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读后感(3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3篇)《爱的艺术》读后感篇一爱的艺术这本书,相对于之前的心胜,在表现手法上更像哲理论文而不是寓情于事,富有哲理性。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父母之爱有一定感触。
但是,就目前而言,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爱的实践这一章。
我们要有爱他人的能力,真正恭谦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生活会变得更丰富。
如果说战胜对手首先要从内心战胜对方的话,赢得同学的赞赏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爱。
对朋友的爱是需要我们专注的。
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有的同学最近几天突然对自己特别的好,常常让我们感到幸福来的太突然了,以至不能接受。
紧接着会发现是他们有求于自己,然后态度就没之前那么热情了。
至少对于我来说,我是不把这样的人作为心中理想的朋友的。
真正的朋友应该是时时刻刻的关怀,是一种耐心的体现。
时常我们还会遇到一种情况是自己可能给某人的印象不是很好,但是你又人为他是一个人品很好的人,你主动示好却又遭到别人拒绝。
遇到这种情况,只要我们去专注的去想办法和他交朋友,他也一定会认可的。
专注的交往一定会获得别人的信任。
此外,能与同学和谐相处的另一种方法是用爱去聆听。
我们总是不厌其烦的去推销自己,喜欢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听另一个人无休止的唠叨。
一个好朋友,好同学,就是要体谅对方的心情,设身处地为他着想。
或许我们对那些话题不感兴趣,但是对方既然讲出来就是想和我们去分享其中的喜悦,我们应该理解这份心情。
有时对方于我们分享的可能是他痛苦的遭遇,比如和女友分手等问题,甚至是对某些人的牢骚。
我们对于这些不应报以埋怨、不厌其烦的态度。
认真聆听,用心体会对方所要阐述的思想,顺着对方的思路与他认真沟通,开导对方。
这是作为一个好朋友,好同学需要做的,而不是敬而远之。
面对同学对自己的抱怨,不满意,我们要报以乐观的心态,用爱,用真诚去感化对方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难免与同学发生些误会,这会导致朋友之间互相疏远。
《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26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26篇)《爱的艺术》篇1这一周读弗洛姆《爱的艺术》,这是一本教人怎样学会爱的书,我想我们不应该仅仅是把这种“爱”理解为爱情,它是包涵更广博的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亦是一门艺术。
在这里爱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么简单。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说的那样,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在弗洛姆眼中,爱是一种能力,然后是一门艺术,并不是人人都懂得并不是人人都拥有。
我们先来看一下本书开篇引的巴拉塞尔士的诗:“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
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
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
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我们应该去认识爱,懂得爱,了解爱,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拥有爱的能力,享有爱的艺术,而不是在爱之外,却以为自己深谙此道。
无知总使我们欺骗自己却并不知道被自己欺骗了。
第一章内容很少,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做序言之后的序言来看,这里弗洛姆先谈了世俗人理解的爱,他告诉我们这些根本算不上是爱,只是一种交易。
无疑现实中到处充斥着这种爱,让人感到绝望,人们就这样毫无知觉的生活在这种虚假和欺骗中,把这种虚假的爱当做此生的追求,那是可悲的,自以为是的人是可悲的,了解了这种可悲却无法挣脱的人亦是可悲的。
下面让我们跟着弗洛姆一起看看存在于世俗人中的爱吧。
弗洛姆说,“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确实如此在生活中我们大多人都持有这种观点,所以我们努力取悦对方甚至是迎合世俗以求得被爱,什么样的人是值得被爱的,我们便努力的成为什么的人来赢得人心,显然在今天物质上的优越是一种,外表的美丽帅气是一种,当然相比之下绝对是前一种更实用。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二篇)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爱的艺术》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撰写的一本心灵成长类图书。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以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爱的本质、爱的类型、爱的难题以及如何实现有意义的爱的艺术。
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他帮助读者理解了爱的实质,并提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以帮助我们在爱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就。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爱并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持续的行为和选择。
爱是一种关注他人的态度,它不仅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欲望,也关注对方的成长和幸福。
爱的艺术是需要不断学习和培养的,它需要我们去超越自我,关注他人,扩展自己的能力和视野。
弗洛姆在书中提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爱,如父母对子女的爱、友谊之爱、性之爱等。
这些爱的类型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他强调了平等和尊重在爱中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对别人有控制欲望、剥夺别人的自由,否则这种所谓的爱其实是对他人的侵犯。
另外,书中还提及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爱的难题,如爱的自私、爱的独占、爱的无主体等。
这些难题源于个体的自私心理和社会的变革,导致人们在爱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忽略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弗洛姆建议人们在感情关系中保持自由和独立的意识,不过度依赖他人,同时也要持续学习和成长,以便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关系。
在书的最后,弗洛姆讨论了实现有意义的爱的路径。
他认为,实现有意义的爱需要人们发展自己的潜能,拥有独立自主的个性,并通过自我成长来发展爱的能力。
他建议人们在寻找伴侣时要慎重选择,应该注重对方的人格特质和价值观,并在关系中保持平等和尊重。
此外,他还提到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培养自我责任和自我认识的必要性,以便更好地拥抱和实现有意义的爱。
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弗洛姆的观点和思考方式引发了我对爱的深度反思,并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爱的本质。
