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戊戌变法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和原因2.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国内外形势、社会矛盾等。

2.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等。

3.教师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戊戌变法相关案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事迹。

2.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戊戌变法过程中的艰辛和复杂性。

六、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收集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戊戌变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内容可能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个朝代吗?它的发生有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2.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请大家阅读教材第页,找出戊戌变法的四个主要改革领域,并简要记录。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改革鼓励私人企业发展,文化改革则提倡新学,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分析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二、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播放《命运交响曲》感受命运坎坷,恰似近代中国的坎坷时代,使学生带入课堂中。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近代的探索都有哪些抗争?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王韬、郑观应进入本课人物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二)讲授新课展示课堂主线索一场救国梦。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师:翻开书,看看教材思考本课内容?生:(阅读教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为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落实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知识点,分析初步发展的原因)世界背景(梦之源)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发展。

师: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梦之痛)生:(思考、回答)(1)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外国资本入侵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3)国人觉醒,掀起救亡图存运动。

师: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

战后不久,中国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发展。

(梦之兴)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师:救国图存的戊戌变法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出现的。

初中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 戊戌变法 学案

初中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 戊戌变法 学案

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课标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核心素养: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思维导图、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

2.认识和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

难点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原因【合作探究一】:1、利用图表,整理识记公车上书的知识要点2、识图片,完成图表填写;阅读材料,讨论回答:问题一:维新派的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问题二:维新派和洋务派的主张有什么区别?【合作探究二】:看书阅读材料,完成填空。

材料: 1898年6-9月,光绪帝发布一系列变法法令。

主要内容有:①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②开办新式学堂③开放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④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⑤裁减绿营,训练新式海陆军;⑥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⑦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⑧采购西洋枪炮等。

1、开始:年6月11日,清朝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2、阅读上面图表材料,思考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上述“维新”措施“新”在哪里?有什么进步意义?(2)、请同学们根据图片里的变法内容和影响意义完成思维导图:【合作探究三】:是图片,阅读材料,思考探究:材料一:教师展示材料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的绝命诗材料二:材料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看,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1、合作探究:谭嗣同本来有逃走的机会,但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来唤醒民众,你认为他这样做值不值得?为什么?材料三:“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在于它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召唤着一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的真理而献身,召唤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材料四:“横扫前进路上的许多旧传统、旧观念…在当时中国满天封建主义的阴云下,维新派的思想和活动是进步的,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一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6课 戊戌变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6课 戊戌变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898年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变革——戊戌变法。

此次变法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以振兴中华。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节课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次重要的改革尝试,认识其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戊戌变法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此外,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振兴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典型历史事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

4.情感教育:结合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戊戌变法》教案

课题名称:戊戌变法
课时:1
【教学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的概况。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3、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学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内容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教辅资料(高分突破)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2—33页,重点看课本正文的黑体字。

2、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1)完成《高分突破》P23页课前预习部分,组内交流答案。

(5分钟)(2)完成自主学习,并在课本画出答案。

(8分钟)
①公车上书的原因、发动者、目的、影响?
②维新派的政治团体、机关刊物?
③百日维新的内容?
④戊戌变法的结果?
⑤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后教:合作探究,突破重点和难点(15分钟)
合作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巩固知识点(5分钟)
自背、互背《高分突破》P23页课前预习的知识点
5、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7分钟)
独立完成《高分突破》P24—25页随堂检测及课后作业。

6、作业布置。

复习本课知识,并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后记】。

八年级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戊戌变法教案【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新人教版】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材料、图片,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能够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教学难点: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复习提问:洋务运动的结果怎样?这说明了什么?导入新课:洋务运动的失败,促使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于是,他们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分析戊戌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及经济原因。

自学指导:1、公车上书的原因是什么?2、公车上书的时间、要求、带头人,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3、维新派在公车上书后,有哪些主要活动?4、戊戌变法的时间。

5、变法法令的内容。

6、变法期间,遭到了哪些人的反对?7、变法结果如何?新课学习:1、请学生依次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2、解释公车的含义。

3、出示资料:思考:“拒和”指的是什么?变法指的又是什么?结论:“拒和”指拒绝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指改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4、介绍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分析君主立宪制与封建君主专制的区别。

