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煎用茶饼步骤

合集下载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

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

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

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品种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

功效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

品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饮茶始于中国。

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

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文化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

“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

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

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

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

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

最有名的茶诗

最有名的茶诗

最有名的茶诗1.最悠闲的茶诗: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山泉煎茶有怀唐·白居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古时不似现代泡茶,茶是用来煎的。

唐时人们饮的主要是经蒸压而成的饼茶,先烤,碾碎茶饼,煎茶需用风炉和釜作烧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鲜活山水煎煮。

坐着倒一鼎清凉的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

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

诗人似乎处在一种无所事事之状态,惟有以煎水煮茶为乐,还要把这种特殊饮茶享受传递给爱茶友人。

茶,真是悠闲最好的伴侣。

2.最清雅的茶诗: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

满庭芳·咏茶宋·米芾雅燕飞觞,清谈挥麈,使君高会群贤。

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

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

轻涛起,香生玉乳,雪溅紫瓯圆。

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

座中客翻愁,酒醒歌阑。

点上纱笼画烛,花骢弄、月影当轩。

频相顾,馀欢未尽,欲去且留连。

这是一首饶有情韵的咏茶词,上片咏宴集烹茶,细致优雅;下片引入情事,兼写捧茶之人。

宋人很讲究煮茶的方法:把泉水倒进茶瓶,用风炉加热,小沸即可(即术语的“蟹眼”),再把研碎了的茶叶投入,便有白色泡沫浮茶汤上面,称为“玉乳”、“雪花乳”,然后轻轻搅拌,便可斟饮。

茶之外,词人还写美丽的侍女高擎茶具款客的动人场面。

“红莲”,指女子的脚步。

“坐中”二句,紧承上文。

对着名茶美女,怎能不感到良宵太短呢?反愁歌阑酒醒时,人将归去。

“频相顾”三句,偏写座客尚未尽欢,流连不忍离去。

此词既细腻传神地写出了煮茶的程序,又写出了雅宴清谈中侍女的娇美,坐客的流连,表现了高会难逢,主人情重的意蕴,充满清雅,高旷的情致。

有香茶,有朋友,有美女,真是人间乐事。

3.最细致的茶诗: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汲江煎茶宋·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关于茶具的调研

关于茶具的调研

6.竹木茶具 在历史上,广大农村,包括茶区,很多人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价 廉物美,经济实惠。在我国的南方,如海南等地有用椰壳制作的壶、碗 用来泡茶的,经济而实用,又是艺术欣赏品。用木罐、竹罐装茶,则仍 然随处可见,特别是福建省武夷山等地的乌龙茶木盒,在盒上绘以山水 图案,制作精良,别具一格。
7.搪瓷茶具 由于搪瓷茶具经久耐用,携带方便,实用性强,在50年代~60年 代我国各地较为流行,以后又为其他茶具所替代。另外,用玉石、水晶、 玛瑙为材料制作的茶具,历史上曾有过,因器材制作困难,价格昂贵, 少实用价值,主要是作为摆设,以显示主人的富有,因此并不多见。
茶具历史
纵观茶具发展的脉络,不同时代的饮茶方式也有不同。如 唐代以饮用煎茶、饼茶为主,饮茶方式多为煎茶法。时至宋代, 人们尚饮饼茶,改为点茶法,并出现了斗茶和分茶, 为宋 盏。明代后促进了散茶的改进,受清饮之风的影响,唐宋用于 炙茶、碾茶、煮茶等的茶具不再需要,而转为注重通过冲泡体 现茶叶新绿本色的茶具,多为白色或淡色。
4.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素以它的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 品茶饮酒兼用而受人青睐。玻璃茶杯(或玻璃茶壶)泡茶,尤其是冲泡 各类名优茶,茶汤的色泽鲜艳,叶芽朵朵在冲泡过程中上下浮动,叶片 逐渐舒展亭亭玉立等,一目了然,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别有 风趣。玻璃茶具价廉物美,最受消费者的欢迎。其缺点是玻璃易碎,比 陶瓷烫手。
品茶器具:唐人流行越窑青瓷茶碗,宋人时尚建窑黑釉 盏; 煮水器具:唐时为敞口式的,宋代改用较小的茶瓶来煎 水; 碾茶器具:唐代民间用木质或石质的茶碾碾茶,但宋时的茶 碾虽然也有用木质或石碾制成的。
宋 天青釉盏托盘
宋 汝瓷青釉盏与盏托
耀州窑青釉刻花瓷汤瓶
五、过渡时期的元代茶具品茶器具:元代时期较短,没有生 产出有特色的茶具,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南宋时期茶具的特色。蒙 古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使元代的茶具朝厚重与豪放方向发展。 元代茶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方法,抑 或是使用的茶具,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 期。

