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新考试大纲新课标历史讲解
(新课标全国Ⅲ卷)2017年高考 文综历史 详解- 7页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3·文综历史(试题解析·实战模拟·复习指导·课案附件)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必修3、1(考点所属教材范围,下同)图4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解题:(做题过程模拟与思路引领,下同)A.文字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不断演进,由繁到简。
与该选项的关联性强,但是,又觉得有点过于表象化,把握不是很大,那就保留下来,继续看后面的选项。
B.书写材料跟文字的简化与否,没有必然的关联性。
可考虑排除。
C.据教材中提及的战国时期几次改革看,都没有文字改革方面的内容。
错误的可能性极大,多半排除。
D.“书同文”即统一文字,始自秦朝。
有违事实,果断排除。
最后,对比下来,还是A没有明显错误,可以确定了。
备注:正确项的描述比较表象化,需要在细心、周密的思考后,能果断排除其它项。
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必修2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题:A.“义利观”中,“义”是某种特定的伦理规范,道德原则,“利”是物质利益。
一般情况下,对利益的追求,是人们努力的重要动力。
可见,至少利益观是不会有根本改变的。
错误,排除。
B.首先题中无此意;再者,所列行业,还包括农牧业和采矿业。
错误多,排除。
C.该项描述与背景知识倒是吻合,没有知识上的错误;题意看,各行业都有努力致富者,这确实跟当时经济的整体形势是有关联的。
不敢确定,但也不能轻易排除,还需要看清楚最后一项来确定。
D.题中“倾郡”、“倾县”之类的,是指富裕程度,指财力,而非权力。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图4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答案】A【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汉字的演变【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
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为切入点,其实质上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及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
小切口,但需要学生有大范围的知识体系,并且本题还是以图片的方式呈现更增加了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题学生易选D项,这是命题者的高明之处,选D项是受图片信息的误导和学生思维定势的局限性导致,小题见大智慧。
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A项出现在明朝,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汉代经济尚未发展到这种程度,同时题材料也没有涉及到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
汉代是重农抑商比较严重的朝代,所以B项错误。
D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该内容,题干表明的是富商的发展态势,并未涉及到政治权利问题。
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的现象,所以答案选择C项。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汉初经济发展【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整理并识记调动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能力中档。
学生只要准确记忆汉代经济发展的一些相关内容即可答对,但答对的前提是对材料内容的准确解读。
2017高考历史大纲解读

2017高考历史大纲解读高考大纲高考改革高考政策高考真题高考复习资料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7高考历史大纲解读,2017高考历史大纲解读10月14日教育部正式发布2017年《考试大纲》这是30年来第一次如此大动作宣传高考考试大纲。
新考纲将“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作为高考的核心立场与基本功能,由此设计和制定了能够充分体现这种核心立场的“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
考试大纲还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育人导向。
总纲指出:《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
《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
《考试大纲》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
权威解释:考纲修订的目的,一是强化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二是加强高考命题的标准建设,突出高考作为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桥梁的功能。
三是结合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完善考核目标的内涵,增强科学性和规范性;适当调整选考模块,满足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契合课程标准修订方向。
总纲指出:《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
通过“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个三位一体的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通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 的问题; 通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新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

新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2017年新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是推进考试内容改革的切入点,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2017年新高考历史大纲解读,供参考复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变化有:历史科目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6个选考模块分别为“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考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3个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3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
解读:选考板块的变动,从具体内容上“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没有变化。
变化最大的是“改革”,原先的九次改革,现在只保留了六个,阿里改革、宗教改革以及梭伦改革被删掉。
建议把宗教改革和梭伦改革放到必修里讲为宜。
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强知识考察的力度。
备考建议:教授一般建议历史学科从四大维度来备考:第一维度必备知识,这是备考的基石,但这并非最核心考察要求。
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纯知识性考察,可以说逐年递减。
考生仅需要对核心主干史实有准确把握,对关键历史概念有明确解读,对重大历史现象有合理认识即可应对考试要求。
大规模的死记硬背并不能有效提高考试分数。
这次修订中删除了三个无关痛痒的选考版块目的也在于希望考生集中精力强化核心知识的习。
对策:建立合理知识框架体系,强化主干知识点理解。
第二维度——关键能力,这是备考的趁手工具。
高考历史对考生注重四个基本能力的考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简单说要读的快,评的准。
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新课标Ⅰ、Ⅱ、Ⅲ卷分析