书中的观点和案例也给我提供了实际的指导,让我能够更好地处理我的人际关系。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爱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感觉,而是一种行为和选择。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爱的艺术》是一本由艾·弗洛姆所著的心理学著作,它深刻地探讨了爱的本质和爱的艺术。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和独特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爱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爱的艺术》中,弗洛姆首先对爱进行了定义。
他认为,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为和态度。
爱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和付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和索取。
弗洛姆指出,真正的爱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需要理解和尊重对方,需要建立互相支持和信任的关系。
这种爱是一种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够让人成长和快乐的爱。
除了对爱的定义,弗洛姆还深入探讨了爱的障碍和破坏。
他指出,现代社会的人们往往对爱存在着误解和偏见,他们把爱当做一种消费品或者享乐的工具,而忽视了爱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这种对爱的误解导致了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浮躁和不稳定,也导致了许多人陷入了孤独和焦虑之中。
弗洛姆认为,要真正理解爱,就需要摆脱这些偏见和误解,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建立起真正的爱和尊重。
在《爱的艺术》中,弗洛姆还提出了一些实践的方法和建议,帮助人们真正理解和实践爱的艺术。
他指出,要想获得真正的爱,就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格和品质,需要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需要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互相支持。
这种爱是一种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够让人成长和快乐的爱。
通过这些方法和建议,弗洛姆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找到了真正的爱和快乐。
通过阅读《爱的艺术》,我对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明白了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为和态度。
我也明白了真正的爱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需要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互相支持。
通过这本书,我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爱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通过努力和实践,我一定能够获得真正的爱和快乐。
《爱的艺术》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也让我们找到了真正的爱和快乐。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范文11篇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范文11篇整理的爱的艺术读书心得,欢迎阅读。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篇1《爱的艺术》这本书已经是六十年前的作品了,但是作为一部六十年年前的经典现在看依然不过时,反而带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本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讲述爱情,除了爱情之外还讲了很多别的情感。
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被别人爱是因为我爱别人,而不是因为我具有被爱的资本”。
作者弗洛姆不认为爱是如此普通常见的东西,他通过自己的著作告诉世人,爱绝非那么简单易得,相反是一门不易上手的艺术,一份独立成熟而自足的爱需要经过思考和实践的洗炼。
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如果想得到孩子们的爱,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自己先去付出,才能得到孩子们的认可。
幼儿是最单纯的一张白纸,而恰恰是白纸,才最能感觉到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和最淡的恶意。
这就好比爱情,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也不可能有廉价的爱情。
人与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两个人在一起必须通过积累”爱“的经验和磨练,容忍升华彼此的差异,其实爱情本身就是彼此习惯和包容差异的过程,爱情的关系和政治中的关系一样,都是企图在歧异的现实上建立一致的理想。
我们想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就是对爱的认知和实践的一个过程,一种像小孩学走路般的不断尝试错误的体验,才能慢慢地经由学习,在人生旅程中获得弥足珍贵的最纯粹的孩子们的爱。
你的爱只能通过创造性思考和想像力的训练,经由不断实践学习与成长。
由此可见爱是一门艺术,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是一种结合、责任、尊重、理解等等。
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怎样去理解“爱”,什么才叫“爱”。
弗洛姆认为:爱,首先是一种给予,这种给予不是自我牺牲,而是因为你有能力,有力量,通过给予的方式,把这种能力和力量表现出来;其次,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
举个例子,一个人说自己爱花,但是他老忘记浇水,这不是真爱!真爱是你有能力也愿意对别人的要求给予答复。
尊重不是害怕,尊重是正视对方,使对方成长为他自己,接受完完整整的对方,而不是让他长成你希望的.样子。
赏析《爱的艺术》
赏析《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是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通过对爱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爱的本质和意义。
以下是对《爱的艺术》的赏析:
1. 爱的本质: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
爱是对他人的尊重、关心和接纳,是一种情感上的结合。
2. 爱的分类:弗洛姆将爱分为四种类型:母爱、父爱、性爱和自爱。
母爱是无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的,性爱是浪漫的,自爱是自我实现的。
3. 爱的要素:弗洛姆强调了爱的要素,包括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真正地爱一个人。
4. 爱的实践:弗洛姆认为,爱的实践需要勇气、耐心和努力。
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成为一种成熟的能力。