中国茶具文化

中国茶具文化

中国茶具文化中国茶具文化精华导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想要学好茶艺就必须使用好的茶具。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妙器茶艺四事,茶具乃其一端。

中国茶具在唐代以前是与食器混用,作为品茗专用的茶具草创于唐代,陆羽功不可没;宋承唐制,为适应斗茶游戏有所损益;明清趋于完善,尤以宜兴紫砂壶以其艺术性、文人化而被誉为神品。

茶具发展总趋势是由繁趋简、由粗趋精,历古朴、富丽、淡稚三个阶段。

茶具的发展与文化同步、与茶道同步。

茶具始于何时?西汉末年,王褒的《僮约》有“烹茶尽具”之说,是否有专用茶具?不得其详。

《广陵耆老传》内云:“晋元帝时,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yù)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

”老妪所卖为茶粥,非饮料而是食品,那器大概是食器兼用作茶具。

左思《娇女》诗有“止为茶荈据,吹嘘对鼎二(lì)”两句,虽以茶为饮品,然“鼎二”是当时的食器而非茶器。

说得更明白的是晋代卢琳的《四王起事》记晋惠帝遇难逃亡,返回洛阳,有侍从“持瓦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饮以为佳”。

这段文字说明晋代已有饮茶时尚,但承茶之具是瓦盂,即盛饭菜的土碗。

显然,唐代以前是茶具与食器混用。

事实上,茶具专用始于唐代,陆羽应得此项发明专利。

《茶经》详述28种茶具,内生火用具有风炉、灰承、筥(jǔ)、炭二和火夹5种,煮茶用具有鍑(即“釜之大口者也”)和交床2种,制茶用具包括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和则6种,水具包括水方、漉水囊、瓢、竹夹和熟盂5种,盐具包括鹾(cuó)簋(guǐ)和揭2种,饮茶用具包括碗和札2种,清洁用具包括涤方、滓方和巾3种,藏陈用具包括畚、具列和都篮3种。

茶具28种中望文生义亦难晓其功用的有几种,如“筥”,是放炭的箱子,竹或藤编,高1尺2寸,底7寸。

炭二是二火或敲炭用的铁捧,长1尺。

鍑,即釜或锅,生铁制成。

交床是放鍑的架子。

罗合是罗筛与盒子。

则是量茶用具。

鹾簋是放盐器皿。

揭是取盐器具。

熟盂是盛开水的容器。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关系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关系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关系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那么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关系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关系从汉代到南北朝,饮茶之风在西蜀和江南一带逐渐流行,但原先的饮茶方式很不讲究。

据《尔雅》晋•郭璞注等处记载,起初煮茶与煮菜汤相近。

然而就在晋代,一种较精细的饮法开始出现。

晋•杜育的《荈赋》中有“沫沉华浮。

焕如积雪”等话,表明当时不仅将茶碾末,而且已知救沸育华。

《神农本草经》“苦菜条”梁•陶弘景注:“茗皆有渤,饮之宜人。

”亦指此而言。

这种饮茶法在六朝时已博得上层社会的喜爱,因而这时的许多名人如孙皓,韦曜、桓温、刘琨、左思等。

都有若干与茶有关的逸事。

和这种情况相适应,饮食器中便逐渐分化出专用的茶具。

中国最早的茶具约出现于东晋、南朝。

这时在江、浙、闽、赣等地生产的青瓷器中,有和瓷盏配套的托盘,其内底底心下凹,周围有凸起的托圈,形制与唐代带“茶拓子”铭记的鎏金银茶托基本一致。

浙江温州瓯窑窑址出土物中,就有这类茶具的碎片。

《荈赋》说“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正与这一情况相合。

瓯窑是中国最早烧茶具的窑口之一,其产品釉色青绿泛黄,玻化程度虽较高,胎、釉的结合却不够理想,常开冰裂纹,且出现剥釉现象。

纵然如此,但中国条具的发展却滥觞于此时。

南北朝时饮茶虽在南朝流行。

北朝地区却不好此遭。

喜欢饮茶的南朝人士在北魏首都洛阳遭到嘲笑的情况,于《洛阳伽蓝记》一书中有生动的记述。

此风广被全中国。

应是盛唐时的事。

8世纪后期,封演在《封氏闻见记》卷六中说:茶“南人好引之,北人初不饮。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

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

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浴,”9世纪中期杨华在《膳夫经手录》中说:“茶,古不闻饮之。

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薯粥。

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

至德、火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

这是唐朝人讲当代的事,应该可信。

唐代茶文化的特点

唐代茶文化的特点

唐代茶文化的特点(生物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一班201042160326 李柽钖)摘要: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

