教学手段①教学录像;②计算机教学辅助课件(CAI课件)。

动物保护概论

动物保护概论

《动物保护概论》第1讲动物保护的内容及意义1.1 动物保护的概念及范畴○动物保护的概念●对濒危动物物种和种群的保存,以维持生态平衡,丰富生物多样性。

●对动物个体生命的保护和保健,使动物免受身体损伤、疾病折磨和精神痛苦等,减少人为活动对动物造成的直接伤害。

●因此动物保护这门学科的内容是研究防止动物濒危或灭绝,避免或减轻动物因患病、损伤等原因所致的痛苦以及相关福利的一门科学。

○动物保护的对象(1)以保存物种或资源为目的的动物保护,主要包括濒危的野生动物、种群大幅度下降的家畜地方品种等;(野生动物:即生存在天然自由状态下,或来源于天然自由状态下虽经多代人工饲养,但尚未产生明显进化变异的各种动物。

)(2)以动物康乐为目的的动物保护,主要包括受人们日常控制的动物,如家畜、家庭动物、实验动物、圈养动物等。

1.2 动物保护的意义●生态效益●保护动物可产生很高的生态效益,因为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动物保护的实际上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动物是自然界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动物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内容。

●社会效益●动物保护的社会效益一般远远大于它的经济效益。

保护动物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建立文明的法制社会。

●建立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经济价值●动物保护具有潜在的和现实的经济价值1.3影响动物保护的因素●传统观念观念差异是影响动物保护的重要因素。

许多宗教、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往往决定了人们对动物保护的观念。

●宗教宗教信仰决定动物保护的对象。

如佛教的放生,不猎杀动物无疑对动物保护起促进作用。

●文化习俗: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动物保护的态度。

同样的动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如回民不吃猪肉。

●心理因素:动物保护与人的心理因素有一定关系,个人偏爱、憎恨或害怕某种动物,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

1.4 动物保护手段●加强动物保护的宣传和立法●195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稀有生物保护办法》,规定《禁止任意捕猎松潘等地的大熊猫等稀有生物》。

动物的遗传和

动物的遗传和
本能行为的遗传机制
本能行为的遗传机制包括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以及表观遗传学等,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使得动物能够适应环境并生存下来。
动物的学习能力部分受遗传因素影响,一些基因与学习和记忆能力相关,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影响动物的学习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动物的学习经验可以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后代,这使得后代在面对相似环境时能够更快地适应。
04
CHAPTER
动物进化中遗传机制剖析
基因突变
DNA序列的突发性改变,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突变具有随机性,但某些突变可能使个体更适应环境。
基因重组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重组增加了遗传多样性,有助于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
突变与重组的相互作用
基因突变
自然突变是自然界中随机发生的基因突变,而人工诱变则是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诱导基因发生突变。
自然突变与人工诱变
研究突变性状的表现和遗传规律有助于揭示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为动物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突变性状分析
03
CHAPTER
动物行为受遗传因素影响探讨
基因控制本能行为
动物的本能行为,如觅食、逃避天敌等,受基因控制,这些基因在进化过程中被自然选择所保留。
促进生物科学研究
1
2
3
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各国之间动物遗传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有助于充分利用全球范围内的遗传资源。
共享遗传资源
国际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进步,共同研发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动物遗传研究的水平和效率。
推动技术创新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制定国际统一的动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标准,促进全球范围内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一、填空题1.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的数量超过()时,就会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出现环境污染。

2.光化学烟雾是由碳氢化合物和()的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的混合物。

3.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氧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光化学氧化,另一种是()氧化。

4.大气污染中,根据污染物的生成过程及化学性质的不同,可将污染物分为()和()。

5.大气污染中,为便于分析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运动,按污染源特点可分为()污染源和()污染源。

6.酸雨通常指pH值低于()的降水。

7.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由()和()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8.农药在土壤中降解包括化学降解、生物降解和()降解。

9.噪声和微波对环境的影响,同属()污染。

10.所谓生物多佯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一—植物、动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11.“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主要地概括了()的概念。

