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作品记:《塔可夫斯基的树》

合集下载

安徒生童话的生态哲学:《大树》的深度解读

安徒生童话的生态哲学:《大树》的深度解读

安徒生童话的生态哲学:《大树》的深度解读安徒生是丹麦的著名童话作家,他的作品描绘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和情节,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大树》是安徒生的一篇经典童话作品,通过对自然界中大树的描写和讲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态哲学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这一童话进行深度解读,带领读者一同探索安徒生童话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首先,童话中的大树象征着自然界的力量和生命的延续。

大树的高傲挺立和庞大枝叶的覆盖,表达了自然界的壮美与庞大。

它们是地球的守护者,为动物们提供庇护,提供氧气和食物。

安徒生对大树的描绘充满了敬畏之情,他将大树与生活息息相关,传递出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是生态哲学的关键。

其次,安徒生通过童话中的角色与大树的互动,呈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与依存。

在故事中,人类依赖大树,从大树中获取能量和生存所需。

而大树也需要人类的保护和呵护,来保持自身的健康和生命力。

这种相互依赖关系无疑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共生性,并呼吁人类对环境的保护与绿色生活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童话中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破坏的悲哀和警醒。

作为童话中的反面角色,人类的盲目开发和野蛮行为使大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伤害。

这一描绘反映了现实世界中人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用以警示人们应当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安徒生的《大树》不仅仅是一篇富有想象力和童真的故事,更是对生态哲学的深度思考与呼唤。

通过大树这一象征性的元素,他传达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这种生态哲学的思考,直击读者内心,唤起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之心。

通过对《大树》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安徒生童话中所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这是对人类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呼吁。

在当今世界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童话中的生态哲学思考不仅仅在儿童心灵中发挥着引导作用,更为成年人提供了凝聚力,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和行动。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从《大树》这个经典的安徒生童话中汲取力量,践行生态哲学,共同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认识电影读后感

认识电影读后感

认识电影读后感很多人都喜欢看电影,但喜欢看电影并不一定了解电影,想深入了解电影,我推荐《认识电影》。

想知道这本书的具体内容吗?我们看看下面的书评就知道了。

篇一我从小就喜欢翻箱倒柜,不仅折腾自己家,也折腾亲戚家。

折腾自己家的最大收获就是翻出来一堆连我爸自己都想不起来的他当年阅读过的书籍,比如《雁鸣湖畔》之类的阶级斗争小说。

我10岁的时候,找到一本疑似叫《当代青年生活指南》的书籍,里面分门别类教育当时的青年交际礼仪、锻炼身体、文艺常识等等,我很爱看。

当然,某些部分我特别爱看,比如有男女性高潮曲线插图的那部分,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道理。

因为过于专注的缘故,导致没有认真阅读文艺部分,这显然造成了我今天知识结构的残缺。

这本珍贵的书籍现在已经不见了踪影,很可能正在被另一个10岁的大好青年认真翻阅,所以我只能通过其他书籍的阅读来加以弥补。

比如,读这本焦雄屏大妈翻译的《认识电影》第11版。

作者?对不起,我忘了那个外国人名了。

这也是一本指南性的书籍。

不像某些宣称医治脚气的祖传秘方,拆开一个又一个小纸包后,就剩下一张小纸条,上书“挠挠”二字;也不像老袁家的老乞丐卖给阿星的《如来神掌》,看了之后真的能练成如来神掌。

《认识电影》就像我当年阅读的《当代青年生活指南》,把很抽象的东西用图画表现给我看,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诸如高潮曲线需尽量重合方达到人生至高境界的道理。

苏东坡还是谁说过,从平淡至绚烂,再从绚烂回归平淡,这时候的平淡“非平淡也,乃绚烂之极也”。

简洁与深入浅出,不是那么简单的功夫。

长久以来,作为一个不停观看各种电影的爱好电影非专业人士而言,我有几个疑惑。

其中最让我纠结的是:第一,什么电影是好电影;第二,什么样的表演算是好表演,或者说,什么演员是好演员;第三,什么样的影评是好影评。

这三个问题如果被解决了,中文网络上关于电影的90%以上的口水就都可以省下了,浇浇花洗洗车或者解决黄河断流,乃至集体用力让海平面上升从而彻底收复台湾。

读《森林报》有感300字作文(30篇)

读《森林报》有感300字作文(30篇)

读《森林报》有感300字作文(30篇)读《森林报》有感300字作文(精选30篇)读《森林报》有感300字作文篇1城市的喧嚣让人烦躁,不得不向往大自然的美景。

正有这样的一本书,记载着森林一年四季的千变万化,让人忘乎所以,心旷神怡。

它就是森林报。

看着第一季------春季。

仿佛看到了黑压压的乌云飘走了,雪白的积云堆积在蓝天下冬眠的动物醒了,鸟儿展示着它们的歌喉,唱出了属于自己的天籁之音。

五彩斑斓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自由飞翔。

小兽出生了,跟着妈妈学本领。

小鸭在地练习游泳,小鸡在学捉虫子冰雪化了,小溪发出了丁丁冬冬的声音。

森林里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把春季看完了,但我还在流连,还在边看边幻想。

鸟儿们都在做鸟巢,它们寻寻觅觅地在土地上找寻能做鸟巢的树枝,别看它们个子小,对做新家的材料要求可不小哩!没过多久,鸟宝宝出生了,这可把鸟爸爸鸟妈妈忙坏了,每天要来回几百趟找食物。

又过了一个月,鸟宝宝开始学飞了,因为它们很快就要飞去南方了。

看着写秋季的文章,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候鸟飞去南方,其它动物在备粮,森林里还是很热闹。

在看写冬天的文章时,冰天雪地,动物们有的冬眠。

还有的没的冬眠,它们又冷又饿,咬着牙等着春天。

过了很久,12月末到了,春天要来了。

我看完了这本书,抬头看了看钟,只过了两个小时。

但在我的脑海中我已经在大自然的拥抱下,过了一年,我舍不得离开,大自然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保护环境,让森林更美丽。

