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doc 唐艳丽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第二课时《等量代换》。
这种类型的课我也从未听过,在教学前虚心听取了学校几个老师的意见。
自己也深入的思考了一番。
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也就定在了要让学生体验等量代换的思想,以及如何让学生把等量代换的思想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
我设想学生不在乎就以下三种方法:一是用学具直观的摆一摆。
二是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三是用等式来表示。
对于第一种方法,学生大都能摆好,即使个别同学有困难,经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和教师的指导也能较快的掌握。
所以我在教学例题时重点就放在如何让学生用摆的形式来表示。
实践证明:用学具摆一摆的方法学生掌握的效果不错。
而对于第三种方法,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来讲难度就非常大了,学生可能无从下手。
所以我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就选择了第二种方案。
重点是如何让学生在例题教学摆一便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种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通过学生讲教师指导,小组内互相交流再指名讲的方法来教学。
对于这堂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点,计算这块比较缺乏,整堂课下来效果却不怎么理想。
唐艳丽。
简单的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简单的等量代换教学反思学前班等量代换教案给孩子怎样的教学方法容易接受一、设计背景:学前儿童已经能够区分物体的大小,初步进行重量比较,但对重量相近物体还不能分清轻重,必须教会他们借助工具确定物体轻重的必要性。
幼儿对比较轻重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到底可以用哪些方法比较轻重还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的任务在于让幼儿学会比较轻重的几种基本方法,初步理解重量的传递性。
二、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认识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借助工具确定物体轻重的必要性。
(2)能按物体的轻重差异进行正逆排序,初步理解依项排列物体间的传递性和双重性,发展幼儿的判断思维能力。
2.能力目标(1)鼓励幼儿积极想办法,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能按重量差异进行正逆排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幼儿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增强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让幼儿初步感知“轻”、“重”的含义,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幼儿懂得比较轻重的一些基本方法。
四、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书本、石子、棉花、大象、小狗、小鸟、天平等)等。
五、活动过程开始部分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学会“看一看”的比较轻重的方法。
1.播放动物园里动物活动的录象,引出轻重的话题。
提问:哪一些动物重哪一些动物轻2.总结:以上方法为“看一看”比较轻重的方法。
3.提问:谁还能说出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1).幼儿观察并回答问题,发现相关数学信息。
(2).出示一包棉花和一块石子。
(3).幼儿进一步感知通过物体外形感知轻重的方法。
(4).在无法从外形判断轻重时,但仍然用“看一看”的方法判断轻重,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的情景,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并且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领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与反思
书中的学问:文具代换;
师:独立思考后,把答案写到答题卡上。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师:这道题的‘中间量’是什么?关键是把( )换成( )。
师:真了不起,说得很清楚,真像个小老师。做对的同学,赶快给自己加上一个绿苹果吧!
体重大比拼:P109“做一做”;
师:独立完成,写好之后请举手提示老师。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并使用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也体验过了,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西瓜代换苹果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把答案填在表格里。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很善于思考问题,请你到这里来,演示给同学看。奖给他一个红苹果,大家掌声祝贺!
教学过程:
一、热身激趣,构建认知平台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数学擂台赛,敢迎接挑战吗?
师:那我们先来热身一下,(课件出示)挑战100分
填空:1、2个7是( ),2个9是( )。
2、一只小兔重3千克,4只小兔重( )千克。
3、一本笔记本3元,买5本笔记本要用( )元。
师:全班一起齐答,好吗?我们来看看哪个同学反应最快!
最后,还可以用这些苹果来交换老师手中的奖品哦!同学们想要吗?那就要自己努力争取啦!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理推导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用15元钱就可以买回5本笔记本。在生活中,我们都是用钱到商店去买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可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还没有钱币的时候怎么办呢?我们的古人非常聪明,想出了以物换物的方法,我们一起去看看。
师:真棒!轻松闯过了第一关,为自己的胜利欢呼吧!
