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科技政策的演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二战后美国科技政策的演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二战后美国科技政策的演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二战后美国科技政策的演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博士、副研究员 王 艳Ξ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北京100038)

摘 要:本文分析了美国二战后科技政策的演变过程,认为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文章介绍了每个阶段美国的科技政策及其背景、研究开发的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经费情况、与科技发展有关的重大计划、与科技政策有关的相关法律。重点介绍了美国现政府的科技政策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最后,文章还就美国科技政策及其演变过程对我国的启示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美国 科技政策 启示

美国目前是全世界的经济大国、军事大国。其经济和军事的发展,都同其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美国的科学技术政策对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分析美国科学技术政策的特点,可以对我国的科学技术政策的调整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1 美国科学技术政策的演变

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美国的科技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求。二战后,美国科技政策的发展基本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但为了强调美国现政府的科技政策,本文还重点介绍了克林顿政府的科技政策。

111 二战后(1945-50年代)

在这个时期,政府一方面支持基础研究,于1950年成立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一方面大力加强国防技术发展,同时增加联邦政府的科技使命。联邦政府采用合同方式外包科研任务,直接和执行任务的各种科技力量打交道,加强了政府对大学、企业界和其他科研机构的影响。同时,美国从其他国家大量引进人才,对美国科技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这一时期,国家安全是政府关注的焦点。从1945-1957年,国防研究开发支出占整个联邦研究开发经费的80-90%。大量的国防研究使得美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而且,部分国防研究成果若干年后得到了商业应用,如在民用航空、先进材料、计算和通信等领域中的应用。医学从50年代开始也成为美国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112 冷战(50年代末-60年代)

1957年,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竞争空间优势就开始成为美国科学技术的重要使命。国防研究开发开始让位于以空间计划为优先的民用研究开发。1960年以后,在继续进行基础研究和国防技术开发的同时,联邦政府意识到民用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开始对民用技术进行大幅度投入。

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航空航天法,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N AS A)。在整个60年代,为了实施肯尼迪总统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联邦政府在资金、人力和资源方面全面投入,于1969年实现了人类登月计划。1957-1967年间,联邦研究开发经费急剧增加,增长了4倍。

在这一时期,美国联邦政府还在加强科研管理方面作出了努力。将原隶属于国防动员局的科学咨询委员会改组为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还成立了联邦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协调科研管理。不少有关的部门也设立了部长级科学官员,来统筹领导本部门的科研工作。同时,联邦政府还加强了科学教育和国际科技交流。

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美国的科学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但这种发展的背后也隐藏了大量问题。首先,绝大部分资源和经费都用于空间科学和国防研究,忽视了大量潜在的社会问题;科学分工过细使得一些科学家只能从事专业面很窄的工作;科技发展还存在规模性、地区性不平衡。这些问题在下一阶段的衰退期更加突出。

113 研究开发后退期(70年代)

前一阶段忽视的社会问题,在这一时期更加突出,如能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公共卫生问题、犯罪问题等日益严重。而且,越战造成的财政赤字,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迫使联邦政府大量削减国防、空间研究经费,引起大量科技人员失业。同时,高校的科研经费也得不到保障,理工学科不再吃香,

Ξ王艳(W ANG Y an,1967.6~),女,四川泸州人。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及可持续发展等软科学研究。参加了国家科技部S-863发展战略、中国可持续发展计算机模拟模型、中国中西部电信发展需求预测、信息技术前沿与发展动态、我国科技若干重点领域发展动态等研究。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社会上还产生了反科学思潮。在这些情况下,出现了研究开发的后退期。

也正是由于以上问题,从70年代开始,美国的基础研究科学研究重点开始转移,转向以服务于社会的改善和技术的进步为重点。

这种转移特别体现在对能源与环境研究的重视上。当时,世界能源短缺,美国石油依靠进口,同时,很多河流与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974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了能源研究发展局(1977年升格为能源部),加强在石油、煤炭、太阳能、风能、地热和核能等方面的能源研究。联邦环境研究则致力于燃烧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的保护、环境的保护和环境治理技术的开发。

由于对国防和空间的重视程度下降,联邦研究开发经费在1968-1980年呈减少趋势,1975年的联邦研究开发经费最少。但是,作为优先领域的医学、环境和能源方面的研究经费却略有增加。

总的来说,二战后到70年代末,美国为了发展国防力量,建立了坚实的国防与空间技术研究开发基础,加强了联邦实验室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以后转向民用和国际商业技术的竞争打下了基础。但是,在70年代后期,美国竞争力遭到日本、欧洲的挑战,导致许多工厂关闭,出口下降,技术产品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份额降低。

114 共同研究时代(80年代)

美国对竞争力下降的原因进行深刻反思,官方和民间都出台了大量关于美国竞争力的评价报告。主要有:

(1)美国竞争力评价报告(商务部:1983年2月)

(2)总统竞争力委员会报告(1985年1月)

(3)“80-86年高技术贸易动向”(上下两院合同经济委员会,1986年10月)

(4)国防科学委员会报告(1987年2月)

(5)竞争力协议会报告(1987年4月)

(6)有希望的先进技术(商务部,1987年6月)

(7)竞争力协议会报告(1988年9月)

(8)国防部报告(1989年3月修订)

这些报告基本上都采用了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评价分析方法。总的来说,这些报告认为美国存在以下问题:投资环境恶化、政府管理过程手续繁杂不利于产业技术发展、私营企业重短期效益,对技术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学的研究成果产业化不够、国立研究所不重视产业技术研究、合作研究存在大量问题、知识产权保护不及时、通商制度对外国不公平、教育也存在问题。综合这些问题,造成美国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一套综合的国家政策,既能够促进国家安全,又能够保证国际商业竞争力。这些报告认为,以上问题使得美国的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下降。

针对这些问题,美国及时采取措施,特别是制定了一系列同科学技术政策有关的法律,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如:

(1)1980年———技术创新法(史蒂文森-怀德勒法):明确了政府在推动产业创新中的广泛作用,是技术主动从联邦实验室转移到产业界的第一个重大措施。这项法案促进了政府同产业界之间的合作。

(2)1980年———大学和小企业专利程序法(贝赫-多尔法案):统一联邦专利政策,允许大多数联邦实验室向美国的企业和大学授予联邦专利的专有许可证。鼓励私营部门将时间和资源投入到联邦开发的技术的商业化中。此法案促进了政府同产业界的合作。

(3)1982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应运而生,此计划并未新增拨款,而是通过立法,规定所有研究开发预算超过1亿美元的联邦机构都必须拨出一定比例的经费来参与该计划。目的在于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利用中小企业的技术力量来满足联邦政府研究开发工作及商业市场的需要,并强化社会各界在联邦政府研究成果商品化过程中的作用。

(4)1984年———国家合作研究法:减少了对于联合工业研究的反垄断障碍,鼓励在私人部门进行合作研究。

(5)1986年———联邦技术转移法:为联邦政府实验室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了基本框架。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是政府反思科技政策,并进行较大调整的时期,政府强调商业化的伙伴关系,强调产学官合作研究,强调民用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应用。在这个时期,美国联邦政府的研究开发经费持续增加,尤以国防研究开发经费增幅最大,产业界的研究开发投入迅速增大,并从1980年开始超过联邦的投入。这些措施是8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和企业竞争力回升的根本原因。

115 合作研究,民用技术加强(1988至今)

1988年,随着总贸易和竞争法的通过,美国联邦政府与产业界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更加紧密。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制定了两项创新试验计划:先进技术计划和制造推广合作伙伴计划。

(1)先进技术计划是一项产业界一政府合作计划,旨在促进未来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于1990年开始实施,它通过竞争的方式提供资金,同时由产业界提供配套资金,以开发具有巨大经济潜力,但存在高成本、高风险、投资回报迟缓等特征,如果在竞争时期不进行合作,则不会有人开发的技术。

(2)制造推广合作伙伴计划为美国中小制造企业提供帮助。在不断增加的国外竞争压力下,这些企业由于其运作方式未能实现现代化,其生存受到威胁。这项计划通过提供技术援助而使得这些企业更具竞争力,也就是使之获得新的制造技术和方法,进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缩短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

先进技术计划和制造推广合作伙伴计划最初作为试点计划由布什政府的商务部执行。

1992年美国国会还通过了再投资法,启动了技术再投资计划,主要目的是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鼓励利用民用技术来发展军用产品。

在这一时期中,合作研究是科技政策的核心。而现政府则更加强调政府与企业和大学之间的伙伴关系。政府与企业和大学之间的伙伴关系被认为是克林顿科技政策措施的核心。

116 现政府的科技政策(1993年至今)

1993年克林顿政府上台,此时正是对美国技术和竞争力的关注日益增加之时。克林顿政府继续努力扩大联邦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并利用许可证制度和合作研究开发手段等80年代的立法措施来更加有效地促进联邦任务定向地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同时,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克林顿提出“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更加强调技术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竞争力方面的作用。

11611 技术政策

克林顿在上台一个月之后,就出台了《技术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建设经济实力的新方向》报告,分析了冷战结束后出现的新的国际竞争局势和契机,总结过去20多年来面对外国高技术产业所采取的措施,讨论外国政府支持和投资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竞争和挑战,确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以技术为基础的全球经济中美国技术发展的新战略,即技术必须迅速转化来促进经济

增长的新方向。报告指出,政府不能仅限于支持基础科学和政府的研究开发项目,还应当在帮助工业界和私人企业的技术创新中起关键作用。从80年代开始的政府与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

克林顿政府的技术政策中关于经济增长的五个目标是:

(1)创造一个推动私人部门创新和竞争的商业环境;

(2)鼓励技术开发、商业化和应用;

(3)投资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以支持美国工业并促进商业发展;

(4)推进军用和民用工业基础的一体化;

(5)确保美国拥有一支世界一流的、能够参与到迅速变化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之中的劳动大军。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克林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支持民用工业技术创新的重大计划:

(1)技术再投资计划:将国防技术转向民用(因国会反对于1995年终止);

(2)新一代汽车伙伴计划:与工业界合作,突破关键技术;

(3)环境技术计划:帮助工业界开发更有效和污染较少的加工工艺;

(4)未来产业计划:政府同产业界(主要是制造业)共同资助开发节能技术;

(5)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私人企业开发和补助这个基础设施,政府在此过程中仍起重要作用。政府将加强私人部门的努力。

(6)先进技术计划:由示范计划转为正式计划,并增加了投入;

(7)制造扩展伙伴计划:由示范计划转为正式计划,并增加了投入;

(8)高性能计算与通信计划:得到加强;

(9)小企业创新与研究计划:得到加强。

以上是为了促进民用工业技术创新的开支性计划。除此之外,还提出许多在税收、贸易、教育等方面的非开支性计划。

克林顿政府还通过经济政策来促进美国产业界的技术创新。1993年,政府建议永久延长对研究与试验税收的信贷,鼓励美国企业对那些将为未来的产品和服务奠定基础的新技术进行投资。国会只将此项信贷延长至1995年6月。

克林顿政府还通过法规政策来促进美国产业界积极参与技术创新。1993年,克林顿总统签署法令,修正1984年的国家合作研究法案,以减少对合作生产投机的反垄断障碍,为美国企业提供了一条应对不断提高的生产设施建设成本的新途径。1995年4月,国家卫生研究所从其合作研究和发展协议中删除了“合理定价”条款,该条款被产业界认为是同该所合作的显著障碍。1996年电信法通过。这些改革都形成投资、创造和出新技术的浪潮。

同时,克林顿政府为开放全球市场而斗争,力图通过贸易政策来推动美国产业界的技术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关贸总协定的谈判产生了结果,并促成国会批准。促进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减少对美国计算机、超级计算机和电信产品的出口限制。

因此,美国技术当前政策的主要特点是:着眼于未来,适应全球竞争环境,以提高整体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于关键技术的创新。