读《森林报》有感300字作文篇2今天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书名叫《森林报夏。

》,这本书为什么叫森林报呢?我带着问题,翻开书,去寻找答案。

我一边看,我一边想象那些画面,有时候我想象出来的画面很感人,有时候我想象出来的画面很搞笑,还有时候我想象出来的画面很恶心,原来文字也可以让人身临其境,只是看你是怎么样去理解的。

看完《森林报夏》以后,我想起书里描写的风景和动物,在脑子里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有时候我想象自己就是一只松鼠在丛林中奔跑。

统编-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二及答案

统编-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二及答案
1.在( )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并打上“√”。(6分)
2.冬天,树上的叶子落光了,原因是什么?( )(2分)A. Nhomakorabea止热量损失。
B.因为这是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到了冬天就这样。
C.这是植物生长的需要。
D.因为叶子害怕寒冷,所以自然会落下。
3.本文介绍的树木防止热量损失的妙招主要有:(4分)




4.文章最后称树木为“王子”,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然啦,那是棒极了,”爱丽丝若有所思地说,“不过,这样的话——你知道,我
肚子却不饿,不想吃午饭呢。”
“开头,也许如此,”那位制帽匠说,“不过,你可以把时间停留在一点半,你喜欢停多久便停多久。”
1.请将下面的词语与词语解释连一连。(8分)
有气无力轻视,不放在眼里。
轻蔑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
(3)①折翅训练(最后一次残忍的训练);②激情、意志、勇气和希望
(4)材料一:为了孩子的生存,动物对子女的训练是残酷的。材料二:溺爱令人担忧.(大意相同即可)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一段找到答案。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你当然不知道啦!”那位制帽匠说着,轻藏地把头一甩,“我敢说你甚至从来都不曾跟时间谈过话!”
“也许是吧,”爱丽丝小心翼翼地说,“但是我知道我学音乐的时候不得不打拍子(注释:上一段中“时间”的原文是time;这里说“打拍子”的原文是beat time,而感这两个词的字面意思,可以说是“打时间”。作者在此处巧妙地做了文字游戏)。”
轻蔑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

塔可夫斯基:俄罗斯导演

塔可夫斯基:俄罗斯导演

塔可夫斯基和塔氏电影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一九三二年生于俄罗斯札弗洛塞镇,是诗人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

曾就学于苏联电影学院,一九六一年毕业。

他的电影曾经赢得多项国际性大奖;第一部长故事片《伊万的童年》于一九六二年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

第二部电影《安德烈·卢布廖夫》于一九六九年的嘎纳影展赢得大将,接下来的作品,《索拉里斯》(1972)、《镜子》(1974)、《潜行者》(1979)均受到西方国家热烈推崇。

他的作品以擅长运用惊人的象征意象驰名于世。

一九八三年在意大利拍摄《乡愁》时,塔可夫斯基决定终生不再重返苏联。

其最后一部作品《牺牲》荣获一九八六年夏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于巴黎,享年五十四岁。

许多影评人曾试着诠释其浓烈的个人化视野,却始终难以企及。

终于,在这本《雕刻时光》里,他记录了自己的思想、回忆,首度披露其重要作品的创作灵感、发展脉络、工作方法以及浓烈的自传内涵,并深入探究影像创作的种种问题。

这些文章系长期陆续写成,惟《牺牲》一章口述于其生命最后几周。

在这本艺术证言里,我们看到这位大师在“一团时间”里雕塑生命,仿佛时间奔驰穿越镜头,烙印于画面之中。

1986年岁末,俄罗斯电影导演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巴黎病逝。

54年的生命,26年的导演生涯,他只留下8部电影作品,却以其博大深邃的精神气质与庄重沉郁的诗性叙事开创出崭新的艺术典范,奠定了他在世界电影史上无可争议的经典地位。

生命的最后一年里,身患肺癌的塔可夫斯基在病痛中完成了电影《牺牲》。

这部绝响之作是献给现代文明的一首挽歌:陷入歧途的时代,无穷扩张的物欲,人类精神世界濒临崩溃,巨大的灾难行将来临,主人公毅然以自己的牺牲来寻求拯救……。

烈火与浓烟升腾弥漫,燃烧的房屋终于坍塌,瓦砾横陈。

而废墟的近旁,那棵枯树静默依旧。

树下的男孩正专注地浇灌着,在他纯真而持久的凝望之中,死树似乎奇迹般地开始复活。

塔可夫斯基的诗歌

塔可夫斯基的诗歌

塔可夫斯基的诗歌
塔可夫斯基的诗歌主要集中在《诗选》和《镜子中的诗》两部作品中,主要反映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以下是一些诗歌的例子:
1.我曾三次在世人面前犯错,我听到哭声,但你并无罪过,我向你诉说,卡捷琳娜,就像
人们死前的诉说。

2.我看到,自黑水中升起,微弱的光,像蕨类植物,而你在雾中行走或者漂浮,或雾在漂
浮,像彩虹。

3.第三次时我没有抓住你,你像无家的海鸥一样飞走。

关上门,我听见昏暗的风,细数陶
土的碎片。

4.你总穿着黑色的衣裙,夜晚到来,等待黎明,在空旷的房子里,你不睡,仿佛在歌谣中
生活。

5.空旷的房子很好——没有镜子,没有黑暗,总穿着黑色的衣裙,你已经忘记了我。

塔可夫斯基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和爱情的深刻思考。

《生命之树》观后感

《生命之树》观后感

《生命之树》观后感《生命之树》故事开始于一个1950年代,生活在美国中西部的家庭,电影跟随着大儿子杰克的生命展开,穿过其无辜天真的童年到幻灭的成人时代,他力图与他的父亲达成和解。

杰克发现他在现代社会失去了灵魂,他寻觅生命的原初以及意义的答案,拷问信仰的存在。

下面给大家分享《生命之树》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生命之树》观后感1《生命之树》是一部有关于洞悉生命价值的影片。

全片通过描述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情态及家庭里三个孩子的成长历程来表达一种要引起大家对生命的价值与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这是一部内容跨学科的作品,它涉及的已不仅仅是生物学或者人类进化学,而且囊括了天体运作学或说天文学,心理学等领域(这里之所以还涉及了天文学,根据某些学科理论,是因为有关于生命的起源与天体运作或是宇宙的诞生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联系的原因。