师:刚才这些题目太容易了,对你们来说是‘小菜一碟’!老师还不是很佩服你们,如果下面的题目你们都能做出来,那才叫厉害呢!接下来,我们再进行一个“挑战自我,做诚实的孩子”的比赛。
数学广角《等量代换》教学反思范文
数学广角《等量代换》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数学广角《等量代换》教学反思范文本课时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内容中等量代换的知识,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初步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
鉴于此,这节课在设计和教学中始终体现了:1、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线和层次,如引新课主线是从曹冲称象引出等量可以替换,由直接替换到间接替换,在互换中由重量相等的互换,到学生自身认知需要激发出的价值互换,由水果在天平上的互换平衡,寻求出等量代换问题的解决规律。
教学全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并把问题隐含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完成之中,激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和求知欲。
2、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内在因素。
一是考虑到了学生初次接触等量代换思想,在运用教材中,用“换”字入手,化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陌生感觉,同时又充满了趣味。
3、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感知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重点。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
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我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数学广角《等量代换》教学反思本课时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内容中等量代换的知识,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初步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
鉴于此,这节课在设计和教学中始终体现了:1、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线和层次,如引新课主线是从曹冲称象引出等量可以替换,由直接替换到间接替换,在互换中由重量相等的互换,到学生自身认知需要激发出的价值互换,由水果在天平上的互换平衡,寻求出等量代换问题的解决规律。
青岛版(六三制)三年级数学上册《等量代换》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等量代换”是一种很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作为执教者,怎样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去经历这种数学思想的感性积累?去获得一种数学方法的领悟呢?怎样才能让孩子们通过数学思考,灵活地运用“等量代换”来解决实际问题呢?带着这些思考,我尝试以直观体验为主线,由直观感受等量关系到操作体验等量代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从课堂上孩子们展现的思维过程中,使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在有经历、有体验的数学活动中,通过有效的数学思考,很好地掌握了“等量代换”这种数学思想方法。
一、关注体验过程,促进对“等量代换”的感悟为理解“等量”的含义,教材呈现了称西瓜和苹果的天平图,旨在利用天平的原理,让学生直观感知什么是“等量”。
在研读教材时,我思考:教材呈现的天平图是静止的,它反映的是西瓜和砝码,苹果和砝码之间的等量关系,那是不是这样就够了呢?仅此就能使学生深入理解“等量”的含义吗?基于这些思考,新课引入时,我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玩跷跷板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经历这样一个从不等量到等量的变化过程,从而获得“等量”关系形成的体验,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等量”的感悟。
当“1个西瓜和几个苹果一样重”的问题抛出后,学生们几乎可以脱口而出是16个,这时,我让学生“尝试写一写或画一画,最好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你的想法”。
我看见有学生画出了“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4个砝码换成16个苹果”的交换过程,也有孩子根据第二个天平1千克砝码等于4个苹果,推出4个1千克等于16个苹果,再把4个1千克换成西瓜。
正是在这样的摆一摆、换一换、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学生感悟到“等”是“换”的必要条件。
通过让多个学生上台展示换一换的具体操作过程,让学生在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建立了等量代换的直观表象,感悟到等量是如何进行代换的。
二、关注数学思考,建立“等量代换”问题模型随着对“等量代换”问题的直观感知,隐藏在直观感知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会逐渐显现出来,而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则需要通过数学思考来实现。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教学重点: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原则与算理,掌握解决等量代换问题的基本方法,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清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每两个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建立可传递的多个等式,从而解决等量代换问题。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八、板书设计
等量代换
相等的量进行代换
1个西瓜的重量=4千克的砝码1千克的砝码=4个苹果的重量
﹨∕
中间量
16个苹果的重量=4千克的砝码→
4×4=16(个)〉1个西瓜的重量=16个苹果的重量
4千克的砝码=1个西瓜的重量→
九.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
本课时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内容中等量代换知识,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初步的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鉴于此,这节课在设计和教学中始终体现了:
因为石头和大象的重量是相等的
借助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建构了数学模型,使等量代换这个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变为学生自己可感受的形式呈现出来,感知等量代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的价值
1、教学。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互相说一说。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等量代换》听课反思]等量代换反思
[《等量代换》听课反思]等量代换反思今天听二年级刘z老师的数学课,《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等量代换》,其实教材上并没有这节课,是她根据平时的习题整理出来的。
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等量代换”的概念,有些深奥,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能理解,并能正确的运用。
一开始,刘老师从学生喜爱的跷跷板游戏导入,一头小猪的重量大于一只小狗,一只小狗的重量又大于一只小兔子。
如果一头小猪的重量和两只小狗的重量相等,一只小狗的重量和三只小兔子的重量相等,请问:一头小猪和几只小兔子的重量相等呢?在学生的回答中,刘老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是等量代换”。
接下来,回顾了古代曹冲秤象的故事,揭示了其实等量代换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学生了解了等量代换”后,就做练习题巩固,习题从易到难,一步步深入。
听完这节课,我最大的感受是,课件做的很精彩!特别是跷跷板游戏中,小猪、小狗、小兔子随前提条件的变化而移动,非常形象直观,二年级的学生也喜欢这种形式,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
在后来的练习中,也是出现了苹果、草莓、西瓜等常见的水果,以学生喜爱的物体为载体,揭示复杂深刻的代换”关系。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语言亲切,及时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并运用奖励智慧星”红旗”神秘礼物”等工具,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下午,我们数学组的老师在评课中,也提出了一些和建议:1,让学生在讲台上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占用了一定的时间,既然学生都知道这个故事,那就可以省去,留出时间来做练习。
