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培训-讲稿一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与中国宏观运行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与经济政策分析培训

宏观经济与经济政策分析培训

THANKS.
宏观经济与经济政策分 析培训
汇报人: 2023-12-21
目 录
• 宏观经济概述 •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评估 • 当前宏观经济热点问题探讨 • 宏观经济与经济政策分析培训总结与展望
宏观经济概述
01
宏观经济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宏观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整 体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总供给 、总需求、国民收入、就业、通 货膨胀等方面的研究。
提高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能力的建议
持续学习
关注宏观经济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和 分析工具。
实践锻炼
积极参与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政策 分析能力。
跨学科思维
拓宽视野,学习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跨学科的综合 思维和分析能力。
加强交流合作
与同行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和合作,共同探讨宏观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 和挑战。
介绍经济周期的定义、阶段和特点,探讨经济周期的原因和影响 因素。
经济增长理论
阐述经济增长的概念、度量方法,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探讨经济周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长对经济周期的反馈 作用。
通货膨胀与失业
通货膨胀理论
01
解释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原因和后果,分析通货膨胀对经
加强政策效果跟踪评估
建立定期的政策效果评估机制,及时发现政策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 整优化,以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
当前宏观经济热点
05
问题探讨
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全球经济停滞
新冠疫情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 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供应链中断 、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等问题

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18页精选文档

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18页精选文档
docin/sanshengshiyuan doc88/sanshenglu
财政政策工具
国家预算 国家信用 财政补贴 财政投资
税收
二、货币政策
概念:中央银行利用手中所掌握的利率﹑汇率﹑信 贷规模﹑货币发行﹑外汇管理﹑金融法规条例等 工具﹐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以达到在币值稳定的 基础上发展经济的目的。
货币政策工具
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 利率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运用 扩张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相结合 紧缩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相结合 松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相结合 紧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相结合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分析社会总供求的矛盾运 动,帮助学生认识宏观经济运行的内在特征与规 律,了解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意义、目标、手段 和政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含义 2、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与不平 3、宏观调控的手段及政策
第一节 政府与宏观调控
一、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一)社会总供给及其构成 社会总供给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
社会总供求的不平衡:即总供求的失衡,包括总 量失衡和结构失衡。
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 (过剩经济)
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 (短缺经济)
二、 政府与宏观调控 (一)政府为什么要介入市场 1.弥补市场缺陷 2.提供公共产品 3.保证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及公共目标的实现
(二)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 1.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3.管理国有资产 4.调节收入分配 5.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投资需求:一定时期通过货币支出所形成的对投 资的需求

《宏观分析》课件

《宏观分析》课件

繁荣阶段
经济增长强劲,企业盈利增加,就业率上升,消 费和投资需求旺盛。
萧条阶段
经济活动显著减少,企业大量破产,失业率居高 不下,消费和投资需求低迷。
ABCD
衰退阶段
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盈利下滑,失业率上升,消 费和投资需求疲软。
复苏阶段
经济开始恢复增长,企业盈利逐渐改善,就业率 开始回升,消费和投资需求逐渐恢复。
新兴市场的发展与挑战
新兴市场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新兴市 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球 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
新兴市场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 资源环境压力、社会稳定等多重 挑战,同时也伴随着全球化、技 术创新等机遇。
政策建议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优化营商 环境,促进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 ,以应对挑战并抓住机遇。
《宏观分析》课件
目录
• 宏观经济的定义与重要性 • 宏观经济的指标与政策 • 宏观经济的周期与预测 • 宏观经济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宏观经济的未来展望
01
宏观经济的定义与重要性
宏观经济是什么
01
宏观经济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 和经济关系。
02
它包括国民经济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以及与它们相关的国 民经济运行与发展中的主要比例关系。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总结词
人口老龄化对宏观经济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劳 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和经济增长等方面。
详细描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市场将面临 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可能导致劳动力成本上 升和经济增长放缓。此外,社会保障体系也 将面临压力,如何合理安排养老金和医疗保 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进步与创新
总结词
环境可持续性对宏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 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发展展望1112讲课讲稿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发展展望1112讲课讲稿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发展展望演讲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冯飞:谢谢主持人陈平主任。

我很高兴参加第六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

宏观经济问题大家很关注,雾里看花,有很多不确定性。

这一阵子经济学家比较忙,正因为大家看不清楚,经济学家也“忙活”起来了。

但是能不能讲清楚,能不能看清楚,对于经济学家而言,也仍然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