唐代的茶文化因当时的社会环境而出现一个繁荣景象。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与茶饮的进一步普及和贡茶的发达密切相关,由于民间和宫廷的共同参与,掀起了一个高峰。

本文试图从唐代各种茶品开始,论述介绍唐代茶文化中茶的加工工艺,品茶步骤以及茶的功效,并引用唐诗中的一些有关文字来探讨说明。

关键字:唐朝茶文化加工工艺品茶正文一、众多的名茶饮茶之风的兴起,使得产茶之地在全国许多地方出现,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当时的主要产茶区共42个州,涉及到现在的17个省份,西北至安康,北至淮河南岸的光山,西南至云贵的西双版纳和遵义,东南至福建的建瓯等,南至岭南的两广。

各地的茶叶品质因气侯、地理等环境、种植加工方法等差异而呈现不同的特质,从而较大范围内适应不同的品评者之希翼,形成了一个名茶系列:1. 蒙顶茶:又名蒙顶紫笋茶,产于今四川蒙山;2. 仙人掌茶:又名玉泉茶,产于今湖北当阳县;3. 顾渚紫笋茶:产于今湖州顾渚;4. 石癝茶:产于今湖南衡山市西;5. 九华英:产于今蜀中地区;6. 邕湖茶:产于今湖南岳阳;7. 小江园:产于今湖北宜昌、远安、宜都等地;8. 鸦山茶:产于今安徽宣城;9. 鸟嘴茶:产于四川;10. 天柱茶:产于安徽潜山;11. 武夷蜡面茶:产于福建武夷山;12. 华顶茶:又名华顶云雾茶,天台云雾茶,产于浙江天台;13. 剡溪茶:产于浙江嵊县;14. 碧涧春:产于湖北宜昌。

根据唐李肇《国史补》中所列举的当时被人们所公认的名茶,在上述多种之中,有的没有被列入,如仙人掌茶、石癝茶、九华英、鸦山茶、天柱茶、蜡面茶、剡溪茶、东川神泉小团、昌明兽目茶、峡州的碧涧明目、芳蕊、茱英寮茶、夔州的香山茶、福州的方山露芽茶、江陵的南木茶等;在其他文献中尚有些记录,如婺州的东白茶、睦州的鸠坑茶、洪州的白露茶、寿州的黄芽茶、蕲州的团黄茶等。

白茶茶饼的正确煮泡方法

白茶茶饼的正确煮泡方法

白茶茶饼的正确煮泡方法
白茶茶饼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茶品,它的制作工艺独特,口感清香甘醇,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为了让大家能够品尝到最正宗的白茶茶饼,下
面介绍一下正确煮泡白茶茶饼的方法。

材料准备:
1. 白茶茶饼:选择质量好、外形完整、色泽均匀的白茶茶饼。

2. 开水:用纯净水烧开。

步骤:
1. 准备干净的紫砂壶或玻璃杯,将白茶茶饼放入其中。

2. 用开水冲洗白茶茶饼表面,使其变软并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3. 倒掉冲洗用的开水,再次注入约80度左右温度的开水,使其浸泡
10-15秒钟。

4. 将壶盖或杯盖盖上,并轻轻晃动一下,让白茶叶片均匀地展开。

5. 再次倒掉用于浸泡的第一次开水,并注入80-90度左右温度的新开水,浸泡2-3分钟。

6. 倒出茶水,这一次的茶水是用来提取白茶茶饼的精华的,不建议直
接饮用。

7. 第二次注入新的开水,浸泡1-2分钟即可享受美味的白茶。

注意事项:
1. 白茶茶饼不宜过多,一般每次泡制约为5克左右。

2. 开水温度要适中,过热或过冷都会影响白茶的口感和香气。

3. 白茶叶片展开后可以适当加大开水注入量,但不要超过壶或杯容积的三分之二。

4. 白茶不宜冲泡时间过长,否则会使其苦涩味道增加。

唐代煎茶法的步骤

唐代煎茶法的步骤

唐代煎茶法的步骤
答:唐代煎茶法的步骤是:
1、炙茶。

用竹夹夹住茶饼,放在火上烘烤,不停地翻转,等到茶饼表面出现一个个小气泡后,将茶饼抬起,离火十五厘米左右,转文火再慢焙,等茶叶舒展,再周而复始,将茶饼存放时所吸收的水分完全烤干。

