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初三政治
14-2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亲的行为激起了公愤。司法部门经查证核实,以遗弃
罪判处小英有期徒刑四年。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我国法律体现并维护社会主义道德
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联系
体现、维护
我国法律
补充、支持、促进
社会主义道德
案例二:
“110吗?我们撞坏了路灯„„”《成都日报》的一则 报道,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蔡欣芸与丈夫徐廷生清 晨驾车去接一位朋友,倒车时不慎撞坏街边一盏路灯,但没 人看见。送走朋友后,他们立即返回事发现场,在寻找路灯 管理单位未果的情况下拨打了110。之后,经巡警指点,夫妇 俩先到街道办事处了解到管理单位,再联系问清了具体负责 的公司,然后主动上门赔偿,并谢绝了公司因感动于他们的 自觉精神提出的折价意见,照4980元的灯价加安装费全额赔 付。
小结:
1、道德的基本内涵 法 律 与 道 德 的 关 系 2、道德与法律的共同点 3、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4、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5、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道德的基本内涵
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 约束着人们最基本的行为,促 使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 在是与非、善与恶、公正与偏 私、荣誉与耻辱等方面作出选 择和判断。
道德与法律的共同点
法律
特殊社会规范
社 会 规 范
纪 律 道 德 宗 教 一间每晚都邀请同伴跳舞到深夜。那咚嚓嚓的 跺脚声震得顶灯直晃,更令人心烦的是摇滚 乐每晚都吵到深夜,扰得四邻不安,也严重 妨碍了马丽的学习及邻居的休息,邻居们已 经多次与舞迷夫妇交涉,可他们就是不听。 不得已最后小郑将这对夫妇告上法庭,通过 法律手段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初三上学期道德与法治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道德与法治初三上学期模拟试题及解答参考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 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道德是法律的基础B. 法律与道德是相互独立的,各自发挥作用C. 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对立的,不能共存D. 法律是道德的附属品,道德高于法律答案:A解析: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二者共同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选项A正确。
2、下列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A.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B.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独立的C.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的D. 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当尊重他人的权利答案:B解析: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当尊重他人的权利。
选项B错误,因为它忽略了权利和义务的相互依存关系。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A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核心。
4、下列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说法错误的是:A. 公民享有言论自由,但在网络上发言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B.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C.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D. 在我国,任何公民享有同样的权利,没有例外【答案】D 【解析】选项D错误,在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公民享有完全相同的具体权利。
比如,根据年龄、职业等不同情况,公民享有的某些具体权利可能有所不同。
而其他选项均为公民基本权利的正确表述。
5、题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
A、全体公民B、全体人民C、全体成年人D、全体选民答案:B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道德伦理与法律规范的关系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道德伦理与法律规范的关系一、道德伦理与法律规范的关系:互为基石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道德伦理和法律规范的双重约束,二者相辅相成,构建了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道德伦理是人们内心深处根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体现了社会共识和个体的良知意识。
而法律规范则是国家立法机关依法制定并通过强制手段实施的行为规则,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每个公民的权益。
二、道德伦理与法律规范:共同奠定社会基石1. 道德伦理与法律规范同属于行为准则道德伦理与法律规范都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道德伦理更多地依赖于个人内心对正确与错误、善与恶的判断,以及对他人利益和社会责任感的认同。
而法律规范则是国家集体智慧下制定执行,并通过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条文来界定合法与违法、守约与作恶。
2. 道德伦理与法律规范相互促进道德伦理与法律规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道德伦理对行为有着先导性作用,它塑造了公民的价值观念,培养了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从善良知。
同时,法律规范以其权威性和约束力将个人的行为引导到社会所期望的正轨上。
3. 道德伦理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法律规范必然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念,而这一价值观念就来源于社会公众对于什么是正义、公平、善良等道德准则的共同认同。
换言之,没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基础,法律规范便失去了其根本性和普适性。
三、在教学中强化道德伦理与法治教育1. 教育目标:塑造正确价值观念道德伦理与法治教育旨在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责任感,培养独立思考、辨别是非、明辨是非的能力,并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体的权益与社会整体的利益之间的关系。
2. 教学方法:寓道德伦理于法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道德伦理和法律规范两个角度去分析问题。
通过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以合法行动来解决问题。
3. 教材选择:多元化内容传递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应该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有针对性且能够激起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案例进行授课。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惠州市初三道德与法治上册期中同步检测试卷及答案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惠州市初三道德与法治上册期中同步检测试卷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题目: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C2.题目: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A. 宪法法律至上B. 科学立法C. 严格执法D. 公正司法答案:A3.题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一规定说明()A. 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B. 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C. 公民都享有相同的权利D. 公民平等地适用法律答案:D4.题目:2023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这体现了全国人大的职权是()A. 立法权B. 决定权C. 任免权D. 监督权答案:D5.题目: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A. 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自觉维护国家安全B. 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C. 树立民族自信心,维护国家统一D. 树立公民意识,积极行使建议权答案:A二、多选题(每题4分)1.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有()A.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B.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规则,都规范着人们的行为C. 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道德是法律的基础D. 道德是法律的唯一标准答案:ABC解析: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规则,都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 德沃金:法律是根据一种价值判断形成的,这就是道德。 法律越贴近道德,它就越贴近正义,法律的正当性就根植 于法律的道德权威。法律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原则。 法律原则是公平、正义或某种其他道德维度的要求,是以 平等权利为基础的政治道德原则在法律中的具体化。
伯尔曼 •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07:54
• 道德所仰仗的是人的内心的良知。通常情况下,道 德是先行于法律的,法律常常是对一些基本道德原 则的确认。是否永远都是法律似有道德?是否存在 法律塑造道德的可能?