11612 科学政策

克林顿政府在强调技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时,也并没有放松对科学的重视,在认为“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同时,还

认为“科学为技术发动机加油”。克林顿政府在1994年出台了《科学与国家利益》,这是美国自1979年来出台的第一个关于科学政策的总统宣言。此报告确定了美国科学发展的五大目标和响应政策措施。五大目标是:

(1)保持所有科学知识前沿的领先地位;

(2)加强基础研究和国家目标之间的联系;

(3)激励一种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促进对基础科学与工程的投资,促进对物质、人力和资金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

(4)为21世纪培养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5)提高所有美国人的科技知识水平。

在这种政策指导下,美国当前科学政策的主要特点是:在科学领域中广泛投资,把基础研究经费主要投向大学,并将教育和研究相结合。

在制定美国技术政策、科学政策的同时,克林顿政府还强化了科技管理体制,完善决策机制:

(1)保留科技政策办公室:向总统提供联邦科技决策和预算方面的咨询,协调国内科技政策和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加强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与企业和大学的伙伴关系;

(2)原来由联邦主要科技机构代表组成的联邦科学、工程和技术协调委员会升格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联邦科技投资的国家目标和研究开发战略,协调联邦各机构的科技活动和预算;

(3)成立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为总统提供来自私人部门的关于科技问题的咨询,并参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策。

在经济持续发展、技术领先的环境下,克林顿政府还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和规划。1997年,白宫向国会提出一份综合性的科技报告,题为《塑造21世纪的科学技术》。克林顿在报告中指出,美国的持续领先地位取决于对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的持续投入,并提出面向21世纪美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科学研究、投资技术创新、保障国家安全、保护环境、改善健康、培养人才。

在这一时期,美国研究开发总投资增长很快,1994-1997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13%,是从80年代开始增幅最大的,同时, R&D/G DP也在增长。研究开发总投入的增长主要是源于产业界的研究开发投入的大幅增长。在这几年内,产业界的研究开发投入以年均717%的速度增长。而联邦政府的研究开发投入则是下降的,主要是由于冷战结束而导致了国家研究开发经费的大幅度下降,同时,经济的发展、技术的领先也加强了国家安全而使得国防研究开发经费减少。但是,在联邦研究开发投入中,非国防的投入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从1994年开始超过国防研究开发投入。由于国防研究开发经费的减少,联邦政府对企业界的研究开发投入也逐渐减少,到1997年,联邦研究开发投入用于产业界的只占1/3,主要资助同国防有关的研究开发。

克林顿政府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适宜的科学技术政策的确给美国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在最近几年,尽管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经济仍然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在这个增长中,美国高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美国科技政策的演变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的科技政策对促进美国科技、经济发展和保证美国军事大国的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美国的科技政策并不是完善无缺,但是确实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从二战后美国科技政策的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政策随环境不断调整

美国的科技政策总在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求,其科技政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如二战结束后对国防技术的强调,冷战时期对空间技术的强调,冷战结束后对普通民用技术的强调。

我国的科技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之中,而且也提出了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是,我们在实际的实施环节中,仍然出现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出现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2)问题出现时进行深刻反思

在问题出现,例如80年代初所遇到的竞争力挑战时,能够及时作出反应,在大量翔实的调查基础上,进行深刻反思,找到问题的根本,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3)以法律形式规定具体政策

美国的一些具体的科技政策,是用法律的形式来规定的,这样既可以保证政策的执行,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而且,一些具体的计划,也是在相应的法律出台后制定的,可以保证计划的实施。如为了促进美国的中小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美国出台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法,随后就出台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

在这方面,我们比较欠缺。

(4)多种政策配合

美国的科技政策并不是独立于其他政策之外的。科技政策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方向,而具体的实施要靠多种政策的配合。例如,在美国,财政资助并不是促进产业界研究开发的唯一途径,相应的法规政策、税收政策、贸易政策在促进产业界技术创新中所起的作用更大。

而且,制定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科技政策固然重要,改进科技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也同样重要。克林顿上台后,就成立了总统直接领导下的科技决策机构,这种做法已经为不少国家采用。

(5)保持科技政策的连续性

在考虑当前的发展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和规划,有利于政策的连续。例如,克林顿政府在当前经济、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中,还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目标。

(6)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国防投入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军事力量的削弱,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既可以节省开支,又可以促进技术发展。特别是当前的信息时代,通用信息技术呈现出强大的渗透性。

美国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其国防政策,这从联邦政府对国防的研究开发投入中就可略窥一斑。冷战结束后,美

国很快缩减了国防研究开发投入,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尤其是克林顿政府上台后,终止了“星球大战”计划和超导超粒子对撞机的建造。但是,这种国防开支的减少并不意味着美国军事实力的削弱,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危机”,美国无处不体现出其军事霸权地位。

美国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当前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依靠科技进步的结果,而其经济大国的地位导致了政治上的霸权地位。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以及最近召开的“技术创新”大会,都充分表明中国政府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以及促进科学技术产业化的决心。我们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如果制定相应的科技政策,并配套以相应的法律和其他财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就一定可以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产业的转化,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坊田佳纪1“米国技术政策の变 ”1工业技术,1998,39(4):28-30

[2]坊田佳纪1“米国の技术力回复について”工业技术,1998,39(7):34-

38

[3]坊田佳纪1“米国の技术回复について(1)”1工业技术,1998,39(9):34

-37

[4]坊田佳纪1“米国におけゐ产业技术政策的检讨(1)”1工业技术,1999,

40(3):28-31

[5]坊田佳纪1“米国におけゐ产业技术政策的检讨(2)”1工业技术,1999,

40(3):28-31

[6]粟井知比古1“米国の动向”1工业技术,1998,39(10):34-44

[7]粟井知比古1“米国の共同研究开 契约(CR ADA)”1工业技术,1999,

40(1):44-45

[8]“S 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1998”1NSF,http://w w w.ns f.g ov/sbe/

srs/seind98

[9]曾国屏、王蒲生译1威廉J克林顿等1科学与国家利益1北京:科学

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10]李正风译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技术与国家利益1北京:科学