炙烤时注意周围不可以通风,避免火焰忽大忽小,茶饼受热不均,影响炙烤的效果。

炙茶时,炭火最好,柴火次之,而柴又以桑、槐、桐、枥木最好,一般柏、桂、桧木不用。

2、碾罗。

将烤好的茶饼立刻用纸包好,可以封存香气,等到茶饼冷却后,放入茶碾中碾成茶末。

再将碾好的茶末过筛,以保证茶末粗细均匀,形状一致。

3、煮水。

用山泉水最好,江水次之,井水为下。

过程又分为三沸:一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三沸腾波鼓浪。

三沸过后的水不可再食用。

4、投茶。

一沸时,根据水量加入适量食盐调味,二沸时,舀出一勺水,然后用竹夹环激汤心,形成漩涡,并将茶末在漩涡中心投下,继续激打使茶汤表面生成白色茶沫,称为“育华”。

最后到水沸腾溅沫时,再将刚才舀出的水倒入以止住沸腾。

5、分茶。

把茶沫上形状似黑云母的一层水膜去掉,否则茶汤将味道不纯。

第一碗舀出的水名为“隽永”,可直接饮用,味道上佳,也可以留备止沸育华之用。

然后依次舀出第一、第二、第三碗,味道皆次于“隽永”,到第四、第五碗则“非渴甚莫之饮”。

煮水一升,分茶五盏,一定要趁热喝,这时茶汤中的浊物凝下,精英浮上,茶冷后,精英便会随气而散,饮之无味。

九江茶饼怎么做好吃

九江茶饼怎么做好吃

九江茶饼怎么做好吃九江茶饼怎么做好吃能够在常温下保存的九江茶饼,你说如何做会更加好吃一点呢?以下是店铺给大家带来九江茶饼的做法,以供参阅。

九江茶饼的做法原料主料:精白面粉10000克。

配料:熟面粉17500克,熟芝麻4000克。

调料:饴糖7500克,茶油11000克,碱粉100克,糖桂花500克,小苏打125克,白糖粉5500克,糖精7.5克。

做法①白糖加入糖精、熟芝麻、小苏打、糖桂花、花油10000克一起拌匀后,再加入熟面粉搅拌均匀,成为馅料。

②碱粉加入沸水500克溶成碱液。

③锅置火上加入饴糖,再边搅边加入碱液,至开始产生小气泡呈乳白色时,继续搅拌,搅至气泡逐渐减少,呈蜡黄色即可,成为糖浆。

④精白面粉加入茶油1000克、糖浆和面团揉匀,即成皮面(要求1小时内用完)。

搓成长条,揪成面剂,按着皮、馅为2:8之比例包馅,封口朝下略按扁,在光面上盖上红印,即为九江茶饼生坯。

⑤生坯摆人烤盘里,送入烤炉中烘烤,第一次进炉面火为200℃,底火160℃,当饼坯呈淡黄色、周边微凸时即可出炉,再放入40—45℃烘箱内烘10多个小时,烘多余的水分,使皮面酥松。

注:九江茶饼又名“桂花花饼”,“九江桂花茶饼”。

系江西省九江市著名传统风味名点。

历史悠久,在清代就已闻名。

但自清末至解放前,九江市仅有“源茂”一店制售茶饼,视为名品,一般一次仅售5块,并对制作方法严加保密,一直独家经营,直到解放后,其生产规模才逐渐扩大,成为群众的节日美点,馈赠亲友的佳品。

九江茶饼的简介唐诗人韦应物谪居浔阳楼诗时曾写出“始罢永阳守,复卧浔阳楼“的名句,在此地韦应物也与浔阳楼的九江茶饼结下不解之缘。

相传韦应物一日与友会于浔阳楼之上,·是时也,夕阳西下,微风习习,但见长江波光粼粼,渔舟归棹,庐山依稀可辨,更兼《春江花月夜》音韵绕梁,诗人好不惬意,喻侍者曰:”煮一壶上等云雾茶,备些许特色点心“。

须臾,侍者端来香茶一壶,小饼一碟。

诗人但见小饼状若围棋,取一个轻砸一口,便觉皮脆馅酥,食完齿颊留香,忙问侍者:”此饼味甚佳,唤作何名?“侍者答道:”此饼为浔阳楼一位卢姓糕点师傅专做之点心,暂无名号。

压饼茶的正确冲泡方法

压饼茶的正确冲泡方法

压饼茶的正确冲泡方法
压饼茶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茶叶形式,常见于普洱茶和六堡茶中。