)不得不说,对于对生命怀有一种尊敬与谦卑态度的人来说,这将会是一部体验生命价值与探索人类心灵发展的极好的素材。

影片一开头,在全黑的画面中间出现一道似火的光影,依照电影的题材背景,我们可以把那视作是宇宙诞生的初始,也是物质(不管有生命或无生命物质)的诞生的开端。

而这为影片所要体现与探讨的生命的发展与价值埋下了伏笔。

影片的开头旁白是当中那个美国家庭里的那位母亲对生命的看法:A man’s heart has heard two ways through life: the way of nature and the way of grace。

而整个影片也就在人类通过自然的方式去聆听生命的大框架下来谈人如何通过感恩来聆听生命。

这似乎有点矛盾:人既要通过自然去聆听生命又要通过感恩去聆听生命,那到底要通过哪一种方式?还是两种并用?影片之所以不断穿插宇宙与大自然的变化进程画面是一方面要告诉我们,我们作为生存在起源于45亿年前的地球的一个生命体,在各种自然环境条件达到允许的条件下,从一个有机细胞的诞生,到生物的诞生直至人类的诞生,将无法逃脱自然的本源,自然是造就一切生命的“母亲”,我们人类即便发展到再高级的形式都永远无法逃脱自己生命的自然本源;另一方面,影片还试图告诉我们,作为生存在人类社会的我们,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受自然影响的那一面将被掩盖,以致使我们无法轻易的发现作为人类的我们与大自然的重要联系。

树号,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读后感

树号,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读后感

树号,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读后感篇一树号,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读后感读完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的《树号》,我整个人仿佛都沉浸在了那片神秘而深邃的森林之中。

这书真的是太特别了!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书就应该有个一板一眼的结构,规规矩矩的叙述。

但《树号》偏不!它就像森林里肆意生长的藤蔓,随心所欲,却又充满了生机和魅力。

书里对大自然的描写,哎呀妈呀,简直绝了!那细腻的笔触,仿佛让我真的能闻到森林里的泥土味,听到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

我就在想,阿斯塔菲耶夫是不是有一双神奇的眼睛,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那些微小而美好的细节?说起来,书中那些关于人性的部分,真的让我有点纠结。

也许人性就是这样复杂吧,一会儿善良得让你感动得稀里哗啦,一会儿又自私得让你恨得牙痒痒。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处在那样的环境中,我会怎么做?是会坚守内心的善良,还是被现实的残酷所打败?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心情也是像坐过山车一样。

有时候被作者幽默的描写逗得哈哈大笑,下一秒又可能因为某个悲伤的情节而眼眶湿润。

这感觉,就像在森林里迷路了,一会儿觉得兴奋刺激,一会儿又感到害怕无助。

我觉得吧,《树号》就像是一杯烈酒,初尝时辛辣刺激,回味起来却又醇厚悠长。

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也让我对自己、对人性、对大自然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一路读下来,真好!篇二树号,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读后感哇塞,《树号》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好看吗?结果,我被啪啪打脸了!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这家伙,简直是个写作的鬼才!他笔下的森林,那可不是一般的森林,那是充满了故事和情感的神秘之地。

我读着读着,就好像自己也走进了那片林子,也许一不小心还会被树枝绊倒呢。

书中描写的那些人物,真是让我又爱又恨。

有时候我觉得他们无比善良,简直就是天使下凡;可有时候又觉得他们自私得要命,真想冲进去给他们两巴掌。

这让我不禁想,人咋就这么矛盾呢?难道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都住着两个小人,一个善良,一个邪恶,不停地打架?还有啊,书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真的触动了我。

树号,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读后感

树号,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读后感

树号,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读后感篇一树号,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读后感读完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的《树号》,我这心里就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啥滋味都有。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可能觉得有点懵圈,这写的都是啥呀?咋感觉有点云里雾里的。

可慢慢地,我就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森林,被那些文字带着,越走越深。

书里的那些描写,哎呀妈呀,简直太生动了!就好像作者把我直接拉进了他的世界,让我亲眼看到了那些树,感受到了风,闻到了泥土的味道。

也许这就是文字的魔力吧,能让你跨越时空,去感受别人的感受。

不过,说实在的,读的过程中我也有过犹豫。

有时候我会想,这到底是想说个啥呢?是单纯写树,还是有啥更深的意思?我觉得吧,可能有时候作者自己都不一定清楚,就是凭着感觉写,把心里那团乱麻似的想法一股脑儿倒出来。

书里的故事,有的让我感动得稀里哗啦,有的又让我觉得莫名其妙。

但这也许就是生活啊,哪有那么多整整齐齐、明明白白的事儿?就像我们自己的日子,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又一头雾水。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反问自己:我真的读懂了吗?可能懂了一些,也可能还有很多没懂。

但这又有啥关系呢?读书不就是这样,每次都能有点新收获,哪怕只是一点点,那也是赚了呀!篇二树号,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的《树号》。

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好看吗?结果呢,啪啪打脸!我是越看越入迷,简直像着了魔一样。

书里对大自然的描写,那叫一个绝!感觉那些树啊、草啊、风啊,都活灵活现地在我眼前蹦跶。

我就寻思,这作者咋这么厉害呢?能把平常咱都不咋在意的东西写得这么精彩。

也许他有一双能发现美的超级眼睛吧,不然咋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那些小细节呢?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有点纠结。

有些地方我反复看了好几遍,还是不太明白。

这时候我就想,是我太笨了,还是作者故意写得这么高深莫测呢?哎呀,管他呢,反正读书就是这样,不可能啥都一下子搞清楚。

【最新2018】塔科夫斯基个人资料成就背景_塔科夫斯基主要成就人物事迹-word范文模板 (3页)

【最新2018】塔科夫斯基个人资料成就背景_塔科夫斯基主要成就人物事迹-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塔科夫斯基个人资料成就背景_塔科夫斯基主要成就人物事迹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生于俄罗斯札弗洛塞镇,是诗人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个人资料成就背景,给大家作为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人物经历1955年,入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

