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枣儿》(课件+教案+练习+学案)-4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学案_5834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学案_5834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 课《枣儿》学案内容预览:15、枣儿教案徂阳学校吴加峰教师寄语: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相反的:父亲爱的是儿子自己,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想。

学习目标:1.认识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剖析人物形象,领会剖析戏剧的方法。

2.品尝剧本的主题,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虑。

3.领会并怜悯老人与孩子孤单孤独的无奈。

基础知识我掌握:1、为以下加黑的字注音。

竹匾()掸去()囫囵()咀嚼()2、解说以下词语的含义。

津津乐道:迟疑:轻手轻脚:3、词语累积。

自言自语轻手轻脚蓦地迟疑雕塑4、本文的作者是,体裁是。

理解研究我能行自由读课文,理解以下问题。

5、老人为何留着这些“枣儿”?6、孩子为何怀揣这一个“枣儿”?7、 .再读舞台提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情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样的性格特色?老人:孩子:8“枣儿”除了指真切的“枣儿”,还有其余含义吗?合作释疑我展现9、老人有几次回想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想和态度反应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10、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11、本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儿歌,它在剧在起到什么作用?12、文章的题目为何以“枣儿”命名?课内精读我练阅读下边的节选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老人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

(迟疑欲下,又垂头沮丧站住)老人怎么了?男孩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奥?男孩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着男孩的。

男孩,我没有巧克力你吃了。

老人咱有儿,我吃儿。

老人将儿塞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儿咀嚼。

老人(男孩不)快吃,快吃,几儿一同吃,使吃。

男孩(掀起外套,露出肚兜上的衣袋),我着你,藏着一儿,是留我爹的⋯⋯老人(住,而激不已)地上的、匾子里的、上的儿全部是你的。

想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不,是留儿叔叔吧。

,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住男孩。

男孩我娘,出的人有候不回家的路了,只需家里人每日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涉及教材的第三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作者通过描述枣儿背后的故事所传达的情感;学习并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如修辞手法、文章结构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课文所传达的亲情、友情以及故乡情。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枣儿的实物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a.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

b. 讨论课文中所传达的亲情、友情、故乡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讲解答题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

b. 分析课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c. 写一篇关于“故乡的回忆”的短文。

2. 答案:a. 略b. 示例:比喻。

如“枣儿红得像玛瑙”,形象地描绘了枣儿的颜色,表达了作者对枣儿的喜爱。

c.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物图片、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但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其他关于故乡的文章、诗歌等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a. 课文内容概括b. 修辞手法分析c. 情感表达3. 重点、难点提示:a. 掌握课文内容b. 分析修辞手法c. 体会作者情感4.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枣儿》,掌握了课文内容,分析了修辞手法,体会了作者情感。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对家乡、亲人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主旨的把握。

2.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家乡的印象和感受。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字词,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枣儿”具有什么象征意义?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作业布置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枣儿》,大家对课文有什么印象?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2.教师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心理活动。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父亲和儿子分别具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枣儿》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反映家乡的变化。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课文《枣儿》,大家对作文写作有什么收获?二、作文评析1.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文,进行评析。

2.学生分享写作心得,互相学习。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环保主题是如何体现的?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家乡的变化,为家乡的发展提出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写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热爱家乡,增强环保意识。

广东省肇庆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枣儿》

广东省肇庆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枣儿》

15、枣儿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蓦然”、“翘首”等重点词语,揣摩语言及就、情节,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思想在剧本欣赏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具准备PPT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1、蓦然翘首咀嚼囫囵2、作者简介(详见课本)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1、分角色朗读课文,概括剧情2、自选角色,其他同学点评男孩:纯真、活泼、稚嫩、可爱老人:长者风范、人生沧桑感、乡土气息、缓慢3、概括剧情在乡间一颗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位捡枣儿的小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四、品读课文,自主欣赏,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什么不同?(2)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2、总结并并归纳问题解析五、研读课文,质疑问难,加深内容理解1、“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2、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吗?3、重点词语在文中及社会中的特殊含义迷路: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迷失,精神家园的失落。