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11]黄宏1“克林顿政府的科技政策”1全球科技经济 望,1999,(4):14-

16

[12]李一白1“美国政府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工具”1全球科技经济 望,

1999,(4):19-20

[13]黄宏1“美国科技政策的形成和发展”1全球科技经济 望,1999,(5):

14-17

[14]华山1“美国中小企业创新计划”1全球科技经济 望,1999,(4):38-

39

The Evolution of US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Policie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 ar and Its I nspirations to China

Ph.D.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WANG Yan

(I nstitute of Scienti fic and T echnical I nformation of China,B eijing100038)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volutional process o f U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divided the process into t periods.The US scien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and their backgrounds,the technology emphases o f R&D,the f unds o f R&D,important programs related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and laws related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 f each period were introduced.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 f present government and its im2

pacts to US economy were emphasized.At last,the inspirations o f U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and their evolutional process to China were discussed.

K ey w ords:US,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evolution,inspiration

(责任编辑:李克勤)国外新闻

巴西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作为拉美第一经济强国,巴西的科技水平也居拉美各国之首。多年来,巴西根据本国国情,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使科技成为巴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巴西政府开始改革本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将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地位逐渐让位于企业。

在80年代,巴西的科技发展基本在政府宏观政策的主导下进行。进入90年代后,随着巴西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这种政府主导型的科技发展模式显然不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科研和市场严重脱节,企业对科研机构从事的研究项目不感兴趣,科研机构又没有资金和人力去开发企业需要的技术。另一方面,政府也无力承担越来越庞大的科研开支。于是巴西政府对本国的科技创新体系进行了资金、机制和人才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旨在转换政府和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角色,逐步让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科研资金的筹集与使用,已成为巴西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点。巴西政府在继续增拨科技经费的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向科技领域投资。从1990年起,巴西政府先后颁布了4部法令,对进行科技投资的企业予以财政支持和税收减免。巴西科技部的报告预测,在1999年~2002年的4年间,科技减税政策将使巴西政府的税收减少10亿美元,但却能使企业在科技领域的投资增加30亿美元左右。

目前,巴西每年的科技投资已经突破100亿美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1.24%,达到了意大利、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科技投资中,企业投资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25%。根据巴西政府制定的政策,到2003年巴西科技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达到2%,企业投资在科技投资中的比重将提高到40%左右。

此外,巴西政府还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和科技创新机制。长期以来,巴西企业一直处于国家政策的保护之下,企业凭借垄断地位很容易获得高额利润,因此企业毫不关心产品的技术更新。实施开放政策初期,受进口产品大量涌入巴西市场的冲击,很多巴西企业陷入困境。但是,巴西政府并未因此动摇改革决心,而是继续深化改革,要求企业尽快实现国际质量认证,融入国际大市场。与此同时,巴西政府还减弱了对一些产品的保护措施,转而强调产品的技术含量,淘汰高成本、低效益、没有市场的低档产品,大力扶持信息和环保等朝阳产业。

巴西政府还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巴西的主要政策银行之一———巴西经济社会发展银行,每年都向中小企业提供低息优惠贷款。巴西政府每年从美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获得的企业贷款,也有一半以上用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鼓励中小企业设计“有特色的产品”以占领市场。在这方面,巴西政府又着重扶持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部门的中小企业。例如,目前巴西全国3500家软件设计企业中,90%以上是中小企业,一半以上的雇员接受过高等教育。目前,巴西的软件业已经跻身世界前10位,年销售额在25亿美元以上,国产软件公司占领了相当一部分国内和国际市场份额。

巴西政府对国家科研机构和联邦大学的科研机制也进行了改革,有关措施包括:在国有科研机构中建立评估机制,评估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以决定资金分配;赋予科研机构和高校自主管理权,可以自筹资金、自行决定研究项目和聘用研究人员;鼓励科研机构和大学直接走向市场,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目前,在巴西著名的高等院校附近都建起了高科技工业园区,例如圣保罗大学就设有拉美最大的“硅谷”园区。在这些园区内,涌现出了一批以著名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为核心的企业。由于有强大的技术支持,企业的产品升级更新速度加快,而高校和科研机构也获得了必要的经费。

巴西政府还非常重视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前巴西共有高等院校140余所,其中综合性大学40多所,在校学生200万人,每年可以培养出5000名研究生和1500名博士,这些人构成了巴西科研创新体制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由于巴西政府不断增加教育领域的投资,其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93年的3.5%增加到去年的4.6%。这一比例超过一些发达国家。

巴西政府还对全国科研人员进行统计和分类,增加了重点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并对国家科研机构和国立大学的科研人员进行考核,提拔年轻的科技项目带头人。另外,鼓励研究人员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有效产品。