讲清楚,今天我觉得是对我来讲比较大的挑战,今天的大会有国际代表,有国内代表,有新闻媒体,众口难调。

我尽量还是讲宏观一点,中国的宏观经济的走势,我想今天主要还是把短期问题放在一个中长期的角度来观察,可能有助于大家理解短期的问题。

大家知道,2002年以来,中国进入新一轮的经济高增长周期,这个高增长周期一直持续到2008年受百年未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也出现了一些回调、波动,目前仍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2002-2008年是长达5、6年的高增长周期,它呈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阶段性特点。

如果把这些阶段性特点分析清楚了,我们对于把握中国经济的近期以及中长期走势,可能更有帮助,更便于把握其规律性。

这个阶段,我想是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工业后期阶段特征。

总体来看中国的重工业化是处在中后期。

对于一个大国的经济体,与小国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

大国的经济体其共性的特征,就是更加地加速发展所谓的“重化工业”,简单的理解,2002年以后我国重化工业的比重一直增加,占比达到了70%。

第二个就是带头性产业和高增长产业的新特征。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维持了10%左右的GDP高增长,其重要的特点,就是高增长产业的交替出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可以发现出不同的高增长产业。

恰恰是由于这些高增长产业,引发的产业结构变动,而使得经济总量扩张,经济实现了高增长,其内在逻辑就是这样的一个逻辑。

那么影响不同时期出现高增长产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当前来看,是有三个:第一个因素是消费结构的升级,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居民消费结构完全不一样,而且目前仍然处在一个升级过程当中,就是由80年代对“吃、穿”,到90年代“用”为主,到新世纪以“住、行”带动了消费结构的升级。

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及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董靖PPT课件

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及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董靖PPT课件
净出口NX
10
罗伯特•肯尼迪演讲
基础知识回顾
❖ GDP没有考虑到我们孩子的健康,他们的教育质 量,或者他们游戏的快乐。它也没有包括我们的 诗歌之美或者婚姻的稳定,没有包括我们关于公 共问题争论的智慧或者我们公务员的廉正。它既 没有衡量我们的勇气,我们的智慧,也没有衡量 我们对祖国的热爱。简言之,它衡量一切,但并 不包括使我们生活有意义的东西,它可以告诉我 们关于美国人的一切,但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 么我们以做一个美国人而骄傲。
( 万 4.0 亿 美 元 )
3.0
实际GDP的 长期趋势
经济扩张和衰退的 周期性交替
2.0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14
年份
基础知识回顾

经济增长



国际收 支平衡
4大目标
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
15
认识通货膨胀

▪ 等等
12
GDP、预期寿命与识字率
基础知识回顾
国别
人均国民总收入(2005年,美元) 预期寿命(岁) 成人识字率(%)
美国 日本 德国 墨西哥 俄罗斯 巴西 中国 印度尼西亚 印度 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 尼日利亚
43560 38950 34870
7300 4470 3890 1740 1260
730 690 470 520



国际收 支平衡
4大目标
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
7
基础知识回顾

经济增长



国际收 支平衡

中国宏观经济 研究框架

中国宏观经济 研究框架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框架作为大学教授,我非常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下面是我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框架:一、宏观经济基本概念需要对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包括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需求、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对于研究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需要探讨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力资本、投资、技术进步、制度优化等。

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可以了解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同时有助于优化经济政策。

三、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在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这些政策对经济的运行直接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四、企业经济运营与宏观经济研究中国宏观经济还需要将企业经济运营与宏观经济进行结合,考虑企业的发展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探讨企业如何适应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

需要关注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研究中国宏观经济需要深入了解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探究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考虑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的关系,结合企业经济运营进行研究,从而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五、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在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时,不可避免地需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也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制定。

需要对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研究,以便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持。

六、新经济的崛起现代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将催生出许多新型产业和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这些新经济的崛起将对宏观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时,需要关注新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变化,及时把握发展新机遇。