5、对比: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区别。

结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维护封建统治。

6、材料: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写了一份万言书,阐述变法的迫切性和变法措施,这份上书没有送到皇帝手里,但全文辗转传诵,风行一时。

上海、广州等地还特地刊印《公车上书记》,广泛宣传。

各省举人回到本省后,也多次传播了这些言论。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上课用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上课用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2.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

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

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6课《戊戌变法》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6课《戊戌变法》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6课《戊戌变法》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情况,认识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危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活动、戊戌变法的展开、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教材。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3.视频资料:关于戊戌变法的相关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引出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课堂教案

戊戌变法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课堂教案

戊戌变法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课堂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

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请2-3位学生回答。

(随机让学生回答)(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展示课件)教师介绍: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

《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

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创设诗歌情境,鲜活历史课堂,总领事件经过;借助史料,分析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比变法前清政府政治、经济、军事等具体情况与新法内容,直观展现变法的作用;借助《少年中国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的措施和结果。

教学难点:对戊戌变法的历史评价。

【新课导入】出示《少年中国说》片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大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这篇文章的作者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曾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20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运动来了解一下。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教师讲述:走进近代史,我们的脚步变得沉重……但是,我们的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在不屈地呐喊!同学们,我们来齐声朗读《日落紫禁城》中的这段文字: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杀!”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历史在这里沉思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日落紫禁城》教师提问:19世纪末的那个秋天,几个读书人面对着民族危亡大声疾呼“变亦变,不变亦变”……掀起了一场变法运动,这一年正是中国农历的戊戌年,所以这场变法在历史上叫作什么运动?学生回答: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说课案一、说教材八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课戊戌变法,主要介绍近代中国戊戌变法从准备、变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教材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本课与教材上一课洋务运动,下一课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本课就是这条主线上重要环节之一;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内容及初中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能力和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此前康梁虽着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三、说教法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新教学法理念,对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分组活动、创设情景、设疑辩论及创编歌谣等教学方法,同时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教学;八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详细的内容,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教学手段上:采用图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四、说学法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了解变法前中国社会形势和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促进新思想观念的产生,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巧妙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索、组际辩论、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五、说教学构思一导入新课两个步骤1.由于学生们总有着崇敬英雄人物的思想;所以我就导入框中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通过这样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燃起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望;2.用提出问题的方法检查小组课前探究的成果:结合所学,说说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前社会形势;通过问题回答让学生认识到在这种形势下,发生一场以救国图存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是必然的;二讲授新课让学生通读教材,说出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戊戌变法的序幕、高潮、失败;将这些内容投影出来,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方式;对于序幕“公车上书”一目,教材所占篇幅很少,我利用“公车上书”的录像片断和插图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为使讨论能深入进行,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老师则从多方位加以引导;如让学生从帝国主义侵略方面,从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从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原因的历史叙述,对运动于19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进行合理的解释;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我通过对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等活动的叙述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公车上书影响的理解;这种“自主学习法”符合启发式原则,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也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机统一;对于高潮“百日维新”一目;我通过和学生共同阅读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对立观点及观看大清新政开始的录像片断,来开始这一目内容;关于变法法令内容,可制作一个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使学生了解变法法令虽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一些让步,带有较多的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对立观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这一内容,我采取“千古公论,自有后人评”让学生结合对以上内容的理解加以概括总结,得出结论;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关于变法的失败,我让学生思考分析:戊戌变法为什么那么快归于失败有人说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杀掉荣禄,戊戌变法就能取得成功;你认为有可能吗为什么谭嗣同留下的千古诗篇:变法期间:有感一章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临变之时: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从嗣同始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时候: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思想认识任何政治运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都是不行的;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但这次变法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三课堂小结1.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指导学生用抓住本课关键词的方法,来创编历史歌谣,或者直接用歌谣进行小结;2.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为本课进行板书设计,可以选取最佳的用展示仪展示,突出本课的基本线索;3.让学生结合本课所学,概述全文;四课外延伸1.课下讨论:你认为政变发生时,谭嗣同走与不走,何者为宜2.课后搜集有关资料,写一篇康有为小传;。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在清朝洋务运动失败后的又一次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虽然失败了,却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对后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一次重要的探索。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与难度】1、重点: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展开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已失败。