通过对资金、机制和人才领域的改革,巴西的科技创新机制再次焕发生机,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据统计,1980年巴西高科技产品的进口额是出口的两倍,而到1998年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额已是进口额的两倍,高附加值产品在巴西各产业部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正如巴西总统卡多佐所说,技术创新是巴西企业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钥匙,也是巴西经济再次腾飞的基石。(新华社供本刊稿)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电影中展现的美国史 系别:计算机系 班级:师范二班 学号:2013151217 姓名:孙长青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摘要;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其次,二战后,西欧受到重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成由美国和苏联主导的两极格局。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使得美国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制定全球争霸战略。 关键词;美国经济二战后全球战略 一、战后的美国经济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一,美国的经济发展。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 第二,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南开大学政治学系徐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不久,麦克阿瑟就明确宣称占领日本的终极目标是“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表明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对日政策是非军国主义化和民主化,并陆续采取了诸如解散日本军队、逮捕战犯、剥夺军国主义头目和职业军人的公职、整肃一批极右政界人物、恢复日本共产党合法地位、解散财阀、实行土地改革、制定新宪法,推进民主化等一系列措施。然而,随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国际形势的骤变,美国对日政策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遏制转为扶植,培植强有力的日本政府,重新武装日本,使其成为美国反共战略的急先锋和亚洲的盟友。 具体的说,促使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战后,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开始反目,分歧和矛盾日益突出,美苏冷战日趋表面化。日本处于两大势力圈的交点,战略地位重要,又是亚洲唯一可以执行美国冷战政策的国家。 其二,蒋介石政权的垮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美国以中国为基地称霸亚洲的迷梦,这就促成了美国与日本结盟的趋向。美国政治家乔治·凯南曾发表一段名言:“面对一个真正友好的日本和一个有名无实的敌对的中国,我们美国人会感到相当安全,但一个有名无实的友好的中国和一个真正敌对的日本对我们的威胁,已为太平洋战争所证实;一个敌对的中国和一个敌对的日本更糟。然而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大部分胜利必然增强对日本共产主义的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获得成功,那我们面临的日本将显然是一个敌对的日本。”这一观点对美国政府制定对日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必不可少的伙伴。 其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认为,日本“对于今后远东可能发生的新的极权主义的威胁,可以发挥防波堤的作用”。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必然要把日本变为自己的“亚洲兵工厂”和反共盟友。 基于以上原因,美国重新调整部署了对日的经济、政治、军事政策,而这一系列的转变对日本的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上,美国实行了从限制转为扶植的政策。主要表现在:第一,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1947年1月和1948年3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将拆迁的工业设备减到原方案的30%。到了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了日本的一切赔偿。这样,日本的850个军需工业和其他主要工业部门的大企业基本上都保留下来,使日本的军事工业基础根本没有受到损伤。第二,撤消了解散日本大企业的大部分指令。1946年,为控制日本经济,美国占领当局曾在日本进行了经济民主化的改革,解散财阀,分割大企业。但到1947年末和1948年初,随着美国政策的改变,日本一些企业又重新集结,大垄断企业得以复活。第三,美国增加了对日本的经济援助。在1945年到1951年占领期间,美国政府向日本提供的经济援助高达21.28亿美元,占同一时期日本进口总额的38%。这些资金主要被用于煤炭、钢铁、电力等基础工业部门,对日本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的作用。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首先在距离朝鲜战场最近的日本大量采购军需物资,以现款直接向日本订货和使用日本廉价劳务,这被称作“特需”。从朝鲜战争爆发到1953年,日本获得的特需收入累计达23.8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不变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 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①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②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年)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联和中国的“两个半战争”。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年)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最初是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谈话时提出的。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

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论文名称:二战后美日关系 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专业名称教育硕士(历史) 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研究生姓名龙本宁 学号Z11420209001 任课教师周倩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

二战后美日关系 摘要:战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变为扶植。美国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基地,日本也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 关键词:崛起美日同盟战略转型 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政府决定独占日本,其基本目标是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为此,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以“打击和限制”为主的政策,力图通过民族化、非军事化、发展和平经济把日本改造成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随着美苏冷战的不断加剧,美国迅速调整对日政策,放弃打击和限制改为支持和扶植,并开始把战略重点从中国转向日本,把日本纳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防线之中。日本出于对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判断和“只有务实的民族主义、没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以牺牲部分国家主权为代价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与美国结盟的政策。在随后的冷战岁月中,美国逐步把日本建设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军事支柱,美日同盟就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日本则成为美国对亚洲大陆实施遏制的冷战前沿。与此同时,日本审时度势接受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奉行对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美日同盟的建立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作用,有利于防止东亚地区危机的爆发。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中国必将成为东亚地区安全秩序建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美日同盟便是遏制和防范中国的有效战略武器。美日合作领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区域走向全球化,美日同盟走向强化。 一、日本的崛起 (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美国二战后社会发展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摘要;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其次,二战后,西欧受到重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成由美国和苏联主导的两极格局。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使得美国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制定全球争霸战略。 关键词;美国经济二战后全球战略 1战后的美国经济 1.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1.1.1美国的经济发展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