5. 爱的现代意义:弗洛姆指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爱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浪漫的爱情上,而忽略了其他形式的爱。
这导致了爱的缺失和孤独感的加剧。
6. 爱与自由:弗洛姆认为,爱与自由是相辅相成的。
一个成熟的人,既能享受爱带来的幸福,也能在爱中保持独立和自由。
总之,《爱的艺术》是一本深入探讨爱的本质和意义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爱的真谛,学会如何去爱和被爱。
《爱的艺术》读后感(2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全新方式解释了爱:弗洛姆从“激进的、人道主义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
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的一门艺术。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通过人们了解爱的理论,然后实践爱,从而实现爱的艺术。
在爱的理论中作者说到了:一、爱情对生存问题的回答,二、父母与孩子之爱,三、爱的对象,这三个方面阐述了爱的基础是给予、关心、责任感、尊敬和了解,它的主动特征是给予,不是接纳。
很多人觉得给予的同时就意味着失去,但对于爱而言,对于一个心中有爱的人而言并不是如此,因为爱不是商品交易,你给予的越多,自己所得到的也就越多。
这也就是爱的真谛。
看完了这本书,感觉写得很美,很另类,但可能是作者的思想太深遂了,未能完全参悟。
只是对其中的博爱颇有感触。
在之前总感动于个人的爱,总觉得相爱的两个人很幸福。
但人们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的爱情的表现,而作者认为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是呀,我们之前都是认为爱只要找准对象,就可以无限的爱,可以不无需任何技巧。
但结果大多都是开始的甜蜜换来的只是误解、隔阂最后也只能是短暂的欢欣之后的离别。
这也就是作者说到的我们只是为了排解各自的寂寞,这是无法长久的。
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自私的爱,我们应该把一切爱都以博爱为基础。
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
这也是___里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他人应如爱己。
博爱对所有人的爱,其特点是这种爱没有独占性。
这是一种宽广的胸怀,不仅是对他人的爱,对社会的爱,还应该包对自然的爱,也就是对整个世界的爱。
这也就能理解一些伟大的独行者,他们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社会的事业能长期忍受“寂寞”。
之前总觉得不可想象,但现在想来是自己太肤浅了。
他们的爱已超过了为了消灭自身孤独的需要而上升到了一种对他人的一种关心,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对世界的一种奉献,这是一种伟大的爱,一种普遍的爱,一种对消灭与神隔阂的爱,一种对上帝无限虔诚的爱!《爱的艺术》读后感(2)《爱的艺术》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创作的一本心理学著作,通过分析和解读爱的本质和意义,探讨了人类关系中常见的问题和挑战。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偶然间读到了艾里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这本书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对于爱的诸多困惑和迷茫,让我对爱有了全新的认知和理解。
弗洛姆在书中开篇就指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这一观点让我不禁反思,在过往的经历中,我们常常把爱视为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一种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和拥有的情感。
然而,真正深入思考,爱并非如此简单。
它需要我们去学习、去领悟、去实践,就如同学习绘画、音乐或者其他任何一门技艺一样。
书中提到,爱是一种主动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
我们不能仅仅等待着被爱,而是应该积极地去爱他人。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感情经历。
在那段关系中,我总是期待着对方给予我更多的关心和爱,而自己却很少主动去表达和付出。
最终,这段感情以失败告终。
现在想来,正是因为我没有理解爱的主动性,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当我们积极地去爱,去关心对方的需求,去为对方付出时,我们不仅能够让对方感受到爱,同时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弗洛姆还强调了爱是一种责任。
这意味着我们在爱一个人的时候,要对对方的成长和幸福负责。
这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因为爱而产生的自愿的担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在爱情中只追求短暂的快乐,而不愿意承担责任。
他们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选择逃避或者放弃。
然而,真正的爱应该是坚定的、持久的,能够在风雨中依然坚守,为对方撑起一片天空。
同时,爱也是一种尊重。
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个性,不试图去改变对方,而是接受和欣赏对方的本来面目。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和束缚对方。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选择。
当我们真正尊重对方时,我们的爱才会变得更加深厚和有意义。
此外,书中关于母爱和父爱的阐述也让我深受启发。
母爱是无条件的,给予孩子温暖和安全感;而父爱则是有条件的,引导孩子走向世界,培养他们的独立和自信。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7篇)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7篇)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弗洛姆对爱的诠释不同于一般人,他从“激进的、人道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7篇《爱的艺术》读书心得,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爱的艺术读书心得的写作思路。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篇一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或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呢?这本小册子以一种假设为基础,而大多数人毫无疑问相信第二种假设。
但这大多数人决不认为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他们追求爱情。
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
但他们之中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
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为了使自己值得被人爱而采用的许多方法与人们要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所采用的方法雷同,即都是“要赢得朋友和对他人施加影响”。
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产生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产生在爱情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如果我们用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