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制作pwerpint 课件【组织过程】一、复习提问1、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2、战后中日签订的条约是?它的内容是?二、导入(多媒体示中国与日本地图及回忆中日的交往和复习提问,对比古代史上中日的交往与近代的中日的战争,得出两国近代的差距,进而思考中国如何才能恢复昔日的强大,激发学生的历史荣辱情绪及历史的责任感)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运动自强救国的梦想破灭。

而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要求破旧立新、学习西方变法的维新思想也逐渐兴起。

《马关条约》的签订,又大大刺激了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进步破坏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篇:初中历史八级上册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教学必备精品欢迎下载使用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的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公车上书的书影,由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记忆并为后面突破难点做下铺垫。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变法历史意义,并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教学必备精品欢迎下载使用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渗透点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网站资料。

板书设计见幻灯片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清朝末年的一场重要的政治改革——戊戌变法。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到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详细,包括戊戌变法的起因、主要改革措施、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变法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清朝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对清朝的衰落和民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学生可能对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各个方面,并激发他们思考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其失败的根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的政治改革,理解改革的不易和改革的必要性,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变法的成败原因。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戊戌变法的看法和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准备戊戌变法的相关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等资料。

3.作业:教师准备相关作业题目,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事件,引起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兴趣和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听说过戊戌变法吗?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这场变法?”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戊戌变法是一次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尝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改革,其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学生对其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是一次勇敢的改革尝试,虽失败但对中国近代史产生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影响。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戊戌变法的相关历史资料,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戊戌变法的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如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主张。

同时,展示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公车上书”、“戊戌政变”等事件。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变法的具体措施、变法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教材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戊戌变法的全貌,让学生了解这场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结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戊戌变法这一课题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戊戌变法,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场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3.分析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认识这场改革的历史意义。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其原因。

2.戊戌变法的过程及具体措施。

3.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基本概念、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实质。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课堂讨论所需的相关案例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以及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戊戌变法》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单元主要讲解了“戊戌变法”。

本单元是八年级下学期历史课本的第三单元,共分三课时,重点讲授了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后果,并通过案例分析、文献解读等方式梳理学生的思路,加深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的起因、内容、影响等基本知识。

(2)掌握戊戌变法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科技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珍爱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2)让学生养成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产生、计划和影响;2.难点:如何让学生借助历史知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串珠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文献解读法通过对历史文献解读,促进学生对历史、对文献的理解。

4.组织学生上网检索资料,展开小组讨论。

通过集思广益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5分钟)通过图片、音乐、影像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当时的社会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疑问,呈现戊戌变法的语境和氛围。

2.讲解(15分钟)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计划和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3.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上网检索相关资料,全面了解戊戌变法,展开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案例分析(15分钟)选择一个鲜活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前因后果,从中挖掘历史启示,促进学生的历史思考。

5.文献解读(15分钟)让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动,感受历史变迁和文化演变。

6.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效果,总结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认识能力。

戊戌变法示范教案

戊戌变法示范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及主要的活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主要有两个部分: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维新救亡运动。

仅仅存在103天的“百日维新”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既是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政治改良运动,又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教学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2.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3.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4.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近代中国探索道路的艰难曲折,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图片:教师:这幅图反映了中国当时什么形势?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处于被列强瓜分的危机中,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地加深了。

教师:这样的情况出现之前,清政府有没有做出“努力”呢?结果如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戊戌变法》。

(设计意图)运用《时局图》导入,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承上启下。

进而产生联系,使学生对本课前后的关联有更好的认识。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戊戌变法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展示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人们普遍对洋务派所标榜的“求富”“自强”的口号发生怀疑,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

即要救国,只有维新。

维新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迅速形成颇有声势的变法维新的社会思潮。

——李捷、王顺生《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师: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授课教案
隆兴中心校王天灵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戊戌变法背景;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强学会;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百日维新;戊戌政变。

2、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前因后果,评述其成功得失,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评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维新变法把救亡图存与开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是由当是中国国情决定的;学习变法中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正确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经济、政治、思想上的探索。

