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第25课ppt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古人谈读书》上课课件
思索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曾经
译文: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晚不睡地去思考,发 现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再读这六句话,思考:这则文言文分别是从哪些 方面来介绍古人读书、学习的?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求实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谦虚的学习态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习要有不满足的态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习要勤奋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要有进取的态度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 “不齿”与语段中的“_____不__耻_____”是 同音词,前者的意思是“不与同列,不看 作同类(表示鄙视)”,后者的意思是 __不__以__…__…__为__耻____。
二、给下列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 敏.而好学( B )
A. 勤勉 B. 聪敏
C. 敏捷
2.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C )
这里(书本)
那么
既然 专心一意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
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随意
一定
也
译文:心思不在书本上,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 眼既然不集中,只是随意地诵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 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要紧,重要
了
难道
学字词
1.读字词
qǐ
岂有此理
zhì
默而识之
chǐ
不耻下问
yǐ
qǐn
矣 就寝
摘苹果
耻 识
寝
岂
矣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优质课件(共146张PPT)
1.自己试着翻译课文,并在理解课文内 容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课文。
2.搜集其他关于读书、学习的名句,与 同学交流并分享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
记住。
教诲。
默默地记住,反复地体会所学的知识, 努力学习而不知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这句话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可以是 ________。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坚持学习, 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勤勉。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天才,我只是 爱好古代文化,靠勤勉学习而寻求学问的人。
孔子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个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 才能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的人。
还;尚且。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害怕;畏惧。
学习时一方面怕自己不能完全掌握要学的 东西,一方面又担心自己把已经学到的忘记了。
这句话体现的是一种__________的学习 精神。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勤奋学习,不断接触新知识, “活到老,学到老”。
朱熹是怎样论证“心到”在读书中的眼既不
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
能久也。
因果推断
心不到 眼不到 记不能久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反问 “最急” 心到 眼口到
本文节选的是古人关 于读书、学习的言论,告 诉了我们一些行之有效的 读书方法,相信会对我们 有所启发。
A.满足
B.厌烦
C.憎恨
3.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C )
A.着急
B.急迫
C.要紧,重要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____我__不__是__生__来__就__什__么__都__知__道_的__天__才__,__我__只__是_ 爱__好__古__代__文__化__,__靠__勤__勉__学_习__而__寻__求__学__问__的__人__。_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精美PPT课件
第一课初时读 课 文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 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
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 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 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的代表作品有诗作《春日》《观书有感》、 著有《四书章句集注》。本文出自《训学斋规》。
——[清]曾国藩
曾国藩 中国近代政治家、 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与 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 “晚清四大名臣”,是我国近 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之一。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 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 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 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 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 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泛指知识阶层
志向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见识
恒心
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 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志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总体说
见识
恒心
绝对,一定
下等,劣等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志向则不甘心自己成为下等;
孙敬,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 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 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 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 瞌睡。他怕影响自己读书学习,就想出了 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 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 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 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扯痛,马 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五年级语文第25课ppt课件
课文主题及中心思想概括
课文主题
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主题,涉及到了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 什么样的观点。
中心思想概括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论据和论证方式来支 持自己的观点,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03
课文难点解析
难懂的句子及词汇解析
总结词
本课中存在一些生僻词汇和较长的句子,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总结词
增强学生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
详细描述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课文的主题或 某个观点进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 法,以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生字词及重点语句互动游戏设计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记忆能力
设计一些互动游戏,如词语接龙、造句比赛等,来帮助学 生更好地掌握生字词及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提高他们的学 习兴趣和记忆能力。
VS
《格林童话》
收录了许多经典的童话故事,如《白雪公 主》、《灰姑娘》等,可以丰富学生的阅 读体验。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推荐
《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
详细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有助于 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文化史》
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 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
总结词
本课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教育意义,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详细描述
教师可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教育意义,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这 些意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04
课文拓展与延伸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
《草房子》
一部描绘60年代农村生活的小说,其中 有许多关于自然和动物的故事,与本课 的主题相契合。
五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25.古人谈读书部编版(共32张PPT)
二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读书 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 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示例:朱熹的“读书有三到”让我受益匪浅。“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 力集中,专心致志;“眼到”就是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发现;“口到” 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 我运用这种方法, 读书时心、眼、口并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他 31 岁拜程颐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继承二程 (程颢、程颐),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 朱理学”。 他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 注》《周 易本义》《资治通鉴纲目》《易学启蒙》《诗集传》《楚辞集注》 《朱文公文集》等。
作品介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
课后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方法、学习态度的名言,积累摘抄一些,和同学 分享吧。
1.朱熹认为读书要做到哪三到? 读书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和口到。
2.三到之中哪个最重要? 为什么?(用原句回答) 心到最重要。“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3.读完第一则小古文,对于读书你有了哪些感受?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态度,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 启示: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 第二句讲的也是学习态度,告诉我们要勤奋学习,多发问。 启示: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第三句讲的是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 他人不知疲倦。 启示:学海无涯,要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他人也要不知疲倦。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精品课件
_岂__不__到__乎___?