• 法律制度相对完善的话,道德秩序容易被保护。
• 既然公认的社会道德对社会是必需的,那么社会就 有权力运用法律保护社会的公共道德
— 《孟子.公孙丑上》
在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上,以群为重。儒家倡导“家国同构”的价值观念,以孝为先、由孝而敬, 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体成长过程。
“德”、“群”的理念要落到实处,需要以制度作保障,先秦儒家所认可的制度就是“礼” “礼”所表征的是人伦秩序、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伦理成了法律的依据,成了权力的 正当性的来源。德与法,结合为一,通过“礼”表达出来。
• (2)实践精神: 人类自我完善
工具意义上的,手段 精神层面上的,目的
07:54
法律
• 由国家制定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权利义务的社 会规范,通过利益调整实现某种社会目标(价值)。
• 法的价值: • 秩序、效益、自由、平等、人权、正义
• Law, at its very foundation, is conceived and derived from values. These values are such as inform and underpin a rational and fair expectation of how power should be organied, exercised and controlled at a private and public level. ——James Allsop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1、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联系:(1)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相辅相成,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2)我国法律体现并且维护社会主义道德。
(3)社会主义道德补充着我国法律不足,支持、促进法律的贯彻实施,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4)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来,有助于人们自觉做到守法、护法。
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1)二者的实现手段不同。
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道德同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
(2)二者的调整范围不同。
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要广泛得多,所以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并不完全一致,有严格的区别。
2、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1)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联系。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德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建立、维护、实行德治的保障;法治是德治的最基本体现,德治又可以推动法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治理好国家。
(2)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区别。
第一,范畴不同。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
第二,实现手段不同。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和约束社会成员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3、建议和启示(1)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依法惩治腐败,加大反腐力度。
(法)(政府)(2)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风建设,加强党风建设。
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从根本上根治腐败。
(德)(政府)(3)公民要勇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积极控告,检举各种违法犯罪分子(法)(公民、青少年)(4)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法)(公民、青少年)(5)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观念。
2024年江苏省初三上学期道德与法治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江苏省道德与法治初三上学期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社会生活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A. 法律与道德相互对立B. 法律与道德互不相干C.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D. 道德可以替代法律2、在公民的基本权利中,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公民的政治权利?A.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B. 言论自由C. 受教育的权利D. 出版自由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由()保障的。
A. 刑法B. 民法典C. 宪法D. 行政诉讼法4、在我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不包括()。
A. 年满十八周岁B.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C. 未被剥夺政治权利D. 拥有一定的财产5、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由哪一部法律文件规定的?A. 刑法B. 宪法C. 民法典D. 教育法6、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属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A. 富强、民主B. 自由、平等C. 爱国、敬业D. 诚信、友善7、在社会生活中,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形式多种多样,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A. 参加听证会B. 在网络上发表对政策的看法C. 选举人大代表D. 向政府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8、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以下哪种行为构成对人格尊严的侵犯?A. 在公开场合侮辱他人B. 对他人的工作成果给予公正评价C. 公开赞扬某人的优秀品质D. 在合理范围内批评他人的不当行为9、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A. 公民B. 国家机关C. 人民D. 政府部门1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第5小题12分,其他每题10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材料: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凡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行为;有许多法律上的义务,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
单选:关于我国法律和道德说法正确的有()
①凡是我国法律禁止的行为,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行为②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③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没有相同之处④我国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提倡的行为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八下政治14.2法律与道德的关系PPT 课件
国家和社会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 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 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 规范作用,又要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对青少年的启示(要求)
也就是说,从平均值看,名校毕业生的 收入就 已经遥 遥领先 好几倍 ,更不 用说那 些高薪 行业的 实际收 入差距 了。 好的大学,不一定保证每一个人都会有 高收入 ,但他 的确能 够为你 提供通 向高收 入的第 一块敲 门砖。 2 开学季前几天,老家的一个远房表兄传 来消息 ,刚满 17岁的 表侄小 立不愿 意再继 续读高 三,准 备辍学 去打工 。 表兄很是着急,把家族里学历比较高的 我也搬 了出来 ,希望 我能劝 劝小立 。 “我虽然这些年到处打工也挣了一些钱 ,但这 样挣钱 太辛苦 了,我 不希望 他重走 我的老 路,” 堂兄苦 口婆心 ,一再 强调, “你一 定要好 好劝劝 他:不 上学以 后没有 出路。 ” 刚开始我和这位00后表侄在微信上聊的 时候, 非常话 不投机 。 我问他:不想读书是不是觉得功课太难 了? 他答道:也没有多难,就是不想太累了 ,高考 复习很 无聊。 我劝他:再坚持几个月,苦一阵子熬一 熬就过 去了。 他回答得很干脆:太没劲!考上又能怎 么样? 现在我 家邻居x x大学 毕业上 班了, 挣的还 没我爸 高呢! 我再问他:你爸爸现在一身伤病常年要 吃药, 你不是 不知道 吧,还 有,你 爸爸为 了多挣 点钱, 一年到 头在外 面跑, 只有过 年才能 回家一 趟,这 些你也 很清楚 吧? 他无话可说了。 最后,我实在忍不住,不得不扎他一句 : “如果现在你连高考都比不过别人,凭 什么以 后你能 比别人 成功? ” 微信那头一阵静默。 后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知识点:道德及其与法的关系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知识点:道德及其与法的关系道德的含义:人类特有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比较法治德治区别属性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功能和地位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则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从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紧密结合,缺一不可。
