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毕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3 马说语文课件PPT

合集下载

第23课《马说》课件(共1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共1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
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
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因为千里马而著称。
4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
有时
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
这种
虽然
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同千“里现”也,?表怎现么,哪里犹,尚且 相同,一样
6
注音
zhĭ
pián
cáo lì
shí
1.祗辱 2.骈死 3.槽枥 4.一食

dàn

xiàn
5.尽粟 6.一石 7.食马者 8.不外见

9.邪
7
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衹(只)”,只,仅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3.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4.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吗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
(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养的马,虽然有日行
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够,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
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
千里呢?
5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Hale Waihona Puke 程序定制8二、熟读成诵
9
“如潮”的思路
逻辑加工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 千里马被埋没的的悲惨遭遇
请你按提示语,将课文 划为五段。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讽刺食马者的无知 得出结论,点明主旨

2020春毕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3 马说(共19张PPT)

2020春毕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3  马说(共19张PPT)
“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人才;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 . .
.
. .
. .
A
. .
. .
.. .
. .
. .
B
• 3 . 下列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B
• A.学而时习之
• 【思维导图】

• 【主题解说】 本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
刺和控诉。
• 【写作借鉴】 托物寓意,结构精巧 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 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节选自韩愈《马说》)
•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 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节选自《战国策》)
•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②还:同“环”,环绕。③朝:早晨。
• ④一旦:一天。
•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 (1)执策而临之
(
)
• (2)安求其能千里也
(
)
• (3)愿子还而视之
(
. • ( 4 ) 去 而 顾 之
(
.
.
.
)
面对
)
怎么

回头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课件】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马说》课件(共47张PPT) - 最新

【课件】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马说》课件(共47张PPT) - 最新

4、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 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的马) 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⑵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这种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本领),吃不饱,力气不 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表现不出来,况且想要和普通的 马一样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预习设计
1、请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补写完整 _城__阙__辅__三__秦_,_风__烟__望__五__津_。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_海__内__存__知__己_,_天__涯_若__比__邻__。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根据课文填空 ⑴水击三千里,抟__扶__摇__而__上__者__九__万__里_,去以六月息者也。 ⑵知不足,然__后__能__自__反__也__;;知困,_然__后__能__自__强__也_。 ⑶大道之行也,_天__下__为__公_,选贤与能,_讲__信__修__睦_。 ⑷_货__恶__其__弃__于__地__也_,不必藏于己;力__恶__其__不__出__于__身__也_, 不必为己。
有关资料
1、作者介绍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
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 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 称韩吏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 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 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 八大家”之首,作品都收在《昌黎 先生文集》里。
不以其道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才能美好的素质表现在外面见通现按照面对竭尽方法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食不饱力不足食之不能尽其材驾驭鞭策马鞭子难道表反问大概表推测千里马四解释下列多义词四解释下列多义词五理解填空1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ppt优质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ppt优质课件

其真不知马也。
骈死于槽枥之间
难道,表反问语气 恐怕,表推测语气 “的”,结构助词 指代“千里马” 无意义,调节音节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ppt精品课件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马著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想要和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ppt精品课件
本文看似信笔写来,实则有严 密的逻辑。你能说说文章在结 构上的特点吗?
精讲领悟
第 一 段 第 二 段
第 三 段
提出论点:
ppt精品课件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论述:千里马和伯乐的依 赖关系
进一步论 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痛斥食马者无知, 得出结论:其真不知马也(主旨)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ppt精品课件
交流展示
• 对有疑问的词句提问。 • 翻译竞赛
ppt精品课件
祗辱: 只是辱没 并列而死 有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且 一样 怎么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才美不外见: 正确的方法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骈死:
或: 且 : 等:
面对
ppt精品课件

1、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什么?如果没有 伯乐千里马会怎么样?
简析: 文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突出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探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