七、开放和国际合作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开放和国际合作。

经济学讲稿综览-宏观

经济学讲稿综览-宏观
均衡的分析:两种图形,一个原理 AD-Y分析:做45度射线找交点 I、S-Y分析:找S曲线与I曲线的交点
AD 45度线 E AD=C+I
C=C0+cYd
I0 C0 Y
o
AD-Y分析
Y*
注意:通货膨胀(紧缩)缺口, 缺口: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时的总供给的差值
I
S
s
E
I
I0
o
Y Y* I、S-Y分析
以上两种方法的均衡机制都是:净存货机制 本书的市场机制可分为两种:1、价格机制 2、数量机制即 净存货机制 难点:
所以进一步要研究货币需求函数,首先要明确,货币需求是 一个资产选择的概念,货币流动性好但不生利,有价证券生 利但流通性不如货币。 持币的三个动机:交易、预防、投机 重点:* 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 鲍莫托宾“平方根定律”
*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
这两部分不是重点,但要熟悉
注意: 投机动机的货币是指将买而未买的货币,是凯恩斯的贡献
资本存量:在一定时点上机器设备厂房等投资品的数量 合意资本存量:由处于边际位置上的投资项目的利润率等 于市场利息率决定的资本存量,就是全社会利润最大化的 资本存量,也就是全社会具有商业利益的投资项目均已完 成。所以
净投资I=K合意-K实际
2、从总量生产函数导出的投资函数
思路:从总量生产函数入手 Y=KαLβ α +β =1 使利润л =PY-WL-CK达MAX时,K*=(α W/β C)β Y 影响K*的三个因素: (1)技术因素α (资本产出弹性)、β (劳动产出弹性) (2)要素相对价格W/C(货币工资/资本的使用成本) (3)产出水平Y 资本使用成本=折旧+利息损失 折旧=资本原值*折旧率 利息损失=资本余值*利息率 资本余值=资本原值-折旧

宏观经济与经济政策分析培训

宏观经济与经济政策分析培训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 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制造业、农业等产业 加速转型升级,提高产业 附加值和竞争力。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 能等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 化转型。
经济政策制定过程
05
与影响因素
经济政策制定流程
01
推动政策创新和协同
为推动政策创新和协同,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政策创新,发挥基层首创精神;二是 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政策协同,形成政策合力;三是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政策沟通和协调,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 革。
THANKS.
产业政策与科技创新政策
产业政策
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供财 政金融支持、优化产业布局等措 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提高产业竞争力。
科技创新政策
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企 业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等措施,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竞
争力。
政策效果评估
通过分析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 就业、经济增长等的影响,以及 科技创新政策对技术进步、创新 能力提升的作用,来评价这些政
02 03
企业决策
企业需要根据宏观经济环境来制定经营策略。例如,在经济繁荣时期, 企业可能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而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可能会减少 投资、缩减生产。
个人决策
个人的消费、储蓄和投资决策也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例如,在通 货膨胀时期,个人可能会增加消费和减少储蓄;而在经济不景气时期, 个人可能会减少消费和增加储蓄。
国际收支与汇率
国际收支定义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与其他国家进行对外经济往来所发生的收入总额和支出总额的统 计报表。

中国宏观经济PPT课件讲义

中国宏观经济PPT课件讲义

物价指数——关键影响因素
• 关键影响因素
• 粮食 • 生产资料
物价指数——关键影响因素:粮食
• 自1985年至1995年间,我国曾发生过三次较严重的通货 膨胀,都是由于上年或当年的粮价大幅度上涨引起的。
• 由于国际和国内粮食的产量下降,尤其是我国在连续3年 挖库存之后,遭遇今年粮食大幅减产,供给缺口增大。
中的权重
高 达 71%
左右。 -4
-2
-6
6
4
2
1999年1月 1999年4月 1999年7月 1999年10月 2000年1月 2000年4月 2000年7月 2000年10月 2001年1月 2001年4月 2001年7月 2001年10月 2002年1月 2002年4月 2002年7月 2002年10月 2003年1月 2003年4月 2003年7月
• 8期国债的招标失败 • 360亿记账式国债发行改
• 既防通胀又防通缩,平滑 经济增长的指导原则
为凭证式国债
• 央行票据发行成为习惯 • 汇率政策成为中长期左右 宏观经济的主要变量
• 汇率政策
• 财政政策效果将弱化
• 整体水平不动
• 降低出口退税率
• 人民币实际升值5%左右
宏观经济----结构分析
上海上半年房地产状况
新房 二手房
成交量(万套)
9.65 11.15
成交金额(万亿) 677 313
北京和上海的中房指数
1000
950
900
850
800
北京
750
上海
700
650
600
4Q94 1Q96 2Q97 03/98 08/98 01/99 06/99 11/99 04/00 09/00 02/01 07/01 12/01 05/02 10/02 03/03