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维护、实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法律保障;社会主义德治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使其自觉纳入法律规范中去法律和道德的差别:比较方面法律道德产生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人类社会产生后约定俗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用严格的文字表述,明确具体存在于认识和舆论中,不成文,概括而笼统实现方式不同以国家强制力保证贯彻依靠社会舆论和教育的力量、依靠人们的觉悟实施调整的对象和范围不同人们与法律相关的行为涉及人们的思想、品格、言语、动机及一切行为道德与法律相互依存、相互影响:(1)二者都是重要的社会行为规范,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价、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
(2)二者的调控范围交叉渗透。
二者的交叉与渗透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二者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
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要求和倡导的行为。
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
(3)二者的社会功能互补。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的他律约束作用与道德的自律教化作用,只有相互补充和密切配合,才能达到建设社会文明的良好成果。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容角度要求爱国守法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一要树立中华民族意识和国家利益至上观念,二要遵守法律明礼诚信公民在家庭生活、职业领域、公共场所的活动一要文明礼貌,二要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公民的集体生活一要团结合作,二要互相帮助勤俭自强公民的个人生活一要勤劳节俭,二要奋发图强、积极进取敬业奉献公民的职业岗位一要忠于职守,精益求精,二要奉献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1)我们的荣辱观:①内涵:荣辱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的看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什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什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引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高等教育中必修的一门专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
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特点和作用。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定义1.思想道德修养是人们提高思想境界、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
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与实践,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自我修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感。
2.法律基础是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的基础。
法律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法律体系、法律法规和法治理念,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使其具备基本的法律素质和法律常识。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1.互为补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是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而法律基础则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外在保障。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统一于道德法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的规则和准则。
道德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内心力量,而法律则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都是为了实现道德法治的目标,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作用1.提高思想道德水平: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增强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的认同感,使其具备健康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行为准则。
2.培养法治意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约束力。
学生能够了解并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提升法律素质。
3.培养公民责任感: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公民责任感,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行为模式和社会责任意识。
4.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能够帮助学生逐步适应社会生活和法治环境,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和法律问题解决能力。
结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关系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它们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与法律
1.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关系::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它们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法律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提供了制度保障。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③是大学生成长成材的根本指针,为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理想的概念: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现实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人生理想是一种主观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这是法制的发展,也是时代的呼唤。
法治和德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我们在加强法治建设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德治,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的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但在进行法治教育和德治教育时,客观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矛盾的地方,而两者发生矛盾时,又以哪一个为准:一、法治治外,德治治内,二者具有互补性。
法律与道德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由于两者之间各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依法治国是外在的,从外面的力量、从强制的角度来规范人的行为的话,以德治国就是从内心、从人的素质上要求来自觉地遵循这些规范,如果这两个相辅相成精神文明建设会搞得更好。
法律的实施依然需要道德的土壤,当整个社会迷信市场作用的时候,互助精神在法院的司法判决中无法体现。
处于弱者的消费者面对一个又一个貌似公正却完全不同的判决无所适从。
我们不缺少市场的理念,也不缺乏对法律的关照,我们缺少道德的支撑。
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律是统治阶级用以统治的一种工具,它必须同经济政治道德等诸因素紧密联系相互适应。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再认识。
我国市场经济下的法律和道德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有着共同的经济、政治和思想基础,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体现了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都是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量和鼓励力量,并且通过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和鼓励而具有指引人们应该怎样行为的功能,实现它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遵纪守法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要求,法律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
法治和德治是人类管理社会和阶级社会实现阶级统治的两种重要手段,是两种性质不同而又关系密切的社会现象。
其中,法治是对道德中重要问题的调整,是对道德力量的强化,道德法律化把人类的理念铸化为法律;德治既是对法治内化,把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同时也是对法治的重要补充,把法律之外的社会关系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
初中九年级初三道德与法治课件 认识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第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基本方略,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 本要求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你说我说
1.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联系是什么?