12.中国环保三大政策是指:预防为主、()、强化管理。

13.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是(),环境质量评价是人们认识环境质量的手段和工具,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

14.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

15.对林地土壤进行土壤污染评价时,应选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级标准。

16.1996年我国颁布了《》(GB3096—1996)用以代替1982年颁布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17.生物监测结果之所以具有可比性,是由于生命具有()。

18.某一污染物质如SO2的环境质量指数可看成是(),区域的环境质量指数可看成是综合指数或分指数。

19.在一定的环境影响因素的作用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时间和()变化特征。

20.作水环境影响评价须先同主管的环保部门确定河段或水域的功能和环境()值。

21.人类对森林生态环境的要求有()和经济需求。

2022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2022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①101 统考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统考英语一③655 植物生理学④854 生物化学
095105养殖
不怀亮、李学伟、赖松家、吴登俊、李志琼、王继文、严太明、杜晓惠、白 林、杨 淞、朱 庆、张明旺、唐国庆、张红平、刘贺贺、刘海峰、朱 砺、杜宗君、张 明、李明洲、赵小玲、刘益平、李 利、韩春春、仲 涛、赵 叶、胡耀东、杨建东、张顺华、李 亮、何 桦、尹华东、王 讯、周光斌、许恒勇、蒋岸岸、姚永芳、黄小丽、曾长军、李 岩、康 波、姜 俊、王 彦、姜冬梅、陈仕毅、王林杰、杨明显、陈德芳、赵柳兰、何 智、牛丽莉、唐茜子
090102作物遗传育种
作物品质遗传育种
经济和特用作物遗传育种
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
生物技术与育种
作物基因组研究
黄玉碧、牛应泽、柯永培、石海春、佘跃辉、蒲至恩、李 壮、武晓玲、胡育峰、田孟良、王 强
①101 统考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统考英语一③655 植物生理学④854 生物化学
0901Z1药用植物学
农业害虫及其防治
资源昆虫及其利用
杨群芳、王海建、李 庆、蒋春先
①101 统考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统考英语一③655 植物生理学④854 生物化学
090403农药学
农药毒理学
生物源农药
乐贵洲、杨春平、王学贵
①101 统考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统考英语一③655 植物生理学④854 生物化学
095101作物
①101 统考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统考英语一③656 动物生理学④854 生物化学
090504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特种水生经济动物养殖
蜂学
黎德兵、杨明显
①101 统考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统考英语一③656 动物生理学④854 生物化学

动物科学学科概论

动物科学学科概论

动物科学学科是一门研究动物生长发育、营养需求、繁殖育种、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科学。

动物科学学科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动物生理学、动物营养学、动物育种学、动物生态学等。

动物科学学科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为人类的农业生产、食品供应和动物资源保护等方面提供支持。

动物科学学科的研究内容包括动物的生物学特性、生理机能、生长规律、繁殖技术、遗传改良等方面,以及与动物相关的环境因素、饲料营养成分、疾病诊断与防治等方面的研究。

动物科学学科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涉及畜牧业生产,还涉及到野生动物保护、动物园管理、宠物养殖等领域。

同时,动物科学学科的发展也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如医学、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等。

总之,动物科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遗传资料管理制度

遗传资料管理制度

遗传资料管理制度遗传资料是指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包括生物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的载体、包括生物的种子、种苗、胚胎、病毒和植物、动物、细菌、真菌、藻类等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遗传资源是指包含在种质资源中的具有遗传特征的各种生物资源,包括原始种、野生种、栽培种等。

遗传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资源,也是人类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中国,关于遗传资料管理制度主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品种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有详细的规定。

这些法律法规非常重视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护遗传资源的合法权益和维护国家利益。

一、遗传资料管理制度的目的和价值1. 保护遗传资源。

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包含着大量的遗传信息和物质基础,对它们进行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维护。

2. 促进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制定合理的管理办法和规范,可以有效地促进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保证其在利用过程中不受到破坏和损失。

3. 保护国家利益。

遗传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国家的财产,对它进行严格的管理能够有效地保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4. 保护个人和团体的合法权益。