宏观经济学培训课件(PPT 201页)

宏观经济学培训课件(PPT 201页)

2、私人国内投资支出(I)
诠释投资 一定时期新增加或更换到资本存量中的流量
It=Kt-Kt-1
统计学意义上的分类
固定投资
非住房投资: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 住房投资:居民购买新建住房
存货投资:存货使企业的资本存量增加
总投资=固定投资+存货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
3、政府购买支出(G)
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 支出总和,如学校、道路建设、军事装备等方面的 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只是政府总支出的一部分,政 府的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和福利,由于其所具有 的收入再分配性质,并未包含在GDP的统计中。
748.0 -66.3
1.2.2 衡量GDP的总收入法
民富国强!
国强民不一 定富!
衡量GDP的总收入法 (earnings or income approach)也称要素支 付法,这种方法是把生 产过程中各种要素所得 到的收入相加起来计算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用收入来衡量GDP,它 等于居民户所获得的全 部收入,即一国所有生
为何计入GDP:构成国民收入。
6、折旧
含义:资本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 为何计入:损耗后,要靠投资来补偿,包含于总投资中。
以收入法统计的1996年美国GDP
1.2.3 衡量GDP的产出法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生
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从这一 定义出发,可以得到计算GDP第三种方法,即产出 法。这种方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计算一年内全 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具体作法是把 一年内生产的各项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加总。若以 Q1、Q2、Q3、……Q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和服务的 数量,以P1、P2、P3、……P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 和服务的价格,则产出法计算GDP的公式是:

宏观经济学讲义(叶航)

宏观经济学讲义(叶航)

宏观经济学讲义(叶航)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宏观经济学讲稿第一篇宏观经济变量第一章总产出一、总产出核算的指标1.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1)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GNP在统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第一,GN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供人们直接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品,不能直接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第二,GNP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第三,GNP按国民原则,而不按国土原则计算。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GDP与GNP的关系是:GDP = 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2. 国民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NNP)与国内生产净值(NDP):GNP或GDP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

它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财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

3. 国民收入(NI):NNP或NDP扣除间接税后的余额。

它入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间接税指能够转嫁税负即可以通过提高商品和劳务的售价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的税收。

这类税收一般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

直接税指不能转嫁税负即只能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的税收。

这类税收一般在收入环节征收,如所得税。

4. 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

它是国民收入进一些必要的调整后形成的一个指标。

最主要的扣减项有: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最主要的增加项有: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失业救济、退休金、医疗补助等。

5.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扣除所得税以后的余额。

1.宏观培训ppt课件

1.宏观培训ppt课件

22个省市:平均价:猪肉
22个省市:猪粮比价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Nov-07 4-Apr-08 25-Jul-08 21-Nov-08 27-Mar-09 17-Jul-09 20-Nov-09 19-Mar-10 9-Jul-10 29-Oct-10 25-Feb-11 17-Jun-11
Mar-00 Sep-00 Mar-01 Sep-01 Mar-02 Sep-02 Mar-03 Sep-03 Mar-04 Sep-04 Mar-05 Sep-05 Mar-06 Sep-06 Mar-07 Sep-07 Mar-08 Sep-08 Mar-09 Sep-09 Mar-10 Sep-10 Mar-11
宏观培训ppt课件null亨悦编辑分享于2020
宏观研究方法
美尔雅期货 宏观经济分析师 李萌
2011.07
1
目录
经济指标 分析框架与基本方法 基本面研判 宏观政策研判
2
经济指标
3
宏观经济主要指标
增长指标
1.GDP指标 -投资指标 -消费指标 -出口指标
2.工业活动指标 -工业增加值 -工业利润 -采购经理指数
资源冲击
P
AS
P0
AD
Y0
Y
就业 产出(GDP) 通货膨胀 工资水平 金融市场反应
…… 12
常用的宏观研究方法
总量分析法:变化规律及各总量之间的关系 对比分析:国际比较和历史比较 结构分析:解剖麻雀
13
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
总量分析法:对影响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因素及变动规律进行分析,如 GDP/C/M2/CPI
50