2,提问时,应全面一些,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3,等量代换”这个课题,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难了一点,可借助学具摆一摆,加深印象。
中间量”是很关键的词,应该多次强调,直到学生能主动去寻找,培养学生中间量”的意识。
评课最后,李新岩校长阐述了我们数学学科的发展方向,要借鉴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让学生多活动、多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负责点拨,是引导者,去解决大部分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等量代换教学案例及反思
《等量代换》教学案例及反思背景:等量代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六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例2的内容。
“等量代换”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这个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的意识。
预案: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在丰富的数学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动画激趣,CAI播放曹冲称象片断。
师:这是个什么故事呀?你想到了什么?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并板书:相等换2揭示课题。
你们瞧瞧,曹冲多聪明呀,小小的年纪就已经会用我们数学里面一种很重要的思考方法——等量代换,来解决称大象的问题。
(板书课题)二、实践探究,学习新知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键演示3只小动物用一个西瓜换几个苹果的情境。
师:你们猜猜看,一个西瓜大约可以换几个苹果呢?那猜了这么多,到底一个西瓜可以换几个苹果既公平又合理呢?你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呀?2、课键演示称西瓜称苹果的过程。
小组讨论,交流: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一样重?3、小结。
刚才咱们是把什么换成了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换?2个这样的西瓜可以换几个苹果呢?3个呢?为什么?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1、做一做(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
师:他们在玩什么呀?请你们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小牛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呀?(2)、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尝试解决问题师:你们真聪明,一下就知道了,那你们能不能用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的方法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让小牛和咱们在坐的老师、同学们都清楚的知道你是怎样想的,行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自己动手操作,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及反思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欢迎下载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官大冲:李 平 教学内容: 思维训练《等量代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摆一摆、换一换、画一画、说一说和算一算等活动,使学生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 学会根据已知信息寻找事物间的等量关系 , 能解决日常 生活中常见的简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 观察、思考、猜想、 分析等过程, 从中认识到 “换” 是按一定规则进行的,解决问题时应找出这个代换的规则。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帮助学生了解等量代换的方法,会解决类似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欢迎下载
4 面旗可以换 2 颗星, 2 颗星就可以换 1 个笑脸。每个小组的同学, 在你的草稿本上画一 画或算一算,看你们能得几个笑脸。
学生活动。 师:谁来汇报你算的结果,说说你的想法。 展示学生的结果。 五、课堂总结,问题延伸。
1、回想一下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2、总结:曹冲用石头的重量代换了大象的重量,说明等量代换在古时候就存在,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等量代换在我生活中也大量存在,同学们下来找一找在哪些地方还用到了等量代换。
3、唯一感到不足的是时间上的把握不够,导致下课了还有部分内容没能按期结束。归结 起来也是教学经验不足,应变能力欠佳导致的。看来今后在教学经验和的应变能力这块害的 加强!
2、充分挖掘了内在因素。 考虑到了学生初次接触等量代换思想,在运用教材中,用“换” 字入手,化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陌生感觉,同时又充满了趣味。注重“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的建构。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水果摊、快餐店、动物乐园、数形结合等情境, 在每个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构建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的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力求学习过程优化、结构紧凑、高效有 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自主探究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培养学 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推 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最后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闯关游戏情境,让学生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获得最佳的解题策 略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4篇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4篇《等量代换》教学反思4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等量代换》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1《等量代换》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初步的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
鉴于此,这节课在设计和教学中始终体现了:1、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感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主线和层次,如以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引入新课,感受“相等的才可以替换”,从而引出新课;例题要求“1个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为了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路理清,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全班交流讨论中得出两种解题思路,最后总结出方法,把思维和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初步感受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再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练习设计层次分明,采用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的形式进行学习。
教学全过程是以学生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力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新理念。
2、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教材。
考虑到学生都是初步接触等量代换,在运用教材时,从“换”字入手,化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陌生感觉,同时又充满了趣味。
另外我又充分运用了教材,从量的代换,到物品价值的代换,再过渡到图形代换、物的代换,都取自教材。
3、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他们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
如:把用4个苹果等量代换1个1千克砝码的过程形象地演示出来,使学生深刻理解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样重的道理。
从而在脑中建立等量代换的表象,进一步理解该如何进行等量代换,突破了难点。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