爱的艺术
创作背景
20世纪以来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直是一个危机不断的地方。弗罗姆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尤其在二 次大战时,由于是犹太人而横遭迫害,流亡美国,因此他对于西方社会的现状几乎持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
作者认为爱情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的不二之途,也是人类摆脱人际孤独感的必然之路。而实现人与人之 间的统一的前提就是拥有爱的能力,这能力是能将爱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的因素,比如奉献、关心、责任心、尊重 和认识。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茫茫人海中寻求另一个独立的个人来实现统一,摆脱孤独,这就是爱情。 归根结底,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事,而非欲望的事,也非人类本能的事,这里的人不是被本能与欲望所驱使的野兽, 而是能将本能与欲望控制于掌中并以人类高尚的精神性作为应答人类生存问题答案的理性人。
爱的艺术
埃里希·弗罗姆创作心理学著作
01 内容简介
03 作品思想 05 作者简介
目录
02 创作背景 04 作品影响
《爱的艺术》是美籍德裔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56年。
《爱的艺术》中,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解释了“爱”这个深奥的话题,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 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该书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被誉为爱的艺术理论 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内容简介
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弗罗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 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的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 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1、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爱的艺术》一书,说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世间所有的大爱和小爱。
首先,说说爱情吧。
“成熟的爱情,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即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事实上,我不觉得自己有资格有能力去谈论爱情,为什么?因为我的不成熟,因为我的恐惧和逃避,至今我好像从来没有进入过恋爱的状态,切身体会到什么是爱情。
这本书里介绍了几种经常出现的非理性的爱情形式:偶像化的爱情,倾向于把自己所爱的人“神化”,失去对自己力量的觉悟,在被爱者身上失去自己。
没有人符合崇拜者的心愿,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失望;多愁善感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本质就是它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同另一个人实实在在的结合之中,如果爱情成为两个真是的人之间的一种现实关系,就会僵化了;投射做法,回避自己的问题,从而把注意力放到“所爱者”的错误和缺点上,对自己的问题和弱点不闻不问,永远在考虑如何指责对方或教育对方。
上述几种形式,我看到了自己思想中与之相同的地方。
值得检讨的是,我总是活在幻想中,把一个真实的人现实状态忽略到,只看到了我想象中他的图像,没有客观认识一个人和了解他的真正本质;同时,我还把爱情理想化,把它看做是避风港,以为爱情意味着没有冲突和争吵,所以面对不完美的对象,不完美的关系,我忽略了不完美的自己,一味追求不存在的完美。
另外,此书也让我对真正意义的母爱增加了一点认识,母爱是无条件的,对自己孩子的生活和需求做出毫无保留的肯定,关心他并对其成长负有责任,维护和发展弱小生命;使孩子热爱生活,要让他感到“活着是那么好”,最后一点,也是我认为最难以做到的一点,母爱还包括对孩子的放手,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继续爱孩子。
正如老师育儿课上所说,虽然很多人都当了父母,但是我们都没有学习过如何去做一位爱而得法的父母,我们凭着一腔热情,对孩子倾注所爱,做出一些为他好的行为,但是后来却发现孩子没有成为我们心目中的那个样子,他们甚至拒绝我们对他们的好,想着早点飞离我们的身边。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5篇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5篇通过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更加成熟地成长,每本书都是一次心灵的沉浸体验,读后感是这份体验的结晶,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篇1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
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理解。
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感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过于脆弱的相互依靠的感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久。
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
真正的爱里,就应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
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超多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其主要论据在于,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带来了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
我赞同,在工业大革命之后,“物”在人类生活中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地位,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现代社会之前,爱是普遍的,而现代社会的到来,[.]带来了爱的溃散。
可能确实现代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抨击很多,从文学到哲学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变化――从崇拜爱与美到崇拜物而贬低人――而造成的。
我们甚至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心灵更加敏感或者麻木。
所谓协作精神和相互体谅对于相处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现代会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处之间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让步就是必要的润滑剂,而非某个社会形态强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但是大众媒体会不会这样坦诚。