2017年全国⾼考历史新课标Ⅰ、Ⅱ、Ⅲ卷分析2017年全国⾼考历史新课标Ⅰ、Ⅱ、Ⅲ卷分析与教学启发——致2018届⾼考考⽣【历有秘诀,尽⼼则⽆悔;史⽆捷径,功到⾃然成】整理时间:2017年11⽉9⽇2017年的⾼考已经尘埃落定,不出所料,各种吐槽都有,但⼤体分两类:⽀持和批判。
教育部考试中⼼也第⼀时间将试题分析发出来,对2017年⾼考特点分析定了调⼦,圈了范围。
总体看,持肯定态度的多,批判的声⾳少。
⾼考题像春晚⼀样,尤其是作⽂,不分专业⾮专业,都能找到各⾃的“槽点”。
专业的分析试题背后的出题意图,⾮专业的讨论试题本⾝的内容。
对历史来说,专业的讨论多些,⾮专业的甚⾄不感兴趣。
我姑且也凑热闹说说对今年试题的看法。
⼀、试卷结构与排版今年试题结构按通史体例编排的更明显,由于政治原38题拆分为两题,导致Ⅰ和Ⅱ卷的历史材料题往后顺延⼀题,从41题开始;由于地理选考题少了⼀题,所以历史选做题的题号最终未变。
Ⅲ卷的材料题必做部分题号未变,选做部分因地理选做少⼀题,导致历史题号提前,从44题开始。
题号的变化对学⽣的考场应变能⼒是很好的考验,也提醒⽼师和学⽣在复习中不能“唯规律是从”。
各套试卷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必修部分分值⽐例如下:表⼀:全国新课标试卷中国史、世界史分值统计必修部分Ⅰ卷中国史、世界史分值⽐例近似 1.2:1(55:45),Ⅱ、Ⅲ卷分值⽐例近似2:1(67:33,64:36)。
选修部分中国史两题(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各⼀题),世界史⼀题。
Ⅰ卷与2016年(中外史⽐例2:1)相⽐,明显增加了世界史的考查。
Ⅰ卷世界史分值的增加都出现在中外对⽐中,从家国情怀的⾓度看,有利于学⽣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化传统,形成⼴阔的国际视野。
Ⅰ卷⾛在⾼考改⾰的前列,是试验⽥,Ⅱ、Ⅲ卷在逐步过渡1。
⼆、试卷主要特点1、语⾔阅读障碍降低,难度上总体平稳。
选择题基本摒弃了难懂的⽂⾔⽂,题⼲阅读量与去年⼤致相当,第41题的材料⽂字控制在370—425字之间。
2017年高考大纲解读:历史

2017年高考历史大纲解读:删去多个选考模块
分享:
2017年修订后的历史考试大纲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选考模块部分:往年考试大纲规定的6个选考模块分别为“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2017年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考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3个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三个模块中任选一个作答。
虽然历年的考试大纲选考部分规定的是六个模块,但是全国课标卷一直考查的是四个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即由原来的四选一变为三选一。
调整的理由应该有二:一是减少试卷长度,减轻考生的阅读量,有利于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有效的完成答卷;二是“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相对于其他选修模块内容难度较大,历年的阅卷结果显示该模块的得分率均较低,此次调整能更好地体现高考的公平性。
而在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应把握好“六个度”:历史一轮复习课的“知识跨度”;历史二轮复习课的“思维深度”;历史三轮复习课的“能力高度”;历史专题复习课的“学科厚度”;历史热点复习课的“课堂精度”;历史试卷讲评课的“总体效度”。
2017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调整解读课件 (共26张PPT)

二、完善考核目标。 结合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考试 大纲中对考核目标的内涵进行修订,在考 试说明中对各个考核目标进行具体解析, 并补充试题样例,进一步说明考核目标要 求,便于考生理解和复习备考。
2017考核目标和要求: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 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2016)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 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l.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
2017年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历史答案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解析打字:余世友、杨伟平、黄金重、史玲玲、韦钧苑、朱凤龙、刘广华、刘广华、魏忠仁整理:龙辉校对:张庆君解析人:云南昆明李怀平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解析】:此题只要读懂材料即可做对。
从“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并把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等信息,即可得出答案为C。
【答案】:C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解析】:此题关键要注意“宋代”这一历史时期。
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壮大,适应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话本、风俗画等出现和增多。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明显与封建传统道德相违背,但其故事确在宋代杭州流传,反应的只能是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答案为D。
【答案】:D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的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再结合材料反应的信息:从事工商业的人增多,从事农业的人数减少,可得知答案为B。
2017 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 历史科讲义 第 1 讲