1960年,创作毕业短片《压路机与小提琴》,获纽约学生影展首奖。

1962年,完成《伊万的童年》,同年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1966年,完成《安德烈·鲁勃廖夫》,1969年获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

1972年,完成《飞向太空》,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1974年,完成《镜子》,受到有关部门的“封杀”,当时未能广泛公映。

1979年,拍摄《潜行者》,被公认为他的所有电影中最晦涩难懂的一部。

1983年,在意大利完成《怀乡》,同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国际影评人奖。

1986年,在瑞典完成《牺牲》,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最佳艺术贡献奖、国际影评人奖和教会评审团奖。

拍摄《牺牲》之前,他知道自己得了肺癌。

就在这一年岁尾,塔尔柯夫斯基病逝巴黎。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获奖作品《压路机与小提琴》(1960) 获纽约学生影展首奖《伊万的童年》(1962)同年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安德烈·鲁勃廖夫》(1966)1969年获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飞向太空》(1972)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镜子》(1974)受到有关部门的"封杀",当时未能广泛公映《潜行者》(1979)被公认为他的所有电影中最晦涩难懂的一部《乡愁》(1983)同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国际影评人奖《牺牲》(1986)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最佳艺术贡献奖、国际影评人奖和教会评审团奖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部分作品赏析安德烈·卢布烈夫(安德烈的激情)电影摘要式的开端反映出贯穿在整部影片中的神秘潜流:一个农民偷偷潜入一座塔中,乘上一个简陋的热气球,暂时地成功升入高空,但最终重重地摔到地上。

现代文阅读训练:《塔上有棵树》[答案]

现代文阅读训练:《塔上有棵树》[答案]

现代文阅读训练:《塔上有棵树》[答案]阅读散文《塔上有棵树》,完成1~4题。

塔上有棵树刘志坚我的居室临河。

河的那面有座古塔,塔上有棵树。

那树挺立在塔顶之上,和我隔着一段空间为邻。

那树不很高大,但很古老。

树叶纷披,撑一团墨绿。

郁郁葱葱,四季不凋。

有人说它是胡椒树,也有人说它是香樟树。

那树是怎么上去的?有人说那树的种子,一定是小鸟衔上去的,也有人说是修塔人遗落的。

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了这树,这千年古塔,才有了生机的葱笼和生命的蓬勃。

塔之树,是一曲生命之歌。

塔是锥形的。

塔顶原有三个相叠的宝瓶,远远看去,像一串葫芦。

那里没有土壤,没有泉水。

塔树只能在一层薄薄的尘埃里,在砖头的缝隙里存活。

这是生命的奇迹。

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它不能在沃野里扎根,不能在旷野里扶风摇云。

它只能在那一无所有的塔尖,以自己的坚韧和顽强,经营自己的日子。

它面对大地,却得不到大地气脉的扶持,它面对江河,却得不到江河涓滴的滋润。

生地的失位,这不是它自己的选择。

落脚绝地,使它失去很多,更增加了它生的困厄和艰辛。

风吹来,雪飘来,风暴和雷击也劈面而来,它都无法回避,它只能挺身相迎。

烈日炎炎,炙烤着它,从日出到日落,也只能苦苦地支撑着。

风刀霜剑严相逼,它只能默默地忍受着。

塔之树是不幸的,时时都在承受着大自然的磨难。

它又是幸运的,它远离尘嚣,地面上的树,被砍了一茬又一茬,大片的森林都从地面上消失了,而它却躲过了人世间的劫难。

还有那年,日本飞机来轰炸古城,从空中撒落的炸弹,撞落了塔尖上的宝瓶,塔树却安然无恙。

而今,它是活得更古拙而宁静了。

塔树像从大自然的炼狱里脱颖而出的一位哲人。

它默默地俯览大地,闲闲地静观江河在流、城市在变。

静观世人一代一代地在繁衍,繁衍出城市的进步和文明,也繁衍出许多的荒谬和悲欢离合的故事。

每天,它第一个迎接朝阳,最后送走落日。

风从哪里来,雨往哪儿去,春花秋月何时了,它都知道。

因为大自然的风云变幻,都在它头上演绎。

它独立云空,与月儿相守,与星星对峙,与行云为伍,也与寂寞为邻。

《森林报》读后感(通用51篇)

《森林报》读后感(通用51篇)

《森林报》读后感(通用51篇)《森林报》读后感篇1我很喜欢《狐狸是怎么把老罐赶出家的》这个故事讲的是狐狸的狡猾和罐的笨拙。

《钓钩永不落空》这个故事就连我妈妈听了都笑了,猎人去打猎,大家总会说:“祝你连一根乌鸦毛都打不上”。

可一旦有人要去钓鱼,人们总会说:“祝你钩钩有收获”。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大多数人都喜欢钓鱼,很少有人喜欢打猎,可我就不喜欢钓鱼,我喜欢捉麻雀,把麻雀带回家听他那悠长的鸣叫。

《可怕的花儿》我觉的毛毡苔一点也不可怕,毛毡苔、猪笼草、都是我的好朋友,因为他们可以让我身上少几个大红包,蚊子总喜欢咬我,她也总给我红包,他为什么不给我过年的红包,反而给我这个让我天天挠的红包?《森林报》读后感篇2《森林报》的作者是【苏】维·比安基。

听到《森林报》这个名字你们是不是还以为是报纸呢?其实《森林报》是一本书。

《森林报》被分为四个的章节:春、夏、秋、冬来描写;我最喜欢的文章:《捉强盗》。

黄篱莺成群在森林里飞,吃虫子,一只虫子都不放过。

突然,有一只小鸟发现了貂,“吱吱”的叫了起来。

大家听见了都躲在隐蔽神秘的地方了;晚上黄篱莺们睡觉了,猫头鹰抓走了几只闪影不及的黄篱莺,黄篱莺在爪子中大喊救命。

大家被叫声惊醒了,赶紧飞走了;白天,有一只黄篱莺发现了猫头鹰,“吱吱”的叫了起来,猫头鹰把嘴张的一张一合的!好像说:“打扰我睡觉的讨厌鬼!是谁?!胆大包天的!”所有鸟都被黄篱莺的叫声唤来了,连森林老鸦——松鸡也来了。