第23课《马说》课件(共4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共4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从“说”的文体角度,体会韩愈语言特点
本文题目为“马说”,是什么意思?
“说”是古代一种以“议论兼记叙” 为表达方式的文体,又叫“杂 说”“说体文”。本文课题“马说”, 即是对千里马的形象进行记叙、议论。
《马说》依次记叙了“惨死”的千里马、“挨饿”的千里马、 “孤独”的千里马,作者为何不按照严重程度逐渐加强的顺 序来安排内容呢?
起承转合议“马”
第二课时:言语如潮诉“马”
怀才不遇托“马”
预习提示
(一)注意以下字的读音,读清课文。 祗(zh ǐ )、骈(pi á n)、槽(c á o)、枥(l ì)、 食( shí)不饱 食( sì)马者 尽粟(s ù ) 一石(d à n)、才美不外见(xi à n) (二)把握节奏,读顺句读。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三)结合注释,读懂文意。 1.重要文言实词:故、是、策 2.重要文言虚词:呜呼、也 (1)“呜呼”有以下四种含义,细读课文,文中的“呜呼”是什么意思? A.叹词,表示悲伤。如“呜呼,亦可悲也。” B.叹词,表示赞美或慨叹。如“呜呼孝廉谁可比!” C.旧时祭文中常用“呜呼”,后因以借指死亡。如“就是不一命呜呼,也会半死。” D.象声词。多用作哭声或鸟鸣声。如“众鸟千百为羣,甚会呜呼啁哳[zhāo zhā]”
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变化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深入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得出 结论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作业: 背诵课文
马说
韩愈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 第二课时
环节一 言语如潮诉“马”

第23_课《马说》课件(共25张PPT)

第23_课《马说》课件(共25张PPT)
• 乐于帮助后学,“馆之(指后学)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 不介意。”
结语
《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贤才,写千里 马被埋没、受辱的遭遇,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 讽刺了封建统治者及特权阶层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 的愚昧无知,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作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马鞭,名词用作动 词,用马鞭驱赶
竭尽
通晓
拿 表修饰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方法
才能,才干
鞭子 面对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加强诘问 语气
其实
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 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千里 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 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② 封德彝(568—627): 名伦,字,德彝,唐代官 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 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
——《资治通鉴•唐纪八》 治的人。④患:担忧。
韩愈的观点会导出千里马大概率会被埋没的结果,显然这 是他的激愤之言,切qiè肤之痛。《马说》为全天下被埋没的人 才打抱不平。
文体: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问题 的观点、看法,写法灵活,可夹叙夹议,也可先叙后议。
常以小见大,借讲寓言故事讲道理,或状写事物来托物 寓意。
朗读课文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1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18张PPT)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悲叹千里马的遭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示疑问,对
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 执策而临之 面对。
2.一词多义
以 不以千里称也: 介词,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 奴隶人之手: 结构助词,的。
之 马之千里者: 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补足音节,无实义。
安求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 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曾 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
能文能武,有勇有谋——人才
韩愈

然世 后有 有伯 千乐 里, 马 。

一、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 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 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谥号“文”,又称“韩文 公”。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
五、四读课文——结合文体,掌握手法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 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看法,写法灵活,跟现代的 杂文大体相近。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借讲 寓言故事、状写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也就是我 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千里马——怀才不遇的人
伯 乐——能够赏识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
食马者——埋没人才的人/统治者
二、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部编版)第23课《马说》PPT课件(共51张PPT)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部编版)第23课《马说》PPT课件(共51张PPT)

说明本文寓意
千里马:人才 伯乐: 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领导者 食马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的统治者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 揭露“食马者”“不知马”。 • 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
埋没人才。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 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 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 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 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 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 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
3、元世祖忽必烈慧眼识英才:
• 元世祖看他处世练达,办事果断, 为人稳重,足智多谋,就决定破格 提拔他。安童知道后就推辞道: “现在大元虽然安定了三方,但江 南尚未归朝廷,臣年少资轻,恐怕 四方会因此而轻视朝廷,还请陛下 另请高明。”元世祖主意已定,毫 不动摇,说:“朕思之熟矣,无从 逾卿。”于是,元世祖就把安童提 拔为中书右丞相。安童一生都身居 要职,直到四十九岁因病去世,共 为元世祖效力三十一年,为元初国 家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起八代之衰”
10
广东潮州 韩文公祠
11
广东潮州 韩文公祠
12
写 作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
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
背 景 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
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 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 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 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 以作《马说》,发出“伯乐 不常有”的感叹。
朗读正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 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 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pián lì zh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3马说(共45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3马说(共45张PPT)

