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课件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

价值观、态度与工作满意度一、价值观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

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总的评价和看法。价值体系

人对各种事物,如家人、朋友、工作、金钱、权力等的评价在心目中有轻重主次之分,这种轻重主次的排列构成了个人的价值体系。价值观的作用

价值观是决定人们的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心理基础,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想、需要、动机和行为。价值体系的形成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他出生时起,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渐积累形成的,父母、老师、朋友、大众传媒、民族文化、社会环境等都是影响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价值观的分类奥尔伯特(Allport)的分类方法理论型重视以批判和理性的方法寻求真理。经济型强调有效和实用。审美型重视外形与和谐匀称的价值。社会型强调对人的热爱。政治型重视拥有权力和影响。宗教型关心对宇宙整体的理解和体验的整合。罗克奇的价值观调查终极价值观指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是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工具价值观

指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的手段。罗宾斯的价值观新教伦理: 努力工作、保守、对组织忠诚。存在主义:重视生活质量、不从众、寻求自主、对自己忠诚。实用主义:成功、成就、雄心勃勃、努力工作、对事业忠诚。 X代:灵活、对工作满意、有闲暇时间、对关系忠诚。价值观与管理制定企业价值观时,要考虑与企业有关的各种群体的价值观。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积极树立和培植新的价值观。 1、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某种对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人、物、事件,也可以是组织、群体或代表某种具体事物的观念。 2、态度的结构态度有内在的心理结构,是由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体验。行为倾向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 3、态度的特性社会性人的态度不是生而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形成的。针对性指

任何态度都有其相对应的特定对象,总是针对某种对象而产生的,因而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协调性指在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三个成分是趋向协调一致的。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情感,在情感基础上产生相应的行为意向。如果态度的成分不协调,就会使个体产生内心的矛盾与冲突,结果导致态度的改变,使三者重新达到协调状态。相对稳定性指态度一旦形成,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会轻易改变。内隐性指态度是人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深藏于内心中。因此,态度不能直接观察到,只能从一个人经常的言语、表情及行为举止中进行间接的分析和推测。态度与刺激和反应间的关系刺激态度反应 4、态度的作用态度的认知功能某一特定态度一旦形成,成为一定的心理结构,就会影响对后续刺激的接受,对于后续刺激所具有的价值能够发挥判断作用与理解作用。态度的情绪功能人的某种态度决定了他的某种期望、某种目标,与其态度相一致的事物将会给他带来满足感;与其态度相反的事物则能唤起失望感或不满足的情绪。态度的动机功能(1)调节功能凡是能使个体实现目标,满足需要的事物,人们就会对它持肯定态度,凡是阻碍目标实现的事物,人们就会对其产生否定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分别使人产生趋向或逃离该事物的行为。(2)自我防卫功能态度可以使个体解决内部矛盾和冲突,免受精神上的困扰,从而维护自己的形象。(3)价值表现功能个体通过采取某些态度,可以表现出自己的价值观和自我形象。 5、组织行为学所关心的态度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指个体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工作参与工作参与测量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工作参与度与缺勤率和流动率呈负相关,可以解释流动率中16%的变异。组织承诺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研究表明组织承诺与缺勤率和流动率呈负相关关系,可以解释流动率中34%的变异。 6、态度的改变态度的改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度的改变,如对某事物有稍微反对变为坚决反对;一是方向的改变,对某事物有的态度原来是消极的,后来变得积极了。 7、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1)原先的态度与要求改变的态度之间的距离大小。心理学中用态度的主观量表表示态度之间的距离大小。态度改变的难易要看两者差距的大小而决定。要转变

一个人的态度取决于他原来的态度如何,如果两者差距太大,往往不仅难以改变,反而会更加坚持原来的态度,甚至产生对立情绪。(2)个体的个性特征个体的能力水平对态度改变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能力高的人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能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外部来的各种观点,并做出判断,从而主动地决定是否改变自己的态度。能力低的人容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外界力量的左右,因而往往“随大流”地改变自己的态度。气质类型在态度改变的速度和幅度上有一定的影响。灵活性及可塑性较大的多血质较易改变态度,灵活性和可塑性较差的粘液质和抑郁质,较不易改变态度。性格类型也影响态度地改变。外倾型及顺从型的人较易改变态度;内倾型及独立型的人较难改变态度。自我防卫机制自我防卫机制强的人特别注重坚持自己的态度,以维持自尊,其态度难以改变。自我防卫机制弱,自尊心不强的人则容易改变态度。(3)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当个体对所属的群体具有认同感和忠诚感时,若要改变他与群体规范一致的态度就很困难;相反,对自己所属群体缺乏认同感和忠诚心,具有严重离心倾向的人较易接受外部影响而改变原有的态度。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也影响态度改变。个体在群体中地位越高,越易接受群体规范,随群体态度变化而变化。参与管理、参与讨论制定群体规范的个体,也容易把个人的态度调节到群体的水平上。 8、态度改变的方法说服宣传说服宣传对态度改变的影响取决于以下因素:宣传者的特点:宣传者的吸引力和权威,权威由两方面的因素构成,即专业性和可信性。专业性指专家身份,如学位、社会地位、职业、年龄等。可信性指宣传者的人格特征、外表仪态以及讲话时的信心、态度等。宣传的内容及组织。单面宣传与双面宣传

对于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来说,双面宣传效果较好;对于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来说,单方面宣传容易转变它们的态度。人们原有的态度与宣传者所强调的方向一致时,单方面宣传有效,如果人们原有态度与宣传者的意图相对抗,那么双面宣传更为有效。正确使用恐惧性宣传。恐惧性宣传能使人们的内心感到有压力与威胁,必须听从劝告改变态度以消除心理上的负担。 9、态度改变的理论(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的态度改变的理论。这个理论试图解释态度与行为之间的联系。认知失调指个体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行为与态度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