《爱的艺术》读后感(三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也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
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也就对葡萄一无所知”在本书的开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萨斯(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的这句看似与感情无关的古话,却在必须程度上证明他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两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体。
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
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书的开始,弗洛姆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
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
但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透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潜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
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此刻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心对方,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
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5篇)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5篇)一、什么是读书心得读书心得,是在读书后产生的心得与感受,以及对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二、爱的艺术读书心得体会15篇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下面是整理的爱的艺术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5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1曾经读过美籍作者艾里希。
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这本书,这是当代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现在记忆模糊,但其中作者对“爱”的诠释仍令我个人折服。
这本书剖析了“爱”。
首先“爱”的基本要素是“给”,其实就跟我个人们佛家说的“舍”和“得”一样,你先要给,才能获得你想要的回报,但偏偏爱这个东西却是不求回报的。
在“爱”里面——给,是力量的表现更是心胸宽阔的体现,通过给予能表现一个人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可是现在的社会让我个人们大多数处在只想被爱的位置,爱也需要大家共同去学习,经营的,只有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
其次,《爱的艺术》这本书里将爱分成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
爱在我个人们的作家眼里就是一门艺术,在我个人们每一位中又何尝不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艺术?!看着作者对母爱的剖析,我个人不禁联想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那绝对是无私的、博大不求回报的!母爱就如同一种祝福,总是为此无条件的付出!现在的独生子女多了,生活环境也好了,可我个人们和我个人们的孩子的“博爱”却在一步步的退化。
现在,偶遇路边的老人倒了没有人再毫不犹豫的冲上去扶起来,遇到坏人没有人再敢挺身而出的扶弱一把……弗洛姆认为极端的自私主义者,他们不是真诚地爱对方。
人们的“爱”因为各自内心的孤独和自私正在被一点一点的蚕食掉,现在人们的思想被“互利交换”化上了等号!感慨啊,这本书在19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就将人类的爱剖析的一清二楚,如今21世纪的我个人们却因为“爱”有待学习和实践。
无论是哪一种爱都需要我个人们各自努力无私的先行付出,正如我个人们的作者所说: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多因素。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集锦11篇)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集锦11篇)《爱的艺术》读书心得(集锦11篇)《爱的艺术》读书心得1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
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理解。
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感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过于脆弱的相互依靠的感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久。
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
真正的爱里,就应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
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超多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其主要论据在于,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带来了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
我赞同,在工业大革命之后,“物”在人类生活中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地位,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现代社会之前,爱是普遍的,而现代社会的到来,带来了爱的溃散。
可能确实现代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抨击很多,从文学到哲学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变化――从崇拜爱与美到崇拜物而贬低人――而造成的。
我们甚至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心灵更加敏感或者麻木。
所谓协作精神和相互体谅对于相处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现代会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处之间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让步就是必要的润滑剂,而非某个社会形态强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但是大众媒体会不会这样坦诚。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2读完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我想领悟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自我价值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对我们的评价。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1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全新方式解释了爱:弗洛姆从“激进的、人道主义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