下面是压饼茶的正确冲泡方法:
1. 准备好茶具:选择一个干净的茶壶或茶杯,保证茶具没有其他茶叶的残留。

2. 揭开茶饼:使用茶针或茶刀,轻轻地揭开茶饼的外层。

如果茶饼太紧密,可以适当地松动一些。

3. 取茶叶:将适量的茶叶平铺在茶壶或茶杯底部。

一般来说,每100毫升开水需要大约5克的茶叶。

4. 温润茶叶:用热水沿着茶叶边缘轻轻地冲洗一下,倒掉这一次冲洗的水。

这个步骤有助于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和杂质。

5. 浸泡茶叶:将开水冲泡到茶叶上,覆盖茶壶或茶杯,浸泡时间根据个人口味而定。

一般来说,最初的泡水时间为10至20秒。

6. 温润茶具:在第一次浸泡茶叶时,将茶壶或茶杯里的开水倒掉,这将起到温润茶具的作用,提高随后的泡茶效果。

7. 冲泡茶叶:在温润过茶具之后,再次加入适量的开水,浸泡茶叶。

第二次泡
水时间可稍微延长一些,大约为30至40秒。

之后每次泡水时间可以适当延长,直到茶叶中的香气和口感达到最佳状态。

8. 品味茶水:将泡好的茶水倒入茶杯中,细细品味其中的香气和味道。

可以重复多次冲泡压饼茶,直到茶叶的香气和口感完全释放。

以上就是压饼茶的正确冲泡方法。

在实际操作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茶叶的特点进行微调。

唐代煎茶道

唐代煎茶道

唐代煎茶道:唐代煎茶道不同于日本的煎茶道,唐代煎茶道是把茶粉放到锅中煮,而日本的煎茶道是把茶叶冲泡。

一、制茶1、制茶工序及相关工具唐代饼茶制造可归纳为七道工序:采摘、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穿茶、封茶。

1) 采摘籯:又叫蓝,又叫笼,又叫筥。

用竹编织,容积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是茶农背着采茶用的。

采茶都在(唐历)二月、三月、四月间。

肥壮如笋的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石碎块的土壤上,长达四至五寸,好像刚刚破土而出的薇、蕨嫩茎,清晨带着露水采摘它。

次一等的芽叶(短而瘦小),发生在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

从一老枝上发生三枝、四枝、五枝的,选择其中长得挺拔的采摘。

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才能采。

2) 蒸茶灶:不要用有烟囱的,可使火力集中于锅底。

锅:用锅口有唇边的,方便加水,不易浪费蒸汽。

甑:木制或陶制。

腰部用泥封好,可防止泄露蒸汽,锅里的水煮干了,从甑中加水进去。

也有用三杈的榖木翻拌。

蒸后的嫩芽叶及时摊开,防止茶汁流走。

箅:甑内放竹篮作甑箅,用竹片系牢。

开始蒸的时候,叶子放到箅里;等到熟了,从箅里倒出。

叉:三叉的榖木,用来翻拌蒸好的芽叶,用以散热和防止茶汁的流失。

采用蒸青法制茶,最主要的要注意“高温短时”,即迅速提高蒸汽温度,仰止茶叶的酶性氧化,为了将温度升高,只能用提高蒸汽气压的方法来解决,蒸具必然要很好的密闭起来。

蒸过的芽叶,含水分高,叶温高,叶汁和芽叶容易黏在一起,必须用叉翻拌,通过散热蒸发水分防止茶汁的流失,并防止茶叶抱团。

3) 捣茶杵臼:杵,捣茶的木棒。

臼,木头或石头做的中间下陷的茶具碓:木头、石头制成,一种有支点脚踏的锤子。

蒸后的芽叶用杵臼捣烂。

碓是一种木石制成的脚踏锤子,可以代替杵臼但不灵活。

4) 拍茶规:又叫模,又叫棬(就是模型,用以把茶压紧,并成一定的形状),用铁制成,有的圆形,有的方形,有的像花的形状。

用来放在檐上制作茶饼。

承:又叫台,又叫砧,用石制成。

如用槐树、桑树做,就要把下半截埋进土中,使它不能摇动。

《茶录》--蔡襄(原文、注释、译文)

《茶录》--蔡襄(原文、注释、译文)

《茶录》--蔡襄(原⽂、注释、译⽂)茶录朝代:宋朝作者:蔡襄【原⽂】序朝奉郎右正⾔同修起居注⾂蔡襄上进[1]:⾂前因奏事,伏蒙陛下谕⾂先任福建转运使⽇,所进上品龙茶最为精好。