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 1.1.2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 美国对日政策的目标及其实现方式是随着各种形势的发展及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影响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国际形势的发展是美国调整对日政策的最直接和重要的原因,美、日的国内因素也是促使美国转变对日政策的重要原因。 1、冷战与美国对日政策主导思想的变化。 战后初期,美国在远东试图利用中国对抗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在占领日本最初的2年中,基本上采取了严厉的改造政策,其目的是把日本改造成一个民主国家,使之不再成为美国和世界和平的威胁。冷战的发展却促成了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和转变。 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拉开了冷战序幕,“杜鲁门主义”的诞生则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展开。国际形势的发展使美国更加关注和重视苏联影响的扩张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这种重视甚至达到恐惧的程度,“到1948年,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几乎已经牵涉到国际上的每一个问题”。中国、朝鲜、菲律宾、马来亚、越南等亚洲国家的革命形势对美国的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不得不对其远东战略进行调整了!随着中国内战的蔓延,特别是1947年后半期以后国民政府的败退,美国已不再看重这个即将被内战摧垮的国家的战略价值,日本在美国远东战略中的价值才凸显出来。 对日政策的调整涉及到对日媾和、美国占领军的撤离、美国在远东和日本的地位等许多问题。早在1946年2月,美国国务院就已正式开始考虑对日媾和及缔结和约问题,他们当时虽并不看好中国的形势,但对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还是充满期望的,蒋也在非常卖力地打内战。这样,美国对日政策重点还是彻底改造日本,国务院远东司在1946年底1947年初起草的对日和约草案(“博顿草案”)对日本的非军事化、战争赔偿以及战争清算问题仍做出了比较严格的规定。到1947年以后,国际形势促使美国政府考虑加快调整对日政策,国务院、陆军部和占领当局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美国对日政策的争论。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各方辩论的深入而逐步完成的。各方在促进日本政治稳定和经济复兴,并使之成为一个对美友好的国家这一问题上应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争论最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点:1、缔约的时机问题;2、缔约后美军是否继续驻扎日本本土的问题;3、是否重新武装日本的问题。1947年9月后中共军队在战场上势如破竹,美国对中国的未来前景愈感悲观,于是便开始重视日本,并加快了政策调整步伐。1947年10月,三部协调委员会的SWNCC384号文件要求立即把民主改革转变为经济复兴,凯南领导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对日和约的PPS/10号文件,提出推迟媾和。1948年1月22日,白宫命令麦克阿瑟实施SWNCC384号文件,要求“做出更多的努力,以实现日本在合理生活水准基础上的自给自足……尽快采取与基本的占领政策一致的必要步骤,在和平和自给的基础上,初步复兴日本的经济”。1948年3月,德雷帕、凯南和麦克阿瑟举行了一次会谈,分别代表三个方面就美国对日政策发表了意见。他们之间的分歧,特别是麦克阿瑟与凯南和德雷帕之间的分歧较大。以凯南为首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主张推迟缔结和约,把美国在日本本土的军事存在问题留待缔约后再另行讨论;确定最低限度的赔偿额;日本工业的非军事化严格限制在武器生产的范围内。而麦克阿瑟则认为,应尽早缔结对日和约,并在缔约后立即撤出驻日本本土的美军。军方则试图彻底和全面地修改对日政策,主张无限期推迟对日媾和,大幅度减轻赔偿,并允许日本重新进行有限的武装。 凯南在与麦克阿瑟会谈后起草了PPS28号文件,在参考陆军部和国务院的意见对其进行修改后以PPS/28/2号文件提交国务卿,并于6月2日作为国家安全委员会NSC13号文件提交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1948年10月7日,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其修改稿NSC13/2号文件,9日杜鲁门予以批准,并成为美国政府对日政策的最高文件。该文件对“和平条约”、“安全问题”、“政权控制”、“占领政策”等都做出了说明。关于缔约的时机,该文件表示:“鉴于有关国家对于条约性质和缔约程序有不同的看法以及由于苏联侵略性的共产主义扩张引起的严重的国际形势,美国不应该在此时急于缔结和约”。关于扶植日本经济复兴问题,它明确地提出:“扶植日本经济复兴应该成为将来美国对日政策的基本目标”。关于安全问题,它表示缔约后美国军队的去留视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形势发展而定。美国已不再把日本作为一个敌国进行改造,而是试图把它由敌人转变

二战后美国改造日本的一系列措施

[导读]战后日本最终形成了依存于美国的结构。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种美国实施的课业,可以说成功地规训了日本。民主主义、经济的繁荣、军事力量的抑制,这些成为美日两国异口同声赞叹的成就。 1945年8月30日,美国军用飞机抵达东京近郊的厚木机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踏上日本土地,“仿佛是二十世纪的拿破仑皇帝一般”。美日关系的故事情节从这一刻起发生转折: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开始上演一出包含着温情、理解与敬意的交流剧目。美国精英对日本国民的柔顺感觉讶异,而日本人对美国的宽宏大量则感恩戴德。此后,双方结成“美日同盟”。这是否皆大欢喜?由于美日同盟的性质已然超乎人们的一般理解,人们对其本质及意义缺乏准确的把捉。这本《战后日本的美国软实力》(《戦後日本におけるアメリカのソフト?パワー》)就给读者这样的印象;不过,它为我们洞察这种同盟关系的本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素材。 这是一部讨论二战后美国如何实施对日文化政策的著作。作者京都大学教授、日美外交史专家松田武基于新近解密的档案资料,详细描述了占领军司令部、美国国务院、民间财团、日本学术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过程。这些互动均指向一个冠冕堂皇的目标:促进美日文化交流。在作者历史学的解剖刀下,(美国与日本)政府-财团-大学三个组织的“共生关系”得到了展现;标题中的“美国软实力”正是对这种关系的另一种表达。一般而言,在硬实力的背景下,软实力要发挥作用,还需依赖两个条件:一是学术界对对象国进行过长期研究,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二是政策制定者对这些知识的运用。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制定者最大限度地使用了美国的日本研究成果,从而卓有成效地发挥了其软实力。 作者于是得出结论说,日本已经完全陷入了美国软实力的控制中,“在精神上与心理上形成了对美国永久性的半依存结构”。这句话并非耸人听闻,因为“在精神上与心理上”这个限定性描述性命攸关。这个结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对美国对日政策成功的赞歌,还是对日本国民的命运与生存状况敲响的警钟?思考如果驻足在“民族国家”层面上,我们将无法获得关于“美日同盟”的本质认识。我们必须进一步拓宽视野:这里所言的战后美日关系,对于世界史、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具有怎样的意义?

二战后美国各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启示

考点:二战后美国各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启示 1.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时期发展特点 原因 20世纪50— 60年代 持续发展,出现战后的繁 荣。 美国经济实力强大;战后广阔的国际市场;新 科技的推动;稳定的政局, 20世纪70年 代 经济地位下降,进入“滞胀” 时期 中东石油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经 济受到严重打击。 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 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20世纪90年 代 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 时代。 改革社会经济;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 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2.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利用科技创新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要调整经济政策,防范经济危机;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配置;要有稳定的国内环境等。 例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 ①新经济时代②迅速繁荣时期③持续调整时期④危机和滞胀时期 A.④①②③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②④③① 答案:D 解析:题中所述的发展时期,具体时间分别是:①新经济时代——20世纪90年代;②迅速繁荣时期——20世纪50—60年代;③持续调整时期——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④危机和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代。故选D。 例题2下列图表中,最能反映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是()

答案:A 解析: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总体上是发展上升,但20世纪70年代出现危机,进入滞胀时期,经济发展下降,之后再缓慢回升,图示A反映了这一状况,故选A。 1.以下表格反映的是战后哪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情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西部和南部发展尤为迅速。 20世纪70年代出现负增长和“滞涨”现象。 20世纪80年代经济好转,但负担加重。 20世纪90年代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仍然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国家。 A.美国 B.中国 C.日本 D.苏联 2.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济处于() A.持续发展时期 B.危机时期 C.调整时期 D.新经济时代 3.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国际地位的提高 B.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政治经济实力大增 D.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4.分析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以下说法不相适应的是() A.要利用高新科技推动经济的发展 B.要不断地调整经济政策 C.要实现从农业到工业发展的转型 D.要有稳定的国内环境