三、拓展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1)初读课文时,可以用借 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读好停顿,注意 长句子的断句。
分享给大家。 3.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
内容对你有启发。
25 古人谈读书
你们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说说课文有几 个部分。
两个部分
我会认
chǐ
不耻下问
zhì
默而识之
诲人不倦
终夜不寝 余尝谓
诵读
yǐ
qǐ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耻
识
矣
岂
多音字
品读课文
1. 自由读第一部分,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断 句,读出节奏。
2. 自由朗读句子,借助注释,你读懂了哪些? 和同桌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跟同 学交流。
品读课文
一 同“智”,智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聪敏。 喜好。 以……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老师指导:本文记录了古人关于读书态度 与读书方法的言论,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 经验,从古人的读书态度或方法中受到启发。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二则短文中朱熹讲了“三到” 读书法,我觉得他讲得很对。我按照这种方法 来读书,效果好极了,读过的内容,过了很久 还记得。
课后作业
三、拓展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1)初读课文时,可以用借 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读好停顿,注意 长句子的断句。
分享给大家。 3.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
内容对你有启发。
25 古人谈读书
你们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说说课文有几 个部分。
两个部分
我会认
chǐ
不耻下问
zhì
默而识之
诲人不倦
终夜不寝 余尝谓
诵读
yǐ
qǐ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耻
识
矣
岂
多音字
品读课文
1. 自由读第一部分,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断 句,读出节奏。
2. 自由朗读句子,借助注释,你读懂了哪些? 和同桌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跟同 学交流。
品读课文
一 同“智”,智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聪敏。 喜好。 以……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老师指导:本文记录了古人关于读书态度 与读书方法的言论,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 经验,从古人的读书态度或方法中受到启发。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二则短文中朱熹讲了“三到” 读书法,我觉得他讲得很对。我按照这种方法 来读书,效果好极了,读过的内容,过了很久 还记得。
课后作业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5课古人谈读书(人教部编版) (共24张PPT)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 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 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 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 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请联系自己 的读书体会,写一写 。(抓住你印象最深刻 的一点)
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请联系自己 的读书体会,写一写 。(抓住你印象最深刻 的一点)
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课文解读
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课文解读
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课文解读
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学识比 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课文解读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课文解读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课文解读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 真正的智慧。
课文解读
一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课文解读
一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知道满足, 教诲人不知道疲倦。
——[宋]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 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 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 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 矣,眼口岂不到乎? 急(1.要紧,重要 2.着急)
——[宋]朱熹
文章大意: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 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 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 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记不住,即使记住 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 怎么会不到呢?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优质课件(共146张PPT)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 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
——《 论 语 》
同“智”,智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 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句话讲的是_________(学习态度 学 习方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小红勤奋好. 学,品学兼优,得到全班同学的好. 评。 2.今天我认识. 了清代颜元,他是一位博闻强识. 的学者。
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讲了古人对读书的看法。
我会写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耻诲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初读课文,在把课文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注意 把握停顿。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了解词语的古 今异义现象,并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读书 方法对你有何启发。最后,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背诵课 文,并学习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讲明道理的方法。
第四步:查资料
查资料,填一填 1.《论语》是中国____春__秋____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
文集,主要记录___孔__子___及其___弟__子___的言行,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___孔__子__的__思__想_____,是 ___儒__家____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_丘___,字仲尼,_春_秋__时__期__鲁国人。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__儒__家__的创始人。
25 古人谈读书
助读资讯
《论语》 儒家经典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 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 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 思想。与《大学》《中庸》《孟 子》合称“四书”。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5课 古人谈读书课件PPT
ch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zhì
意思:“羞辱、 侮辱”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yǐ
qǐ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意思:难道、
哪里
25 古人谈读书
诵读句子,正确断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却/只/漫浪/诵读。
25 古人谈读书