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的一门艺术。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通过人们了解爱的理论,然后实践爱,从而实现爱的艺术。
在爱的.理论中作者说到了:一是爱情对生存问题的回答,二是父母与孩子之爱,三是爱的对象,这三个方面阐述了爱的基础是给予、关心、责任感、尊敬和了解,它的主动特征是给予,不是接纳。
很多人觉得给予的同时就意味着失去,但对于爱而言,对于一个心中有爱的人而言并不是如此,因为爱不是商品交易,你给予的越多,自己所得到的也就越多。
这也就是爱的真谛。
读完这本书,感觉很美,很不一样,但也许作者的思想太深了,还没有完全理解。
这只是一种爱的感觉。
过去总是感动于个人的爱,总觉得两人都很幸福。
但是这种迷恋,疯狂的爱,被看作是强烈的爱的象征,作者认为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人和女人过去是多么孤独。
是的,我们曾经认为爱是无限的,它不需要任何技巧。
但结果大多是甜蜜交流的开始只是一种误解,疏远最终只能是短暂的陶醉在离别之后。
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我们只是试图解决我们的孤独,这是不持久的。
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自私的爱。
我们应该把所有的爱都建立在慈善的基础上。
对所有人都有责任感,关心、尊重和理解他人,改善他人的生活。
这也是爱在圣经里的一种方式:爱别人就像你自己一样。
普遍爱的特征是它不是唯一的。
这是一种宽广的胸怀,不仅是对他人的爱,也是对社会的爱,也是对大自然的爱,这是对整个世界的爱。
这也有助于了解一些长期忍受“孤独”的孤独者,他们的事业和社会事业。
我过去认为这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在我觉得我太肤浅了。
他们的爱不仅仅是需要为了消除寂寞的玫瑰,一种关心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对世界的一种奉献,这是一个伟大的爱,一种普遍的爱,一种消除隔阂来自上帝的爱,一种对上帝的无限的爱!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2或许,每个人都会经历那样的一份爱,它时而酸涩、时而甜蜜、时而苦楚、时而幸福,然而,就算是心情每天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也还是依旧迷恋着那种感觉,那是初恋。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
《爱的艺术》是一本关于爱与人际关系的经典著作,作者埃里希·弗洛姆在书中探讨了人们对于爱的追求和实践。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领悟到了爱的真谛和艺术。
弗洛姆认为,爱不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而是一种能力和技巧的
体现。
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培养,需要我们去理解和尊重对方,而不是单方面的索取和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种爱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依赖和束缚。
在书中,弗洛姆还提到了爱的不同形式,包括母爱、父爱、友
爱和爱情。
他指出,这些形式的爱都需要我们去倾听、理解和关怀
对方,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这种爱是一种奉献和牺牲,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情感。
通过阅读《爱的艺术》,我意识到了爱是一种需要不断修炼和
提升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去学习和实践。
只有当我们能够真正理解
和尊重对方的需求,才能够体会到爱的真正意义。
这本书让我重新
审视了自己对于爱的理解和实践,也让我意识到了爱的重要性和价值。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爱的艺术》,我对于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也学会了如何去培养和实践这种爱的艺术。
我相信这些理念和观点将对我的人际关系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弗洛姆的思想将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向更加成熟和充实的爱的境界。
爱的艺术内容概括
爱的艺术内容概括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 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 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
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爱的艺术》告诉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
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得不到满足。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这本书是埃里希·弗洛姆的杰作,它以独特而深刻的视角探讨了爱的本质和艺术。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爱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弗洛姆强调爱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
这一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爱的定义。
我们常常将爱看作是一种情感的冲动,但弗洛姆指出,真正的爱需要投入努力、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和维护。
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成长和付出,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满足和快乐。
其次,弗洛姆提出了爱的要素,包括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这些要素让我意识到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对他人的承诺和关怀。
真正的爱需要我们关心他人的需要,承担起责任,尊重他人的独立和个性,以及深入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实现真正的爱的交流。
此外,弗洛姆还指出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发现。
它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追求。
通过爱的活动,我们可以不断地发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总的来说,《爱的艺术》这本书让我对爱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它让我明白了爱的本质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爱的艺术。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弗洛姆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用爱去温暖和关怀身边的人。