巧克力:是现代生活的象征。

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

六、课堂小结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课设计《枣儿》教师寄语知识目标:1.熟习课文,认识小品剧情 .2.认识小品的基本结构和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教课 1. 提升品读鉴赏小品剧本的能力.目标 2. 经过语言赏析掌握剧中人物形象.感情目标:1. 经过阅读使学生更加珍惜亲情,并用自己的实质行动表达亲情.2.培育学生热爱家乡 . 热爱传统的思想感情,在现代社会繁忙的节奏中也要保留一些朴素的乡老气味 .教课 1.学习小品知识,学习阅读 . 赏析小品剧本 .要点 2.掌握剧中人物的形象 . 感情 .教课掌握剧中人物的形象 . 感情 .难点教课自主.合作. 研究方法教学过程一.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孙鸿,剧作家, 1999 年《枣儿》荣获曹禺优秀话剧小品奖.2.字词 .写出相应的汉字或拼音:j īn jīn()()有味niè()手niè()脚咀()嚼掸()去踌()躇()翘()首囫()囵()吞枣二.初读作品,整体感知 (A 类题 )3. 枣儿留给几人吃?4.老人讲了儿子“枣儿”有关的几件事?5.老人回忆了和枣儿有关的几件事?三. 学生自由朗读,合作商议,品读作品( 1—3 题 A类, 4 题 B 类,5 题 C类)(1)选出三人(老人 . 男孩 . 旁白)分角色朗读剧本 . 读后大家议论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 开朗 . 稚嫩 . 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平和一些,读出长辈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老气味 . 注意从舞台提示中找到人物的语气 . 语调的变化 . 如老人开始对男孩“大声”“威严”“命令”,后又“蓦地平和”,最后“牢牢搂住男孩” .(2)理解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感情:6.老人在发言中“深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表露出老人如何的思想感情?7.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请在文中找出依照 .8.如何议论老人这个形象 ?. (B 类题)9.说说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B 类题 )10.文中有两个未出场的人物: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 . 终生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走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扔掉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 你是如何对待这一社会现实的?11.枣儿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C 类题)四. 当堂:文章“回吧,回去等你爹⋯⋯二人首望,状如雕塑 . 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声 . ”回答下边 .⑴品尝小男孩的言,体了男孩怎的性格?⑵“ 住,而激不已”“ 住男孩”“将儿塞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儿咀嚼”,些文字在本中叫做什么?它是否是无关紧要的?⑶“我娘,出的人有候不回家的路了”,你能领会出此中的话中有话?⑷“二人首望,状如雕塑 . 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声 . ” 系全,的尾的表达成效 .⑸在你身有似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儿童?假如有,你想他做点什么?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 15《枣儿》教案4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 15《枣儿》教案4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辽宁省法库县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4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辽宁省法库县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4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辽宁省法库县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4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枣儿》从容说课《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

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教学方法1.演读法2.讨论法3,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

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

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枣儿》新人教版PPT课件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枣儿》新人教版PPT课件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 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 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 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 着他们神经。丰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 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 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 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部分来自《点拨》
6.男孩:咱们学猫叫?咱们学狗爬?咱们过家家?那, 我讲故事给你听。男孩的这些提议在文章结构和内 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结构上:与前文老人的话相照应。内容 上:写出了男孩对老人的关心,突出了男孩的乖 巧、懂事。
部分来自《点拨》
7.文章结尾为什么又用了那首童谣? 【答案】结尾又用这首童谣,但有所变化,由幕后 换为台前,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有回应转为“响 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 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主题。
Learning Is Not Over. I Hope You Will Continue To Work Har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5.囫囵: 完整;整个儿的。
部分来自《点拨》
6.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也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7.翘首: 抬起头来(望)。
8.踌躇: 犹豫。 踌躇、徘徊辨析同:两个词语都有“犹豫”的意
思。异:不同之处在于“踌躇”还有停留、得意的样
子的意思,“徘徊”还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例:(1)他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2)他独自在江
男孩思父亲

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0-12-12【关键字】情况、方法、传统、深入、整体、现代、沟通、发展、提出、掌握、了解、特点、内涵、思想、精神、基础、特色、作用、结构、反映、关系、分析、拓展、强化、深化、爱心【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戏剧表现方法。

2、理解剧本主题,感悟人生,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3、体会老人与孩子的孤独寂寞,关注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讲小时候对枣儿的美好回忆,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 浏览课文,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试分析文章的结构。

以“枣儿”为线索。

开场:童谣,引出话题。

经过:主要有五件事。

男孩捡枣吃枣,老人回忆儿子小时侯的事,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晒枣子等儿子回来,男孩藏枣子等父亲回来。

闭幕:童谣,与开头照应。

四、分析人物及文章主题1.思考:老人和小孩各代表了怎样的一代人?有什么性格特点?老人:是老一辈农民,具有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疼爱年幼的新一代,念旧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男孩:新生的一代:思念父亲、喜爱老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2.指出课文中“枣儿”的双重含义。