⾂退念草⽊之微,⾸辱陛下知鉴,若处之得地,则能尽其材。

昔陆⽻茶经,不第建安[2]之品;丁谓茶图[3],独论采造之本,⾄于烹试,曾未有闻。

⾂辄条数事,简⽽易明,勒成⼆篇,名⽈茶录。

伏惟清闲之宴,或赐观采,⾂不胜惶惧荣幸之⾄。

仅序。

上篇(论茶)⾊茶⾊贵⽩。

⽽饼茶多以珍膏油其⾯,故有青黄紫⿊之异。

善别茶者,正如相⼯之瞟⼈⽓⾊也,隐然察之于内。

以⾁理润者为上,既已未之,黄⽩者受⽔昏重,青⽩者受⽔鲜明,故建安⼈开试,以青⽩胜黄⽩。

⾹茶有真⾹。

⽽⼊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

建安民间皆不⼊⾹,恐夺其真。

若烹点之际,⼜杂珍果⾹草,其夺益甚。

正当不⽤。

味茶味主于⽢滑。

惟北苑凤凰⼭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

隔溪诸⼭,虽及时加意制作,⾊味皆重,莫能及也。

⼜有⽔泉不⽢能损茶味。

前世之论⽔品者以此。

藏茶茶宜箬叶⽽畏⾹药,喜温燥⽽忌湿冷。

故收藏之家,以箬叶封裹⼊焙中,两三⽇⼀次,⽤⽕常如⼈体温温,则御湿润。

若⽕多则茶焦不可⾷。

炙茶茶或经年,则⾹⾊味皆陈。

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两重乃⽌,以钤箝之,微⽕炙⼲,然后碎碾。

若当年新茶,则不⽤此说。

碾茶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

其⼤要,旋碾则⾊⽩,或经宿则⾊已昏矣。

罗茶罗细则茶浮,粗则⽔浮。

候汤 候汤最难。

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

沉瓶中煮之不可辩,故⽈候汤最难。

熁盏凡欲点茶。

先须熁盏令热。

冷则茶不浮。

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聚。

钞茶⼀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添注⼊环回击拂。

汤上盏可四分则⽌,视其⾯⾊鲜⽩,著盏⽆⽔痕为绝佳。

建安⽃试,以⽔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相去⼀⽔两⽔。

下篇(论茶器)茶焙茶焙编⽵为之裹以箬叶,盖其上,以收⽕也。

隔其中,以有容也。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


壶泡法茶艺流程
备器:泡茶法的主要器具有茶炉、茶铫(diao)、茶壶、茶盏等,崇尚景德镇的白瓷茶盏; 候汤:“烹茶要旨,火候为先。炉火通红,茶铫始上。
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重疾。斯文武之候也。” 泡茶: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入壶中祛荡
冷气,然后倾出。(上、中、下三投法)
酌茶:杯盏以雪白为上,蓝白次之。 品茶:酾(shi)不宜早,饮不宜迟,旋注旋饮。
中国茶艺亦于西晋时萌芽。这一切说明,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 期。
三、饮茶方法的演变及茶文化的发展
唐:
茶兴盛于中唐,唐中期以后,饮茶 活动达到空前规模。 唐代名茶已经很多,其中主要是团 饼茶,也有散茶。唐代茶叶开始向 日本、新罗等周边国家输出。
蒙顶石花 霍山黄芽 歙县、祁门等地产茶
三、饮茶方法的演变及茶文化的发展
奠定了点茶道的基础。
三、饮茶方法的演变及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的发展

斗茶、分茶、和茶会 茶具发展 点茶道的形成和流行 茶文学的拓展 茶艺术的拓展

斗茶、分茶和茶会
“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吴自牧〃《梦梁录》
斗茶:斗茶又叫茗战。以盏面先现水痕者为负,耐久 者为胜。斗茶基于点茶法,优胜的茶会作为贡茶上 供天子饮用,而较次的茶也按成绩决定价格。所以 每到新茶上市的时节,竞相斗试,成为宋代的一种 风尚。

这种模压而成的龙 形和凤形的专用贡 茶称为龙团凤饼

宋元
宋代茶叶生产继续发展,市场体系得到了完善,茶叶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宋朝于日本、高丽等亚洲国家间的贸易不断。 点茶道的形成和流行 点茶道习茶程序主要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熁(鞋)盏、洗茶、炙 茶、碾磨罗、点茶(调膏、击拂)、品茶等。