《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2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阅读弗洛姆《爱的艺术》能够使读者对于爱的理解有一个质的飞跃。
甚至说,完全颠覆对于“爱”的既有的认识,都是不为过的。
《爱的艺术》的思考方式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具体说,是法兰克福学派的。
而《爱的艺术》这本书能够很生动的向我们展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为人类的生活寻求人道主义的关怀。
弗洛姆对与爱的最终认识可以借用马克思的话语归纳为:当个人的全面的发展成为所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时,爱情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在《爱是一门艺术吗》一章中,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需要学习、训练的艺术。
我们往往会被一些假爱情迷惑了眼睛:我们可能关注自己能否被人爱,而忽视自己是否具有爱的能力;我们可能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我们更可能误将一种“情绪”看作是真正的“爱情”……以上种种,在弗洛姆看来,都不是爱情真正的认识。
正因为爱是一门艺术,所以是能够通过学习、训练掌握的,只要有强烈的愿望和足够的毅力。
在《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一章中,弗洛姆认为,人的所有心理和行为背后的根源都指向对于孤独感的恐惧,而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在对他人的爱之中,人们才能够真正克服这种恐惧。
而其他克服恐惧的方法,往往产生一种病态的结果,如对权利、对物质的极度痴迷等等,而这也是人们生活在痛苦中的原因。
因此,寻找爱情,掌握爱的艺术,培养人类对全体生命的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终极回答。
此外,作者还分别讨论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爱的不同对象。
而作者对于父爱、母爱的不同特点以及两者的此消彼长对于孩子可能造成的不同影响。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一部分对于家庭教育将会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概括的说,弗洛姆认为,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
在作者看来,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爱情的基础是具有独立性的个体积极关心另一个个体,并尊重对方的独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是一门晦涩难懂的艺术修养课——《爱的艺术》读书笔记摘要弗洛姆认为,爱情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而是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才能够得到的,而人们总误解爱情首先在于自己是否拥有被爱的的资格,却不知道应该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的问题。
积极的爱情包括给、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四个基本要素,在爱的世界里,有血浓于水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有甜蜜的恋人之间的爱、有对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的博爱、有对信仰的神的爱、还有至关重要的自爱,其中只有做到自爱人们才能做到去爱其他人。
爱是一门晦涩难懂的艺术修养课,我们要获得爱的能力,就应该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
这个世界上,爱人有很多,可是不一定全都是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在修这门爱的艺术课的人,到底有几个能够得到及格,有几个能够真正解开爱这个谜题。
弗洛姆通过举证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在吃了辨别善恶之树的果子后发现自己是赤身裸体后产生羞愧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的最大需要是去克服人与人之间不同而产生的孤独感,而克服孤独和恐惧,就是去爱。
爱是一门与普通艺术一样需要技巧、耐心、纪律等的艺术,需要人们循序渐进地去学习,最后实践于生活,形成“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的成熟的爱。
真正的爱,会在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能品尝到爱的快乐和意义。
一、爱是什么?如何爱?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似乎对爱的探究从来就没停止过,对爱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更迭。
在古代,爱带有限制性和封建性,而现在,爱是自由的,从古到今,美好的爱总是被世人歌颂,像孔雀东南飞、孟姜女哭长城的古典爱情、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怆故事、泰坦尼克号等等这些故事,总能让人们体验到爱情。
在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可以习得的艺术,与动物的爱情截然不同。
为摆脱孤独感,人们有与其他人结合的强烈追求,而爱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给予、相互消除孤独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一种感情。
另外,还可以通过酒精、毒品和性纵欲来克服孤独感,但是在纵欲后孤独感不减反增,使得纵欲者不得不更多地去重复,形成深不见底的恶循环。
弗洛姆说,爱情是对人类生存的回答,而对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但是人与人之间结合的所有方式都不能归类为爱情,爱情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结合形式,还应该包括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结合、受虐癖者与他的保护者之间的结合、施虐癖者与他的崇拜者之间的结合等等不同形式的结合。
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在保持自己的个性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首先,爱要求人们给予,“给”表现给予者的生命力,体现给予者拥有爱人的能力,给予者通过“给”体验接受者同样的感情经历;其次,爱还需要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
如果爱一个人,这个人的哭和笑、生活习惯自然会刻印在你的脑海里,会不自觉去关心这个人,这就是爱正常的外部表现,就像一位母亲关心孩子,别人自然会相信她爱孩子,可是若她拒绝给孩子喂食、洗澡和关心他的身体,无论她如何强调她对孩子的爱,也不会有人相信她;一般人们会认为责任心是爱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心意味着完全自觉的行动,是对另一个个体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为了避免责任心控制和奴役别人,在爱中还应有尊重,爱一个人,不是去要求他按照你的设想去成长,而是应该让他以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接受他本来的面目,现如今很多父母就是因为太过于干涉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感觉到的不是爱而是窒息的管制;另外,认识是关心和尊重的重要前提,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的,但是不以关怀的角度去了解对方,这种了解也是无益。