本课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第二个阶段,从政治的角度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开展道路。

对于这方面,学生很难理解。

同时关于什么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民族资本主义等,对于八年级学生掌握知识程度来说,比拟生涩、难懂。

对于教师来说,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不容易把控。

需要教师拓展知识面,进行充分的备课。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资料,充分的预习。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开始探索救国道路。

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一场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结果如何呢?(课件展示内容,学生回答)
情景展示:多媒体出示《时局图》图片。

说说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形势。

(让学生认识到在这种形势下,发生了一场以救国图存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

)向学生提出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掀起的变法图强的自救运动又会如何?(引入课题:戊戌变法)【讲授新课】: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生阅读教材32-33上“公车上书”内容。

)问题:1、归纳出公
车上书相关知识点。

2、康、梁上书失败后的主要活动。

1、公车上书一一拉开序幕
问题1:图片介绍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何时何地?
学生:公车上书、发生在1895年、北京
教师亦充:公车;汉代管署名,主奏负或向上传递下级上书及言论,官署负责人称“公车令”;又根据汉代的惯例,被政府征召的读书人到京城,路费由政府提供或车马接送,以后“公车”特指读书人。

这里指的是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

问题2:上书内容有哪些?
学生: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拒和、迁都、变法)
问题3:为什么会提出变法的要求?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民族矛盾的加深;清朝统治的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

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问题4:康有为,梁启超被称为什么派?
生阅读P32-33小字局部,了解康、梁思想主张,师补充讲解。

教师总结: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为维新变法运动进行了大量的活动。

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维新变法由一种社会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过渡: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它却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此后康有为和梁启超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积极奔波,做了大量的工作。

那么,他们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
2、变法准备工作--宣传维新思想,形成政治团体。

(1)创办了《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机关报)。

(2)在北京成立了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

教师总结: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报刊、学会等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教师:公车上书后康有为乂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

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

创设情景: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

教师出示幻灯片一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

教师:通过维新派与顽固派针锋相对的论战及荣禄的拂袖而去,可以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开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国的。

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压迫,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虽有对抗压迫进行斗争的要求,但规模小、力量弱,所以想依靠封建皇帝进行变法。

教师:出示材料:
“假设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假设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

” “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一康有为《上清帝书》
师生分析总结: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

康有为为中国所处的国际险境非常担忧,也为清政府的内政担忧。

言辞恳切,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对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二、百日维新
1.变法的时间:
问题1:百日维新的时间?
学生:“ 1898年6月至1J9月”。

师:6月11日一9月21日。

教师: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变法决心日益增强。

在1898年6月11日公布“明定国是”,宣布开始变法。

问题2:为什么这个变法称为“戊戌变法”吗?为什么又称为“百日维新”呢?
学生: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 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知识拓展:教给学生一种简单易行的换算公历与古代干支纪年的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拓展知识面。


2、变法的内容、影响
问题3:光绪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变法?变法有何影响?
结合教科书,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出示内容,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四个方面了解变法内容。

然后,学生逐条讨论分析变法的影响。

出示幻灯片一百日维新内容及影响。

(1)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2)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开展。


(3)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4)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3、变法的结果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9月21H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戊戌变法失败了。

出示为6片「谭嗣同和他的绝任诗。

师讲述其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英勇事迹及忧国忧民、敢于担当的局贵品格。

问题:为什么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光绪帝支持的变法会失败?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1)、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薄弱,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2)、脱离人民群众。

(3)、顽固派势力力量过于强大。

出示幻灯片一谭嗣同就义前慷慨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
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讨论,众说不一)
三、反思变法
1、此次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1)、是一次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2)、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教训: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测试】完成练习
填写出戊戌维新中的四位历史人物:
为走救国之路,再次上书,
不作亡国之君,下诏变法。

反对变法维新,发动政变,
以血唤醒民众,慷慨就义。

【本课小结】
爱国军义精神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民族危难的时刻众多爱国志士挺身而出奋起抵抗,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保家卫国,需耍抛头颅洒热血。

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那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又该如何表达呢?
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更要清楚地说:国家兴亡,我的责任!尤其是我们青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出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内容,学生齐读结束本课。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