茶文化 茶的起源与发展

茶文化 茶的起源与发展
❖ 由于陆路交通便利的缘故,茶入朝鲜半岛要早于日本列岛。 日本关于饮茶的最早记载在天下元年(公元729)四月(《奥仪 抄》)。
❖ 《三国史记》载: “新罗第四十二代兴德王 三年(公元828年)遣使赴唐。唐文宗皇帝设宴 于麟德殿,酬香茗。我使大廉于唐得茶籽回 国。王命植于智异山。前于新罗第二十七代 善德女王时,已有茶。唯此时方得盛行。” 新罗使者大廉姓金氏,于唐土得茶籽,植于 智异山。韩国饮茶始兴于九世纪初的兴德王 时期,这时的饮茶风气主要在上层社会和僧 侣及文士之间传播,民间还不太流行。
❖ 斗茶之前,往往需先鉴别一下茶饼,其方法 有三:一是以色辨,“色莹彻而不驳”是为 上品;二以质辨,要求茶饼“缜绎而不浮”、 “举之凝结”;三以声辨,要求茶饼“辗之 则铿然”。达到以上要求,就是“真品”。
❖ 点茶是先将茶粉加入少量开水调成膏状,然后 用茶筅击拂,使汤花显现,以汤花色泽鲜白、 茶面细碎均匀为佳,而且汤花与盏咬紧,保持 时间长为胜。整个过程深入细致、适情适意、 注重人的感官享受和审美情趣。
❖ 《宋史》记载:“迹徽宗失国之由,非若晋惠之愚、孙皓之 暴,亦非有曹、马之篡夺,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 斥正士,狎近奸谀。于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 佚之志。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为 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及童贯用事,又佳兵勤远,稔 祸速乱。他日国破身辱,遂与石晋重贵同科,岂得诿诸数哉? 昔西周新造之邦,召公犹告武王以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异 物贱用物,况宣、政之为宋,承熙、丰、绍圣椓丧之馀,而 徽宗又躬蹈二事之弊乎?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 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2 制茶技术改进
(2 )宋代团茶 团茶是饼茶的一种,但制作更加精美。
北宋初年的大龙、凤团茶八饼一斤。小龙团二十饼一斤。密 云 龙二十饼一斤,分装为两袋,称为“双角团茶”。

中级茶艺师综合检测四(含答案)

中级茶艺师综合检测四(含答案)

中级茶艺师综合检测四(含答案)1. 乌龙茶艺“三龙护鼎”指()。

A.持杯方法(正确答案)B. 持壶方法C. 扦样方法D.持夹方法2. 下列属于安溪乌龙茶艺的投茶程序的是()。

A.韩信点兵B. 再斟流霞C.乌龙入宫(正确答案)D.关公巡城3. 冲泡高香茶宜选用()。

A. 紫砂壶(正确答案)B.盖碗C.玻璃壶D. 玻璃杯4. 茉莉花茶茶艺使用的茶杯是()。

A. 盖碗(正确答案)B. 白瓷杯C. 玻璃杯D. 水晶杯5. 明代紫砂壶名家辈出,其中著名的有()。

A.许四海B. 陆羽C.时大彬(正确答案)D. 杨彭年6. 宋代点茶时烧水过程非常讲究,被称为()。

A.候汤(正确答案)B. 选水C.淋水D.煎水7. 下令“诏罢龙团”的是()A.唐太宗B.明成祖C.明太祖朱元璋(正确答案)D.宋徽宗8. 冲泡茉莉花茶的适宜水温是()。

A.80摄氏度左右B.90摄氏度左右(正确答案)C.100 摄氏度左右D.85摄氏度左右9. 243唐代煮茶时在()时候加盐。

A.水烧开了B.一沸时(正确答案)C.二沸时D. 三沸时10. 244宋代点茶前先将茶饼进行处理,该过程称为()。

A.研茶B. 敲茶C.炙茶(正确答案)D. 煮茶11. 245,宋代点茶时将茶饼敲碎再处理成粉茶,该过程被称为()。

A.研茶(正确答案)B.炙茶C.敲茶D. 煮茶12. 下列绿茶中属于蒸青绿茶的是()。

A. 玉露(正确答案)B.西湖龙井C. 碧螺春D. 黄山毛峰13. 下列红茶中属于工夫红茶的是()。

A.叶茶B.片茶C. 九曲红梅(正确答案)D.正山小种14. 下列属于闽南乌龙茶的是()。

A. 黄金桂(正确答案)B.肉桂C.大红袍D.凤凰水仙15. 传颂千古《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诗作者是()。

A. 陆羽B. 徐廣C. 卢仝(正确答案)D.皎然16. 清饮法是以沸水直接冲泡叶茶,清饮茶汤,品尝茶叶()。

A.真香真味(正确答案)B.原汁原味C.明亮汤色D.绚丽“茶舞”17. 调伙法是在茶汤中添加其他可溶物质,()或借茶保健的饮茶方式。

茶文化在古代中国地位

茶文化在古代中国地位

茶文化在古代中国地位对于中国的茶人来说,饮茶是一门生活艺术,着重追求品茶时的艺术情趣,而不是缺乏诗意的清规戒律。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在古代中国地位,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在古代中国地位中国人饮茶饮了几千年,开始是将茶作为食物,然后作为药物,后来成为饮料,至迟从西晋开始,就将饮茶发展为一门生活艺术。

作为饮料的茶汤,主要的功用是解渴、提神、解乏、保健,基本上是为了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要。

但是西晋诗人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中有“芳荼冠六清,滋味播九区”诗句,已经在描写茶叶的芳香和滋味,可见当时人们饮茶开始讲究欣赏香味,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了。