一是指树上结的枣儿,一是指老人的儿子枣儿。

3.读完全文,你认为“枣儿”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

五、细读课文,深入探究1.分析下列几句台词中的象征意义(1)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委婉地批评了只看外表不重内容的世俗风气。

(2)老人: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再来了。

“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

(3)男孩:迷路了吧?不会的。

这棵枣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迷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

语文:第15课《枣儿》课件(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

语文:第15课《枣儿》课件(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
枣 儿
一、剧情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剧情
老人——老一辈代表 枣儿——老人的儿子 我爹——男孩的父亲
男孩——新一辈代表
2、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剧情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 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 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 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 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 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 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 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剧中有不少富有象征意味的台词,以下 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都有很强的象征意味, 试做分析。
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 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 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读 一读,想想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 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 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 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 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 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也用了这首童 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 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 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 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 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 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 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 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 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 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新人教版

《15 枣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3.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

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关于老人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关于男孩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主要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的第三章节“小说阅读”,详细内容为《枣儿》全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枣儿》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2. 领悟小说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与讨论,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小说《枣儿》的人物形象、情节及语言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友情的实践情景,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3. 讲解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讲解人物形象,解读语言特色。

4. 例题讲解:针对小说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方面设置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讲解内容,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分享各自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人物形象:枣儿、奶奶、小男孩3. 情节:枣儿与奶奶的亲情、枣儿与小男孩的友情4. 语言特色:质朴、生动、富有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枣儿》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

(2)从语言特色角度,评价《枣儿》这篇小说。

2. 答案:(1)人物形象分析:枣儿:纯真善良,关爱他人;奶奶:慈爱、勤劳;小男孩:活泼可爱,懂得感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引导他们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类似主题的小说,如《背影》、《我的叔叔于勒》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及其特点的要求。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主要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1.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故事发展脉络;2.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3.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感悟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能够概括故事的主要环节;2. 分析并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感悟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2.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情节,掌握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枣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 精读课文:(1)分析情节: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环节,理解情节发展的脉络。

(2)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3)探讨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挖掘社会现实,感悟作品所反映的问题。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

六、板书设计1. 情节结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2. 人物形象:枣儿、母亲、父亲;3. 主题思想:亲情、成长、社会现实。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2)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人物形象特点:枣儿勤劳、善良、纯真;母亲慈爱、坚强;父亲严厉、关爱。

(2)主题思想:小说通过讲述枣儿一家的故事,展现了亲情、成长、社会现实等方面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枣儿》朗读+知识点+课件+教案

《枣儿》朗读+知识点+课件+教案

《枣儿》朗读+知识点+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果实飘香》中的一篇课文——《枣儿》。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的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理解、主题思想提炼及语言表达训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课内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拓展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家庭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主题思想的提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挂图。

学具:课本、作业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果实,进而引出课题《枣儿》。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齐读、指名读,注意纠正发音,指导朗读技巧。

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强调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4. 理解课文:通过提问、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炼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枣儿》2. 生字词:挂在枝头、红彤彤、甜丝丝、品尝、珍惜等。

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

4. 主题思想:热爱大自然,珍惜亲情。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①枣儿的味道是怎样的?②课文中的小动物们是如何帮助小枣儿成长的?③从课文中,你学到了什么道理?(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热爱大自然”的作文。

2. 答案:(1)略。

(2)①枣儿的味道是甜丝丝的。

②小动物们为小枣儿浇水、施肥、捉虫等,帮助它成长。

③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 课《枣儿》学案内容预览:15、枣儿学案徂阳学校吴加峰教师寄语: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

学习目标: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2.品味剧本的主题,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3.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基础知识我掌握:1、为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竹匾()掸去()囫囵()咀嚼()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津津有味:踌躇:蹑手蹑脚:3、词语积累。

喃喃自语蹑手蹑脚蓦然踌躇雕塑4、本文的作者是,体裁是。

理解探究我能行自由读课文,理解下列问题。

5、老人为什么留着这些“枣儿”?6、孩子为什么怀揣这一个“枣儿”?7、 .再读舞台提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老人:孩子:8“枣儿”除了指真实的“枣儿”,还有其它含义吗?合作释疑我展示9、老人有几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10、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11、本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它在剧在起到什么作用?12、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以“枣儿”命名?课内精读我练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老人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

(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老人怎么了?男孩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奥?男孩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着男孩的。