由此可见,经营一份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彼此无私奉献,还需要彼此了解、关心等等。
总抱怨自己的爱情坎坷而且找不到自己的真爱的人往往是爱无能,他们甚至还不知道爱也需要自己的付出,不是他们想当然的自然会有人来呵护和关怀自己的爱情憧憬。
弗洛姆也说过:“几乎没有一场冒险像爱情那样,是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和期盼所开始,并以如此的规律性遭到失败。
”弗洛姆先后有过数次情感经历,最后促使他对爱如此深的理解,让周围的朋友感受他爱的能力、爱的魅力。
在我看来,也许年月是爱的历练。
二、父母的爱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起,父母的爱就会包围着我们,让我们得到温暖和食物,远离陌生的恐惧。
人们歌颂父母对孩子的爱,因为父母哺育我们长大成人、教会我们如何生活,让我们有机会参与这个世界的一切。
人都说父爱如山却不露声色,母爱如春天温暖四月天,在我看来,父亲总是严肃,他的爱总是深沉,母亲总是慈祥,她的爱是温暖的港湾。
一个婴儿,出生起就可以感受到母亲对他的关爱,母亲对于他而言是温暖还有食物、安全,等他慢慢长大,他会意识到母亲不是食物唯一的来源,他还会感知到世界上还有与他不相关事物的存在,开始在人生的道路上打滚,这时,母亲是他最好的保护者,父亲对他的影响也开始尤为重要,他会知道他被人爱。
等他发展到八岁以后,会产生一种新的感情,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从被人爱变成去爱别人、创造爱,将别人给予他的爱的那份快乐和愉悦同样传送给他人。
进入少年时代后,他会克服自我中心阶段,认识到爱比被爱更重要,从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
那么母爱和父爱有何区别?1、母爱母爱是爱情的最高形式和最神圣的感情联系,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的,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也就是说母爱是无条件的。
对于孩子来说,母爱虽然不用努力去换取,但是也无法赢得。
母亲通过生育来实现超越自我的追求,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更有意义,因为孩子是她身体的一部分,是她满足自己自恋的一种途径、又或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利欲和占有欲。
衡量一位母亲是否真正懂得爱,应该是看这位母亲在孩子要与她分离时是否能够忍受与孩子分离还有在分离后是否能够继续去爱孩子。
2、父爱父亲与母亲不同,母亲对于孩子来说是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亲不体现任何自然渊源,但是父亲却代表着思想的世界,是教育孩子,为孩子人生指路的人。
在孩子六岁左右,孩子不仅需要母亲提供的生活上的安全感,还需要父亲的权威指导,父亲应该使孩子开始有处理事情的能力还有发展他的自信心直到他成为一个成熟的人,不再需要生活在父亲的权威之下。
与母爱相反,父爱是有条件的,需要通过努力去换取得来的,可以受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
也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父亲大多严厉不轻易夸奖孩子。
艾里希·弗洛姆的父亲生性胆小,同时热衷于小家庭生活,把继承犹太教法典学者的祖传家业的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弗洛姆的父亲对弗洛姆的爱是一种温柔的爱和充满焦虑的关怀,在我看来这种爱已经到了宠溺的程度;弗洛姆的母亲是一个乐观快乐的并乐于与人交往的人,而且在家里拥有发言权,她的一生都是为了这个唯一的儿子,她的爱是主动的,让弗洛姆难以摆脱。
正是由于这样的家庭环境,弗洛姆在三十年代四十年代非常傲慢和自信,有人说这应归结于他母亲充满自恋的爱。
后来,弗洛姆用了很长的时间、作了很大的努力来摆脱这份把他理想化的母爱,相对于母爱来说,弗洛姆比较容易地克服限制了他爱的能力的父爱,在青年时代他在拉比纳赫尔米·诺贝尔身上找到另一位有宗教修养的父亲,后来另一位犹太教神学家帮助弗洛姆摆脱他父亲的宗教,他通过违反犹太人的饮食规定来放弃父亲的宗教从而拒绝父亲的爱,最后提高创造力和爱的能力。
因此,弗洛姆深知父母的爱对自己爱的能力会产生什么障碍。
弗洛姆越认识到自己内心对爱的能力的障碍并克服这些障碍,太不越把爱的能力当做一种感性的需求来实践,可以说,弗洛姆懂得爱和懂得如何去爱,是当之无愧的爱的专家。
三、爱他人应如爱自己——博爱一切爱的形式都是以博爱为基础,博爱即对所有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这种爱没有独占性。
医生对病人的关爱、老师对学生的辛苦教诲、陌生人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等等,不都体现着伟大的博爱吗?对需要帮助的人、对穷人和陌生人的爱是博爱的基础,人要学会爱,应该先学会博爱,也就是说当人们开始爱那些于他利益不相关的人时,他的爱情才开始发展。
博爱意味着人人平等,但虽然我们是同等的,事实上也不完全同等,今天这个需要帮助,明天或许那个也需要帮助。
通过博爱,这个世界才能够和谐统一。
四、令人迷惑的爱——性爱通常人们认为如果两个人互相愿意占有对方的身体,那么这两个人便是相爱的,但是若生理上的结合不是以爱情为基础,那么这种结合只会造成暂时的纯生理的结合,在结合之后两者之间的距离并没有得到减小。
真正的性爱是要求完全彻底地实现合二为一,要求双方完全融合。
如果男女双方真的相爱,那么他们从生命的本质去爱对方,并且去体验对方的本质,在我看来,相爱应该以了解对方为前提,去尊重对方,还有一定的意志去坚持一段爱情。
性爱与博爱、母爱不同在于它的专一性与独占性,虽然性爱具有独占性,但是这同时也是在通过爱一个人,进而爱全人类,爱一切生命。
如今,人们还在不断探究爱情的玄妙之处,研究大脑在爱情发生时会产生什么生理反应,研究应该如何让去爱,研究应该如何让去维持爱的新鲜度等等。
但是如果认为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忽视意志的因素,缺少决定、判断和诺言,这种感情容易产生,但也许很快就会消失,哪里能够保证恋人间能够保持永远相爱呢?五、爱自己不是罪恶——自爱爱别人是理所当然,那么爱自己呢?人们普遍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爱自己却是一种罪恶。
在这里,弗洛姆驳斥这一观点,如果爱别人与爱自己相互矛盾,自爱是一种恶习,那么忘我难道就是一种美德?所以如果把他人当做是对象来爱是美德,那么爱自己也是以自己当作对象来爱,毫无疑问自爱也是一种与爱别人一样的爱,也是美德。
一个人有没有能力去爱人,首先要关心、尊重自己的生活,才能够去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所谓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也是自爱的实证。
六、爱的实践爱这门艺术课,光学会理论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人们去实践它。
爱情是一种个人的体验,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为自己得到这种体验,爱的实践却只有最初的步骤,最终的步骤往往只能由本人自己走,没有绝对的捷径可以走。
爱情要求人们有纪律、集中、耐心、有极大的兴趣且谦恭地去爱别人。
七、爱的感悟《爱的艺术》一书很薄,读下来又感觉非常厚重,一个“爱”字,世人都读得好辛苦。
弗洛姆说,没有爱,人类很难存活下来。
的确,在不同的个体间,我们是通过爱来链接,于是才有了关系,才衍生出那么多故事。
具有爱的能力才能够去爱人,让别人爱自己,不是单纯的让自己有被爱的资本,而是同样地去付出,爱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作,你爱人,所以你才会被爱,同样,他人爱你,所以他人也会被你所爱。
如今社会上的“快餐爱情”泛滥,容易获得又不屑于坚持,这些人有谁懂得爱的真谛?只是一批追求暂时快乐的无知男女罢了,须知爱情是需要经营,需要意志,没有决定判断还有诺言的爱只不过是脆弱的枯枝,风一吹就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