杜育的《拜赋》除了描写茶叶生长环境、采摘情况之外,还涉及用水、茶具、茶汤泡沫以及饮茶功效等,可以看出当时饮茶已经有了一套技术要求。

特别是其中描写茶汤泡沫的几句:“惟兹初成,沫沉华浮。

焕如积雪,哗如春薮。

”意思是刚煎点的茶汤,茶末下沉,泡沫上浮,其光彩白如积雪,亮丽像春天的花卉。

如此重视欣赏茶汤泡沫的色彩和形状,则当时必有培育茶汤泡沫的技术,据关剑平先生的研究,南北朝时期就已经采用茶筅搅打茶汤使之产生泡沫。

[1](p306)而对茶汤泡沫的欣赏则完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饮茶就具有艺术性了。

至于《荈赋》的最后两句:“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描写饮茶的功效,可视为中国茶道精神的萌芽。

中国茶艺的成熟是在唐代。

这是因为有一大批文人介入茶事活动,撰写了众多的茶诗,提升了饮茶的文化品位,使品茗成为一种艺术享受。

其中如孟浩然、王昌龄、李白、皎然、卢仝、白居易、元稹、杜牧、齐己、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等人,都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对唐代品茶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唐代诗人们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从他们的众多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

[2](P252—254)除了前述皎然茶诗的“三饮”之外,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描写的“七碗茶”也很典型:“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唐代煮茶流程

唐代煮茶流程

唐代煮茶流程
《唐代煮茶指南》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这唐代煮茶的那些事儿。

先来说说这茶叶,得挑那好的呀!就像咱挑朋友似的,得靠谱。

唐代的茶可讲究了,可不是随便抓一把就行的。

然后呢,就是备水。

水可得选好的,不能有怪味。

就好比做菜,好的食材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

你想啊,要是水不好,那煮出来的茶能好喝吗?
接着,把茶具准备好。

这茶具就像是战士的武器,得趁手。

想象一下,要是拿着不顺手的家伙事儿,那能把茶煮好吗?
开始煮啦!看着水慢慢烧开,就像看着一场奇妙的表演。

这时候可别着急,要有耐心,就像等待一朵花慢慢开放。

等水开了,把茶叶放进去,看着它们在水中翻滚,就像一群小精灵在跳舞。

煮的过程中要掌握好火候。

火大了不行,火小了也不行,得恰到好处。

这就跟做人一样,不能太张扬,也不能太低调。

煮好啦!哇,那股茶香扑鼻而来,简直让人陶醉。

赶紧倒出来,细细品味。

喝一口,那滋味,从嘴巴一直传到心里,感觉整个人都被滋润了。

想象一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你坐在院子里,煮上一壶茶,闻着茶香,看着天空,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这唐代煮茶啊,不仅是一种饮
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咱也学学古人,享受一下这慢节奏的生活。

别整天忙忙碌碌的,偶尔也停下来,煮一壶茶,让自己的身心都放松一下。

总之啊,唐代煮茶,那可是一门艺术,咱得好好学,好好享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时期,煎茶饼是一种常见的茶叶制作和饮用方式。

以下是唐代煎用茶饼的步骤:
准备茶饼:选择优质的茶叶并加工成饼状。

茶饼通常由整叶或碎片状的茶叶经过蒸、压制而成。

准备炉具:使用炉具来加热水和煎茶饼。

唐代常用的炉具是铜制的火炉或陶制的炉子。

点火:将炉子点燃,等待火势适中。

唐代使用的是木炭作为燃料。

加热水:将适量的水加入炉具中,使其开始加热。

一般来说,用于煮茶的水应当是清澈的山泉水或井水。

准备茶具:将茶具准备好,包括茶碗、茶盖、茶匙等。

茶碗通常是陶瓷制品,茶盖是用来盖在茶碗上的。

研磨茶饼:将茶饼研磨成粉末状。

唐代时期,常用石臼和石碾来研磨茶饼。

加入茶粉:将适量的茶粉加入预热的茶碗中。

茶粉的用量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而调整。

加入热水:将热水慢慢地倒入茶碗中,与茶粉混合。

唐代的煎茶饼通常是用滚烫的水冲泡的。

搅拌均匀:用茶匙或搅拌棒轻轻地搅拌茶水,使茶粉与热水充分混合。

盖上茶盖:在搅拌均匀后,将茶盖盖在茶碗上,静置片刻,让茶水充分浸泡和沉淀。

倒茶饼汤:轻轻地将茶碗倾斜,将茶饼汤倒入茶盖中,使茶碗内的茶饼渣沉淀。

倒茶:将茶饼汤从茶盖中倒入茶杯中,即可享用。

这些是唐代煎用茶饼的基本步骤,它代表了当时的茶文化和煮茶方法。

茶饼煎制的方法在后来的时代有所变化,但唐代的煎茶方式仍然被认为是一种经典的茶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