《宏观经济分析讲》课件

《宏观经济分析讲》课件
响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06
未来经济展望
技术进步与创新对经济的影响
总结词
技术进步与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能够提高生产 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详细描述
技术进步和创新在多个领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人工智能 、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在改变传统产业模式,提高 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时,创新技术还能够催生新的产业 和商业模式,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通货膨胀与物价指数
总结词
反映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和物价水平的变动。
详细描述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的一般购买力下降,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物价指数则是衡量 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的数值,如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 价指数(PPI)。
失业率
总结词
反映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和经济活动的冷暖。
详细描述
失业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力市场中失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失业率的变化可以反映经济活 动的冷暖和劳动力市场的状况,过高或过低的失业率都可能对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宏观经济的层次
包括总体经济活动和个体经济活动。总体经济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总 体的活动,而个体经济活动是指单个企业、家庭或个人的经济活动。
03
宏观经济的度量
宏观经济分析中常用的度量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
、物价水平、就业率、国际收支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活
动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
THANKS
感谢观看
国际收支平衡
总结词
反映国家对外经济往来的总体状况。
详细描述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全部经济往来的系统记录。它包括了该国的出口、进口 、投资收入、对外援助等经济活动,是衡量国家对外经济往来的重要指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企业管理培训课件)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企业管理培训课件)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选择
1. 过热 软着陆 萧条 萧条 局部过热 过热 ??
偏热、过热 2. 相应的政策选择
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1)政府支出增加 4 万亿用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 等方面的投资(至2010年)(2008.11.9) ; 2)法定准备率17.5%下调到15.5% (大型金融机构), 法定准备率17.5%下调到13.5% (中小金融机构);

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

彻底转变政绩观:把扶持中小企业与解决就业作为 政府的主要目标; 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 策性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

如:美国的“小企业管理局”、“德国复兴开发银 行”、英国的“小企业担保计划”、法国的具有互 助基金性质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集团。
中长期问题:
1)和谐社会构建与社会稳定
2)科学发展观与发展方式转变
3)全面深化改革

正确处理好如下关系:

内需与外需的关系; 消费与投资的关系; 财富增长与财富分配的关系; 资源、环境、生态与持续增长的关系; 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的关系等。
短期问题:
4)宏观经济走势与政策调控
5)房地产泡沫及其对策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8倍)
(2012. 6. 8)
4) 一年期存款利率由3.25% 下调为3.00% ,
一年期贷款利率由6.31% 下调为6.00% ;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7倍)
(2012. 7. 6)
2012年全年: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6%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13.8%
对 策: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讲课讲稿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讲课讲稿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延续着缓慢增长态势。

一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延续复苏态势。

美国实施产业结构升级、出口倍增计划、页岩气革命、绿色发展等众多刺激经济增长、改善经济结构的战略措施,宏观经济逐步走出低谷,房地产市场明显好转、私人消费增长回升,社会消费与投资信心增强,经济增长有望延续复苏势头。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有所缓解,德国经济增长强劲带动整个欧元区向好,国际资本回流欧洲市场,出口竞争力回升,欧元区经济有望实现微弱增长。

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刺激下,仍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

二是新兴经济体增长动能疲弱。

金砖四国经济增长出现分化,资源型国家增长迟缓,大部分新兴经济体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增长放缓、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三者叠加下,部分新兴国家金融乃至实体经济可能出现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

三是影响全球经济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

发达国家新的增长动力尚不明朗,美国等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存在退出可能,世界贸易投资格局变化方向不确定,全球债务风险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区域动荡给世界经济带来不稳定性。

国际环境整体有利于中国经济稳步运行,但新兴经济体减速会对外需造成一定冲击。

从国内看,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国家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实施了预调、微调,在坚持区间调控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了定向调控,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一季度后不断推出的微刺激政策使得第二季度经济运行实现企稳,上半年各项经济数据均优于第一季度。

但要看到,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状况未见明显缓解,“三期叠加”的影响继续持续。

产能过剩、地方债、影子银行、房地产急剧下行等问题开始向财政金融领域传导,局部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有所显现,依靠市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仍然不足。