观察下面的生字,说一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些什么,并 交流怎样把生字写正确、美观。
25 古人谈读书
课堂演练
说说下面成语的意思。
不耻下问:
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 耻,形容谦虚好学。
诲人不倦: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25 古人谈读书
拓展延伸
名人读书故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周恩来在少 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 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 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 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25 古人谈读书
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圈出两则文言文片段的出处或 作者等信息。
第一则出自《论语》。 第二则是朱熹的名言。
25 古人谈读书
补充资料
《论语》是记载孔 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典 籍。孔子是一位大学问 家,十分重视学习, 《论语》中多处讲到了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5 古人谈读书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诗人。他编写的《童蒙须 知》,对儿童的生活起居、 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 都做了详细规定。
25 古人谈读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大意:默默地记住知识,学习不感 到满足,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PPT课件
敏:此处指聪敏。 好: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 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你们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 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吗?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 ‘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 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回顾刚才所学知识,总结理解文言文句子 的方法,试着运用这些方法理解课文后三句话。
1. 主要通过注释、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来 理解句子含义。
2. 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提示: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读音和
常用义不太一样。理解这些词语时可以读 注释或查阅相关资料。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 者也。
不如学也。 ——《 论 语 》
我会写
书写指导:
“耳”要窄、第二个竖 要长、与下提交叉,“止” 右竖要长、中间有一短横。
我会写
诲
书写指导:
“母”竖折与横折钩 起笔相接、收笔时交叉, 一横居中。
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公冶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默。 识:zhì,记住。 厌:满足。 诲:教诲。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 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 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它对中国 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 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 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你们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 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吗?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 ‘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 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回顾刚才所学知识,总结理解文言文句子 的方法,试着运用这些方法理解课文后三句话。
1. 主要通过注释、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来 理解句子含义。
2. 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提示: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读音和
常用义不太一样。理解这些词语时可以读 注释或查阅相关资料。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 者也。
不如学也。 ——《 论 语 》
我会写
书写指导:
“耳”要窄、第二个竖 要长、与下提交叉,“止” 右竖要长、中间有一短横。
我会写
诲
书写指导:
“母”竖折与横折钩 起笔相接、收笔时交叉, 一横居中。
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公冶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默。 识:zhì,记住。 厌:满足。 诲:教诲。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 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 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它对中国 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 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优质课件
初读课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 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 言行。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 家,他十分重视学习,《论语》中不止一处讲 到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听课文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 读音,用“/”画出停顿。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 地方多读几遍。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出节奏。
我会认
一 知 之 为 知 之 ,c不hǐ知 为 不 知 , 是 知 也 。 敏 而 好zh学ì , 不 耻 下 问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鲁迅的读书五到 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 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 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
“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 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 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 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 “脑到”就是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默。 厌:满足。
识:读“zhì”,记住。 诲:教诲。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
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 法的一面。它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 传这一教育学说。
——《论语》
结合注释,说说课文第一部分的大意。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优质课件(共122张PPT)
学家、思想家、哲学 家、教育家、诗人。 世称朱子,是孔子、 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 扬儒学的大师。
曾国藩 我国近代政治
家、战略家、理学家、文 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 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 臣”。是我国近代化建设 的开拓者之一。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我会认
chǐ
不耻下问
yǐ
心既到矣
qǐ
眼口岂不到乎
我会写
背诵指导(课后第一题)
背诵这三篇文章,要先掌握每篇 文章的内容,然后提取或归纳关键词, 最后依照关键词有条理地背诵。
结构梳理
论语
古
人 谈
读书有三到
读
书
读书三要
谦虚 求实 勤奋
心到 眼到 口到
志向 见识 恒心
学要 习有 态良 度好
的
主题概括
这三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 就是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 学习态度 ,只有态 度端正,才能学有所成。
课堂演练 一、说说第一部分都有什么哪些成语?