案例日本汽车击败美国策略

案例13 日本汽车击败美国策略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案例13 日本汽车击败美国 日本丰田汽车击败美国 丰田汽车进入美国市场20周年时,它在美国的汽车销量已经达到50万辆。1975,丰田公司成为美国市场最大的进口汽车品牌,超过了它的最大劲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20世纪80年代初,丰田成为仅次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商,年产量超过300万辆。 “日本汽车奇迹”的产生,市场营销发挥着显着的作用:首先,日本政府通过行销分析评估和选择具有前景的目标产业——预期在一段时间内将会有较高的资本盈利率或国际贸易利益的产业,并予以特别扶持;其次,对这些目标产业中的某些公司采取适当的行销观念,设计有效赢得市场的行销策略。 为保护日本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使其免于外部竞争。日本政府采取了以下保护政策: (1)进口关税。对进口轿车课以40%以上的进口关税,商用汽车及汽车配件的关税为30%,这一政策一直实施到1968年。 (2)外汇管制。 (3)货物税。

(4)外贸管制。外资加入日本企业的比例,就公司本身而言,不能超过7%,就整个行业而言,不能超过20%。 同时,日本政府还采取了鼓励汽车外销的政策:优惠政策与奖励、直接援助、支持性措施。一系列鼓励政策实施后,日本汽车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一、失败的开端 1955年,日本第一次从20000辆年产量的汽车中外销1250辆汽车到海外。到了1980年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王国,每年生产1100万辆各种型号的汽车,占世界总产量的31%,而其中的600万辆被源源不断地出口到美国、欧洲等海外市场。1955年美国的汽车产量超过900万辆,到了1980年,经济衰退中的美国只生产了800万辆汽车,比它的最高产量少600万辆。 丰田第一批出口到美国的试销车迎来的是一场惨败。首批进入美国市场的是“丰田培特”,该汽车本身有着许多极为明显的缺陷:发动机声音大,内饰十分粗糙,车灯太暗,未达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标准。1957年,“丰田培特”开始正式外销时,它的大部分缺点已经得到纠正,但2300美元的价格却完全无法同德国大众公司的1600美元的甲壳虫汽车竞争。第一年仅销了可怜的288辆。稍后,丰田公司将它重新命名为“丰田皇冠”牌,到了1959年,销售情况才有所好转,而这种所谓的“好转”也非常有限,不过聊胜于无罢了。 1960年,底特律的美国汽车厂商们推出了新型的小汽车,如“老鹰”、“神勇”、“科威尔”等,以同德国的甲壳虫车抗衡。本就不是他们对手的丰田车夹在中间大遭其殃,不得不向后退缩。当时,丰

日本“国家正常化”:美国的对策

日本“国家正常化”:美国的对策 在经过多年的舆论渲染和民意调动后,日本“国家正常化”进程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其成为“正常国家”的决心已难以更改。日本期待的“国家正常化”包含多种影响广泛的国内国际目标,这必然会引起在亚太地区拥有广泛利益的美国的关注。对于在日本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美国来说,日本的国家战略转型既是美国不断施压的直接结果,也将对美国的国家利益产生十分复杂、深刻的能动作用。探明美国在日本“国家正常化”问题上的战略期待及对策内涵,对于分析日本“国家正常化”的未来前景、评估美日同盟的走向以及判明中国发展所需周边地缘环境的演变模式,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日本“国家正常化”的概念与内涵 日本在二战后被迫接受了国际社会对其国家权利的约束。随着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日本不再甘心于此,历届政府都在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地为摆脱现状进行努力。冷战结束时,世界格局的剧变促使日本政界人士更多地思考日本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影响最

大的当属民主党首小泽一郎提出的“普通国家论”。小泽认为,日本应成为这样的国家,即“对于国际社会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特别是在安全保障方面,要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来尽责完成;同时,对为构成富裕安定的国民生活而努力的各国及对地球环境保护等人类的共同课题,也要尽自己所能进行合作”①。他在1992年进一步指出:“世界对日本提出承担责任的要求”,而日本却“不能适应世界的要求,因此必须尽快对现行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并能承担责任的新政治体制”。②小泽提出的所谓“普通国家”在国际上更多地被表述为“正常国家”,日本相应的追求也被称为“国家正常化”。小泽虽从未成为日本的最高领导人,但日本政府迄今为止在“国家正常化”问题上的考虑基本都与其设想相符。 目前为止尚无任何一届日本政府在其政纲中明确提出实现“国家正常化”的具体计划和目标,但从小泉内阁开始,日本政府在思想和舆论准备方面明显加快了步伐,安倍上台后则进入落实和扩展阶段。日本追求的“国家正常化”涉及范围广泛,根据其执政党突出强调的施政目标、高层官员的相关表态、政府国内外议程的显著调整以及民意和舆论的变化来看,主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内容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其综合经济实力也跃居世界第一并且居高不下。本文将分别从二战后到60年代末、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以后这四个时期叙述美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并分析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介绍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经济发展、发展特点、经济干预、财政政策、经济政策 “二战”后,世界整体上得到了和平,和平与发展也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美国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经济实力迅猛增长,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全面的优势。 (一)、二战后到60年代末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到60年代末,美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实行充分就业,危机发生时政府动用赤字财政、通货膨胀等手段减轻了危机,经济实力不断增长。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

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同期,美国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一系列新特点。 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财团的兴起,对美国的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美国的政治权力不再由“多雪地带”的东北部独占,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