由于上半年经济增长仍在合理区间,按照主流观点,正沿着宏观调控设定的轨道滑行,因此,下半年,变革调整仍是主基调,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政策调整,但会继续采取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上述解释或许不完美,但说明了金融危机后的深刻反思 ▪ 问题是,中国宏观经济学者和中国的货币当局应该思考什么?
一、国民收入决定
一、国民收入决定
一、国民收入决定
一、国民收入决定
▪ GDP=C+I+G+NX
▪ C:消费 ▪ I:投资 ▪ G:政府支出 ▪ NX:出口-进口,即净出口
二、2008-2010中国宏观经济运行
▪ 新凯恩斯主义致力于公共政策,相信人的行为可以改变 世界的波动,优化秩序。Fischer、Summers、Stiglitz、 Taylor、Bernanke都愿意成为总统经济顾问、世界银行 或IMF的首席经济学家;而Mankiw是小布什政府的经 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货币政策
▪ 为什么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货币政策? ▪ Meyer,2004:A Term at the Fed: An Insider’s View提出:
▪ 引子Case :2009年中国的GDP增速逐季抬高,到四季度达10.7%,全 年消费、投资和出口的贡献率分别为52.5%、92.3%和-44.8%。
▪ 到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可望超过11%
支出法项目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120
100
80
60
40
20
0
-20
消费
投资
-40
2008年 2009Q1 2009Q2 2009Q3
新古典主义(The New Classicals)
▪ 第一次浪潮:货币主义
▪ 1963年,Friedman和Schwartz的“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不在于私 人部门,而在货币政策失当。政策制定者只要按简 单规则办事,不给经济活动制造麻烦就很不错了
▪ Sargent和Wallace,1975年提出:由于存在理性预期, 货币政策致力于稳定经济的作用必然失效
新古典主义(The New Classicals)
▪ 第三次浪潮:真实商业周期
▪ Kydland和Prescott,1982:商业周期是由于真实因素 而非货币因素所导致的
▪ Lucas,1980:“The Death of Keynesian Economics”
在危机前宏观经济理论以为解决或没解决的问题
▪ 解决的问题
▪ 在长期,一国的产出能力决定了国民生活水平 ▪ 在短期,总需求影响一国产出的数量 ▪ 在长期,货币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但不影响失业率 ▪ 在短期,财政和货币政策制定者面临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
权衡取舍
▪ 没有解决的问题
▪ 决策者是否应该以及如何提高自然产出水平 ▪ 决策者是否应该尝试稳定经济 ▪ 通货膨胀与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各自有多大 ▪ 政府债务是否一个严重问题
萧条是他们职业生涯的关键事件
凯恩斯主义革命(The Keynesian Revolution)
▪ K0年代在哈佛读书,其记载
是“尽管资深教师大多抱有敌意,但青年教师 和研究生对凯恩斯的书趋之若骛” ▪ 30年代,凯恩斯的引用率与Marshall并列 ▪ 40年代,凯恩斯居第二,仅次于Hicks ▪ 1966-1986,凯恩斯仍居第14位 ▪ 1937年,Hicks提出了IS-LM模型
▪ 第二次发展:理性预期的引进,证明稳定性政策仍然有 必要:Fischer 1977
▪ 第三次发展:价格粘性的存在性对市场无法出清的影响, Ball和Romer 1990
新古典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的不同个人价值取向
▪ 新古典致力于科学研究,而这种科学恰恰相当于宗教伦 理——万物自有规则与看不见的手相一致;理性预期下 的一般均衡恰如上帝的安排。新古典学者更多地致力于 科学研究:Friedman、Lucas、Sargent等人更多地集中 于大学
▪ David Hume,“of Money” 1752 ▪ Arthur Pigou,“Industrial Fluctuation”,1927
▪ 危机才是宏观经济学崛起的根本原因
▪ 1933年,美国失业率为25%,真实GDP比1929年下降31% ▪ Klein、Modigliani、Solow、Samuelson和Tobin等人都承认,大
100
80
60
40
20
0
-20
-40
-60
贸易顺差 亿美元
出口同比 %
进口同比 %
二、2008-2010中国宏观经济运行
▪ 2008年面临的冲击
▪ 1979-2008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8%,2001-2008年均增长10.2%。 2008年,GDP当季增速持续下滑,三季度降到9.0%,四季度降到 6.8%,2009年一季度将至6.1%,创本轮经济周期的最低增速,远 低于经济危机前的平均增速。