师之语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 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 拍马,成为害群之马。路遥知马力,日久见 人心。有了缺点错误,赶快悬崖勒马,马上 改正。从现在起,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 勤奋学习,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 今后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 马到成功!
伯乐
马 千里马

祗辱于······称也 痛惜 侧
千里

马的 食马者······外见 愤怒
遭遇

写 策之不······无马 嘲讽
托以 物马 寓喻
意人
意图:揭露统治者 不识人才、埋没人 才、摧残人才的愚 昧与昏庸。
情感:抒发作者 怀才不遇、壮志 难酬的愤懑之情。
食马者
yé
槽枥

shí sù dàn 一食或尽粟一石
cè 策
sì
食马者
xiàn
外见
读书译“马”
本名孙阳 ,
注释(加下春划秋线者时课人文,已善注,加红色为重点词语)
于相马
即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
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
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两马
马槽 只
仆役 并驾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根据
品文问“马”
分析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为千里马没伯乐识别而叹息而 惋惜。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为 食马者无知感到气愤,愤慨。为千里马连 最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而感到伤心,而同 情千里马。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马说》课件37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马说》课件37张PPT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通“饲” 喂养
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 面 通其意: 呜乎: 表反问, 通晓它的 对
意思。
表示惊 “难道” 叹,相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当于 竭尽它的才能。指 “唉”。 耶 喂饱马,使它日行 恐怕 千里的能力充分发 挥出来。
无能、 无知、 目光短浅。
3、用一个词概括本段表现的食马者的形象?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谴责。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谴责。
6 、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
马说
韩愈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 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思想 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 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 “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 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 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 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 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式;
②第一种给人以震撼,吸引注意力;第二种避免重复和歧义;第
三种避免重复和应对要求;第四种既承接上文,又加重了愤慨的语气。
3 、翻译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 shí )或尽粟( sù)一石( dàn ) 译: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特别强调)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字词积累
一食
尽粟一石 尽粟一石 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 是马也

小米 著称 同“饲” 喂 泛指粮食 十斗为一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31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31张PPT)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 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 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 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 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 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 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 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 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 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 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 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 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 解并且体贴它啊。
读“马”——字音、语调、节奏、大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文言虚词的语气表达作用
文言虚词: 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
zhǐ rǔ pián cáo lì yé 祗辱骈槽枥邪

xiàn

策 外见 伯乐
shí sù dàn 一食或尽粟一石
sì 食马者
1.“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2.“说”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3.“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

第23课《马说》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
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 议论,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马、论马。
《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 《马说》 :马——人,托物寓意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 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 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 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 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 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 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 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 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 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 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和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文中千里马被埋 没的原因是什么?
要求: 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一)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通“只”,只是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3.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4.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华
(二)古今异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今义:也许,或许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 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
拓展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试梳理论证思路。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 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 马…... 不以千里称 也。
进一步从 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 也”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 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 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 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 州)人,唐代文学家,“唐 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 八代之衰”的美誉。曾与柳 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 文道合一,反对骈体文,提 倡散文,作品都收在《昌黎 先生集》里。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 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 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 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 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 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二段重点
实词
虚词:
一食: 吃一顿
或:有时
食马者:通“饲”,喂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 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 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 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 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 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 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 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 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 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 马说 课件(共31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 马说  课件(共31张PPT)

马说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疏通文意 课文朗读 课文探究 拓展赏析 课堂小结
课文探究
整体感知
(1)一开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么观点?你同意 他的观点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深层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 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 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 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 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 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 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疏通文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一样?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 “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 “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 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 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 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 化。
谢谢