把猫头鹰吓坏了,想要跑。

松鸡绝不会放弃这次教训强盗——猫头鹰的机会。

于是,松鸡跟在后面啄猫头鹰,把猫头鹰赶出森林。

这样大闹了一场,猫头鹰再也不敢到这片林子里来了。

大家终于可以美美的、甜甜的睡一觉了。

我知道了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有长处就会有短处,只有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生活。

《森林报》读后感篇3这本书也精彩丰富。

从这句话“一般的报纸,刊登的都是人们的消息和事情,但是现在孩子们也很想了解奇怪的昆虫和各种飞禽走兽是怎样生活的”这句话也让我开始思考:“我只知道人们的新闻,动物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呢?”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精彩,用精彩的语句丰富描述了一年四季昆虫、飞禽走兽以及其他动物的生平。

《森林报》读书笔记400字(通用89篇)

《森林报》读书笔记400字(通用89篇)

《森林报》读书笔记《森林报》读书笔记400字(通用89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森林报》读书笔记4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森林报》读书笔记篇1《森林报》这本书非常有趣,它分为四本:《森林报·春》、《森林报·夏》、《森林报·秋》和《森林报·冬》。

《森林报》的作者是是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维·比安基。

假期里,我读了其中的一本《森林报·春》。

普通报纸上讲述的都是关于人的信息,以及和他们有关的一些事情,而《森林报》讲的却是那些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的生活。

森林里有趣的故事并不比城市里少,那里也在进行着工作,也有着愉快的节日和悲惨的事情,有英雄也有盗匪,又善良也有残忍。

在这之中,可以看一群还没有长出翅膀的小蚊子从土里爬出来,光着脚丫在雪地里乱跑。

也能看到身强力壮的麋鹿们突然大打出手,严守纪律的候鸟史诗般的大迁徒,以及秧鸡徒步穿越欧洲这些稀奇的故事。

《森林报·春》一书讲述了春天的大森林里发生的故事。

春天分为三个月:春季第一月——冬眠苏醒月,春季第二月——候鸟返乡月,春季第三月——欢歌乐舞月。

每个月都有不一样的事情发生,有令人悲伤的事、令人开心的事等等。

从《森林报·春》一书中我知道了许多大自然里的知识:动物的生活习性、森林的变化规律、动物与动物的相处习惯······同学们,《森林报》是一部很好的作品,我建议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

《森林报》读书笔记篇2《森林报》是一本有关于动物和大自然界的一本书。

翻过了《森林报》一页又一页,眼前飘过了一只又一只可爱的动物。

在书中的“春”里,作者描写着芬芳,仿佛我身临其境。

在这本书里,每一个内容都能使我觉得它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不知不觉,来到了“夏”。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学年鹤壁市高中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等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道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价值教育是人们在正确价值观指引下所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一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强调处理人的价值危机的特殊教育实践。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价值教育关乎个人的生活体验与存在方式,关乎社会的价值秩序与价值理性,关乎民族的价值坚守与价值理想,对于丰富人的生命意义、标注社会发展的价值向度以及确证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价值教育在我国的出场有着深厚的实践根源与深切的理论吁求。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价值真空、价值偏差以及价值观扭曲等现象,理论界与实务界围绕“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等问题展开探讨,认为价值教育是应对当代科学技术挑战、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倡导实施更加关注个体精神世界和幸福体验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任何一种价值观念、价值教育实践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马克思、思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等等。

”从“荣誉”“忠诚”到“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转变,反映的是从封建等级制生产关系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变迁。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目前,在国际传播中,“中国体量”与“中国声量”并不相称。

虽然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声音却时时被扰乱、被淹没,以至于无声。

这一方面说明,国际传播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依然存在着紧张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则说明,在新时代,为了提高“中国声量”,维护国际秩序,我国必须加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在国际上发出自己应有的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的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国际传播的定位就是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

这里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其实就是指中国传播学学界从学理上深入分析中国国际传播实践,为传播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基础和资源。

而“战略”一词则说明我国国际传播体系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其建设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声誉和影响,直接关系到我国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李伟荣《新时代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溯源、现状与路径选择》)材料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以服务国家治理为旨归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不仅是现代传播格局重构的问题,更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问题。

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不仅是为了提升新闻舆论宣传的能力水平,更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一项基本要求。

构建中国特色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在顺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客观需要的基础上,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出发,构建我国“政府—媒体—社会(公众)”三位一体的多元国际传播主体架构,深入探索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构建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国际传播参与主体比较单一,以政府、官方机构和媒体等官方角色为主的“独角戏”式的传播主体格局,并建立更加适应全球治理需要的国际传播多元主体协同发声的“大合唱”式格局,以降低或消除来自国际舆论场不必要的质疑和抵触,达到增强国际传播效果的目的。

塔可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艺术圣徒的诗意追求武云浦发布时间:2007-08-10 17:58新京报塔影塔可夫斯基日记展现大师平凡的一面新京报制图/丁华勇流过时光之河的影像前苏联电影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是诗人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1961年毕业于苏联电影学院。

他被誉为“自爱森斯坦后最重要的苏联导演”,一生拍摄了七部长片和两部短片,长篇处女作《伊万的童年》于1962年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最后一部作品《牺牲》获1986年戛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

在他论述自己电影理念的《雕刻时光》一书中,塔可夫斯基像他在电影中一样缓缓叙述,如同站在时光之河岸边,安静地看着世人的身影。

当时苏联国内的影评人指责塔可夫斯基的影片过于晦涩,节奏拖沓,西方人则认为他在玩弄小资趣味。

而塔可夫斯基自己说:“我对情节的发展、事件的串联并没有兴趣,我认为我的电影一部比一部不需要情节。

”他的坚持终获认可,作为电影史上的大师之一,塔可夫斯基以他的诗意视角和悲悯情怀感动了无数观众。

但人们对这位杰出导演的研究仍缺乏证据。

塔可夫斯基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日记,由于其私人记录的性质,其中许多内容长期不便披露。