▪ 1968年,Friedman在美国经济学会主席的就任演讲 中指出,失业率和通胀率反向波动的Philips曲线在 长期不存在。只有意外的通胀会降低失业水平,原 因在于工人的货币幻觉
新古典主义(The New Classicals)
▪ 第二次浪潮:理性预期
▪ Lucas,1973年提出:货币政策只有在出乎意料,使 人们对相对价格判断不清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
凯恩斯主义革命(The Keynesian Revolution)
▪ Klein等计量经济学家开发可以用于数据检验和 政策分析的实用模型,其中,Modigliani等开发 的MPS(MIT-Penn-SSRC)模型被美联储沿用 至今
▪ 其主流观点简洁有效:
▪ IS曲线反映财政政策和GDP的构成关系 ▪ LM曲线反映货币供求和利率 ▪ Philips曲线反映价格水平如何随经济变化
新凯恩斯主义(New Keynesian )
▪ Klein, 1946:“许多新兴的经济模型,特别是商业周期 理论都没有密切涉及个体家庭和企业的行为,但这些经 济主体的行为绝对是所有经济模型的基础”,于是,微 观经济学的最优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逻辑矛盾调和就成 为宏观经济学发展的根本矛盾
▪ 第一次发展:“一般不均衡问题”(general disequilibrium):Barro和Grossman 1971
一个可能的理论解释框架
▪ 解释:
▪ 萧条:人们的动物心理支配过度追逐财富和此后的信心极度低落 ▪ 中央银行的权力:货币扩张有助于维持信心 ▪ 长期失业的存在性:工资刚性的确存在,体现了工人的公平感 ▪ 通胀与失业的长期关系:名义工资随通胀而上升,但通货膨胀低估了
生活成本,雇主获利 ▪ 储蓄的非最优性:美国的低储蓄问题存在是心理现象 ▪ 资产价格:反映了人们的信心,且通过金融杠杆放大 ▪ 贫富分化:不公平的继承性
▪ 21世纪前10年
― Olivier Blanchard ― Andrew Abel和Ben Bernanke ― Gregory Mankiw
总结讨论
▪ 参考:宏观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的文章
▪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 ▪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2008-2010中国宏观经济运行
▪ 2008年面临的冲击
▪ 2008年5月份后,反映企业困难的声音开始增多,从中小企业、 出口型企业逐渐蔓延到大中型企业,企业经营业绩出现快速下 滑。
▪ 人民银行5000户工业企业景气调查反映,2008年1-11月,大型 企业利润增速回落幅度达到2002年以来的最大值;产成品存货 居高不下,处于历史高位;企业亏损面上升到22.8%。
-60
净出口
2009年
二、2008-2010中国宏观经济运行
▪ 提要
▪ 中国经济第一个反弹,最后一个复苏 ▪ 反弹依赖于政策,复苏依赖于实体经济;判断的依据是经济增
长点(或者消费需求上去,或者要素生产率上去) ▪ 2009年经济数据好于预期,但存在三大隐忧
― 出口同比下降达16%,这意味着外需拉动力相对较弱,贸 易战却已经初露端倪
16 %
14 12 10
8 6 4 2 0
当季增速 累计增速
2000.02 2000.04 2001.02 2001.04 2002.02 2002.04 2003.02 2003.04 2004.02 2004.04 2005.02 2005.04 2006.02 2006.04 2007.02 2007.04 2008.02 2008.04 2009.02
总结讨论
▪ Keynes,1931:“假如经济学家能设法让别人把自己当 成很普通但有专长的人,就象大家对待牙医一样,那就 再好不过了”
▪ 看一下20年来流行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
▪ 20世纪80-90年代:
― Robert Gordon ― Robert Hall和John Taylor ― Rudiger Dornbusch和Stanley Fischer
▪ 2007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外需急剧萎缩,严重影响我国出口。 2008年11月,我国当月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2.2%),且降幅持续 加大,在2009年5月达到最大值(-26.4%)。
500 400 300 200 100
0 -100 -200
2004-01 2004-04 2004-07 2004-10 2005-01 2005-04 2005-07 2005-10 2006-01 2006-04 2006-07 2006-10 2007-01 2007-04 2007-07 2007-10 2008-01 2008-04 2008-07 2008-10 2009-01 2009-04 2009-07 2009-10
― 投资依赖仍在继续,由此导致反弹在事实上依赖以下现象: 信贷必须高投放,投资增速不能低,重工业增加值必须高 于轻工业
― “不增加就业的增长”:2009年上半年唯一没有真正好转 的数据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一、二季度都是4.3%(全 年计划控制在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