执策而临之曰 ( 鞭子 ) 策之不以其道 ( 按照 )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通“现”,显示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 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课文朗读
听课文朗读,注意停顿和节奏。
朗读节奏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 23 《马说》 课件(共46张PPT)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 23 《马说》 课件(共46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马 说 韩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 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重点)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 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3.正确认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认识当今时 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做有用之才。(素养)
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 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 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 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 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 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 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食马者: 不识千里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6.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解决问题: 点明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第三段: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8.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马”。
9.“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说”字简介
“说”: 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 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十分灵活, 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马说” 即谈马、论马。
《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 《马说》 :马——人,托物寓意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 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 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 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马说
• 【背景资料】 《马说》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
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 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于是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 【基础运用】
•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A . 一 食 ( s h í)
.
• B . 骈 死 ( p i án )
. • C . 相 马 ( x i àn g ) . • D . 伯 乐 ( l è)
.
槽 枥 ( c áo )
( 同“衹(只)”只、仅)
( (和普通马)一同)死
(
犹,尚且 )
(
方法 )
• 3.根据课文填空。
(1)《马说》选自《
_____________家、
称他“
思想 ( 2 ) 《 马 说 》 通 篇 用
》,作者韩愈是唐代___________家、
韩昌黎家文, 被集列 为校唐注宋 八 大 家 之 首 , 与 柳 宗 元 同 为 古 文 运 动 的文倡 导学者 , 宋 代 苏 轼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主5 . 文旨中句的 “:伯其乐真”“ 千不里知马 ”马“ 食马也者。” 各比 喻什 么人 ?
“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人才;
• 6.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规范书写。
一.食( shí ) .相马x( iàng )
食马者.( sì ) 外见( xià.n)
尽粟一石( 其真无马邪(
dà)n .
y) é
.
• 2.词义理解。
( 1 ).祗 辱 于 奴 隶 人 之 手 (2).骈死. 于槽枥之间 ( 3 ).且 欲 与 常 马 等 不 可 得 (4)策之不以其. 道
古义: (5)执策而临之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
古义:
相等 今 义 : 策 划 , 策 略
.
马鞭
• 3.一词多义。
• (1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才
• (2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 (3)之
虽有千里之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之千里者 执策而临之

餐,顿
”。
教育的 写 法 , 以 千 里 马 不 遇 伯 乐 比 喻
。作者希望统治者
文起八代之衰 能 识 别 人 才 , 重 用 人 才 , 使 他 们 能 充 分 发 挥 才 能 , 全 文 寄 托 作 者 的 愤 懑 不 平 和 穷 困 潦 倒 之 感 , 并 对 统 治 者
_____
托物寓意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进 行 了 讽 刺 、 针 砭 和 控 诉 。

( 同“饲”,喂

( 代词,代千里马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的

( 音节助词,不译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代(词,它,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表转折,但是
• (4)而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连词,表承接
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修饰
) )

• 【内容探究】 •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
• 【思维导图】

• 【主题解说】 本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
刺和控诉。
• 【写作借鉴】 托物寓意,结构精巧 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 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
食 马 者 ( s h ì)
. 米 粟 ( s ù)
不以千里称(chēng) 尽 粟 一 石 ( s h í) 其真无马邪(yē)
呜呼(wū)
.才 美 不 外 见 ( j i àn )
.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马也(这)
. • B . 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 吃 )
• (3)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__________________?
安求其能千里也
• ( 4 )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 此 我 们 可 想 到 《 马 说 》 的 一 句 话
.. .
. • C . 执 策 而 临 之 ( 马 鞭 )
. • D . 策 之 不 以 其 道 ( 按 照 )
.
. .
. .
B
• 3 . 下列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B
• A.学而时习之
. • B . 鸣 之 而 不 能 通 其 意
. • C .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 D.执策而临之
.
.
• 4.按要求默写。
• (1)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世有伯乐
• _ _然_ _ _后__有_ __千_ _里_ _ _马__ _ 。
• ( 2 ) 千 里 马 被 埋 没 的 根 本 原 因 是 : _ __ _ _ __ _ __ _ _ __食_ __马_ _者_ _ _不__知_ __其_ _能__千。 里而食也
贤才难遇明主
埋没摧残人才
• 【字词探究】
• 1
(2)才美不外见 2.古今异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同 食, 见
古义:
今义:或者
(2)是马也
古义:
.
今义:判断词
有时
.
这样的


现 显现、表现
. • ( 3 ) 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古义:
今义:安全,安定
怎么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