在遗传资源的管理过程中,保护个人和团体的合法权益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遗传资源的合法合规使用。

二、遗传资料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管理实施1. 遗传资源调查和监测。

对遗传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是保护遗传资源的重要工作,只有清楚了解各种遗传资源的分布和数量,才能有效地管理和保护它们。

2. 遗传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对于各种遗传资源的收集和保存,需要建立专门的遗传资源库,对各种遗传资源进行分类、鉴定和保存,以便将来的利用。

3. 遗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对于收集和保存好的遗传资源,需要以科学的方法进行遗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遗传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资源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班级:动科122班学号: 123531210姓名:凯丽比努尔·阿不都热依木标题:动物遗传资源保护的理论和方法摘要: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概论主要包括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与形成机制、动物遗传资源保护现状、动物遗传资源保护原理和一般途径、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管理、生物技术在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中的应用、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的有关法规、行动计划和国际组织、动物遗传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等内容,同时系统介绍了畜禽、实验动物、渔业和野生动物等遗传资源的保护现状关键词:遗传保护动物气候变化对动物遗传资源的影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Global Warming)、酸雨(Acid Deposition)、臭氧层破坏(Ozone Depletion),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据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研究报告,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了1万多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发达国家排放约占80%。

气候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带甚至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气候变化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5℃,全球所有区域都可能遭受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所受损失尤为严重;如果升温4℃,则可能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造成全球经济重大损失。

据2006年我国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等方面,可能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生物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台风和风暴潮频发、沿海地带灾害加剧、有关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受到影响。

目前的气候变化,全球科学家的共识是: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类自己的责任,人类今日所作的决定和选择,会影响气候变化的走向。

今日,地球比过去两千年都要热。

如果情况持续恶化,于本世纪末,地球气温将攀升至二百万年来的高位。

至于对动物遗传资源的影响,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变化造成物候期和分布范围的变化。

物候是动植物受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如气候、水文、土壤等影响而出现的一年为周期的自然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等,动物的迁徙、产卵、冬眠等规律性的现象。

近几年来,全球范围内普遍观测到动植物的物候期的改变。

在北半球,鸟类的分布北界主要由低温线决定。

随着温度的升高,英国许多鸟类分布的北界平均向北迁移8.9km,而分布的南界没有明显变化。

杜寅等研究发现,中国近20年来由120中鸟类的分布出现了北扩或西移,一些亚种间已经出现了分布重叠,这可能会导致基因交流,使种内遗传多样性下降。

物种分布的迁移导致海拔和低纬度地区物种多样性降低,加大了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物种之间的竞争,必然会带来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

物种的奇异还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当遇到生境破碎或者地理隔离是,迁移将面临困难。

特别是靠山顶的物种,容易彻底丧失它们的栖息地。

2.气候变化加大物种灭绝速率。

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与资源过度利用,栖息地丧失及外来物种入侵一起,成为物种灭绝的主要因素之一。

有预测认为,温度没升高一度,就会有%10的物种灭绝。

但是另有研究认为,物种灭绝的比例会更高,因为生态系统的响应是非线性的,物种的灭绝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

除此之外,气候便会影响了物种的繁殖。

气候变暖使动物的栖息环境发生转变,使病虫害的作用增强,很多野生动植物病虫害对温度,降水量和适度非常敏感,气候变化可以增加病原体的生长率和存活率,疾病的传染性以及寄主的易感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对物种产生了影响。

气候极端事件也会对物种造成较大的影响,20世纪中期全球海水温度平均上升1度,同时世界范围内的珊瑚白化事件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1997年到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曾毁灭了世界上%16的珊瑚礁。

生物技术在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上的应用第一,基因操作技术1.基因克隆这是一种以蛋白质特殊功能为前提的克隆方法,也是基因克隆中较早采用的策略之一。

首先,构建基因或cDNA表达文库,然后将表达文库分成若干亚文库分别转染细胞,通过一些特定的灵敏的生理生化指标或抗体免疫反应来检测亚文库表达产物的功能,在检测得到阳性亚文库后,一种途径是进一步对亚文库再分小,重复筛选,直至最后得到单克隆功能基因;另一种途径则是利用原位免疫组化的方法分离出呈阳性反应的单细胞,进而分离出相应的功能基因。