前不久,塔氏日记《时光中的时光》出版了中文译本,收录自上世纪70年代到他病逝巴黎前两周的日记,时间跨度长达17年,基本涵盖了他的整个艺术生涯。

用译者周成林的话说,这本书“可能不会畅销,但喜欢塔可夫斯基电影的人应该会想要了解这个人本身”。

卸下头顶笼罩的光环,塔可夫斯基在日记里真实袒露心扉,他对世界的看法或许比电影的表达更为直接,人性上的弱点也毫不掩饰。

举凡优秀的艺术家,总会有一颗敏感的心,这会给人带来痛苦和伤害,也能激发灵感的火花。

许多研究者都谈到,塔可夫斯基仿佛就是为电影而生。

正如他说过的:“让一个人置身于变幻无穷的环境中,让他与数不尽或远或近的人物错身而过,让他与整个世界发生关系——这就是电影的意义。

”(武云溥)塔可夫斯基不是大众类型的导演,他不会打动所有的人,只有一部分人会喜欢他。

列宁格勒读的树读后感

列宁格勒读的树读后感

列宁格勒读的树读后感我读完了列宁格勒读的树这本书,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学的专业著作,更是一本让人思考生命和存在意义的哲学之作。

作者在书中通过讲述自己在列宁格勒的一个学术机构当教授的经历,以及对周边自然环境的观察与研究,展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

他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精细的观察力,将平凡的树木与生活联系了起来,揭示了自然界中的奥秘和美好。

在《列宁格勒读的树》中,作者通过描绘街道上的行道树、公园里的大树,以及灌木丛中的小树等等,让我对植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开始去留意身边的树木,观察它们的不同特征和生长方式。

我惊叹于树木们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生命力,也为它们给城市带来的绿意和美丽所感动。

《列宁格勒读的树》还通过描绘作者对植物学的研究和科学实验,引导读者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环境中的角色。

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剥削和破坏。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城市生活中的种种行为。

我意识到我平常所做的一些事情,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没有意识到。

比如我每天购买大量塑料袋,使用一次后就丢弃,这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

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拒绝使用塑料袋,而是带着环保袋去购物。

我也开始关注食物的来源和环保状况,选择更加环保的产品。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反思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功利主义的问题。

作者以自己在研究和繁重工作中对树木的关注和热爱为例,呼吁人们应该用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感受生活的美好。

同时,他也批评了繁忙的生活方式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认为这些会让人们远离自然,丧失生活的意义。

通过阅读《列宁格勒读的树》,我领略到了自然界的奇妙和生命的力量。

我也明白了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保护和尊重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将继续关注环保问题,并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环境而努力。

总的来说,《列宁格勒读的树》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好书。

它通过描绘树木的美丽和力量,引发读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塔可夫斯基 语录

塔可夫斯基 语录

塔可夫斯基语录介绍塔可夫斯基(Mikhail Tarkovsky)是一位著名的俄罗斯文学家和电影导演,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考而闻名。

他的作品在文学和电影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语录也常常被人们引用和思考。

本文将深入探讨塔可夫斯基的语录,探讨其意义和启示。

塔可夫斯基的语录塔可夫斯基的语录涵盖了各种主题,包括艺术、生活、人类存在等等。

以下是几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语录:1. 艺术的力量•“艺术是人类心灵的镜子,通过艺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世界。

”•“真正的艺术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2. 情感与思考•“情感和思考是艺术的两个基石,只有二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真正有力的作品。

”•“情感是创造的源泉,思考是艺术的指南针。

”3. 时间与永恒•“时间是非常宝贵和脆弱的,我们必须珍惜每一刻。

”•“艺术是超越时间的,经典作品将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4. 自由与限制•“自由和限制是艺术创造的两个方面,没有限制就没有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艺术的可能。

”•“限制可以激发创造力,挑战我们的智慧和想象力。

”塔可夫斯基的观点探讨艺术的力量塔可夫斯基认为艺术是人类心灵的镜子,通过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世界。

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能够通过情感和思考传达创作者的内心世界。

真正的艺术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艺术家要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和创造力,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情感与思考情感和思考是艺术创作的两个基石。