学而不厌 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 诲人不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二、说一说下面加点的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一个加点的“知”是知道的意思。 第二个加点的“知”,同“智”,智慧。
三、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论语告诉我们,思维要敏捷,要能够向学 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一种智慧。 C.“诲人不倦”,是对传授知识的人说的。
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遵循这三点 不甘为下流 不敢以一得自足 断无不成之事
不遵循这三点 甘为下流
河伯观海,井蛙窥天 有不成之事
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如果我们 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 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 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 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曾国藩 我国近代政治
家、战略家、理学家、文 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 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 臣”。是我国近代化建设 的开拓者之一。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我会认
chǐ
不耻下问
yǐ
心既到矣
qǐ
眼口岂不到乎
我会写
背诵指导(课后第一题)
背诵这三篇文章,要先掌握每篇 文章的内容,然后提取或归纳关键词, 最后依照关键词有条理地背诵。
结构梳理
论语
古
人 谈
读书有三到
读
书
读书三要
谦虚 求实 勤奋
心到 眼到 口到
志向 见识 恒心
学要 习有 态良 度好
的
主题概括
这三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 就是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 学习态度 ,只有态 度端正,才能学有所成。
课堂演练 一、说说第一部分都有什么哪些成语?
学而不厌 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 诲人不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二、说一说下面加点的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一个加点的“知”是知道的意思。 第二个加点的“知”,同“智”,智慧。
三、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论语告诉我们,思维要敏捷,要能够向学 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一种智慧。 C.“诲人不倦”,是对传授知识的人说的。
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遵循这三点 不甘为下流 不敢以一得自足 断无不成之事
不遵循这三点 甘为下流
河伯观海,井蛙窥天 有不成之事
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如果我们 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 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 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 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 忆读书》上课课件
1. 读完这几个句子,我猜典典是围绕( B )这个
主题来梳理信息的。
A. 读书的方法
B. 读书的好处
C. 读书的选择
D. 读书的经历
点拨:仔细阅读这三句话可知,这三句话都是围绕 “读书的好处”这个主题来写的。
2. 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第①句话的体会。 _示__例__:__读__书__让__冰__心__奶__奶__了__解__了__很__多__具__有__生__动__性__格__的___人__物__,_ _让__她__随__着__书__中__人__物__的__情__感__变__化__时__哭__时__笑__,__让__她__获___得__了__很___ _多__启__迪__,__明__白__了__很__多__道__理__,__所___以__她__感__到__读__书__是__生__命__中__最___ _大__的__快__乐__!__我__也__一__样__,__读__《__小__王__子__》__,__我__了__解__到___了__小__王___ _子__与__玫__瑰__花__和__狐__狸__之__间__的__故__事__,__我__很__喜__欢__他__们__和__他___们__的___ _故__事__,__从__中__我__感__受__到__了__读__书__的__快__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有没有用过这些读书方法? 你自己还有哪些读书的方法?