同时,等量代换的理论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了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
例2通过一个购物的情境,利用天平的原理,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一个西瓜重4千克,从图二中又可以看出,四个苹果重1千克,让学生思考一个西瓜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
在学生发现了这些信息后,我先给几秒钟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通过摆学具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等量代换是较为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尤其对于中下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借助形象学具的帮忙,通过动手的操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换”的过程。
练习二十四中的第3题,换的过程更为复杂了,学生更需要借助学具的摆来帮助解决问题。
2、重视等量代换思维方法的归纳。
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课等教学辅助手段,用形象而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等量代换的方法,当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这一思想方法时,我又会及时地帮助学生总结等量代换的方法。
例如,在例1中,学生通过摆学具和独立的思考,知道了1个西瓜的重量与16个苹果相等。
这时,我便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1个西瓜的重量与4个砝码相等,4个砝码又与16个苹果相等,所以1个西瓜的重量与16个苹果相等。
同时,配合如下的板书,引导学生把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
板书:1个西瓜4个砝码16个苹果(中间量)这一思维方法的归纳,会让学生在处理后面的练习中,更加的得心应手,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3、根据实际重新编排处理教材。
在教学中,我对教材中的练习做了一个新的编排。
首先,我把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放在做一做的后面进行。
因为这两道题目都是利用天平原理来进行交换的,只是一道题是天平平衡了,而另一道是天平不平衡,这是天平的两种不同的情况,放在一起处理,会有一种很顺畅的感觉。
《等量代换思想方法》教学反思
《等量代换思想方法》教学反思本课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等量代换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
本课利用天平的原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如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并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第一次研磨反思:】这节研磨课是在三(2)班进行的,这是一群聪明好学的孩子,上课非常认真,教学也顺利地完成。
总的来说能很好地处理以下几方面:1、故事引入,目的明确。
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故事“曹冲称象”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直接又生动,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适合三年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取得很好的效果,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过渡到新知学习,而且把重难点进行分解,由浅到深,难度一步步提高,一步步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而且具体,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新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总的来说本课基本能实现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1、学生对等量的认识不足。
在教学中没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情况,因此学生是对等量的认识不充分。
同时,因为教学的内容主要是重量相等的物品进行代换,因此引导学生出现了误区:等量是指相同重量的物品。
建议,在下次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等式等理解等量。
2、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深入,对等量代换的思路不明确。
学生探究活动时间少,学生没进行深入的探究、交流,因此对等量代换的认识不足,思路不明确。
3、要加强教师提问的准确性。
【第二次研磨反思:】本次课在三(4)班进行研磨。
在上一节课的教学的基础上对本课进行修改,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效果更好。
主要对以下部分进行调整:1、增加认识等量的环节。
与上节课一样,在引入曹冲称象故事后,增加了认识天平及翘翘班的环节,通过天平或翘翘板是否平衡让学生理解什么才是等量。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等量代换》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其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出新知。
本着从这一理念出发,我在设计《等量代换》这节课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将新授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进行联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上课伊始,直接出示课题《等量代换》问题一: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等量代换,你能说说你对“等量代换”的理解吗?(可以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也可以举例说说)我的想法: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三年级的小朋友会根据字面意思有自己的理解,事实也证明,学生能从字面初步感知“等”和“换”,只有相等了才可以换。
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说换零钱等。
通过交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亲近,从中初步感知等量代换的意义。
引出故事情境“曹冲称象”问题二:曹冲称大象实际上称的是什么?怎么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呢?接着是整节课的主线,围绕水果店里的数学问题和跷跷板乐园里的数学问题进行展开。
从几组最受学生欢迎的小动物中找出等量关系和新创等量关系,配合课件的生动演示,让孩子们感到新鲜有趣,富有吸引力,突破等量代换的难点,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到了等量代换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情景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他们易于接受。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经历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数学地思维”。
这里的“过程”,大体包括两方面:(1)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成分,并进行符号化处理,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成为数学问题。
(2)在数学范畴之内,对该问题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发展更为完善、合理的数学框架。
学生通过这样的过程,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理解怎样从一个生活现象提出数学问题,怎样用数学解决问题。
逐步培养数学地思考生活的意识、习惯和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三年级《等量代换》教学反思(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三年级《等量代换》教学反思三年级《等量代换》教学反思《等量代换》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它主要渗透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