情感是创作的源泉,艺术家通过情感来表达内心的体验和感受。

思考则是艺术的指南针,它帮助艺术家通过深入思考和观察,呈现出对于人类存在和社会现象的理解。

情感和思考的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具有深度和力量的艺术作品。

时间与永恒塔可夫斯基认为时间是非常宝贵和脆弱的,我们必须珍惜每一刻。

时间的流逝让人们感到无常和无力,但艺术却能使时间凝固,使作品永恒存在。

经典的艺术作品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触及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因此它们将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第 283 期
■本版编辑: 赵晋华 ■电话: 010-67078073
■E-mail:dushubao@ 2015 年 7 月 15 日
13
读品记: 《塔可夫斯基的树》
■洪子诚
这是王家新新出版的诗 对他自己、 对外在世界的核心关 倾诉的方式实现, 在诗中形成一种 集, 全名为 《塔 可 夫 斯 基 系综结。可能有深有浅, 有真有 来自内心的沉重、 隐痛的讲述基 的树: 王 家 新 集 1990 — 2013》 , 作 伪, 可能是封闭的, 也可能是开放 调。写社会 “转向” 作用于个人的 家出版社 “标准诗丛” 第一辑中的 的, 可能是盲目的, 也可能具有洞 生命体验的诗作, 大多以他与心仪 一本。从诗集的性质看, 它和 识的力量。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 的作家 (叶芝、 帕斯捷尔纳克、 布罗 2001 年 的 《王 家 新 的 诗》 (人 民 文 行为、 风格、 姿势、 行动以及细微 茨基、 卡夫卡……) 的沟通、 对话来 学出版社 “蓝星诗库” ) 有相似之 的习惯作风里, 正如明言的义理 展开。…… 处。这两套诗选丛书, 出版者都 回过头读十年前的这些文 或信仰的告白里都可以发现这一 有为当代新诗确立 “标准” “ 经典” 点。 (伯林: 《俄国思想家》 ) 字, 有 的 话还能成立, 有的则不大 准确和失误。自然, 不准确的出现 的抱负, 因此, 入选诗人集子, 便 非某一写作阶段的作品集, 而带 有一点也和他诗艺追求的变化有 在 80 年 代 , 我们都经历过自 关。比如说朴拙、 笨重, 说没有耐 有精选、 “ 代表作” 的意味。不过, 我 认 知 的 某 种 错 位 。 说 已 转 向 王家新这两本诗集, 也有重要不 “现代主义” 心琢磨, 以及经常采用倾诉的方 的王家新, 血管里流 同。 《王 家 新 的 诗》 卷 一 收 入 80 年 动 的 可 能 有 更 多 19 世 纪 “遗产” , 式, 这就和他近十多年的诗歌艺术 代作品 (1979 — 1989) , 而 《塔 可 夫 一种混合古典精神和启蒙意识的 走向就不大契合。他的抒情倾诉 已变得节制, 独白仍是诗歌方式的 斯 基 的 树》 则 只 收 1990 年 以 来 的 浪漫、 理想激情。依 “历史进步 基调, 但也朝向精炼、 浓缩、 暗示的 诗和诗歌随笔。这应该是作者对 论” 的眼光, 这个说法会被认为是 自己创作道路的一个判断: 1990 对王家新的贬损, 其实不然。如 方向发展。他已有足够的耐心, 去 是重要年份, 具有转折、 甚至重新 等待那容纳更丰富体验和多层意 今, 说一个人身上存在没能剥离 出发的起点性质。 义的词语的降临, 他努力想将沉重 的 80 年 代 “残留物” , 可能暗含嘲 王家新在 80 年代有十年的诗 讽、 批评, 但也可能是对变得稀少 和轻灵加以结合。 歌写作、 活 动 的 生 涯 。 80 年 代 初 的精神品格的尊敬。虽然 《塔 可 大学时代, 主持过 《这 一 代》 的校 夫 斯 基 的 树》 没 有 选 入 80 年 代 作 王家新 1990 年确立的诗 园诗刊, 并开始发表作品。因为 品, 但王家新在处理不同历史时 歌 “要素” , 可以尝试采 当年创作呈现的特征, 一个时期 期的关系上, 既不是刻意割断离 用关键词语的方法来提示; 尽管 还被归入 “朦胧诗” 诗 人 行 列 。 80 弃, 也警惕带有酸腐气息的怀 这样的分析方法显得有点简单、 年代后期在 《诗 刊》 社工作, 参与 旧 。 他 维 护 着 80 年 代 作 为 一 种 机械。 组织当年不少重要诗歌活动, 和 “精神事物” 的意义, 看作是蓬勃 北方、 寒冷、 雪 唐晓渡合编有很大影响的 《中 国 的诗歌精神和想象力的根基: 前面说到王家新写作 “地域性 当 代 实 验 诗 选》 。我读他的诗, 要 格和语言” 的那些话, 引自程光炜 迟至 1985 年前后。还是北大中文 那是一个燃烧的向着诗歌所有 的 《王 家 新 论》 。我们一般都会同 系学生的老木, 送我他编选的 《新 的尺度敞开的年代, 欧阳江河在那 意程光炜的看法, 即王家新的诗歌 诗 潮 诗 集》 , 在 这 部 诗 选 的 下 册 , 时就宣称 “除了伟大别无选择” ! 气质, 和他的出生地、 他青少年生 收有王家新的一组诗。现在记忆 而 “伟大的诗人” , 在他看来就是那 活、 求学的地域, 和那里的 “楚文 较 深 的 是《从 石 头 开 始》 。那些 种 “在百万个钻石中总结我们” 的 化” 没有很明显的关联, 这和舒婷、 年, “石头” 这个词频繁出现在青 人! (王家新 《我的八十年代》 ) 顾城、 于坚、 张曙光等都不同, 他很 年诗人的作品里: “我的身体里垒 少留下家乡风景民俗的痕迹, 精神 满了石头” ; “ 石头生长, 梦没有方 十多年前在北大课堂与学生 的家乡是 “北方” 。但实际情况可 向” ; “ 长夜默默地进入石头” ; “水 一起读 “九十年代诗歌” , 我说过王 能不完全这样。他自己说过, 他诗 手从绝望的耐心里, 体会到石头 家新有许多变化, 但 “ ‘骨子里’ 还 中一再出现的雪的意象最早来自 的幸福” ; “生命因孤寂而沉默 是有一些相通的东西延续下来, 继 童年记忆。他的家在鄂西北山区, …… 化 为 石 头 ” ; “把灯点到石头 续展开、 加重” ( 《在 北 大 课 堂 读 冬天一片冰天雪地。况且因家庭 里去” 等等。在这些诗里, 石头并 诗》 ) , 也是在强调 80 年代对他来说 少年在压抑、 屈辱中度 不具 “个体” 的形态, 它寄寓的是 的意义。在有些萎靡不振的当今, 出 身 不 好 , 所以早年的寒冷总在体内燃 有关激情、 沉重、 凝固, 坚韧等混 王家新不为 80 年代的这些话羞怯, 过 ; 烧。