2682511558a 港澳台联考总复习 2017年复习资料此份资料除港澳联考生外也适用于要参加2017年高考的学生。
本份材料由2682511558a编制,所有例题解析均为原创。
快速第 1 讲中国古代史 | 冲刺串讲一我国古代史通识通知(此讲义请于 XXX 年 4、5 月份使用)[复习步骤一] 自我梳理快速补缺理解记忆1.中国古代史通史坐标【牢记通史坐标,快速把握解题方略】[名师点睛]通史是包括各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大事件的综合梳理。
我国古代史异彩纷呈,通过识记通史坐标,有利于帮助考生迅速把握朝代、年份等重要解题依据。
2.通史综述【综合概括能力提升】①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 a._________的全面奠基。
②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b._________。
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⑤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⑥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 c._________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答案】a.华夏文明 b.民族大融合 c.渐趋衰落[名师点睛]把握各阶段历史总特征有利于考生从宏观角度把握试题命题方向。
[复习步骤二] 实战演练例题剖析小题大练【注意】以下试题均来自 2016 年各省份最新模拟试题。
【例题 1 】(2016·3月河南中原学术联盟模拟 T24,4分)汉初成转的《孝经》提出了“移孝作忠”,将孝的亲代关系转移到君臣关系上。
这说明A.血缘宗法关系受到削弱 B.汉代的君臣关系日益融洽C.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提高 D.家国一体的观念得到强化答案 D解析我国古代孝道向忠君观念的转变是君权不断巩固,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必然结果。
故本题选 D 项。
A 项的“削弱”表述错误。
B 项“融洽”表述有误,材料未体现 C 项内容。
故答案为:D 项。
对点训练 1(2016·1月重庆第一次诊断性测试 T25,4分)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
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考纲解读及二三轮备考(2017年3月12日)

示例1(多个要素,12分)观点:我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 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4分) 论证: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 面貌,提高了劳动效率。蒸汽机作为一种动力机,不但在纺织、采矿 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被推广应用到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化 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推动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870年以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电 力一经产生,就引起一场新的工业和社会革命,电力不仅应用于各个 行业,而且促进了新的通讯工具的产生,同时引起一系列新兴工业部 门、电器产品和相关服务娱乐业的出现,人类由此正式进入电气时代。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引起了以石油为主的新能源革命和以汽车、飞 机为标志的新的交通领域的革命;科学技术也推动了化学工业新兴工 业部门的兴起及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 主导,现代工业崛起。(6分)由此可见,科学技术能放大生产力各要 素,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分)
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考纲解读及二三轮备考
2017年3月12日
1
一、高考复习指导思想的养成 学科课程教育目标
指导 思想
学科高考发展趋势
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2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程目标——国家要培养什么人?
在《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
思路‛两部分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并把其作为宗旨和出发点。课程标准指出,它‚是用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 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
(三)历史‚学科素养‛理念的发展历程
从 1949年到 2000 年,我国共 颁布了十余个版本的中学历史教学大 纲。无论是初中的历史教学大纲,还 是高中的历史教学大纲,在其“教学 目的和要求”中,都是以 “双基目 标” 为要求的。
2017高考历史大纲解析及备考策略研讨会-瞄准方向 科学备考 (共184张PPT)

(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3)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4)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新考纲为: (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发现问题,并据史实加阐述,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
2.强化理论指导(突出唯物史观)
理论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理论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理论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理论四:阶级、国家、革命、民族 理论五:评价历史人物
主要内容
1.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 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 主要特征 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 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 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 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的阶段,没有永恒的 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 展的结果。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 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 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三、考试内容范围的调整
(二)选考二调整:新考纲全部删除
删除原因分析: 难度一般较大; 选择率低; 重复内容多等 专题二 第四课
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
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推翻帝制 捍卫共和
三、考试内容范围的调整
(二)选考二调整:新考纲全部删除
2017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修订解读与备考建议(2017年3月)