等量代换的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等式的传递性,而今天所学的等量代换是具体的实物代换,比较直观、形象,主要从日常生活出发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在这里我就谈谈我上完这堂课后的体会:1、新课引入时,我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玩跷跷板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面介绍天平平衡和动物们玩的跷跷板平衡打下基础,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整个活动都是在游乐园中进行,并在游乐园中解决了一系列的.难题,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学习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2、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教学策略的选择,我认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同时机会的创造还需要学生自觉、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之中,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活动形式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乐于参与的,并且学生能在愉悦的情绪中学习并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怎样设计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呢?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一直在学生喜欢玩的游乐园里面完成,让学生不感到知识的枯燥无味,就是让学生在玩中也感觉到数学知识的存在。
3、新课结束时,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等量代换的问题,并运用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学过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在没有学习等量代换之前学生并不知道这则故事还蕴含有数学思想的内容。
让学生了解古人在没有货币时,很多物品之间的交换都是通过等量代换来完成的,等量代换的知识一直延续至今。
人教版三下《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和硕县第一小学范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p109例2。
教学目标: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运用其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计算、验证等活动,亲历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学习的愉悦,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等量代换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为以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
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从曹冲称象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从学生喜爱的游戏跷跷板引入教学,贴近生活易于理解。
再简单复习天平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线和层次:曹冲称象故事导入——跷跷板游戏感知代换——主题图西瓜苹果教学(学生动手摆,上台板演)——练习——全课总结,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在互换中由重量相等的互换,到价值互换,寻求出等量代换问题的解决规律。
理解能力欠佳。
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形成新的认知体系,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
首先是课程内容上欠缺了一个中间物或者说是媒介物的渗透;在学生总结出方法后,老师不能及时从学生的方法中着手教学,课堂应变能力还需要再提高。
其次是时间安排上。
纵观几次汇报课,一直以来的弱项都是时间的安排不合理,课程前面部分稳步推进,学生乐学,后面部分明显感到时间紧张,给每个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总结不精炼,草草收尾。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提醒自己改掉不足,继续发扬优点,争取使课堂成为学生乐学好学的地方。
2014.6。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等量代换教学反思月照乡双洞小学兰杨林等量代换”是三年级下学期一个单元的内容,“等量代换”是一种很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作为执教者,怎样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去经历这种数学思想的感性积累?去获得一种数学方法的领悟呢?怎样才能让孩子们通过数学思考,灵活地运用“等量代换”来解决实际问题呢?由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和穿越的故事导入,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既形象由具体,既有趣有奇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很自然的进入了观察、发现的阶段。
同时,较好的体现了数学内容生活化,体现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的新理念。
曹冲用西瓜换苹果,怎么样换,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知道一个西瓜重4千克,从而得出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样重的结论。
开展数学大比拼,并引入激励机制,是学习氛围浓郁,使学生情绪激昂,人人精神集中,个个主动思考,体现了师生之间生动和谐的教学关系,教学中教师不直接出示书中例题,从而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可乐,让学生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推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放手让他们自己观察,动手操作,充分地与小伙伴交流,从而初步感受简单的等量代换的思想。
如果必答题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那么,抢答题则是凝聚小队全体队员的智慧,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更好形式。
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倾听别人的意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产生飞跃,使整个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竞赛机制的设立有助于帮助学生积极思考,进一步加强等量代换知识的运用,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教师的活动最后巧妙安排代换奖励的糖果,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继续努力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过程中,应在曹冲称象的故事完结后,学生复述曹冲是怎么称象时,应着重说明大象与石头之间的交换是重量的交换,并在这点名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选精品资源欢迎下载选用
在数学实践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等量代换》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百花园”的教学内容,属于“综合与实践”的范畴。
在实施本课之后,我进行了如下的反思。
1.注重“四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等量代换》这节课的教学在设计学生活动时,没有像教材中呈现的那样提出固定的问题,而是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再通过独立思考尝试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归纳概括等量代换的使用策略,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他们仍然要借助直观进行思考,且并不能做到对思维方法进行提炼和总结。
本节课注重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将知识方法进行提炼和总结。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中的很多地方都应用到了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在利用等量代换解决多个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等量代换作为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思想方法之一,是培养学生们简单推理的良好载体。
通过学习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这种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对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乃至今后的生活上都将具用深远的影响。
本节课的设计初衷就是在小学的第一学段中渗透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对直观图的观察,逐步意识到可以从直接的等量关系中推导出间接的等量关系从而实现等量代换,进而实现了简单推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纵观这节课,学生们在课上一直处在思考的状态。
他们在思考中逐步体会着数学的思想方法,逐步感悟到这些思想方法的应用价值,逐步运用着这些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他们在思考中尝试着提出问题,尝试着解决问题,尝试着推理表达。
我觉得这是理想的数学思维状态。
但在等量代换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上,我觉得做的还不够。
能否让数学思想走进学生的生活是我今后要更多思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