当然, 这种体验, 在 80 年代后 杂交错的情感和精神意向。那 不打算回收这些 “伟大” ; 这让孱弱 期的 “北漂” (那时还没有这个词) 时, 大家热衷使用象征性的抽象 的我们意外, 但也感动和尊敬。 生活中得到加强、 提升: 北方既是 意象, 这是一个时期的诗歌风 他的居住地, 但更重要是一个抽象 尚。后来, 又陆续读到王家新的 但是, 1990 对 王 家 新 (也 的文化地标。在这方面, 他与卓越 《中 国 画》 (组 诗) 、 《触 摸》 《加 里· 对 另 外 一 些 诗 人)确 实 的写北方的诗人多多也不同。这 施奈德》 《蝎子》 等。分别来看, 即 具有特殊的意义。 “历史之手移开 让他获得生命、 诗艺的地域的根 使以今天的眼光, 它们中的一些 了他们在早年所借助的梯子, 使 基。冬日, 寒冷, 雪, 还是雪, 彻骨 也有较高的水准; 但不得不说, 那 他们不得不从自身的惨痛中重新 的寒气, 比 死 更 冰 冷 的 爱 ……, 这 时的王家新还没有找到那条独创 开始。 ” 我 这 里 说 的 1990 , 不是一 些词语频繁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性的诗歌 “暗道” , 写作带有多种 个确定刻度的 “自然时间” , 可以 他对绿叶成阴、 繁花似锦好像没有 尝试的性质, 呈现了涣散的方向; 替 代 的 另 一 种 说 法 是 “ 80 年 代 末 太多感觉; 他见花并不落泪, 见月 这是一种我们熟悉的 “ 练 习 期 ” 至 90 年 代 初 。 ” 之所以特意标出 也不大惊心; 它们不是那么可靠。 “成长期” (王家新自己的概括) 的 1990 , 是因为这一年他发表了 《帕 相反, 北方冬日叶片落尽的黑而枯 特征。 斯 捷 尔 纳 克》 。尽管王家新不大 感觉却 “似乎都变得更 愿意人们总是谈论这一 “代表作” 瘦的树木, 真实” ( 《树》 ) 。这一切也不能看作 尽管 《塔 可 夫 斯 基 的 树》 而 忽 略 他 另 外 作 品 , 但它仍具有 是他刻意经营的意象, 虽然也可以 剔 除 他 80 年 代 的 作 品 , “ 指 标 ” 的性质。也就是说, 他其 理解蕴含时代、 精神气候和人的处 但是 80 年代对王家新很重要。在 后二十多年诗歌的一些要素, 是 境的寓意, 但最主要的是环绕的感 一篇回顾文章里, 他讲到一个细 在这首诗、 也是这个期间确立。 性氛围。地域、 季节选择的这一 节: 顾城曾转达他父亲顾工对王家 2005 年 修 订 版 的 《中 国 当 代 倾向, 是个人心性使然, 从这里出 新的印象, 说他是 “中国的别林斯 新 诗 史》 , 对王家新的创作我曾写 发, 便有助于和特定人物、 历史事 基” 。王家新说当时对此 “并不怎 下这样一段话: 件链接, 以增强在同质、 线性时间 么在意” , 他的兴趣已经转向现代 中发现断裂点的需要。 主义 (王 家 新 《我 的 八 十 年 代》 ) 。 王家新诗的个人风格的确 “精神血脉” 在 80 年代, 对别林斯基有所了解并 立, …… 是 在 80 年 代 末 和 90 年 代 存有感情的, 大概只是 “过气” 的诗 初。这个期间, 他发表了 《瓦雷金诺 “我们只借那些可以加倍归 人 (如顾工) , 和同样 “过气” 的文学 叙事曲》 《帕斯捷尔纳克》 等作品。 还 的 东 西 ” —— 王 家 新 文 章 征 引 爱好者 (如 我) 。但顾工稍显 “突 他的家乡湖北丹江口地处陕、 豫、 鄂 了 勒 内·夏 尔 的 这 句 话 。 王 家 新 兀” 的说法, 至少是在想象性类比 三省交界。据说, 其 “地域性格和语 不回避他的写作攀登 “借助” “梯 中 提 示 了 某 种 相 似 的 精 神 气 质 。 言, 较多承传了秦汉文化的源流, 而 子” 的 必 要 性 。 1990 年 说 “历 史 之 在做出这个判断的时候, 顾工脑子 楚文化的空气极为淡薄” , “ 北方儒 手移开” 他们早期借重的梯子, 并 里可能会浮现这样一组词语: 严 家深挚执着的文化人格较之楚文化 不是否定 “梯子” 的重要性, 而是 肃; 紧张峻切; 道德和思想的理想 的绚丽浪漫, 更能深刻地左右他的 另有选择。近年来他反复强调 主义; 热烈信他所信, 同样热烈疑 思想行为” 。虽然在 《一个劈木材过 (并 积 极 参 与) 诗歌翻译, 说明这 他所疑的极端化; 类乎宗教信仰的 冬的人》 《词语》 中, 王家新也表达了 一点。他的诗和文章, 明白标示 文学观; “不欲自限于伦理中立的 对诗歌技巧、 对如 “刀锋深入、 到达、 了 “同一种精神血脉的循环” 的线 分析, 亦不愿自安于不带成见, 不 抵及” 的词语的倾慕, 但他并没有充 索; 他一再 “呼唤” 的 “那些高贵的 含批评的描述” ; 将 “观念” 作为生 分的耐心去精致琢磨。他不是一个 名字” , 构成了清晰的家族谱系。 命核心因素…… “技巧性的诗人” , 靠 “生命本色” 写 这些名字, 往 往 是 20 世 纪 重 大 历 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的所谓 “观 作, 其基本特征是 “朴拙、 笨重、 内 史事变中的那些 “放逐、 牺牲、 见 念” , 不是指思想或理论层面的概念 向” 。有不同的诗人, 有的让读者记 证” 的作家、 诗人, 他们 “无可阻止 或教条, 而是支撑人的思想、 行为、 情 住的是劳作的成果, 写作的人则在 地, 前来寻找我们, 发掘我们” ; 而 感、 他全部生活方式的信念, 犹如以 诗中弥散。有的通过语言的材料, “ 我 们 ” 也自觉地将他们的声音, 赛亚 · 伯林在谈到别林斯基时所言: 不断塑造 “写作者” 的形象, 其身影 化为 “从心底升起的最高律令” , 代替了个别的文本, 王家新显然有 成为诗歌写作的灵感发生的触媒 这种意思的观念体现思想, 也 些偏于后者。 和推进力量。由 “寒冷” 和 “雪” 所 体现情绪, 体现人对内在与外在 命运、 时代、 灵魂、 承担……这 链接的诗人, 在他的艺术和精神 世界的含蓄与明示态度。这种意 些词语是他的诗的情感、 观念支 谱系中被综合、 重写和改造。列 入这个名单的有: 叶芝、 卡夫卡、 思的观念, 比意见或甚至原则更 架, 他将自己的文学目标定位在对 阿赫玛托娃、 茨维塔耶娃、 曼德尔 广义, 更出于持有观念者的内在 时代、 历史的反思与批判的基点 斯塔姆、 帕斯捷尔纳克、 布罗茨 本质, 而且构成、 甚至就是一个人 上。这个 “时代主题” , 常以独白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