道德和法律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手段,它 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2.依法治国的同时为什么要以德治国? 法治和德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 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 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议一议
2008年是我国第五个普法教育五年计划的第三年,在市民广场的 法制宣传栏前,两个市民就普法宣传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甲:我又不犯法,普法跟我没关系,依法治国是国家机关的事。 乙:只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了全民的法律意识,就一定能实现 依法治国。 如果你当时在现场,听了他们的话,请你发表自己的观点,帮助 他们获得正确的认识。
课后思考
回顾九年来的学习生活,你对法律知识应该有 了更多的理解。
请思考
(1)与你密切相关的法律有哪些? (2)学法、懂法以后,你准备怎么做?
本课小结
▪
依法治国的含义
▪
依法治国的本质、根本目的
▪
生活离不开法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 ▪ 认识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
道德与法律紧相连 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关系::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它们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与法律
1.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关系::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它们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法律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提供了制度保障。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③是大学生成长成材的根本指针,为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理想的概念: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现实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人生理想是一种主观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和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自然法学派认为,道德与法律有本质的联系。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文篇1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调整规范,有着各自的调整领域。
对它们的调整范围界限不清的话,会导致社会评价标准不一,终将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产生方式上,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道德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共同认识;第二,在调整对象上,道德通过影响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整外部行为,而法律则直接指向人的外部行为;第三,在调整范围上,道德调整的范围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相比较来说,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很有限了,法律调整的主要是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产生实在影响的行为和关系;第四,在表现形式上,道德存在于观念中,缺乏明确的标准,而法律是确定且逻辑严密的规范的集合;第五,在调整手段上,道德主要依靠人们内在信念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来发挥作用,而法律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大多数情况下,道德与法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实践中二者发生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
道德与法律产生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法律与道德之间不是对等的关系。
违法行为在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时,还要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而违背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违反法律。
究其原因,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具有法律效力,统治阶级通过立法的形式把体现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价值观念基础。
反之,若把所有的道德准则都变成法律,那么道德就取代了法律的地位,这与制定法律的初衷是相悖的。
其次,一方面,法律对道德变化的适应具有滞后性。
道德观念随着物质条件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需要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完成,而法律通常产生于道德之后,加之法律的稳定性的要求,法律不能及时快速地作出相应地调整。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为主题的论文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为主题的论文道德与法律作为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法律与道德为主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法律与道德为主题的论文篇一:《法律与道德的分离》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方传统法律文化的再解读,重新认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得出了西方法律在演化的历程中实际上是存在一个去道德化的过程,亦即法律逐渐脱离于对道德的依附独立发展的过程。
这种认识对我国当下的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
关键字:法律文化;理性;分离;法治在前市民社会法律和道德都是一元的。
也就是说在前市民社会法律的被评价标准是一元的。
法律代表的是某一利益群体的利益,维护的是单一的道德价值。
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法律逐步去掉了对道德、伦理的要求而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回到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上,正是要使当下的法治建设如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去掉法律中传统的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道德戒律使得法律获得独立的地位。
一、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法律与道德大体上可以说,在西方城邦文明以前的社会中法律和道德都是一元的。
也就是说在前市民社会法律的被评价标准是一元的。
即用一元的道德伦理观念去评价法律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在那时,“以形而上学或神学为基础的一元论的世界观使得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引起广泛的争论。
在处理法律与道德之关系时,无论是神学自然法还是理性自然法,都将法律与道德严格整合到了一个价值体系之中。
”在处理法律与道德之关系时,无论是神学自然法还是理性自然法,都将法律与道德严格整合到了一个价值体系之中。
法律与道德之地位是不平等的,道德的位阶高于法律,法律的合法性也必须求诸于道德。
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在早期城邦时代家庭伦理作为一种连接人与人的最基本的纽带具有的强大的力量,“在许多世纪内,城邦需尊重各家庭、各胞族及部落的宗教信仰,它无权过问这些小团体的内部事务。
它不能插手家庭里的事务,不能审判家事,对妻子、儿子及保护人的审判权利与职责属于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