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历程GDP

1955-2010年日本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 年份名义GDP(亿日 元)名义增长 (%) 实际增长 (%) 名义GDP (亿美元) 年平均汇率(美 元兑日元) 1955 83,695.0 232.49 360 1956 94,222.0 12.6 7.5 261.73 360 1957 108,583.0 15.2 7.8 301.62 360 1958 115,383.0 6.3 6.2 320.51 360 1959 131,903.0 14.3 9.4 366.40 360 1960 160,097.0 21.4 13.1 444.71 360 1961 193,365.0 20.8 11.9 537.13 360 1962 219,427.0 13.5 8.6 609.52 360 1963 251,132.0 14.4 8.8 697.59 360 1964 295,413.0 17.6 11.2 820.59 360 1965 328,660.0 11.3 5.7 912.94 360 1966 381,700.0 16.1 10.2 1060.28 360 1967 447,305.0 17.2 11.1 1242.51 360 1968 529,749.0 18.4 11.9 1471.53 360 1969 622,289.0 17.5 12 1728.58 360 1970 733,449.0 17.9 10.3 2037.36 360 1971 807,013.0 10 4.4 2241.70 360 1972 923,944.0 14.5 8.4 2999.82 308 1973 1,124,981.0 21.8 8 4150.15 271.07 1974 1,342,438.0 19.3 -1.2 4591.89 292.35 1975 1,483,271.0 10.5 3.1 4989.81 297.26 1976 1,665,733.0 12.3 4 5622.73 296.25 1977 1,856,220.0 11.4 4.4 6953.96 266.93 1978 2,044,041.0 10.1 5.3 9833.27 207.87 1979 2,215,466.0 8.4 5.5 10007.53 221.38 1980 2,401,759.0 8.4 2.8 10592.57 226.74 1981 2,579,629.0 7.4 3.2 11696.88 220.54 1982 2,706,007.0 4.9 3.1 10864.01 249.08 1983 2,817,671.0 4.1 2.3 11863.38 237.51 1984 3,005,430.0 6.7 3.9 12653.38 237.52 1985 3,204,187.0 6.6 4.4 13432.49 238.54 1986 3,354,572.0 4.7 2.9 19906.08 168.52 1987 3,497,596.0 4.3 4.2 24181.39 144.64 1988 3,739,732.0 6.9 6.2 29182.46 128.15 1989 3,999,983.0 7 4.8 28993.79 137.96 1990 4,300,398.0 7.5 5.1 29700.93 144.79 1991 4,582,991.0 6.6 3.8 34021.16 134.71 1992 4,710,207.0 2.8 1 37190.74 126.65 1993 4,753,811.0 0.9 0.3 42750.10 111.2 1994 4,884,500.0 2.3 0.6 47788.87 102.21

最新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附答案)

最新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附答案)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中关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20世纪50年代欧洲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欧盟的成立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1972年,日本外相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开了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3)材料三中,此时的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怎样的经济地位?材料三表明日本、欧共体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4)结合材料三,请你谈谈日本、西欧的经济崛起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原因: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目的:提高国际地位。影响: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2)特点: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原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和平宪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提供大量军需订单;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等。 (3)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美国、欧共体、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西欧、日本的崛起,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

论1945—1991年美国对日经济政策的变化

第36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月 Vol.36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14 ────────── 收稿日期:2013-09-05 作者简介:姚自茹(1988-),男,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史。 -96- 论1945—1991年美国对日经济政策的变化 姚自茹1,李天乐2 (1. 东北师范大学 日本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4;2.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实际由美国单独占领。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大环境的变化,美国以其自身利益为核心对日经济政策也不断地发生变化,由最初的遏制逐渐转变为扶植,并最终演变为竞争。通过剖析美国对日经济政策的变化,以求对1945-1991年间的美日经济关系变化规律加以初步总结。 关键词:美日关系;经济政策转变;扶植;竞争 中图分类号:K1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4)03-0096-04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3.025 The Changes of American Economic Policy to Japan from 1945 to 1991 YAO Zi-ru 1, LI Tian-le 2 (1. Institute of Japanese Studi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2.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Abstract: After World War II, Japan as a defeated nation, was occupied by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changes of time and world environment, American economic policy to Japan constantly changed by the influence of its own interests. It changed from the initial sanction to construction and eventually evolved into the competition. It summarizes the rule of American and Japanese economic relations from 1945 to 1991 by the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of economic policy. Key Words: relations between America and Japan; changes of economics policies; construction; competition 1945年8月,日本战时经济体制崩溃,国内经济濒临破产,然而关于太平洋战争末期即日本投降前期日本经济的详情已无从得知,因为在日本投降前期,日本政府和军部非常害怕战争中的重要记录落到美军手中,因而在投降后至被占领前的一段时间内,即将此类材料全部焚毁。目前我们只能从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的报告书之一《战略轰炸对日本战争经济的效果》中,对日本战后经济了解一二。 一、战后初期日本国内经济状况及美国对日经济政策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这也表明了日本在海外的领土、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势力范围的全部丧失,对外经济关系完全陷入瘫痪。由于海外原料供给地的消失和战争的结束致使日本国内军需市场急剧萎缩,战时经济体制解体,日本陷入有史 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自战争结束后至联合国军进驻日本前的这段时间,日本国内一片混乱,日本政府、军部和垄断资本不是致力于稳定国内经济局势,而是忙于隐匿和瓜分军用物资,中饱私囊。在投降前夕即8月14日,日本的军部和政府已经秘密发出指示,要求处理和隐匿储存的军用物资。此项军用物资按当时的牌价计算约值一千亿日元[1,p4]。这么庞大的物资投入黑市,致使通货膨胀加剧。此外,政府、军部、军工垄断资本又和银行财阀合谋,采取不正当的方法,从军人复员津贴和临时用于军需订货的特别预算中提取巨额资金非法投放市场,这又促使了通货膨胀的恶化。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驻日本后,日本政府依旧对即将崩溃的经济采取放任政策,致使国内经济形势继续恶化。此时,美国对日政策主要按照1945年6月制定的《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这一文件执行。《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 由“最终目的”“盟军权利”“政治”“经济”四个部分组成。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作一个大致的描述。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左右,60年代占20%左右。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