落实历史学科素养强化思维能力训练2017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修订解读与备考建议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概况一、2017年考试大纲修订背景与总体思路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2017年历史考试大纲》,对已经实施多年的《考试大纲》进行了修订,是搞好2017年高三总复习备考的指导性文件。
1、考试大纲修订的背景近二年来,《课程标准》进行了较大的修订,提出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2017年历史高考大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2、考试大纲修订的总体思路历史学科考试大纲修订的总体思路是贯彻体现四个原则:(1)突出问题意识;(2)强化理论指导;(3)细化能力目标;(4)减少重复考查。
二、2017全国考试大纲修订基本内容解读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为核心,考查学科主体内容,突出考查文科综合的四项基本能力。
第一条获取和解读信息,第三条描述和阐释信息的能力,第二条调动和运用知识,第四条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阅读和获取信息获取和解读信息这是四条一级能力要求中唯一修订的内容。
原来的要求是“阅读和获取信息”,现在表述为“获取和解读信息”。
较之原来的能力要求更为具体、提高了。
2016乙卷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图4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012新课程全国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2017历史新课标解读

呈现方式
全覆盖
本着有用好用管用、 使用者用有所益的 原则,2017版《课程 标准》提供了教学、 评价示例。
一是根据需要及其功能,将教学、 评价示例分解到教学内容不同的部 分,尽量做到示例全覆盖。
核心素养
免空泛
二是避免空泛地将核心素养 列为教学与评价目标,而是 要将希望达到的核心素养与 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联 系起来。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 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
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授课老师:微尘科 指导领导:徐蓝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来自录标题新的理念•五个核心素养
2 新的结构 4 新的教法
•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
•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
1 新的要求 3
•纵向与横向通盘考虑
新的内容 5
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
3
交流与传播》三个模块。
高中 历史
课程调整
必修课程
选择性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共同基础课程,4 学分,建议安排在高一 年级,学生经合格性考试达到学业质量标准水平 2,可获得相 应学分,可以毕业。全修全考。
学生在修完必修课程后,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选择修习。 每个模块 2 学分,经学业等级考试合格,达到学业质量标准 的水平3或水平4,可获得相应学分。选修选考。
历史解释
重要性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 历史真实。
进一步说明
概念界定
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 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培养目标
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作出解释;能够客观评判现实 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2017历史考纲解读

2017历史考纲解读一.突出变化1.在考纲宗旨中增加了“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求,突出问题意识,是对能力体系要求的提升:(1)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体现(2)能力要求体系更加完整(3)发现问题和创设问题(4)对能力体系的提升2.强化理论指导,明确提出历史学科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1)强调理论在指导历史认识方面的作用;(2)问题意识与理论指导相结合;3.细化能力目标:(1)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2)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3)说明历史现象与历史观点;(4)发现历史问题;(5)论证历史问题;(6)独立提出观点;二.相应对策1.构建贯通中外古今的知识体系,特别注重对历史分期和阶段特征的掌握,用历史分期和阶段特征去引领把握具体的知识点。
在做题时,要把试题套入到知识体系中,对知识的运用要能做到随用随取,活学活用。
在平常做题中,不断用新知识去完善已有的知识体系。
要较熟练地掌握归纳、概括、分析、比较、评价、论述、说明等基本的历史思维方法。
要有一定的证据意识,要能做到以史证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进行逻辑思维和推理时要有一种时代代入感,从时人面临背景和关注重点去理解认识其所思所想所做。
2.要特别注意提高选择题和开放题的答题能力,这是历史能否打高分的关键。
3.高考是能力选拔考试,历史科目侧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应单纯的刷题,而应研究高考真题及其改编题,据此挖掘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应通过限时训练来加强解题速度,以应对文综合卷后时间把握上的困难;一二轮复习应特别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历史本为整体,只是为了理解的方便才人为的切割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复习过程中应将其糅合为一个整体。
4.在复习三本选修时,应重在史料阅读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的训练与提升,以不变应万变。
因为从近年来的选修考题来看,一般都不会就教材内容而考,往往是教材中没有涉及的。
5.科学对待历史与运用历史(1)历史知识。
从历史素养的高度看,历史知识既是具体的,也是整体的,既是独立的,也需要前后贯通、上下相连、左右相逢,既要保证知识的完整和独特,也要对它进行消化、加工、提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历史
I.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论证和讨论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II.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
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过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部分现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过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立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科学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考内容
选考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选考二20实际的战争与和平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3)“非战公约”国际联盟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2)中东战争
(3)两伊战争
(4)海湾战争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秦始皇
(2)唐太宗
(3)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
(1)孔子
(2)柏拉图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克伦威尔
(2)华盛顿
(3)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
(2)甘地
(3)凯末尔
5.无产阶级革命家
(1)马克思、恩格斯
(2)列宁
(3)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
(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2)牛顿、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