男孩,我没有巧克力你吃了。

老人咱有儿,我吃儿。

老人将儿塞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儿咀嚼。

老人(男孩不)快吃,快吃,几儿一起吃,使吃。

男孩(掀起外衣,露出肚兜上的衣袋),我着你,藏着一儿,是留我爹的⋯⋯老人(住,而激不已)地上的、匾子里的、上的儿全是你的。

想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不,是留儿叔叔吧。

,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住男孩。

男孩我娘,出的人有候不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初三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5课枣儿教案新人教版

初三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5课枣儿教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教案、语文、传统、认识、难点、整体、现代、合作、沟通、发展、细化、提出、掌握、了解、特点、思想、基础、重点、能力、方式、作用、办法、反映、考验、分析、把握、强化、加快、适应、深化、内心、爱心初三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5课枣儿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二、【重点难点】1.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2. 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逢佳节倍思亲”,新春佳节,合家欢乐,团团圆圆是最让人快乐的事。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回家”已成“奢望”。

这不,《枣儿》中的老人正在向我们倾诉自己的心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枣儿》,感受亲人的期盼。

<二>预习展示孙鸿,靖江戏剧小品作家。

《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三>整体感知1.积累字词蹑.手蹑脚(niè)囫囵..(hú)(lún)蓦.然(mó)掸.土(dǎn)翘.首(qiáo) 踌躇..(chòu)(chú)2.掌握词语的含义咀嚼:用牙齿磨碎事物,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枣儿》PPT课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24)

《枣儿》PPT课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24)
2024/1/24
民俗风情
通过描绘具有地域特色的 民俗风情和生活场景,作 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 文化氛围。
历史传承
作品在讲述故事的同时, 也传递了当地的历史文化 和民间传统,体现了文化 的传承和发展。
18
05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2024/1/24
19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及比较阅读
2024/1/24
每个小组选择1-2名代表,向全班展 示并介绍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以 提问或补充。
2024/1/24
24
角色扮演:模拟导游介绍当地名胜古迹
角色分配
每组选择1名学生担任导游,其 他同学扮演游客。
准备
导游需提前准备介绍当地名胜古 迹的资料,包括历史背景、建筑
风格、文化内涵等。
表演
导游带领游客参观名胜古迹,介 绍相关知识,回答游客提问。其 他同学可以扮演不同角色的游客
意境营造
通过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和乡村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温馨、充满亲 情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2024/1/24
10
03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2024/1/24
11
乡愁情怀传递与表达
通过对故乡枣树的描写,传递 出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乡 愁情怀。
2024/1/24
枣树成为故乡的象征,代表着 作者对故乡的记忆和感情。
2024/1/24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4
27
2024/1/24
22
06
课堂互动环节与思考题设计
2024/1/24
23
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特产或民俗风情
分组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 ,确保每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 。

【2020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新人教版

【2020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资料范本【2020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新人教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九年级语文下册 15《枣儿》教案新人教版学科语文课题15、枣儿课型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方法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

有人说,它象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象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

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学生回忆自己童年往事的喜、怒、哀、乐,与同学交流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学生读时要读出感情,要读出人物语气。

概括剧情,把握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创设情境走进文本通过朗读和概括剧情,帮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揣摩人物情怀,准确把握文中的对父亲的盼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5《枣儿》课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基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戏剧表现方法。

2、理解剧本主题,感悟人生,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3、体会老人与孩子的孤独寂寞,关注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小时候对枣儿的美好回忆。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浏览课文,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试分析文章的结构。

以“枣儿”为线索。

开场:
经过:
闭幕:
四、分析人物及文章主题
1.思考:老人和小孩各代表了怎样的一代人?有什么性格特点?老人:
男孩:
2.指出课文中“枣儿”的双重含义。

3.读完全文,你认为“枣儿”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五、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分析下列几句台词中的象征意义
(1)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2)老人: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再来了。

(3)男孩:迷路了吧?不会的。

这棵枣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2.有人对本剧的思想内涵提出了以下看法,你认为有道理吗?试作评论
3.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个人物怎样评价?
4.提问:老人有几次回忆起儿子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这些反映出老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5.作者想借枣儿表达什么思想?
6.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幕后传来童谣: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
这个童谣在文中共出现过()次,分别是在()和(),这两次的作用分别有什么不同?
六、拓展延伸
在理解与欣赏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刻领会人物形象特点。

七、作业
你有过对孤独的感受吗?说说你的经历,并写一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