此外,还有许多新的基因克隆技术如基因组错配筛选(GMS)、代表性差异分析(RDA)、外显子扩增技术以及mRNA差异显示技术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2. 基因转移作为生物遗传改良、培育快速生长和抗逆优良品种的有效技术手段,已成为应用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

大批量、高效转基因方法是基因转移研究的重点,除传统的显微注射法、基因枪法和精子携带法外,目前已发展了逆转录病毒介导法、电穿孔法、转座子介导法及胚胎细胞介导法等。

近几年研究集中在目标基因筛选,如抗病基因、胰岛素生长因子基因及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等作为目标基因。

3. 遗传标记限制性内切酶(RFLP)技术、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DNA指纹分析技术、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PL)等分子标记技术用于基因多样性分析,为种质鉴定和遗传育种提供依据。

第二,细胞和染色体组技术1. 多倍体诱导通常动植物细胞染色体组为2组。

由自然环境因素或人工特殊处理形成2组以上染色体的动物体称为多倍体。

一般人工诱导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三倍体,三倍体具有生长快、净肉率高、肉质好,生命周期长等特点;另外三倍体还有利于种群控制,具有较高的抗病力和抗逆性。

2. 雌核发育雌核发育指的是卵子需要精子的激活但精子并不提供遗传物质的一种单性生殖方式。

自然界存在这种单性生殖的动物,人工诱发手段也可使未受精卵进行雌核生殖,但产生的个体绝大多数是单倍体,难以存活,需紧接着二倍化的特殊处理。

除了可以加快建立选育系和控制性别外,还可以使一些稀有的隐性等位基因显现而产生优良性状,使具有重要经济性状的显性基因转为纯合状态,雌核发育后代还可用来鉴定其近交衰退现象等。

3.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一细胞核移植到另一去核的未受精卵或细胞内的生物技术。

4.细胞培养技术是把生物的细胞分离、培养、诱导再生或快速繁殖的技术。

第三,免疫防治技术:DNA疫苗在动物疾病防治上,传统的疫苗是用灭活菌体疫苗或弱毒性的菌体疫苗,前者往往效果不明显,后者却仍可造成轻微感染或回复突变为病原株的危险。

DNA疫苗又称基因疫苗或核酸疫苗,它是将病毒或微生物中负责转译抗原蛋白的基因片段分离出来,在体外与载体连接形成重组DNA,然后转移入宿主细胞,在宿主细胞内表达抗原蛋白,达到免疫的效果。

这种疫苗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适宜大规模生产,它在体内能长期表达,不断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可组成多价疫苗,即一种疫苗能诱导产生针对多个抗原表位的免疫保护作用。

目前,转基因在农作物生产中得到广泛运用,而转基因这种新型生物技术生产出产品提高了食品安全,增进了牲畜的健康。

生物技术对改善畜牧业也具有很大潜力,例如:减少动物排泄物及其磷氮含量和气味。

发展并使用这些生物技术将有助于保护环境。

新型动植物生物技术的发现与发展,是走向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商业化的环节之一。

管理程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检查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动物或者使用了生物技术产品的动物的构成等同性。

具有等同性将说明,经过基因改良的动物没有因此发生实质上的改变。

转基因农作物与动物遗传资源保护虽无直接联系,但其间接影响着动物的生殖发育,因此它们之间也存在着间接的联系。

我国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现状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

同时,中国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其面积以每年0.5×104km2的速度减少;草原由于超载过牧、毁草开荒的影响,退化面积达87×104km2。

生态系统的大面积破坏和退化,不仅表现在总面积的减少,更为严重的是其结构和功能的降低或丧失使生存其中的许多物种已变成濒危种或受威胁种。

高等植物中有4000—5000种受到威胁,占总种数的15%—20%。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约为其总数的1/4,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这其中包含很多原因:1 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

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

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

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

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

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

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

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

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

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

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

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

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

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2 掠夺式的过度开发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