我最喜欢读《西游记》已经反复读过 三遍了,越读越有意思。
放假的时候,爸爸带我到书店,我 会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看。
妈妈说读书不能一知半解,所以读 书时,我总是要弄清楚每一步的意思。
我读书时还会把好词好句摘抄下来。
你是否赞同“一知半解”的读书方法? 说明理由。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优秀课件
句意疏通
2.结合课下注释,试着说一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我。
说。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曾经。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句意疏通
这里(书本)。 那么。
既然。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
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也。
随意。
也。
句意疏通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课堂小结
让我们融入对课文的理解,再次有感情地齐读 《古人谈读书》(一)。
本图片为《古人谈读书》 (一)的情境课文的缩略图,如需 使用,可自行下载插入使用。
使用建议:此处可使用跟读版。
拓展延伸
语录体散文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拓展延伸
《论语》中有关学习的语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再读节奏
1.观看情境课文(一),自由朗读课文,哪些地方需 要停顿?试着划分节奏。
敏而/而好好学学,,不不耻耻下下问问。。 知之为/为知/之知,之不,知不为知不/为知/,不是知知,也是。/知也。 默而/而识识之之,,学学而/不而厌不,厌诲,人诲不人倦不。倦。
再读节奏
2.观看情境课文(二),自由朗读课文,哪些地方需 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顿?试着划分节奏。
第1课时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
本课目标
1.学写生字,读准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体会古人对读书的见解,并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
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由 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 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优秀课件【最新】
第一则 第二则
实事求是 聪敏勤学 不耻下问 多记多背 学而不厌 学思结合
心到 眼到 口到
心到 最急
主旨概括
本文由两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 学习的言论。第一则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 法的六句话,告诫我们读书要实事求是、聪敏勤学、 不耻下问、多记多背、学而不厌、学思结合。第二 则讲的是读书“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告 诫我们读书最重要的是用心。
背诵指导(课后第1题)
试着填一填,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下来。 知之为__知__之___,不知为__不__知__, 是知也 。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 _默__而__识__之__,学而__不__厌__,诲人 不倦 。
我非 生而知之者 ,好古,_敏__以__求__之__者__也__。
学如__不__及___,犹恐失之。
背诵课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25 古人谈读书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二课时
复习回顾
朗读、背诵第一则文言文: 1.集体朗读。 2.指名背诵,并说说大意。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期鲁国(今山 东曲阜)人。著名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 想创始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 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 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与《孟子》《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1.默读第一则文言文,结合注释,试着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
总结归纳
两则文言文都告诉了我们 哪些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第25课ppt
【课程介绍】
本节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英语第25课。
本节课是关于“猴子丢掉桃子”这个故事。
本课将围绕这个故事,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现在完成时的运用,以及名词性从句的使用。
【教学目标】
1. 能够熟练掌握现在完成时的用法;
2. 能用现在完成时讲述发生在过去但其结果又影响到现在的故事;
3. 能掌握名词性从句的用法。
【教学重点】
1. 熟练掌握现在完成时的用法;
2. 掌握名词性从句的用法。
【教学准备】
1. 准备一张幻灯片对“猴子丢掉桃子”这个故事进行介绍,用于练习现在完成时;
2. 准备一份练习纸,带学生强化掌握现在完成时用法和名词性从句用法。
【教学过程】
(一)热身环节
1. 复习本单元的重点单词;
2. 引入一个思维提示:My monkey is a funny monkey,It lost all its peaches,What did it do?
(二)学习新知识环节
1. 播放幻灯片,介绍“猴子丢掉桃子”的故事;
2.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现在完成时重现故事;
3. 带学生完善句子,展示名词性从句的用法;
4. 提高难度拼写句子,再次复习名词性从句的用法。
(三)消化练习环节
1. 给学生准备一份练习纸,让学生练习现在完成时和名词性从句;
2. 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并完成练习纸上的相关练习;
3. 统一检查,指导学生纠错;
4. 小结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